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9|回复: 7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关于戒定慧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1025101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戒定慧的讲记敬摘点滴


...佛赞第二十三
  净公上人讲述
  《解》这一品是说十方诸佛都共同宣扬、赞叹这个殊胜的念佛法门。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1),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
  《解》佛又告诉阿难,东方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又有恒河沙一样多的佛,每尊佛都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真实不虚的言语,都称扬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功德。
  《注》
  (1)(广长舌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出口能盖覆面部到发际。这是无量劫口业清净的果报。
  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解》南方、西方、北方也有恒河沙数的世界,每个世界中,又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都在称扬赞叹无量寿佛的种种功德。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也有恒河沙数世界,每一世界也有恒河沙数诸佛,也都称扬赞叹无量寿佛的不可思议功德。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1),归依(2)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3),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解》为什么十方诸佛都称扬、赞叹无量寿佛呢?目的是希望他方世界所有众生,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及种种功德,都能发起清净不怀疑的信心,一心忆佛、念佛,受持弥陀名号。令他们归依供养阿弥陀佛,乃至能发一念清净的信心,把所修的功德善根,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能依以上所说修行,都能随愿往生,圆证三不退,直至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注》
  (1)(忆念受持)‘忆’是忆佛功德,‘念’是念佛名号,‘受持’信受坚持不间断。
  (2)(归依)身心归向依止不舍。
  (3)(一念净信)‘一念’指心。‘一念净信’指信心相续,不杂余念。





●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净公上人讲述
  【三辈(1)往生第二十四】
  《解》这一品主要是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随著念佛功夫的深浅,有各种不同的品类,佛把这些品类归纳为三大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注》
  (1)(三辈)上辈、中辈、下辈。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解》佛告诉阿难,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他们有发真诚心愿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总分为三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1),而作沙门(2)。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3)。修诸功德(4),愿生彼国。
  《解》上辈往生的人,要舍家弃欲,而作真正出家离欲的修行人。最重要的,要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然后奉行菩萨的六度波罗密行法,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上辈往生人的条件。
  《注》
  (1)(舍家弃欲)‘家’有四种:1、田宅之家。2、烦恼之家。3、三界之家。4、生死之家。此地‘舍家’,即指舍弃这四种家;‘弃欲’就是远离种种欲望。
  (2)(沙门)这里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修行人。
  (3)(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九法界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根本条件。就是发决定要在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心。
  (4)(修诸功德)修行六度波罗密等菩萨行法。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解》具备上面这些条件的众生,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现在他的面前。在极短的时间内,立即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就得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的果报。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解》佛告诉阿难:由于上面所说的原故,若有众生想在这一生见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无上菩提心;又当专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奉行布施、持戒等六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积功累德,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有以上的因行,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圆证三种不退转,乃至证得无上佛果。这是介绍上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1),起立塔像(2)。饭食沙门(3),悬缯然灯(4),散华烧香(5)。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解》中辈往生的人,虽然不能像上辈往生的一样行作沙门,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修功德。也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随自己的条件,积功累德。譬如: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花烧香。然后以这些功德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注》
