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2|回复: 2

[其它话题]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六十四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九十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第六十四集)  2001/8/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5-013-006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二十二页,经文第三行:

  【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戒贵则尊。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

  我们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讲「道戒为尊,天神敬伏」。为佛弟子怎么能够忽略?『戒德之人』就是讲持戒道德之人,这是讲两类,一类是持戒,一类是道德。持戒之人必定有道德,道德之人必定持戒,这两种人分不开的。如果讲他们的功行高下,道德之人比持戒之人要高,为什么?戒里头不一定有道,那有小道,没有办法有大道;道里头决定有戒,所谓是有「定共戒」、「道共戒」,我们要晓得。

  道德之人一定得诸佛护念,天龙善神保佑。下面佛在此地具体跟我们说出来,『道护为强』。「戒德之人,道护为强」,为什么?道德一天一天增长。谁护持他?自己护自己,用戒、用道德来护自己,唯有自己护持自己的法,外面天龙鬼神才来护持你,你自己不护自己的法,求外头人来护持你,哪有这种道理!我们前面跟诸位说明的,自欺者必定欺人,欺人者必定自欺。不自欺的人怎么会欺人?欺人的人肯定自欺,就这么个道理。自己果然有道德,不要去求佛菩萨、护法神保佑,不需要求,道德就是自护,那些人看到这种情形自自然然尊敬你,自自然然拥护你,这是真理。护,只要你道德不断向上升,你不要退转,进步得缓慢不怕,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只要不退转这就是精进,你就感得诸天善神拥护,你也自然感得诸佛菩萨护念,使你的道德更加强大,「道护为强」,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天龙鬼神就来服侍你,就来伺候你。

  我们一般人讲的感应,『役使诸天』,天人,役是服役,他来服侍你。在历史上这种事情很多,最明显的、众所周知的,像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道宣律师感动天人供养,他是持戒律的,戒德之人。我们举道宣持戒,戒持得清净,他日中一食,每天到日中的时候,天人来给他送饭,接受天人供养。中国佛教八大宗,这一位是律宗的开山祖师,他学戒律,在当时高僧大德讲戒律他都去听,只要听到哪里有讲戒律他就去听,传记里头记载他听《四分律》听了二十遍,好学、勤学,哪个地方有法师开坛讲《四分律》,他绝对不空过,怎么苦也得去求学。晚年在终南山结茅篷清修,当然他的行持感动许许多多的人,在当代提起道宣律师,没有人不肃然恭敬的,真具戒德。

  我们还熟知有一个故事,也是在那个时代,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窥基法师,窥基是玄奘的学生,但是法相唯识宗并没有在玄奘法师手上成立,而是在他学生,在窥基大师手上成立的,所以他是法相宗的始祖,第一代祖师。我们知道窥基大师的出身,他是富贵人家出身,他是尉迟敬德的侄子,我们晓得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将,李世民做了皇帝,尉迟敬德是元帅。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真的是高干子弟,贵族出身。玄奘大师知道他很聪明,一定要他出家,这事情难,玄奘大师要把衣钵传给他,这个人聪明绝顶。传说里面他提出三个条件,玄奘大师同意他就出家,不同意他就不出家。第一,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书,要准许他,他喜欢看什么书都不障碍他,所以他出家带了一车的书;第二,物质生活享受惯了,寺庙贫穷受不了,他要带钱去,所以带一车金银财宝。另外,他还要有人照顾他、伺候他,在那个时候有宫女,这个不能少的,还要带一车美女去伺候他。所以人家戏称他为「三车法师」,玄奘大师都同意了。这事情在当时传闻很广,到处都晓得这位贵族公子出家了。出家之后确实他有成就,玄奘大师没有看错人,玄奘大师所讲解的经论,他笔记,他把它写成书。

