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9|回复: 2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三皈传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3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http://www.dizang.org/rm/aa/sgcs.htm

  一九九六年净公上人讲于澳洲昆士兰

  诸位同修!承蒙邀请,今天有缘在昆士兰的黄金海岸(Gold Coast),与大家谈谈佛法中的“三皈依”。这在佛法里也是很重要的课题,是我们修学入门之处。在未说三皈之前,首先对佛法要有正确的认识。

  目前世界上的佛法,确实存在很多不同的形式,我们不能不辨别清楚。最普遍地,大家都以为佛法是“宗教”,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是宗教,这是变质的佛法。其实佛法原本不是宗教,但是现在确实变成宗教了。另外一种,变成“学术”了,特别是在日本某些学校、学术团体,佛法变成哲学,这也是变质的佛法。

  一九二三年,欧阳竟无大师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做一次很震撼的演讲,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说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它是现代人都必须学习的。佛法变质成为宗教与哲学,实在是很不幸的,但是对社会,还不至于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佛法变成“邪教”。诸位如果仔细观察,这对于个人、社会是有害的。另外一种,佛法变成“作秀”的也不少,在现前社会上时有所闻,这种变质太离谱、太过分了。欧阳大师告诉我们,佛法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然而佛法究竟是什么,并未说明。他要让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

  我们冷静观察,“佛法”是“教育”、是“教学”,从经论上最常见的称呼可以证明。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自称为“弟子”,唯有在教育教学中才有此种称呼,这是师生的关系。“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

  佛法教导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说一切众生的无量苦恼,起于不明了自己及生活环境的真相,于是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因此生起许多苦难。若能彻底明白自己及生活环境,则其思想见解正确,一切苦自然消除,而得真正的快乐。这是佛法教导的宗旨,教学的内容。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在可以为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幸福,这正是欧阳大师所以说“佛法是一切众生所必须修学的”。

  修学佛法,入门就是“三皈”的传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总方向。学佛是从三皈做起,它是学佛人这一生必须遵行的修学总原则。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古时候这种说法,大家不会发生误会,可是佛法自古流传至今,依中国历史所记载已有三千多年,代代相传,免不了有些不正确的知见掺杂在其中,错解了三皈依的真实义,即中国人常说的“以讹传讹”。

  《六祖坛经》是唐代的著作,距今约有一千三百年。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说“三皈依”,则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而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使我们联想,早在唐朝时,大概就有很多人误会皈依三宝的意义。如果没有人误会,六祖又何必用这种说法!必然是有很多人错会了。一千三百年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有人产生误会,何况又经过一千三百年,今天讲三皈依,难怪大家错会其义。

  《坛经》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六祖解释佛法僧三宝:“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样教导我们“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什么是“皈依佛”?一般人对自己、对眼前的生活环境,确实是迷而不觉。佛教导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来依正觉,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讲的“三宝”有很多种说法,皈依觉是“自性三宝”。如果向自性之外求学,就是佛门所谓的“外道”。佛家讲外道,不是轻视别人,而是心外求法称为“外道”。佛法教我们从心性中求,所以佛法是“内学”,从自心里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错了,一样也得不到,向内求则有求必应。这个道理,不但佛在经论上说得很清楚;中国的儒家、道家,也说得很正确。

  皈依三宝,真正的皈依处是依靠自性三宝。从迷惑回头依自性觉,这句话说得很容易,可是究竟应如何作法?我们很想回头,很想觉而不迷,却偏偏迷惑颠倒。如果不落实在生活中,这种讲法就变成玄谈,变成玄学,而实际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迷”与“觉”的现象是什么,也就是“迷”是什么样子,“觉”是什么样子,“佛菩萨”与“凡夫”那里不一样。我们从这里可以摸索出一条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处。

  《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就是现前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无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所表现的种种身分。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与凡人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也穿衣、也吃饭、也上班工作、也应酬,这些皆与我们相同。相同中的不同之处何在?在他的心清净。事跟我们一样,没有丝毫差别,我们每天工作八小时,他也工作八小时。我们在生活中天天生烦恼;他们则是天天生智慧,这就不一样。我们生活、工作、应酬都生烦恼;他们生活、工作、应酬都生智慧。何以见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证明。他到黄梅见五祖时,曾经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到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他的心常生智慧,我们的心常生烦恼,这就是佛菩萨与凡人不同之处。

  智慧怎么生的,烦恼从那里来的,只要搞清楚,就知道从那里回头、依靠什么。烦恼从妄想分别执著而生,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著,每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著,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是读了净宗经论以后,仔细思惟研究,确实有道理。在一切法中皈依净宗经典,亦即在无量经典中,我们选择净宗“五经一论”。这六部分量都不多,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决不可轻视。其分量虽少,若细讲这六部经,十年也讲不完,所以依照此六部经修行就够了。“皈依法,我们就选择净宗五经一论”,非常踏实。

  净宗学会成立时,于“缘起”里提出行门的五大科目,即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五项守则:“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皆是净宗五经一论所说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时时与佛所说的话对照,若相应即是正确的,就没有做错、没有想错;若与佛所说相违背的,就是想错、做错了。我们真正抓住纲领,以此检点、修正自己的生活行为。

  “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义,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特别是净宗,著重修清净心。皈依誓词中,“皈依僧,众中尊”。“众”是指团体、社团。世界上社团有很多,小则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佛告诉我们,学佛人的团体,在一切世间团体里,是最值得尊敬与赞叹的,因为它是“模范社团”,可以作为所有社团的榜样。它的特点,是社团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处,是一个和合的团体。团体最怕不和,他们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见和同解”,也就是建立共识。