  (1)(斋戒)‘斋’清净心。‘戒’身口意遵守佛的教训,没有过失。
  (2)(起立塔像)‘塔’塔寺道场,‘像’佛像。‘起立塔像’就是建立道场,塑造佛像;引申为培育佛教人才,弘法利生。
  (3)(饭食沙门)‘食’音四,当动词用;‘沙门’在此指出家人。‘饭食沙门’就是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出家人。
  (4)(悬缯然灯)‘缯’幢幡,‘悬缯’表弘法利生。‘然’同燃,‘灯’是佛前的供具。‘然灯’表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牺牲自己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意思。
  (5)(散华烧香)‘华’同花,表修因。‘散华’是庄严道场,表修习示范布施佛法,庄严社会的身行。‘香’表戒定慧真香,‘烧香’是净化空气,表以戒定慧真香,净化自己的身心环境。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1),次如上辈者也。
  《解》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化身示现他的面前,虽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与佛真身没有两样。又有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前后围绕,都示现在其人面前,摄受引导他,他即时随化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以后,也是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要比上辈往生的人差一等。这是中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注》
  (1)(功德智慧)功是断惑的功夫,德是往生后的品位。‘智慧’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智慧德能。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解》 再说下辈往生的一类人。假使不能像前面上、中辈往生的人一样修诸功德。还是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欢喜、深信、爱好,修学这个法门,毫无疑惑。并且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1),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解》此人临终之时,见到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的境界一样。他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于中辈往生的人。这是下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注》
  (1)(梦见彼佛)此地的‘梦见’不是说在作梦,而是说临终时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见到佛一样。
  若有众生住大乘(1)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2),愿生其国。闻甚深法(3),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解》这一段是说明,如果有众生虽然不是专修念佛法门,而能专一修学大乘佛法上的任何一法门,他若能以清净心归向无量寿佛,不管生前是平时兼修十念或临终专修十念,只要他发真实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与菩萨圣众也来接引。当他在听闻到念佛法门之后,立即生信理解,只要平时修学功夫得力,获得一念的清净心,发这一念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样的人也都能往生。
  足见念佛法门广大,九界一切众生,无论修那个法门,只要回向求生,没有一个不是平等往生,不退成佛。
  《注》
  (1)(住大乘)指平时不是专修净土,而是一门深入修学大乘其余法门的一类众生。
  (2)(乃至十念)至少十念,此地的十念有‘平时十念’和‘临终十念’两种。
  (3)(闻甚深法)是指听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门。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解》这一位平时修学大乘的人,临命终时,以他的修行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佛与圣众来接引他,他的感觉也如同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一样。这也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证得无上佛果。





●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净公上人讲述
  【三辈(1)往生第二十四】
  《解》这一品主要是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随著念佛功夫的深浅,有各种不同的品类,佛...(●[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往生的人一样修诸功德。还是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欢喜、深信、爱好,修学这个法门,毫无疑惑。并且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1),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解》此人临终之时,见到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的境界一样。他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于中辈往生的人。这是下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注》
  (1)(梦见彼佛)此地的‘梦见’不是说在作梦,而是说临终时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见到佛一样。
