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94|回复: 7

净公上人修福积德造命法(了凡四训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0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修福积德造命法(了凡四训讲记)
净公上人 主讲
目录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年轻时入赘到浙江省嘉善县姓殳的人家;因此,在嘉善县得了公费做县里的公读生。他於明穆宗隆庆四年(西元一五七○年),在乡里中了举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考上进士,奉命到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任中刚好碰到日寇侵犯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救兵。当时的「经略」(驻朝鲜军事长官)宋应昌奏准请了凡为「军前赞画」(参谋长)的职务,并兼督导支援朝鲜的军队。
了凡先生家居生活俭朴,但每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不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这当中,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儿子,就是后来广行於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
一、立命之学
  
    第一篇“立命之学”,这是世间每个人都想明了的课题。我们一般所见所闻,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富贵、贫贱、长寿、短命,都认为是命里注定的,这种说法不能说他完全错。因为一个人若是前世做好人好事,这一世自然是一个富贵、长寿的人;若是前世做坏事,这一世自然是贫贱、短命。这是平常的道理,可是我们要晓得还有特别的,就是命运可以改变的道理。若一个人本来命里注定富贵、长寿,但他做了极大的恶事,等不到下一世去受报应,就在这一世变成了贫贱、短命的人。也有一种人,本来命里注定贫贱、短命,因为他做了极大的善事,不必等到下一世来享福,就在这一世变成了富贵、长寿的人了。这种事自古以来,中外历史上的事例很多。所以虽然说今世所受的都是前世所作,命里早就注定,但是也不一定会被命运束缚,还要靠自己现在去创造。
   这一篇“立命之学”,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的种种效验,告诉他儿子。要他儿子不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的善事,不可以做坏事。“立”字是建立的意思,“立命”两个字,就是命不能束缚我,是我创造命运,命运掌握在我手里的意思。所以“立命之学”,就是论立命的学问,讲立命的道理。反过来说,我们念佛修行的人,若能够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念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
   (一)孔公算准宿命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四篇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儿子所说的话,所以文章是上对下勉励其子的语气;他自己一生命运是如何改变的,希望他的子孙也能明了此理,依教奉行。所以叫做“家庭四训”。
   他自己叙述,从小父亲就过世,母亲叫他放弃‘举业',举业是读书求学从政,‘弃举业'学医也就是放弃读书去学医。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读书求学目的是从政,放弃读书,就是放弃从政的行业。‘学医'可以养生,自己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所以这里的‘养生',‘生'是生活。同时又可以救人,‘济'就是救济别人,这是很好的行业。
   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从前教书的先生,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没有规定学费多少,而是随便供养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贫穷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诚恭敬的表达尊师重道的心,学费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医生也是如此,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意,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老的社会里,教师和医生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尊重,道理就在此。
   ‘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艺'字就是技艺。技艺如果专精,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尔父夙心也',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当然,了凡先生就放下读书的念头来学医。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这一段是叙述他改变命运的机缘。内容描述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修髯伟貌',‘髯'是胡须,从面颊两边垂下的叫“髯”,在下巴底下,嘴两边的叫“须”。这个人胡须很长,相貌庄严,个子高大,看起来不是一个凡人,所以叫‘飘飘若仙'。仙风道骨,潇洒出众,没有一点俗气的样子,所以袁先生对这位老人非常敬重,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他品貌不凡。
