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54|回复: 11

[其它话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五三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8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共2084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三卷)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3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最后一段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这首偈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义理、境界确实是深广无尽。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首偈是「答知」,就是如来甚深境界里面的说法。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一段讲的是「心体」,所以难懂。《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这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这是大问题。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多少学者专家,一直到现代这些许多的科学家、宗教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佛经在三千年前,佛就把这桩事情说明白,说清楚了。
  佛说这一切法,包括时间跟空间,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首偈是讲到心体,就是能现能变的本体,这当然难懂。所现所变的,像《华严》前面所讲的「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那是讲所现所变的,依正庄严,深广而没有边际。真正是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两个极端都说到。小讲到微尘里面有世界,我们在前面都读过,微尘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微尘里面的世界跟外面大世界无二无别。微尘里面还有微尘,那微尘里面依然有世界,重重无尽,现在科学家、哲学家还没有说这种话,我们只在佛经上看到过。
  科学家现在也算是很了不起,讲到世界的缘起,他们发现到原点,是这个原点爆炸的,所以这个世界现在还在膨胀。原点有多大?他们计算举了个比喻,比喻用头发,头发很细。譬如这是一根头发,把头发从这里切断,这头发的平面,这个平面的直径,你就晓得头发切断那个直径有多小!这个直径里面,可以排宇宙的原点,排多少个?一百万后头三个亿,一百万亿亿亿;我们肉眼看不见,不但肉眼看不见,恐怕连显微镜也看不到。这个原点爆炸出来是整个宇宙,这个跟《华严经》说的有点相似,大小不二。整个宇宙浓缩成一个原点,原点展开是个大宇宙,现在科学家是这么个想法。但是在佛法里,不是这个说法,佛法里讲大小不二,这个不可思议,佛境界就是不可思议。
  十甚深,十种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想像,但是它是事实真相,我们对於佛、对於法身菩萨要有信心。佛菩萨告诉我们,这种智慧,这种认知,不是他们专利,他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都有。为什么你今天把这种智慧、德能丧失掉?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佛陀的教育,圣人的教育,没有别的,千经万论,千言万语,都是教我们、劝导我们放下。放下就看破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这两个方法交叉相辅相成,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到底从哪个地方下手?每个人根性不相同,但是总不外乎这两边,一个看破,一个放下。在我们娑婆世界,大多数的人烦恼习气重,烦恼习气重的人要从放下开始。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就能帮助你再放下一分;再放下一分,又帮助你再看破一分。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在佛教里的名词是定慧等学,定慧互用。所以在大乘教里面,定可以为体,慧为用;慧也可以为体,定为用,定慧可以互为体用,就是这么个道理。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他们的成就就用这个方法。
  儒家教我们也从这个方式开始,确实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你看儒家在真正讲到实质功夫的时候,从哪个地方开始?《大学》里头所说的「格物」,格物而后致知,致知就是看破,格物就是放下,物是物欲。首先你要跟物欲做一番真正的功夫,把它放下,不再被物欲所累,不再被物欲所影响,你才有智慧。贪恋物欲,执著物欲,智慧就没有了。所以格物,你看印光法师跟我们讲的,「革除物欲」,这个说法最早的是宋朝司马光。我们知道司马光是虔诚的佛弟子,我相信他讲格物致知的时候有佛教的意思在,这真能讲得通,讲得顺畅。
  智慧开了,我们今天,佛在大乘教里常常教给我们,妄想分别执著你真放下,智慧就开了。这个智慧是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就是心体,心体里面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样样具足,没有一样欠缺的,而且人人都有这个性体。所以成佛之后,佛就说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只是你现在迷了。迷什么?迷失了你的性体,迷失了你的性德,所以你把一真法界变现成六道轮回,在这里头受苦受难,就好像做恶梦一样。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作梦。佛菩萨慈悲,跑到梦里面来,来帮助这些迷惑颠倒的人醒过来,佛的教学就是这个意思,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破了,觉悟了,就离苦得乐。苦是什么?六道轮回之苦,永远摆脱了;乐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你就回归到自性,就这个意思,这就叫佛陀的教育,我们首先要把它认识清楚。
  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学破迷开悟。这首偈就是讲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深广无际,所以首先讲『非识所能识』。「识」是什么?我们用最浅显的话,也是《华严经》的说法,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要从法相上来讲,执著是第七末那识,分别是第六意识,妄想是阿赖耶识,起心动念,阿赖耶识。大乘教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讲心想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想出十法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出六道,想出三途,看你怎么个想法!什么都不想了,那就好了,就恢复原状,原状是一真法界。什么都不想了,三途、六道、十法界都没有,梦中境界,这个要知道。诸位菩萨跑到梦中来,帮助我们这些没有学佛的人。
  所以宗门常讲,这些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叫「大作梦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场」,道场是水月道场,事业是梦中佛事。做得很起劲,但是心里头是痕迹都不沾,这叫圣人。我们做得很起劲,但是心里头落印象,这叫凡夫。圣人天天干,干得很起劲,不落印象,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圣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处处落印象,这错误,这是迷惑颠倒,所以说是被染污。其实心体、自性从来没有染污过,染污是什么?染污是个比喻,迷了,迷叫染污,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有。这是佛说话、佛家在教学建立这些名相,你可不能当真。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我们,那个原则我们可要记住。我们怎么样来学佛?你看看他教我们「离言说相」,我们听讲,你不要分别言说,你不要执著言说,这是第一。第二,「离名字相」。名词、术语你只能体会它的意思,不要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不执著,不要去分别,都是诱导我们悟入真实;你一计较,一执著,你就迷了。所谓是读书,死在字里行间,执著言说就死在句下,执著名相就死在名相,你哪一年开悟?第三个教给我们,「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我们听了,我们看了,我们起了想法、看法,不可以。你的想法、看法全是错误的,怎么错误?性体、性德里头都没有想法、都没有看法,你怎么会有想法?你怎么会有看法?统统没有,真相就在眼前。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面前。明心见性,性在什么地方?就在面前,就是!
  你看看前面世尊答覆胜天王,这些话你要是真正稍微体会,你就晓得里头意思。胜天王问「云何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佛告诉天王说「如实」,你看告诉天王「即是如实」。什么叫如实?佛说「不变异」。什么叫不变异?佛说「如如」。什么是如如?他为什么不懂?执著名字相,从名字相里头又生起心缘相。所以佛虽然这样讲,佛讲的一点都没错,每一句都是圆圆满满的给他解答,听不懂,就是智慧不开。佛到最后这才讲,「此可智知,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这就是平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相宗里面讲的「离心意识」,就是佛知佛见。
  心意识是什么?心是阿赖耶,就是起心动念;意是分别,意根是末那,是执著,意识是分别。离心意识就是我们讲席里常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眼前就是佛知佛见,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样不是佛性?这个境界里面,正是宗门大德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踏破铁鞋你不悟,你到哪里去找?悟了之后就在现前,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哪一样不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佛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我们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里头都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所以迷了,真相见不到。佛菩萨比我们高明在哪里?他跟我们一样,没有两样,他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於是他的应用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华严》讲的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统统落实,统统用上了,所以得大自在,大神通,不思议境界!