  若有众生住大乘(1)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2),愿生其国。闻甚深法(3),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解》这一段是说明,如果有众生虽然不是专修念佛法门,而能专一修学大乘佛法上的任何一法门,他若能以清净心归向无量寿佛,不管生前是平时兼修十念或临终专修十念,只要他发真实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与菩萨圣众也来接引。当他在听闻到念佛法门之后,立即生信理解,只要平时修学功夫得力,获得一念的清净心,发这一念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样的人也都能往生。
  足见念佛法门广大,九界一切众生,无论修那个法门,只要回向求生,没有一个不是平等往生,不退成佛。
  《注》
  (1)(住大乘)指平时不是专修净土,而是一门深入修学大乘其余法门的一类众生。
  (2)(乃至十念)至少十念,此地的十念有‘平时十念’和‘临终十念’两种。
  (3)(闻甚深法)是指听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门。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解》这一位平时修学大乘的人,临命终时,以他的修行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佛与圣众来接引他,他的感觉也如同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一样。这也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证得无上佛果。





●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净公上人讲述
  【三辈(1)往生第二十四】
  《解》这一品主要是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随著念佛功夫的深浅,有各种不同的品类,佛把这些品类归纳为三大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注》
  (1)(三辈)上辈、中辈、下辈。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解》佛告诉阿难,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他们有发真诚心愿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总分为三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1),而作沙门(2)。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3)。修诸功德(4),愿生彼国。
  《解》上辈往生的人,要舍家弃欲,而作真正出家离欲的修行人。最重要的,要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然后奉行菩萨的六度波罗密行法,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上辈往生人的条件。
  《注》
  (1)(舍家弃欲)‘家’有四种:1、田宅之家。2、烦恼之家。3、三界之家。4、生死之家。此地‘舍家’,即指舍弃这四种家;‘弃欲’就是远离种种欲望。
  (2)(沙门)这里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修行人。
  (3)(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九法界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根本条件。就是发决定要在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心。
  (4)(修诸功德)修行六度波罗密等菩萨行法。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解》具备上面这些条件的众生,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现在他的面前。在极短的时间内,立即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就得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的果报。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解》佛告诉阿难:由于上面所说的原故,若有众生想在这一生见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无上菩提心;又当专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奉行布施、持戒等六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积功累德,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有以上的因行,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圆证三种不退转,乃至证得无上佛果。这是介绍上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1),起立塔像(2)。饭食沙门(3),悬缯然灯(4),散华烧香(5)。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解》中辈往生的人,虽然不能像上辈往生的一样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也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随自己的条件,积功累德。譬如: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花烧香。然后以这些功德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注》
  (1)(斋戒)‘斋’清净心。‘戒’身口意遵守佛的教训,没有过失。
  (2)(起立塔像)‘塔’塔寺道场,‘像’佛像。‘起立塔像’就是建立道场,塑造佛像;引申为培育佛教人才,弘法利生。
  (3)(饭食沙门)‘食’音四,当动词用;‘沙门’在此指出家人。‘饭食沙门’就是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出家人。
  (4)(悬缯然灯)‘缯’幢幡,‘悬缯’表弘法利生。‘然’同燃,‘灯’是佛前的供具。‘然灯’表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牺牲自己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意思。
  (5)(散华烧香)‘华’同花,表修因。‘散华’是庄严道场,表修习示范布施佛法,庄严社会的身行。‘香’表戒定慧真香,‘烧香’是净化空气,表以戒定慧真香,净化自己的身心环境。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1),次如上辈者也。
