- 积分
- 21690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28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岔路,你不认识路也可以走到,为什么?只有这条路,照这条路走,走到前面就到了。如果拐弯抹角很多纡回的,那就不容易找,容易迷失道路。你修这个法门不至於迷失,换句话说,修其他的法门魔障很多,容易遭魔障。修这个法门容易,因为这个法门是条直路,只要你真正信得过,下定决心不改变主意,你就不至於招魔障,这是容易得太多了。
疏【直捷则易到,喻念佛速超生死。】
这个法门是直捷的法门。我们在《华严经》看到,第一个一生当中肉身成佛的就是善财童子。他为什么能办到?他修的就是这个直捷的法门。《华严经》上,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的是其他法门,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们是纡回绕了圈子到西方极乐世界。从《华严经》上看,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佛法最终的皈依处。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到最后都是归西方净土,既然归西方净土,念阿弥陀佛是最直捷的方法,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下面则引一段公案:
疏【如韦提希,亦遍观十方世界,而惟愿生极乐也。】
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韦提希夫人也是王族,这是佛在世的时候,阿闍世王的母亲,《观无量寿佛经》就是这个因缘而说的。
演【韦提遍观愿生极乐者。】
她遭难,儿子不孝,跟提婆达多串通,提婆达多想害释迦牟尼佛,他自己想当新佛,他鼓励阿闍世背叛他的父亲,把他的父亲谋害,自己夺取王位做新王。两人串通,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他把母亲幽禁,不准人进去探望。她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在宫廷里面无可奈何向空中祈祷,祈求释迦牟尼佛去救她。佛知道这个事情,就派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去探访她,然后世尊自己也到皇宫里面来。
演【世尊从顶放光,照十方界。】
世尊就示现神通。
演【复收宝光,结为金台,其中普现十方佛土,令韦提遍观,韦提独愿生於极乐也。】
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示现,将十方诸佛净土全都示现在空中,让韦提希夫人统统都能看到,看到之后,你自己选择你愿意到哪一尊佛的世界去。韦提希夫人样样都看了之后,她选西方极乐世界,佛就教给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她用观想的方法。所以《十六观经》就是释迦牟尼佛为韦提希夫人所说的,这样子传下来的,她是愿生极乐。
疏【得常见佛者,起信论既示真如三昧,及二门止观竟。复云:有初学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惧谓信心难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见於佛。如修多罗说: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此经则七日一心,佛现在前,是也。故知灵山已过,龙华未来,无佛世中而得见佛,是名最胜第一方便。】
『修多罗』是经。『灵山已过』,这是讲释迦牟尼佛已经过去了。『龙华未来』,弥勒佛还没到。首先大师引《起信论》的文来说,『真如三昧』以及『二门止观』,都是我们初学希望得到的。什么叫真如三昧?我们对这个名词术语的定义要正确的认识它。「真如」是从梵文翻过来的,「真」者不妄,「如」是事与理完全相应;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性如其相,相如其性,一如无二如。佛在《法华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十如是,那就是讲的真如。「三昧」是梵文音译的,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什么叫正常?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个受用就是正常的。如果著相动心了,这个受就不正常。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是三界六道凡夫不正常的享受。诸佛菩萨、阿罗汉的享受是正常的,他心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对於一切法他都是平等的看法,为什么?无有一法不真,无有一法不如。
演【真如三昧,有正观、有方便。】
这是讲真如三昧有两种。
演【正观,即法界一相,一切诸法,平等无二。】
这是正观。你晓得一切法平等无二,所以你在一切法里面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为什么?它是一不是二,起心动念则落二、三。如果是一的时候,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这是正观,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入这个境界,这是讲证入,真正得受用,是证悟;方便是讲解悟,虽得受用,没有前面那么样的真切,没那么实在。
演【方便者,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终不可得。】
譬如《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方便的真如三昧。《金刚经》上说,过去心、现去心、未来心,「三心不可得」,过去心已经过去了;现在心,现在心不住,说现在,现在就成过去了;未来心还没生,还没来。三心不可得,试问问你用什么心?确实不可得。一天到晚打妄想,根本就没这个事情,自生烦恼!於完全虚妄里面自己以为有这么一桩事情,其实是空的,决定是虚妄的。
演【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我们自己要能够善观察,这就是佛门里常讲的观照,『观察』就是观照,知道真心无念,本性无念,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是没有念头的,有念都是妄念。本来无念,你念头就息掉,息掉一切妄念,你的真心本性就现前,那就是真如三昧现前,与诸佛菩萨就没有两样。这是讲真如三昧。
演【二门止观者。】
这都是用功的原则,也是法门之大者,正因为这个法门里面可以分出许许多多的法门,可以说这是法门的总纲领。
演【止,谓止一切境界相。】
『止』是停止,止息。止什么?止一切妄念,就是定,就是一心,『止一切境界相』。
演【有离境、除心,二法。】
两种方法,一个是『离境』,一个是『除心』。像小乘人一般修行,初学的人多半是用离境的方法,为什么?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妄念,那怎么办?找一个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到那儿去修行。远离城市繁华的境界,把境界远离掉,这样他心慢慢能够得到平静,这就是初学的人为什么要住在寂静的地方。「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寂静处,修行人要选择这个地方做道场,这是离境。而离境是治标不是治本,最重要的是「除心」,除心就是把心里面的分别执著妄想除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