   老人就告诉他:“你是将来要从政的人。”‘子'是对人的尊称,‘仕'是做官。‘仕路'就是官场,像现在的政治界一样的意思。‘明年即进学',因为老人会看相,就叫他赶快去进学。‘进学',从前国家用人,都要经由考试来选拔人才,如果考上了秀才,就会派进到县立的学校读书,所以叫做进学。并且说:“你是从政之人,为何不赶快读书呢?”‘余告以故',了凡就把母亲所说其先父希望他学医的原因,向老人说明,并且请教老人姓名和住所。‘里居'也包括籍贯和住处。老人就告诉了凡先生,他姓孔,是云南人。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子'就是宋朝的邵康节,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皇极数》就是《皇极经世书》,这本书也有相当的分量,收在《四库全书》里。它的内容,完全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它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整个世界国家转变都有论定。朝代的兴亡、个人的吉凶,也可从数理上推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学问。这的确是有根据,相当科学的。
   由此可知,每一个人,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有定数;只要你没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修行人往往能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入定。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没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念头,就必定落在数量里。换句话说,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得清清楚楚。
   所以凡夫都有数,唯独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就可以超越宿命了。即使是三界之内,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修成了四禅八定,能不能超过数量呢?的确,他在定中,数对他是失去了作用,但是这个失掉作用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远的失掉。为什么呢?他的定力若消失,念头又起,就又掉到数里去了,想逃没法逃出,在那边缘上,心一动就掉下来。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了。如果定功再进一步达到九次第定,永远保持不会退转,他就超越数量了。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在佛法里称为圣人、阿罗汉。我们懂得了这个原理,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既然有定数,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好的顺境不必喜欢,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伤。为什么呢?一切都是注定的。
   孔先生精通《皇极经》,是邵康节的传人,这也是代代相传,都是有师承,一代传一代。他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诉他‘数该传汝':你跟我有缘分,我这一套学问应该传给你。可以说孔先生找到了传人。
   ‘余引之归',了凡先生就请他到家里去坐坐。了凡很孝顺,告诉他的母亲,他母亲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而且告诉他要算算命,试试看灵不灵。这是处世待人的良好态度,礼貌很周到。你所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要经过试验才行,绝对不是贸然就接受。这一试是真的,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灵验,这样他的信心就生了,对孔先生的建议也相信了。
   余遂起读书之念。
   进学念书这个念头就生起来了。
   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这是说生起读书进学的念头,往从政的道路做预备工夫。以前读书并不像现在有很多学校,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学,没有学校。国家只有大学,没有中学,必须私塾里念得很好,才有机会考入大学。那时称太学,明、清都叫国子监,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是国家办的,私塾是私人办的小规模学校,老师只有一个,学生通常只有二、三十人。
   正好他的表兄有一个朋友叫郁海谷,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沈友夫大概是地方上相当富有的一户人家,因为家里很有钱,有几间空房子,一间作教室,请老师教自己的子弟,亲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这里来上学。郁海谷先生此时正好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教学,他就拜郁海谷作老师,进学读书。
   孔为余起数。
   孔先生给他算命。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运,告诉他,你明年去考童生(秀才),要经过好几次的考试。先要经过‘县考',了凡先生应考中第十四名。县上面有府,府上面有省,这是明、清两代的制度。一个府大概管七、八个县,主管称为知府,是在县之上,省之下。民国就把府废除了,改成行政专员。‘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政府教育厅长,管一个省的教育。所以地方上考试能考多少名、考得取、考不取,命里都注定了。到第二年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都符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我们看这段文,不是只看袁了凡先生,而是看自己。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个时辰生死都已注定了,怎么死法也注定了,一生全都是命里注定的,你怎么胡思乱想都逃不过定命。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谁都没法子逃过。
   因为孔先生给他算得这么灵,所以就请他算终身的命运。‘终身休咎'就是一生的吉凶。孔先生把他的流年排到死,什么时辰死亡,都为他排定了。历年的考试,能考取多少名,都给他注出来。