  《解》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化身示现他的面前,虽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与佛真身没有两样。又有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前后围绕,都示现在其人面前,摄受引导他,他即时随化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以后,也是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比上辈往生的人差一等。这是中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注》
  (1)(功德智慧)功是断惑的功夫,德是往生后的品位。‘智慧’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智慧德能。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解》 再说下辈往生的一类人。假使不能像前面上、中辈往生的人一样修诸功德。还是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欢喜、深信、爱好,修学这个法门,毫无疑惑。并且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1),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解》此人临终之时,见到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的境界一样。他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于中辈往生的人。这是下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注》
  (1)(梦见彼佛)此地的‘梦见’不是说在作梦,而是说临终时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见到佛一样。
  若有众生住大乘(1)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2),愿生其国。闻甚深法(3),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解》这一段是说明,如果有众生虽然不是专修念佛法门,而能专一修学大乘佛法上的任何一法门,他若能以清净心归向无量寿佛,不管生前是平时兼修十念或临终专修十念,只要他发真实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与菩萨圣众也来接引。当他在听闻到念佛法门之后,立即生信理解,只要平时修学功夫得力,获得一念的清净心,发这一念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样的人也都能往生。
  足见念佛法门广大,九界一切众生,无论修那个法门,只要回向求生,没有一个不是平等往生,不退成佛。
  《注》
  (1)(住大乘)指平时不是专修净土,而是一门深入修学大乘其余法门的一类众生。
  (2)(乃至十念)至少十念,此地的十念有‘平时十念’和‘临终十念’两种。
  (3)(闻甚深法)是指听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门。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解》这一位平时修学大乘的人,临命终时,以他的修行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佛与圣众来接引他,他的感觉也如同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一样。这也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证得无上佛果。





●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礼供听法 第二十六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礼供听法 第二十六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净公上人讲述
  《解》本品经文是叙说十方的菩萨们,到极乐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及聆听阿弥陀佛演说妙法。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游入深法门(4)。闻佛圣德名(5),安隐得大利(6),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观彼殊胜刹(7),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解》这一段是十方菩萨赞叹阿弥陀佛,他们发愿要快速成佛。十方无量无边的菩萨们,畅发和雅的音声,歌颂赞叹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神通智慧究竟通达。众生听到弥陀的名号,都能安稳得到圆满成佛的大利益,听闻到圣德名之后,能于种种供养中精进的修持,没有懈怠、厌倦之心。
  这些菩萨看到极乐世界种种殊胜美好的环境,确实感到微妙不可思议。这些都是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大众的功德共同所庄严的。所以赞叹极乐世界是十方诸佛国土所不能比的。这些菩萨见了这样微妙不可思议的盛况,因此都发了无上菩提心,都希望在这一生能够快速圆满成佛。
  《注》
  (1)(畅发和雅音)‘畅’欢畅怡悦;‘和雅音’最美好的安和雅正的音声。
  (2)(最胜尊)指阿弥陀佛。
  (3)(究达)究竟通达。
  (4)(游入深法门)‘游’是自在无碍;‘入深法门’指阿弥陀佛透彻了解诸法实相的本源。
  (5)(圣德名)指阿弥陀佛的名号。
  (6)(大利)往生不退成佛的殊胜利益。
  (7)(殊胜刹)指极乐世界。
  应时无量尊(1),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2)。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解》这一段是说,阿弥陀佛放光利益来参访的菩萨。正当那些菩萨发愿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出微笑的金容,从口中放出光明,遍照十方诸佛刹土。光明遍照十方之后,又再回来绕佛三圈,然后从佛顶入。这表示弥陀为十方菩萨灌顶授记。这些菩萨见到佛的光明,立即圆证三种不退转的果位。当时来礼供听法的十方菩萨们,彼此互相庆幸,生大欢喜心。
  《注》
  (1)(应时)指应菩萨赞叹所发愿时。(无量尊)就是阿弥陀佛。
  (2)(从顶入)‘顶’是头顶,代表至高无上的大法。‘从顶入’指从佛顶入,在这里有灌顶授记之意。
  佛语梵雷震(1),八音(2)畅妙声。
  《解》这二句是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的说法音声清净,宏亮像雷震一样,可远闻十方,而且微妙圆满,具足八音,广为众生演说妙法。
