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44|回复: 2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12套:《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4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1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一章对一个修行人来讲,特别的重要,特别的重要!

前面这个二十四圣都讲完了,剩下的观世音菩萨是第二十五圣圆通,

这一段就是非常重要的:解六结,越三空,一门深入。

我们现在的人,都误会了「一门深入」这个名词,我们认为看了一本经,其他的不看、不闻、不学习,就认为这个叫一门深入,这完全扭曲佛的意思、完全扭曲经典的意思。

所谓「一门深入」,是六根里面的耳根门,耳根门,解动、静、根、觉、空、灭,六结,超越了三空:人空、法空、空空,这称为叫做「一门深入」。

这个「一门」是指耳根门,不是指一本经。

现在的人,不但不听经、不闻法,也扭曲了佛意,你讲,他也不听,让人很辛苦,很辛苦!

那么《楞严经》,从《楞严经》可以看到整部大藏经的影子,《楞严经》最重要的重点,就叫你舍识用根;

舍识用根,又契合娑婆世界的根器的,就是这一章: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所以这一章对一个修行人来讲,特别的重要,特别的重要!

    2 诸圣皆略说,惟有观世音,殿后广陈者,有三意

【丑二 观音广陈】 经文12-1:【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尔时,乃大势至菩萨,陈述根大念佛圆通已竟之时。以上诸圣,但皆略说,惟有观世音,殿后广陈者,有三意存焉:】人家讲,演戏的说:好戏在后头!就是指这个。

【一、】以此方娑婆世界的众生,(【以此方众生,】)【耳根最利。】【如文殊选根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解释一下:此娑婆世界,真正教导的,能够让我们悟入不生灭的体性的,清净在音闻,了解一切的动静皆如。

欲取三摩提,你想要入于三昧正定,实在必需返流照性中下手。

「入」就是下手,「闻」就是闻性,实以闻中入,用耳根的闻性来修行。

所以我们这一章,对我们娑婆世界特别的契机、契缘。

【二、因闻佛教示悟圆入一科中,已密选耳根为圆通本根,故引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法门,正是从耳根下手;】

这个闻、思、修,有很多人有时候弄错,所以,底下加一个「慧」,就会更清楚:闻慧、思慧、修慧。

一般人都把闻思修跟戒定慧搞不清楚,戒、定、慧叫做三学,闻、思、修叫做三慧,这个名相很多人都弄不清楚。

简单讲:闻、思、修,集中在戒定慧的最后那个「慧」字,从那个「慧」字开出闻、思、修。

许多人有时候看经典不是很理解,所以,就会变成了扭曲,或者是误解。正是从耳根下手。

【三、以阿难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故详谈修证,次第解结之法,令阿难得以就路还家,下偈文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今天对这个初学佛法来讲,哇!这个文字艰涩,有一点不能理解;如果你稍微做一下笔记,也会受用。

将闻持,这个「持」就是忆持,回忆的忆,前面加一个回忆的忆,忆持。

第一个「佛」字就是诸佛;第二个佛字:所说的佛法

整句的意思是:与其你闻法,忆持诸佛所说的佛法,不如,何不自闻闻?

第一个「闻」就是反闻,反闻;第二个闻加二个字:自性,闻自性,反闻闻自性。

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与其你用那个识心分别,去忆持诸佛所说的佛法,那么,为什么不去体认,来反闻,闻你不生灭的清净自性呢?

简单讲:这个才是重点。

所以如果我们今天把它更亲切来讲说:与其你一直求佛菩萨保佑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倒不如你自己起居饮食能够正常,坏的习惯要解掉。

如果说你这个人喜欢喝酒,一直喝。。。。。。喝得很重,然后一边念观世音菩萨,有用吗?没有用!

