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7|回复: 1

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7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第四九O集)









来源: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41-0490&lang=zh_CN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四九O集)  2017/10/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49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O七四页,倒数第三行看起:
  「心不住相」。这一段很重要,修行能不能得到真的利益,这一句的关系非常之大。「《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境界,若有少法当情,皆名住相」。下面为我们举例子,「乃至菩提涅盘,尚不取著,何况世间梦幻境界。故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这几句话说的,什么叫不住相?大师为我们解释,要离凡夫烦恼境界。凡夫的六根缘六尘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不著相的;不著相,他是菩萨,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著相决定是凡夫,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眼见色,耳闻音,鼻闻香,舌尝味,身体觉触,法,第六意识起心动念,这就叫著相。
  佛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上说的。二十二年所说的《大般若经》,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这八个字,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对了,跟佛没有两样了。凡夫是有所住,有所住,我们平常换句话说,大家容易懂,把它放在心上,叫有所住;不放在心上,就是无住。眼见色,佛陀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最高的境界,真的是应所无住而生其心,佛境界。在大乘教里面,法身以上的菩萨,证得法身,《华严经》上讲的十地菩萨,七地以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换句话说,七地以下的还不行,他还有起心动念,但是他没有分别执著,这已经了不起了。
  凡夫修行,没有不著相的,错就错在这里,功夫为什么不得力?著相。不著相,难!在净宗有一个方法,对治这个办法,用什么?净土宗是住相。住什么相?住阿弥陀佛的相,住极乐世界的相,经上所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要我们常常想念,这就著相,想,著相了,念,著相了,不同於其他大乘法门。其他的,除净宗之外,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不能著相。难易从这里明显的显示出来了。
  净宗只要你对极乐世界真正相信,绝不怀疑,你要问我有没有极乐世界?我告诉你,真有,确实有极乐世界,佛不妄语。那我们到极乐世界去,著了相为什么还能去?著相只能去净土,去净土之后,跟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威神加持,帮助你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净土的方便在此地,净土的殊胜也在此地。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说是住相能成就的,没有。
  经上告诉我们,甚至於菩提涅盘,可不可以著?不能著,菩提涅盘的境界才会现前。如果著相,菩提涅盘是口上的名词,真正菩提涅盘你没有办法证得。所以何况世间梦幻境界。大乘法里面说,佛有没有法度人?佛没有法。人是怎么成佛的?自己成佛的,只要他放下了,他什么都不执著,那就是佛境界。凡夫境界,著,佛境界,不著。
  所以心不住相这四个字很重要,我们时时要记住,住是凡夫,不住是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心不住相,起心动念,著了,著了相;不起心不动念,这对了。世间梦幻泡影,《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世间法,「如梦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不应该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生心可以,只要不住就没事,生心有住就有事,不住没事。不住是佛法,住,世间法,世出世间就从这里分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得无住心,即契圆觉」。契是相契,相应。你真正无住了,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与大圆觉,圆满的大觉相应,圆满的大觉是佛境界。法身虽然也是圆觉,但是还没有圆满。法身菩萨,最后一品无明还没破,无明破了,无明习气还在。所以到等觉,菩萨最高的一个阶层,真正得无住心,往生极乐世界生常寂光净土,不是实报土。实报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能生到实报土,在实报土里面再去提升到常寂光净土,就契圆觉了。
  「不著声闻缘觉境界」,如《称赞大乘经》里面说,经里面讲得好,「宁在地狱经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这句话是佛勉励我们。二乘有什么不好?二乘也不退转,只是进步缓慢。证得阿罗汉,阿罗汉如果不能够把小乘舍弃,他就不能提升到大乘,《华严经》上讲得最清楚。二乘是自利的心,希望自己成就,真的,成就了,脱离六道轮回,得大自在,不能证菩萨,原因是他没有大乘心。大乘是普度众生,没有条件,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小乘是只求自利,没有发度众生的大愿,差别在此地。
  「从虽现尘劳乃至入不律仪」这些句子,经句,在此地做个总结,「总之,如《大疏》所示:坏见之人」,坏见是见解错误,「虽不坏行」,知见不正,戒持得很好,有,有这些人,我都见过。不是菩萨知见,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乘的见。不坏行是依照经的方法修行,他做到了,但是他的见解有问题,我们常说他的想法、看法有问题。修行外表上很如法,你看不出他的问题,但是问他对大小乘看法,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见地、见解重要。