  《注》
  (1)(佛语)指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梵)清净的意思。(雷震)比喻音声能远闻震动人心。
  (2)(八音)指佛的音声具有八种圆满之相。
  1、最好音—世出世间所有一切音声,都不能跟佛的音声相比。
  2、柔软音—柔软指慈悲。佛音柔软,能使听者生欢喜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弃刚强的个性。
  3、调和音—佛音能调和众生的心,令众生舍弃烦恼,增长智慧。
  4、不误音—佛所说的法,决没有错误。
  5、不女音—佛的音声具足四无畏,使听者敬服,令魔外归顺,决不会像女子的娇声。
  6、尊慧音—佛音能令众生听了之后,生起尊重钦仰的心,启发智慧。
  7、深远音—佛说法的音声,能让人深受感动。
  8、不竭音—佛所说的法,每一句意义都深广无尽。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1),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2),必成如是刹。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3)。修胜菩提行(4),受记当作佛。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解》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转述阿弥陀佛对十方菩萨的开示。阿弥陀佛说:从十方国土来此的菩萨,我都知道你们的心愿。就是一心一意求得庄严的佛土,希望我为你们授记作佛。你们想要满足这个大愿,就要觉悟明了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响,皆是不真实的。如果要成就这样清净庄严的国土,就要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
  虽然觉了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知道所求的国土也都是如影如幻,阿弥陀佛还是劝他们恒发大弘誓愿来救度一切众生。假如要成就究竟圆满的菩萨心、菩萨行,就要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和六度,还要修习殊胜无上的普贤十大愿佛道之行,这样才能接受佛授予的成佛之记。阿弥陀佛教他们要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了知一切法是空、无我,然后敦伦尽分,专求净土,必定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庄严的佛刹。
  《注》
  (1)(吾)是阿弥陀佛的自称。(彼愿)指菩萨的心愿。
  (2)(诸妙愿)指四弘誓愿。
  (3)(功德本)指戒定慧、六度等。
  (4)(菩提行)无上觉悟的行为。
  闻法乐受行(1),得至清净处,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2)。
  《解》从这段文起,是世尊赞叹菩萨们听阿弥陀佛说法之后,所得的利益。菩萨们听闻阿弥陀佛说法之后,各个都爱好这个法门,欢喜信受奉行。因此,他们的心愈来愈清净了,只要修到清净心,智慧也就圆满现前,必定在阿弥陀佛那里受记成佛。
  《注》
  (1)(乐受行)‘乐’是爱好、喜欢。‘受行’信受奉行。
  (2)(等觉)正等正觉,即是佛果。
  无边殊胜刹(1),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菩萨兴至愿(2),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
  《解》极乐世界超胜微妙,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希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到弥陀名号,而发起愿求往生的人,都能圆证三种不退,一生成佛。十方菩萨发起利益众生的大愿,希望自己的国土与极乐世界一样。一定要以大慈悲心,普遍摄受一切众生。希望他们都发菩提心,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就能超越轮回到达成佛的彼岸。
  《注》
  (1)(殊胜刹)指极乐世界。
  (2)(兴至愿)发起成佛普遍利益众生的大愿。
  奉事万亿佛(1),飞化(2)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3)。
  《解》诸大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菩萨们得到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就有能力以恭敬心、欢喜心飞行到十方世界,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听经闻法。并且可以教化十方国土的一切众生,劝勉大众念佛求生净土,然后又回到极乐世界。
  《注》
  (1)(万亿佛)这不是指具体的数字,而是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
  (2)(飞化)飞行自在,教化众生。
  (3)(安养国)指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礼供听法 第二十六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礼供听法 第二十六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净公上人讲述
  《解》本品经文是叙说十方的菩萨们,到极乐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及聆听阿弥陀佛演说妙法。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1),称赞佛土功德庄严。
  《解》佛又告诉阿难,他方世界那些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又能生欢喜心的菩萨们,他们希望瞻仰极乐世界的无量寿佛,都带著香、花、幢、幡、宝盖等礼物,来到极乐世界,以诚敬的心来供养无量寿佛,聆听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然后回到自己的佛国,宣扬传播,以正道教化众生,称赞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注》
  (1)(宣布道化)‘宣布’宣扬传播,‘道化’以正道来教化众生。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解》这时世尊以偈颂的方式来赞说,颂曰。
  东方诸佛刹,数如恒河沙,恒沙菩萨众,往礼无量寿,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
