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7|回复: 5

[其它]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1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增广印光大师文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云栖大师立法教人,皆从平实处着手。依之修持,千稳万当。断不至得少为足,着魔发狂。王耕心入道之要,未能十分明了,便任意操笔,肆开大口,抹煞一切。虽有宏法之心,实任坏法之咎。此皆由不亲明眼知识,及反心自问二病所致。

  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宿世之恶业,翻为今世之导师。惜世人多被业缚,不能转变。遂成落井下石,苦上加苦矣。

  光以目盲不能看经、书字。今夏拟作《竭诚方获实益论》,未及半而目力不堪,因兹中止。尚欲冬月专心忏悔宿业,倘能目力稍强,当续成之。又于去年应陈锡周居士修《普陀山志》。光亦以目力祈缓二三年。目明愿尽五六年力,将《大藏》所有观音事迹,悉分门别类,排成赋式,详录本文于下。书成,刻板两付。一存经房,一存本山。俾一切有缘,同沾大士不思议恩。若目仍如旧,则只可曰命也何如耳。

  大教东渐,所有派别盛衰,非读破全藏,一闻即记者,不能。倘率尔而为,不但不足为佛法光,反为佛法辱矣。《十往生经》,今藏无有,不须遍求。《集诸经礼忏悔文》、《西方礼赞》等,若偈若文,多是善导《观经四帖疏》中之文。若将《四帖疏·上品往生章注》详看,方知所言《观经》,只举《观经》一句,下即详释,非全体尽属经文。善导《观经四帖疏》,中国多年失传,近方由东瀛请来,金陵刻板。而流传既久,错讹甚多。即《诸经礼忏悔文》,亦属讹谬不少。《四帖疏》、《忏悔文》互观,亦可正其少分。余者亦有依义可正之处。光十年前,曾一再阅而标之。虽未敢必其复彼初出之原。然亦正正者多,而正讹者少,为自信得及耳。

  他心通有种种不同,且约证道者说。如澍庵无论问何书,即能一一诵得清楚,一字不错。其人素未读书,何以如此?以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无人问时,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问者将自己先所阅过者见问,彼虽久而不记,其八识田中,已存纳此诸言句之影子(看佛经亦如此,古人谓一染识神,永为道种,当于此中谛信)。其人以无明锢蔽,了不知觉。而此有他心通者,即于彼心识影子中,明明朗朗见之。故能随问随诵,一无差错。即彼问者未见此书,亦能于余人见者之心识中,为彼诵之。此系以他人之心作己心用。非其心常常有如许多经书记忆不忘也。凡夫不了,将谓有许多奇特。究其实只是业消慧朗、障尽智圆耳。

  扶乩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鬼之劣者,或无此通力。其优者则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聪明智识而为之。纪文达谓:“乩多灵鬼假托,余与兄坦然扶乩,余能诗而不能书,余扶则诗词敏捷,书法潦草;坦然扶则诗词庸常,书法遒劲。所冒古人,问及集中奥窍,则云年代久远,不复记忆,故知非真。”然此鬼之灵,但能于人现知之心,借而为用。于识田中有,现知中无者。或此义非己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业尽情空之他心通,实有天渊之远。但其气分似之。又恐汝等或为乩教所迷,故不得不引及而并言之。又《宋高僧传》载僧缄往王处厚斋。处厚读文章甚得意。因问读何文字。处厚言:“此我中进士策。”缄曰:“风檐之下,有此从容乎。”于囊中取出一编曰:“此非汝策乎?”处厚视之,即当日原策。处厚曰:“此吾后来笔削者。”缄曰:“吾固知非汝原策也。”因问:“师囊中何以有我此策?”缄曰:“非但此策,汝自读书以来,乃至戏顽,一笔一画,吾囊中一一俱有。”处厚惊惧,不敢致问。澍庵但有他心通,未见其有神通。僧缄乃有他心通,而兼有大神通。能将彼心识中所现之书,现出形质以示其人。实非自己囊中存留而取出也。近来上海乩坛大开,其所开示改过迁善、小轮回、小因果等,皆与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于说天、说佛法,直是胡说。吾等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迁善之过。亦不可附赞此法,以其所说佛法,皆属臆撰,恐致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愆。印光宿多恶业,致今生有目如盲。断不敢随情不依理,自误而误人。祈斟酌情理而行,则无弊矣。