   ‘某年当补廪',‘廪'是廪生,‘补'是补缺,相当于现代所讲的公费学生。虽然是学生,但是领国家的津贴,每个月生活费由公家补贴。每一个县都有一定的名额,必须有缺了,你才能够递补上去。‘某年当贡',‘贡'是贡生。廪生、贡生都是明、清两代依学生的程度而设立的,不是学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大学生,但是受到国家照顾,由国家发给生活费用。从前生活费用是发米,而米多的、吃不完的可以卖钱,相当于实物配给。现代则用货币来代替食物,是方便多了。至于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学位,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比是学士、硕士、博士。进士相当于博士,是最高的学位。贡后某一年他去做官了。‘四川一大尹',‘大尹'相当于现代的县长,还有二尹、三尹。二尹相当于现代的主任秘书,三尹相当于现代所讲的科长。‘在任三年半',做三年半的县长,就得要辞职。为什么呢?寿命到了。五十三岁,寿命也不很长。‘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寿终正寝,这还是得到一个好死。‘惜无子',可惜命里没有儿子。了凡先生把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记下来,给自己作一个参考。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往后每次考试,完全跟孔先生算的名次都相符合,一点也没差错。孔先生的确很高明,算得很灵。
   独算余食廪米。
   ‘廪米'这是廪生所得的俸米。
   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一石是十斗。他说每个月领俸禄,你自己记住,等你领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你就‘出贡'了,就升级了,你就从廪生升到贡生了。升到贡生,廪米就不给了,廪生的缺就让别人来补,这有一定的名额。
   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
   ‘屠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厅长。他看袁先生的学问、品德还不错,建议要提拔他。出贡就是批准了‘补贡',从廪生就补贡生的缺了,也就是升级了。
   余窃疑之。
   这下他怀疑了,孔先生这一着没算对。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俸禄领到七十多石的时候,屠先生就批准他补贡了。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后,也许就升官高迁,也许是调职了。‘暑印'是代理,教育厅长大概被调走了,现在有个代理教育厅长。这一位代理教育厅长不同意,把他驳回去,不准他补贡,他还继续去当秀才--廪生(廪生、贡生都是秀才)。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当提学,他看到‘场中备卷',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没有考取的卷子,还保存着。有些时候,主管的官员会把这些没有考取的卷子拿来重新看一看,希望发现遗漏的人才。如果真正是人才,他们还是要提拔的,怕的是一时差错遗漏了。
   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考试卷。‘五策'就是‘五篇',即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论文,五篇论文。殷先生看了非常满意,非常的赞叹,他说这五篇论文,就像是五篇奏议。‘奏议'是臣子对皇帝的建议;国家施政应兴应革,他们都可以提出意见,贡献给朝廷,由朝廷来取舍。殷先生说这五篇确实就是奏议,可见袁先生见识很高,文章写得很好。因为一般对国家兴革提出建议,都是属于大臣的事情,不是小小的秀才做得到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政务委员、国策顾问。袁了凡的文章居然可与他们相提并论,可见他的确是有学问。
   ‘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博'是指见识广博,‘洽'是说理非常清晰通达,‘淹'是透澈,‘贯'是文章无论理路、无论是章法结构都有条不紊。能得此四个字的评语,定是上乘的文章,无论是在思想理论、文字的结构,都属于上等的。所以不能叫他终老于窗下,一生只做个秀才,应当要把他选出来替国家服务。‘遂依县申文准贡',就是交代当地的县政府,要把这个人提拔起来。‘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从此处来看,屠宗师是很了不起的人,看到袁先生的卷子马上就想提拔他,可是代理人杨先生把他驳回去了,这就是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袁了凡是有才干,可是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有才还要有命。所以人的一生命运主宰了一切,命、时、因缘都有定数,这里面讲才、命、时。袁先生一定要遇到殷秋溟,他的因缘才成熟,这些我们都应当要明白的。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从此以后,袁先生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一个人一生的际遇,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有命,都有时节因缘,不能强求的。命里面没有,怎么动脑筋也求不到;命里面有的,什么念头都不想,到时候自然来了。他从此以后无求、无得、无失,心地真正平静下来了。所以我读《了凡四训》,学佛以后,我们可以称袁了凡在这一阶段,是一个标准的凡夫。我们连一般的凡夫都不够标准。为什么呢?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他的妄念没有了,对于一生的休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古德云:“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知命,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小人很冤枉,拼命的追求,不知道这是命里有的,努力拼命求得的,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呢?