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0|回复: 11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1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


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  (第一集)  1993/12  台湾高雄元亨寺  档名:04-009-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今天承蒙「高雄净宗学会」的安排,我们能够在「元亨寺」的宝剎一起共同研究佛法,机缘非常的殊胜。我们讲演一共有五次,每次一个半小时,机缘也非常巧合,我们最近将「净土五经」里面重要的经文,古德的批注,我们将它抄录出来编成「菁华选读」,这一次藉此因缘介绍《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我们这一种选法、这个动机,是因为观察下一个世纪大众的需要。时代不断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愈来愈紧张,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已经趋向分秒必争。佛法,大家都知道它很好,很殊胜,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修学,这个都是事实。在台湾,还有机会讲一部不太长的经典,在国外这个机缘几乎已经不存在。在外国,大家所欢迎的最好三次就讲圆满,一次顶多是一个半小时,当然大家最乐意的是一个小时。换句话说,三小时就能介绍出来才是大家最欢迎的。如果这部经要讲上二十天、讲上一个月,几乎就没有人来听了,因为一般人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看到这一个趋势,而且大部经里面有许多重要的开示,确实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前的问题,以及将来的问题。将来的问题,就是佛法所说的「生死大事」。警觉性高的人,知道这是我们一生当中非常严肃的大问题;警觉性不高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他仅看见眼前生活是第一桩大事,而忽略了将来的生死大事,我们必须两方面都要兼顾到。

  因此,今年我们首先从净宗五经开始,讲节录经文与批注。在美国旧金山,我讲了《无量寿经》的菁华录。这一次回来之后,在新加坡讲《观经》的菁华录。在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介绍《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菁华录,都受到听众们的欢迎。这一次选《行愿品》的选读是第一次讲,一共选了二十七段。这里面有经文、有批注,都是与我们修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行愿品》是出自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之后,宣讲的第一部大经。这一部经是佛在定中对娑婆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说的,世尊将他证到的圆满的佛果,把这些事实真相圆圆满满的给我们说出来。《华严》所讲的完全是如来亲证的境界,是佛在定中说的,我们凡夫当时没有分,也没有能力入如来定中的境界里。这部经一直到佛灭度之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发现的。

  龙树菩萨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佛在大经里面给他授记,授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预言,佛说他灭度之后六百年,有一个菩萨出现,这就是龙树菩萨。他是初地菩萨,可见得他的地位非常之高,是菩萨所示现的。龙树菩萨三个月通达了「三藏十二分教」,就是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及当时在世的这些典籍,他全部学通了、学完了。于是就生起了大我慢,贡高我慢,因为他是世界第一,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了。学佛如果说是愈学愈傲慢,那就颠倒了,就学错了。这个傲慢是烦恼,哪里说是愈学烦恼愈增长!《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嘱咐大菩萨要常常照顾这些小菩萨;从地上菩萨来讲,「初地」,这个地位还不高,必须要八地、九地、十地,这些大菩萨来照顾他,于是大龙菩萨就来帮助他了。

  佛的经典大部分收藏在龙宫,大龙菩萨请他到龙宫里面去参观。他到龙宫里面去,见到大本的《华严经》,就是佛在成道时候所说的。分量有多大?有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我们晓得四句就是一首偈。多少偈?「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龙树菩萨一看到这个,马上就低头了,才晓得自己所学的是微不足道,太渺小了。

  他见到世尊在定中讲的完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之后,觉得阎浮提众生,决定没有能力受持。再看看还有中本,可是分量还是太大;还有下本,就好像我们「菁华录选读」一样,也就是《华严经》的纲要,不是全本。像我们中国的历史,非常的丰富,在台湾诸位都能够看到《二十五史》。中国历史最简单的《纲鉴易知录》,那也是圆圆满满五千年的历史,是完整的,但是很简单,我们一般人读起来不困难;如果要读《二十五史》,那就相当困难了。所以下本《华严经》,就好像我们历史的《纲鉴易知录》一样,有十万颂,有十万首偈子,四十品,于是龙树菩萨就将下本《华严经》带到人间,我们人间才有这一部大经。

  以后有一些小乘学者对这个说法不承认,他说这是神话,大概《华严经》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假托释迦牟尼佛说的,这是后人猜测之词,我们不能够采信。龙树是大乘八宗共祖,大乘八个宗派他都是祖师,怎么会妄语?决定不可能妄语。自己造的,就是自己造的,佛说的,就是佛说的,所以这是如来一代圆满的珐輪。

  这部经很大,龙树菩萨灭度之后,又过了四百年,佛教才传到中国。诸位想一想,古代典籍分量非常希少,尤其是这么大的一部《华严经》。从前的经本都是手抄的,没有印刷的。你想,抄一部经那该是多么艰难,而且分量大,很容易遗失,这是自然的道理。

  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之后,佛教开始传到中国,这是后汉的时候,汉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到中国。到东晋时代,《华严经》流传到东方,中国人才第一次见到;见到的本子是残缺不完整的本子,总共只有三万六千颂。诸位想想,全经是十万颂,我们得到的这个残本,只有三万六千颂,一半都不到,我们翻译出来叫《晋经》,我们称为《六十华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卷。

  晋朝时翻译的《华严经》,当时杜顺和尚就是根据这部经来修行的,以后成为华严宗。杜顺是「华严」第一代的祖师,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杜顺和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在中国山西五台山。五台山就是当年「华严宗」弘扬的道场,杜顺是第一代,云华是第二代,贤首是第三代。最初两代都是依据《六十华严》;如果不是专门学「华严宗」,那是无所谓的。如果专门学「华严宗」,《六十华严》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到贤首过世的时候,也就是到了隋唐时代,实叉难陀法师从西域到中国来,他带来的经典里面有《华严经》,这也不是完全的本子,但是比晋译的分量多出了很多,多出了九千颂,也就是四万五千颂;还是不到一半,接近一半了。

  当时中国的皇帝是武则天,女皇帝,她下命令将实叉难陀法师带来的这一部大经重新翻译,就是唐朝翻译的,这是第二次翻译。翻译成了之后,总共有八十卷,我们叫《八十华严》。现在流通最广的就是《八十华严》,大家所看到的《六十华严》很少很少,因为读的人少。其实《六十华严》所翻的文字,比《八十华严》要优美,文字很美,翻得非常好,在文学上很有价值。

  《八十华严》译出来之后,《六十华严》里面许许多多欠缺的经文都补出来了。虽然还不到一半,但是整个《华严经》的大意已经相当明朗,非常之难得。当时清凉国师(华严宗的第四代祖师)作《疏钞》,就是依据《八十华严》;李长者为《华严经》作《合论》,也是依据《八十华严》。一直到贞元年间,乌突国王向中国进贡,就是送礼物,这是国家跟国家送的礼物;那边的国王向我们中国皇帝朝贺,送了一批礼物。这批礼品里面就有一部《华严经》,这一部经是《华严经》最后一品,叫「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品经在《八十华严》里面叫「入法界品」,在《八十华严》里面有二十一卷,不完整。这一次进贡来的本子不是整部经文,是非常完整的一品,翻译出来之后,就称之为《四十华严》,我们也叫做贞元本,贞元本有四十卷。这样《华严经》最后一品的经文统统俱足了,《华严经》的意思也圆满了。

  清凉大师参与贞元翻译的工作。译成之后,皇帝命令清凉大师给《四十华严》作一个批注,所以《四十华严》的《疏》是清凉大师作的。他老人家感觉到经太大了,要普遍流通不容易。这是在那个时候所说的,因为那个时候完全靠手写,非常的艰难。在现代,当然就非常容易了,现在有先进的印刷术,技术精良,我们流通这个大经,确实不费力气;但在当时非常的艰难。为了让大众真正得到大经修学的利益,他老人家将《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特别抽出来,附在《八十华严》的后面,于是这八十卷《华严经》有了结论。

  这一卷经李长者没有见到,李长者的年龄比清凉大师大,那时候李长者已经往生了。清凉有机缘见到,把这一卷抽出来别行流通,所以现在有许多人提到《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只晓得这一卷,不知道《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卷,这是四十卷里最后的一卷,也是最重要的一卷。

  《华严经》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的什么法门?就在这一卷里面。当然经文里面讲的非常详细、非常广泛;这一卷在最后作结论,归纳成总纲领,我们修学起来就非常方便了。抓到纲领,修行就方便了。所以,修行人不能不知道抓纲领很重要。《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到最后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华严真正的归宿。我们今天就把这一段重要的经文、注疏提出来给诸位同修作一个报告。