  念佛十种利益,谨考《净土指归集》下卷末十种胜利,慈云忏主谓诸经具说,未知的出何经。或是约义纂集,亦未可知。前数纸中有高声念佛、诵经及礼佛,皆有十种功德,则标之曰《业报差别经》。《护净经》未检,容暇时阅之。书面之文,不宜多,只宜简而明了。多者当于书皮里面,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或于皮后另印一张。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诸大乘经,经经皆令诸众生直成佛道。但恨人之不诚心念诵,致不得其全益耳。《楞严》五卷末《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岂有文长之畏哉。君子之学为己,乃念念叩己而自省耳。梦觉一如,唯功夫到家者方能。但于觉时操持,久之梦中自能无大走作矣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自去腊至三月下旬,所接四书,及师[辰+殳]所持二位与徐君问答,并布匹食物等,足见为法心切,爱我情深。初则企徐君来,次则阅彼所印《文钞》,目似吃亏,以故迟迟其复耳。去腊之书,实得以友辅仁之义。但以推我过高,令人益加惭赧。夫人生大伦,其数唯五,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而父生,师教,君食,三者相等。何五伦之中,不列其师?不知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次则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属于兄。故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次则丽泽互益,如二月互照,二手互援,则属于友(朋从二月,友从二手。古文友作[又/又]。又,手也,系又之变体)。故佛门每谓寻师访友。印光毫无实德,不敢为人作师。而以友辅仁之心,固自志学以至今日,未尝息念。而人不我谅,不但不加磋磨,或时反见弃舍。汝企吾亲证三昧,又恐有负初衷,致书劝进,不遗余力。吾自束发受书以来,未遇此之益友。感甚愧甚。而“死罪”四字,乃直臣谏君激其必纳之词。施于师友,殊为失体。印光宿业深重,初生半载,病目六月。号咷哭泣,除食息外,了无一刻止息。其痛苦不知其何如。幸承夙善根力,得见天日,实为万幸。成童受书,由宿业引发,致服韩欧辟佛之毒。继则深自省察,自知惭愧,归命三宝,出家为僧。若非三宝冥垂加被,使我自省。则当今之时,久在阿鼻地狱,受诸剧苦。何能与诸君子指东话西,论自力他力,以期同证真常、诞登觉岸乎哉。其七期已满,三昧未成,一由夙业深重,二由精神衰颓所致。然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

  十念记数,不是数息。以其从一至十,同于数息。又以《莲宗宝鉴》讹作至百千万,恐受其病,引为证明。目为数息持名,断断不可。

  欲证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问我所证,方能缵步?《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此一日七日,乃是举例之词,不可执定。若是等觉根性,一念即能不乱,何待一日。若是逆恶根性,毕生亦难一心,何况七日。王耕心混上中下根为一例,发而为论,深自矜夸,谓为发前人所未发。实为上违佛祖诚言,下启后进狂妄,令人不胜悲痛哀怜而莫之能止也。)《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举一反三,儒者尚然。况博地凡夫,上窥佛意,何得不依圆顿妙解,而以担板之见推测乎?)《楞严》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四十二章经》云:“夫心者,置之一处,无事不办。”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语句中全身靠倒?不以圣言为量,而以我之罪业凡夫为准,岂不颠倒之甚乎?然汝发此言,盖亦有由。以《衷论》详示省一大师所见之境,及耕心谓承彼心传。意者必有种种不思议妙境,及口传心受之妙诀耳。不知三昧者,华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寂照双融,有何境界之可得?《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曰以无所得故,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于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幻出幻没。譬如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惚之间,变化不测。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识。若错认消息,则着魔发狂,莫之能医。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铲踪灭迹。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岂秘而不传,独传于汝乎?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然印光实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独得之诀,不妨由汝之请,以普为天下之诸佛子告。其诀唯何?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持经利益随心论》,虽发其端,未明其概。拟续一二万言,历引古德诚敬之迹,与其感应之道,并参己芜语,发挥评论。俾阅者法戒分明,知所取舍。自不至以巨因而获微果,与夫以善因而招恶果耳。斯言已与徐君说之。须知诚与恭敬,非唯学佛宜然。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为基本。观《孟子》弈秋诲弈一事,可以知矣。

