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28|回复: 15

净公上人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讲记五集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讲记五集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  (第一集)  1993/2  台湾高雄元亨寺  档名:07-004-0001

  方丈老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这一次学人有机会来到宝剎,应老和尚之命,与诸位同修说一点佛法,结结法缘。老和尚非常慈悲,要我讲《大佛顶首楞严经》,正好是贵宝剎的讲堂落成,这好像是诸佛菩萨为我们做了最好的安排。道场的建立,第一部讲经,应当是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有了地,要从心理上来建设。讲堂落成,确实第一部应当要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在中国自古以来,佛门常说:「开智慧的楞严。」讲堂建立当然第一部要开智慧,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感应。今天虽然我们不能讲全部的《楞严》在这里供养给诸位,但是这一章是《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经文,也足以代表《大佛顶首楞严》的精神,这的确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在下午,老和尚带我来参观这个讲堂。我看了之后,非常的欢喜。这个讲堂有标准的现代化的设备,不仅是高雄第一道场,实在也是我们本省第一个讲经的道场。如果我们放眼看大陆,可以讲至少是在今天、在现代,这个的道场是全国第一道场。我们今天有幸来参加第一次的盛会,我想每一个人都感到非常的幸运。我们感谢老和尚对我们的赐予,也是本寺、本省的同修在老和尚大福报的庇佑之下,才有这样殊胜庄严的讲堂出现在此地。

  今天这个经本,诸位已经拿到了,经本上面有科判,科判是明朝交光大师所做的,就是《楞严经正脉》。科判系在经文上面,我们一看经文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但是今天是第一天,按照规矩,必须要将经题跟诸位同修作个简单的介绍。

  本经的经题相当之长,我们这个本子里面是用的简略的题目,它的全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总共有二十个字。在这个题里面,依照中国古人的说法,经题有七种原则来立题的。我想老同修们一定都很熟悉,这七种就是:「人、法、喻」这是三种;还有是二个合起来的,像「人法、法喻、人喻」,这就是六种;第七种是「具足」立题,题目里面「人法喻」统统具足。

  在本经,这个题目是属于具足立题。『大佛顶』是比喻,『如来』是人,『密因』、『修证了义』、『万行首楞严』这都是法。经里面有如来、有菩萨,如来是证了果的人,菩萨是正在修因的人,所以人里面有修因证果。如果细说,法里面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有果法,通常讲「教理行果」。「密因」是属于理法,「修正了义」是属于教法,「万行」是属于行法,「首楞严」是属于果法。由此可知,它这个题目确确实实是非常的圆满,非常的详细。「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这一句是讲如来果位上的教理,「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是菩萨因位当中的修证,所以这个题是非常之圆满。我们按照这个题的意思,逐字来细说。

  《楞严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在古代,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中国古时候有许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学、去取经,没有见到过这部经典。玄奘大师在印度住了十七年,没有看到过《楞严经》。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带了不少的经典到中国来,也没有《楞严经》。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当时印度的国王吝法,他们把《楞严经》看作国宝;其它的经典外国人可以学,可以传到外国,《楞严经》不肯给外国人学。我们中国法师到印度是外国人,不肯给外国人学,也不让他们知道,更不容许这一部经流传出境。所以这是很长的时间,都没有人知道有这一部经典。

  一直到唐朝初年,这是中国佛法的黄金时代,大乘八个宗都是在那个时期前后建立的,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非常的深远。智者是天台宗的大师,虽然天台宗不是他创建的,但是天台宗确实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所以今天我们讲天台大师,一定都是指智者;像我们讲华严宗,一定讲贤首大师,其实贤首在华严宗是第三代。为什么称智者,而把杜顺、云华都忘掉了?因为华严在贤首才真正完全。

  智者大师创立「三止三观」的教义,可以说是他老人家从经典里面悟出来的、发明的,这个「三止三观」是他建立的。在那个时候,有印度的高僧到天台山,就拜访智者大师,听到智者大师讲三止三观,这些印度高僧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跟智者大师说:「你老人家发明的止观,跟印度的《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教义,非常的接近。」这个时候中国人才晓得印度还有一部宝典叫《大佛顶首楞严经》。

  在那个时候交通不便利,要从中国到印度去,只有走路或骑马,路途非常遥远,想得到这一部经,谈何容易?可是智者大师也非常了不起,听说有这部经,当然希望能够见到这部经,给自己做个印证,自己发明的止观跟佛所讲的,到底是不是相同?有什么差别?他当然非常渴望想看到这部经典。于是就在天台山筑了一个拜经台,每一天在这个地方向西方礼拜,求感应,求这个经能到中国来。他老人家每一天礼拜,一天也没有间断,一直到他圆寂,拜了十八年。这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一直到中宗、武则天执政的这个时代,印度高僧般剌密帝终于将《楞严经》偷渡到中国来。诸位要晓得,《楞严经》是偷渡来的,他们国家是禁止这部经典出境的,他是偷渡好几次才成功。前面几次,将这部经典藏得很好,但是出境的时候被查到了;查到了,当然不准出境。毕竟他是位出家人,印度是佛教国家,对他还有一点礼遇,没有处罚他,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警告他:「你怎么可以把国家的违禁品偷渡出国。」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偷渡时又被发现了。有这二次纪录,法师一出国的时候,海关就特别留意。第三次,他老人家想了一个方法,他把这部经典用很小的字抄写在很薄的羊皮上面,然后卷起来,再将自己的手臂剖开,将经典藏在里面,等伤口痊愈了,再申请出关。这一次没有被检查出来,就用这个方法将经典带到中国来。

  他从海路到中国广州登陆。登陆之后,告诉广州这些寺院的高僧大德们,他把《楞严经》带到中国来了。中国这些法师非常喜欢,为什么?《楞严经》的大名,我们已经听了几十年了,智者大师拜经台拜了十八年,都没有见到这部经典。一听说《楞严经》传到中国来了,非常兴奋。就问:「经典在哪里?」法师又要把手臂剖开,将经典取出来。不晓得用什么方法将血水洗掉,就在广州从事于翻译,可见得经典传来非常不容易。

  法师是守法之人,国家的禁品传出去了,一定要受国家法律的制裁,他并不逃避。经典传到中国,翻译完成之后,他老人家赶回国,向国王报告:「《楞严经》我偷到中国去了,愿意请求处分。」实在不得了!虽然不像过去古大德到印度求取,或是西方高僧大德带来,但是般剌密帝用这样的苦心,把这一部宝典送到中国来,我们今天展开经本,不能不感激般剌密帝大师。

  译场亦非常的殊胜,遇到了房融居士。房融原先作过武则天的宰相,后来因为得罪了帝王,被降级贬官,到广州来作地方官。正好遇到这桩事情,于是他就从事译场里面记录、润文的工作。所以《楞严经》中文译本的文字,出自于房融宰相之手。他是一代的大文学家,所以经本的翻译,如果讲文字之美,在所有一切大乘经典里面,《楞严经》第一,没有任何经本能够跟《楞严经》相比的。这是我把这部经的历史,跟诸位作一个简单的叙述。

  这部经自古以来注疏很多,我知道的总共有一百多种批注。过去我在台中求学的时代,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我主修的就是《楞严》,所以对于《楞严经》的批注我收集的很多,我收集的有三十多种,都是权威的批注。现在在台湾流通最广的是圆瑛法师的《讲义》。圆瑛老法师在《讲义》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他从二十五岁发心学《楞严》,一生专攻《楞严》。他在上海建立「圆明讲堂」,办了「楞严专宗学院」。过去白圣老法师就是「楞严专宗学院」的学生。由此可知,老法师对于《楞严》所下的功夫。

  他的《讲义》是在七十多岁时完成的,由明旸法师笔记,他是老和尚的侍者。这个《讲义》在台湾,由于白圣老法师的提倡,所以非常盛行。如果我们对于《楞严》有兴趣,初学入门,我觉得还是圆瑛老法师的《讲义》适用,他老人家深入浅出,是一部很好的初学《楞严》入门的批注。虽然老法师的《讲义》依然不能摆脱古大德所讲的范畴,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明了,这部经典确实有相当的深度,如果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要想透彻的明了,确实很困难。

  圆老法师主要依靠的是明朝交光大师的《楞严经正脉》。诸位拿到这个本子的科判,就是《楞严经正脉》。交光大师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在《楞严经正脉》前面有一段序文,说明他批注《楞严经》的缘起。他也是念佛求生净土,大概也是往生的缘成熟了,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他忽然想到《楞严经》自古以来批注很多,但是都不透彻,没有能够真正把佛的意思说出来。他有意思把这个经重新做一个批注,就向阿弥陀佛告假,希望把这个经批注完了之后再往生,可不可以?阿弥陀佛准了假,他的病就好了,于是注这一部大经。这个批注,我们通常称为新注。古注是以长水为代表,长水是天台家的,宗天台家的说法。这个不能细说,说起来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大致上了解,《楞严》是一部很不平凡、很不可思议的大经,翻译成中文后,普遍受到中国佛教界,无论哪一宗、哪一派的重视。不但佛门重视,以前的读书人,虽然不是佛教徒,不标榜是佛教徒,他们也喜欢看佛经,特别是《楞严经》。所以《楞严经》在世法里面,这些士大夫阶级,对它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是我们体会到这部经典的价值。

  经题我们把它分成几个段落来介绍。

  【大—即众生心。心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称为大。在华严即一真法界。诸经或名实相。佛性。圆觉。真如。本经名如来藏。其实皆一心也。】

  第一个是『大』,「大」指的是什么?绝对不是大小之大,大小之大我们容易懂,小朋友也会懂。这个大不是说数量,它是一个赞美之词,赞美到了极处,没有适当的词句来赞叹,不得已用这个大字,大矣哉!赞叹的是什么?所赞叹的就是众生心,一切众生的真心,包括我们每一位同修自己。真心就是本性,经典上常讲「真如本性」,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

  为什么一开端就赞叹这个真心?佛在大乘经,特别是《楞严经》,《楞严经》讲得详细、详尽,所以叫「开智慧的楞严」。心包含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是我们真心显现的;佛又说了,「唯识所变」,真心现的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千变万化,像佛给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十法界就是变化。心能现,为什么会有变?识在变。「识」是什么?识还是心,识是心之作用。心有二个作用,一个作用是能现,一个作用是变现,能现法界,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常讲:「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称这个能现能变,用「大」字来赞叹它。实在讲,找不到其它的名词,不得已用这个字来赞叹。

  这个事实,在一般经论里面,像《华严》称「一真法界」。有人问:「什么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能现能变的世出世间一切万法,《华严》称「一真法界」,般若经典里面称「诸法实相」。世尊在世的时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是以《般若经》为中心,怎么晓得呢?讲的时间最长,般若讲了二十二年,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乎占他老人家四十九年讲经一半的时间,比阿含、方等、法华、涅盘的时间长得太多了。所以《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诸法」就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实相」就是真相。如果用现代的名词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就是诸法,实相就是真相。