  学佛,一定要知道修学的目的,修学的要领,修学的方法,修学的次第。如果这一些都搞不清楚,我们这一生再用功、再精进,都达不到修学的目标。净宗学会成立以后,我们就将修学的标准定得非常详细,我们所依据的经论有六种,就是「五经一论」。五经中,第一部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为我们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经文不长,介绍得很详细,可以说是净宗概论。第二部是《观无量寿佛经》,这一部经里面,佛详细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依据的理论、以及九品因果。《无量寿经》上只讲三辈,《观经》把三辈再细分成为九品,说得详细。第三部是《佛说阿弥陀经》,这一部经是世尊苦口婆心劝勉我们大众要求生净土。世尊在经里面,一而再,再而三劝勉我们,真是苦口婆心劝导,十方诸佛如来也异口同声地称赞,帮助释迦牟尼佛劝导。换句话说,就是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劝我们修净土,没有一尊佛不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可见得这一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如来所重视的、所赞叹的。这是三经,真的就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圆满。

  在前清咸丰年间,净宗有一位大德,这是一位居士,实在讲也是菩萨化身,很不容易,他将《普贤菩萨行愿品》最后的一卷,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部分,附在三经后面,成为净土四经。如果有人看到净土四经,这四经是这么来的。将这一卷经附在三经之后成为四经,这个人很有见地,确实具足大智慧,不是普通人所能见得到的,非常有道理。

  因为在《无量寿经》上,世尊一再给我们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在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菩萨之德就是「十大愿王」。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世尊给我们说,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菩萨要成圆满的佛、究竟的佛,修什么法门?修普贤行。普贤行是什么?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普贤行。由此可知,将这一卷经附在三经后面,非常有道理,补充了《无量寿经》之不足,它确实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读本。

  到了民国初年,我们净宗印光大师(大家公认他是十三代祖师),他老人家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一章经文不长,很短,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抽出来附在净土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我们现在都知道净土五经,五经从哪里来的,要清楚。佛当年说的时候只是三经,后面两种是祖师大德们加上去的,加得非常非常之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宗的经典真的是圆满了。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我们仔细一看,就是净土宗的心经,直截了当告诉我们,修学净宗要一门深入。大势至菩萨在经上一开端,就说「与五十二同伦」,「同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同志、同学。「五十二」就是菩萨的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五十个,再加上等觉、妙觉。妙觉就成佛了,等觉就是后补佛。这就是说明从初发心一直到成究竟圆满佛,用什么方法修成的?一句「阿弥陀佛」。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不须要再用其它方法来帮助,这个「假」是「假借」。佛讲的无量无边法门,是不是还要其它法门来帮助?不需要,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然得到,心开意解。「心开」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方法妙极了。我们修行常常怕这一句佛号太简单了,恐怕不够用,还要找些禅、找上密、找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希望能帮帮忙,也许能成就。殊不知,一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能叫我们成就圆满的佛果。

  我们看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经,这个心定下来了,决定学习大势至菩萨、效法大势至菩萨,一门深入。菩萨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实在也是妙极了,只有八个字,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老人家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就用这个方法,他把这个方法传授给我们。怎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都摄六根」了。怎么样「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净念相继」了。诸位有没有把这两句话听清楚、听明白了?这个对于你们修行用功非常重要。如果还是听不清楚、还是不甚明了,没有关系,你只要注意「净念相继」这四个字。「净」是清净心,用清净心来念佛;「相继」是功夫不间断,这个叫相继。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就是净念,「不间断」就是「相继」。所以我们用这个话来讲,大家更容易明了、更容易体会,就是念佛决定不怀疑,我们一门深入,一句名号、一部经就足够了,我们对这个不怀疑。

  「不夹杂」就是专精。有许多同修也很用功,早晚课诵很多,又念《楞严咒》,又念《金刚经》,又念《普门品》,又念《阿弥陀经》,念了一大堆,这叫「夹杂」,这个不是大势至菩萨所修的。大势至菩萨所修的,跟诸位说,一切诸经中都没有,就是一句佛号;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成功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修学,还要念一部经?尤其我劝诸位同修念《无量寿经》。你要晓得为什么叫你念《无量寿经》?因为你对这个法门怀疑,你不相信,你还不愿意去。叫你多念《无量寿经》,目的在哪里?叫你认识西方世界,了解极乐净土;是帮助你认识、帮助你明了。真的认识,真的明白,我们就不怀疑了,那个想去的心也真实了、也恳切了,读经的目的在此地。真正相信,真正发愿,决定不疑,经就可以不要念了,一天到晚一句佛号就行了。如果心还定不下来,那你就多念《无量寿经》;或者念三经、念五经,培养我们的信愿,目的在此地。另外,叫你在早晚课诵的时候,先念一遍《阿弥陀经》,然后再念佛号;这一卷《阿弥陀经》是收心的。我们心很散乱,想东想西,念佛号不得力,一卷经念下来心定了。所以那一卷经是定心的,心定了,心就清净了。

  净念要相继,那个心完全在佛号上,这个诸位同修要牢牢记住。「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定要记住,名号才是真实的功德,要晓得读经是另外有用意。对于年岁大的人,往生愿望恳切的人,经念不念决定没有关系,佛号要紧,「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没有不往生的,决定得生,我们这个信念要坚强。

  另外,一论就是《往生论》。五经一论,这是我们所依据的经论典籍。「依教奉行」、「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是正行。古人教给我们,正行之外,还要有助行。正助双修,如鸟之双翅,车之两轮,这是以这个比喻来说明,助修我们也不能够疏忽。助修就是助缘,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如何来配合「专修净土,求愿往生」,这就属于「助」。

  世尊在《观经》里面告诉我们,助修要依「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我们就将这五个科目定下来,作为我们助修的标准。昨天在中山大学所讲的「三福」,是我们大小乘佛法助行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修学都会落空;就像盖房子,无论你怎么盖,底下没有地基,一定会倒塌下来。「三福、六和」是基础,不在这上面下功夫不行,这是我们的行持。所以最重要的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亲尊师」的道理说过了,我们要做到。「慈心不杀」在今天尤其重要。

  印光大师早年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里面教给我们,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灾难很多(今天灾难更甚于当年),如何来挽救?他老人家教给我们三桩事,叫我们自己要做,要劝告大众;人人都能够这样做,灾难自然可以消除,业障也能够除灭。这三桩事情,第一个教我们「吃素」,第二「戒杀」,第三个「念佛」。虽然只有「吃素、戒杀、念佛」六个字,可是这里面的道理其深无比,有很深很深的道理,确确实实能够化解众生的共业,能够免除一切灾难。我们时间有限,不能详细跟诸位说明,印祖这一些开示也有单行本流通,可以跟《文钞》合起来去看,你才能体会到这个里面有大道理,有大学问。

  素食是培养慈悲心的,培养我们大慈大悲。大慈悲心与佛菩萨的心就相应,心心相印,从这个心地里面真正发起受持十善、受持五戒。这个三归五戒,「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也曾经略说过「三归」,才真正授给我们;也就是教给我们、传授给我们,佛法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我们常讲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统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我们修行的起点,也是修行的终点。可见得这个纲领非常重要,离开「觉、正、净」就不是佛法。依照「觉、正、净」修学,纵然没有形式,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真正的佛法,这个我们要清楚。所以,「三归」、「受戒」这些仪式不重要;并不是说不要了,是说它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我们真正要做到。

  我最初学佛的时候,刚刚接触佛法,我问章嘉大师戒律这个事情,他老人家就教导我,戒律的受持是你真正做到一条,这一条你就受了,不必有这些形式;你做到了就受了。做不到,虽然形式上受了,你还是没有受,所以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同样「三归」也是这个道理,请个法师来给我们证明,受个「三归」,我们是不是真的受「三归」?不一定。你要真正接受、真正做到,纵然没有法师给你授受,你也真的受了。

  所以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有许多念佛往生,甚至于站着走、坐着走的,他没有受过「三归」,也没有受过「五戒」,为什么他有这么好的瑞相?他没有形式上「受」,但是他心里真受,他真做到了;换句话说,诸佛菩萨承认他真的受了。我们凡夫俗子不承认他受了戒,凡夫不承认没有关系,佛菩萨承认那才管用;佛菩萨不承认,凡夫承认没有用处。