  徐君夙具灵根,而且历代奉佛,自出世来,即受庭训,又经二三十年之学问阅历,何舍高明而取卑劣,宝印光之文而为之流布也?须知宏法利生,贵识时机。今人应受之法,与所受之病,高明者不肯详言。其所言者,纵极玄妙,多非应病之药。或由彼妙药,反增其病。印光譬如无知无识之庸医,不但不知病原,亦且不知药性。唯以先祖秘制之阿伽陀万应丸,举虚实寒热种种诸病,皆以此药投之。倘不怀疑,取而服之,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立见全愈。即秦缓扁鹊无从措手之症,一服此药,立见起死回生。于是有心活人济世者,为之广出招帖,令有病者,同服此药。虽知秦缓等之神妙不测,而不广告者,以病属宿业,有神仙不能疗者,况神医乎。

  至于所断评《衷论》语,实属婆心真切,与印光交互发明。特欲开人正眼,非是文饰印光。仁老评语,亦极痛切。然于王生心病,及《衷论》流弊,尚欠发挥。印光所说,多致力于此二者耳。及余所答,皆悉圆融恰当。唯论四土一段,约理固无大碍,约事殊欠精详。以凡圣同居、方便有余二土,乃约带业往生之凡夫,与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不可约佛而论。若约佛论,非但西方四土,全体寂光。即此五浊恶世、三途恶道,自佛视之,何一不是寂光?故曰:“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遍一切处之常寂光土,唯满证光明遍照之毗卢遮那法身者,亲得受用耳。余皆分证。若十信以下至于凡夫,理则有而事则无耳。欲详知者,当细研《弥陀要解》论四土文。而《梵网玄义》,亦复具明。(毗卢遮那,华言光明遍照,亦云遍一切处,乃一切诸佛究竟极果,满证清净法身之通号。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亦然。若释迦、弥陀、药师、阿閦等,乃化身佛之各别名号耳。卢舍那,华言净满,以其惑业净尽、福慧圆满,乃约智、断二德所感之果报而言。)又须知实报、寂光,本属一土。约称性所感之果,则云实报。约究竟所证之理,则云寂光。初住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妙觉乃云上上实报,究竟寂光。是初住至等觉,二土皆属分证。妙觉极果,则二土皆属究竟耳。讲者于实报则唯约分证,于寂光则唯约究竟。寂光无相,实报具足华藏世界海微尘数不可思议微妙庄严。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一切诸相,由空发挥。又如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而复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实报、寂光,即一而二,即二而一。欲人易了,作二土说。

  “金轮咒法”所示,乃三世因果。为猎为僧,乃前世因果。今得为人,福尽将堕,乃约迷不修,示前因后果。念佛、阅经,悟二空理,证实相法,乃约省悟修持,示现因后果。且勿笼统自任,谓现生便能如是。现生证实相者,非无其人。恐贤契无此善根。若不详陈其故,或致妄期圣证,则志高而行不逮。久而久之,必致丧心病狂,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求升反坠,弄巧成拙。究其结果,难免永沦恶趣。不但埋没己灵,实为辜负佛恩。二空理唯言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若约宗说,则名大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如庞居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下顿亡玄解。大慧杲闻圆悟“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亦然。智者诵《法华》,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南岳思大禅师,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分。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乃实相之异名。)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曰: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证也。