  我们再想想《心经》里面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可以跟这段经文合起来看。胜天王问的是菩萨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就跟《心经》上前面一句话一个意思。《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地方讲「了达甚深法界」,是一个意思。甚深法界是毕竟空,这《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为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十法界依正庄严总离不了因果的定律。因果从哪里来的?从我们起心动念来的,一个善念就感善果,一个恶念就感恶报。这个在六道里头特别明显,善因善果,在上三道;恶因恶报,下三道,饿鬼、地狱、畜生。
  天台大师在《法华经》里头发挥得淋漓尽致,给我们讲的「百界千如」,这是个很好的启示,很大的启示。从这个启示里面我们引申,法界无穷无尽,佛只讲一个纲领,十法界,十法界里每一个法界里头又有十法界。譬如我们讲人法界,这都是人,虽都是人,人人不一样!有人中之佛,释迦牟尼佛是人,示现在人道里面,人中之佛。有人中之菩萨,有人中的缘觉,有人中的罗汉,有人中的天人,有人中的修罗,有人中的畜生,有人中的饿鬼,有人中的地狱。这一个法界里面,十法界具足,其余的九个法界,每一个法界亦复如是,就变成百界。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扩大,佛讲十法界,天台大师讲一百法界。一百法界里头,每个法界里头又有十法界,重重无尽。这一引申,法界无量无边,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就我们一个人身上,就具足十法界,就具足百界千如。你看我们一念心里头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很想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法界。我们一念念观世音菩萨,想到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我们非常羡慕,很想效法观世音菩萨,菩萨法界。一念十二因缘,缘觉法界;一念四谛,声闻法界;一念慈悲喜舍,上品十善,天法界;一念悭贪,饿鬼法界;一念愚痴,畜生法界;一念嫉妒、瞋恨,地狱法界。就在一个人身上,甚至於一天,这些念头统统都有;你看念头刹那刹那都在变,法界也在变。
  法界在变,日本江本博士水实验里头,给我们做出证明,证明佛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一切法不是真的,真的,不会变才是真的,会变就不是真的。你看我们人的念头刹那刹那在变,不是真的,叫妄想;分别也是妄想,执著也是妄想,总而言之离不开妄想。外面的环境,环境是妄境、幻境,不是真的,境界随著我们念头刹那刹那都在变化,没有一样是真的。《金刚经》里头佛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你怎么可以当真?虚妄境界里面,这里头有真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妄绝对不能离开,真妄是什么?能现能变是真的,所现所变是假的,真假不二,你在假的里头认识真的,你就成佛了。
  统而言之,这些相都叫做法相。法相的体是什么?体是法性,法性就是此地讲的心体,心体是法性。你在法相里面见到法性,法性永恒不变,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决定离不开它。古人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在器里头见到金,就是佛菩萨;执著器不是金,就是凡夫。性是什么样子?佛法里头讲得很清楚,性空相有,阿罗汉明白了,阿罗汉真正明了万法皆空。万法皆空不是说万法都没有了,万法有,为什么说皆空?万法是相,相没有自性,自性是空寂的;也就是说事上它有,理上它无,万法皆空是这个说法。真的见到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你还会去执著它吗?你还会去分别它吗?不会!你要执著分别,那错了,那全是打妄想。只是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你把假的当成真的,你才会起分别执著这种念头;如果你晓得它是空的,分别执著的念头就不会生起来。
  现代人,电视几乎是生活当中不能缺少的,哪个人不看电视?问题是你会不会?宗门的话,「会么!」如果你会看,会看会开悟,怎么叫会看?萤光幕上,事有理无,相有性无,就在萤光幕上看到。萤光幕就是理、就是性,能现能变;萤光幕显现出来的色相、音声是假的,不是真的,刹那不住,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个相是幻相,这个有,佛法叫妙有,萤光幕是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妨碍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你要这样看电视,天天看,看上二、三年,你会大彻大悟,千经万论就讲这个道理。所以东西(法性)在哪里?不就在面前!不是高深而不可测,平平实实就呈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你能从这个地方豁然觉悟,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身体,看看我们生活这个世间,跟萤光幕上所现的色相无二无别。然后你在境界里面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就跟诸佛菩萨示现没有两样,完全是智慧、德能、相好。可以自受用,可以为他受用,自他不二。自受用的是清净寂灭,他受用的是应化无方,普度众生。虽然普度众生,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而实无众生得度者」。普度,为什么又说没有度?度而无度,无度而度,希望同学们细细去体会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接著再看注解里面的第二句,第二句没讲完。「瞥起亦非真知,故非心境界」,这是解释第二句,「亦非心境界」。瞥起是很短暂的时间,忽然生起,也不是真知。真知怎么样?真知决定没有这个现象,真知总是如如不动。世尊在《金刚般若》里面教须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宗跟《金刚经》上所讲的道理是一不是二。佛怎样教须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教须菩提,示现在六道、在九法界教化一切众生,必须是这样的。「不取於相」,不著相,并不是离开相,没离开。眼见色,耳闻声,鼻臭香,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凡夫取相、著相,这就错了。佛教他不取相、不著相,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有,如如不动!这样教化众生,同时提升自己境界,你接触众生的面多,遇到的问题多,圆满你的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是根本智,甚深般若。《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我们修行人天天在这儿练!
  这样的花花世界,会的人功夫往上提升非常快速。你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清楚,这是智慧,这就是无所不知。清清楚楚怎么样?如如不动,定慧等学,你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后面一定就带来烦恼,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就生了,七情五欲马上起来,你就堕到烦恼里面去。能够如如不动就不生烦恼,不生烦恼生什么?生智慧。惠能大师给五祖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这么一句惠能大师的话,你就晓得他是什么境界。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时,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他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如果我们见了五祖,一定是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他常生智慧,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要知道、要明了,然后才晓得怎样修,怎样学。
  一生想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做的是利益众生的事情,虽然想,虽然做,不著相。再说得粗浅一点,大家容易懂,容易好学,好下手。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在里头,换句话说,没有得失,事情做好了,众生有福;事情没有做得成功,众生没福,与自己毫不相干。做而无做,无做而做,这是菩萨!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知道学习,所有一切工作都是为别人服务的。
  有些同学常常来问我,我一生所干的,两个目标:一个是为正法久住,一个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就做这两桩事情。没有国家界限,没有种族界限,没有宗教界限,没有文化界限,真的是《弟子规》里头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佛告诉我们,范围更广大,不是说凡是人,一切众生都要以清净平等慈悲对待;清净不染污,平等没有高下,慈悲就是爱心。一切动物、一切植物、一切矿物,同样一个清净平等慈悲心对待,你说多快乐,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生感激老师,念念不忘,天天礼拜老师。不是老师教导,我怎么知道有这么一条路?作梦都想不到。老师把这条路指出来,引导我、帮助我走进这条路,成佛之道,人生最高享受之道。
  大师在此地又引用经上一段话,他说「经云,如实即无念」。这是以经来解释经,因为佛前面曾经答覆胜天王之问,如何是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佛答覆的是如实。胜天王跟我们一样都不懂,如实是什么意思?这再引用经上的话,如实就是无念,这个解释决定没有错误,都是佛说的。意思就是「是用无念心,见闻觉知一切事法」,用无念心见闻觉知一切事法,就是如实的意思。「心常寂静,即如来藏」,这个解释得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离心意识就是佛知佛见。
  这里无念,我们不能够执著名相,执著名相,曲解名相,那你就错了。「无念是什么念都没有」,好了,那就变无想定。无想定的果报在无想天,四禅天里头有无想天,就到那里去了,那是外道天!虽然他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他什么都不知道,堕在无明里头,所以错了。无念到底怎么讲法?祖师大德给我们解释,无念是无邪念;换句话说,他有正念,正念无念,正念无念是无邪念。什么叫邪念?妄想分别执著是邪念,离妄想分别执著,不是没有念,有念,那个念叫正念,那个念叫无念;就是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们想想,我们眼睁开来看外面,有没有见到?见!所以宗门祖师告诉我们,我们眼睛睁开第一念是正念,就是无念。为什么?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都不夹杂,第一念。第二念就落到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就错了,就是没有办法保持。诸佛菩萨永恒的保持著第一念,永远不变,是这个意思。所以无念不是无想定,无念是真实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要知道。千万不可以误会,误会那不是佛讲错了,是你自己误会,因果要自己负责。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清凉大师注解的第三句,「心体离念,即非有念可无,故云性本清净」。这几句话还是很难懂,清凉大师很慈悲,再给我们加以注解,这个注解就是《钞》。注解里面说,「心体离念者,双会二宗,释第三句,以北宗宗於离念,南宗破云,离念则有念可离,无念则本自无之」,我们先看这几句。
  这一段是解释偈颂里头第三句,『其心本清净』,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这句用双会南北二宗的说法来解释,他说「北宗宗於离念」,北宗是神秀这一支的,他们修行著重在离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他们是以离念为修行的宗旨,用这个方法的很多!我们修净土也是宗於离念,你看看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以一句佛号,以这一念离一切妄念;你不念佛,妄念就起来。念佛功夫是什么?把妄念取而代之,叫一切妄念都归这一念「阿弥陀佛」;以一念止一切念,功夫才能得力。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是永远不能成功,这就是古人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那是什么?那叫不会念。
  念佛你会念吗?会念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这才叫功夫。念到妄念都不生,叫功夫成片,功夫真正得力了。这样的功夫,就怕你不肯干,你要肯干,肯定能成。你要问多久的时间?那我们再看《净土圣贤录》,再看《往生传》里面,再看现在有很多念佛人真的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你看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时间大概总是三年到五年,不要很长。问题就是会!不会不行!就是说你念佛号里头夹杂妄想,这不行。
  念佛的秘诀,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好,他讲的是念佛的秘诀有三:第一个是不怀疑,决定、肯定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确确实实阿弥陀佛有这个弘愿,只要念他的佛号就能够往生,他就来接引,一点怀疑都没有,这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不夹杂,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里头决定不能有妄想夹杂在里头。第三个条件是不间断。你能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无比殊胜的法门!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这三个条件都没有,那就不能往生。信心不坚固,听到别的法门还动摇,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这不行,你信心在摇摆不定;念佛的时候夹杂妄想,念佛又常常间断,这怎么会成就!
