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690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门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现在来听佛告诫我们的话,也是正宗分的总结。
佛告比丘。吾灭度后。有此邪事十五之乱。令法毁灭。一何痛哉。
前面说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总共列举了十五桩末法比丘所犯的邪事,也都是乱世的现象。但是真正不如法的事情太多,不胜枚举,岂只上面所说的这些!将来这些邪法,一旦出现在这个世间,一定会导致佛法走向毁灭之途。所以佛说到这里,非常痛心而感叹,现在佛又说道:
若有比丘。欲谛学道。弃捐绮饰。不求名闻。质朴守真。宣传正经。
‘谛’是真实的意思。佛在此地教诫我们说:如果你们想在修学佛道上,得到真实的成就,必须注意下面的几项原则:
第一、‘弃捐绮饰’:‘绮’是美丽的意思;‘饰’是装饰。佛劝告比丘们,应当舍弃物质上的享受。因为现代人讲究华丽,生活奢靡,例如道场要建筑得富丽堂皇;衣着的色彩要鲜艳华丽;讲经说法的时候必须要有场面;在排场上要像舞台作秀般热闹,这些都违背觉道,不是修行人应该有的。
第二、‘不求名闻’:名闻包括五欲六尘、七情六欲,这是魔障的根源。修道人尤其要舍得干干净净,不要沾染,免得磨损道心。
第三、‘质朴守真’:这是修行应具备的态度。前面曾说过,我们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的道理。‘质朴’正是简朴的意思;‘守真’是指真心诚意,是指我们学佛人在生活上,乃至于道场都是愈朴素简单愈好,不作人情佛事,真实念佛办道,守着清净心,莫要接触烦恼俗事。有一句话说得好:‘知事多时是非多。’不关自己的事少接触,学佛愈单纯愈好,能这样修学,就是‘质朴守真’的精神,是修行应具备的态度。
第四、‘宣传正经’:讲经的比丘们,为大众介绍佛法,一定要依据经典--纯正的佛经。‘正经’亦称正法;再进一步说,所谓的‘宣扬正经’,有必要因时、因地而作决定。比如在旧金山大觉寺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于是我在大藏经里选了一部《佛说清净心经》;又有一次,有六个小时的时间,就选择本经,同属小部经;另外一种方式,是选择大经的一品,或者一段,或者几句经文,视时间而定。当然这些经典,都应当与我们日常生活和修持上的问题及修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之雅典。深法之化。不用多言。案本说经。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
这一段开示,是佛教给我们在宣扬佛法时,必须具备的态度。《金刚经》云:‘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教给我们对于深奥的佛理,为人讲解时,‘不用多言。案本说经’:不需要生枝添叶,老老实实照着经典讲解就好,自然不会出错。最怕的就是自己随意发挥议论,错误百出。特别是对初学,经典的选择,最重要的是注意自己理解的程度;如果自己都看不懂的经典,到外面为别人讲解,很容易出错。同时,讲经需要‘契理契机’。真正理解经义叫做‘契理’;应众生的需要而讲叫做‘契机’,并且能令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说,当我们选出来的经典,无论是一部或者一段经文,只要按着佛的意思来说,本分老实的把经典讲得活泼生动,加上自己修学的功夫,以及日常生活当中的体验,使得佛法的精神,真实的让众生明白。换句话说,这样自己才真正得到佛陀教诲的利益,把自己的心得、研习过程,向大家提出详细的报告,才算是圆满。
‘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这是指在修行上有成就的人,不仅能依照佛经的本意讲解,而且能迎合听者的根机,说出佛心里欲讲未讲的言语,能令众生洞悉佛意,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比如清朝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就是‘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的具体说明。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蕅益大师解释‘发菩提心’,是自古以来没有人阐发过的,一切净土经论注解‘发菩提心’,都与蕅益大师的说法不同。古德所注解的,没有人看得懂其中的意思,可是经蕅益大师一注解,才恍然大悟。他说:‘若能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大师还说:‘释迦牟尼佛是念“阿弥陀佛”而成佛的。’这真是前所未有的话,我们若仔细想想,一点也不错,非常圆妙。
还有唐朝一些高僧,为我们说出‘《无量寿经》,真中之真,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这也是希言。如《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导引,把《华严》、《法华》列为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都是妙喻,而且不离佛的真义。明朝莲池大师曾说:‘《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是同一部经。’他称之为大本与小本;亦就是《无量寿经》是大本的《弥陀经》,《弥陀经》是小本的《无量寿经》。只是经文的长短不同,其内容并无差别。清朝彭际清居士也出希言,他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八十卷是大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因为《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算圆满。这三部经完全相同。‘希言屡中’是因为真正修学之人,往往会发现佛的真实义,而真正发现后,就四等、四同;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解同佛解。简言之,身、语、意与佛同,这也是古德最佳名言。下面几句是佛教我们当前生活方面,必须要遵守的。
粗衣趣食。得美不甘。得粗不恶。衣食好丑。随施者意。不以嗔喜。
佛告诉比丘说,衣服只要保暖遮体就可以,不要华丽新潮。饮食只求温饱,粗茶淡饭,不要讲究美味。每天托钵来的食物都不相同,若是饭菜很好,不生欢喜心;不合胃口的,也不要起烦恼。所有一切物质上的供养(物质生活),要随布施者的心意,随缘不攀缘,不可分别好坏,就在这个境界里修清净心。仔细观察现代比丘,常受在家居士丰富的供养,超出比丘所需要量,往往容易使出家人起了退堕的心,不认真用功。
现代外国人调查,发现中国大陆人民健康长寿居世界之冠。研究其原因,比较之下,他们在饮食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