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9|回复: 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1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11/8/2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22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看四十八句第十册一千三百一十五页,在中间下面的位置。「明主患谀己者众」,我们一起念一下: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之。】

  一开始讲到了『明主』,英明的君主,他担忧的是谄媚自己的人太多,这样他就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能纳谏的态度,来自于第一个他的自重自爱,他希望成就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虚度光阴。再来,他有爱民之心,他希望把国政治理好,不能误了老百姓,要不断的察自己的过失,把政治办得更好。所以能很好接受臣子的劝谏,他根本的动力还在自爱爱人。相同的,我们今天听亲朋好友的劝告,假如很难接受,第一个我们不自爱,我们要随顺自己的习性,听不进忠言。再来,是我们也没有爱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因为我们得过且过了,父母、亲人都还要为我们担忧。所以从这分析,我们还是比较爱我们的坏习性,不爱道德,不爱身边的人。所以这些理,我们得冷静想想,最大的障碍在自己好面子,在自己自我太强,都是我的感受、我的想法,不能体会到对方的善意、苦心。

  我们之前有提到,有一次太宗的女儿出嫁,魏大人劝谏,说公主出嫁的嫁妆超过了长公主。长公主是指太宗的姐姐,称为长公主,她的辈分就是高于所有的公主,其实也是公主的姑姑辈,所以这样是违礼的。那是太宗家里的事,是很敏感的,魏丞相也是直接劝谏,而且皇上守礼,臣民百姓就跟着效法,上行下效。其实一个领导者、一个君王,应该没有家事、没有私事,他所做影响的面都是很大的。所以在经典里面,都是期许这些在位者、有影响力的人,要「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就一举一动都要有一种责任,带动正确社会风气的一个心境。读书人应该也是如此,《了凡四训》说的,「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要给社会一个好的模范。有这样的心境才称得上读书人,不是学历很高就叫读书人,是能胸怀国家人民,这才是读书人的一个心境。

  而当时候魏征这么一提醒,是在道理上符合礼教,太宗接受了。回到家见到他的长孙皇后的时候,把这个事给皇后说了,因为毕竟是他们的女儿要出嫁。讲完以后,长孙皇后真有德行,那是自己的女儿,魏大人是要砍自己女儿的嫁妆。所以人有时候因为情爱就变得不理智了,长孙皇后听了以后,对太宗讲到,魏大人这么做太正确了。而长孙皇后又藉这个机会,让太宗皇帝更体恤他的臣子。她说到我是你的妻子,跟你这么亲密,这么多年走过来,纵使我要劝你还是战战兢兢,有时候都不大讲得出来。关系这么密切要劝都不容易,更何况是你的大臣,他们的难度远远在我之上,甚至还要恐惧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他们肯这么样给你进忠言,比我更难,所以太难得了,更肯定魏丞相。

  所以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启示,其实身边的亲朋好友要劝我们,有时候也是难以启齿。为什么?顾及我们的面子,还得要顾及我们的脾气,看他心情比较好一点再劝吧。他考虑很多,他要鼓起勇气才能劝我们。假如我们想到劝我们的人这么难,这么大的苦心,反而就容易接受他的劝。所以能够设身处地他的难,就会珍惜他的难,然后去接受他的劝。所以难不是难在外面,是难在我们自我太强,你这么说,我不高兴,我不能接受,都是这个我在作祟,才让我们听劝告难。所以能体恤他人劝我们难,能体恤到说我赶紧改掉过失,我才能利益我的孩子,利益我的家庭,利益我的团体。有这分爱心、责任心就会感激别人的劝,因为真的不想给身边的人,不好的影响,所以早一天有德行,当然能早一天利益人。

  我们看尧帝、舜帝,他们都是欢喜接受别人的劝,这都是跟他爱护百姓很有关系。大禹是圣人,「闻善言而拜」,这个大臣劝的是对的,对他自身、还有对国家很有帮助,他行礼给他拜谢。所以我们从今起自爱,又有爱人的责任心,希望自己德日进,过日少,这样的心愈急切,面对别人的劝就愈能欣然接受了。唐玄宗大家可能对他比较熟悉,他的太太是杨贵妃,玄宗他在杨贵妃还没有出现以前,他是开创了开元之治,开创了一个盛世他很不简单。当时候开元盛世之时,有个大臣叫韩休,常常给玄宗进谏,玄宗常常被韩休进谏,所以有时候比方在玩乐、打猎,乐不思蜀的时候,会突然问旁边的人说,我现在做的事,韩休知不知道?你看人其实都很有良知,自己在玩乐的时候心里会不好意思。结果这么一问不过一会,韩休的奏折就来了,报,已经来了。所以每一次比较放纵的时候,这个奏折都会以宅急便的速度,会以快递的速度就送到他这里来了。