  由此可知,佛法是属于心地法门。我们真心去学习,真心去修持,那才管用。不可以做表面功夫,表面功夫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表演给人看的。为什么要去表演?为了接引众生。换句话说,自己真正学习是自利,表演给别人看是利他,启发他的善根。他看到这个形式,他的善根触动了,他也想学了,他也想问问佛法是什么;触动善根是一种接引众生的手段。所以,佛门里很多仪式非常隆重庄严,都是为了接引众生方便。

  因为佛法教学跟普通的宗教不一样,普通宗教是拉信徒,佛法不可以拉信徒。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尊严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现在这个学校教育有招生,你们读读中国古书,从孔老夫子一直到清朝末年,你们看看哪一个老师是招过学生的?没有招生的。做老师的人怎么敢招生,招生这还得了,招生那就是把老师的架子端出来了,那未免自己太夸张、太自大了。古来的圣贤谦虚,不敢为人师;哪里敢做人师,不敢!真有学问,真有道德,他不招生,是学生到他那里求他教导;他还很谦虚,说:「我没有道德,没有学问,我教不了你」,还推三推四,这么谦虚。没有招生的,佛也没有招生。

  没有招生,怎么能叫大家都来学?所以就做这些仪式,让人家看到之后,自动发现了,明白了。所以我们佛弟子常常赞叹佛,唱的这个「赞佛偈」,不是唱给佛听的;若认为唱给佛听的,那就错了。这是唱给没有学佛的人听,他一听,「佛这么伟大,他有这么大的学问,这么大的道德,我们赶紧拜他做老师,跟他去学习」。所以这个「赞佛偈」是替佛招生的,我们不能直接拉他,我们把这个讯息传出去,让他明了,自动到这里来求学,是这么一回事情。所有一切仪规,说穿了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招生的,启发他的善根,让他自动自发来求学,这个好!所以佛不拉信徒,用这种方法来招生,是这么一个方式,我们都要了解。

  因此这些仪式一定要隆重、要庄严,这一些赞颂,一定要唱得字正腔圆,听的人才能真正感动。如果唱的那个音调不正确,或者是不清晰,人家听了之后,一个字也没有听出来,那个效果就没有了。一定要叫他听得很清楚,听得很明白,他觉悟,他感动,我们这个赞颂佛的目的才算是达到了。所以佛门有许多善巧方便,决定不直接去拉拢信徒,没有这个道理!这样子师道当然就衰微了。师是非常尊贵的,「尊师重道」,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持戒就是守法,佛在经典上给我们制定的戒律,有根本戒、有律仪戒。根本戒是超越时空的。佛在三千年前教大家这样做,没有错,正确的;三千年后的今天,佛也教我们这么做,没有错,超越了时间。佛当年在印度,教印度人这样做;今天到中国,教中国人这样做,也都没有错。你看超越空间!超越时间,超越空间,那叫根本戒。跟诸位说,根本戒只有五条,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基督教里,它的根本戒跟佛的五戒很接近,它有四戒,没有不饮酒。我们第一个戒是「不杀生」,它的第一个戒不是「不杀生」,而是「不杀人」,换句话说,动物没有包括在里面;它的第一条戒是「不杀人」。它也有「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可见得它的戒律跟我们的戒律很接近。这叫根本戒。

  律仪戒,我们要懂得它的精神,那是生活习惯。印度人的生活习惯跟我们中国人不相同,所以定的那一些戒法,我们就不适用,它是局限在时间空间之内,不能超越。换句话说,到我们中国来,空间不一样,不适用;时代不一样,也不适用。所以律仪戒,我们要懂它的精神。它的精神是什么?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守住这个原则就对了,就没有错了。

  诸位一定要明了,佛法要「现代化」和「本土化」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利益每一个不同时代的众生,每一个不同地域的众生,这个一定要知道。虽然我们住在这一块土地上,我们的列祖列宗离我们已经几千年了,地方还是这一块地方。时代不一样,古人的生活方式跟我们今人方式不一样,古人的意识形态,对于宇宙人生种种观念跟我们今人也不一样,我们要跟得上时代才行。

  我回来看到外面挂的广告,上面写的是:「上」净「下」空法师佛学讲座,你们想想这个写法就不合时代了,这是古人的写法。古时候,名字上要加一个「上、下」,现在人都不加了。所以很多人误会这个法师的名字叫「上净下空」四个字,这就误会了。我们是现代人,现代人只称「净公上人佛学讲座」,大家一看明白了。「上、下」两个字一加就胡涂了,就不是现代人,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常常到处提倡、呼吁,我们今天建道场,要建现代化的道场。我们道场里面现代化,外面古老化,旧的东西还没有摆脱掉,还是几千年那种宫殿式的建筑,不适合现代人,不适合现代人的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

  特别是佛法传到国外,我们建起宫殿式的建筑,外国人不会进来。他一看这个是不同文化的建筑,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生活方式的一个处所,他不肯进来。所以大家要晓得,如果古代的这些高僧大德们,把佛教带到中国来,这个道场建的是印度式的建筑,我相信我们中国人也不会进去。所以那一些高僧大德法师他们懂得,佛教到中国立刻就「本土化」,立刻就「中国化」了。像我们穿的衣服,这个衣服是汉朝的衣服,不是现代的衣服,汉朝时的衣服叫海青,只有披的袈娑才是佛教的服装。我们还是穿中国的衣服,在法会重大的典礼当中,把这个衣服披在身上做一个标志而已。日本人比我们更进步,我们的袈娑已经缩小到三分之一,印度人的袈娑是一块布裹在身上。我们把它裁成三分之一,用个勾环挂起来套在身上,这就方便多了。日本人更方便了,我看日本人的袈娑大概只有一两吋,小小的一块,平常放在西装口袋,做法会了,拿出来挂在脖子上,摆在胸前,他的袈娑就已经披上了,这是现代化。这一点纪念,念念不忘,但是一定要符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日本出家人穿西装、穿皮鞋,只是剃光头;除这个之外,你没有办法辨别。中国的出家人还穿着我们的古装,古装还没有脱下来。不脱下来也好,为什么?现代的这个服装都非常的窄小紧身,穿在身上很不舒服。这种宽袍大袖子穿起来,很潇洒,很舒服,所以我很赞成这个服装,我不愿意改变,这个服装穿起来非常舒适。人一生,生命就很短,应当活得快快乐乐、舒舒服服,何必自己约束自己?中国古人对生活质量非常讲究,所以这个服装是很舒适的。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现代化与本土化。

  古来的大德他们知道,所以到中国来建筑的道场是中国宫殿式的。中国的帝王居住的房子是宫殿式的,照帝王的样子来建道玚。中国古时候老百姓最尊敬的是皇帝,看到皇宫就非常景仰,现在佛住的道场也是皇宫的样子,看到这个样子自然就走进来了,所以它不用古印度那个形式。我们把佛法传到外国,还用我们中国古老的建筑,到那里去建道场,换句话说,这就很明显的告诉外国人,「你想学佛,你要学中国人,还要学中国古人」,这能行得通吗?行不通的。你必须要教给他,你要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做一个二十一世纪现代的美国人,他才愿意接受。

  所以我到了美国之后,在美国建道场应该建什么样式?建白宫的样式,这个样子美国人自然就进来了。佛像的面孔应当塑造美国人的面孔,美国人一看,佛菩萨真的到我们国家来了,这才是对的。你们仔细去观察,我们中国人塑造的佛像是中国人,一看就是中国人。日本人塑造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西藏的密宗现在很盛行,你看西藏的佛像一看就是西藏人。泰国的佛像下巴尖尖的,全是泰国人。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貌,随类化身。《楞严经》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什么样子,他就现什么样子。

  我们众生喜欢同类的,中国人看到中国人觉得很亲切,佛菩萨现中国人。外国人看到他是自己国家的人很亲切,菩萨一定现他那个面孔。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我们在美国弘法,造的佛像一定要造美国人的面孔,我们去是为了度美国人,不是为了度华侨。印度高僧到中国来是度中国人,没有度印度侨民,一定要晓得。这个样子佛法才能真正发扬光大,普度一切众生。所以一定要记得「本土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性,所有一切建筑设施都要赶得上时代,否则佛教就落伍了。

  所以这个讲座的名称要用「净公上人佛学讲座」,绝对不是不恭敬,这才是赶上现代化,我看了很欢喜;加上了「上、下」两个字,我看了不欢喜。为什么?把我送到古时候去了,这是古人,不是现代人,这个观念必须要把它改正过来。这些都是在戒律当中。戒律就是法,我们现代人守现代人的法,法就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希望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层,佛法我们才真正得到受用,才能够把佛法发扬光大。