  假如有人问:「你们佛教经典很多,《大藏经》浩如烟海,这么多的经典里面,说的是什么?」我们要用很简单、很清楚、很明白的词句答复他:「《大藏经》虽然这么多,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就一点都不错了。

  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我们的本人;换句话说,佛四十九年说了些什么?说了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你说这个重要不重要?你了解之后,你能不学佛吗?不学佛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生活环境,那叫迷惑颠倒,所产生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才造业受报。如果能够正确的明了,这就叫觉悟,就叫佛,就叫菩萨。所以佛与菩萨是对于自己跟自己环境真正明了的人,我们称他做佛菩萨;对于这桩事实不能够明了,我们称他做凡夫。这是真正把佛法认识清楚。

  由此可知,佛法确实超越一切宗教。佛法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真实智慧的教导,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禅宗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佛的教导就是教我们认识自己本来面目,认识我们生活环境,这就是佛法。其它像大乘经里面,所用的名相很多,不胜枚举。有的经上讲佛性,有的经上说真如,有的经上说圆觉,也都是说的这桩事情。觉是觉悟,圆是圆满的觉悟,没有一点欠缺,可见得统统说的是这么一桩事情。在净土宗里面叫做「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古大德跟我们说,有事一心,有理一心。这叫做「理一心不乱」,跟华严讲的「一真法界」,般若讲的「诸法实相」,是一个意思,相同的境界。在本经《楞严经》上,佛又说了一个名词,叫「如来藏性」,还是说这一桩事情,其实统统讲的一心,都是讲这个真心。

  我们要问,佛为什么一桩事要说出这么多的名词术语?说一个不就好了,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其实这就是佛陀教学的善巧,教学的方便。我们知道,佛教的目的是教我们开悟,因此他种种的设施,都是帮助我们开悟的。众生之所以不能开悟,有一个很大的障碍;这个障碍,佛在《法华经》里面为我们一语道破。凡夫、小乘的病根,就是他老人家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所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跟佛没有两样。既然没有两样,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德能好像没有了,一天到晚胡里胡涂的过日子,问什么都不知道。到底我们的智慧德能跑哪里去了?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讲我们凡夫、众生的病根就是妄想、执着,随着妄想逐渐演变变成了所知障,执着逐渐演变就成为烦恼障,这变成二障。

  不但我们的般若智慧,法身的功德,被这两种障碍障住了。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遇到许多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甚至于我们回想一下自己本人,我们常常有很多痛苦,有很多烦恼。年岁大了,身体不健康,一切都不方便,眼也花了,听力也差了,要用助听器;走路也不方便,要用手杖。这是讲的老病之苦。我们要追究这些苦从哪来的?什么原因而有的?给诸位说,它的根源还是妄想、执着。诸位仔细去研究,都是这两种东西。我们一身的不健康,一身的疾病,还是从这儿来的。

  今年新年,空总有两个大夫来给我拜年,因为他们是医生,我就跟他们谈病源、病根。我就把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告诉他们,他们听了之后点头,说是有道理。因此,我们的心健康,身体就健康。心怎么健康?离开了妄想、执着,你的心就健康了。总而言之,妄想愈多,执着愈严重,你的病就愈多,你的病也就愈麻烦。所以从我们迷失本性,到我们现在老病的痛苦,真正的根源,还是妄想、执着。这个事实真相,要不是世尊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为我们一语道破;实在说,世间没有这种智慧能够看出这个根源。这是我们不能不佩服本师释迦牟尼佛,不能不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

  【是知此心。十方无尽。三际莫穷。为法界体。在迷曰如来藏。在悟曰修证了义。在因为菩萨。在果为首楞严王。一经要妙。不出此矣。】

  由此可知,这个心,我们不谈真心,也不谈妄心。《楞严经》一开端,佛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说:「心在身体里面。」被佛否定了;又再猜想「心在身外」,也被佛否定了。阿难很聪明,我们不如他,他能想出七个地方,我们能不能想得出来?这就是《楞严经》上有名的「七处征心」。佛问他那个心,没有说是真心、妄心,不管你说的是真心、妄心,先问你心在哪里?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诸位要晓得,真心是本性,妄心是真心迷了以后,把它圆满的作用丧失掉了,只能够有部分的作用,这个作用可能发生很多的偏差,称之为妄心。妄心是真心迷了以后起作用,叫妄心。

  『心遍法界,十方无尽,三际莫穷。』所以阿难执着在某一个地方,那是错误的。如果离开执着,那就对了,佛就会点头了。为什么他每说一个地方,佛都反驳他?就是他执着。执着是局限在执着范围之内,范围之外还是真心所现的,所以心是法界的本体。现代哲学讨论的中心命题,有本体论、有现象论,心是属于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换句话说,宇宙之间一切万法,都是从这里生的,都是从这个地方变现出来的,它是能现能变。

  佛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迷的时候,佛给它取个名字叫『如来藏』;「藏」就是藏(ㄘㄤˊ)的意思,「如来」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就是藏在里面,藏在迷情里面,所以就叫它做「如来藏」。这个「藏」是藏(ㄘㄤˊ)的意思。假如你觉悟了,我们修行是把这个迷情淘汰掉,开悟了,就叫做「修证了义」;了是明了,义是义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事实真相。要怎么修才叫了义?怎样修是不了义?我们学佛的同修,假如要在这一生当中有成就,这是关键的一个大问题。你要是了义修,那就快了,这一生决定成功,会开悟;如果你修的是不了义,这一生开悟就没指望了。由此可知,了义是非常重要。我们到底下再跟诸位细说。

  在因地的时候就叫菩萨。你正在修学,还没有证果,你向这个目标、方向努力精进的时候,称你做菩萨。菩萨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觉有情」,他是个有情众生。有情就是有烦恼、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他虽然都有,他现在往觉悟的路上走,妄想、情执虽然没断,但是他走的这条路不错,我们称他做菩萨。在果地上,我们叫首楞严王。他真正开悟了,诸法实相他真正明白了,在楞严会上就叫他证得了首楞严王。这部大经最重要的、最微妙的就在这里,所以佛在此地用一个「大」字来赞叹、来赞美它。

  【贯下则密因为大因。了义为大义。万行为大行。首楞严为大定。具此诸大。是为大经。又密因是理。了义是教。万行是行。楞严是果。则受持此经者。依大教。解大理。起大行。证大果。】

  如果要是贯下面题目里面的细节,密因就是大因,了义就是大义,菩萨万行就是大行,首楞严是大定,所以楞严大定。这也为我们显示出来,特别是在大乘佛法里面,修行关键是在「定」,这是我们同修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

  由此我们也能够推想得知,凡是与大定有妨碍的都是不了义。了义、不了义在这里我们总算能够把它区别出来,辨别清楚。帮助你得大定的叫了义,妨碍你修大定的叫不了义。由此可知,了义与不了义,实在是贯穿所有的法门,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大的来说,在中国佛法大小乘十个宗派,会修的都是了义,不会修的都是不了义,这个要认清楚、认明白。具足这些道理,所以这部经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大经,它一切都大。

  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教」具足「教理行果」四大类,密因是理,了义是教,《楞严经》里真实了义。这一次我们时间虽然不长,给诸位介绍《楞严经》里面这一段,是修真实了义的大根大本,选出「四种清净明诲」这一章。万行是行,楞严是果,我们受持这一部经,正是古大德所说:「依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证大果。」

  这一部《楞严经》哪一段最重要?记得在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应香港佛教同修们的邀请,在九龙跟香港两个地方讲《楞严经》,每天讲,连续讲了四个月。当时香港有一位大德,海仁老和尚,那个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了,这一位老和尚是专攻《楞严》的,在香港佛教界称他做「首楞严王」,《楞严》专家。我那个时候是初学,所以我到香港讲《楞严经》,特地到大屿山去参拜海仁老法师,我跟他有一面之缘,第二年他老人家就圆寂了。

  他问我:「你学《楞严》这么多年,也讲了好几遍。《楞严经》里面,哪一卷最重要?」海老是教宗《楞严》,他是一个参禅的。就参禅的人来讲,第六卷最重要。「清净明诲」是属于第六卷后半部的,第六卷前半部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学禅这一部分最重要。如果念佛法门修净土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重要。如果是学教的,就是研究教理的,那可以说《楞严经》从头到尾都重要。所以要看你学哪一个法门,看你学哪一个宗派,《楞严经》都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清净明诲」,这一段是无论你修学哪一宗、哪一派,它叫共同科目。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不管你盖什么样的房子,地基是一样的,都要打一个很坚固的地基,这个建筑物才能盖的成功。所以这一段经文是所有大乘修学了义的根本。

  因此,修学佛法的同修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不管你学禅、学教,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学密,都不能离开这个基础;舍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可以断定你不会成功。你要想真正修成功,这一段经文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们特地选了这一章。

  现在念佛的同修多,念佛总希望你能够得「念佛三昧」,总希望你这一生决定往生;念佛三昧跟决定往生,还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有很多念佛人到最后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这个基础没有。所以我们要找出他的病根在哪里?不能往生真正的原因在哪里?找出来之后,我们把这个因素消除,我们修学的目标才能够达到。这是「大」的意思。

  第二段「佛顶」。

  【佛顶—表法胜妙。华严法华如佛全身。此经为如来顶。极显圆顿尊妙。佛顶最胜无上。显此法最胜。依修直趣无上菩提。佛顶最妙无见。显此法最妙。唯佛究竟。非他能了故。】

  『佛顶』是表法的意思,法就是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教理行果」。这个经里面所讲的法,跟一般经典所讲的法,有很大的不同。古德说:「《华严》、《法华》好比是佛的全身。」我们看佛像,佛的全身,我们尊称《华严》、《法华》这二部经是经中之王,那是没错的!佛的全身。这部经是佛的头顶;换句话说,这是极力显示这部经在大乘佛法里面的殊胜,在大乘佛法里面的地位,「你是佛整个身,这个是佛的顶」,所以经典圆顿到了极处。圆是圆满,顿是顿超,决不在《华严》、《法华》之下。佛顶是最尊无上,显示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法门,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学,直截了当成就无上的菩提。

  佛在这个经上为我们显示佛顶最妙,没有人能够见到。为什么见不到佛顶?佛顶放光,所以你看不清楚佛顶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意思就显示这部经典、法门是最妙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以下的菩萨都不能完全透彻的明了。这是用「佛顶」这二个字来比喻、来显示。

  经题第三段,我们这个本上省略掉了,诸位细细的听。这一次我不知道这个新建的讲堂,如果知道的话,《楞严经》的全题应当印上去。好像外面结缘的有《大佛顶首楞严经》,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经本上有圆满的经题。