  其实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这三个条件,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的并没有两样。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纲领,说了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放下!跟我们前面讲的意思完全相通。眼不取色相,不再分别执著外面的色相,不是叫你不见,哪能不见?不放在心上。耳不把一切音声放在心上,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就是做放下的功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要净念,怀疑就不净,夹杂就不净。不怀疑、不夹杂,这是净念;相继是不间断。你看是不是一样的?但是你要记住,你用什么方法能做到净念相继?你一定要好好收拾你的六根,你才能够得到净念相继。不能够都摄六根,净念很困难,我们今天碰到问题就在此地。眼见色起贪瞋痴慢,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起贪瞋痴慢,都起七情五欲,那怎么办?所以那个净就净不了。
  一定要知道世间是假的!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给我们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什么都带不走,连这个身体也带不走,假的。假的,你要那么认真,你就错了。它障碍正法,障碍你的悟门,障碍你的修行,你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并不是不要,随缘,不再执著,不再在这些(就是五欲六尘)上起心动念,不搞这个了。生活环境好,很好;不好,也好,一切都随缘,一切不再执著,就对了。有能力多做好事,好事里面把握著两个方向,一个是帮助正法久住,一个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你就决定不错。这样才能够得净念相继,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才能够做得到。具足这样的条件就决定得生净土,这个很重要。北宗容易修,南宗太高,南宗惠能大师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神秀接引的是大乘根人。我们自己想我们不是上上根,但是净宗是大乘,大乘根决定得生。
  「南宗破云」,南宗破北宗的,他是上上乘人。「离念则有念可离」,你不是常常念吗?真的,我们的妄念多。我们要离执著,要离分别,要离妄想,这是有念可离,真有念,真要离。南宗是再向上一著,向上是心体,向上是法性,心体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还要离吗?无可离,这是上上乘人。我们懂得这个事情就好,做不到,我们还是要走北宗的路子,要离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多太多了,不像能大师,能大师见五祖,你听听那个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所以他可以无念。我们要见五祖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烦恼」,妄念不断,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南宗不是我们境界。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尊敬他,他是真高,我们从北宗的宗旨、修学慢慢提升到能大师的境界。所以,无念这个境界,我们可以到极乐世界再去学,现在只要修成功夫成片就行。无念在净土宗里面讲是理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那个高!那个我们是没有法子的,做不到的。我们今天只取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们生凡圣同居土就非常满足了。
  蕅益大师教导我们的,他老人家自己常说,「我只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其实蕅益大师是来示现的,他到底是什么身分,他一生没有暴露,决定是再来人。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印光大师对於蕅益大师注的《弥陀经要解》赞叹到极处,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部注解,也不能够超过其上」。这个话是大势至菩萨说的,那么你想想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否则这个注解做不出这么好。而且《要解》是九天写成的,蕅益大师前面有序文,后头有跋文。佛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是现身说法做样子给我们看的。希望我们在这一生不要好高骛远,老老实实修行,这一生当中决定得度。
  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要解》里头说得太好了,许许多多讲解都是前人没有说到的,他说尽了。生凡圣同居土等於生方便土,等於生实报土,这不可思议,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诸佛菩萨统统有四土,但是四土确实有空间维次不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所以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你到极乐世界,虽然在凡圣同居土,你见到阿罗汉,阿罗汉是方便有余土,你见到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他们在实报庄严土,统统见到。在其他净土里面,诸佛净土里面,凡圣同居土是见佛的应身,方便土也是佛的应身,实报土是佛的报身;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见阿弥陀佛全是报身,这不可思议。
  这种殊胜的因缘,无量劫希有难逢,我们这一生居然遇到了,你说多么幸运!遇到了要是当面错过,你知道那是多可惜!不是千载难逢,无量劫希有难逢。「开经偈」里面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遭遇到了,怎么可以空过?要把这个当作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其余的什么事都是鸡毛蒜皮,小事一桩。所以我们协会所有在这个地方工作的同仁,在讲经、学习这个时候,所有一切工作放下,我们要办第一桩大事。其他的事情,鸡毛蒜皮,课上完之后再办。要知道这个机缘希有,这个机缘难逢!所以北宗讲的没有错,南宗也不错,只是接引的对象不一样,这个我们要知道。
  在北宗修学宗旨里面,「无念则本自无之」,离念,下面是个比喻,「离念如拂镜,无念如本净」,实在讲就是《坛经》里面讲的两首偈。你看看离念,神秀大师那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能大师那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无念。神秀的偈子我们好懂,能大师这首偈子不好懂。读了之后晓得高,比神秀的高,实际上模模糊糊。什么叫无念?真的,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有离念,离念已经起心动念,「我要离念」。南宗修行,有没有念头?妄念有,凡夫有妄念,妄念要不要离?不需要离。为什么?妄,不是真的!你要起心去离念,又加一重妄想。这个对上上乘人有利益,对中下乘人没有利益。
  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部接触的是《坛经》。我那个时候还在工作,有一年休假,有二个星期的长假。政府有这么个制度,每年每个人都有一个长假。我休假期间,我从台北(我在台北工作)到台中一个朋友家里去玩,老朋友,在他家里住了一个多星期。他家的书房就有一本线装书,我看了很欢喜,翻翻,《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的注解。那几天没事情干,就翻来看,愈看愈有味,就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了,很欢喜。这是跟佛结缘第一本书。
  以后我认识章嘉大师跟方东美先生,方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总以为佛教是迷信,读了《坛经》,前面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是放不下,还是以为佛教是迷信,实在讲《坛经》看的时候似懂非懂。方老师就问我,你有没有看过佛经?我说偶尔这么个机会,看了这本《坛经笺注》。方先生摇摇头:这个不能学,这个不是你读的。章嘉大师也问过我,李老师也问过我,三个人听到我看《坛经》都摇头:上上根人!你不是上上根人,这个东西学不得!他们跟我讲这些话,我听了实在讲莫名其妙,我看了很有兴趣,怎么说学不得?以后愈入,学的愈多,愈知道那不是我们的境界。你说我们如果学他那个方式,所有妄念都不要去断,妄念天天增长,正念不能现前,你怎么能入门?不但不能契入境界,真的连悟门都堵塞了。烦恼天天增长,业障天天在增加,那出不了六道!老师讲得对。
  我那时候对於教下很有兴趣,这是受方先生的影响。跟方老师学哲学,佛经哲学,方先生至少影响我三年。但是这三年当中,幸亏有章嘉大师教导我,把佛法基本修学的原理原则我搞清楚了。章嘉大师指导我从看破、放下下手,具体的修行,看破、放下从哪里做起?老师教我从布施做起,我真干。时时刻刻还提醒我,戒律很重要。所以我在章嘉大师那里三年,学了什么东西?看破、放下,布施、持戒,明白这个道理。布施真重要,布施、持戒要用世间法来说,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以后读《了凡四训》,完全明白了。