  其次,我们讲到修学的程序,晓得从哪个地方做起,这个很重要。昨天我也在学校提起,我们可以遵照「四弘誓愿」的顺序,那就是学佛一定要先断烦恼,后学法门。「断烦恼」是第一个阶段,修学的重点。「断烦恼」一定要持戒,一定要修定,一定要开慧,所以「戒定慧」三学很重要。

  「戒」就是守法。不守法,我们心怎么能定得下来?样样都守法,样样都遵照规矩,我们的心自然就容易定下来了。佛给我们制定的法,我们要遵守。像「根本戒」,一定要遵守。「律仪戒」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定要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要遵守,地域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统统要遵守。决定不能说,别人不守法,我守法吃亏了。如果你有这个想法,你何必要学佛?学佛就要带头、要做榜样,是社会大众的模范,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这才是佛弟子。

  「定」就是净宗所讲的清净心。心清净了就生智慧,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换句话说,染污(染污就是妄想,就是烦恼)的心里头,妄念烦恼多,这种心起作用,佛法里叫「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不是真智慧;真正的智慧是清净心起作用,这一点要知道。为什么佛法常讲凡夫没有智慧?凡夫聪明智慧的人很多,但是诸位要晓得,凡夫所有的聪明智慧,都是从不清净心里生出来的,佛说那个不是真智慧。有定功的人,他那个智慧才是真智慧。所以「三学」是根本,我们用「戒」控制烦恼,戒只能控制、伏住;用「定」把烦恼消除,定功能消除粗的烦恼,微细的烦恼定还达不到;那要用「慧」,慧能够照破微细烦恼。慧开了,烦恼真的断掉了,这是「三学」。

  从慧学再展开那就是菩萨行了。我们知道,经上常给我们讲的声闻、缘觉、小乘、中乘,他们所修的是「三学」,菩萨所修的是「三慧」。菩萨比他高,「三慧」是建立在「三学」的基础上。「闻思修」三慧是闻慧、修慧、思慧,那个慧就是「戒定慧」。换句话说,没有「戒定慧」,「闻思修」都不叫「三慧」,这个要知道。

  「三慧」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所修的。权教菩萨所修的是相似的,不是真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三妙慧」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的。今天下午有同修来问我,我顺便在此地把这个给诸位讲清楚,千万不要产生了误会,菩萨修行是从小乘修行向上提升的。不要以为我们听了好几年了,这叫闻慧,听了回去去想一想叫思慧,那就错了。那叫「闻思修」是没错,不叫慧。有闻有思有修,慧完全没有,那个不是菩萨行,连小乘都比不上。

  大概总在二、三十年以前,我跟道安法师在中国佛教会办「大专佛学讲座」。那个时候有一个学生来问我,以后这个学生出家了。他很用功也很难得,参加「佛学讲座」有两三年。那一天我上课的时候,他来跟我讲,他说:「法师,我从明天起我就不来了。」

  我说:「为什么?」

  他说:「我听经已经听了两三年了,闻思修我懂得了。」

  原来他觉得「已经闻两三年了,我不来了,我要回去思」。我明白了,我说:「你回去再去想个两三年,然后再去行,是不是?」

  他点头说:「是的。」

  我说:「今天这一堂课你还上不上?」

  他说:「今天要上,明天就不来了。」

  这个是把「闻思修」三慧误会了,严重的大误会,所以我就乘这个机会给同学们说明「三学」、「三慧」。千万不要说是我听了这几年,我就有了闻慧。你听的是什么?道听途说,哪里叫慧!听这个人讲讲,听那个人讲讲,听完了之后,回家再去思。思是什么?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了两三年,再去修,这叫盲修瞎练。你看看,把道听途说当作闻慧,胡思乱想当作思慧,盲修瞎练当作修慧,你将来修到阿鼻地狱去,还说佛菩萨害了你,冤枉不冤枉。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这些名词意义必须要正确的理解。

  「闻思修」是一桩事情,「闻思修」这三个字都是代表它是同时完成的。「闻」是讲接触,我们眼接触这个色法也叫闻,统统用一个字代表,耳听声叫闻,眼见色也叫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接触」都用这一个字作代表。「思」是什么?是明了,明了叫做思。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叫思,明了当然就不迷;以「不迷」来说,就叫作修。可见得「闻思修」是同时完成,没有阶段,也没有次第。有次第与阶段那还叫「三慧」?那就不能叫慧了。所以,菩萨与「三妙慧」它是同时的。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觉而不迷,觉就是思慧,不迷就是修慧,是这么一回事情。「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就是思慧,「不迷、不邪、不染」那就是修慧,所以它是同时的。千万不能把这个名词误会了;误会了,那你就糟蹋菩萨了。你今天在胡思乱想,以为你在行菩萨道,你比阿罗汉、辟支佛还高明,哪有这回事情?人家已经证得「三学」了,你以为你自己比他还高明,你已是「三慧」了,超过他了。殊不知,倒过头来已经堕落到三途去了。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我们修行的次第,一定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我在许多地方劝勉同修,我们今天断烦恼第一,要发大愿度众生,你的慈悲心就显示出来了。你既然愿意度众生,你怎么会害众生?你怎么会杀害众生?当然不会,那只是大慈大悲真正实现、真正落实在生活上。再进一步,再提升一步,我们真正修行,修养品德,修养学问,成就道业,我们才真有能力、真有智能帮助这一些苦难的众生。

  至于「法门无量誓愿学」,我觉得不必在这一生;这一生烦恼习气太重了,断烦恼也就够用了,也很不容易了,「法门无量誓愿学」留着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人人都是无量寿,有的是时间。所以在西方世界学无量法门,阿弥陀佛是老师,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是同学,有好老师,有好同学,又有好环境,又是寿命长久,再多的法门都可以在一生完成,何必着急现在修?现在学多了是打闲岔,功夫不能专一,连往生都靠不住。我们聪明人,这一生决定求往生,学法门留着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四弘誓愿」前面两句,我们这一生做到,后面两句,留着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完成,这个次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会错。所以到西方世界「学法门」、「成佛道」,那么在修学过程当中,我们就坚定,就确定了,决定不改。这个样子,我们自己的这一生修学确实可以一帆风顺,达到圆圆满满。我们自己的理想,我们自己的愿望,都能够达到。至于眼前的生活,在修持上如何能够配合,使我们现在生活就能够达到幸福美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现在我们修行不能「离苦得乐」,将来到西方世界离苦得乐,我们必定怀疑。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明了,一定要知道如何来修学,如何使自己生活快快乐乐、欢欢喜喜。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这是我们眼前修行的利益。眼前所得到的受用,佛法讲花报;西方极乐世界是果报。花开得好,果才结得好;花开不好,果就靠不住了,这个很要紧。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们再研究,谈谈怎样把现在的花开好,将来果报就殊胜了。


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  (第二集)  1993/12  台湾高雄元亨寺  档名:04-009-0002

  妙公老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我们将修行的目标、方法、程序做了一个概略的介绍。今天我们继续要说的是与我们修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出家在家都必须要遵守的。因为我们虽然念佛求生净土,可是现在还没有往生,这个身体还住在这个世间,既然住在这个世间,就必须要与这个世间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共荣共存。佛教给我们「六和敬」,这个六和敬是我们与大众相处的原则,也是重要的戒条,一定要遵守。

  在「三皈依」里面,我们念到「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团体,「众中尊」是团体当中最为尊贵的。我们知道世间社会团体非常之多,家庭也是个团体,由夫妇子女组成,这也是个团体。无论是大的团体,小的团体,佛门的团体是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可尊重的,最可宝贵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这个团体修「六和敬」。实在讲,「六和敬」那才真正是「众中尊」。

  世出世间圣人都非常重视「和」这个字,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教导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之用,和为贵」。中国自古以来,可以说一直到清朝,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帝王都是标榜「礼治天下,孝治天下」,以礼治天下;到民国,我们才采取「法治」。实在讲,「法治」没有「礼治」好,礼治里面我们讲情、理、法,面面都顾到,法治里面往往不能够面面顾到,所以法不如礼。