自己都不保佑自己,佛怎么保佑你呢?所以,要佛来保佑大家,你要先懂得如何保佑自己。

所以,这一句话的重点,用这个相,师父用这个相来比喻,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佛性,开采出来那个佛性,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个到处都可以用得着的,不受于时空的。

【是以从容陈述也。】

   3 所谓「一门深入」,是六根里面的耳根门

我们现在的人,都误会了「一门深入」这个名词,我们认为看了一本经,其他的不看、不闻、不学习,就认为这个叫一门深入,这完全扭曲佛的意思、完全扭曲经典的意思。

所谓「一门深入」,是六根里面的耳根门,耳根门,解动、静、根、觉、空、灭,六结,超越了三空:人空、法空、空空,这称为叫做「一门深入」。

   4 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有二

经文12-1:【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观(去声)世音是以能观之智,观所观之境;得名因缘有二:一、约因中修行自利释:依耳根本觉闻性理体,起始觉观照智用,不出流缘尘,】

不出流就是:不会面对外面一直像马的奔腾去追求,也不攀缘这个外尘。【

但入流照性,】入流就是不妄流,照不生灭的性。

诸位!这里有一点,出流跟入流,它是对众生讲的,如果是诸佛,没有出跟入,究竟义来讲,一切皆如,这个要稍微注意一下这个角度的问题。

如果是诸佛来讲,动如、静如、根如、觉如、空如、灭如,灭还是如,没有一法不如,哪来的出跟入?这个是究竟义来说。

【观照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此以能闻闻性,为所观境,】

底下,翻过来,866页,

【下结答圆通文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故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二、约果上应机利他释:如《法华经普门品》,佛答无尽意菩萨所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答:十方无量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此所观者,世间众生,念菩萨名号音声,而菩萨则寻声救苦,故名观世音。

能观之智是一,】所观之境有种种的差别,(【所观之境有殊,】)【乃继大势至之后,即从本座而起,顶礼佛足,仰白佛言:】

   5 一般人都把闻思修跟戒定慧搞不清楚

【二、因闻佛教示悟圆入一科中,已密选耳根为圆通本根,故引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法门,正是从耳根下手;】

这个闻、思、修,有很多人有时候弄错,所以,底下加一个「慧」,就会更清楚:闻慧、思慧、修慧。

一般人都把闻思修跟戒定慧搞不清楚,戒、定、慧叫做三学,闻、思、修叫做三慧,这个名相很多人都弄不清楚。

简单讲:闻、思、修,集中在戒定慧的最后那个「慧」字,从那个「慧」字开出闻、思、修。

许多人有时候看经典不是很理解,所以,就会变成了扭曲,或者是误解。正是从耳根下手。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6 为什么不去体认,来反闻,闻你不生灭的清净自性呢?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将闻持,这个「持」就是忆持,回忆的忆,前面加一个回忆的忆,忆持。

第一个「佛」字就是诸佛;第二个佛字:所说的佛法,整句的意思是:与其你闻法,忆持诸佛所说的佛法,不如,何不自闻闻?

第一个「闻」就是反闻,反闻;第二个闻加二个字:自性,闻自性,反闻闻自性。

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与其你用那个识心分别,去忆持诸佛所说的佛法,那么,为什么不去体认,来反闻,闻你不生灭的清净自性呢?简单讲:这个才是重点。

所以如果我们今天把它更亲切来讲说:与其你一直求佛菩萨保佑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倒不如你自己起居饮食能够正常,坏的习惯要解掉。

如果说你这个人喜欢喝酒,一直喝。。。。。。喝得很重,然后一边念观世音菩萨,有用吗?没有用!自己都不保佑自己,佛怎么保佑你呢?所以,要佛来保佑大家,你要先懂得如何保佑自己。

所以,这一句话的重点,用这个相,师父用这个相来比喻,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佛性,开采出来那个佛性,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个到处都可以用得着的,不受于时空的。

    7 自己都不保佑自己,佛怎么保佑你呢?

与其你一直求佛菩萨保佑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倒不如你自己起居饮食能够正常,坏的习惯要解掉。

如果说你这个人喜欢喝酒,一直喝。。。。。。喝得很重,然后一边念观世音菩萨,有用吗?没有用!

自己都不保佑自己,佛怎么保佑你呢?