  传记记载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一天窥基大师旅途经过终南山,也非常仰慕道宣法师,特地到终南山来拜访。道宣律师听到他来很欢喜,为什么?这人学问不错,经也讲得很好,可惜戒律不太重视,要好好的教导教导他,正好有个机会教育,这很难得,也就很欢迎。那一天到山上,道宣律师也是有意要让他看看天人来供养,让窥基大师见到,从内心里面感动他。哪里知道那一天到中午天人没有来送供养,道宣律师感到很失望,他一天就没吃。下午窥基法师一行下山了。到第二天中午,天人来送供养,道宣律师就责备他:「为什么昨天你没有送供养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的护法神保护着,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这话一身冷汗,自己错了,自己念头错了,没有晓得大乘菩萨。道宣律师以为自己戒胜,哪里知道大乘菩萨德胜,德里头就道共戒,人家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像《华严经》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人家入无障碍的法界。所以这是持戒感动天神来为他服务。

  再说一个德,德高的也感动天神给他服务。唐朝时代的李通玄长者注《华严经合论》,《合论》序文里面我们就读到,李通玄长者是李世民一家的,他是皇族,但是这个人没做官,学佛修行,那也真是有功夫。他发心给《华严经》做批注,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带着这部经,在深山里面遇到一只老虎,要是别人看到老虎都吓跑了,他不但没有跑还跟老虎说,我想找一个清净环境来批注《华严经》,你要是知道有好地方,你带我去。老虎给他带路,带到一个地方确实非常幽静,一个山洞,那山洞是老虎窝,一窝的老虎都在那里。李通玄看了看,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点头,不错!这地方是好。老虎搬家了,感动得老虎搬家,把那个石洞让给李长者,于是李长者就住在石洞里面。到第二天,来了两个女子,年轻的女子来给他服务,李长者看了一看,一句话不说也没有问她。他这一部《华严经合论》写成,很长的时间,这两个女孩子天天来替他服务,替他清洁环境,替他准备纸张、准备笔墨,样样都给他弄好,到晚上就走了。长者也是日中一食,她给他准备,晚上就走了,早晨就来了,没有说过一句话。李长者跟这两个女孩子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问过她:妳叫什么名字?妳住在哪里?没有。等到这部《合论》写成,他总以为这两个小孩是附近村庄里头的,到附近村庄去找她们,感谢她们,找不到!一问人,人家都不晓得。天人来供养,这是德,这是道德感动天人来服务。我想这事情不会是假的。李长者一个人在山洞里头居住,什么事情都不要操心,有这两个义工天天来照顾他,确确实实佛说的话没有错,「役使诸天」。

  《高僧传》里面这一类的记载很多,如果诸位嫌《高僧传》的分量太大,你去看《神僧传》,《神僧传》就是专门有这些神通感应的,从《高僧传》里头节录出来的,这分量就比较小一点。《神僧传》好像有四卷,过去我都读过,很多,真的不是假的。诸位讲经,如果要搜集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在《经律异相》、《法苑珠林》,这两部书里头搜集,都是《大藏经》里头的,《法苑珠林》里面有一些历史的掌故,很值得我们做参考。

  『天龙鬼神,无不敬伏』。「天龙鬼神」,这是泛指八部护法神,都是属于四天王管辖的,他们也可以说是四天王的部属。四天王是护法神,他的部属对于持戒道德之人无不敬伏,敬是恭敬,伏就是服侍,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服务,他们没有不敬重、没有不服务的。

  『戒贵则尊』,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世间法,人常讲自尊,自尊不是自大,不是狂妄自大。佛在这地方教导我们,怎样是自尊?持戒就是自尊,断恶行善就是自尊,所以这一句的内涵就是讲持戒精严。戒里面可以分为两大类:「止持」与「作持」,止是决定禁止,禁止恼害众生。我们讲的五戒,五戒是禁止恼害众生,属于止持。不但恼害众生的行为不能有,恼害众生的念头都没有,这才叫持戒清净、持净戒。如果还有恼害众生的念头,戒律虽然严,不清净,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跟我们讲的,夹杂不善。夹杂着毫分不善那是指念头,念头不善,行为虽善,你还有不善的念头。持戒算不错了,有一些人持戒很好,为什么不能像道宣、不能像李长者,感得天神来为你服务、来做义工?我们想想我们能不能做到?