  了凡先生如何改变他的命运?没有别的,就是布施、持戒。持戒就是守规矩,老师所教导你的你能够依教奉行,你能够不违背,认真努力去做,命运改了。我并没有求改命运,没有求财富,也没有求升官,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智慧,只是认真去学习。你看今天财富、智慧、健康长寿统统得到,不是自己希求的。得到之后,我自己没有享受,我一生老师教导我的,「随缘度日,莫造新殃」,这个话很重要,要消罪业,不可以造罪业。无量劫累积的罪业,没有学佛之前,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造的是罪业,要知道消,不可以再造罪业。所以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我常常讲我就是为正法久住,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有福,大家享。这个生活很快乐,很幸福,很美满,所以我感谢方老师指引我这条道路。
  「性本清净」跟儒家讲的本性本善一个道理,《大学》里面讲的明德,明德就是性本清净。《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那个「人之初」不是讲人初生下来的,不是指这个,是讲人的本性,本性本善。本性本来清净,那还离,离什么?你把惠能大师跟神秀大师两个偈颂比较上来看,你就看那完全不同的见解。一个是有身、有心,身像菩提树,心像明镜台,有身、有心。一个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的境界,没有身也没有心。没有身,不著一切色相,没有身;没有心,八识五十一心所,再包括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统统都没有,法身菩萨境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神秀大师那个界是十法界;能大师那个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的,他已经回归到本性本善。神秀大师虽然知道本性本善,没有回归,不一样。一个已经入门,一个在门外,两个不同的境界。
  所以这个比喻说,离念就好像拂镜,无念如本净,本来清净,你还要什么无念?本净再加上一个拂拭,不就错了吗?加上个离念,也就错了。它没有念,你离什么念?实在讲无念如本净,无念有没有?无念也没有;本净有没有?本净也没有。有本净就不净,有无念,无念的对面就有念,很难懂。我们要很冷静的去体会,不能分别。你不要去想,想全是妄想,错了,决定体会不到。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能体会到,体会到这个意思。
  下面是把这二宗会通,「今为会之,起信既云」,这是举《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心体离念,亦本自离,非有念可离,亦同无念可无,即性净也」。这是举《起信论》里的一段话,《起信论》这段话说得好。「心体离念」,这个离,本来它就没有念,所以「亦本自离」。它本来没有念,现在有没有念?现在也没有念。念跟离念,妄心这边事,妄心有念,真心无念。佛与法身菩萨看一切众生本性,看一切众生心体,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他对於一切众生恭敬。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说的一样,「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佛,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像我们芸芸众生是未来佛。哪个不是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满种智就是佛,情与无情都包括。无情是什么?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哪一个不是佛?
  我们现在一听到佛,佛一定是人那个样子,不是的。佛是讲的自性,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法性、法身,那是佛。法性能现、能变,就是此地讲的性本清净,这是法性;法性所起的作用是法相,法性叫佛,法相叫法身,法身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法身佛,这一切恭敬的范围就太大了。礼敬诸佛,我们不但对一切诸佛菩萨恭敬,真诚恭敬,对一切众生也是真诚恭敬。为什么?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真诚恭敬。他恭敬干什么?不是他恭敬他现在造善造恶,不是。恭敬他的本性本善,恭敬他的本性本净,性本清净,恭敬这个。见性不著相,相他清楚、他明了,他不执著、不分别,在相上决定不起心动念。对於树木花草,对於山河大地,都是存著恭敬心。
  我离开台湾,写了六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这是有念,不是无念。离一切恶念,远离邪知邪见,远离恶念恶行,我们现在人可以做得到的。神秀大师比我们就高一级,能大师比我们高二级,能大师他老人家所修、所学、所教的,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起信论》这句话就说得好,「心体离念」,这个离我们要认识清楚,不是有念可离,它跟能大师讲的意思是一个。心体本来没有念,离念是本来没有念,所以说「亦本自离」。本来没有念,就不能说,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说,勉强把它说出来,所以你可不能执著「马鸣菩萨讲心体离念」。你真懂得,离念是无念;你要是不懂得,它真有念可离,这就错了。所以底下讲,「非有念可离」,它没有念。「亦同无念可无,即性净也」,这就是自性本净,自性本善。
  下面说,「非看竟方净,若无看之看,亦犹无念念者,则念真如」。这是特别提醒我们,不是「看竟方净」,竟是究竟,什么人看竟方净?大乘教里面常讲,小乘阿罗汉他知道万法皆空,怎么知道?分析,分析就是看竟,看出它的究竟。像现在的科学家,科学家随拈一物,他知道这个是空的,不可得。为什么?他分析。譬如毛巾,这是个物体,怎么织成的?它是一根线纺织成的,把它拆开,拉成一条线,毛巾没有了。线呢?线是纤维纺织的,纤维再分析就变成分子,分子再分析就变成原子,变成电子,最后变成粒子,一看这个东西都是这些东西组合的;缘聚则有,缘散则空。聪明人,缘聚的时候也知道也是空的,看竟方净。
  所以,阿罗汉知道万法皆空,他的智慧是从分析空,任何一切法分析到最后,分析到没有了。在佛法讲,分析到最后是邻虚尘,我们现在讲基本粒子。再不能分,再分就没有了,跟虚空做邻居,再去分就是虚空,就没有了。用这个方法明白所有一切物质是空寂的,不可得,所以说这一切物相缘生的。都是这些微尘,佛家讲微尘,现在科学家讲原子、电子、粒子,用这些名词,佛家都叫它做微尘,聚就有相,就现相,散了就没有相。聪明人不等它散,就知道它空寂,就知道相是假相,不是真相。所以对这些相他能够放得下,就是他在所有一切现相里面,不会起贪瞋痴慢,因为他知道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灭(有生有灭)的这些法,就是缘聚缘散这些法,「如梦幻泡影」;存在的时间是「如露亦如电」,存在不长久。你要是细心去看,像闪电一样,真的,那就看得微细了。我们凡夫,凡夫看的粗相,就像看露水,时间不长。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地球有成住坏空,哪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不到永恒的东西。永恒的东西是法性,法性是永恒的,因为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精神跟物质都是从它那里变现出来的,所以不是看竟方净。
  「若无看之看」,那也就等於无念之念,我们讲无念而念,无念而念就是念真如,真如无念。「无念念」就是无分别、无执著、无起心、无动念,在这个状况之下,所有一切境界就是真如,入这个境界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特别是语录里面,像《五灯会元》一千七百多个公案,都是开悟的人悟了之后请老师给他印证。你看那个问答,你看了之后真的是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无有一法不是。会的人,无有一法不是;不会,无有一法是,所以关键就在会、不会!会,觉了;不会,迷了,关键在觉迷。觉了就是,觉了怎么样?觉了叫无念,迷了就有念。有念是迷,无念就觉,因为无念是真如,是心性之体,无念;有念,有念就变成阿赖耶。阿赖耶叫妄心,真如叫真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为什么说真心跟妄心?就是一个觉,一个迷。再告诉你,觉迷不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但是要觉了,你才得受用;不觉,虽然是佛,还要搞六道轮回。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四卷)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四句,前面三句我们一起学习过了,现在再看清凉大师《疏钞》第四段,第四段就是解释『开示诸群生』。「众生等有,惑翳不知,故佛开示,皆令悟入」,我们看大师的《钞》,就是注解。「众生等有」,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四句这段文,「释第四句」,这是解释「开示诸群生」,「即用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意」,清凉大师用《法华经》的经义来解释这一句。「谓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证入心体也」,你看这个地方,第一行有「开」,第二行有「示」,第三行有「悟」,第四行有「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这一段我们怎么来学习?一切诸佛,包括法身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特别示现在六道,他来示现为什么?如果我们这么个问法,这是外行,这是外行问的,肯定外行多,「佛菩萨来示现干什么的」?我们读了前面这三句就晓得,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示现即非示现,是名示现,这是《金刚经》上的句子,示现者即非示现,是名示现。你问他有什么意思?没有,什么意思也没有。为什么示现?没有,即非示现!为什么会有这个事?这个事是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他应有什么作用?应他能够起帮助众生开示悟入的作用。