  有一天玄宗照着镜子,有点笑不出来,旁边的近臣知道,就是这几天韩休劝得太厉害,让皇帝有点郁闷。旁边的近臣就抓住机会,因为忠正之人就是特别会得罪这些谄媚的人。所以就看皇帝不高兴了,抓住机会:皇帝,就是他让你这么痛苦,让你最近瘦了一圈,把他调走,眼不见为净多好。唐玄宗讲,他说每一次韩休劝我,我感觉很不舒服,当时候不舒服,可是后来觉得心里比较安心,他讲得对,一冷静下来,他这么想还是为国为民。反而萧嵩另外一个大臣,每次他都顺我的意思,我当时候听了很舒服,可是回来心里一想,很不安,听了他的话可能人民就要受害。所以还是要多听韩休的话,唐玄宗讲了,反正瘦了我一人,肥了天下人还是很值得。您看他为什么能听劝?他有爱民之心。

  我们从事教学工作当老师的人,小朋友都听我们的,教别人教多了,都是讲给别人听,听别人劝就不容易。所以我有一个朋友他就说,娶太太不要娶小学老师。这个朋友的名字我不能告诉大家,我怕他会惹来杀身,不是,当然忠言逆耳,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也是一番好意劝我们。他说找对象不要找小学老师,因为小学老师,在学校是小学老师,回到家里还是小学老师。喊她先生像喊小朋友:你快一点、快一点,慢吞吞的,搞什么鬼?所以看别人多了,讲别人多了,有时候反省自己,接受别人劝的态度,往往比较不容易提得起来。我们当老师的转一个念头,接受圣贤人的劝,接受他人的劝,我们的德行就日增了。我们这个受谏的态度,无形当中就影响我们的学生,我们德行上去了就更有智慧去教育孩子。所以这样利益学生的心,听到劝是高兴的!其实欢喜跟痛苦之间,就是在一个心态的问题而已,能真正自爱爱人,时时都是处在法喜当中,忠言就不逆耳了,听到别人的劝如贫得宝:我不想误了自己,我也不想误了他人,就鞭策自己,在自己的习性当中就愿意下功夫。

  「明主」他想利益人民,怕没有能了解自己做得不妥的地方,『开敢谏之路』,广开劝谏自己的风气,能够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叫『纳逆己之言』。而且「纳」字是很有肚量,因为臣子他在劝谏,有时候不见得所有的批评都是很准确,但毕竟他是一分忠诚。所以接着说到,『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之』。他是出于一片对国家、对君王的忠诚,纵使讲得不完全正确,还是欢喜接受,这样他以后更敢劝谏,而且这个态度,也会让臣子劝谏没有顾忌。因为臣子他要劝君王的时候,事实上他是战战兢兢的。

  在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怎么最近大臣都没有议论政事,没有提一些劝谏为什么?魏大人说了,陛下能虚心纳谏,这是很难得的,应该臣子会愿意来劝。而古人有提醒,要建立信任了才好劝,不然劝了之后,对方会觉得你毁谤他,「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信任之后而不劝谏,那就是没有尽到为人臣的本分,叫尸位素餐,所以这里也提到,就是要信任之后臣子才好劝。魏大人常常在引导太宗皇帝,体恤臣子、体恤人情,他接着又说到,每一个人的才性又不同,所以有一些怯懦的人,他虽然很忠诚,但是他有时候不敢讲;离你比较远的人,他担心你不信任他,他又不敢讲。领着国家俸禄的,他又怕讲了以后你不接受,还惹来祸患,所以他有顾忌也不敢讲。所以可能种种这些考虑顾忌,就比较少人现在敢出来劝谏。太宗听完以后就想到,你讲得很有道理,每个臣子要劝谏的时候,可能他还担心真的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大禹他能「闻善言而拜」,都是这个态度来让臣子不要劝他有顾忌。所以太宗又重新申明,他广开劝谏之路,接纳大家的劝谏,跟大臣讲,希望他们不要有任何的担忧害怕,直接跟他直言无妨。这是贞观十五年的事情。

