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81|回复: 2

[其它话题] (一)要弘分判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8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宗法师善导大师净土思想》


    第一个叫要门。"要"是重要的意思。
    要门,是指诸善万行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比如说你原来是修禅的,就以你禅定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你原来是持戒的,就以你持戒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你原来是学教理的,那就以你读诵大乘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这种种的修行法门,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善导大师的教判思想当中,就有一个安立--要门。
    这样有几个好处呢?第一,对于原来修学各宗各派的人,有一个摄受的门径。你原来学什么,可以不改变你的方法。"我觉得习禅难以开悟,我想往生,可是,我还放不下禅修的方法......"哎!可以!你可以就地回向求生极乐,这样就顺便导入净土门。
    净土门和其他法门(圣道门)区别在哪里?净土门就是说:"我愿意求生西方净土,在那个地方成佛,再来度众生。"除此之外,愿意在此土自力证悟,得阿罗汉果位、得无生法忍果位,发大菩提心,生生世世修行,不求往生净土,这些称为圣道门。
    只要把你原来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通通都入净土门了(要门)。
    入了净土门之后,再方便引导他:"既然入了净土门,这里边还有优劣:有稳当的、万人修万人去的、正定之业的,有不太稳当的、往生不定的;有乘托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有和阿弥陀佛本愿不相顺符的......"他已经进入净土门之内,再给他做这样的引导、劝化。慢慢根机成熟了,他就可以信入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专修念佛(弘愿)。
    所以,这个要门的施设,它有对内和对外两方面殊胜的意义:对外,对净土门以外修学各宗各派教法的人,可以让他们方便进入净土门,"你原地修行,回向求生就可以";对内,对已经进入净土门、求生净土的人,"让你更升一个台阶,直接来专修念佛,进入往生正定之业"。
    这是善导大师的教判--伟大的贡献。
    了解这一些,对我们本身的修持来讲,是很有帮助的。往往修学净土门的人,互相之间也分辨不清,有的说要专修念佛,有的说要种种修行回向,到底谁的正确呢?可以讲:两个都正确,都是净土门里面的行法。不过,有方便,有真实。佛的真实在哪里呢?是在专称名号。当然,方便也不废舍,就看他的根机。
    这样,都有安立,都有位置,都有方向,这样心里就明白了。
    大家对照自己求生净土的行法,就知道:"哎呀,我现在还没到弘愿,我现在还是要门。"那你就要往弘愿那方面进步了。
    不要认为说"哎呀,单单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啊?哪那么简单?不这样就不行啊?"这样是执著要门,而废舍了弘愿,这是错误的。
    善导大师对于要门和弘愿,主要有两段文,都在《观经疏》当中。
    第一段是"要弘分判",在《观经疏?玄义分》序题门(〈玄义分〉有七门,其中第一叫序题门)。序题门是讲解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述这部《观经》,《观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叫序题门。在序题门中,善导大师分判出要门与弘愿。
    第二段是"要弘废立",在《观经疏》结尾,《观经》十三定观、散善三观、三福、九品解释完之后,阿难问释迦佛说:"云何名此经?此法之要,云何受持?"然后释迦牟尼佛回答。善导大师作了一个结论性的解释,说明:讲解这么多的法门,是要引导大家进入专称弥陀名号--由要门,入弘愿。
    这两个名词,我再重复一遍。第一段文叫做"要弘分判",就是分判要门和弘愿。
    第二段文叫做"要弘废立"。"废"是废舍,废舍方便要门;"立"是确立,确立真实弘愿。
    天台宗也讲"废立"。"废立"是学教的人一个基本的观念。
    什么叫"废立"呢?"废"是"废权",废舍权假;"立"是"立实",确立真实。
    "废立"要有个过程,起初要"为实设权",为了讲真实的教法,而施设权假方便的教法;到最后要"废权立实",不能总是停留在方便,方便到后来是要放旁边的,要把真实的教法显露出来。
    这叫"废立"。
    在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净土教法当中,就有要门、弘愿这两种,最后要突出弘愿,归到一真--真实的六字名号。