  如果众生感的缘深,感的人多,佛应是用应身来应。好像他也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投胎,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像历代祖师一样,祖师里面很多菩萨、罗汉来示现的。我们凡夫看见他们跟我们没有两样,实际上完全不相同。怎么个不相同法?前面跟大家报告过了。生活跟我们一样,工作也一样,处事待人接物也一样;不一样的是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著,就这个不一样。所以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住的是六道里头的人道;他们的境界是心现的,没有识变,我们住的法界是心现再加上识变,不一样在此地。
  这个地方清凉大师的开示说出来了,前面跟我们讲的心体、无念,众生等有,一切众生平等,统统具足。这句话「出现品」里面讲得更详细,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根本智、后得智,圆圆满满,没有一丝毫欠缺,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众生个个都有。不但有智慧,而且有德,德就是能力,我们常讲万德万能,没有你不会的。相是相好,现在人讲的福报,福报之大我们没法子想像。我们世间人常讲,贵人或者有福报的人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这就是富贵之相了。佛告诉我们,自性里面讲的福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无法想像的。一切众生等有,平等,统统都有。
  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很可惜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你迷惑了,你眼中有翳,翳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白内障。严重的白内障,你眼睛瞎了,所以你见不到,你不知不见。惑翳是比喻,比喻什么?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种烦恼障碍了你。「出现品」里面讲,「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是无明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当中还有个尘沙烦恼,因为经文句子很整齐,把这个省略,说一个头,说一个尾,当中当然在里面,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凡夫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就好比是惑,好比是翳,你对於事实真相就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心,不知道自己自性本净,不知道!不知道本性本善,确确实实没有丝毫染污夹杂,觉悟的人如是,迷惑不知的人亦如是。
  我们的真心本性决定没有改变,只是我们现在迷而不知,所以佛出现在世间,出现在世间告诉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好像是开启,我们用比喻就容易懂,本来完全迷失了,完全不知道,好像家里有无量的财宝,祖上把它放在仓库里面收藏起来。仓库的门都封起来,几十年从来没有人开过这个门,也不知道里头什么东西。现在贫穷得没有法子,天天到外面去讨饭,非常可怜。有个明白人知道,你家里头有亿万财宝,你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他说:没有!你祖宗留下来的,有!好,我带你去看。把门打开:在里面!门打开,进去了,进去不识货!许许多多这些珍珠、玛瑙他不认识,他从来没见过。穷人,从来没见过,以为这是普通石头,这哪能值钱?开了之后不认识。
  示是指示他,告诉他这是什么宝物,这个价值多少。一样一样给他讲,他才明白了,悟就是他明白了,晓得自己真有。悟了之后,当然他就得受用,不再过贫穷之苦,入这个境界了,我们今天讲,他能够参与上层社会这种活动、生活方式;本来他是贫民,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居然能够参与上等社会。从这个比喻就好懂,你就晓得「开示悟入」这四个字的大意。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用意就在此地,教我们开除惑障。开,我们明白了,打开了,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有三障、有二障。二障有烦恼障、有所知障,般若无知,你偏偏有知,有知就变成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菩萨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无念!你们想想看,有知是不是有念?有念就是妄念,有念就是无知,那个知是智慧的知,有念就没有智慧!般若无知。菩萨修甚深波罗蜜多怎么修法?开除惑障,用什么方法?甚深禅定,把念头放下,把所有的念头(有念)统统放下,无念也放下,因为你有个无念还是有念,有「无念」还是障碍。统统放下,本来的清净心现前,清净心里头本来具有无量智慧、无量德相,统统现出来。所以《楞严经》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统统是你自己本有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新得来的,全是恢复自性本有的智慧德相。
  「惑」要知道,惑是指无明;障,障就是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障!执著是烦恼障,分别是所知障,无明是迷惑,这个东西要离,所以我们还是要离念。北宗他们修行的宗旨是离念,我们要从这里做,一定要承认自己是中下根性,不是上上根人。我们要循序渐进,惑障除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德相也就显一分;惑障去二分,智慧就透二分,德相也就现前二分。所以你的修学只要契入,这个契入真的是做断烦恼的功夫,远离一切的恶念,恶的思惟、恶的行为,真的放下,你会得法喜充满。为什么?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长,福报也天天大,他怎么会不欢喜?觉悟的人福报现前是大家享,不是个人享,更快乐;个人享有烦恼,大家享就快乐,没有烦恼。
  要怎样才能落实?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落实就是好学,每天都要读圣贤书,古人常讲「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三天不念圣贤书,你的无始无明、见思、尘沙烦恼的习气统统现行,你造业,那就错了。天天读圣贤书,天天希圣希贤,希是希望,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成为圣人、能成为贤人,这个人有志气。说得再白一点,希望这一生当中做个真正的好人,决定不造恶业。天天要读圣贤书,天天要依圣贤教诲去生活、过日子,依圣贤教诲去工作、应酬,就不会有过失。三天不念,圣贤人教诲忘掉了,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就起现行。古人讲三天,现在这个社会是一天都不行,你一天不读圣贤书,你的毛病、习气就发作。
  天天要读,天天要听讲,你说读的书都不懂,不懂没用处,不起作用。所以你看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判教,将这部大经判成四分,信、解、行、证,判这个四分。第一个我们对於圣人、对於佛菩萨有坚定的信心,他是好人,他是个明白人,我决定要跟他学习。头一个信,信了之后要解,他的教诲我要真正能够理解。教诲都在经典上,经典是教科书,我读的这些教科书我能够理解,我要把所理解到的要落实到我生活当中,那就是行,真管用!学以致用。有行,行到一定的程度就契入,入什么?入诸佛甚深境界。所以清凉大师在此地注解里面讲,「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体是哲学里面所讲的万有的本体,万有是讲相,相有体空。所以《般若经》的总结,佛经里面最大的一部经《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总的一句话就是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体空!
  体既然是空,相是幻有、假有,不是真有。所有一切现相,你要真正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你才晓得佛在《金刚经》上讲的是一句实话、真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桩事佛在《仁王经》里面告诉我们,缘生缘灭,所有一切现相是缘生的。缘生时间非常短暂,《金刚经》里面讲如露亦如电,如电、如露。《仁王经》上跟我们讲的就更接近事实,它说生灭的时间多长?佛讲一弹指,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我们弹得快,很快用力去弹的话,我弹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当然还有比我更快的,我用我自己的试验,一秒钟弹四次。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换句话说,一刹那的九百分之一就是一个生灭。我们用一秒钟乘四(弹四次),再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钟有多少个生灭?刚刚好二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么会知道这个境界是假的?