  《解》这八句偈说明,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人数之多。东方世界的佛刹,像恒河沙数那么多,每个佛刹又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菩萨。这些菩萨都到极乐世界去礼拜、供养、听阿弥陀佛说法。除了东方以外,还有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等九...(●[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游入深法门(4)。闻佛圣德名(5),安隐得大利(6),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观彼殊胜刹(7),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解》这一段是十方菩萨赞叹阿弥陀佛,他们发愿要快速成佛。十方无量无边的菩萨们,畅发和雅的音声,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歌颂赞叹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神通智慧究竟通达。众生听到弥陀的名号,都能安稳得到圆满成佛的大利益,听闻到圣德名之后,能于种种供养中精进的修持,没有懈怠、厌倦之心。
  这些菩萨看到极乐世界种种殊胜美好的环境,确实感到微妙不可思议。这些都是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大众的功德共同所庄严的。所以赞叹极乐世界是十方诸佛国土所不能比的。这些菩萨见了这样微妙不可思议的盛况,因此都发了无上菩提心,都希望在这一生能够快速圆满成佛。
  《注》
  (1)(畅发和雅音)‘畅’欢畅怡悦;‘和雅音’最美好的安和雅正的音声。
  (2)(最胜尊)指阿弥陀佛。
  (3)(究达)究竟通达。
  (4)(游入深法门)‘游’是自在无碍;‘入深法门’指阿弥陀佛透彻了解诸法实相的本源。
  (5)(圣德名)指阿弥陀佛的名号。
  (6)(大利)往生不退成佛的殊胜利益。
  (7)(殊胜刹)指极乐世界。
  应时无量尊(1),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2)。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解》这一段是说,阿弥陀佛放光利益来参访的菩萨。正当那些菩萨发愿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出微笑的金容,从口中放出光明,遍照十方诸佛刹土。光明遍照十方之后,又再回来绕佛三圈,然后从佛顶入。这表示弥陀为十方菩萨灌顶授记。这些菩萨见到佛的光明,立即圆证三种不退转的果位。当时来礼供听法的十方菩萨们,彼此互相庆幸,生大欢喜心。
  《注》
  (1)(应时)指应菩萨赞叹所发愿时。(无量尊)就是阿弥陀佛。
  (2)(从顶入)‘顶’是头顶,代表至高无上的大法。‘从顶入’指从佛顶入,在这里有灌顶授记之意。
  佛语梵雷震(1),八音(2)畅妙声。
  《解》这二句是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的说法音声清净,宏亮像雷震一样,可远闻十方,而且微妙圆满,具足八音,广为众生演说妙法。
  《注》
  (1)(佛语)指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梵)清净的意思。(雷震)比喻音声能远闻震动人心。
  (2)(八音)指佛的音声具有八种圆满之相。
  1、最好音—世出世间所有一切音声,都不能跟佛的音声相比。
  2、柔软音—柔软指慈悲。佛音柔软,能使听者生欢喜心,舍弃刚强的个性。
  3、调和音—佛音能调和众生的心,令众生舍弃烦恼,增长智慧。
  4、不误音—佛所说的法,决没有错误。
  5、不女音—佛的音声具足四无畏,使听者敬服,令魔外归顺,决不会像女子的娇声。
  6、尊慧音—佛音能令众生听了之后,生起尊重钦仰的心,启发智慧。
  7、深远音—佛说法的音声,能让人深受感动。
  8、不竭音—佛所说的法,每一句意义都深广无尽。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1),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2),必成如是刹。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3)。修胜菩提行(4),受记当作佛。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解》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转述阿弥陀佛对十方菩萨的开示。阿弥陀佛说:从十方国土来此的菩萨,我都知道你们的心愿。就是一心一意求得庄严的佛土,希望我为你们授记作佛。你们想要满足这个大愿,就要觉悟明了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响,皆是不真实的。如果要成就这样清净庄严的国土,就要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
  虽然觉了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知道所求的国土也都是如影如幻,阿弥陀佛还是劝他们恒发大弘誓愿来救度一切众生。假如要成就究竟圆满的菩萨心、菩萨行,就要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和六度,还要修习殊胜无上的普贤十大愿佛道之行,这样才能接受佛授予的成佛之记。阿弥陀佛教他们要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了知一切法是空、无我,然后敦伦尽分,专求净土,必定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庄严的佛刹。
  《注》
  (1)(吾)是阿弥陀佛的自称。(彼愿)指菩萨的心愿。
  (2)(诸妙愿)指四弘誓愿。
  (3)(功德本)指戒定慧、六度等。
  (4)(菩提行)无上觉悟的行为。
  闻法乐受行(1),得至清净处,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2)。
  《解》从这段文起,是世尊赞叹菩萨们听阿弥陀佛说法之后,所得的利益。菩萨们听闻阿弥陀佛说法之后,各个都爱好这个法门,欢喜信受奉行。因此,他们的心愈来愈清净了,只要修到清净心,智慧也就圆满现前,必定在阿弥陀佛那里受记成佛。
  《注》
  (1)(乐受行)‘乐’是爱好、喜欢。‘受行’信受奉行。
  (2)(等觉)正等正觉,即是佛果。
  无边殊胜刹(1),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菩萨兴至愿(2),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
  《解》极乐世界超胜微妙,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希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到弥陀名号,而发起愿求往生的人,都能圆证三种不退,一生成佛。十方菩萨发起利益众生的大愿,希望自己的国土与极乐世界一样。一定要以大慈悲心,普遍摄受一切众生。希望他们都发菩提心,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就能超越轮回到达成佛的彼岸。
  《注》
  (1)(殊胜刹)指极乐世界。
  (2)(兴至愿)发起成佛普遍利益众生的大愿。