这是指定数,一般人都在定数里。这个时候袁了凡只知道有定数,不知道定数之外还有一个变数,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下一段以后就是讲变数,讲立命的理论方法。要按照真正的理论方法去求,就能够改变命运,你想求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佛家所讲的“布施”,你想得到财富,就必须行“财布施”;想得聪明智慧,那就要行“法布施”;想长寿平安,那就要行“无畏布施”,这就是正确的创造命运的方法。按照正确的理论方法去求,都可以得到你所要得的,甚至连成佛也求得到,何况这些世间的小小福报?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燕都'就是现在的北京,也就是首都所在地,元、明、清三朝首都都在北京。‘留京一年',他出贡之后就到北京去了,在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每天静坐;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他的心地多么清净。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一般人智慧不能现前是心不清净。他之所以能够静得下来,就是他对于自己的命运完全知道,想也没用处,所以什么都不想了,心定下来了。
   (二)云谷劝导改造命运
   ⑴改造命运的原理
   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己巳这一年,他回到南方。‘游南雍',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雍是皇帝所办的大学,就是国子监,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北京称为北雍,南京称为南雍,是国家办的两所大学。‘未入监',就是未入学。在还没有入学之前,先去拜访云谷禅师。‘云谷会禅师',‘会'是他的法名,云谷禅师的法名叫‘法会',这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善知识。了凡先生他到南京栖霞山去参访,去拜见他。‘对坐一室',在禅堂里打坐。‘凡三昼夜不瞑目',也没有倦容。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故能精神饱满。云谷禅师看到他这么年轻,有这样好的功夫,很难得,不容易。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凡夫之所以不能够成为阿罗汉以上的圣人,原因在那里呢?妄想太多了。《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病根就是在妄想,‘妄念相缠',不得作圣。你坐在这里三天三夜,我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为什么呢?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了凡先生是个老实人(老实最可贵)。他说:“因为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注定了,还有什么好想呢?想也没有用处,所以干脆就不想了。”知道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要走了,所以生死是一定的。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那一个时辰,人家都算定了,有什么话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他就不打妄想了。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一个人能够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那是很了不起的功夫。他不是功夫,他是命给人算定了。所以云谷禅师就笑着说:“我还以为你是功夫不错的豪杰,原来你还是个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
   了凡先生就向云谷禅师请教:“这是什么缘故?”这就说明数的道理,人为什么会有命运?为什么会落在数量里?人如果到了无心,就超越数量了。袁了凡先生有没有到无心?没有!他只是什么都不想,因为想也没用。他还有一个妄念,就是“我什么都不想了”,有这么一个妄念,还是有心,并不是无心。他常常心里有个念头:“我一生都算定了,一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并没有到真正的无心。既然没有到无心,决定为阴阳所缚,怎么会没有数?数就是数量,是以数学的原理来推演出过去、现在、未来。
   甚深禅定不是一般世间人所有的。佛门里像黄檗祖师,他是在定中所见的境界。因为在禅定中,时空都突破了。时空突破了之后,过去、现在、未来自成一片,全部都看到,那是决定真实,一点都不会差错。为什么?他看到未来的事,不是他推算的,而是眼前亲见,这要相当功夫才行。所以靠数理来推论,我们世间凡夫做得到;现量境界现前,就不是世间凡夫所能做到的。在佛门至少要三果阿那含以上,他们有甚深的禅定,能够见到过去、未来,这是不会有错的。
   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你从遇到孔先生,被他算命算定之后,距离现在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来,你的命运一点都没有改变,完全照着他给你算定的走,这不是凡夫,是什么?你的命运里每一年、每一月没有加减乘除,这是标准凡夫。一个大善之人,命有没有?有,但改变了;大恶之人呢?也改变了,不会照原定的样子。由此可知他二十年来没有行善,也算没有作恶,他的命运完全照着孔先生所算定的,这叫做标准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了凡先生就问云谷禅师,难道命运可以改变?‘逃'就是超越,那就是定数里面还有变数。孔先生给他算的是定数,变数则掌握在自己手上,这是孔先生不晓得的,不能推算的。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这是云谷禅师教导他改造命运,也就是跟他讲定数里有变数,这是袁了凡原本不知道的。云谷禅师承不承认有定数?承认。前面讲过:‘人未能无心,安得无数。'世俗讲的命运,云谷禅师完全肯定、承认,确实有命运。但是命运自己可以改变,可以创造。所以佛家不是宿命论,佛家是创命论,由自己创造美好的前途。但是立命要靠自己,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改造命运,决定要靠自己觉醒,靠自己改造,了凡是个读书人,所以就先用诗书里面的道理来开导他。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儒家所讲的,《诗经》、《书经》中所说的。云谷禅师懂得,他说这是明明白白、的的确确的教训,这是事实。