  「礼之用,和为贵」。我相信同修当中,一定有不少人曾经到大陆去观光旅游过,如果我们到大陆去观光,一定会到北京去看故宫,就是从前帝王的皇宫,走进皇宫里面一定看到最大的一座建筑物,民间俗称叫「金銮殿」。其实这个大殿上的扁额,不是写的金銮殿,而是写的「太和殿」。太和殿是最主要的一个大建筑;太和殿后面有一个殿,比太和殿稍微小一点,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是最后的一座大殿,叫「保和殿」。「太和、中和、保和」都是出自于《易经》。诸位想想看,最主要的三个建筑都用「和」,他确确实实把夫子教训我们「礼之用,和为贵」,把「和」落实在人际生活上。

  所以古时候帝王统治这个国家,教化众生,他的重心就是「和」。上下和睦,朝野和睦,这个国家一定强盛,社会安定、繁荣,老百姓过得安和乐利。这是真的!到什么时候不和了,那就天下大乱,国家也就保不住了,我们今天讲政权就保不住。清朝末年,朝野不和,朝廷内部也不和,所以清朝就亡了,民国才兴起来。由此可知,「和」非常重要。

  不只「三和」,世尊教导我们「六和」,讲得非常地圆满。「六和」里面,第一个就是「见和同解」。我们现代人常常讲「建立共识」,「见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识。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都一致;纵然不能达到完全一致,也有相当程度的接近,这个就是「见解相同」。见解要不相同,必定常常有意见、有争执,会影响到团结,影响到和睦,所以「见和同解」列在最重要的一条。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给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法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法门?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世尊说法的最高原则就是「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这是他最高的原则。「法」是怎么说出来的?《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换句话说,法是对治我们众生分别执着而说出来的。众生的妄想分别不一样,众生的烦恼习气也不一样,于是佛说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应机说法,这才真正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就好像大夫替病人治病一样,每一个人害的病不一样,大夫开的方子也不一样。他的方子妙,必然是药到病除。所以经论上也把佛比喻为「大医王」,九法界众生都是病人,要靠大医王来为我们医疗,使我们真正能够得到健康;健康就是指成佛了,成佛才是真正的健康。

  法门这么多,我们要晓得它是「应病与药」,应众生不同根性而说法。换句话说,如果佛这些法不是对我说的,就好像大夫开的药方,他不是为我开的,是为那些人开的,那么我们今天害的病跟那些人的病一样不一样?如果不一样,我们拿他的方子来吃,那就很危险了。这种常识我们大家都有,决定不敢随便吃药方。佛的法药亦复如是,法药不对机,我们的修学不但不能成就,反而坏了法身慧命。

  佛在世时,没有问题;佛不在世,我们必须要请教佛的弟子、佛的传人,他们有经验、有能力来辨别,我的病需要用哪一种药来治疗、用哪一个法门来治疗。如果许多法门都不合适,那怎么办?有没有方法可以真正帮助我们达到修学的目标。

  当然我们共同的目标,一般常讲「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是不是究竟圆满的目标?不是。为什么?二乘声闻、缘觉就已了生死、出三界了。我们在经上读了不少,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见性,「三德秘藏」,他只得一个解脱,还不是究竟圆满的解脱,法身、般若他都没能现前。大乘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才叫究竟法。所以,究竟的目标是要证得圆教的佛果,那才叫究竟。

  证到圆教佛果相当困难。经中常说,凡夫修行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要这么长的时间去修学。三大阿僧祇劫从哪里算起,我们要晓得。为什么?我们在座每一位同修,过去生中,无量劫以前你就学佛了,你已经修了无量劫,修到今天决定不止三个阿僧祇劫,我们为什么没成佛?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个地步?所以一定要晓得三大阿僧祇劫是从哪一天算起。佛也给我们讲得很明白,是从你证得初果那一天算起;没有证初果之前,统统不算。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行,从来都没有证得初果。这一生,初果看来也没有指望;换句话说,还是不算数。不能从这一生算起,要从证初果算起。初果须陀洹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从这一天开始。

  三个阿僧祇劫,我们到底成什么样的佛?佛不打妄语,佛说成佛,其实不是究竟佛。天台家判教,把佛法判作「藏通别圆」四教,这四教都有佛,「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你是成得哪一个佛?这三大阿僧祇劫所成的佛是藏教佛,这是四教里面最低的。成圆教佛,那要多少时间?《华严经》上说明白了,要无量劫,不是三个阿僧祇劫。可见得修行成佛真是难事,太难太难了。难在什么地方?断烦恼难,破执着难。这个我们在生活当中细心去体验,可以发现、可以体会到,这是真难,所以要长劫修行。

  实在讲,佛是非常地慈悲。尤其是我们无量劫来的修行,虽然没有能证得初果,但是我们的修行也不能说是一点好处没有,完全白费了,那也讲不过去!能证得初果那就叫「功德」,你就有功德了;没证得初果叫「福德」。所以我们功德是没有,但是我们福德有。《阿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有,因为我们无量劫的修行,这个我们不缺。所以我们每一位同修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福德,如果遇到了最殊胜的因缘,我们就有机会成就。《阿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这一生我们这三个条件是不是具足?如果具足,那就恭喜你!为什么?你就不必无量劫,也不必三大阿僧祇劫,恭喜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快就成圆教佛了。

  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不是我们难信,而是大菩萨听到都很难相信,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是阿弥陀佛真正大慈大悲,给我们建造一个修学的环境,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去修行成功就快了。从什么地方看出成功快?诸位细细去读《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你就会晓得。

  阿弥陀佛建造西方极乐世界到现在才只十劫,「十劫」这个时间很短。你看成个佛要三大阿僧祇,要无量劫,那十劫算什么?这个时间太短了。这十劫当中去往生的人,世尊在经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他说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且「上善」的人数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计算,「但可以阿僧祇说」。

  「上善」是指等觉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圆教,它不是普通法门,大乘圆教的等觉就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像他们同一个阶层、同样程度的菩萨,在西方世界是占人口的大多数;不是一半,是大多数。既然是大多数,那么最低限度也是十分之六、十分之七,这才叫大多数。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成就的快速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简简单单算一算,这大家都会算的。第一劫去往生的,现在在西方世界成佛了,那也不过是十劫,其它世界要修三个阿僧祇劫,西方世界十劫就成佛了,这个便宜占大了。其实要不要十劫?不要。怎么晓得不要?如果是十劫才成就的,那第二劫往生的应该还没有成就;换句话说,这个等觉菩萨占的人数应该是十分之一,不是大多数。但是他说大多数,所以第二劫去的也成佛了、第三劫去的也成佛了,到第五劫去的也成佛了,那这个比例才一半,必须是第六劫去往生的,现在也成了圆教等觉菩萨了,那就占多数了。第六劫、第七劫去往生的,算算时间也不过是三劫、四劫。三劫、四劫就从凡夫证到圆教等觉,这个不可思议。

  再看看《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上三品往生到那个地方去的,七天就「花开见佛」,就证无生法忍。你想想看,成等觉菩萨太快太快了。中品、下品往生的,我们看下品中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六劫就「花开见佛悟无生」,六劫时间不长。下下品往生的,十二劫花开见佛。我们知道第一劫去往生的,阿弥陀佛成佛那个时候去往生的,如果是下下品往生,现在花还没有开,还要等两劫,花就开了。下品中生的,花已经开了,早都开了,六劫就开了;现在成佛已十劫了,都成了等觉菩萨了。你从这个地方一观察,你才晓得西方世界的殊胜,是十方一切诸佛剎土都不能够比的,都没有这种事情的。

  所以哪一个菩萨不想求生净土?哪一个菩萨不想快快成佛,然后普度众生?只是遇不到这个法门。我们今天遇到,就是因缘具足。遇到了,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这是你善根成熟。遇到这个法门非常欢喜,非常向往,一心要求往生,你的福德圆满。所以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都具足了,你这一生决定往生。这不仅是我在这里恭喜你,我恭喜算不了什么,十方一切诸佛看到都恭喜你,恭喜你快做佛了,恭喜你要做佛了。修其它法门的菩萨,修到三大阿僧祇劫,证到藏教佛果。要是遇到你,他都会跟你顶礼,佩服你,「你实在了不起,我修了三个阿僧祇劫,才修个藏教佛。你一生当中就成了圆教佛了,这个地位相差太悬殊了」。这是用的时间少,一下就超越上去了,超得太快、超得太高了,这个法门难信易行。

  我们把这些事实统统搞清楚、统统搞明白,然后才肯死心塌地专修这个法门。能有这样的共识,我们就可以建念佛堂,可以建净宗道场,大家在一块共修,个个成就。

  最早的共修道场是东晋时代的慧远大师。他是我们净土宗的初祖,在中国第一个提倡专修念佛法门的。他老人家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现在的庐山东林寺就是慧远大师的道场。当时在一块共修的人数,只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人不多。

