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03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9-21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只看过五本,这五本不是原译本,原译本他只看过一本,康僧铠的本子。夏莲居的本子,他讲过,这当然没有话说;王龙舒的本子,他看过;彭际清的本子,他看过。这四种本子我晓得,因为他都曾经说过。至于魏源的本子,他有没有见过,我就不知道,就很难说了。因为魏源的本子在台湾很少流通,很不容易见到。出家人当中,基隆八堵海会寺的道源老和尚,一生也是标榜净土,他一生也只看过四种而已。由此可知,这些毕生弘扬净土的人,九种本子几乎一半一生都没见过,我们今天本子摆在面前,统统能够看到,这很难得。在古人,实在讲,这叹为希有。
所以夏老居士根据五种原译本重新编辑,而且把它标目,每一段标一个题目,使我们看到非常的清晰。他为什么要编辑这个本子?这就是刚才说过的,这五种原译本的详略不同,内容不一样。为什么内容不一样?古人根据经典仔细研究,发现翻译的人所根据的原本不一样,就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不一样。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每一种经一生只讲过一次,没有听说讲过两次的。所以传到中国来的梵文经典,虽然有很多次的翻译,内容大同小异,像《金刚经》有六种译本,大同小异,《弥陀经》两种译本也是大同小异,可见原本是一个本子。唯独《无量寿经》的原本,古人的判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所以翻译的时候,里面内容不同。这就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讲,不止讲一次,这很希有,这个发现非常难得。而且还有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唐译的《大宝积经》里面也有「无量寿」这一会,这是非常明显。佛在《大宝积》这一系列讲座里面曾经讲过《无量寿经》,足以提出有力的证据,释迦牟尼佛这部经是多次宣讲。多次宣讲,换句话说,这部经在佛说法四十九年当中,三百余会里面,它有它特殊的重要性,否则不可能多次宣讲,因此才有会集的必要。
最初有会集的构想,而且开始做这个工作,是宋朝的王龙舒(王日休),第一个会集的人是他。他所会集的本子确实比原译本的文字华美,内容也相当精彩,遗憾的是他一生当中只看过四种不同的本子,唐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个本子王龙舒没见到。你就想到过去要把《无量寿经》各种版本统统搜集起来看过一遍,这是何等的不容易。以王龙舒居士的身分、地位、财富,都没办法把本子搜集完全,何况别人。这是他所会集的缺了一种原译本,这是美中不足。同时他还有一点毛病,在取舍上不太妥当,这是被后人批评的。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把原文的字改了。当然在他改是没问题,他改得更好,因为他佛学程度够,国学基础也够,他来改没问题,但是这个例子不能开。开这个例子,你改没问题,后来的人没有你的学问,也没有你的修养,看到这部经他看不懂,认为这个地方不大通,他随便改一改,张三改一改,李四改一改,改到后来,这部经就不能读了。所以在他是可以,但是这个例子决定不能开。
你认为字句不妥当,你可以在旁边注一注应该做什么字样,这可以,不能改动经文,因为他不是翻译。翻译的文字自己可以斟酌,现在是会集,会集就要忠于会集,人家译的一个字都不能改,这才叫真正负责任。所以他有这三个弊病。王龙舒居士的本子也收在《大藏经》里面,流通很广。你看明朝莲池大师所注的《弥陀经疏钞》,里面引用的《无量寿经》,几乎一半都是用王日休(王龙舒)的会集本,可见他的本子的确是有价值。
因为王本美中不足,所以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做了一个节本,这个节本做得虽然是很好,还是不足,为什么?五种原本他只取一种,另外四种他都没有,他只取康僧铠的本子。换句话说,文字上修饰一下,繁杂的地方删掉,它是康僧铠本子的删节本,所以也不圆满。另外四种本子里面很多重要的东西,他的本子上都没有,这也是很大的缺点。
到清朝晚年,咸丰年间出了一位魏源居士(魏默深居士),他是湖南人,这个人很了不起,真正是我们净土宗的大德。他大概看到前面两种本子都是美中不足,所以他发心再编一会集本,自己以为是《无量寿经》的定本。确实,他是五种本子都看到了,这个会集本的内容确实超过王龙舒、彭际清,但是还有毛病,这叫文人的习气,大概是没有留意,也是把原文的字改了几个,所以被近代印光大师严厉的批评,印光大师劝人不要看,不可以随便改经,《文钞》里面都有。这桩事情在本经前面两篇序文,尤其是梅光羲的序文,写得很清楚,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对于这个事情的经过写得更详细。
这才引起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重新会集。古人所发生的弊病,他统统免除了。所以这个本子,我们用五种原译本比对来看,确实他没有改一个字,每一句、每一字都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很可惜,他这个本子出来了,印光大师已经往生了,如果印光大师看到这个本子,也许会点头,这可以流通,因为他没有改经。这个本子出来之后,佛门四众同修都相当赞叹,尤其是台湾的道源法师、忏云法师,都是大家非常崇敬的两位老法师,这两位老法师都是慈舟法师的学生。慈舟法师在夏老居士的本子印出来之后,他在济南讲过,就用这个本子讲,而且还作了科判批注这部经。这个科判是慈舟法师在民国二十几年讲的,北京黄念祖老居士手上有一份,最近抄了一份寄给我,所以我现在在台湾把慈老的科判附印在经后面。
从慈老科判上来看,他所看的是夏老居士的初稿,初稿里面只分三十七章,现在我们这部经分四十八章,它分三十七章,所以从慈舟法师科判里面可以看到本经当时会集的面貌。现在是经过好几次修订,这个本子才是定本。最初印出来的是在民国二十五年,慈舟老法师所用的本子是民国二十五年那个本子,所以总共分为三十七章,不是现在的四十八章,但是内容是完整的。以后夏莲居老居士重新再分,里面还有些经文是初版没有的,以后又会集又增加了一部分,但增加的不多,因为增加的文字我们在科判里面看不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