  我们刚刚也提到太宗很虚心纳谏,但其实人有时候不容易保持这样的态度,因为可能随着自己所建立的功业多了,称赞肯定随之而来,慢慢的这个接受纳谏的态度也会退步。我们自己也很冷静感受,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可能是三年、五年,我们现在那种谦卑的态度,接受别人劝的态度,比起五年前更深切了、还是反而不容易听劝?这些观照都很重要。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接受劝谏这是谦卑,谦卑提升学问就上去。假如我们听劝的心境反而退步,事实上我们可能只是增长一些经典的见识、知识,但在心性上并不一定随着时光而提升。所以时时观照,恭敬心有没有提升、谦卑心有没有提升、时时设身处地的心有没有提升?这个心地功夫才是真实的学问。我们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喊我们,我们有没有赶紧恭恭敬敬的答应?那不只是父母呼是这样,身边的人有事找我们的时候,我们有没有马上以恭敬的态度赶紧做响应?「曲礼曰:毋不敬」,时时都要保持这个恭敬慎重的态度,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个才能德日进,过日少。太宗也是我们的好老师,他好的部分我们见贤思齐,他不妥当的部分,我们也引以为戒,这样就善学了。

  在贞观十八年,太宗对着长孙无忌这些大臣说到,人臣对于帝王都是顺从而不敢忤逆,而不敢进直言,都是讲好听话让皇帝高兴,但是我不希望这样。我希望今天提出来,让大家提宝贵的意见,来纠正政治上的过失,还有我的过失,不能有隐瞒,你们每个人依次都要讲。长孙无忌还有身边几个大臣马上讲了,说陛下圣明,老百姓都受到很好的教化,天下是太平的,臣观察的情况没有过失。几个人都是这个反应。黄门侍郎刘洎接着说,陛下,拨乱反正,因为唐朝以前的战乱,延续了很长时间,所以能够拨乱反正让天下安定,这样的功业确实是很难得的,就像刚刚长孙无忌大人所说的一样。然而最近有人上书给皇上,他们所讲的这些道理,皇上你听了有不是很称心如意的,就会马上当面跟他们问个水落石出,要追根究柢,甚至于觉得他讲得不对的,马上就批评他、指责他了。皇上你这个态度马上批评、指责,他们就觉得很惭愧,就不大敢再劝你了。皇上你现在这个态度,可能不是能奖励大家继续劝谏你的好态度。太宗听完了,你讲得很对,太宗说「当为卿改之」,我当为你这么宝贵的劝谏好好把它改过来,太宗是珍惜臣子劝谏他的缘分。

  我们听到这里,以后面对别人劝我们,我们要笑着对他说,感谢你护念我的慧命,我一定珍惜你这分情义,一定为你把它改过来。大家有没有这分气概?每个人劝我们,我们就对他讲,好,我一定尽心尽力改过来,不辜负你,改给你看。大家能不能做到?所以德行要提升,得下决心才行,不能再随顺这些习气,这么好的教诲,这么好的榜样,我们马上领受、效法他。而这个过程,大家看,人要看到自己的问题真的不容易,这都是最近发生的事,也是要刘洎帮太宗提出来,而提出来我们得放下面子肯改才行。这个修道的过程当中,光是把面子放下不容易,感觉很像扒皮一样。大家扒过皮没有?痛不痛?那请问大家,改正习气要扒几次皮?N次,很多次。

  而且人家帮忙你要很能接受,要不觉得难堪,不觉得难过,然后也不能恼羞成怒,人家才好帮助我们。人家帮你扒皮你要感谢他,谢谢你,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误的是大众的事,那他造的孽可大!所以真正提出来,才是真正爱护他,我们不要为了顾及人的面子,而把公家的事误了,而把他的修行给误了。所以大家有这个认知,为了自己的德行,也为了大众的事、公家的事,都直言不讳把话说清楚;不要开完会之后才说,这就是很不道德的。所以颠倒、颠倒,我们现在不能颠倒,现在颠倒的现象太多,不细细想想不知道,没有人提醒不知道。每次开会有没有意见?有没有反应的?没有,一出门话特别多。这就没有尽本分之外,还造罪业了,所以要改这个态度。

