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1|回复: 1

[学佛文档] 《群书治要》对世界和谐的启示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6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群书治要》对世界和谐的启示  蔡礼旭老师主讲  (共一集)  2015/5/2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号演讲厅  档名:55-102-0001



  尊敬的师父上人,强帝玛法师,诸位大使,诸位宗教领袖,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兄弟姐妹们,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礼旭这个学习的机会。今天能再次来到巴黎,跟诸位仁者共聚一堂,从各个宗教的教诲,从各个民族的智慧当中,一起来寻求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和平的有效方法,礼旭深感荣幸。藉此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庆祝卫塞节的殊胜因缘,礼旭也愿以学习净公上人老和尚教诲,学习《群书治要》,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老祖宗的智慧的点滴心得,向诸位仁者汇报,敬请大家指教。

  在中国有一句谚语叫「家和万事兴」,从这句话也体会到,我们中国人都是追求和平的。自古以来,帝王统治国家、教化百姓,就是一个「和」字。从成语当中我们常听到,政通人和、安和乐利、和气生财,这个成语无不是显示,都是希望社会祥和、天下太平。尤其我们中国北京的故宫,我们中国人把老祖宗的智慧都是结合在建筑,还有种种艺术品当中,像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历时五百多年,皇宫里最主要的建筑物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个就代表我们中国人是要时时养成一个和谐的人生态度,而且时时遵循中道而行,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时时又能保持这样的胸怀、德行。所以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当中,从来没有去侵占过别人的一寸土地。六百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那时候郑和的舰队是全世界最强的海军,将近三万人,一百多艘船舰,走遍了全世界,没有侵略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占领任何一个地方,而是带去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农耕,以及各种生活的技术,这是一个和平之旅。六百年后,所有利益的国家地区的人民,到现在对他还是念念不忘。郑和是七次下西洋,都经过马六甲,马六甲的人民一直到现在,每一条街都还有郑和庙。所以事实证明,中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而如今整个地球灾变频繁,举世纷争不断,全世界都希望能够化解灾难,实现安定和平。如何能真正用和平的方法去达到?《论语》里面有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事情要解决都得从根本来思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净公上人老教授常用中医来做譬喻,就像治病一样,首先要把病根能找到,才能对症下药。所以我们反思家庭、社会,以至于国际间的种种问题,从身体上来讲,现代的癌症、文明病很多;从心理上来讲,现在的精神病、自杀率非常高。从家庭来看,现在的父子冲突、夫妻离婚率、兄弟冲突,还包含不孝养老人、不教育下一代的这些问题,这些都是家庭关系的情况。在社会当中,犯罪率节节上升,下一代青少年犯罪率也很高。包含整个堕胎的情况,全世界一年堕胎超过五千万,这是连禽兽都不会做的事情,但是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现在却是在做这个事情。这是社会问题,包含种种的天灾愈来愈频繁。

  从个人身心到整个国家、世界的问题,从现象上看好像很复杂,但是事实上,假如从根本的人心来看,这些现象并不复杂。从中国的《尚书》当中的一句教诲,就已经把这个根本的问题讲得非常的透彻,就是《尚书》当中说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句话点出所有的问题,大根大本在人心。我们刚刚讲到的,个人身心到整个国家社会的问题,深入去思考,都是因为人心追求了利欲,追求自私自利、追求欲望,才会产生这种种的问题。所以只要人心从利欲的追求、享乐的追求,能够转成道义、转成节俭,这些种种问题就会去掉。

  在《群书治要.荀子》里面讲到,道义胜过利欲的时候,就是太平盛世;利欲克制了道义的时候,就是动乱的时代。所以其实圣贤的一句话,就解决了我们家庭跟社会,以至于国与国所有的问题,把义放在前面,把利放在后面,问题就解决了。就像刚刚我们提到郑和,他就是重义轻利,所以他能够给各国的百姓幸福安乐,跟各国能够和谐友爱。而我们这两天也听到吴念博董事长,他的企业这么成功,他就是把员工一生的幸福,以至于他们的老人的幸福(员工的父母的幸福),员工下一代的幸福,延伸到为整个社会、国家、人类的幸福着想。所以他义摆在前面,他的企业愈做愈成功,他们的整个成长都是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的速度。他所带动的幸福企业,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那个例子,在中国重庆耐德林董事长,他本来的念头是把利放在前面,所以员工是他的敌人;后来他接受到老祖宗教诲,接受吴董事长的指导,他把义放在前面,他的员工变成兄弟姐妹,他的事业愈做愈好。所以我们想到《群书治要》这句教诲,其实就是义跟利我们能分清楚了,重义轻利,从个人到国家、社会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并不是很复杂。

  我们体会到老祖宗这些教诲这么好,就想到人类的灾难其实是来自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二千五百多年前,在《群书治要.孔子家语》当中就有记载,有一次国君问孔子,我听说房子往东边建是不吉祥,真的是这样吗?孔子就抓住这个机会,给予国君最重要的治国智慧,所以可以感受到孔子时时都是把国家、天下放在心上。他就告诉国君,房子往东边建不会不吉祥,但是有五件事情是真的会不吉祥。第一就是损害别人,利益自己,都跟人家争,这个是不吉祥。因为都是损害别人,利益自己,这一生不可能有福报。师长老人家常常教我们要念念为人着想,因为这样心量大,量大福就大,才会有福报。利益他人才是真正的利益自己,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是这么教我们的。所以认知错误,他这一生就不吉祥。这个也印证昨天弗洛主教,他讲到不是文明跟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无知造成冲突,他把宇宙人生的真理搞错了,搞成损人利己才会吉祥,这是完全错误的,一定是利益他人才会吉祥。