  李长者注《华严经》最少的时间也要两三年,这么长的时间两个女孩子天天来照顾你、伺候你,不跟她说一句话能做到吗?从这地方看,李长者的心是多么清净,他心里头只有《华严》,没有其它的念头,你来服务照顾,他不是不知道,他没有空问你。从这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他的心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确实做到不杂毫分不净、不杂毫分不善。真正做到纯净、纯善,天人来当义工就现前了。我们想想自己有没有到这境界?没有到这境界也希求天人来服务,那叫打妄想,那完全错了。要知道人家戒德自然,一丝毫勉强的念头都没有,没有丝毫恼害众生的念头。纵然众生能恼害自己,也绝对不放在心上,自己心地的纯净纯善决定不会被扰乱。我们看到这些文字记载,想象当时的状况,细心去体会去观察,他给我们做示范,我们应当怎样学习。所以,真正懂得持戒的人,是善行当中最善的,最尊最贵。

  「作持」里面,那是佛教给我们要做的,我们没有去做就犯戒了;「止持」里面我们不止就犯戒了。作持是哪些?菩萨戒,利他的,凡是利益于别人,有利别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众生的事情,我们要做,不做就犯戒了。佛对我们的教诫,该止的没止,该做的没做,还自以为戒律精严,这是大错特错。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他没办法再进步,没有办法改进,自以为是,不知不觉产生贡高我慢,轻视别人,「我持戒他没有持戒,我比他高,他不如我」,傲慢的心生起来,菩提道上造成严重障碍,念佛也不能往生,这多可惜!

  所以我们要记住,佛在《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持戒的总原则:「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人家有过失,他的过失是真的是假的我们知道吗?不定是佛菩萨在那里示现,暗中度某一类的众生,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所谓是大人作略,我们就在旁边批评,甚至于毁谤,自己造罪业,佛这一句我们就忘掉了,「不讥他过」,不讥他过的功德无量无边。如果是佛菩萨示现,我们绝不敢讥讽毁谤,决定不可以。纵然是真的凡夫造作一些罪业,我们不去批评他,他看到这些修行人这样善意对待他,慢慢良心会发现,他会感到:我做很多错事人家一句话不说,我做一点点好事人家就赞叹,良心发现他会悔改。要给他生路,要帮助他回头,帮助他改过自新。他要是犯一点小过,还特别渲染成大过,人家起的是反感。我的好事情你们没赞叹,我做一点恶事你们就这样对待我,我做更大恶事给你看!他造作的这些恶事,你讥讽他的,你要负因果责任,你是助长众生的恶行,错了!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也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蕅益大师讲得含蓄,他说:「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外面境界没有善恶,「好丑起于心」,外面境界永远是中立的。好坏从哪里生起?好坏是我们的心,我们用善心看是善事,善心看别人作恶,菩萨示现来度我们的,让我们反省我们有没有他的过失,有这过失要改,没有这过失要勉励,不可以犯这过失,菩萨示现教我的。你看看,恶都变成善了。善恶起于心,正确的。世间人没有善恶,自己有善恶,这是真修道人,这样持戒,他的戒才能够达到纯净纯善,才能感动诸佛护念,龙天护法神来替你做义工。我们要多想想!所以,这才叫自重自爱。一个人持戒有道德,世间所有一切法都难跟他相比,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戒贵则尊」。

  『无往不吉』,他还要选择良日良时?不需要,真的是大乘法中常常讲的「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天龙鬼神时时刻刻照顾他,看到他欢喜、尊敬、照顾,所谓是逢凶化吉,遇难转变成吉祥。谁在那里转化?他的戒德转化了,戒德是因,缘是龙天善神在当中帮助他,把境界转变过来了。