  假如没有经典提醒我们,真的我们颠倒的部分太多了。吃饭也颠倒是吧?你看现在都吃宵夜,经典提醒我们是晚上要吃少的,怎么愈吃愈多?没有经典人连过日子都不会过,你看现在人过日子都过啥样子去了?有一个朋友他在澳洲,他的侄子读大学,结果十点多他去睡觉,他的侄子跟同学还在那happy,还在那热闹着!这大学的侄子就跟他讲,你现在就睡觉,你怎么这么不正常?所以这个年头正常都变不正常,不正常的人很凶都觉得他正常,都觉得说现在就去睡觉了,真不正常,真不会享受人生。他那个不叫享受人生,那叫作贱自己,跟老天作对了。真的,不对照经典人真的不会过日子。

  比方说女孩子穿衣服,请问大家,穿得愈庄重、愈美丽,是在家里穿,还是在外面穿?在家里。出去外面不要穿太漂亮,招蜂引蝶,乱了社会风气,你看现在男女关系乱了,跟女孩子穿着有关系。在家里穿着庄重了,孩子受教育,先生看了心旷神怡。现在是在家里穿得很邋遢,先生都不想看,出去外面人家到处看。古人这个都讲得很清楚,你看我们都不懂,现在社会风气又人云亦云,搞不清楚什么叫正道。我那天跟一个朋友讲,很多人练肌肉练到一块一块的,很多都是受伤的,都是运动伤害。他一听吓了一跳:我以为这样才叫强壮、健康。你看我们东方练的运动都是很缓和的,练你的精气神那个才叫健康;不是很激烈,都超过身体负荷,最后都伤身体。您去调查奥运会百米冠军,平均寿命四十几岁而已,他都不道法自然,都是逞强斗胜。

  所以这些经典让我们为人君、为人臣,才知道怎么做才是在道中,什么是君道,什么是臣道。『故治国之道』,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道理,要能主动鼓励臣民劝谏,而且『宣之使言』,就是引导他们肯讲出真话来。然后因为大家都肯反应,肯讲真话了,君主才能明察事情的真伪情况。能够『治情通』,就是通晓整个治乱的真实情况,适时的去做好调整。为人臣确实「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而且君臣当中受国家君主的信任、俸禄,也要竭忠尽孝。所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是在《论语.季氏十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焉」。就是刚好子路、冉求他们辅佐季氏,季氏犯了很严重的错,子路、冉求他们没有直接指出来面谏季孙氏。夫子就感叹说,现在你的领导者他做错了,有危急了,你反而不去维持,不去护念他,他用你这个大臣干什么?本分就没有尽到。而应该是什么?陈力就列,就是尽心尽力去做;不能者止,就是做了以后不能接受,这个时候才能够停止。都还没有尽心去做、去克服就退缩,或者就不讲了,这样是没有尽到责任的。所以夫子也是透过每个机会提醒学生,这些为人臣,或者每个角色的本分应该怎么样去尽。

  我们接着看第五十句,在第五册七百零九页,在中间的位置,「兴国之君」这里。我们一起来念一下:

  【臣闻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

  我们看这个句子,都可以感觉到上位者的一个态度,影响到整个国家、团体的兴跟衰。所以愈在上位者愈要战兢惕励,诚惶诚恐,因为责任大,影响的面大。我们看到《孝经》当中「诸侯章」,诸侯他是一国国君,都是提醒「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他时时要守住道德,守住他的德行才行;一随顺放纵习气,可能这个国家它自身就要有灾祸了。《诗经》的一个比喻,就是他们上位者应该时时保持的心态,叫「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有权位了,不是拿着权位去放纵、去耀武扬威,而是要拿着权位去利益他人,然后去成就自己才对。所以这里提到的,使国家兴盛的君主,他是非常欢喜听闻他的过失;而荒乱的君主,是很喜欢听到别人赞誉他。而能够喜欢听闻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这样他才能『过日消』,过失愈来愈消除、愈来愈减少,德行愈来愈好,福分就能够很快的降临。这个福是靠德感召的,福是靠心来耕的,所以「过日消而福臻」。

  《太上感应篇》讲到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个人每天都是断恶修善,他的福很快就来了。一个领导者有福,也是整个团体的福气,所以上位者要带福气给大众,不是带灾祸。闻到这些赞誉美言而很高兴,这样反而听不到忠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样德行日损反而灾祸就要到了。我们上节课有讲到,「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听到别人赞许的话不能太高兴,要反思人家讲的实在吗?我真的有这么好吗?而且这也是众人之力,我不能独自邀功。能这样去反思,就不会好虚名了,就不会『闻其誉』,然后『誉日损而祸至』。所以祸福,都是自己的心态感召的。