  诸位要记住,如果不是「见和同解」,人再多没有用处,只会把道场搅乱,大家都得不到利益。实在讲,道场修行,人数要重质不重量,一定是我们的知见、目标完全相同,这样在一起共修,彼此是帮助,而不是破坏。所以建立共识,「见和同解」非常重要。

  喜欢禅的,就可以建立一个禅堂,志同道合,大家在一块参究,都能成就。喜欢教的,建讲堂,现在讲建研究所,研究教理。总而言之,一定要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依据同一个理论(就是经论里面所讲的理论),同修学一种方法,这样成就非常快速,依众靠众,真正能得大众共修的利益。如果见解不相同,想法、看法不一样,或者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就决定不能在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意见,一定有争论,这使我们的「觉、正、净」统统都受到了妨碍。

  所以古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道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丛林?原因就是适应众生的喜爱不相同。喜欢念佛,有念佛堂;喜欢参禅,有禅堂;所以是这样分开来的。但是不管什么法门,到最后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宗是「见性成佛」;我们净土宗是「一心不乱」,就是「见性成佛」;教下是「大开圆解」,也是「见性成佛」。这只是名词不一样,最后达到的境界、目标完全相同,所谓「殊途同归,法门平等」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对于不同的法门要尊敬,知道我们达到目标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用的方法不相同。譬如,我们到台北去,目标是一样的,有人喜欢坐火车,有人喜欢坐巴士,有人喜欢自己开车,还有人喜欢走路,各个不一样,但早晚都会到,目的地都相同。选择交通工具的方法,个人喜爱不一样,喜欢哪个法门,就用哪个法门。但是法门的确有难易,最容易的、最简单的、最稳当的,无过于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叫「二力法门」,你只要一发心,就得诸佛护念,一切诸佛都赞叹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护念这个法门。这个诸位可以在《阿弥陀经》、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立刻就得到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比其它法门殊胜太多了。

  第二,「戒和同修」。这个「戒」,不仅限于戒律。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仅限于戒律,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你的范围就太小了。它最重要的包括我们寺院里面的清规,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诸位要晓得,我们世间的法律,乃至于宪法,过若干年就要重新修订一次,法律常常要修订。为什么要修订?不合时代了。那个时代定的很管用,过了几年,这个社会情势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条文不适用了,就要修改。所以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也是如此,也得要修改,不修改就不适用了。但是有些部分可以修改,有些部分不能修改。根本戒不能修改,根本戒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饮酒」,这是不能改的。不管是三千年之前,或是三千年之后,甚至于我们末法后面还有九千年,都不能更改,这叫根本戒。

  哪些戒可以修改?律仪戒,我们日常生活方式。我们现在人生活方式跟古人不一样,中国人生活方式跟印度人不一样,所以要守住它的精神。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本着这一个基本的精神。在律仪方面,就是生活规范方面,是可以修改的。所以百丈大师当年建丛林、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中律仪戒的现代化,律仪戒的本土化,我们真正能用得上。所以诸位要知道,寺院里面制定的清规(常住公约),就跟佛为我们制定戒律没有两样,决定要遵守这个生活规范。

  大家在一块生活有规矩,人人都守规矩,人人都守法。再推展,离开寺院,是社会,是国家,那是我们的大环境。国家里面有宪法、有法律,社会里面有道德、有风俗习惯,这些我们都要明了、都要遵守,统统是在「戒和同修」范围之内。不但我们道场是一个和合的僧团,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平,这个都是佛、菩萨、祖师苦心对我们的教导,我们做佛弟子的人,要严格的遵守,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守法的好榜样,这才是佛的好学生,好弟子!

  后面三条,「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三条真正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方面,我们同住在一个道场共修,这叫依众靠众。为什么?一个人修行,我们的烦恼习气非常之重,不免懈怠、懒惰、放逸,自己会原谅自己,这样功夫就懈怠了,往往就退转了。大家在一块修行,我们看到别人认真、精进,自己就不好意思懈怠了。

  譬如,道场里面念佛,有年轻人也有年老的人,年轻人看到年老的人都念佛,年轻人不好意思,会想要精进;年老的人看到年轻的人念佛精进,会想我这个来日无多了,更要用功!彼此会产生一种勉励的心,鼓励的心。所以大众在一块修行好处很多,利益很多,古大德极力提倡在一起共修。白天大家在一起,依众靠众,自己都能够约束自己,都能够守规矩,装得挺像的。晚上睡觉,如果一个人一个房间,房门一关,没人看见,又懈怠了,又放逸了,就又随便了,这样修行很难成就。你看这个大势至菩萨讲「净念相继」,这个功夫不能中断。白天用功,晚上中断,这就不行了,这样子很难成就。

  我是到台湾才学佛的。刚刚学佛的时候,我参观过新竹几个道场,以居士身分去参访无上法师的道场,他们这个道场还是睡广单、睡通铺。大陆寺院丛林,统统都是睡通铺、睡广单,这个好处太多了。晚上大家睡在一起,一个一个睡觉也规规矩矩,也不能放逸。为什么?旁边人都看到你。所以都整整齐齐、规规矩矩,这样晚上睡觉都不放逸。现在我们这个生活富裕了,特别是初学的出家人,一个人一个房间,还有套房,这种修行,一生当中要想成就,恐怕不容易。如果要想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还得要睡通铺,还要睡广单,那个好处很多。对现在人讲有很多「不方便」,而那个「不方便」就是毛病,「不方便」就是对治你的毛病,这个我们一定要警惕。寺院里面,住一个寮房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执事,他须要办事,需要一个寮房;另外一种就是生病的,生病需要特别照顾,他需要一个寮房。一般清众一定是日夜都不能够离开大众,这才叫「身同住」,「身同住」是这个意思。

  「口无诤」,决定没有争论。佛法修学,实在说,无论是哪一个宗派,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我们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虽然说三个,实际上是「一而三,三而一」。觉悟的人,思想、见解当然纯正,心地当然清净。心地清净的人,哪有不觉的道理!哪有不正的!所以这三个只要得到一个,三个同时得到,这是我们修行的纲领。修行,我们常讲功夫能不能得力,从哪里看?就在「觉、正、净」上看。譬如我们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在「觉、正、净」三个字里面,特别着重于「净」,我们是「净门」入。佛法到最后证无上道,就好像那个大殿只有「觉、正、净」三个门,无论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在宗派当中,禅宗、性宗是从「觉门」进来,他求的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跟性宗走这个门。教下,像贤首、天台、法相、三论是从「正门」进,正知正见,从这个里头进来。我们净土宗跟密宗,这两个宗派是从「净门」进,就是清净心。诸位要晓得,密宗也是修的清净心,但是我们的方法不一样。方法不一样,都是从「净门」进来。

  你知道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那我们就晓得,我们的功夫得力不得力了。如果我们修行,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我们的功夫就得力了,我们这个修行很上轨道,很如法。假如修行心不能得清净,那就要有警觉心,「我修的不如法」,要把毛病找出来,把它改正过来,我们就如法,就相应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常常检点,常常反省,在佛学的名词叫「忏悔」。

  有许多学佛的年青人,往往有好高骛远的毛病,还有不少人特别喜欢神通感应,这个毛病就更大了。我们常常在国内、在国外,都看到许多年青人(很好的青年,也受过高等教育),学佛没有多久,着魔了。着魔的人,多!我们佛门叫「着魔」,社会人讲得神经病,精神分裂,神经不正常。怎么办?没有法子,只好送到精神病院去治疗,你说这多可惜!我遇到很多人来找我,法师,有没有什么方法、神通可以帮他治好?我说:「我没有法子,我没有神通,我没有能力」。我问他,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是不是很喜欢神通?他说是的。一点没错,毛病都发生在这里。

  诸位要知道,喜欢神通,喜欢感应,很危险!妖魔鬼怪就用这个方法来诱惑你,来欺骗你。你要上了他的当,回来就很困难,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帮助他。所以一个老实念佛人,决定遇不到,妖魔鬼怪也不敢沾你的边,为什么?你有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妖魔鬼怪不敢接触你。经上讲得好,我们要相信,真正发心念佛的人,有四十里光明!四十里之内,妖魔鬼怪不敢接近你。这些话都是真的,佛决定不欺骗我们。所以我们从「觉、正、净」的标准可以来检查,发现自己功夫如法不如法,得力不得力,相应不相应,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检点。