   再看看佛所讲的,‘我教典中说',云谷禅师是佛门大德,‘我教典'就是佛教经典中所讲的。‘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命里没有儿子,你要求,就可以得儿子。‘求长寿得长寿',因为了凡先生短命,寿命只有五十三岁。这就是说,你求什么得什么;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章嘉大师说过:“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章嘉大师有解释,有些人在佛门当中求,求不得,是什么原因?那是不如理、不如法。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应。如理如法的求,还是得不到时,这是自己有业障,必须把业障消除,障碍没有了,就得感应。这是章嘉大师说过的,没有求不到的。
   从根本的原理来讲,世出世间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一切的需求,就是求作佛也能成佛,都是根据“万法唯心”这个原理。《华严》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们“求”,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方法最圆满、最恰当的就是佛陀的教诫。依据佛法的理论、教训去求,我们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能不能求得到?决定求得到,确实求得到,都在佛门之中;云谷传给了凡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因为了凡的志向不大,只求世间的功名、富贵,所以云谷禅师只教他这个部分。云谷禅师满他的愿望,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想求得功名、富贵,就告诉他求得的方法。还特别告诉他,‘妄语乃释迦大戒',戒律里有“四根本戒”,就是杀、盗、淫、妄,所以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怎么会妄语?怎么会骗人?换句话说,告诉他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这是事实,决定可以得到的。以后了凡依教修行,此三者果然如愿获得。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是进一步向禅师请教,说‘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上有这么一句话。但是在了凡先生他的想法,‘道德仁义,可以力求',那是我本身的事情,我希望成圣成贤,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我没有功名,能求得功名?没有富贵,能求得富贵?这似乎是命里注定的,命里没有,那里能求得到?“命里有的求得到,命里没有的到那里去求?”这是一般宿命论,也就是命中的一个常数。常数是前生造作的因,这一生应得的果报,殊不知常数里有变数,加上变数就不一样。功名富贵我们的确可以求得到的。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孟老夫子的话没错,‘汝自错解了',你自己错会了意思;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你的解释只对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晓得。对的一半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还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的。你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话出自《坛经》。
   《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严经》,这三部经典在中国,自古以来被大家公认是第一等的作品。《坛经》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有一份特别亲切的感情在其中,也实在写得很好,是整个佛法的纲要;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成是禅宗的经典,它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也可以说是六祖大师的修学心得报告。
   六祖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心地。‘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要到那里求呢?从心地里面去求。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错了。所以佛法里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外面求,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心地算是清净,没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数,不知变数,所以他这二十年中的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连考试,都不会提前一名,也不会落后一名,因为他不懂变数的原理。
   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做‘有益于得'。《华严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圆满。那真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称心,自在如意。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