  在贞观时期,贞观二年的时候,太宗也给身边的臣子说到,这个英明的君主,他能够时时想着要改自己的短处,增长他的善行,这样的态度才能成为明主;而暗主都是护自己的短处,反而一辈子都是很愚昧。所以提到隋炀帝都是自己夸赞自己,然后护自己的短,拒绝臣子的劝谏,所以身边的人就不敢劝。隋炀帝那个时候有一个大臣叫虞世基,这个大臣也没有劝他。太宗谈到的时候,就说隋炀帝都不能接受劝,虞世基也不敢劝,他的罪应该不是很严重吧?就跟身边的大臣在谈论这个事情。杜如晦,杜如晦也是个大臣,就说天子要有劝谏的臣子,他虽然德行不算很好,但不至于会失天下。

  而孔夫子也称赞春秋时候的史鱼,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这个典故我们也跟大家谈到过,就是史鱼到死都还在劝君王,死谏,把自己的棺材放在窗下,没放在正厅。这么正直的臣子,夫子非常赞叹,自始至终都是劝谏。而虞世基也不能因为隋炀帝无道,他就没有去劝谏,他这样苟且偷安,又在这么重要的位置这他是不对的。他应该假如劝了不听,他可以辞掉、引退,这样才是为人臣之道。杜如晦还举到商朝时候,商纣王非常残暴,而当时候的箕子是装疯卖傻逃过了这个死难,比干是劝谏到死。而孔子都很称赞他们不简单,是仁者。箕子是装疯卖傻,保留他这个命,以后可以再利益这个世间,因为已经知道商纣王根本就劝不通。但虞世基是并没有劝。

  这个时候又讲到,晋朝时候的一个典故,当时候晋惠帝的皇后贾后当权,要废掉太子,那时候大官张华并没有劝谏,反而就随顺了贾后。后来赵王伦举兵把这个太后废掉,因为她专权,也把大臣张华抓起来。张华说了,废太子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句话都没讲,我当时也有讲话,但是没有被采纳。抓他的人就说,你是当到三公这么高的位置,太子无罪被废掉,纵使你有提出来说这样做不妥当,人家不听,你可以引退,你干嘛还贪着这么高的官位?人家这么一讲,张华就讲不出话来了,后来也被判死刑了。这里杜如晦也举了《论语》这段话,「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君子面临这种危急的时候他的气节是不能变的,不能因为官位,贪恋这个荣华,而没有做出他应该做的进退。

  杜如晦提到这个公案,就是要讲到,虞世基处在宰相的位置,应该讲话他却没有讲,所以他也是罪过非常大的。太宗听完杜如晦的分析,也非常认同。您看太宗一开始还讲到说,隋炀帝他暴虐,那应该虞世基的罪过就不是很大了吧?太宗在分析这个事的时候,还可能只偏向于看到隋炀帝的过错,而没有看到臣子的过错。所以有时候我们在看很多事,往往可能看到一方的问题,而没看到另一方的不妥。所以看事要都方方面面看得准确,这很重要。比方你今天身边的亲朋好友有冲突,他们两方的问题在哪,我们要看得清楚,不然可能会偏袒。一偏袒对谁都没好处,偏袒那一方反而看不到问题,不被偏袒的他反而会觉得委屈,甚至于会记恨。

  太宗听完,说「杜公所言甚是」。所以人君必须接受这些忠臣的辅助,这样国家才能够安宁。隋炀帝的时候不能听底下的劝谏,所以恶贯满盈祸来了。但是人主假如有不妥当,臣下又不劝谏,都是阿谀奉承的话,那君是暗君,臣也是谄媚的臣子,君暗了,臣又谄媚,这个国家的危亡就不远。所以太宗说到,今天藉由这个机会,应该期勉我们君臣上下一心都是为了整个天下,各尽自己的公心,时时互相可以指出问题,就君臣之间可以多切磋、多指正,才能成就国家的治道。所以诸位大臣能够尽忠诚来匡正我的过失,我最终绝对会接受,不会不高兴,甚至是指责大家。太宗在很多跟臣子谈论这些君臣之道的时候,最后都会拉回来,期勉所有朝廷的大臣,当然更重要也期勉自己。