为何要开净土法门?
    我们先学习"要弘分判"。这一段文相对来讲,大家陌生一点,所以我就跟大家慢慢学。
    在"序题门"一开头,大略的意思是说:真如法性广大无边,我们众生本自具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是,我们自己并不能自然开悟。
        但以垢障覆深,
        净体无由显照。
    虽然我们有清净的心体,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但是我们是罪业凡夫,罪重垢深("垢",就是垢染,烦恼深重),这样,我们本来所具足光明显耀的清净本体不能显发出来。所以:
        故使大悲隐于西化,
        惊入火宅之门。
    释迦牟尼佛舍掉无胜清净庄严报土(释迦佛的报土在无胜国土),应化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惊入火宅之门"--"哎呀!这么多造罪众生在三界轮回,他们都是我的孩子,他们正被三界的烦恼之火所逼迫、所烧煮,所以我来救度他们",而讲了种种的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教导我们依心起行,如果能够依法如实地修行的话,都可以解脱。所以,下面就说:
        依心起于胜行,
        门余八万四千;
        渐顿则各称所宜,
        随缘者则皆蒙解脱。
    "依心起于胜行":就是说讲了这么多,不管天台、华严,各种教法,它们总的原则叫"依心起行"。依什么心呢?依菩提心;起什么行呢?起菩萨行。不管是大乘空观,还是种种的福业,修智修福都是从我们的心出发。如果我们妄心用事,当然不能成就。依菩提心愿,而起殊胜的菩提行--六度万行,这叫"依心起于胜行"。圣道法门的修行都是如此,跟净土法门有区别的。
    "门余八万四千":这样的法门有多少呢?有八万四千,很多,一切法门都在这之内。
    "渐顿则各称所宜":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大乘教法有渐法、有顿法。世尊所讲的各种教法,只要符合你的根机,"各称所宜",这样就怎么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缘者则皆蒙解脱":"随缘"不是我们讲的随便,不是。"缘"是机缘,"随缘"就是说:随顺众生的根机,只要你根机相应,渐法也可以解脱,顿法也可以解脱,你都可以出三界、证无生法忍。
    底下就转折了,底下就要说明净土门存在的理由。
        然众生障重,
    "然":可是。可是众生的障碍--烦恼障、业障、罪障......种种障碍很深重。
        取悟之者难明,
    "取悟"就是开悟,"取悟之者",这些法门你都要开悟,悟后起修,所有的菩提行都要悟后起修。但是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要他开悟,很难,难以明了心地,所以这个叫难行。
        虽可教益多门,
        凡惑无由遍揽。
    虽然世尊有无量智慧,"这个法门不行,我可以用另外一个法门来利益他"。"教益",用教法来利益众生。"多门",用多种多样的教法,用八万四千法门来利益众生。世尊大悲,辩才无碍,讲说种种教法来利益众生,但还是不能满祂的本愿,不能满祂的出世本怀,还是不能把所有业障深重的众生全部度脱,所以底下说--
    "凡惑无由遍揽":"凡"就是凡夫,"惑"就是有无明惑障,这样的罪业凡夫,"遍"就是一个不漏地,"揽"就是把他拉来,好像妈妈把孩子抱在怀中一样。释迦佛虽然广开八万四千法门,也只度了根机相应的一部分;那些钝根、劣根、业障深重、难以开悟的,这八万四千法门就有所遗漏了,不能把他们通通摄取过来。
    所以,净土法门就要开显出来。
    我们就知道:净土法门是利益被圣道种种修行法门所遗漏的根机。
    印光大师也讲:"如来是怜悯我们戒定慧修不了,所以特别开此净土一法,叫特别法门。"如果众生都能修得了戒定慧,都可以出离生死,那就没有必要开净土法门了。之所以开净土法门,是因为这些圣道法门我们修不了。
    所以,大家要明白:净土法门是为那些圣道八万四千法门都修行不能成就、"取悟之者难明"的人而开显的。
    不开不行吗?不开不行。因为世尊来成佛,祂是要度脱一切众生,如果只是少数上根利智的人修行八万四千圣道法门解脱了,而大多数人遗漏了,祂的大悲不能得到畅快,所谓"不能大畅佛怀"。所以,释迦牟尼佛要讲这个净土法门。