   学佛不是消极,是非常现实的。现在人讲“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这是实在的,你看就晓得了。一般讲现实,未必能得到现实;佛法里讲现实,是真正能够得到。须知佛陀教育之好,但是,实在讲,世间人对佛教误解了,错会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处。能够真正体认了,才晓得佛陀的教学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最殊胜、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绝对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是指现代社会,大众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而得到的,这才叫做“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为不求也得到。
   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很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命里没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股票谁赔钱?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于做小偷、做强盗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偷都偷不来。
   古人明白这个道理,才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没能逃过定命,没能逃过常数。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都会安于本分。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了。
   所以佛法教我们求命里没有的;常数里面没有的,我们能够求得到,这是属于变数。怎么求呢?要向内心里面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就是这一段所说的,他不能够‘反躬内省'--‘反省'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里存养厚德。他不懂这个道理,每天动脑筋往外去求。这种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纵然你有方法、有手段、有计谋,可是怎么样呢?‘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还是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数,所以他不操心,不用种种非法手段去求。他晓得有命,打什么样的妄想,用什么样的手段,命里没有,决定得不到。
   ‘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呢?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了凡居士这二十年,“内”他没有失,“外面”他失掉了。因为他不想了,什么也不求了,“内”--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的。一般人拼命向外驰求,见识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驰求的是心不安,得到的还是命里面注定的,这是‘内外双失'。
   ‘故无益',没有利益就是损失,结果必是有损无益。这一段开示的确把世出世间的现象完全道破了,我们明白了,应该有所选择。
   ⑵改造命运的方法
   ①知过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云谷禅师就再问他:“孔先生给你算的终身流年休咎,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样样都得到了。他不是从外面求的,我们看他并没有在送子观音前面烧香拜拜,求菩萨送一个儿子。他求功名、富贵也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去祷告求的。现在人拜神求神都是错了!那里能求得到!寺庙香火鼎盛,一天到晚不知道多少人去求富贵、求男女,得来的全是命里有的,不求也会得来。还以为是神赐给他的,神对他特别有恩惠,实在是冤枉!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求,就是云谷禅师所讲的“内外双得”,没有得不到的。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云谷大师这些开示非常重要,绝对不能看作迷信。如果看作迷信,实在讲不是云谷迷信,是我们自己迷信。自己迷了,不相信圣人之言,不相信事实的真相,是自己迷惑颠倒。前面云谷禅师教袁了凡真实的反省检讨,才直正知道自己过失很多。“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世间最大的善行就是改过。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也读到,佛告诉我们,纵使供养无量无边的圣人--这是大善,还不如自己回头来认真修行。认真修行就是改过自新,我们古圣先贤所讲的,改过是大善,中外的圣人都有共同的见解。
   云谷在此就讲到‘岂惟科第哉',岂只是功名?求取功名是要靠积德,是要靠过去生中的修积,才能够得到科第。‘世间享千金之产者',这是讲富贵。家财万贯,一定是富贵之人,他才能够享受富贵。富贵不是随便可以得来的,佛门里说,这一生中得大富是前生财布施修得多,这一生才能得大富。我们这一生贫困是前生没有大修财布施的果报,能不能勉强得到呢?不可能,得不到的。如果勉强去求,灾祸跟着就来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我们看中国古人造字,学问都很大,“祸”跟“福”两个字很像,就差那么一点点,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些都是教我们要知道因果,然后我们求功名、求富贵,才能够如理如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
   ‘千金'是说大富,‘百金'是讲中富,就是讲中产阶级,必定他们前世都种了善因,所以是大富之人,或是中富之人。“应该饿死的人”,是他前世造恶多端,不修布施,贪妒吝啬所致。世间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我们也曾见过一毛不拔,一点好事都不愿意做的人。他劝人布施,自己不肯布施。这样的人,我们知道,来生必得贫穷的果报。因缘果报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个主宰在支配。如果说有个主宰在支配,这是错误的看法。