  第三段是「如来密因」。

  【如来密因—即正因佛性。众生等有。迷而不知。即二根本中真本。〈1〉生死根本。〈2〉菩提涅盘。不唯近具根中。实为远该万法。此取六根门头。顿悟圆湛不生灭妙明真心「如来藏性」。乃是难测难知最深最密之法。即妙奢摩他。顿悟了达则微密观照。】

  『密』是秘密的密,『因』是因果的因。如果用「三因佛性」来讲,这就相当于『正因佛性』。什么叫「正因佛性」?「正因佛性」就是讲的本性,本性是我们成佛的正因,《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本觉是我们修行证果真正的因素。佛菩萨给我们讲「本觉本有」,人人都有。虽有,我们因为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结果迷而不觉;本来是觉的,现在迷而不觉了。

  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详细,讲得很明白,佛说这是二种根本里面的真本。哪二种根本?第一种是成佛的根本,成佛是它;第二种是九法界流转的根本。我们用「真」跟「妄」来说,一个是真本,一个是妄本。真跟妄,或者讲迷跟悟,九界众生是迷,佛是悟。迷悟、真妄都是它,这才叫「密因」。

  这个密因在哪里?我们要找不到这个真本,那用什么东西修?如果修错了,就很冤枉!我们这一生的精神、光阴都会白白的浪费掉了,那就非常可惜,所以一定要把真本找出来。这是许多学佛的人没有去深究这一个事实,所以虽然讲学佛,并不是真正在学佛;真正学佛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

  佛告诉我们,这就是讲的真心本性,在哪里?从近处说就是我们六根门头;从远大来讲,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所以『远该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我们现在修学下手,从哪里下手?佛在本经教给我们,就从六根门头下手。

  为什么交光大师说,古来大德注的《楞严》他都不满意。他什么地方不满意,他有个道理。就是古来大德因为听了过去印度这些高僧跟智者大师所说的,《楞严》所讲的跟智者大师发明的「三止三观」非常接近,于是古大德就用「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这是交光大师不满意的地方,觉得没有将《楞严经》真正的意思没说出来。

  他怎么解释?他完全把天台的止观撇开了,就是以《楞严经》佛所讲的来说明《楞严》,的确是不一样。因为「三止三观」没有离开心意识,而佛在本经里面,确实教我们不要用心意识,离开心意识,用根中之性。所以交光大师提出来「舍识用根」,这个思想、见解跟天台大师就完全不同了。他这个新注立论是依据佛在《楞严》上的开示,所以这个批注值得佛门四众弟子的敬佩,就是提倡「舍识用根」。

  这个「根」是指根中之性。譬如凡夫,我们眼见色用什么见?用眼识。耳听声,用耳识。大家学过一点唯识都知道。我们用六识,不晓得用六根之根性,这是佛在《楞严》上指点我们的,不要用识。识是什么?识是分别、执着。六根分别外面六尘境界,就叫做六识。意识,分别力量特别强;七识是末那,执着的功能特别深;阿赖耶是第八识,含藏一切种子,所以叫染污识,把我们的真如本性染污了,障碍住了,这叫病根。所以真正修行圆顿的成就,用这个方法达不到。佛教给我们另外一个方法,用根中之性。换句话说,我们见色不要用眼识见,用见性见;我们听声音,不要用耳识去听,用闻性去听。假如我们会用六根的根性,那你真正把「首楞严」得到了,那就非常恭喜你了,你这一生当中,必定有非常伟大不可思议的成就。

  其实一切大乘佛法,哪一法不建立在这一个原理上?《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作的,是大乘佛法启蒙入门的教科书。菩萨开章明义就教诲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大乘佛法?他教我们三点,第一、离言说相,第二、离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词术语),第三、离心缘相。诸位想想,这个三离就是《楞严经》上的舍识。这三种离了,那你用什么?当然是用根中之性,跟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名词不相同,内容完全一致。由此可知,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修学原则,就是舍识用根。

  【密—遣权小着相之过。因—遣圆教狂慧废置进修之过。】

  为什么佛把这一桩事情说做『密因』?它有很深的含义。一般小乘根性的人,执着的心特别重,佛说这个「密」,就是破小乘坚固执着的过失。又说了一个「因」,这个「因」对什么人说的?是对于大乘圆教狂慧人所说的。有一类自以为是大乘圆融无碍的根性,好像他懂得很多,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不认真的修行,这个就是有解无行。佛特别说个因,你修因不圆满,不能证果。解没有用处;解了以后,要真正把它做到才行。所以解了以后,一定要去实行。只懂得一点佛法,不能认真切实去做到,这是大乘圆教狂慧人的过失。佛特别提醒他修因的重要,所以用「如来密因」。

  这个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三种大定,妙奢摩他,妙奢摩他是大定的名称。《楞严经》上说了三种,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三种是阿难请教世尊提出来的。我们晓得,因为阿难他听经听得最多、最完整,他是世尊的侍者,几乎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他都没有漏失,每一会都参加过,所以「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些名词,他听得很熟。因此在一会上又提出这三个名称,他不晓得如来所修的是叫做「首楞严大定」;这个「首楞严大定」阿难没有听到过,所以他问这三个意思。如来密因也就是答复阿难尊者这个「奢摩他」,所以「奢摩他」加上一个「妙」字,妙奢摩他,不同于一般经论所说的「奢摩他」。

  「奢摩他」的意思偏重在止。止就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止住,止息住,所以有一点跟天台家讲的止观那个止接近。实际上是不是这个意思?还不是,比那个止的功夫还要近一层。刚才说过了,主要就是它的用心不一样。天台止观用意识心;佛在此地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虽然也是止观的意思,它是舍识用根,它是用六根的根性;一个是用六根的六识,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很像、很相似,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是不一样,这是我们在研究《楞严》时,先要把它搞清楚。

  经题第四段是「修证了义」。

  【修证了义—了因显发。】

  这在「三因佛性」里面相当于了因,了是明了;换句话说,就是智慧。没有智慧,你就不能够明了;有了真智慧,你才能够真明了。

  【因信起观曰修。即以观行为修。非历事造修也。以解悟为证。非历位取证也。】

  『因信起观』叫做修,禅宗里面常用这个术语叫「观照」,这叫真修。

  什么叫做观照?观照的意思,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我眼见色,眼睛能够看到的一切,都叫做色法,用这一个名词来代表;耳所听到一切的音声都叫做声法;乃至于我们的意(心意),心里会想,起心动念,我们都叫它做「法」。六根所对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如果不用分别、执着,也就是像马鸣菩萨讲的,真正「离言说、离名相、离心缘」,这就是观照。换句话说,像前面讲用根性就叫观照,用意识那就不是观照了,这就是教我们用「见性见」。

  我们举一个例子,《楞严经》对于这个问题说得的确详细,就是「见性见」佛讲了十段(十番显见),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运用见性,舍离眼识,这叫观照。换句话说,眼见外面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这叫观照。假如我们对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个观照就失掉了。观照是悟,失去了观照是迷,迷、悟在这个地方!

  佛实实在在慈悲,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常常训练观照。因为我们观照丢掉太久了,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不知道再用这个方法,现在要回转过来。诸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用观照,我们也会用了,那就叫菩萨。观照功夫得力,真有力量了,叫「照住」。这是观照有很深的功夫了,叫照住。照住是什么境界?就是已经得定,在禅宗里面讲,他得了「禅定」;在净土里面讲,他得「事一心不乱」,这就「照住」了。照住之后,功夫再进一步叫「照见」。《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照见了。照见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在我们净土里面,就是「理一心不乱」;在教下里面,就是讲的「大开圆解」。说的名词不一样,所以马鸣菩萨教我们不要执着名词,离名字相,

  要晓得不管怎么个说法,都是说的这一桩事情。佛说种种名相,他的目的就是叫我们不要执着,名相都是假的,何必去执着、去争论?没有意思!只要说得是这一桩事情,怎么说都可以。他的真正用意是教我们离名字相,所以他不说一个名相,说很多名相。说一个,怕你执着;说很多,我们就可以不执着了,知道是说得一桩事情。我们晓得什么叫观,什么叫照。眼见色叫观照,耳听声也叫观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叫观照,就用这一个名词来代表。

  《楞严》所提倡的,就是以观照为真修。这个人真正用功在哪里?我眼见色、耳闻声,学什么?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样样都清楚,心里不动心。样样清楚是慧,不起心动念是定,这是定慧等运,定慧双修。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就在这里面修观,这叫真修行,这叫真会用功。

  用功最方便的、最善巧的,《楞严》里面举出二十五位菩萨给我们作示范,给我们作一个修行的榜样,这就是「二十五圆通章」。在示范里面,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示范的是「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为我们示范的是「念佛圆通章」。但是二十五种方式里面,最圆满的、最善巧的、最殊胜的无过于大势至念佛,与经里面讲的理论、原则、宗旨圆满密切的吻合,而且非常好修。我们见色闻声,怎么不起心、不动念?见到外面总总,一句「阿弥陀佛」;听到外面总总,一句「阿弥陀佛」,统统转到「阿弥陀佛」上去,这个方便!如果我们不念「阿弥陀佛」,见色闻声会打妄想,这个妄想很不容易止住。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就妙了,所有一切起心动念,全归到一句佛号上。用这一句佛号,代替了一切分别、执着、妄念,这个方法妙极了。

  所以大势至菩萨与他志同道合的同修(同伦就是志同道合),都是修这个法门的,就是一句佛号,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这一个法门,不用第二个法门,「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是什么?就是照见,功夫达到究竟圆满,成就圆满的楞严大定。大势至菩萨那个方法比其它二十四位,包括观世音菩萨,还容易,还要方便,尤其特别的稳当、快速。

  所以修净土的,《楞严经》最重要的部分,《楞严经》真正的精华,就是「清净明诲章」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二段的经文对我们今天修行人来说,非常切要,与我们的关系很密切。我们能够掌握到,能够依照这个修行,我们念佛成就念佛三昧,真的是有把握。所以这个修法跟其它修的方法,真的是不一样,是以『观行为修』,它不是『历事造修』。「历事造修」时间就长了,时间就远了。

  佛在大经上常讲,菩萨从初发心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需要经历五十二个阶级。「菩萨造修」这一句话我们要听清楚,我们是不是菩萨?不是菩萨,我们没分!什么样才是菩萨?是不是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受了菩萨戒,你自以为是菩萨,诸佛菩萨不承认你是菩萨。

  菩萨的标准是什么?《楞严》是大乘圆教,《华严》、《法华》乃至于《无量寿经》都是大乘圆教,大乘圆教菩萨最低的标准,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最低的是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的条件,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断尽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才是初信位的菩萨,从他这里算起。

  我们受菩萨戒了,八十八品见惑有没有断尽?我不说别人,说我自己,一品也没断,所以是假菩萨。佛教里有一个名词叫「名字菩萨」,就是有名无实;受了菩萨戒,有名无实。真实的菩萨要断尽八十八品见惑,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得不容易、不简单!