韦提致请
    但是,讲净土法门要有机缘。底下就讲机缘了:
        遇因韦提致请,
    "遇"是遇到,释迦牟尼佛早就在等,等待你来提,所以叫"遇","遇"是"我在这里等着你"。哎!遇到什么因缘呢?韦提希夫人来请求了。韦提希夫人遭遇逆境,她的儿子夺取王位,把她的丈夫(也就是老国王)关起来,加以谋害。又想杀她,杀不成又把她关起来。所以,她感到人生苦恼、世事无常,于是向释迦牟尼佛哭诉、哀求,说:"我要求生净土。"这叫"遇因韦提致请"。
    "我今乐欲往生安乐。"韦提希夫人说:"我要往生极乐净土。"

广开要门与别意弘愿
    韦提希夫人请求说:
        唯愿世尊,
        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世尊!你教我怎么观想。""思惟""正受"都属于观佛。
        然娑婆化主,
    这个"然"字很有味道。"然"就是一种转折,说释迦牟尼佛正好在等待,哎!她再提出来,那八万四千法门遗漏的众生,解脱都有希望了。所以,接下来就说
"然娑婆化主"。"娑婆化主"是哪一位?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化主是谁啊?(莲友答:释迦牟尼佛。)对啦!"娑婆化主"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
        因其请故,
    "韦提希夫人这么一请,刚好称我本怀"。那时候,世尊不是笑了吗?"尔时世尊,即便微笑"。"好啊!我可以讲净土法门,度脱一切众生了"--"因其请故"。
        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名词出来了。什么叫"广开"呢?开得很广泛,能够广摄一切定善根机、散善根机,这叫"广开";同时能够普摄一切教法,能够将八万四千法门摄入其内,这叫"广开";同时,也是因为韦提希夫人请得很狭窄,她只请定善观法,没有请散善三福,也没有请其他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广开净土之要门";所讲的《观经》,对于引导行解不同的各类众生进入净土门非常重要,所以叫做"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
    "安乐"就是极乐世界。"安乐能人"是哪一位啊?"安乐能人"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观世音菩萨,有大势至菩萨,有清净大海众菩萨,但是只有阿弥陀佛叫做"能人",所有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能力来成就的。观世音、大势至也是阿弥陀佛度去的,其他菩萨、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功德、愿力所成就的,其他菩萨度化众生的能力,都来自于阿弥陀佛一佛。观世音菩萨也来救苦度众生,大势至菩萨也来劝导我们回归极乐。祂们的能量来自于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叫做"安乐能人"。
        显彰别意之弘愿。
    "显彰":原来隐没了,把它显明,叫做"显";原来有东西盖住了,把它掀开,叫做"彰"。
    "别意之弘愿":有一种特别的义理,有一种特别的意味,这叫"别意",跟一般的教法有差别。所以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印光大师也是有传承的,他不能自己随便讲。特别在哪里?就特别在"别意之弘愿"。佛意跟我们一般所想的不一样,它特别,叫"别意之弘愿"。"弘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总体讲是四十八愿,特别说明就是第十八愿。所以,这个叫"别意之弘愿"。

释尊、弥陀共同宣说
    刚才的内容我们再复习一遍。善导大师是站在佛法总体的立场来显明世尊讲解《观经》的必要性,就是世尊怜悯我们五浊恶世、三界火宅的凡夫,"你虽然有净体,但是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所以,祂应化此娑婆界,来教化我们,广开八万四千圣道法门,度脱我们。
    可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得不到彻底彰显,因为"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凡夫众生、惑障众生不能通通度脱,所以,祂的大悲不能得到畅快。遇到韦提希夫人这一问,就刚好畅佛本怀、广宣教法,"广开净土之要门"。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这部《观经》的主人翁,表面上来说是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讲。但是,背后还有一个依靠,就是阿弥陀佛。这部《观经》可以讲有两尊佛在讲,释迦牟尼佛在表面上讲,阿弥陀佛在背后讲,所以说"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祂在背后做一个底靠。整部《观经》到最后桶底脱落、和盘托出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意跟阿弥陀佛的本愿,二者结合在一起。
    所以,这部《观经》有两尊佛在讲:
    表面上,明显的,是世尊在讲。世尊讲的主要是三福、九品、十三定观。这是《观经》的一层内容。
    更深一层内容,就是阿弥陀佛在讲解。祂讲解的是弥陀的弘愿,"别意之弘愿"。
    这个思想只有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才解释得出来,其他善知识、法师解释的《观经》,没有解释到这一层,这就是善导大师超胜的地方、"楷定古今"的地方、能够作为标准的地方。