   ‘天不过因材而笃',世间人常以为一切皆是天意安排,其实不然,里面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造作,绝对不是天意,天没有意思。只有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能把这些事相和事实真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段是讲富贵穷通都有定命,下面是讲儿女也有定命,这是世间人的两桩大事。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中国的大德,印光大师常赞叹的有两个人。第一是孔老夫子,所修的是“百世之德”。孔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国家、利益百姓,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着想。他一生从事教学,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传给学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已经七十多代了,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还受到大众的尊敬。不但是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像美国人,一听到他是孔老夫子的后代,特别加以礼敬,特别招待他。种善因得善果,于此显见。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十世之德”,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建立一个政权能够传十几代;像清朝传了十代--从顺治到宣统。如果祖先不积德,那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人不相信这些事实,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权谋、有智慧,这些想法都错误了。祖宗积德,及本身宿世的德行,感应道交,有同样德行的人到了一家,才能够保得住。
   小而言之,我们家庭的事业能够传多少代?我们举个例子,像台湾同仁堂。同仁堂原来是在北京,也是祖先积德,这个堂号做了一百多年--百年老店,他传多少代!老祖宗存的心仁慈,开药店是以救人为目的,利润不在乎,只要生活能够维持,店面能够维持下去就可以。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以个人享受为目的,是以利益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为目的。他存这个心,所以他能够维系一百多年。如果子子孙孙不变祖先的宗旨,他的公司行号必然能够不断的延续下去。不像现在许多人开公司,开不到二、三年就倒闭了,这就是德薄。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能够传三世、二世,也‘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我们中国俗话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德很薄,以至于他不能传下去了。过去社会对这些事很重视,现在观念完全改变了,甚至于有许多年轻的夫妇,他们不要儿女,嫌儿女麻烦。现在社会的结构跟从前不一样了,现在有社会福利。美国或加拿大,谁养老?国家养老,不需要靠儿女养老,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六十五岁退休了,国家有养老金,按月送来,比儿子还孝顺。这是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比从前好,从前老人唯有儿女来抚养,现在的社会逐渐趋向于由国家、由政府来照顾。但是因果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
   养儿防老这是世俗的观点。在出世间法,尤注说:“出世圣贤以绝欲断爱,为去惑转智,超凡入圣第一功修,惜俗情未及了解耳。”这种观念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发心出家,父母亲友总是想尽办法来阻挡,原因在他不晓得,还守着旧观念--无后为大。佛法是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它看到整个宇宙,实在是认清宇宙本来面目。我们世俗人看的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看不到全体,而且只看到很小的一部分。在十法界里只看到人法界;人法界里面只看到现前,看不到过去、未来,所以眼光没有佛菩萨那样的透彻。家里面如果有人出家,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真正是第一大喜事、第一殊胜之事。
   可是出家一定要认真修行,出家修行要是没有结果,于家庭没有损害,于自身必定堕落。佛家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了道的确很不容易,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决定要证果,至少也要决定往生净土,超出三界。譬如小乘一定要证得须陀洹果以上,虽没有出三界也不要紧。为什么?证得“位不退”,就算是圣人了。以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决定证阿罗汉果,时间虽然长,不堕三恶道,算是有成就了。
   以这个标准来看,在大乘佛法里面最低限度,也要把见思烦恼断一部分--也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才算是成就。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掉,这一生就没有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楚的。八十八品见惑断掉,在大乘圆教里是初信位,小乘是初果位,不达到这个标准不算成就,还是要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要还债,十方的供养你必须要一一偿还。人家不是白白的供养你,一定要偿还。如果证得小乘初果、圆教初信位,供养的人都有福了,也不要还债,他的确种在福田上了。依此标准来看,我们这一代的出家人做不到。谁有能力可以做到!