  正因为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假的,不是真的,知道自己不行,这才跟着大势至菩萨学。有什么好处?带业往生,假的也会变成真的,这就是这个法门的好处。除了这个法门之外,那个假的修其它的法门,怎么修也变不成真的。唯独念佛是承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只要我们目标方向不变,假的会变成真的,叫「带业往生」,其它法门里头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一切经论,十方诸佛都赞叹这个法门,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这真是慈悲到了极处。诸佛菩萨看得清楚,不是这个法门,我们末法时期业障深重的众生,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但是你采取这个法门,再重的业障都可以成就。不但可以成就,假如你理论通达,方法明了,依教奉行,还可以取得很高的品位,连上三品都有分,真正是非常希有的一个法门。

  所以这个地方讲「修证了义」,不要按菩萨的阶级,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当中就圆满了,就成就了,这个真是求之不得!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大家都是过去生中,久远劫种植的善根,善根非常深厚,我们这一生当中,才会遇到这个法门,才会相信这个法门,才会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在这一生当中永别三界,圆成佛道,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当中成就。这是过去的善根,现前阿弥陀佛、十方如来威神的加持,所以不是普通人。佛在《无量寿经》讲此人不是普通凡夫,都是很了不起的人,诸佛菩萨都很赞叹、都很佩服。

  这一句的意思还没讲完,只讲一个开端,但是时间到了,我们明天接着再讲。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  (第二集)  1993/2  台湾高雄元亨寺  档名:07-004-0002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昨天我们介绍本经的经题,这个经题很长,一共有二十个字,我们分成七个段落来说明,昨天讲到第四段「修证了义」。

  【修了义。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人空、法空、具空)。】

  佛在经里面所说的『修了义』,依照古大德的讲法是『解六结,越三空』。这个说法,正如同我们昨天所说的,对于修禅的人来讲非常有效,理论虽然不错,实际上用功确实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六根,每一个根有六结,六六三十六个结。虽然根结有这么多,实际上只要从一根下手;换句话说,一根解除,六根就圆通了。但是这一根的六结,就相当不容易。

  我将这个六结的名称给诸位说一说。六结:第一个是动,第二个是静,第三个是根,第四个是觉,第五个是空,第六个是灭。愈往后面愈难。我们不要说这六个,就是第一个,你能不能把它断掉,能不能把它解开?

  第一个「动」。简单的说,就是起心动念。所以禅宗是从禅定下手,得到了定,第一个动这一个结解除了,它在定中。

  第二个「静」。定是「静」的境界,解第二个结就不容易了。假如第二个结解不开,住在这个「静」里面,他的果报就在四禅天了,出不了三界;必须六个结都解开了,才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说得简单,做起来确实困难。

  民国初年,天台宗倓虚老法师曾经说过,倓老法师是可以说是近代天台宗的一位祖师。大陆共产党解放之后,他老人家在香港住了几十年,也在香港圆寂的,老人家高寿,九十多岁才往生。他曾经讲过,他一生当中,所见到的,所听说的,修禅得定的,他见过,听说过。修禅得定,像入定七天、半个月、一个月才出定,这个定功相当之深。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说他一生当中,不但没有见过,听也没有听说过。得定的人果报在四禅天,看他定功的浅深,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更深的就到无色界的四空天去往生了,但是出不了三界,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真正往生,临终不生病,预知时至,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他说他一生当中,亲眼看见的就有二十多个人;听说的那就多了,这个数字他就没有计算。亲眼看见的二十多个,预知时至,临终没有病苦,站着、坐着走的,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种人往生,我们见到之后,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

  由此可知,净宗的成就,确实比禅宗来得容易。因此,「修证了义」就我们念佛法门来说,就是本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就是「修了义」。

  现在问题来了,如何「都摄六根」?这是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晓得怎么样「都摄六根」,那你就想到底下一句:「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必定都摄六根。怎样做到「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净念相继了,所以这二句可以互相做批注。我们真正用功,着重在最后这一句。念佛的人很多,大家都念,我们符不符合这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了义的标准。

  「净」是心地清净。如果我们念佛还有杂念,这就不清净了,这就不是净念了。净念一定是不怀疑、不夹杂,没有一个杂念,这个才叫做「净念」;「相继」就是不中断、不间断。由此可知,古大德常常提示我们,念佛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这样念必定都摄六根。那个都摄六根,你就不必去问了,也不必去想它了,自自然然就六根都摄了,所以这个是念佛人「修了义」。

  【证了义—获二胜(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发三用(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用根不用识。特选耳根为了义中之了义。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从性起修。非事相之染修。非新成之实证。即妙三摩地。故为了义。】

  这个『证了义』,依照净宗的讲法,都采取《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证了义」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是「证了义」,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借其它任何一个法门来帮助。我们在很多地方,听到有人主张「禅净双修」,那就是借重禅来帮助。有人主张「密净双修」,一面念佛,一面还持咒,借用密宗来帮助,这就是要借重其它方法来做助修。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不必,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不着,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了,不借任何方法来帮助。

  净宗所说的「正助双修」,这个正修是持名,助修还是持名。莲池、蕅益大师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所以「修证了义」扣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实在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这个确实是净宗的「修证了义」。

  经题第五段是「诸菩萨万行」。

  【诸菩萨万行—缘因助修。】

  在本经里面讲,这个可以说是『缘因助修』。我们讲「三因佛性」:如来密因是正因,修证了义是了因,诸菩萨万行是缘因;这个缘就是助缘。

  【分证诸圣。历位所修。行应无量。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种。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十行。广六度而行佛事。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灭数量。十地。契真如而覆涅盘。等觉。齐佛际而破生相。】

  在净土法门里面,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得很明白,他说:「我与五十二同伦。」这个「伦」是伦理之伦,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志同道合,统统都是专修这个法门,特别指的是持名念佛。从一下手初发心就采取这个方法,当中经历的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统统用持名,不需要用第二个方法。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一句六字洪名就圆满的证得了。这在大乘所有法门里面,确实是最殊胜的;不但最殊胜,最快速,也是最稳当的。

  五十二个阶级也要略略的说一说,这是属于佛学常识。特别用在『历位所修』,就像我们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按部就班的来修学。可是诸位要知道,净宗不是按部就班的。净宗法门不但是圆教,而且是顿教,顿教是顿超的,不是一个阶段、一个阶级向上提升的,它是圆顿的法门。

  『十信』,在《楞严》教义里面说:「全根力而植佛种」。「根」是五根,「力」是五力,也就是说圆满的五根五力,大乘成佛的种子,这叫信位。

  『十住』,这是「住位」,住是有地方住。十信在《华严经》上没有地位的,为什么?十信位的菩萨道力还不够,进进退退,不稳定,所以他没有地位。到十住就有位次了,就有地方可住了。所以大乘佛法叫法身大士,是从初住菩萨说起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住如来家,真正称得上是佛子。他跟诸佛如来的智慧德能,可以说完全相同,在唯识里面称为同生性,明心见性是同生性,没有见性之前是异生性。

  「同、异」简单的讲,诸佛如来用根不用识,初住以上的菩萨也是用根不用识,这是相同的。十信位的菩萨还是用的第六意识,跟我们一样用意识心,也就是用妄心。初住以上用真心,佛用真心,他也用真心,这个心相同。我们用的是妄心,妄想心跟佛菩萨不一样,所以称为异生性,不能成为真正的佛子;真正佛子一定用心要跟诸佛相同。

  再往上提升就是『十行』,行是修行。心同佛,愿同佛,我们的修行要同佛。十行菩萨广修六度万行。修六度,我们凡夫眼睛里面所看的,这是利益别人,不是自利;没有利益自己,利益别人。所以往往我们对于六度的修学,都不是很情愿、不是很认真的去修学,原因就是并没有真正了解六度的真实意义。

  其实广修六度利益一切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为什么?一切众生跟自己有密切不能分割的关系存在。诸佛与大菩萨知道,我们凡夫不知道。凡夫在迷,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所以如来果地上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们今天只知道自己的儿女、自己的儿孙跟自己是一体,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有情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见了性就知道了。为什么?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确实体是一个,是相同的。所以佛菩萨的慈悲(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爱心),他是平等的,他没有分别的;他是清净的,他没有污染;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没有污染。这是菩萨利他,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这里面的理很深,事非常之广。

  到『十回向』,这个智慧就更高了,事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这个时候能将所修学一切功德利益,全部回向给一切众生,所谓「回向众生,回向菩提」,菩提是正觉。「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把「我、法」二种执着全都突破了,也可以说二种执着都消除了,心性大幅度的明朗,逐渐接近如来果地的境界。

  往上再提升,那就是圣位的菩萨了,三贤十圣,就登地了(『十地』)。地上菩萨的境界跟如来果地上是非常的接近,念念与真如本性相契。

  十地修满,实在讲就是成佛了。虽然成佛并不在佛位,我们称他做后补佛,称他为等觉菩萨。哪个地方他的缘成熟了,他就到那个地方示现成佛。所以这是菩萨最后的一个果位,破一分生相无明,成就究竟圆满的大觉,这就入了佛位了。

  【圆顿行人。功业惟在初心。干慧以后。即任运流入如来妙庄严海。即妙禅那也。】

  圆顿的根性,最重要的是在初发心。如果能保持初心不退,可以说他在菩提道上修行,确实是一帆风顺。怎样保持初心不退?这实在是关键的问题。这个里面有因有缘,因是自己深厚的善根,这个善根确实成熟了,这是真因。如果我们说得浅显明白一点,就是你这一生当中,了脱生死、圆成佛道的这一个机缘成熟了。诸位想想,这多么可贵!无始劫来的修学,这一生当中成熟。在这个时候,一切诸佛菩萨,统统都来照顾你,统统都来帮助你,这是缘,缘殊胜!有胜因,再加上殊胜的缘,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往生不退成佛,你成就了。

  话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佛菩萨对我们的照顾确实是没有怀疑的,诸佛菩萨对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这个问题关键的所在,就是我们这一生当中,这个缘是不是真的成熟了?问题在这里。什么叫真的成熟?真成熟的人是什么样子?我告诉诸位,真正成熟的样子是傻傻的、是呆呆的,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底,问什么也不知道,问世间法不知道,问佛法也不知道,这就是成熟的人。就是这一句佛号老实念下去(老实念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能够站着往生,坐着往生,预知时至,这个人是真正成熟了。什么人没有成熟?问世间事都知道,问佛法也都知道,无所不通,到临命终时还要生病,还有痛苦,往生不可靠。纵然有人助念,也未必真的往生,那就是缘不成熟。

  所以诸位要记住,真正自己缘成熟了,这个人老实了;也就是真正一心专念,这是成熟了。因为他明了这个法门得来不容易,得到之后要不把它紧紧抓住,那一生当中不能往生,这多可惜!