  奉事万亿佛(1),飞化(2)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3)。
  《解》诸大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菩萨们得到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就有能力以恭敬心、欢喜心飞行到十方世界,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听经闻法。并且可以教化十方国土的一切众生,劝勉大众念佛求生净土,然后又回到极乐世界。
  《注》
  (1)(万亿佛)这不是指具体的数字,而是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
  (2)(飞化)飞行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平等包容一切。他们修行戒定慧的清净行,能如水一样洗除种种的尘劳垢染。智慧像炽盛燃烧的大火,能够断除烦恼,如火烧薪。而在生活上,又像风一样没有执著、障碍,得大自在。
  《注》
  (1)(薪)是柴草,在此比喻烦恼。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1),覆荫大故。如金刚杵(2),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3),不能动故。
  《解》菩萨说法的法音,像雷鸣般能震动、警觉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又像甘露一样能够滋润一切众生的善根。他们的心量如虚空一样广大,能以大慈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他们到十方世界化导一切众生,以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远离五欲六尘、烦恼执著。
  菩萨的大慈大悲像尼拘树一样,能令一切众生永离热恼,得清凉自在。其智慧如金刚杵,能断除众生烦恼、邪见、执著。他们的信心、愿力坚固,如铁围山一样,一切邪魔外道皆不能动摇。
  《注》
  (1)(尼拘树)是印度的一种树名,其树枝叶繁茂,庇荫宽广。
  (2)(金刚杵)是金刚神所执的兵器。比喻智慧锐利,能够灭除众生的烦恼执著。
  (3)(外道)指违背真理以外的教导,都叫‘外道’。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1),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2),建法幢(3),曜慧日(4),破痴闇,淳净温和(5),寂定明察(6)。为大导师,调伏自他。
  《解》菩萨一心正直,真诚地安住在一乘法中。以善巧方便为众生说法,同时具有决断的能力,精进求法;广为众生演说都没有疲倦。菩萨严持戒律,犹如琉璃。内心清净,外表威仪具足。所说的法令人心悦诚服。大鸣法鼓,高建法幢。放智慧光,广宣妙法,破除众生的无明痴闇。菩萨们内心纯净,仪态温和。远离妄想、分别、执著,对于一切事物就能明察,所以能做众生的大导师,调伏自他。
  《注》
  (1)(琉璃)七宝之一,体是透明的,在此比喻清净。
  (2)(法鼓)比喻菩萨教化众生的法音,传播得很远。
  (3)(法幢)表建立道场。比喻菩萨的威德和摄受力摧伏邪恶。
  (4)(慧日)比喻菩萨的智慧光明,能照破无明黑暗。
  (5)(淳净温和)‘淳净’指内心清净无染。‘温和’指仪态温良和善。
  (6)(寂定明察)‘寂定’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明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1),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2),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解》菩萨引导众生舍去种种贪爱执著,永离贪、嗔、痴三垢。他们在十方世界的生活自在快乐,游戏在神奇通达一切法之中。
  菩萨深信、切愿、一心念佛,成就了这个真实的功德。由于念佛的因缘,能出生一切善根。脱离六道轮回,降伏一切邪魔外道,尊重奉事诸佛的教法。菩萨如同世间的明灯,能照破一切痴迷和黑暗。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殊胜吉祥。他们应该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注》
  (1)(因缘愿力)‘因力’过去所修的一切善行能生善法,名为因力。‘缘力’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名为缘力。‘愿力’能起行之愿,名为愿力。此三在此指信、愿、持名。
  (2)(魔军)比喻一切邪魔外道及一切烦恼。
  赫奕欢喜(1),雄猛无畏(2)。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解》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威光明盛,内心清凉自在,法喜充满;他们勇猛精进,说法无畏。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辩才等种种庄严,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意在善导众生生起信心)。
  《注》
  (1)(赫奕欢喜)‘赫奕’是明盛的意思,形容菩萨威光明盛欢喜。内心清凉自在和悦。
  (2)(雄猛无畏)指菩萨们勇猛精进,说法无畏。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密,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1),远二乘境(2)。
  《解》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恒常赞叹...(●[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全了解了,所以这个时候这个信才叫做真信。
  诸位看这个表解‘智信’是讲的‘明心见性’,是‘统系学问’,就是有系统的学问,这个是属于智信。明心见性是智信最高的境界,统系学问是智信的开端。我们现在研究佛学,佛学它有体系,它有很精密的结构、组织,所以这个学问是属于有系统的。统系的学问,我们今天称之为科学。那么‘迷信’,恰恰与这个相反,‘未究其理’就相信他,对于他这个所以然的道理,莫名其妙,他就相信了。因此这种信免不了‘偏见’,不正确的见解。‘陋执’,执是执著,浅陋的执著。那么在古今,求学的态度上‘古人尊重圣贤’。在佛法里面,尊重佛菩萨,尊重历代的祖师大德。他们所说的,当然是有道理,为什么呢?人家是有修有证,他们是过来人。所以初学的人不敢违背,这是个指路的人。世间法里面,在我们中国,没有一个不尊重孔子、孟子;孔子是圣人,孟子是贤人,他们也是有修有证,过来人啊!