  又“金轮咒法”,不许问事,唯许问善根、问法门。而末世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法门亦不须问。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则善根亦不须问。只宜持咒,助修净业。勿辄作法,烦渎佛圣。倘动辄作法,若身心不恭敬、不至诚,或致起诸魔事。唯一事宜作法,而非汝等分上事。如有发心出家者,自未证道,不能观机,上叩佛慈,冥示可否,庶无匪徒败种混入之弊。而今之收徒者,唯恐其不多。明知为下流,尚急急欲收,唯恐其走脱。谁肯如此决择?贪名利,喜眷属,致令佛法一败涂地,莫之能兴也。

  至于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然观音于娑婆有大因缘。于念佛外,兼持观音名号亦可。或兼持《楞严》、《大悲》等咒,亦无不可。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此老语录,已入清藏。谭埽庵以名进士,皈依座下,为制《道行碑》,有一万余言。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着。

  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非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而阅之之法,断断不可不依吾说,而苟且从事。致令不思议利益,由肆无忌惮,并分别妄情而失之。岂不哀哉!

  吾昔谓汝与师[辰+殳]已能彻底信向净土法门。及观汝问徐君诸稿,则又欲持咒,又欲研究戒学。以密咒功德,净土中无此称述,便中心漾漾,毫无定见。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吾与徐君言,祈彼极力开示,以尽法门师友之谊。师[辰+殳]以密宗气冲尘沾,皆获解脱,净宗无此等益。何不观五逆十恶,临终狱现,念佛数声,即获往生乎?又何不观《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乎?若谓有胜此者,便欲废此修彼。何不体贴佛祖千经万论殷勤叮咛之至意乎?刻实论之,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浅深,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

  吾以汝究学心切,若常致书通问,彼此皆为烦扰。因问师[辰+殳]有无《教乘法数》等书,令请去,则有处查阅。《翻译名义》,系释梵语名义之书。《释氏稽古略》,系载历代佛门事迹之书。《阅藏知津》,系标示《大藏》经论语录及诸著述大意之书。《龙藏汇记》,即是清藏目录。此诸书皆不可不有。有此诸书,如一师相随,有问即答。

  未断烦惑之人,须依事忏。恳切极处,不思议妙理,彻底圆彰。若舍事说理,只成得一个画饼利益。说时则有,用时则无。又《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皆记古德之嘉言懿行。阅之,自有欣欣向荣之心,断不至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处之失。《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皆护教之书。阅之,则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见城垒矣。此等诸书,阅之,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勿谓一心阅经,置此等于不问。则差别知见不开,遇敌或受挫辱耳。

  汝书所陈,有未标示者,若能详细体察,其意固自彰彰。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谓于五阴色受想行识中,了知若色若心(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悉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了无主宰之实我可得。法空者,于五阴法,了知当体全空。《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即是其义。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实相。由破无明,证实相,故曰“度一切苦厄”也。实相者,法身理体,圆离生灭断常空有等相,而为一切诸相之本,最为真实,故名实相。此之实相,生佛同具。而凡夫、二乘,由迷背故,不能得其受用。喻如衣里明珠,由不知故,不免贫穷。非曰在迷凡夫与证真谛之二乘,无此理体也。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

  又凡钞录文字,必须谛审精详,不可粗略了事。《弥陀要解·序》,经成时大师节略,语句便不圆润。而末后云:“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时师略去此譬,“不必与二翁强同”之“必”字,讹作“敢”字,便成我慢自大,藐视二翁。意中便有二翁所注违经,不敢依从之义。并与下譬相反。实为冤诬蕅益,贻误后学,读之令人痛心疾首。

  今之时,是何时也!南北相攻,中外相敌。三四年来,人死四五千万。自有生民以来,未闻有如此之惨凄者。又复风吹、水冲、地震、瘟疫,各处频频见告。又兼水旱,不一年中,每兼受其灾。诸物之贵,比昔几倍。当斯时也,幸而得生,敢不竭力专修净业,以期往生净土乎?敢以幸得之身,游逸其志,不注定一法,而泛泛然致力于不契时机之法门乎?倘或一息不来,而欲再闻如此之径直法门,恐无有如是之侥幸也已。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4 16: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