  「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为什么?我们是凡夫,我们希求的,善知识来指导我们,如果他把路指错了,我们就很冤枉。现在这些知识们,外面外相是善知识,内里面心住相,真正是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翻过来,他知见很正,但是他的行为不正,他没做到,你向他请教,他给你讲得没错,但是他自己没做到。这个善知识可以亲近,可以向他请教,解门你向他请教,行门不学他。我们今天解门跟行门都很单纯,解门,一部《无量寿经》,遵守黄念祖老居士的讲解,就不会错。这是近代我们曾经亲近过的一位大善知识,知见纯正,也做出榜样给我们看。老居士在往生前半年,每天念佛十四万声,可以说日夜不间断,求生净土,给我们做出最佳的榜样,解行都正。
  这样的人,尚且一天十四万声佛号,我们凡夫怎么办?起心动念都是妄想,起心动念还是烦恼习气,这多可怕。就怕这一生遇到净宗法门不能往生,错过了这次的机会,下一次还会碰到,时间很长,不是来生就能遇到的。来生还不晓得到哪一道,如果到人道来,有可能,到天道也有可能,其他的四道不能保证你会遇到佛法,纵然遇到,未必能接受。我们在现前境缘当中遇到过,我们苦口婆心劝导他,奈何他不相信,或者是表面上答应了,好,他做不到,疑心没断,愿心不足,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由此可知,学佛成就难,真难!下面这句说得好,「虽坏行,而不破见,是则人天真胜福田」,见比行更重要。
  「又《大论》」,《大智度论》上说,「於诸师尊,如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於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这一句很重要。这些年来,我常常提醒同修,当然也是提醒自己,对於善知识要像对佛想。我们遇到的李炳南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真正是末法稀有难逢的大善知识。两位都走了,他们的著作在,甚至於还有录像、录音带,留传在世间,要把它看作经典那样的尊重。对这些善知识的行谊,常常记念著,依教修行。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是怎么成就的,我们今天修行向他学习。像不像?如果像,好,如果不像,要知道改正。读这个注解,就是听黄念祖老居士讲经,化解我们对极乐世界的疑虑,坚定信心,愿生极乐,我们就有成就了。所以对这些人要尽心敬之,不念余恶。有人造谣生事、毁谤,不能听,听了你就上当了,听了,你离开善知识,就大错特错了。
  《大论》里头有两个比喻,很容易懂,总结,比喻里头也是如是,这些事情古时候比较少有,现在社会常常遇到。如果我们听信这些话、这些谣言,这一生当中跟善知识的缘就断了。一定要有智慧,要时时刻刻求三宝加持,让我们有缘遇到真善知识,这比什么都重要。要亲近真善知识,怎么样才能遇到?真诚,恭敬。为什么?真诚、恭敬心与自性相应。善友,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他会照顾你,他不会把你漏掉。如果你不是真实的诚意、真心,遇不到佛菩萨,你遇到的都是假的。为什么?因为你自己的心不真,你不诚恳、不恭敬,你遇不到善知识。善知识不是不照顾你,你自己有个障碍,把自己跟善知识隔开了,过失在自己,这个自己是什么?不敬、不孝。我常常勉励同修们,一个孝、一个敬会保佑你一生。真正孝顺父母,真正敬事师长的人,有护法神保护他,他不会遇到这些磨难、魔障。能够远离假善知识,常常亲近真善知识,这一生当中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就是圆满成就。
  底下这一段,「《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这是感应。明师就是善知识,怎么样善事善知识?依教奉行,老师所讲的,我听懂了,我能做到,这就是善事明师。明师必定临事指示,感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愈是在现前这个时代,感应很明显的现前。下面举了个例子,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发菩提心,发心之后请教菩萨怎么修行。文殊菩萨没有具说,具说就是详详细细的说明,没有具说,只教他亲近善友,介绍他一个德云比丘。五十三参从这开始的。
  五十三参说明这个世间各行各业,你用佛眼去看,全都是菩萨。菩萨在那里表演,有表演正面的,你要认识,有表演负面的,你也要认识,正面的依教奉行,负面的一定要离开。这个五十三参让我们想到中国古人,「三人行,必有吾师」。有这个本事,善知识就太多了,满街都是善知识,到处都是善知识,你有慧眼,你能认识是非善恶。哪是正法,哪是邪法,一看就明白了,正法学习,不是正法,放下,你看,你不是菩提道上一帆风顺吗?
  《华严》的修行,善财五十三参把它表演出来了。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各行各业,里面有佛,有外道,指其他宗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自己日日高升,最后圆满成就,修净土、求往生更重要。你只要用一个意念,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善友,他们表演的有正面的有负面的。正面的,想想自己有没有,没有,赶紧纠正;如果有,欢欢喜喜认真的奉行。人人都是善知识,五十三参是告诉我们这么一桩大事。善知识在哪里?到处都是,有表演正面的,有表演反面的,你全认识,遇到一切人都得利益,法喜充满。
  又说,「复云:故《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你看,「父母、眼目、脚足、梯橙、饮食、宝衣、桥梁、财宝、日月、身命等」。后头做总结,「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大众闻已,举声号哭。自念旷劫为善知识守护。今日值於如来,乃至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已,重复举身号泣」。不但人是善知识,事也是善知识,乃至於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你六根所接触的,哪一样不是善知识?这个人什么?这人烦恼放下了,心开了,原来心闭塞的,现在心打开了,看到一切诸法,万事万物,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只要你心不住相,就是的,心一住相,全变成烦恼,变成恩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2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