所以,要佛来保佑大家,你要先懂得如何保佑自己。

    8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丑二 观音广陈】 经文12-1:【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尔时,乃大势至菩萨,陈述根大念佛圆通已竟之时。】

经文12-2:【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个「入」字就是六结尽解,证入圆通,叫做入,达到那种境界的意思。

那么,这一段文字简单,重点就是说:观世音菩萨以前,那一尊佛也叫做观世音,古佛。简单讲:师父跟徒弟都是用同样一个法号;

这个对我们来讲,目前来讲,就会有一个很麻烦的!像我们讲堂,我的剃度跟我的徒弟,剃度恩师煮云上人,那么如果我的徒弟也叫做慧律,这个就会很麻烦!「我要找慧律,比较老的那一个。」那么就会很麻烦,到底要找老的还是找年轻的?对不对?同样这个法号,就会有一点麻烦。

底下说:【忆即记忆,念即思念,乃回忆追念,过去无数劫前之事。此是菩萨所得,三明中宿命智明,】我们讲:三明六通,六通里面有三明,就是宿命智明,了解以前所发生的事。到目前、今天为止,大概没有人有这种能耐、能力;偶尔一、二个,那是属于变成说,投胎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偶尔了解他前世,还没有全部都忘记,还是极少数的人!【劫以恒河沙称,极言过去时之久远也。】

【于、即在义,在彼之时,有一佛出现于世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欲开示众生,本具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867页,【为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彼佛亦名观世音,】那就是师父也是观世音,徒弟还是观世音;那么如果说徒孙也叫做观世音,就会很惨!因为三个,上、中、下,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统统叫做观世音,就不晓得该怎么。。。。。。如果住在同样的讲堂,就会不晓得该怎么来叫?【或因中亦由耳根修证故,或鑑机宜,】鑑就是鑑定根器适不适合,讲经说法要对机。【当从耳根得入故,】耳根得入。

【以是立名,将自行之法,辗转以化他也。】辗转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叫做间接;那么你们今天来文殊讲堂听法,也应当发菩提心,辗转的化他。

【佛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众生,】耳根不生灭的闻性,(【耳根闻性,】)【即是不生不灭之佛性,此佛性即本具佛之知见。令众生从闻、思、修;闻即闻佛开示,悟明本有佛性,为因地心,依悟而起思修,而得证入。

本有佛性是正因,】「正因」的底下加二个字:佛性,叫做正因佛性。那么,加功用行,悟明就是悟明心地,加功用行,悟明了心地,叫做了因佛性。

(【悟明为了因,】)所以本具的佛性,不能离开修行;所有的修行都纳归到心性,这样子才叫做真正的佛法,万法回归心性,这个才是真实的修行人。

【思修属缘因。】佛性,缘因就是一种增上缘。所以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这要稍微背一下。

【缘了有功,】缘因佛性跟了因佛性,「有功」就是实修。【正因方显,】就是正因佛性才显。【得入佛之知见,此为彼佛出世之大因缘也。】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此菩萨自述,最初发心。彼佛即观世音佛,梵语菩提,此翻为道。】

【发菩提心:即发大道心,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诸位!「权」就是种种的善巧方便,权。简单讲:权乘的菩萨比较重视相上的东西,种种的比喻、方便。

但是,【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最上乘就是一佛乘,或者是叫做无上乘。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要想成佛,就是发最上乘心。【即上求无上菩提道之心也。】

【梵语菩提,又翻为觉;觉有三义: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就是本来具足的。【本觉即众生本有之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诸位!「本来是佛」,不如「本质是佛」来得比较恰到好处。太多的法师讲:本来是佛,结果讲下去,这些底下的人就更迷糊!

所以,一个字之差,就会很难去理解:本来是佛,为什么会变众生?那么成佛以后,又还是不是会变众生?所以这个就是大乘的翻译的经典,有一些稍嫌不够圆满的地方,变成给后代的人无尽的疑惑,难以理解。

所以,「本来是佛」,绝对比不上用「本质是佛」。本质是佛,譬如说:你这是一块木材,好的木材。那么你这个木材,你要把它雕刻,就可以雕刻成一尊佛像出来。可是,你木材你把它放着,那一尊佛像产生不出来,因为它没经过雕刻啊!所以,虽然本质,这个木材的本质很不错;但是,没有经过雕刻,没有办法有佛像产生。所以,用雕刻来比喻就是:我们的本质虽然是佛;但是,如果你不修行,佛性显露不出来。

用这个「本质是佛」,就可以化解一、二千(年)来,所有的的对大乘佛教的这个观念的迷茫,一下子就可以打破!因为一个居士他问了十几个法师,统统都是这样讲,我们本来是佛,为什么会变众生?问到师父这个地方来,我就告诉他:用「本来是佛」,比不上用「本质是佛」来得比较圆满,比较没有缺漏,也比较不会疑惑。