  第二个不吉祥,孔子讲道,「弃老而取幼」,不管老人,只宠爱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家的不吉祥。因为孝顺是齐家之本,遗弃老人,只顾孩子,这个家就没有孝道的承传,这个家一定不会吉祥。第三,「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贤德的人、正直的人都不用,用了很多巴结谄媚的人,这个团体、这个国家就不吉祥。第四,「老者不教,幼者不学」,这是风俗的不吉祥。就是长辈、老人都不教伦理道德、不教做人,下一辈的人又不肯学,整个风俗就会快速堕落,这个是社会的不吉祥。孔子这段话也告诉我们,身为父母、身为长辈、身为企业团体的领导人,都应该有教育下一代的责任。第五是讲到圣人没有被重用,甚至于圣人的教诲都没有人要学,反而是错误的思想,功利主义挂帅,人都利欲熏心。所以是从自身到整个世界都不吉祥、不和谐的根源,孔老夫子在《孔子家语》当中就讲得清清楚楚。所以只要听老人言,应该幸福是在眼前。

  我们昨天听到非洲的大使,非洲的这些长老们,他们都谈到要回归他们自己的经典,尤其要回归他们老祖宗的教诲,才能真正回到和平。这个也印证我们师长净公上人老教授讲的,我们所有世界的老祖先们,他们的心地比较清净,他们有智慧,所以能回归到老祖宗的教诲才能有幸福。中国童蒙的经典《三字经》就告诉我们,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有纯净纯善的性德。「性相近,习相远」,这是《群书治要.论语》当中讲到的,所谓本性本善,但是习性不善,会被污染,会学坏了,善与不善就会冲突。就像刚刚我们一直在谈的义与利,利益、利害当前,第一个念头是自利还是利他?我要自利,你也要自利,就发生冲突;如果我们想到利他,冲突就没有了。利他就是本善的存心,这是根本的根本。

  和谐世界,必然是从我们内心的和谐开始,所以教育就非常的重要,因为透过教育,人心就能保持本善;如果不把教育办好,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影响而受到污染。所以老教授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就是靠教育。《礼记.学记》就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国之君建立政权,领导人民,把什么放在第一位?就是教学。教学上了轨道,国家政权就会非常稳定、稳固,就能长治久安;要是忽略了教学,国家的政权就不稳定,社会就容易动乱。国家如此,一个企业团体亦如此。所以吴念博董事长他们也遵循「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们把人文教育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事实也证明,他们的企业愈来愈好,尤其他们的员工亲如一家,那个团结的力量是让我们看了非常的感动。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孟子》的一段话当中就凸显得非常的明显。因为我们尧舜禹汤这些圣王,他们不只自己成为圣贤,他们还希望所有的子民都成为圣贤。这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道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我们自己还没有遇到老祖宗的经典,真的都想不清楚到底人这一生意义何在。尤其我们师长老教授常说,人生短短几十年,总不能白来一遭。而我们老祖宗在《大学》这部经典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这些圣贤人教导我们,人生的意义在明明德,就是爱护自己,让自己这一生的智慧德行达到圆满;在亲民,是让自己的家人,以至于生命中的有缘人,也达到圣贤人的境界,这个是亲民;而爱人爱己都达到圆满,这是止于至善。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从尧帝那个时候,他就洞察到人需要教育,人不学不知道道义。他们通达了人性,洞察到人只是吃饱了、穿暖了,过着很安逸的生活,却没有教育他们的话,「则近于禽兽」,他们的行为就会像禽兽一样。其实我们读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圣贤人的智慧,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用圣贤教诲,现在堕胎的情况不只近于禽兽,甚至做出来是禽兽都不会做的行为。圣贤人他有担忧,所以在尧帝的时候,就赶紧让契当教育部长。契也是孔子的始祖,商朝的始祖。他当教育部长教了什么?教了五伦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大道,净公上人老教授在第一天就有很详细的给我们开解。有了这些教育,五伦关系,人与人所有的关系冲突就化解掉了。圣人他有了这些治国的智慧,然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所以这些圣贤人治国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它是超越时空、超越种族的真理。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跟效果,都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下来的宝藏结晶,只要遵循去做,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因为真理是放诸四海皆准的。

  我们从五千年历史来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每一代都印证。像在周朝,他们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有四十年没有任何人犯罪,监狱当中的刑具都生锈、都坏掉了,周朝有这样的盛世。又经过了一、二千年,唐太宗皇帝(唐太宗皇帝就是编《群书治要》的圣王),他也按照老祖宗的教诲来做,又创了一个盛世,贞观之治;而贞观之治之所以能成就,就是因为太宗皇帝下令编辑《群书治要》。就像魏征大人在《群书治要》序文当中有说到,太宗非常喜爱这部书,因为它广博而切要,把一些精要都掌握到了。太宗是日日手不释卷,每天一直在学习,所以他能成就贞观之治。这也是太宗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样他才能以身作则,感化臣民。唐朝之前的隋朝,它有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已经是一、二百年的动乱。太宗执政初期,事实上国家是十分窘困的,连年还旱灾,国库空虚,整个米价是非常昂贵,人民苦不堪言。但太宗依据《群书治要》教诲,仅仅二、三年之后,国家已经是一派欣欣向荣,不仅米价恢复了低价,民风也变得十分淳朴。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即使是对陌生人都是充满友善,所以旅行在外的人们可以不必带路费,沿路大家都会给予帮助。这在历史当中称「贞观之治」,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在《资治通鉴》有一段记载,贞观六年的夏天,唐太宗视察已经判死罪的死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1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