  『岂有忌讳不善者耶』,意思是说人避忌而讳言这些事情。『忌』跟『讳』有差别。以色相,这是妒忌,妒忌形之于色相;日常生活行为当中,以行为,这是忌。以色叫妒,我们常讲妒忌,妒是表现在外面,忌虽然没有表现在外面,心行不善。「讳」,一般人隐私的事情、不愿意人知道的事情,你去打听,或者别人告诉你,你不知道忌讳,在外面宣扬,招惹人家的嫉妒瞋恨,变成了冤仇,引起将来的报复,所谓「祸从口出」就是这意思。还有一些是不吉利的事情,人家忌讳的,我们要知道,他所忌讳的在他面前不要说。

  我们从前跟李老师学讲经,李老师就常常提醒我们,看听众当中如果有一些残障人士在听经,经上讲到「盲聋瘖哑」念一下就算了,就不要说了,为什么?说了就好像是说他,他难过。我们要大略上看听众有什么忌讳,要知道怎样回避。戒德之人,有戒有德无往不吉,他没有忌讳,他没有不善。由此可知,我们世间一般人,为什么自己损自己的德业而造世间意?这就错了!

  这一段佛的开示讲得很好。福德之人,依本经的标准后面会说到,我们在此地讲的是通途标准说的,通途标准的意思深广。人不能不修福,五戒是福报,不杀得长寿,不盗得大富,不淫得的是家庭和合,人家常讲家和万事兴;不妄语得的是社会大众对你信任,不饮酒得的是智慧,大福报!这意思在后面,偈颂里头都讲到。福德,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修这个因,他得这个果报。绝对不是说自己不要修因,佛菩萨会保佑,会把福报给我,没这个道理。《楞严经》阿难尊者就是有侥幸的心理,遭摩登伽女之难才恍然大悟,业因果报一定要自己承受,佛菩萨再慈悲都帮不上忙。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达之人。自作罣碍。】

  『道』,此地是讲佛道,十法界就是十个道,十个道之外有一真法界,才是真正的佛道。一真法界是真如大道,换句话说,这是明心见性之事。心量之大,就像经里面的比喻:「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说『道之含覆,包弘天地』,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是我们自己的本性。『不达之人,自作罣碍』,「不达」是不明了、不通达的人,「罣碍」就是障碍,障碍从哪里发生的?不了解事实真相,不明心性大道,《楞严经》上讲的「同分妄见」、「别业妄见」,这两种妄见造成的,别业妄见造成「罣」,心里牵挂。很久以前我在台湾,我也不看电影,但是看到电影广告,到处贴「心有千千结」,那就是碍,那就是罣,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别业妄见。同分妄见就造成下面的「碍」、罣碍,罣碍也就是障碍。这些我们不能不细心去研究,为什么?这问题要是不搞清楚,心里头始终有个疑惑,疑本身就是很重的障碍,《无量寿经》上讲得好:疑为菩萨严重的障碍,疑虑一定要断,断疑生信,「信为道元功德母」。

  我们今天学佛,实实在在讲,最严重的障碍是我们没有信心。不要以为我们已经出家受戒了,还不信吗?真的不信。我过去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两年之后我才去受戒,也就是学佛九年;学佛七年出家,学佛九年才受戒。受戒出了戒坛之后当然头一桩事情是到台中去看李老师,李老师一见面就指着我:「你要信佛!」连着讲了两三声「你要信佛」,我刚刚进门走进来,他看到我从大门口进来就指着我说「你要信佛」。我走到他面前,我也愣住了。我跟李老师的关系恩同父子,不是普通关系。学佛这么多年了,跟他学教,出家之后在台中所学的我在佛学院里面就用上,发心又受了大戒,怎么不信佛?他才细细的跟我说明开导我,多少出家人到一辈子、临死的时候还是不信佛,不要以为我们真信。

  信的标准是什么?能解、能行、能证,这才叫信。从前我们总是把信解行证各别分开,分做四桩事情,他不是的,是一桩事。什么叫信?能解、能行、能证才叫信。换句话说,我们对经义不解,没有能够做到,不信!人家标准是在这地方。这一句意思还未尽,我们今天下午接着讲,今天下午三点半到五点半我们讲两个小时,再细细跟诸位来说明「不达之人,自作罣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05: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