  凭什么能往生?刚才讲过「净念相继」,就这四个字,你把它做到了,决定往生!要是不往生,那就是诸佛菩萨打妄语,哪有这个道理!再说得明了一点,「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号。

  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年轻的时候很聪明,参禅、学教样样都通达,学得很多!到了晚年,他觉悟了,他知道生死事大,往生要紧,禅也不参了,教也丢下了,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到底,他成功了。那叫真正觉悟,真正回头。

  我们看晚近最著名的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在年轻的时候学教,也参禅,样样都通。晚年一部《阿弥陀经》,一句佛号,他不再搞了。诸位看《竹窗随笔》,也能够看到他修学的经历。

  蕅益大师也是如此,年轻的时候,他在天台宗下了很大的功夫,对于律宗也有很深的造诣,在当时有人称他「律师」,他对戒律很有研究。到晚年统统丢掉了,也是一部《阿弥陀经》,一句佛号,他成为一代祖师。

  近代的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宗教通不通?你们念念《文钞》就知道了。他早年在普陀山,住在藏经楼三十年,平常看的经就多,所以这一部《文钞》里面,引经据典,我们才知道印光大师哪一宗的教义他都通达。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山,专修净土。诸位如果到大陆去观光旅游,你到苏州去看看印祖的关房,还保持他老人家在世时原来的样子,没有动。他念佛的地方,房子不大很小,他的小佛堂里面,只有供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一个香炉,一本《阿弥陀经》,其它的什么都没有。佛堂的陈设那么样的简单,可见他心专,没有杂念,这就是缘成熟的样子。

  无论是出家、在家,一生当中圆满成就的,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值得我们效法的。

  尤其我们生在现代这个乱世,大家很关心。有很多同修来问我,台湾很不安定,这个世界上,哪个地方安定?找不到!最安稳的地方,还是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很容易。我们现在想移民到外国,不太很容易,相当困难。到外国拿一个居留权,不容易!要到西方世界拿永久居留权是很容易的一桩事情,刚才讲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拿到了,决定得生。

  所以真正圆顿根性的人,他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这就叫圆满的智慧,一心一意专修,那是最大的福德。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之人,就是老实念佛的人,我们决定不可以轻视。

  经题最后一句是「首楞严」。

  【首楞严—妙果究证。大定之总名。圆含上三。为一定之全体。】

  『首楞严』是梵语音译过来的,这是大定的总名。如来在果地上所证得的大定,这个名字不叫做奢摩他、三摩、禅那,而是叫做「首楞严」(首楞严大定)。当然奢摩他、三摩、禅那也是定,但不是圆满的定,楞严是圆满的大定。

  我们要问「首楞严大定」究竟是什么?《楞严经》上二十五位菩萨,就是「二十五圆通章」,这二十五位菩萨所修的都是楞严大定。换句话说,这种定(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定)许多的法门都能修,并不是刻定指着哪一个法门才能够修成楞严大定。观音菩萨代表禅,可以修得楞严大定;大势至菩萨提倡的念佛,念佛也能够修成圆满的楞严大定。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必须要明了、肯定、认清楚,念佛三昧就是真实圆满的楞严大定。

  【佛自释云。一切事究竟坚固。古德依此说明其能穷澈诸法根底本源。法法无非实相。求于去来生灭。了不可得。如法华所谓「世间相常住」是也。】

  「首楞严」,这句梵语的意思,释迦牟尼佛自己在经上为我们解释,叫「一切事究竟坚固」,这是佛说出「首楞严」的意思。

  古大德根据佛这个说法,为我们加以批注,说这个是『穷澈诸法根底本源』;也是禅宗里面常常标榜的「彻法底源」,彻是彻底,究竟彻底的明了通达诸法是一切万法它的根源。

  如果真的把一切万法的根源,真的都明白了、都清楚了,这个时候才见到『法法无非实相』。过去在中国禅宗里面,大彻大悟的人确实不少,代代几乎都有彻悟之人,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看到过。达到这个境界,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真有。见到诸法实相,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跟我们大大的不一样了。我们凡夫是用的是妄想心、生灭心,就是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反复用的这个。因此,我们观察宇宙人生是什么现相?生灭的现相。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像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的现相。

  假如彻法底源了,他的看法就不一样了,他看一切万法,跟我们恰恰相反,他看的是不生不灭。像《法华经》上所说的:「世间相常住」。我们看是无常,怎么他看是常住?是真的。见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我们大小乘经上常讲的「入般涅盘」。般涅盘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不生不灭,也是大乘佛法里常讲的「入无生法忍」。「法」是一切万法,「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忍」是同意、认可。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他点头同意了。他为什么同意?他见到了,佛所讲的没错,确实是事实,这是证得首楞严的境界。

  我们自己有没有入这个境界?有没有证得?实在讲,不要去问别人,自己反省一下就晓得了。我们看这个世间是不是还是生灭相?如果看的现相还是生灭相,你没有证得,依旧是凡夫的见解。果然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入了首楞严的境界。

  【经明七趣原无。五魔预识。理障不蔽。奢摩。三摩。禅那。始终不坏。故直目之曰。究竟坚固。所谓首楞严也。】

  实在讲,佛非常慈悲,《楞严》里面许多的现相,佛给我们讲了它的真相。譬如,他说:「七趣原无。」《楞严》讲这个世间法讲得特别详细,通常大乘经上讲六道,《楞严经》讲七道。这个七道从哪里来的?六道,我们晓得有天、阿修罗、人,这是三善道;有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三恶道;这是六道了。七道是仙道。原本仙道是分在天、修罗跟人三道里面,这三道都有仙人,《楞严经》特别把他们提出来,单独说一道,所以《楞严经》讲得非常详细。

  特别是地狱道。《楞严经》讲七道经文很长,说得详细。讲地狱讲得最详细,地狱这一道文字几乎占七趣经文的一半。佛为什么把地狱说得这么详细?这是他老人家慈悲到了极处,唯恐我们不小心堕到地狱,地狱堕进去很容易,出来很难。因此,讲得很详细,是叫我们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误堕地狱,非常的麻烦。佛菩萨虽然是大慈大悲,时时刻刻想救护我们,但是地狱众生不容易救护,诸位要是认真念念《地藏经》,可以能够体会到一些。

  七趣本来没有,也就是说本来没有六道。这是真的!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是从我们迷失了自性之后,变现出来的幻相。我们用个比喻来说,梦本来没有,这是我们同修们都会承认的,梦是假的。可是你晚上有没有作梦?真的在作梦。假如这个梦作得很长,没有醒过来,梦里真的有受苦,有苦有乐;醒过来才晓得原来是假的,根本没有这个事情。六道就是这样的,堕落在六道里,没有超越,就在作大梦。所以佛在大乘经上讲:「梦幻泡影。」很有道理!哪一天一下觉悟,超越六道了,才知道六道轮回是梦境,作了一场大梦。这是真的,六道确实是梦境,但是你不觉悟,你就没有办法摆脱。梦虽然是假的,在梦中确实有苦乐的感受,这个苦乐的感受是真实的,就像我们现在在六道里面,身心所受的是有,不能说它没有,真的是有。

  『五魔预识』,这是五阴魔,魔是折磨,魔是伤害,魔是破坏。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所有一切的障碍、魔恼(恼是烦恼),把它总归纳,不外乎这五大类。这五大类《楞严经》也说得特别详细,每一类给我们说了十种,一共是五十种阴魔,我们要认识它。真正能认识它,纵然魔境现前,我们也不会受影响,不会伤害我们的道业。怕的是什么?我们不认识它。不认识它,就会被魔控制了,就要上它的当,受它的控制,我们道业修行就受它的障碍。如果认识它、明了它,它不会伤害我们,它也阻挠不了修行。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定要预先认识,这是每一个修行人,此界他方没有例外的,在修行路上都会遇得到的。

  为什么我们会遇到?我们这个身是五阴身(身就是色受想行识),既是五阴身,你怎么能够遇不到五阴魔?所以遇五阴魔是必然的,这是不足以为怪的。问题是我们要认识它,要明了它。也就是我们要认识自己,我们要认识环境。

  《华严》确实是圆满的大教,它给我们讲「四无碍法界」,无障碍!特别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我们把《大佛顶楞严经》所说的事理,真正明白透彻了,《华严》境界就不难契入。契入的方法,我们还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用大势至这个念佛法门比较容易,也非常稳当。这是一切诸佛如来异口同音在劝导我们,勉励我们修学这个法门,它确实是有道理的。所以这是说得究竟坚固、始终不坏的「首楞严」的意思。

  【交光大师以妙圆大三定释。〈1〉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动。不假修成。〈2〉此是圆定。正以此定。不但独取自心不动。乃统万法万事。皆悉本来不动。为一定体。〈3〉此是大定。正以此定。纵在迷位。尚且不动。开解之后。岂有出退。】

  经题合起来讲,这是释迦牟尼佛首先对这个法门发出大赞叹,用这个「大」字来赞叹,赞叹我们的真如本性。把它比做佛的头顶,这个意思就显示,这个事理以及修学的方法,在大乘法里面至高无上,是如来的密因,是修证的了义,是诸菩萨无量的行门。

  无量的行门,以我们念佛来讲,蕅益大师说得最具体、最明了。他说:「一句阿弥陀佛,圆摄五宗,该罗八教。」五宗就是讲禅宗。禅宗六祖以后分为五个支派,所以五宗就是代表整个的禅宗。换句话说,这一句阿弥陀佛圆圆满满包含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这就是诸菩萨万行。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诸菩萨万行统统修圆满了,这个不可思议!这是真的。

  我过去修学《楞严经》以及早年讲《楞严经》,都没有注意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把它当一般的经文忽略过去了。到什么时候才省悟过来?觉悟过来?是看到「净土五经」,忽然之间觉悟了。净土五经里面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印光大师从《楞严经》里把这一段经文抽出来,编在净土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他这一提出来之后,我就明了了;再仔细把「圆通章」念几遍,发现这一章的经文,不可思议!它不但是《大佛顶楞严经》的中心,《楞严经》的精华,印祖把它编到净土里面,这一章经文就是净土宗的心经。我们平常念的心经是《般若心经》,诸位要晓得,那是大般若的心经。《圆通章》是净土宗的心经,念佛法门的心经。不但是念佛法门的心经,实在讲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的心经,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诸位愈念愈能体会,愈念愈明白;这个体会、明白就是我们讲的开悟。你只要一味去念,必然能够体会到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的精华,实实在在能够指导一切修行人,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就是精华所在之处。上包括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这一段经文九界众生平等普度,这还得了吗?这是很多人没有体会到,没有觉察到。说实在话,要不是印祖这一招,我也不会注意到这一段经文。他这一提示,我们才看出来,才觉悟到这个不容易,实在是难得!