所以,本质是佛,【迷而不觉,】你不修行也没有用!【将本觉佛性,埋没于五阴烦恼之中。今始觉悟,虽迷不失,依此始觉智,发心勤求究竟觉之佛道,是谓发无上菩提心。】

【菩提心、为心中之王,菩萨修行,此心为先,若不发菩提心,一切万行,无从建立,】师父也是发大菩提心,像我们布施这个法宝,师父今天不管有钱没钱,或者是生重病怎么样子,我也是尽全力以赴的。

这个就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师父?这个就是发菩提心的力量,一直在支持着师父:我不能倒,我一定要把《楞严经》好好的完成,不能给人家讥笑说:我是半部法师。

半部法师就是讲经都讲到一半就不讲了,叫做半部,半部法师,有头无尾,那不行,这不是我发的这个心,师父发的心,有头就一定有尾。不管有钱没钱,我们布施要及时。

师父常常讲:当我从口袋里面拿起红包,还有这些现金的时候,我就问我自己:我这些钱,明天能用得着吗?能用得着吗?

所以我现在还是要希望能够告诉大家,如果你身上流着这个血液,你有严重,严重的,严重的后遗症的遗传,最好不要害了你的后代。譬如说你有严重的糖尿病,很严重的;或者你严重的心脏病;或者严重的病毒,师父还是劝你:不要害惨了下一代!

你说你要伴,你找一个伴好好的过这一辈子,不要生。那个孩子出来,从出生,他这个DNA,没办法有强壮的这个色身,那一辈子都得受苦!还有一个,他是先天性,一出生没有双手,还有没有双脚的,这个男孩子,没有双手、没有双脚,上半身,只剩下上半身了,头、身体,二只手都没有,他写字的时候,签名都是用这样子的,(师父学男孩子以口咬笔写字的样子,)都是用嘴巴含着签名的。

这个就是看到了很多的不幸,其实可以避免的。如果你有严重的后遗症、遗传病,最好不要生,以免害了你的子孙、后代,真的!大家很辛苦了!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昔有菩萨,往昔遇佛,已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并不记忆,如是所修世出世善,皆名魔业。】

【问:出世善法,何以亦为魔业?答:本经五十种阴魔,声闻、缘觉,亦列其中,即此可知,皆由不发菩提心故;忘失尚尔,况不发乎?菩提心、亦即《起信论》三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正念不生不灭的真如法性,所以,一下手处就是直心。为什么?直心就是没有弯曲,没有弯曲就不会着二边,着空就弯曲,着有还是弯曲,单刀直入就见真如!

所以,顿悟真如本性,它是很重要的!正念真如法故,

【此念之所以为正者,不着二边,】这二边就是空、有。【起智观照真如正理,即契菩提心体。】

【二者深心,】深心,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要用无比坚定的勇气、骨气,无比坚定的意志,这个叫做深心。也就是修学佛道,不管碰到身体的病、家里的穷,感情的冲突、破裂,乃至于一切的不幸,都发生在你的身上,依然不动摇,这个叫做深心。所以学佛需是非常有骨气的、非常有勇气的、能坚持的人,才能走到无上的大菩提之道,这个就是发深心。什么叫深心呢?【乐修一切诸善行故,好乐修习世出世间自利利他诸善行。】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出一切众生分段变易二生死苦,此二皆发菩提心用,今发此心,为求无上菩提也。菩提心最为贵重,初发即如王子处胎,贵壓群臣,诸佛护念,万圣加被。《华严百喻》,未足以尽其盛德,故我于彼佛,先发此心,以为因地心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者;此明秉受法门,】「秉」就是按照,或者讲先天的。按照所承受的法门,【既发大心,须求佛示,彼佛即指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三慧下手;

此之三慧,不同常途,常途则以闻经解义为闻慧,其体即耳识,】一般听经闻法是用耳识。【与耳家同时意识,所发之胜解;思修亦即独头意识,】独头就是单独而起的。【将所闻之声教,思惟修习;此皆不离生灭识心,】