   做不到还有一个方法--求生净土。求生净土,一定要能往生,若不能往生还是不行。实在讲求生净土。比断八十八品见惑实在容易得多了。生西方净土,八十八品见惑一品不断都没有关系,所谓带业往生。只要具足真正的信心、真实的愿行,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弥陀经》上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发心出家,一定要成就的。
   ②针对缺失彻底改过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这是云谷禅师教给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方法,对着袁了凡的习气毛病来下药--应病与药。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所以教他要‘尽情改刷',‘改'是改过,‘刷'是刷洗。尤注说:“各人有各人之病痛,既能平心自检,寻出一一病痛、一一过失所在,便有下手处。”‘尽情改刷'是真正的修行,并不是天天念经、拜佛、念咒这些形式上的功夫--修一辈子还要搞六道三途,都叫形式。形式的目的无非是提醒自己,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引发别人觉悟,真正目的在此地。个人修行不重形式,重在发现自己的毛病,这个叫“开悟”;把自己的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的“功夫”。所以最要紧的是,自己能心平气和来反省检点,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找出来。“寻出”就是寻找,找出自己的病痛,找出自己过失到底在那里,这样“便有下手处”,你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怎样去改过。“用全神全力反转来”,“神”是精神--用全副的精神、全副的力量,“反转来”,把它反转过来。下面尤注举出几个例子教我们。
   “悭贪者转之以施舍”,譬如“悭贪”,“悭”是悭吝;我们有的不肯施舍给别人,没有的希望贪得。如果我们有这个毛病,“转之以施舍”,用布施的方法把它改正过来。我有的别人没有,人家向我要,我很慷慨、很大方,我能送给别人。或者我看到别人有急需,他还没有向我要,我就主动的布施给他,这是修福。
   “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法布施是我们以智慧、技术去帮助别人,或者是教导别人。别人不会的我们会,我们要热心去教他,使他也有这种能力,或启发他的智慧,这叫法布施。无畏布施是帮助别人身心安稳。他心有不安、有恐惧,我们帮助他,使他身心安稳,这叫无畏布施。譬如有人害怕走夜路、怕鬼,我们有时间就送他回家,跟他做伴,他就不怕了,这也属无畏布施。
   又如现在年轻的学生,都要去服兵役,服兵役也是无畏布施。为什么呢?军人保护这个地区国家百姓的安全,不受外面敌人干扰侵害,这自然是属于无畏布施,所以三类布施的范围非常广泛。佛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台湾放生的风气很盛,放生也是属于无畏布施,但是现在放生有很多流弊。因为大家拼命去放生,有些商人拼命去捕捉鸟兽(你不放生他就不去捕捉了);这样的心态、行为就不是无畏布施,而是戕害众生,好心也变成了造恶业。放生应该是我们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很多活泼的动物,推想它决定可以活得下去的,就买来放生,这是慈悲救苦。我们还听说有很多鸟兽公司,卖的都是自己饲养的动物,决定没有野地谋生的能力,一旦被放生到野外,决定是死路一条,这些我们都要知道。所以是在菜市场偶尔发现,买去放生。放生的仪式,给它念阿弥陀佛,念三归依就很好了。
   “愤激者转之以和平”,这是讲性情。容易发脾气,容易急躁,这是大毛病。了凡患了这毛病,云谷禅师在此地劝他“转之以和平”;和气心平。心地平静,你的态度自然温和了。这在德行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无论是佛家、儒家都讲求。孔夫子的学生赞叹孔子的德行有五种--“温、良、恭、俭、让”。第一就是温和,这是学生们对老师的评语--老师温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无论对人对事他都谨慎恭敬,谨就是谨慎;俭就是节俭、不奢侈,生活很朴实;礼让,孔夫子事事都让别人,决不会与人相争。这是夫子之美德,是做人的典型。
   “虚夸者转之以切实”,这就是喜好夸大的毛病,为人不实在。如果知道这些事实,别人对我们说的话自然要打折扣,难以取信于人,因为我们不诚实。所以决定不能够浮夸,要诚实。
   “浮嚣者转之以沉定”,“浮嚣”就是我们常讲心浮气躁;心浮就要以“沉定”来对治;要沉着,心要清净,要能定得下来。
   “骄慢者转之以谦恭”,世出世间实在没有一样值得骄傲。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做好了,是本分的,是应该的;做不好要处分。诸佛菩萨一切恭敬,孔孟亦无不敬。我们比起佛菩萨差太远了!所以对人一定要谦恭有礼,要谦虚、要恭敬,谦与敬都是性德。
   “惰逸者转之以勤奋”,懈怠懒散,是很大的烦恼。世出世间法如有这毛病,一定不会有成就的。所以一定要精进、要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6 06: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