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8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2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起即观故也。方法出请观音等诸大乘经,通於四仪,及诸作务。】
六祖大师在黄梅就是修这个,舂米破柴,非行非坐,他在工作,工作也是三昧。这是行住坐卧统统有,它没有局限。实在讲,这种方法我们来修学是非常恰当,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大家工作非常繁忙,压力很重,采取这种方法来修行是最方便的。
通常佛七当中,行策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代祖师,他用的方法是「半行半坐」。他把念佛人分成三班,每一班有四个出家众来带领,带领就是一班经行,两班止静;经行的人要念出声,止静的人不念,止静的人在休息,专门听,听经行的人念佛的声音,心里专心听,那就不打妄念,听佛号,不念。这样子它是一班念一千声,念一千声这第一班止静,第二班经行,叫换班念;第二班一千声念完,第二班止静,第三班经行;第三班念一千声,再轮流到第一班。他用这个方式,他这是常年念佛,白天、晚上都用这个方法,像佛七,一七为期,或者是二七,或者是三七,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好,人不累,他念一千声,他有一个适当的时间来休息,恢复体力,轮到他再念。因此,他这个精神能提得起来,时间能够持久,采取这个方法。念佛堂里面,给诸位说,只有一句佛号,没有其他东西。我们现在这一般佛七,说老实话叫佛七法会,为什么?里面有唱赞、诵经、回向,甚至还有念疏文,名堂很多!在念佛人来讲,这叫夹杂,夹杂很多东西在里头,这个不专、不精。
真正念佛堂,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苏州灵严山,印光老法师在世的时候,他的念佛堂,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日夜都不间断。日夜不间断怎么念法?白天就像这样大家轮班念;晚上轮值,四个人一班,大概一班是念两个小时。当班的人,那是非去念不可;不当班的人就可以随喜,你有精神喜欢去念,你就跟著念,你要是不念,你回到寮房去休息。念佛堂规矩是这个样子。
所以进念佛堂,经都不看;念佛堂外面的大众,那就要按照早晚课诵去念诵。大雄宝殿里面的课诵就跟平常完全一样,楞严咒、十小咒、大悲咒,念这些,念佛堂里头没有,进念佛堂那是专修净土,就没有这些拉拉杂杂的。它以一七或者七七为期,七个七打完之后有一个大回向,这个算是很特殊的,这是一般佛七。常年念佛堂里头,没有回向,为什么?他的目的都是求生净土,所以这个法门叫不回向法门。其实不回向乃是无上回向,念念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念念想见阿弥陀佛,所以那个回向都在念念之中,不要再做回向。
我们现在在国外开念佛班,所使用的方法是采取第四种「非行非坐」,这就是采取随意,随你自己意思。我在国外劝勉同修们,每个月至少念一天佛,这一天是二十四小时,一个月念一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但采取随意的。念佛的时候可以经行、绕佛念,可以坐著念,可以拜著念,什么时候行、什么时候坐、什么时候拜,随你的意思,不必跟大众一起;大众一起受约束,他就不自在。
我们把佛堂划三个区域,在佛像当中这个地方,这是拜佛区,你喜欢拜佛,你就到这里拜;拜佛后面这个区,这是止静的,坐在那里念佛的;旁边这是绕佛的,你喜欢绕佛,你到旁边去绕佛,绕累了,你到后面去坐;坐到累,你想拜,你到前面来拜。所以把一个佛堂划分为三个区域,完全随意。不必大家一起拜、一起坐、一起经行,这样一来,他们就觉得很自在,都欢喜,没有拘束!你迟到也没有关系,你早退也没有关系,不与任何人打招呼,进了念佛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见任何人都不打招呼,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你有重要的事情要早一点走,你爱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走,走的时候也不要跟人打招呼;你有事要迟一点来也没有关系,念佛堂门是开的,自由进出,大家就方便,都欢喜。
这个方法在此地就是第四种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这个方法「通於四仪」,四仪就是行住坐卧。有些人初学的时候体力不行,二十四小时不睡眠没有办法,很疲倦的时候可以去打个瞌睡,但是不能躺在床上,海青不可以脱,你可以坐在沙发上睡一下,睡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惊醒再跟著念,采取这个方法。念久了心清净,的确他愈念精神愈好,就不会有睡眠了;还有睡眠,换句话说,他的功夫还没有真正上轨道,真正上轨道的时候不会有睡眠,二十四小时决定精神很饱满。你顶多休息一、二个小时,体力就恢复,不会觉得很疲劳,这是你功夫真正得力;觉得很疲劳,还要去睡八个小时,这都是没上轨道,功夫不得力。
「及诸作务,公私怱遽」,公家的事情、私人的事情,怱遽就是很忙碌,「亦不碍修」,用这种方式不碍,这个方式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行住坐卧,只要不要用思考、不要用头脑的事情,工作也可以念。所以这是四种三昧里面第一方便。
疏【称理,则自性常定,是饭食义。自性常慧,是经行义。】
《疏钞》最大的特色就是将这全部的经文句句消归自性,『称理』就是消归自性,这是经文读了能够与真如本性相应,我们读《疏钞》一定要明白这个事实,要学习。我们将来读一切经也像莲池大师一样都能消归自性,那你就有大受用。佛家讲消归自性,儒家讲心得,你读了之后心里真正得到,消归自性就真正得到;没有消归自性,你没有得到。所以心得不容易。我们看过很多人读书心得报告,东抄西抄,那是笔记、杂记,那不算心得;写得最好的,也不过就是读了一点感想。心得是真正有所体会、有所领悟,在此地就是「称理」,就是他有体会、有领悟。他从这个经文上悟出来,饭食是『自性常定』,常定是禅悦为食;经行是『自性常慧』。
演【自性常定者,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又云:心地无散自性定。】
「那伽」,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龙象,龙咱们没有看见过,象看见过,大象好像常常在定中一样,走起路来,它是四平八稳慢慢的走,像在定中,行住坐卧统统都在定中,无有不定时,这是举这个比喻。所以不必是盘上腿打坐才叫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