  诸菩萨万行我们如何来圆修?我们明了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才能够真正契入首楞严之果。什么时候能得到首楞严的果?往生不退成佛就得到了。所以我们不要急着现前得到,现前要着重在修因,我们着重在修证了义。不久的将来,一定证得首楞严的大果。

  【经—(略)】

  『经』这个字是通题,常常讲经都说到,一般讲法包含着「贯、摄、常、法」四个意思,我们在此地就把它省略掉了。

  现在请看我们今天所讲的《楞严经》里面重要的一段「清净明诲章」。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楞严经》全经的精华、全经的中心是二段经文,第一段在《楞严经》第五卷最后的一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另外一段在第六卷最后的一段「清净明诲」,就是我们今天所选讲的。前面这一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修学一生圆满成就「首楞严」的总纲领,总的指导原则;而「清净明诲」这一章是重要的补充。补充什么?「念佛圆通章」里面,修行的关键是净念相继,就是净念。这个「净」的标准如何?这一章就是讲一个「净」字,为我们讲净念的标准。

  古德劝我们念佛,常说「持戒念佛」,在三无漏学里面,因戒生定,因定开慧。「首楞严」是圆满的大定,当然它的根基是净戒,戒律清净到极处,才能够证得究竟圆满的大定。因此,佛菩萨悲心特重,教导一切众生,如果你真正觉悟了,什么叫真正觉悟?我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决定要往生净土,你有这个见解,你有这个愿望,这叫真正觉悟,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这是真正发菩提心。假如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对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想去,有的时候还不愿意去,这个没觉悟。这就是刚才讲的缘没成熟,半信半疑,又想去又不想去,那就不说了。真正想去的人,真正想离开六道生死轮回的人,佛就把净戒的标准给我们说出来。

  如果不是这个标准,换句话说,你所修的依旧是六道轮回里面的福报,所谓是世间有漏福报,来生享福。来生享什么福?像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作大官的、发大财的,享这些福。我们要把眼睛睁亮一点,看看这些作大官、发大财的,是不是真正在享福?今天我们看一看,我们也看明白了,没有福报!财发得太大了,就有许多人找你的麻烦,又怕强盗,又怕小偷,防不胜防。你看那个绑架都是找有钱的人,像我这样没有钱的人,人家是不会绑架的。苦不堪言,所以财不是好东西。那作官呢?在台湾,你们在电视里看到的,哪一个作官的好受,日子都不好过。我看到这个现象,不敢作官,也不敢发财。所以这个世间有漏的福报,不是好东西,还是认清楚,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遵照佛陀的教训,认真的来修学。所以《楞严》不仅对禅是重大的帮助,对于大乘佛法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都给予最基础、最扎实的修学开示,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修净土的人特别要重视,《楞严经》上这二段的经文。现在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尊者是我们大众的代表,佛叫着『阿难』,就是叫着我们,真正发愿修行的人,你就要注意到了。

  『毗奈耶』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戒律,在佛教经典里面,我们把它分类编辑成为三藏经典。三藏经典是经藏、律藏、论藏,「毗奈耶」就是律藏。世尊当年在世,对于戒律讲得很多,常常教训弟子。

  至于讲的时候,『修行三决定义』,修行三个最重要的原则,最重要的纲领,这是佛常说的。

  『所谓摄心为戒』,这个「三决定义」就是戒定慧三学。此地佛跟我们说的言语非常简单,但是含义无量的深广。「摄心为戒」,这跟一般大小乘所讲的戒,真的不一样。大乘戒是近似这个意思,没有此地要求的严格,没有这个地方要求的圆满。如果不能摄心,那就不叫做戒了,一定要摄心。什么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无量寿经》在经题上,也是明白给我们显示出来,清净平等觉。「清净」就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所以经题上「戒定慧」三学具足。不但三学具足,同时也三宝具足。三宝是我们真正皈依处。「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佛是觉的意思,所以题目当中三宝具足。学佛学的是什么,就是学这三桩事情。所以诸位要知道,三学就是三宝,三宝就是三学,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学佛一入门,先传授三皈,这是刚刚入门。「传」是传授给你,传授什么?把佛法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你,纲领有三条,这叫三皈,我们叫「三皈依」。「皈」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以往迷惑颠倒,现在佛教给我们,我们从迷惑颠倒回来,这叫皈、回归。依真实的智慧,依真正的正觉,这叫做「皈依佛」。我依佛,佛是正觉,佛是觉悟,佛是智慧。换句话说,以前我对人对事对物,感情用事,感情是迷;现在我要理智作主,不迷了,我用理性来判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会做到恰到好处,圆圆满满。我有了依靠了,依靠自性觉,依靠智慧,这叫「皈依佛」。

  过去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错误了,这个错误就是迷。我现在从这些错误回过头来(回归),我要依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所以法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

  第三叫「皈依僧」。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从一切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甚至于现在连身体都污染,不得了!我们要远离这些污染,回归到清净。我们要清净心,我们要清净身,身心清净,这叫「皈依僧」。

  所以佛法修学一入门来,就先把修行的原则、修行的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皈」。所以大家要记住,三皈第一个皈依佛,觉而不迷;第二个皈依法,正而不邪;第三个皈依僧,净而不染,这叫三皈。

  法师只要是出家人,受过大戒的,都可以为大众传授三皈。传授三皈,出家人给你传授,你接受之后,他给你做证明,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曾经受过三皈。问题是你是不是真的受了三皈?关键在此地。果然真的接受了,从今而后,我的思想、言行、动作,一定是「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我是真正的三皈弟子,是佛的学生。受了三皈,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邪知邪见,还是样样污染,那就错了。那你到佛门来受三皈,受的什么三皈?受到的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你怕你的「迷邪染」还不够多,还要来再受一次,那还得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诸位同修,统统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我听说我们这一会,也有不少同修想要求传授三皈,我今天在此地都传授给你们了。这个要知道,这叫真正的传授。三皈证书不重要,皈依证不重要,是你心地里真正回头,这个重要!这是诸佛菩萨承认的,皈依证不重要。千万要记住,我受三皈是接受佛法修学最高的指导(就是这三条原则),不是皈依某个法师,那就糟了!那你就迷惑颠倒,「我是皈依某一个法师」,你明明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法师。皈依某法师叫邪知邪见,迷而不觉,你迷上这个法师,喜欢这个法师,那个法师我就不喜欢他,我不皈依他,我皈依这个法师,我喜欢这个法师,我不喜欢那个法师。你看你都迷了,你的思想不是正知正见,你是邪知邪见,你心里有分别、有执着,你已经染污了,就不清净了。所以皈依某一个法师,「这个法师是我的皈依师」,给诸位说,你决定皈依的是「迷邪染」,你对于三皈完全不明了,完全不懂得。

  法师是代表僧团为你传授三皈。接受三皈之后,这个「住持三宝」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尊重。刚才讲了,我们的心要清净,我们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这就对了!传授三皈的这个法师,他是僧团的一个代表人,他传授给我,他给我做证明,我是三宝弟子。大家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千万不要搞错了。

  如果说皈依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的皈依师,那个不是我的皈依师」,将来你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不要以为我在这里吓唬你们。不是的,是实话。为什么有这么重的罪业?这个僧团叫和合僧团。你们看戒律,我们会讲到不偷盗的戒。偷盗结罪最重的是盗僧团里面的物品罪最重,为什么它的罪最重呢?因为僧团不是我们这一个地球、一个国家,僧团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的出家人统统都有分。那你结罪,这个罪就太重了,所以堕落也重。

  僧团是和睦、是一体的,「这个是我师父,那个不是我师父」,你在那里分化僧团,你在那里破坏僧团,这个罪过就重了。像现在党派一样,你在党派里制造分裂,在国家里制造分裂,这个罪过就很重了。在僧团里面制造分裂,那个罪是没有办法说的,诸佛菩萨都说不尽,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僧团要和合,六和敬,尽虚空遍法界,出家都是一家人,决定不可以破坏。所以诸位受三皈要明了,千万不要发生误会。

  三皈是戒律的基石,就是基础,受戒一定在三皈之后。先有三皈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戒学;然后以戒学为基础,建立定学;在定学上才成就慧学。像盖房子一样,这个三皈是地基,我们要盖三层楼,先打地基,基础非常的稳厚坚固,盖第一楼,再盖第二楼,再盖第三楼,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讲「三无漏学」,先把三皈的大意,给诸位作一个简单的说明,然后我们再看「摄心为戒」。

  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这个都摄六根,戒学圆满了;「净念相继」,定慧就成就了。净念是定,相继是慧。可见得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是圆满的三无漏学。

  在这一章经文里面,特别着重在净念,就是净念的标准,实在讲,在摄心。戒学在通常的、广义的讲法是守法,所以它不限定在戒条,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戒条是有限的。何况律藏里面,许多的戒条在现代已经不适用了。为什么不适用?因为戒条是生活规范,是世尊在世为当时僧团所建立的。像大家在一块常住,我们有「常住公约」,寺庙里有常住订的规矩。那个时候的僧团跟现在僧团不一样,意识形态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风俗习惯不相同,文化背景不相同。就好像法律一样,我们今天把美国法律搬到台湾来,适不适用?不适用。那我们把三千年前古印度这个法律,搬到我们现在台湾来用,当然也不适用,这是同修们要知道的。但是它的精神适用,条文要修改,就像法律一样,过几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要修订一次?不适合于现化社会了,所以要修订。这个戒律要修订,但是它的精神不变。它的精神是什么?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是戒律永远不能变更的精神。

  戒律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做了一次大幅度的修改,适合于我们中国人了。这一个主持修改的人,就是百丈大师。「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戒律的本土化,戒律的现代化。从这一次大幅度的修改之后,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寺庙,都作小幅度的修改。因为中国地方毕竟太大了,很多个省分,南方跟北方人生活习惯就不相同,所以必须要按照我们此地、我们现在这个生活方式,来调整、来修订,我们一定要遵守。所以戒律就是法规,在现在社会里面,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还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包括在戒律里面,所以它的范围非常之广泛。

  学佛的人,佛弟子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决定不做违规的事情。不犯法,不违规,心地很清净,生活就很快乐,所以讲「心安理得」,这个是真正的持戒。

  在戒律里面,所有条文都能够修改,都可以修改,但是有五条叫基本戒律,千年万世都适用,超过了时间,超过了空间。在三千年前适用,现代还适用;在古印度适用,到中国也适用。这就是五个根本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个是古今中外,大家都认为这是正确的,所以这个五条叫做根本戒。其它的那些戒条,都要随这个时代、随地区来修订,才能够适用。所以五戒是根本戒律,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