  当然能够避除一切争论,能够得到心地真正的清净、平等。《无量寿经》经题上,已经将修学的方法、标准显示明白了,「清净、平等、觉」,我们修的就是这个,念佛人念的就是这个,心要清净、要平等、要觉而不迷,那就对了。有分别、有执着、有争论,我们清净心就失掉了,「清净、平等、觉」就没有了。

  那要遇到别人来跟我们争论,怎么办?我们不找别人的麻烦,但有些人就专门找我的麻烦,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合掌念阿弥陀佛,「你高明,我尊敬你、佩服你,我不如你。你是上根利智,可以学大经大论,我是下下根人,没有这个能力,念一句阿弥陀佛得生净土,我就很满足了」,这也把争论化解了。不要去跟人辩论,不要去跟人争执,这个争论没完没了,只有找麻烦。

  辩论会开智慧,那不简单,那要自己开了智慧之后,跟人家辩论才能够帮人开智慧。我们智慧没有开,三昧没有得到,真的是博地凡夫,业习很重,我们有什么能力帮助别人开智慧?但是我们有能力劝人念佛,这个能力我们有。假如我们劝这个人,他立刻就接受了、相信了,我们心里明白,他无始劫以来善根福德成熟了,恭喜他,真是好现象。我们劝他,他不接受,我们明了,他的善根福德没有成熟;没成熟也好,阿弥陀佛的种子种到他阿赖耶识里面去了。金刚不坏种子,他跟阿弥陀佛有缘了,这一生不能成就,等到以后再说!来生或者多生多劫之后,这个种子会成熟,会成就。可见得劝人念佛是第一等好事,不与人争论,欢欢喜喜,对一切人以「清净心、恭敬心、真诚心、欢喜心」来对待,这个争执就没有了。

  「意同悦」,就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大家在一块,一天到晚欢欢喜喜。这是一个僧团,很令人羡慕的僧团,很令人佩服的僧团,上下大众一团和气,个个都欢喜。这也是修学佛法的花报,也就是修学佛法现在所得到的利益、所得到的好处,离苦得乐。那个欢喜就是乐,如果还有苦,那怎么能欢喜得出来?这个面孔上笑不出来。面带笑容,一定是「离苦得乐」,他得乐了他才快乐,真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最后一条,也是佛对我们非常重要的教训,「利和同均」。利就是利养,用现代的话说,在家信徒的供养。僧团里面得到的供养,一定是平均分配,「利和同均」,绝对没有厚此薄彼。所以僧团里面,僧众没有私财,「我得到信徒的供养,我回去一定要交给常住。我自己生活所需,常住要照顾我,我出门需要旅费,常住支给我」。所以如法的僧团,清众心里真的有喜悦。没有私财,一心向道,身心安稳,心在道上。如果有了私财,这个道就发生问题了。

  佛在经上讲「积财丧道」,这不是对在家人讲的,在家人当然要积财,「积财丧道」是对出家人讲的。出家人积财,天天心里念着财。钱要是多了,他念着「这个财,怎么样保持住,怎么样不叫它失掉,放在银行又怕钱贬值」,一天到晚操心那些,阿弥陀佛早忘掉了,念财就不念佛了。所以这个财我们固然需要它,要它做什么?要它推动佛教事业,要它来弘法利生。但是我们不能够贪图物质享受,若贪图物质享受,决定堕落,这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对于物质享受稍有一点贪心,你这个心就念在这个世界了,阿弥陀佛来接你,你还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你怎么能去得了?如果不能往生,必定轮回;若是轮回,必定堕三恶道。

  为什么我说得这么肯定,诸位自己冷静去反省一下就知道了。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几个善念,几个恶念;善念在三善道,恶念在三恶道。贪瞋痴慢都是恶念,弘法利生是善念,我们起了几个弘法利益众生的念头?起了几个贪瞋痴慢的念头?不要想过去了,就想今天,今天早晨到今天晚上。这一想,这个恶念多善念少,恶念力量强,牵着你到三恶道去了,你才晓得可怕,太可怕了。所以要不念佛,要不往生,三途六道是决定不能够免除的,这个太可怕了。所以「利和同均」,佛这一个方法、这一个措施,就是把我们这个恶念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虽然不能叫你断根,但是这个方式真的能叫我们减少到最低程度,使我们的心常常向道,常常悟道。

  这是大家在一块共住,必须遵守的六个条件。这六个条件在僧团里面实行,大家都遵守,这才叫做六和僧团,叫「和合僧团」。和合僧团是十方一切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我们讲护法神保护。在家同修要用这六条在你的公司行号,你的公司从老板到员工都遵守六和敬,你这个公司就是僧团,是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为什么?你在整个大社会里面,你这个公司是模范,是大社会里面的模范。佛说假如你在一个家庭,你家里四个人以上,这个家庭守六和敬,家庭就是僧团。换句话说,这个家庭是模范家庭,是给这个社会一切家庭作榜样。诸位一定要知道,佛不是仅仅教导出家人僧团要「六和敬」,连在家人都包括在其中。

  「僧」这个本意,不是指出家人,称呼「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一定是出家人,这个没有错。称「僧」不一定是出家人,「僧」就是和合僧,遵守这六个戒条,在家出家,四个人以上的团体,只要遵守,统统叫僧团,统统叫僧。所以,出家人称「僧」,在家人也称「僧」。

  此外,像「和尚」,出家人称和尚,在家人也能称和尚。但和尚不是随便称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道场的住持方丈称和尚,其它的人都不够资格称和尚。和尚就像一个学校的校长,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所以一个僧团里头只有一个和尚。假如这个团体是居士领导的,像现在外国有很多「居士林」,在台湾有很多「莲社」,由居士们主持的,这个主持的人就是这个道场的和尚。

  出家、在家也可以通称「法师」,只要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都可以称之为法师。这是佛学的常识,我们要知道。但是在中国习惯上讲,在家居士团体都不称「和尚」,也不称「法师」,也不称「僧」,而僧跟和尚、法师都是称出家的僧团,这是中国的习惯。但是本意不是如此,本意是在家出家通用,是通称,这个我们要晓得。

  所以「六和敬」是我们修行基本的戒条。根本戒(五戒)、律仪戒是我们自己要遵守的,六和敬是我们跟大众相处要遵守的。这个都是佛法里的根本大戒,我们要清楚、要明了、要遵守,要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真正得到这一生的美满,这是佛对于我们真实的教诲,真实的恩惠。只有这样的基础,这才谈得上修持。

  「修持」在我们净宗学会定的科目,「正行」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依据《无量寿经》上的教训;「助行」是遵守《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三福、六和」,也就是我们这两天跟诸位介绍的。底下是「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三学是「戒定慧」三学,有次第,有圆融;次第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这是根本的教育。「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生活的规范,一定要遵守的。

  我们学的是大乘法,同修当中有不少都曾经受过菩萨戒;受了菩萨戒,当然你一定发了菩萨心,你要修菩萨行。菩萨行不能不知道,菩萨第一个修学的纲领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那就变成消极了,这个社会上这许多事谁去做?那你就会错了意思,是叫你在心上放下。

  说实在话,世尊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事事无碍」,事上没有障碍。障碍在哪里?障碍在心里。所以心里面要放下,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得失统统放下,恢复心地的清净。心清净了就放光明,心清净了就生智慧。我们读六祖大师的《坛经》,看看六祖大师对五祖讲的那些话,我们看到真的生惭愧。你看六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们一天到晚常生烦恼。我们常生烦恼,人家常生智慧,什么原因?实在讲很简单,他的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们的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贪瞋痴慢疑」起作用,那就生烦恼,就这么回事情。清净心太重要了,你把心里这些垃圾、这些渣子,就是妄想、执着、分别、忧虑、牵挂、得失、好恶,统统放下,统统舍掉,这叫「布施波罗蜜」!