  我们的身体坐在这个地方,我们在这里上课四个小时,多少次的生灭,你以为我来的时候这个身还是现在身?不是的!现在这个身是什么?相续相,就像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相一样。电影的银幕也是生灭,你看放映机里面的镜头一打开,这一个幻灯片照出去,立刻关起来,再打开,第二张出现,它的速度一秒钟二十四次,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这是我们在一般看电影的银幕上的画面,已经显得很逼真了,其实你看的每一个画面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一秒钟已经换了二十四次,哪里是真的?这个常识我们大家都有,不难懂。现在佛告诉我们,一秒钟有二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这是事实真相。所有一切现相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哪来的真的!
  早晨的你绝对不是现在的你,一个小时前的我绝对不是现在的我,没有了。所以跟你讲真话,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身体都不可得。我们讲刹那生灭,这是个简单的形容,给你说真话,《仁王经》上所说的,我在讲经的时候讲了很多次,是世尊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不是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多少?一秒钟有无量次数的生灭,我们没有法子想像,你怎么能把它当作真的有?你那么样的分别认真,於是这才造成六道轮回的现象。真正通达明了事实真相,心开意解,六根对待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就跟佛菩萨一样,觉悟了。觉悟怎么样?可以受用,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著、不可以起心动念,那就是如来甚深境界。在他们来讲是正常生活,在我们凡夫看起来是甚深境界,不可思议。佛出现在世间,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
  现代科学进步,对於佛在经上所讲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许多多是被科学证明了,使我们对於经教里所说的更容易理解,加深我们的信心。所以科学对於佛法真的是有帮助,只是科学跟佛法相比,它还在很低层的阶段。佛说的宇宙事实真相,科学还没有办法达到,可是它逐渐逐渐接近,我们要学习,要懂得这个道理。佛法教学的究竟是教我们证入心体,心体就是自性、就是佛性、就是法性,也就是法界。大乘教里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证入心体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世间所讲的成佛,这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
  所以佛法里头,诸位要知道,不是求功名富贵,不是求升官发财,那完全搞错了;功名富贵、升官发财是梦中之事。你学佛为什么?为名闻利养、为功名富贵、为升官发财,佛门里头能不能求得到?答案是肯定的,求得到,有理论、有方法。那是什么佛法?那是幼稚园的佛法。我们要把佛法比作一个学校,修世间这些东西是幼稚园的课程,没出六道!而佛法教学的目标,是叫你到研究所拿博士学位,证入心体就是拿到博士学位。佛陀这个名称是佛教育里最高学位的名称,佛陀,菩萨是第二个学位,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阿罗汉等於学士,菩萨等於硕士,佛等於博士,学位的名称。他不是神仙,是学位的名称,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学佛,这个名词好,我们在佛教育里头期望达到最上层,最上层是佛陀;在教下所说的一乘法,一乘法就是证入佛乘的法门,比大乘还高。大乘是菩萨法,小乘是声闻法,人天乘,天乘好比是高中,人乘是初中、小学。天有很多层次,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天有二十八层。人天富贵太小了!跟欲界天都不能比。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三恶道是贪瞋痴,决定不能有,有贪瞋痴的念头,你就离不开三恶道。那我们想想,冷静观察我们周边的人,有几个人没有贪瞋痴,然后再回头想想自己,这个重要。别人无论干什么,各人因果各人负责,最重要的是我自己。
  如果我自己贪心很重,那你就要知道你跟饿鬼道的缘分很深,饿鬼道的业因第一个就是悭贪;嫉妒、瞋恚心很重,你跟地狱道有缘,地狱道的人嫉妒、瞋恚非常重。善恶、是非、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把好人当作坏人,把坏人当作好人,这叫愚痴!善法看作恶法,恶法看作善法,愚痴,不能辨别邪正、是非、善恶,畜生道!想想这些我们有没有?如果还要有这些意念、有这些思想、有这些言行,学佛不管怎么学法,念佛一天念得再多,还是要堕三恶道。这就是古大德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从前李老师常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为什么?你修行不是用菩提心,你是用轮回心,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受的是轮回报。
  去年一年,我请江逸子先生画一幅「地狱变相图」。江老师也真不容易,用一年的时间,真的是不眠不休,一天画十几个钟点,一年当中把这幅画画成功。现在我们做了很多复制品,有一比一的,跟原图一样大,原图高六十六公分,有这么高,六十六公分高,长六十米。我看到这幅画,不敢讲绝后,但是敢讲空前,过去没有人做过这么大的画面,没做过。我们希望这个复制品赠送给全世界图书馆、博物馆,给他们收藏,这是希有的艺术品。另外我们做了把它缩小,缩成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我们赠送的目标是道场,寺院庵堂,其他宗教的教堂有愿意收藏,我们也欢喜赠送。我们知道基督教有地狱变相图,但是恐怕没有这么大。另外还有做得更小的,四分之一跟六分之一的,这是便於一般同修家庭里面可以收藏的。
  广泛流通,这是属於因果教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劝人断恶修善这么一门功课。在中国过去社会里头非常讲求,所以每个县市都有城隍庙,城隍庙教什么?就是教这个,这是城隍庙里面的精华,阎王殿,十殿阎王。我们今天把它画出来,广泛的流通,提倡因果教育。现在科技发达,提倡这个教育不难,我们把它做成光碟。光碟的成本很低,不但可以大量流通,而且可以从电视、网路长年的播放,每天打开我们电视频道都能看到。这个节目每天播一个小时,让大家常常看、常常听讲,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位晓得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人教什么?就教前面十二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我们经上这首偈就讲的是自净其意。
  讲到自净其意,当然断恶修善都圆满了,这是最高的境界。没到这么高的境界,我们一定从断恶修善下手,从这儿入门。所以今天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的朋友们,我总是忠告、总是劝导,一定要从《弟子规》下手。这是这么多年来我冷静的观察,为什么我们连十善业道都做不到?净业三福是我们指导原则,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没做到!这四句话是做人的道理,不是佛法,世间法。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佛法,有这个基础你才能够奠定佛法。所以第二条讲,「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佛法。第二句是以第一句做基础,如果没有孝亲尊师,没有慈心、十善,就没有三皈,也就没有五戒,其他什么都不要谈了。
  由此可知,我们真的没有做到《弟子规》,没有落实《弟子规》,没有落实十善业道,我们学佛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自己以为我受了戒,甚至於出了家,鬼神都瞧不起你,你是冒充的出家人,你不是真的出家人,你不是佛弟子,自以为佛弟子,错了。为了救这个过失,必须要从《弟子规》下手。《弟子规》能够做到,能够百分之百落实,孝亲尊师就做到,然后再学慈心、十善,不难!我们才能够真正做个佛弟子,诸佛赞叹,天龙善神拥护、尊敬你,你不是冒牌的,你说这个多重要。
  一定要循序渐进,《法华经》里头「开示悟入」,天天听佛开示,经典来开示我们。我们从经典里面悟,把悟到的真正做到,行,变成我们的思想、变成见解,变成我们的生活行持,这才能入境界。按照这个顺序来做,才能证入心体。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坐。我们接著看第八首偈,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凉大师《疏钞》最后的一段。「即体之用,故问之以知。即用之体,故答以性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我们就看到这里。这一段把问答的义趣给我们说出来。前面问,问的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知」,答,偈子里面答的是『其性本清净』,这四句里头这一句是最重要的,「其性本清净」。看到好像是所答非所问,所以后面这一段的开示非常重要。
  答的意思很深。前面两句是「即体之用,故问之以知」,《钞》里头说得很好,「即体之用下」,下面就是这段文,「会违」,会是会通,违是相违,会通相违。「谓前问问知,今答性净,都无知言」,好像没有知这个字,「何以会通,故为此会」,这个会就是会通。让我们初学的人了解这个问跟答是相应的,不是问答不相干。下面举当时一位大德的话,「故水南知识云」,这是一位善知识他说的。「即体之用名知,即用之体为寂」,这个解释就好,我们就明白了。问是从用上问的,作用,你看问「何等是佛境界知」。
  我们赞佛,佛是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话是真话,不是假的。我们学佛学这么多年明了,佛有这个智慧,佛不是说只有他有,别人没有;佛说一切众生等有,不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一切众生皆有,不见得平等,等有可了不起,等有是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一切众生平等的有,不是他一个人独有,不是佛专有,我们每个人都有,九法界众生都是等有;换句话说,一切畜生也都有,饿鬼也有,地狱也有。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同的境界?这就是前面讲的,迷悟有浅深。六道都是迷的人,迷里头也有点小悟,迷的最深的是地狱,比地狱稍微浅一点的是饿鬼,比饿鬼又浅一点的是畜生,比畜生又浅一点的是人道,比人道更浅一点的就天道。迷的愈深愈往下坠落,悟的愈高就愈往上超升,就这么个道理。
  懂得这个道理,使我们想到孔老夫子的一句话,我们就应该知道怎样去学习。孔子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天不睡觉,想来想去」,当然一天一夜想得很多!想来想去都没有真实的利益,最后下的结论「不如学也」。学什么?学圣人;在我们来讲,学佛、学菩萨,不如学也。学佛就要作佛,学菩萨就要作菩萨,那你是真学,你不是假学。佛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行。智慧在哪里?在经典里面;德行在哪里?在戒律里面。我们就有学处了。学戒律就是学佛的德行、学佛的生活、学佛的处事待人接物,这真干!