  所以我们在团体当中,其实人善恶念、邪正的念头是夹杂的,有时候讨论起来都不知道谁对、谁错,愈讨论好像他有道理,他讲得好像也对,变得无所适从了。这个刚好是有杜如晦这样的大臣,这么能透彻分析,不然有时候也会似是而非。那我们团体当中听谁的?假如在团体当中,谁讲的我就信,谁讲的我就不信,这样也不妥。应该是一个理智的态度,谁讲的跟经典相应的都要听,大家要有这样的认知、共识。当然更好的是我们每次谈论事情,最后都能归结到,所以孔子说,所以《弟子规》说,所以《了凡四训》说。不然我们也不知道讲了半天自己的观念对不对,有没有引导错自己的同仁,这个都是言语很慎重的态度。所以以法为师、以经典为师,这个对一个团体来讲相当重要。

  而太宗很可贵的地方,藉由每个机会提起每个人的本分、正念,巩固他为人的正确态度。其实人是需要提醒的,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提醒、劝谏。下属劝他,他也时时抓住机会劝勉、教导他的臣子,从这些应对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太宗是君亲师做得很好。君,他都期许自己先做;亲,关心臣子的生活;师,抓住每个机会提起下属的正知正见。亲,我们上次讲过,这些大臣生病的时候,太宗亲自去看望。甚至于有一次魏大人病得很重,一看他房子这么不好,把自己要建房子的材料全部搬来,五天就把魏大人的房子都建好了,这很爱护下属。好,这是第五十句。

  我们看第五十一句,在第三册四百六十三页,中间的位置。「折直士之节」,我们一起念: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

  折就是挫折,或者是侮辱,就这些正直的臣子他劝谏的时候,反而不接受,还羞辱他、折辱他,这就是『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结」就是阻挠、障碍这些进谏之臣说话,他每次要劝谏都被君王给制止,甚至是辱骂于他了,他就不敢再讲。『群臣皆知其非』,就是大臣都知道君王的过失,『然不敢争』,可是却没有人敢据理力争。『天下以言为戒』,天下对于进谏忠言都引以为戒,都不敢去做,都很有恐惧、戒备之心,因为深怕君王侮辱,甚至是降罪,『最国家之大患也』,这种风气是国家最大的祸患。假如一个朝廷,还有团体,大家都不敢讲真话,这个团体的大患就要到了,因为都不敢讲真话就不明白事实情况。不明白情况这下决策都会下错,决策一下错人心就背离了,所以一个风气都是影响整个人心的向背。

  在团体当中其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风气是每个人敢讲真话,敢为了团体的利益去据理力争,去表达,那这个正气就起来了。每个人都毫无顾忌的去为团体把关,去找出问题来,而且他劝得对又肯定他、又支持他,就把大家那种公天下的心,利益团体的积极性,就给调动起来。当时候太宗有不对的地方,有一个臣子劝谏,太宗要判一个人比较重的罪,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果孙伏伽劝说不应该判这么重,皇上当下把一个兰陵花园就赐给孙伏伽,把一个很大的花园赐给他。大家都很惊讶,当然孙伏伽也很惊讶。结果唐太宗说的,我上任以来,他是第一个当面指出我问题,所以重重有赏,把那个风气就带起来了。所以兴衰有时候都是在无形的人心是关键所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一定要让大家为公、为团体都敢讲真话,这对的。而这里提出来的,是这个上位者根本就糟蹋底下人的忠诚跟劝谏,最后就人家都「以言为戒」,这个国家离祸患就不远了。

  这是整个「纳谏」的部分,「纳谏」还有下一句,我们下一次再来谈。今天这么多句,我们虽然哪一句不一定全记住,就要谨记能够接受别人的劝谏,才能「德日进,过日少」,这个态度我们藉由这些经句已经入心、内化了。内化了吗?好,你说我内化了,你真的觉得自己内化了,明天你会有考试。突然有人劝你,你火气要上来:我昨天才说内化了,怎么今天又上火了?大家有没有经验,我们今天才说我什么做得不错,下午就有考试?告诉你,还差得很远。所以真的学问要深到内心深处,真正把心上肮脏的东西挖掉,才是真正德行到位了,可能不是只有表面上,我们觉得好像做得不错。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www.hwadzan.com/ http://edu.hwadzan.net/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