要门:定散二门
        其要门者。
    善导大师接着又解释了,什么叫要门呢?
        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要门,就是这部《观经》的定散二门。要门又分成两方面:"定"和"散"。
    "定"就是禅定的定,"散"就是散乱的散(所以,很多人讲:"师父,我念佛心散乱怎么办?"没关系!这就讲到你了)。
        定即息虑以凝心,
    什么叫"定"呢?"息虑",把我们种种的妄想杂念止息,叫"息虑"。"息虑凝心",妄想杂念止息了,心就凝定了,就像寒潭止水,波澜不惊,这就叫做"息虑凝心"。这是"定"的法门。
    这个"定"的法门,不仅仅包括十三定观,还包含一般所讲的禅观、天台宗的止观,所有一切观想的法门,或者是唯识宗的唯识观,或者是华严宗的法界观,种种的观法,只要是内心要禅定的、要修观的,都在"定"的范围之内。各宗各派只要是修禅定、观想,都属于《观经》里面的定门。
    什么叫散门呢?
        散即废恶以修善。
    这叫散善门。散善门在《观经》里边就是三福。三福不需要你打坐、凝定心神,比如说持戒、孝顺父母,不可能说"我孝顺父母一定要打坐"。那么,就是散心当中"废恶修善",这叫散善。
        回斯二行,
        求愿往生也。
    要门就是修行定善法门、散善法门,然后回转,把这两个法门修行的功德回向--"回斯二行"就是回转、回向所修的定善和散善这两种修行,"求愿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做要门。
    大家有没有修要门的?
    有,不好意思讲,没关系!以前有,有就有,"我就是这样的"。比如说"读诵大乘",我读诵《金刚经》《法华经》《心经》,我诵这个咒、那个咒,把这些回向求生极乐,这就是要门当中的散善门;我修禅定、止观,回向求生极乐,这是要门当中的定善门。不管是定善、散善,都在要门当中,这是释迦佛所讲的。要门归释迦佛所讲。

弘愿:乘弥陀大愿业力往生
    下面善导大师又解释弘愿:
        言弘愿者,
        如《大经》说:
    《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善导大师解释《观经》,我们从这一段文就看得出来,他是站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立场上来透达《观经》的教义。"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为什么解释《观经》扯到《大经》呢?因为《大经》是根本。
    说什么呢?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这段话就是对弘愿的解释,很重要。这段话也就是来解释第十八愿。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如果以弘愿来讲,不限在定善,不限在散善。定善凡夫也好,散善凡夫也好,还包括恶凡夫,都往生有份。
    如果是要门的话,就只有善人了。因为定善要禅定,禅定修不了,你要散善,废恶修善,那恶业凡夫是没有办法解脱的。所以,要门就有限制,就有一定的不足,或者说还没通彻。
    而弘愿说"一切善恶凡夫",结论是什么呢?"得生者",能够往生的话。"得生",能够往生。不光是善凡夫能够往生,恶凡夫也能往生;不光是平时遇到佛法的恶凡夫能往生,就是一辈子造恶、没有遇到佛法、临终才遇到佛法的恶凡夫,也能往生,所以讲"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这里的"一切善恶凡夫"就是指《观经》里讲的"九品善恶"。"九品"代表所有一切众生,一切凡夫都可以往生。
    原理在哪里呢?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他们之所以都能往生,通通、没有一个不,这叫"莫不",没有一个不是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去往生净土的。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8 05: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