  今天这个时代,科学昌明,于是乎大家不尊重圣贤了。对于圣贤的话,圣贤所讲的理论,教给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方法,现代人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来观察,来批评,甚至于说来批判。所以‘今日之下,崇尚科学’,跟古时候崇尚圣贤,在修学态度上,的确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对我们来讲,是有利还是有害?这个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尊重圣贤,这个办法流行了几千年。这几千年当中,成就的人确实不少,特别是在佛门。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态度、观点转变了,完全以科学的眼光来看,试问问会不会有像从前那么殊胜的成就?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大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地、冷静地来探讨,不能有成见,我们才能够看出这两者利害的真相。
  那么下面,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是讲到‘信佛教’,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解释。信佛教是‘信仰佛陀教育的目的、理论、方法。’这叫信佛教。为什么要这样说明呢?怕的是诸位误会了信佛教,把佛教看成一般宗教,那么这个信佛教是一种迷信。不晓得信佛教这个三个字,它是讲信仰佛陀教育的目的、理论、方法。那么在这个地方给诸位作个简单的说明。
  ‘佛教’,‘佛’这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中国人称,这是圣人,‘圣贤被下之言行’,这个‘被’就是加被,或者有人念加被ㄅㄟˋ,实际上应当念加被ㄆㄧ,也就是俗话说保佑,‘佑’当作助讲,帮助。圣贤帮助后一代的人,这个‘下’就是下一代,帮助后一代爸本y、行为。他的言语、行为指导我们,是指导我们修行的原理原则。是‘超凡入圣之轨范’,他走的这一条路是一条标准的道路、轨范的道路。这个教就是这个意思,言行、轨范。圣贤是超凡入圣的。
  那么诸位要真正懂得这个意思了,你想一想佛陀的教学,我们要不要接受呢?如果是宗教,的确可以学,可以不学;如果是教育,这个就不能不学了。世间人家说,说你没有受过教育,你听到难不难过?如果说,某人他不信宗教,你听到并不难过,也许很得意,为什么,表示什么?你不迷信。如果你说没受过教育,这个心里很难过,没有受过教育是野蛮人,是愚痴之人。特别是佛陀的教育。
  佛陀的教育是正觉的教育、是理智的教育、大觉的教育,那要是没有去接受,这个的确是不应当的、不应该的。所以信仰宗教与信仰佛陀教育,并没有冲突。无论信仰任何宗教,都可以接受佛陀教育、修学佛陀教育。这是应该的。
  佛教的理论、方法,在这个内容里,‘内容三藏’,‘藏’就是库藏的意思,像仓库。佛经翻到中国来之后,分为这个三大类,称之为三藏经典,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分为这个三大类。
  在前清,康熙、乾隆,所编辑的四库全书;这个四库全书,就是从三藏这个地方所启发的,将我们中国所有的这些书分为四大类,经、史、子、集,四藏。佛经的三藏在前,四库全书在后,四库是模仿三藏的形式来编的。
  佛经里面这个三藏是经藏,经是‘定’学,在这个地方特别跟诸位介绍的。经律论没有办法很严谨的把它分开,为什么呢?佛当年讲经说法的时候,并没有一定的法则,因此每一次所说的,戒定慧统统都具足,换句话,都有。现在我们这个经律论如何来分呢?只看这一部经典这三个意思,那一个占得多,在篇幅上占得重。譬如说,这本经书,里面讲定的这个事情,占得篇幅多,我们就把它编在经里;讲戒律的,篇幅占得多,把它归到律藏;慧的分量占得多,就把它归在论藏。其实一部书里头,往往戒定慧,它统统都有,只能够看,这一次讲演,偏重在那一方面,这个来分类。所以诸位讲那部经,读到经里头,也有说戒,也有说慧的。譬如说楞严经,四种清净明晦,就是讲戒律。阿难与富楼那尊者跟释迦牟尼佛讨论的,那都属于慧学。但是它总是以楞严大定为主,因此这个把它编在经藏里。诸如这种情形太多太多了。所以佛法的根本学问就是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佛学就是觉悟之学、智慧之学。
  在我们中国古人教学里头,也提出了三个纲领,那就是‘智仁勇’,与佛法‘戒定慧’的确是有相应之处。也许正如古人所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是不谋而合的。
  佛法的教学,是以经,以论,来印证我们的知见;就是我们的常识、我们的见解,是不是正确?有没有错误?拿经与论作标准,来印证。
  初学的人,以这个为修学知见的标准,到你自己证果的时候,拿这个来对照一下,来印证一下,我们知见对不对,为什么呢?如果凡是达到智慧圆满的人,他的知见一定相同的;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因为英雄还不一定成就圆满的智慧,所以说大略相同。而佛与佛是圆满的智慧,所以说‘佛佛道同’,他这个知见一定相同,因此经论可以给我们作印证。
  而‘戒’律呢,则是修正我们行为上行持,行为的标准,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戒律来作为标准。
  戒律里头有小乘戒、有大乘戒。小乘的戒律就是我们自律的生活规范,而大乘戒律则是我们入众的生活规范。那么由此可知,生活规范是很重要的,这个是世间的秩序。如果我们失去了规范,那么这个世界就乱了。佛家的戒律,跟我们儒家的礼,它的精神,它的用意,完全相同。所以有礼,人就安了,身心安稳。无礼,身心就危险了,这个社会就不安定了。
  学佛也是如此,大家都遵守戒律,每个人身心安稳,身安则道隆啊!才能入道啊!如果身心不能够安稳,诸位想想,禅定从那里得到?没有定,智慧怎么能够现前?所以佛法教学的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从初发心一直到无上道,初发心是我们初学,无上道是成佛,绝没有违背戒律。因为戒律的,这个是正行,正确的行为,是从定慧当中,自自然然显露的。因此它是属于性德,修德与性德相应;不是佛菩萨制作的,不是他的意思,不是佛菩萨要范围我们,不是的。这个是一切人的天性,那么我们今天觉得我们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戒律相违背,那是我们失去了天性,迷失了本性,本性里面的行为就是戒律,因此戒律,我们焉能够不守呢?守戒律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性。
  那么佛法修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晓得佛法修学的目的之所在,从正信开始,及至正确的理解,可见得这个信就不是迷信。如果只叫你相信,不叫你去理解,这个信是迷信。信了之后,一定要去研究,要去理解它,所以这个信是正信;正解这是正信。事理都正确地明了了,你的行为自然就正了,所以行也正。最终的目标是正觉,正觉这是讲成佛,成佛就是成正觉。
  我们讲这个信,是信这个。正信是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知见行持与十方诸佛本来无二无别。解,解的是经律论,信的是经律论,行的是戒定慧,是智仁勇,这样才能够成就大智大觉,这是我们讲到这个信的一点意思。
  第二段,要跟诸位说明‘佛陀教育之修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6 19: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