  从哪里干起?佛在经典上讲得清楚,从十善业道做起。你看佛在《十善业道经》最后的结论告诉我们,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乃至於人天法,无一不是以十善业为基础。十善就像大地一样,都是依著地生存的,依著大地建立的,没有十善什么都没有。不要说佛菩萨没有,人天都没有,没有十善业都到三恶道去了。你就想想看,十善业道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学十善业道,就是学作佛的基础。十善业道,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从前人能做到?这我们要多想想。《弟子规》在中国是家教,我们今天强调《弟子规》,《弟子规》做不到是没有家教。
  从前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都有良好的家教。我们这一代生在乱世,历史上真的是大乱之世,古往今来没有遇到过的。所以我们这个家教没有了,从小没有好好的学习。古人讲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很可惜,我们这最重要的教育在战乱里面忽略了,失掉了。成年之后,染上社会上许许多多不良的习性,现在年岁大了,要改过来,难了。古人有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个本性是讲习性,已经养成的习性要把它改变过来,太难太难了。
  江山易改,我们今天看到了,机械化的工程,真的是移山倒海,现在人都能做到。可是习性要把它回归到本性,那不是一桩容易事。你给他讲,他听得懂,他也点头,也很赞成,也很欢喜,做不到!这些话我们听得太多了。为什么做不到?疏忽童年的教诲,所以现在这么难。如果他要知道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我相信不需要劝他,他会很认真努力去改过。为什么?他明了现在这个不善的习性,将来要遭受严重的苦报,你说他要不要改?从这个地方让我们就想到,为什么印光老法师一生那么样重视因果教育,我这一生提倡因果教育是受印光大师影响的。
  一九七七年,到明年就刚好三十年了,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在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讲《楞严经》,讲二个月。图书馆里面收藏著不少弘化社出版的善书,弘化社就是印光老法师办的,他老人家所收的四众供养,几乎全部拿出来印经,印送这些善书。我喜欢读书,看到这些书我总会翻到书最后的一页,版权页,看看书哪里印的,什么地方印的,我看看这个。这一看弘化社的,看到《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使我非常惊讶。为什么惊讶?他印的数量太多了,十几版,二十几版,三十几版,印这么多,而且每一版差不多都是五万册、十万册,数量这么大。
  再看看弘化社出的经书,没有这么多数量,多半都是一千册、二千册、三千册。我就很奇怪,为什么印光大师对这三本书如此大量的流通?而且这三本书不是佛经。《了凡四训》是儒家的,《感应篇》是道教的,《安士全书》前面一半,篇幅占二分之一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教的,后面三篇,一篇是戒杀的,「万善先资」;一篇是劝人戒淫的,「欲海回狂」;最后一篇是劝人念佛的,「西归直指」。使我想到这个老和尚把道教的东西拿出来这样提倡,《了凡四训》印了这么多,而且还给它作了二次序文,他为什么这么做?现在我们明了了,因果教育!现在人不懂因果,什么坏事都敢做。不知道一转眼果报就现前,果报太可怕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也看到老和尚心量之大,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他不忌讳,大量流通道教的因果报应,大量流通《了凡四训》讲的改造命运,对现代人来说是最契机不过的,也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讲儒、讲佛来不及了,现在就是要用因果。所以我们做老法师再传的弟子,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印祖的学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祖师的教诲发扬光大。这些年来,不但我们也大量的印这三本书,我印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现在更是想到我们要用科学技术来弘扬。
  所以我就想到,大家现在最喜欢的是连续剧,我在中国大陆找到影剧界的朋友给我编连续剧。《了凡四训》二十集,我想在明年初就可以完成,二十集。接著就是《感应篇汇编》三十集,《安士全书》三十集。《安士全书》前面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就不必要了,因为那个跟《感应篇汇编》性质相同,重复的。我就想「万善先资」十集,劝戒杀;「欲海回狂」劝戒淫,十集;后面「西归直指」劝念佛,十集,总共这是八十集。印祖一生用这个来劝导世人,我们现在把它搞成连续剧,范围就更大了。
  这个连续剧拍成功之后,有很多朋友告诉我,要用外国文字字幕打在下面,向全世界流通。他说不要配音,配音外国人反而不喜欢,就是把字幕打上去,像现在电影院里面的方式一样,很受欢迎。这个建议好,所以将来我们有英语的字幕,有法语的、有西班牙语、有阿拉伯语、有俄罗斯语,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使用的六种国际上的文字,我们也都把它配进去。想在电视上播放,在网路上流通,扩大对於这个世界一切众生的因果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在经典里头许许多多使我们联想到这个事情。众生真的回头了,向善了,这些善书、经典他才能看得进去,他才能体会到。所以印祖提倡的,说老实话是学佛的最初方便,也是现代社会上迫切希求的,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的不二法门,我们全心全力在做。
  所以这个问,问的是知;答,答的是体,这个答得好!换句话说,般若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来的。你看《楞严》上讲「净极光通达」,净到极处,光就是智慧,智慧就现前,智慧起作用没有一样不通达的。你问知,我告诉你这是知,你看问跟答相应了。如果是一般人来问,知要从哪里来?知要从学习,夫子都讲「学而时习之」,一定是这样答覆你。佛不是的,佛是从根本上来答覆你,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本具无量德能,用这个来解答你。你要知道了,你就晓得清净心的重要。
  所以大乘佛法里面讲菩提心,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真诚就是此地讲的本性,本性本来清净,本性本来平等,本性本来慈悲,都不是外面学的。我们将这桩大事用十个字写出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真决定不是虚妄。佛经上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本性决定不是虚妄的,因为本性、心体能生能现,整个宇宙都是这个生的,能生能现。它迷了之后,它能变,还是起作用,迷了以后变十法界依正庄严;觉了之后,变没有了,只有现,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没有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真诚!诚的意思就是无念,你看曾国藩给「诚」这个字下的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有念就不诚了,无念才是诚。我想曾国藩先生念书也很多,不能说没有受佛法的影响,他对於诚字解释得这么好,佛门里面许多大德都引用他这句话。
  清净、平等、正觉,自受用;慈悲,他受用,这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讲的菩提心。体是真诚,自受用是深心,就是清净平等觉,他受用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对待一切众生,这是菩萨!众生有过失,众生有罪业,佛菩萨怪不怪众生?不怪。世间圣人,尧舜禹汤,他们看到世间人造罪业、犯过失,他也不怪;不但不怪,反过头来责备自己。你看汤王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是我自己。为什么说罪在自己?我没有教得好。古时候做帝王,帝王做的事业三个字,君、亲、师,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是领导,你是这个国家人民的领导,你要领导得好;作之亲,亲是父母,人民叫子民,你要好好养他;作之师,你要好好的教他。他还犯罪、他还作恶,是我没教得好,我没有领导得好,罪是在我,不在他。这圣人!