诸位!用不离生灭的识心来听经闻法,你所得到的就是生灭的东西。所以,包括听经闻法,必需要用真如本性听经闻法,也就是虽有能听、所听,其实其性本空,没有能所。

【识心为圆通之障碍。】什么叫识心为圆通的障碍?就是听经闻法把它执着,那个法变成自己的了不起的地方,拿来骄傲别人,又更糟糕!说:我是佛教的大通家,我开悟,别人都不开悟,我修行,别人都不修行。这个就是识心分别来修行,本性没有这个东西。听经闻法是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而证悟到诸佛的妙理,涅槃妙性。所以,不是拿来狂妄别人的,不是拿来指点别人的,你听了几句佛法,怎么可以变成一支道德的鞭子呢?好像你是般若的鞭子,别人好像比不了你,这个就完全错误了!

【本经以舍识用根为要旨,】舍识就舍生灭的意识心,用不生不灭的根性来修行。【故三慧不同常途。】

869页,【今此闻慧,即从耳根闻性妙理,所起始觉妙智,不闻所闻之声尘,但闻能闻之闻性;

思慧、即正智观察,能闻者是谁,不着空、有二边,】因为一切法无我,哪有能闻的?哪有能闻的我?所以,不着空、有二边,【一味反闻闻自性;

修慧、即如幻闻熏闻修,】为什么叫如幻?因为一切法、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闻熏闻修,了解其自性本来就空,并没有能所,了悟了诸法本空,没有能所,没有能缘、没有所缘。

【念念旋元自归,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三空:人空、法空、空空。【破五阴】色、受、想、行、识。【超五浊,】劫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等等。

【全凭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无所住,就是入于无所分别的本性。【反闻之功。】但是如果说禅宗,就不谈这个了,单刀直入就是见性,没有前面这个动、静、根、觉、空、灭,直接就见真如!但是,因为它是最上乘的,所以一般众生,没悟就会很难,用猜的,用猜的。

【入三摩地:此即即慧之定,由闻教信解,而起修证。有修中三摩地,即从根解结工夫;有证中三摩地,即寂灭现前境界。此有入字,乃六结尽解,证入圆通之三摩地;亦即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三摩,经题中了义修证也。】

   9 到目前、今天为止,大概没有人有这种能耐、能力

经文:【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忆即记忆,念即思念,乃回忆追念,过去无数劫前之事。此是菩萨所得,三明中宿命智明,】

我们讲:三明六通,六通里面有三明,就是宿命智明,了解以前所发生的事。

到目前、今天为止,大概没有人有这种能耐、能力;偶尔一、二个,那是属于变成说,投胎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偶尔了解他前世,还没有全部都忘记,还是极少数的人!

【劫以恒河沙称,极言过去时之久远也。】

    10 佛为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经文:【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于、即在义,在彼之时,有一佛出现于世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欲开示众生,本具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867页,【为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彼佛亦名观世音,】那就是师父也是观世音,徒弟还是观世音;那么如果说徒孙也叫做观世音,就会很惨!因为三个,上、中、下,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统统叫做观世音,就不晓得该怎么。。。。。。如果住在同样的讲堂,就会不晓得该怎么来叫?【或因中亦由耳根修证故,或鑑机宜,】鑑就是鑑定根器适不适合,讲经说法要对机。【当从耳根得入故,】耳根得入。

【以是立名,将自行之法,辗转以化他也。】辗转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叫做间接;那么你们今天来文殊讲堂听法,也应当发菩提心,辗转的化他。

【佛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众生,】耳根不生灭的闻性,(【耳根闻性,】)【即是不生不灭之佛性,此佛性即本具佛之知见。令众生从闻、思、修;闻即闻佛开示,悟明本有佛性,为因地心,依悟而起思修,而得证入。

本有佛性是正因,】「正因」的底下加二个字:佛性,叫做正因佛性。那么,加功用行,悟明就是悟明心地,加功用行,悟明了心地,叫做了因佛性。

(【悟明为了因,】)所以本具的佛性,不能离开修行;所有的修行都纳归到心性,这样子才叫做真正的佛法,万法回归心性,这个才是真实的修行人。

【思修属缘因。】佛性,缘因就是一种增上缘。所以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这要稍微背一下。

【缘了有功,】缘因佛性跟了因佛性,「有功」就是实修。【正因方显,】就是正因佛性才显。【得入佛之知见,此为彼佛出世之大因缘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16: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