  什么叫「三无漏学」?「三」是三条,戒定慧三条。「漏」是比喻,譬如我们这个茶杯如果有破损,水装进去就漏掉了,我们就得不到所需要的了。佛用这个譬喻我们每一个人真心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现在这个智慧、德能到哪里去了?漏掉了。从什么地方漏掉了?戒定慧这三样东西没有了,所以它漏掉了。如果具足戒定慧,那就不会漏掉了。所以这个「漏」也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是妄想、分别、执着的代名词,这些东西把我们的智慧、德能全部都漏失掉了。佛教给我们戒定慧这三学,这三种方法,可以防止我们功德的漏失,所以叫它做「无漏学」。这三样东西能够恢复自性,保全功德。由此可知,佛法修学的重点就是这三条。因此,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说许多的经论,把它总归纳不出这个三大类,就是佛给我们讲的戒学、定学、慧学。

  但是诸位要晓得,佛当年讲经,不是像在学校编订一个课程,按部就班来教学。佛当年教学是应机说法,什么人向佛提出问题请教,佛就给他解答,以后记录下来,都成了经典。因此,他并没有专门讲定,专门讲戒。我们现在把它分为三藏,实在讲分得很勉强。为什么?譬如经藏里面,《楞严经》在三藏里面是经藏;虽是经藏,可是这一段讲的是戒律。可见得每一部经里面,戒定慧三学都有,统统都具足。我们编这个三藏经典,怎么编法?看它分量的多少。譬如这部《楞严经》里面讲定的经文很长,讲戒律的只有这一段,不长!讲定讲得多,我们就把它归到经藏里。假如这部经里面,讲戒讲得多,讲定讲得少,我们就把它归到律藏里面。所以诸位同修将来看经,你就看到了,经里面有讲戒律,律里面也有讲定的,也有讲慧的,只是看它分量偏重来分类。如果要是严格的分,那没有法子分,每一部经论都有三学,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可见得世尊的教学,确实就是教我们这三桩事情,为我们说明,为什么要守法,为什么要持戒,持戒的好处、功德、利益在哪些地方。我们明白了,了解了,自然就欢欢喜喜的去遵守,不会去违背。世尊不勉强我们做一桩事情,循循善诱,一定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让我们欢欢喜喜的去接受,这是教学法的高明,他从不勉强我们做一桩事情。

  因为守法,我们的身心安稳,身心的安稳是修定的基础。譬如,修定的人做了亏心事情,做了犯法的事情,常常有恐惧,他的定不会成功。他怎么可能成功?纵然修成定,也不是正定,也一定是邪定在里面,不是真正的定。所以正定一定建立在身心安稳的基础上。

  唯有心真正定下来了,这个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此,智慧我们不要修,智慧不要去求。为什么?决定求不到。诸位同修要记住,慧是清净心的作用。所以整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就在定,戒是修定的手段,是修定的基础,是修定的预备功夫。得到定之后,自然就开慧了,小定开小智慧,大定开大智慧,圆定就开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智慧不要求。

  我们看古今这些念佛的人,我前面跟诸位说过,那个老实念佛的人,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他念佛念到功夫纯熟了,他真的开智慧;智慧现前了,他样样都通达,样样都懂得。

  我们要问,既然他慧开了,样样都通达明了了,他为什么不弘法利生,他要着急去往生。这是不是太自私了,是不是不慈悲?我们凡夫看好像是这样,其实不然。度众生要缘分,他虽然开悟了,没有法缘,纵然跟诸位讲经说法,人家不相信。人家说:「你不认识字,你没有学过。」不相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住在这个世间,对大众没有利益,对自己也没有利益,那就赶紧往生。绝对不是他的寿命刚刚好到了,没那么巧,而是他功夫成就,有能力往生,马上就走了。有这种能力,还不往生,还要留在这个世间,只有一个理由,说法度众生;除这个理由之外,没有第二个理由。还有一些有缘的众生可度,就是还有不少人能够相信他,能够听他劝告的,他有责任要劝告这些大众,帮助他们成就净业,他就不能走。所以,缘尽了就走,还有缘就必须要留在这个世间。这是我们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真正修行要注重戒定。

  下面是这四条重戒。刚才讲了,这是五戒里面前面四条,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不但我们这个世间一切大众要遵守,即使十方一切诸佛剎土,这个五条戒也是共同的戒学,也不会有一丝毫改变,都是共同的科目,基础的基础。但是一般大乘经讲戒律,第一个是杀戒(杀盗淫妄),本经里面第一个是淫戒,这在一切戒经里不一样。为什么把这个放在第一条,它的原因很深,意义很深。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我们就正式讲经文。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  (第三集)  1993/2  台湾高雄元亨寺  档名:07-004-0003

  请掀开经本,从经文的第三行看起: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接着看经文: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交光大师的批注,注得很清楚,这个科判就是批注。这个四重戒,他老人家首先为我们说明,戒是定慧的前方便,也就是修定开慧的基础;如果没有净戒,这个净的标准,要依佛在本经所说的。我们学佛的同修,在此地是修念佛法门的占多数,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甚至于我们把这个标准,往下面再降一点,得「功夫成片」,念这么多年的佛,功夫成片也没有得到。参禅不能得禅定,学教不能得圆解,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古来的那些大德,无论出家、在家,似乎修学得这些境界,好像都不难,时间也不太长。利根的人,三年、五年就得到;钝根的人,十年、八年成就的人很多。为什么我们今天得不到?细细的去追究其原因,就不难明白,而是我们自己这个基础的工作没有做好。像盖房子一样,这个地基没有打好,虽然拼命往上盖,总是盖不成功,这个道理就在此地。

  尤其是现代人,学佛很时髦,不但在国内很时髦,现在国外也挺时髦。对于经论很喜欢,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戒律就摇头了,而且对戒律还有一重误会。怎么误会的?总认为戒律是生活的规范,说到戒律就会想到这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不适合于我们现代人,因此我们把戒律就舍掉了。纵然留一点形式,也没有认真去体察,当然更没有认真去修行,这是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功夫成片,参禅为什么不能得禅定,这个根本的原因就在此地。

  所以交光大师(批注是交光大师作的)一开端就给我们说出这是定慧的基础,这个前方便就是基础。通常说到戒律,总是「杀盗淫妄」,把不杀生摆在第一条,五戒它是第一,八戒它也是第一,菩萨戒它还是第一。由此可知,楞严会上佛为我们宣说四重戒,是把淫戒摆在第一,这个次第是「淫杀盗妄」。为什么排列顺序跟通常戒律不一样?交光大师在此地也为我们说明了。诸佛菩萨接引一切众生,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我想这是许多同修都知道的。「慈悲为本」,不杀是真实的慈悲,所以将不杀生摆在第一条。本经的情形不一样,这部经它的因缘很特殊,就是教起因缘跟其它经不一样,是阿难启请的,与阿难修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在本经第一卷里面说得很详细。《楞严经》怎么来的,发起的因缘。

  阿难,我们知道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在佛诸大弟子当中,他是「多闻第一」,又是佛法的传承之人。我们今天有缘读到许多的佛经,这个经典都是阿难尊者集结流传给后世,所以他对我们后世众生的恩德,实在是非常之大。由于多闻,对于修行就疏忽掉了。诸位要晓得,佛法是解门、行门,阿难着重在解门,着重在经教,把真正修学疏忽了。这个行门修的是什么?这一点无论在家、出家的同修都要搞清楚。佛法修学都是一个「定」字,无论是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统统修的是禅定。大家不要误会,以为只有禅宗才修禅定,那其它的都不叫禅定了吗?都是一桩事情,只是各宗各派用的名称不一样。禅宗叫定,净土宗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里面叫做止观,天台宗有天台摩诃止观,天台小止观,贤首、华严宗有法界观。这是名称不一样,其实都是修定。换句话讲,统统修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定。

  楞严会上我们看「二十五圆通章」,这二十五位菩萨代表着不同的宗派。虽然宗派不相同,方法不相同,他们所修的都叫做首楞严大定。这是明白告诉我们,佛法修学的中心是定,戒是帮助我们得定的重要手段。舍离戒而得定,绝对不可能;如果有可能,佛对戒律不必对我们这样的强调,不必对我们如此严格的要求。可见得,它是修定唯一的真实基础,我们不能不重视。阿难由于疏忽了修定,对于理论非常有兴趣,天天在研教。于是这一次遇到摩登伽女,就遭了难,自己功夫不够。如果自己有定有慧,摩登伽女的先梵天咒,就拘束不了阿难;是他自己定慧功夫不够,所以遭这个难。

  通常佛应供之后,都要说法的。世尊知道这个事情,在王宫里面应供之后,来不及说法,赶紧回去帮助阿难解除他的困难。佛顶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说出五会楞严神咒,佛派文殊师利菩萨,将楞严神咒带到阿难那里,把阿难救回来。于是阿难尊者这一下才真正觉悟,没有修行!这是有解无行,没用,不管事,这才要求真正修行。你真正修行,这个戒律当中,淫戒是第一。

  所谓「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这是讲六道里面的众生,你为什么会在六道里面投胎舍身受身?就是这个念头没有断;换句话说,这一个念头不断,就出不了三界。诸位要记住,「我淫的事没有」,事没有不行,你有念头就不行;粗的念头没有,有细的念头也不行。

  佛在经论上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淫欲是色。「五欲」里面讲的色,跟「五蕴」里面讲的色不一样。五蕴的色是物质,整个物质用这个字来作代表;五欲里面的色是指男女色。一切六道众生,不能超越三界轮回,佛跟我们说,决定是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经上有个譬喻:「头出头没」,把三界比喻做苦海。「头出」,从海底伸出头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这个时间短,再一个跟斗,又栽到下面去了;下面是三恶道,上面是人、天二道。这个比喻就是告诉我们,六道众生在人天二道的时间很短,机会很少;在三恶道的时间很长,机会很多。原因在哪里?贪着财色名食睡,贪着五欲六尘。

  五欲里面最严重的是色。所以佛在此地,第一个就把生死第一个因素,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为我们提出来了。教导我们,如果你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要超越六道轮回,那你就必须要遵守。念佛求生净土,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这个念头不断,你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你有一条绳索绑在娑婆世界,这个绳索没有解开,阿弥陀佛在招手接你,也去不了!这个地方有人拉着你,就是这个念头、妄念在拉住你,使你不能往生,必须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