  佛菩萨为什么没有这么说?佛菩萨要是这样说,他也变成凡人了。为什么?他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前面念过,佛菩萨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众生作善、作恶,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绝对不会起心动念。你有苦难的时候,这就是感,佛菩萨有应,他一定来帮助你,帮助你什么?帮助你破迷开悟。为什么不帮助你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就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乐从悟来的。苦乐是果,迷悟是因,佛在因地上帮助你,果地自然现成,不用说了。
  果上不能解决问题,你没得吃,我送吃的东西给你,你没得穿,送穿的东西给你,不能解决你一辈子。所以这种救只能救急,不能救贫,不能救你一辈子。救你一辈子用什么方法?教你,你有智慧、有能力,你自己可以独立谋生,这是给你一辈子。不一样!佛菩萨救济一切众生不是用物资,是用教诲。我们去向佛菩萨求,求什么?求教!教才是真正保佑我们,千万不能搞错。佛菩萨的教诲在哪里?在经典里面。
  早年,我二十六岁的时候,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最后一个单元就是讲「佛经哲学」,他把佛经介绍给我。佛教在哪里?在经典里面。我们才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目标,在经典里面。离开经典哪来的佛教?寺院、庵堂、佛菩萨形相,那是外表,那是形相,实质在经典。而佛法重实质,不重形相,有实质,形相起作用;没有实质,形相就变成迷信。这就是说为什么它重实质,不重形相,道理在此,我们要清楚。
  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国家建的寺院,所以寺这个名称,你要晓得寺是什么意思?古时候寺是国家办事的机关,称为寺。为什么称为寺?这个机关是永远设立的,不会被撤销的,代代要相传下去的,这个机关才能称寺。谁管?皇帝管,皇帝管的机关叫寺。你们现在到北京故宫去看看就看到了,你看里面有九个寺,这就是皇帝下面有九个我们现在讲的一级单位,直属皇帝管辖的。它里面的长官叫卿,九卿,三公九卿,三公等於是皇帝的顾问,九卿是他底下办事的机构。佛教传到中国来,设立这个机构也称之为寺,归皇帝直接管理。宰相下面的机构称部,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从前是六部,宰相下面一级单位称部。部可以增设,也可以取消,寺不能取消。所以它是政府办事机关。
  佛寺办的是什么?在过去,佛寺主要的业务有二种,因为佛教是从印度来的,经典是梵文的,所以它主要的工作是翻译,译经。所以是国家的译经院,它赋予这个性质。另外,指导学生学习,它是教育机构。所以佛寺是佛教教育的机构,它不是宗教。你把这个统统搞清楚你才明了,恍然大悟,佛陀教育。我接触到之后,就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么好的教育,这样严肃的大事。我那个时候在台湾一个人,父母、亲戚、朋友什么都没有,无牵无挂。章嘉大师给我选择这个职业,劝我出家,劝我弘扬佛法,我就接受了。所以,出家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佛法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弘法利生当然要学教,我跟李老师十年跟他学教。三个老师,少一个都不行!
  我出家那一天就开始讲经,白圣老法师就找我,要我到他的佛学院,十普寺办了个三藏佛学院,要我到那边去教书。只是剃了头,沙弥戒还没受,就到三藏学院去教书,讲经教学的工作就开始了。今年四十七年了,四十七年没有中断,天天在干,愈干愈欢喜。所以现在看《四书》就像吃冰淇淋一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夫子这个境界我完全能体会,我这么多年干的,真的这个味道全尝到了,法味。法味决定不是世味能够相比的,尝到法味之后你一定会舍弃世味。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会把它舍得干干净净,没有这个乐,怎么比也比不上。
  所以答性净,你看意思多深。本性本净,本性本善,本性本来平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本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我们迷失了本性,所以这些性德失掉了。真诚失掉了,就变成虚伪,虚情假意;清净失掉了,就染污;平等失掉了,就傲慢;正觉失掉了,愚痴;慈悲失掉了,自私自利,恰好相反。诸位要晓得,体是一个,用不一样。你真正把这个真相搞清楚之后,你会发现,迷悟不二,真诚跟虚伪不二,清净跟染污不二,平等跟傲慢不二,正觉跟迷惑不二,慈悲跟自私自利不二,体是一个。觉的作用跟迷的作用恰恰相反,觉的作用是佛菩萨,迷的作用是六道轮回,造六道业。所以你觉悟叫菩提心,你迷惑的时候叫轮回心,轮回就是从这个地方变来的。轮回之体还是法性,这个不能不知道。
  下面他还有个比喻,这都是水南大德讲的,「如即灯之时即是光,即光之时即是灯,灯为体,光为用,无二而二也」。这个比喻不难懂,都是在我们面前。他问的是从用上问,知,知就好像是放光。光从哪里来的?光从灯发的,灯是体,灯放光这个作用叫做知。所以光之体是灯,灯跟光是二,也是不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样子我们就很清楚明白,众菩萨的问,文殊菩萨的答,没有矛盾。虽然答的一首偈里面没有知,但是知的意思圆圆满满,一点都没有欠缺。
  下面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句话也是水南大德所说的,这句味道深!众妙之门。现在人,我们常常听说求知欲,你想上学,你想读书,为什么?求知,满足你知的欲望。很可惜你没有遇到文殊菩萨,遇到文殊菩萨就好了,他就告诉你,你想求知他真的能够满足你;你遇不到文殊菩萨,路就走错了。为什么?你问的那个人,那个人也不知,也不知道这个根源从哪里来的,他怎么能教你?遇到文殊菩萨,那个知就是众妙之门了。
  佛法的殊胜,确确实实世法里头无与伦比。譬如现在很多人讲哪个人不想发财?发财你要找谁?找什么人都没有办法帮助你发财,找到佛,佛教你,就有办法。佛知道财从哪里来的,不从外头来的,还是从你心性里面来。你心体里头就是自性,本来具有无量的财宝,不是从外头来的。所以佛法叫内学,一切要反求诸己,自己有。没有见性,这个东西都不能起作用,都有障碍,不能起作用。不能作用的时候怎么办?还是有办法,只要跟自性相应,财宝就出来。所以佛讲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看看现在世间人哪一个不希望有财富、又聪明智慧、又健康长寿?他不晓得到哪里求。所求的方法全错了,所以他得来的统统是反效果,苦不堪言!你到佛门是快快乐乐,智慧天天增长,财富也天天增长,众妙之门。世出世间法在一个知,佛就是教这个,教你真正知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决定不是假的。
  末后这句话,「若能虚己而会,便契佛境」,这句话很重要,这是勉励我们好好的学习。学习怎么样?态度要虚心,要谦虚、要恭敬,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要用诚敬心修,要用清净心修,要用平等心修,要用正觉心、慈悲心来修,没有一样得不到的。世间法刚才说过了,出世间法我们希求的这一生当中,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每天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供养是修福,听佛讲经说法是开智慧,这还得了!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要到极乐世界才圆满,这个世间不行,怎么搞都不圆满。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18: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