  所以「布施」不是到庙里去供养一点,捐一点钱,那就叫布施,那就是菩萨,这是完全颠倒了。何况你在布施的时候,存的是什么心?存的是染污心,存的是贪心,「佛家讲舍一得万报,这个利息很厚,我要去多布施一点,多投资一点,将来有回收,有回报」,存的这样的心,这个心就是污染的心,就是贪瞋痴慢,痴的心。这样的心,哪里叫布施?哪里叫布施波罗蜜?完全搞颠倒了,完全误会了,我们一定要懂得。

  菩萨是高度的智慧,菩萨长于「三妙慧」。这个三妙慧就是六种修行的纲领,每一种都是三妙慧。所以人家「舍」是把心地上这些污染,这个东西统统舍弃掉,这是我们要学的。身外之物我们应当要舍,这个身体所需的足够用了,也就是说我们物资的受用,生活必需已经够了,有多余的,我们应当帮助缺乏的人。我们帮助缺乏的人,心里头要清净,把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要忘得干干净净,不要常常念着「我布施多少财物,我帮助了哪些人,我对那些人有多大的恩惠」,常常念着这个,这个心就不清净了。这个虽然是施,不是布施波罗蜜。

  佛教给我们要「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把自己忘掉,作而无作;我是做那个事情,但忘掉了,不把它记在心里,不要牵挂这个事情,也不须要将来什么回报,忘得一乾二净。我们布施多少东西也不晓得,何必去点个数,去记录?现在人讲的留个成绩,没有必要。哪一个人接受的布施,不要去问他的姓名,问他的住址,用不着,心地干干净净,这样行布施就正确了。帮助一切人都要用这样的态度,乃至于后面到「持戒、忍辱」统统都要三轮体空。三轮体空是般若智慧。修一切善,断一切恶,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修」,事上真做,积极在做;「无修」,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就对了,这就如法了。

  当然佛法也离不开因果,修布施,我不要果,果也来。除非你不造因,造了因一定有果。我们看《华严》、看《法华》,古大德给我们分析的清清楚楚,《法华经》一乘因果,《华严经》五周因果,哪能没有果报?果报来了大家受,不要我一个人受,这个就对了。我有福大家享,这是真正的福报!有福一个人享,没有几天就享完了,就享尽了。所以福报跟大家享,你的福报永远享不尽。

  佛教给我们财布施得财富。这一生当中,我们看到许多发财的人、财力雄厚的人,他的财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财布施,这是因。这一生中得到财富是果报,因果相应。我们学佛的人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于发大财的人不羡慕。为什么?人家种的因,现在得的果报,这是应该的。我们要想有财富的话,那你就修财布施。你不种因,哪得的果报?我们看到一等聪明智慧的人,有大智慧的人,他前生修的法布施,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是这么一回事情。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什么是无畏布施?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最简单的「吃素、戒杀、放生」,这就是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你修三种因,一定得三种果报。

  我们看世间人,有一些人有大智慧,真正了不起的智慧,但是他贫穷,每天只能混一个三餐饭的温饱,什么原因?前生修慧不修福,福报修得太少,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慧修得多,所以特别聪明智慧,这一生日子过得很辛苦、很贫苦,这个我都见到的。有许多人发大财,没有智慧,甚至于连小学都没有念过,大企业家、大老板,底下给他办事的人都是博士,福报很大。他没有智慧,他有福报。福报大是前生修的福,但前生没有修慧;福报大,别人帮助他,很多有智慧的人帮助他。

  如果我们又要大福报、又要大智慧、又要健康长寿,那你三个因都要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统统要修。这要你自己修得的,不是佛菩萨保佑得来的。佛菩萨没有办法给你,佛菩萨要能给你,我们还要修什么?不要修了,因为佛菩萨不给我们,他就不慈悲,他还做什么佛菩萨,还什么大慈大悲。佛菩萨没有办法给我们,佛菩萨也逃不出因果的定律,佛菩萨只能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教给我们,我们相信、理解、肯照这样做,果报都得到了,这就是佛菩萨给我们的恩惠,这就是佛菩萨帮助我们得到的殊胜之果,要晓得佛菩萨是这样加持的。

  我们对于佛菩萨的报答,不是每天供着佛像,给他燃香,供上香花水果,每天给他礼拜,以为这就是报答他了;我们这样做叫愚痴,这个不能报答,这一些佛菩萨统统不要。要怎样报答?要把佛菩萨的教诲,尽心尽力地介绍给大众,推荐给大众,劝勉大众,依教奉行,使社会大众都能够深信佛法,都能够理解佛法,都能够奉行佛的教诲,我们的社会安和乐利,我们国家富强繁荣,世界和平安定,这才叫真正报佛恩!所以你看每一部经典的后面,佛都教我们要流通佛法,这叫真正报佛恩。

  家里面的佛堂陈设,香花水果的供养,不是供养佛的,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佛菩萨的恩典,我们要自行化他,这是提醒自己的。供花,花代表因,因就是六度,就是教我们修因;供果,果是代表我们的希望,我们希望这一生生活得非常愉快、非常幸福、非常美满,这是现在的果报;希望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果象征这个,代表我们这个希求。花是代表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才会得到果,先开花后结果,所以是提醒自己的,是给自己看的,是供养自己的,不是供养佛菩萨的。

  灯代表的是光明,代表的是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从前点油灯、点蜡烛,这个现象非常明显,现在点电灯不太明显了,看不出来。燃蜡烛,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就是我们也能够舍己为人,能够牺牲自己。无论在精神上、在物质上,一切享受我们自己能够减少几分,这就是燃烧自己;帮助别人、帮助社会,这就是照耀别人,是这个意思。

  现在有很多同修问我,家里供佛像要不要烧香?要烧香,烧一支好香。香是表法的,不要烧多,因为我们现在住的房子都是公寓式的,房子都很低,烧太多,空气污染,对我们身体有妨害。烧一支好香,香代表什么?「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它表这个意思。香赞里的「戒定真香」,所以见到这一支香,闻到这一支香,就要想到修戒修定。戒定是真香,用这个香引发我们戒定这个意念,不要忘掉时时刻刻要修戒、要修定,所以香是提醒我们这一桩事情。

  「水」,那更重要了,水提醒我们什么?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我们供佛的是清水,一尘不染。供佛菩萨不能供茶,为什么?那个水有颜色,不清净,表示我们心地有污染,所以不可以供茶,要供清水。水代表清净,代表平等;它不起波浪,代表平等。我们看到这杯水,我们今天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等,用《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所以它是供养我们自己,不是供养佛菩萨的;要是供养佛菩萨,那就错了。

  所以佛家一切教学的设施,都是时时刻刻触发我们内心的善根,用一切方式叫你六根接触的时候,都能够提起高度的警觉,这就是觉而不迷。所以一切设施都是教学,这个意义非常之深广,使我们从早到晚,眼所看到的、耳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统统是佛法,统统是佛菩萨的教诲,这就对了。我们能够这样修,这才能得到佛陀教学的圆满,教学的全体,我们确实能得到受用。

  菩萨六波罗蜜里面,「持戒波罗蜜」的精神就是在守法。佛的教诫我们要遵守,不仅仅是那些戒条,佛在经典上给我们讲的教训,我们称为教诫,统统要遵守。刚才讲过了,这世间法律、规章,乃至于风俗习惯,统统要遵守。现代人跟从前人不一样,从前人往往一生居住在一个地方,临近的城市都老死不相往来,这种人很多,所以他的生活圈子很小。现在交通发达了,信息发达了,全世界的事情,我们虽不出门,没有不知道的;有假期都会到世界各处去旅游、去观光。我们到外国,外国的法律跟我们不同,我们要懂得、要遵守;外国的风俗习惯跟我们也不同,我们也要清楚,也要遵守,不可以不遵守;不遵守,到那个地方往往就犯法了。

  譬如,我刚刚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法律就定得很严,决定不准随地丢垃圾、纸片、烟头,你要是丢在地上,罚款新加坡币伍佰块。新加坡的钱跟我们台币是一比十九,你看看伍佰块是多少,马上就罚你。在新加坡上班工作的普通人,一个月赚的钱,要丢四次就完了,就没有了,他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所以新加坡的街道整洁,干干净净,没有人敢丢。像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否则的话,到新加坡去观光,乱丢纸头、乱丢果皮,那你抓到被罚就没有话说了。所以那个地方的法令规章,那个地方的一些规矩,我们要懂得,到那个地方去旅游,一定要遵守。他的风俗、人情也要懂得,跟那个地方的人才能和睦相处,虽然时间不短,我们有个非常愉快的旅行。可见得,不能不懂。

  菩萨行里面,第三个是「忍辱」,实在讲就是训练我们的耐心,忍耐。古大德把这一条翻作「忍辱」,是因为中国古时候的读书人。古时候中国的社会,读书人的地位最高,士、农、工、商,中国人非常重视道德、学问。所以在古代读书人虽然很清寒、贫寒,甚至于三餐饭都不能够温饱,但是他在社会上被大众尊重,任何聚会当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8 06: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