  所以佛在此地一开端,就把生死根本说出来,『若诸世界,六道众生』,这一句我们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的看过。「诸世界」不只是我们娑婆世界;换句话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界,只要有六道众生,那个世界都是这个情形,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其心不淫』,心里真的把淫欲的念头断干净了,没有了,那他就『不随其生死相续』。「生死相续」就是六道轮回。换句话说,他「不随」,就超越六道轮回了。由此可知,只要这个念头不断,他就决定出不了三界,决定还要受生死相续。这是佛把这个真相,为我们一语道破。这个事实真相,晓得的人太少了,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这是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再看底下经文: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这个『汝』是叫着阿难,同时也是叫着我们。我们今天念佛,希望得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叫做念佛三昧。实在讲,功夫浅的、功夫成片都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总名称。以功夫浅深来分,通常分为三等,最浅的是功夫成片,其次是事一心不乱,最高的是理一心不乱,这个统统叫做念佛三昧。我们也在修念佛三昧,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念佛三昧的目的何在?是要超越三界。『尘劳』是三界六道的代名词。「尘」是污染。三界六道都污染我们的真心本性,所以用一个「尘」来做代表。劳是烦恼。我们晓得三界之内,充满了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不断,就出不了三界。我们晓得小乘阿罗汉超越三界了,《楞严经》上讲他们的定功很深,到了九次第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定功虽然很深,仍然出不了三界。一定要到第九定,第九定把见思烦恼断掉了,超越三界了。也就是这里讲的「杀盗淫妄」,他连念头都没有了,真的这个妄想断掉了,这样才能够超越三界。

  如果『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换句话说,就是出不了六道轮回。或许有同修要问:「这个事太难了!」是难。净土宗讲「带业往生」,我这个念头没有断,能不能往生?我在此地老实告诉诸位,断有二种,一种叫灭断,一种叫伏断。伏是把它伏住,虽有这个念头,它不起作用,伏住了。灭断难,伏断容易。这个经上讲的是灭断,为什么?这个经不是专门对净土宗讲的。换句话说,修其它的法门要灭断,才能出三界;修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灭断也行,只要伏断。伏断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控制住,有人比喻叫「石头压草」。其它法门是斩草除根,那个当然是很彻底。净宗不必斩草除根,用个石头把草压住就行了,看不见了,它不起作用,这样就能往生,所以净宗的成就比其它法门真的来的容易。

  我们说老实话,这个境界,我们一生当中不容易成就。五欲六尘这个妄念,要断念是真难。但是这一句佛号念的功夫得力,把这个妄念伏住,我想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这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之处,古德讲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我们明白事实的真相,努力在断除这些烦恼,你断得愈干净,当然愈殊胜。刚才讲了,我们能把烦恼伏住,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我们能将烦恼断掉,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了,是生到实报庄严土,这不一样!修学其它法门,将这个妄念断掉了,像经上讲的真正清净了,灭性亦无了,他的境界也才是方便有余土的境界。我们净宗要有这个境界,就到实报庄严土的境界,这是不能为比的。所以就显示出净宗修学真的是叫「易行道」,比起一切法门来说,容易、稳当、快速,一生圆满成就。

  底下一段,佛给我们说明,你要是不断,不但不能出三界,必堕魔类,妖魔鬼怪。这一段经文就是讲的妖魔鬼怪。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智」从哪里得来的?当然决定不是真实的智慧,我们晓得真实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那是般若智慧。此地所讲的智慧,就是佛法当中常说的「世智辩聪」,他有世间的聪明智慧。

  『禅定现前』,这个「禅定」是世间禅定,如果修学的非常如法,那就是经上所讲的「四禅八定」。这一种禅定现前的时候,我们一般世间人要是看到了,也会非常赞叹。譬如,他一入定,能够十天、半个月不出定;甚至于定功更深的,一入定可以二、三个月才出定,那我们看到这种人,必然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有功夫,这是得禅定的。得禅定,能不能出三界?不见得。假如他有这个功夫,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成功,那个没有问题的,决定得生。如果他不求生净土,换句话说,他将来一定往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不能出三界。如果他这个淫念不断的话,他就堕到魔道去了,那就非常可惜了。

  魔的特征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认识他是魔?前面跟诸位报告过,魔不怕,要紧的是你要认识他。你认识他,就不受他的害,他也障碍不了你;你要不认识他,你就上当了,你受他的害,他会障碍你。魔的特征是「淫心不断」,这就是魔,这决定不是佛。纵然打着佛的招牌,这个淫念淫行不断,我们就知道,这是魔王出现了。

  『上品魔王。』「上品」是定功深的。他也有定功,也有智慧,甚至于讲经说法也头头是道,或许也有些神通,有定就有神通。这个神通,根据《楞严经》上所讲的,有二种来源:一种是从禅定里面生的,另外一种是魔附身。那个神通不是这个人的,魔附在他的身,于是这个人有神通;魔要是离开了,他这个通的能力完全失掉了。所以神通有这两种。佛、菩萨决定不以神通做佛事,换句话说,不用这个方法来接引大众。

  『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这一些妖魔鬼怪,在我们现今这个社会里面,《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所谓「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就是指这个时代里这些人很多。如果我们不认识他,学佛跟他去学,不会成就的。到最后,纵然你学的很好,也变成魔王、魔民、魔女了,那就太可惜了。他们自己称说,他也是成佛了,也是成菩萨了,或者说他是什么佛菩萨再来的。他的教戒当中,决定不禁止淫欲的念头,甚至于还赞叹,那个麻烦就更大了。再看底下这一段:

  【预辨佛魔教仪】

  就是佛教给我们,你预先能够辨别,哪个是佛,哪个是魔;换句话说,你都能认识清楚。请看经文: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佛这个讲得清楚,讲得明白,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我们现在正是末法时期。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叫「正法」,是佛灭度后一千年,这个时候佛法非常纯正,没有变质。时间愈长,这个承传就生了变化。所以到第二个一千年,佛法渐渐变质了,没有那么纯了,叫「像法」;像是相似,还像个样子,相似,不完全纯了。到第三个一千年以后,叫「末法」。佛法愈传愈模糊,大幅度的变质了,这叫末法时期,末法有一万年。一万年之后,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在这个世间完全消失掉了、没有了,叫「灭法」。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佛法了,必须等另外一尊佛在我们这个世间又出世了,他讲经说法,这个世间才会有佛法。

  那么下面一尊佛是谁?弥勒菩萨成佛。弥勒菩萨什么时候成佛?《弥勒下生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以我们这个世间年月来计算,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才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成佛。由此可知,这个世界有佛的时间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

  弥勒佛下来的年代怎么个算法?诸位读经就晓得,弥勒菩萨现在住在兜率天,兜率天弥勒内院就是菩萨修行的道场。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这个世间的四百年。大家一算就晓得了,一天是我们的四百年,一年也照三百六十五天计算,四千年这个数字一乘,就是弥勒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的年代,是这样计算的,这个计算不会差误的。

  现在是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已经过了一千年了,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换句话说,末法还有九千年。佛在《无量寿经》、在《法灭尽经》里面,为我们说出将来佛法统统都灭尽了,最后灭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最后灭,最先灭的一部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部《楞严经》。《楞严经》是最先灭,《无量寿经》是最后灭,佛法灭尽了,它住世还有一百年。由此可知,《无量寿经》的功德不可思议。

  这是说佛灭度之后,末法就是指我们现代。现代这个社会,是『多此魔民,炽盛世间』。「炽」是形容词,像火烧得非常的猛烈,这是比喻;「盛」是盛行在这个世间。

  『广行贪淫,为善知识』。在三、四十年之前还少见,偶尔听到。现在无论是在国内、在国外,常常听到,时时听到。甚至于还有特别提倡双修的,就是这个经上所讲的:「他是真正的善知识吗?」自命为善知识,佛不承认的。

  如果不幸跟他们学,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这个就是受他的害。受害之人,多!我们也遇到了不少。有少数觉悟了,回头了,这是幸运的;还有一些执迷不悟,那就难讲了。后果不堪设想,真的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学佛不能不辨别清楚。再看下面经文: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佛叫着阿难,不但阿难尊者自己想,在这一生当中,在佛法里面常说的「三摩地、奢摩他、禅那」。这三种定的名称,古德在《楞严经》批注里面讲得很清楚,大多数古德有一个共同的说法,三摩地偏重在止。我们以天台止观来讲,偏重在止,止就是止息一切妄念。三摩偏重在观。诸位要晓得,止里面也有观,观里面也有止,只是偏重不一样。三摩偏重在观。禅那是止观并重,称为禅那。首先我们要把一切妄念息掉,所以说的是三摩地。我们通常讲断烦恼,这个「断」字就是「止」的意思。佛告诉我们要真正修定。我们念佛人要真正想修念佛三昧,也就是像《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那就一定要先断心淫。不但事上不能有,念头也不能有;有这个念头,对于三昧就产生了障碍,你决定得不到。纵然世间禅定(四禅八定)现前,出世间的禅定(超越三界六道的这一种定功),你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这个淫念障碍住了,这是必须要知道。这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这样教导我们,你看佛再说:『是名如来,先佛世尊』;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以前,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没有第二个例子,统统是这个方法。下面这个词句非常肯定,『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决定」是非常的肯定,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教诲,必须要牢牢的记住,依教奉行。

  底下佛再说明,确定我们修行成功与失败,关键到底在哪里?我们看经文: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佛先举一个比喻,比喻好懂,所以佛在大经里面,常常用这个方法来启发我们的智慧。为什么说不断淫欲,你的禅定就不能成就?这个比喻说:『如蒸砂石。』我们晓得,煮饭要用米才能够煮成饭。你煮一锅砂,一锅细石头,你想把它煮成一锅饭,这是决定不可能的。所以佛讲纵『经百千劫』,这是说煮的时间长。你煮得再长,还是热砂,还是热石头,它决定不会变成米饭。这个比喻很容易懂得,为什么?它不是米,米才是蒸成饭的根本,这个不是。同样一个道理,大定是清净心的成就,心不清净怎么能成就大定?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盘。何路修证。】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这个就错了,求佛的妙果是要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明白为我们显示,修行的纲领是「清净平等觉」。这都是讲真修的人,希望我这一生当中,真正成就的人。换句话说,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修,都是善根深厚之人,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你今天不可能遇到第一法门;纵然遇到,你也不会生欢喜心,也不会信愿受持。由此可知,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一心想学,就是你无量劫的善根成熟。既然过去生中,这样长的时间修学,为什么没有成就?现在读这一段经文,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这个淫欲的念头没断,被它障碍了,所以没有成就。这一生当中,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障碍去掉;去掉这个障碍,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决定得生净土。一生净土,给诸位说,就是一生当中圆成佛道。不但这是我们自己的愿望,也是十方一切诸佛对我们的期望。我们真能做到,才不辜负诸佛如来的恩德,不辜负诸佛如来的教导。所以一定要深深体会佛对我们教导的苦心,一定要依教奉行。

  如果在因上错了,『纵得妙悟,皆是淫根』。「妙悟」有没有?有!确实有。「妙悟」从哪里来的?一个是他修定。刚才讲,他不是没有定,他真的有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6: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