  想法看法一致,是一个团体和敬的基础。特别是在澳州,这两天我们见到此地政府的两位首长,都很慈悲善良,实在非常难得。他们告诉我,“澳州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有各种不同的种族,与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在异中求同,建立共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两天我们接触,彼此皆有此共识,希望我们在此地能团结发展,真实的基础就是“见和同解”。和合社团的第二个条件是“戒和同修”,持戒即表示守法,尊重别人,尊重法律,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彼此尊重而不排斥,就能互敬互爱、互助合作,社会才能和睦相处,才能繁盛,共存共荣。

  佛门六和敬的团体,在所有团体中是最尊贵的。“皈依僧,众中尊”,我们要朝此目标努力。别人不尊敬我们,我们必须尊敬别人;别人排斥我们,我们更要爱护别人。用耐心与真诚感化他们,这样才能达到和睦相处的目标。“僧”字含有这层意义。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时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就是觉悟,就是正知正见。所以,“觉、正、净”实在是一而三,三而一,皆指我们的真心本性。

  自古以来,中国佛法有十大宗派,有无量法门。无论宗派法门有多少,修行的方法皆可归纳为“觉、正、净”三大类。一般而言,禅宗、性宗(法性宗)是由觉门入。禅宗的目标是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见性,这在觉正净中称为“觉门”。禅宗以外称“教下”,如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皆是从经典入门,即是由“正门”入。用经典的教训、理论与方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是走正门。“净宗”完全用一心念佛的方法修清净心,这是由“净门”入。

  “觉、正、净”三门,“觉门”定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契入;若不是上等智慧,无法开悟。由“正门”需要长时间,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依佛的经教,长时间熏习才能契入;虽然中下根人可能契入,但时间太长。比较起来,还是“净宗”好,不必上上根机,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一句“阿弥陀佛”修清净心,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譬如,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在门外看是不一样,进了门就一样。由此可知,无论从那个门进来都相同,所以契入之时,觉正净必同时得到、同时具足。往生净土即是契入佛境,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赞叹的,还是此法高明,因为它太方便了,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必浪费很多时间,的确是最殊胜的法门。

  《无量寿经甄解》曰:“今就利益论,彼(指华严、法华)假此(指无量寿经)真。何故?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莫过斯。”此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若论真实之利,无有过于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故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是将“如何皈”、“如何依”,为诸位说明清楚。

  “自性三宝”之外,尚有“常住三宝”,此是形象。佛像是“佛宝”,经典是“法宝”,出家人是“僧宝”。形象上的三宝很有用,如果没有三宝形象,今天虽将三宝的大意为大家讲得很详细、很明白,恐怕大家下楼就忘了,过两天就完全没有了。因此,供养形象三宝的利益太大了。家里供养佛像,一见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学佛菩萨,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见到佛像自然就提醒自己。佛像就是这个用处,不是教你天天香花水果供养,向他磕头,那一点用都没有。你以为这样佛菩萨会喜欢你,佛菩萨早就跑了!

  佛菩萨希望我们觉悟,不希望我们迷惑颠倒,但有不少人错将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所以,须知道供养佛像的道理,乃是提醒自己觉而不迷;见到经典,就要想到正知正见,正而不邪;见到出家人,就想到净而不染,就会想起自己要修清净心,要六根清净,要跟大众和睦相处。如此时时提醒自己,利益就很大,因此住持三宝有这样的功德利益。由此可知,“住持三宝”很有必要,它是三宝的形象,但是要有实质的内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没有实质的内容,单是表面形式则不得利益。大家明白道理,晓得如何入门,此即是“传授三皈”,就是将三皈的意义、修学的纲领原则传授给大家。

  “三皈”的仪式是在佛菩萨形象面前发愿、宣誓,从今而后发心一定要这样做,由一位出家法师为你作见证,证明你确实发过誓,发愿作一位真正的佛弟子。三皈仪式简单而隆重。现代有许多很复杂且长时的仪式,又不懂得三皈的意义,糊里糊涂皈依佛,皈依之后仍然糊里糊涂过日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与佛法的教义完全违背。真正回头依靠自性三宝,此人完全改变了,一般讲改造命运,甚至改造体质。命运、体质皆可改造,心念回归,就完全改变了。

  三皈依的仪规,我们采用弘一大师从戒经节录的三皈仪式。弘一大师说,世尊当年在世,就是用此仪式为弟子们传授三皈,所以我们也遵循这个仪式。

  “皈依佛”,我们落实皈依“阿弥陀佛”。为何不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皈依阿弥陀佛,而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正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期望。“皈依法”,我们落实皈依《无量寿经》。“皈依僧”,我们落实皈依“观世音、大势至”,这两位菩萨僧宝。

  若有人问,你有没有皈依?“我皈依三宝”。皈依那位法师?“皈依阿弥陀佛大法师,我是弥陀弟子”。谁为你作证明?“净公上人为我作证明”。这个说法完全正确,而不是说我皈依净公上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过去我传授三皈时常讲,我们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皈依某一个人,就是把佛法的僧团分化了,此种过失很重。若依戒经结罪,这是“破和合僧”,堕阿鼻地狱。所以,证明三皈的法师是代表僧团传授三皈,为我们作证明的。从《坛经》看来,“三皈”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误解,此事必须澄清,我们才有一条真正的出路。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7 10: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