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6|回复: 5

[学佛文档]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8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十六集)  2011/12/1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46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治要360》,我们讲到第三个单元「贵德」。今天要讲「贵德」当中,第三个纲就是「仁义」,我们一看到仁义,就想到「孔孟之道,仁义而已矣」。我们效法孔子、孟子,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仁义存心,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所以我们仰慕孔孟最重要的,时时能保持仁义存心,用仁义处事待人接物,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看这个仁字左边一个人,右边是二,所以是想到自己就能想到他人,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这是仁。在《中庸》当中有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仁慈是每一个人明德当中、本性当中都具备的,也是做人的道理,就是为人着想。只要有对方,都能够为他着想,这是仁者就是人也。

  「仁义」是很高的一个处世的境界,有没有可能马上达到?它是有次第的,人要达到仁义,首先他下手处要孝顺父母。他能为父母着想,进而为兄弟着想,为家族、为邻里乡党,再延伸到凡是人,皆须爱,这是很好的目标。成为圣贤是目标,但是它要有次第,怎么去做到?我们看在这个世纪当中,人们都有很高的标准,比方说爱天下人、爱民族、爱国家,可是这个目标愈高,反而愈做不到,因为他没有下手的地方,他没从根本做起。你看在一百年前那个时候社会比较乱,大家都向往天下一家的愿景。可是这样的愿景虽然很多人认同,往那个目标走,但是假如不从孝悌做起,那还是一个空的、达不到的目标。民族主义,在这一、二百年是特别强调的,可是其实很难达到民族团结,因为他连父母都不爱。

  所以我们中华文化,很强调的德行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孝悌忠信是民族主义的基础,没有孝悌了哪有民族的大爱?礼义廉耻是民权的根本,民主社会强调的要尊重老百姓,可是假如为官者没有礼义廉耻,那只是一个制度,只是一个很空泛的目标而已。都必须从人心、从德行下手才行!仁爱和平,我们看现在特别强调社会福利制度,可是人假如没有存在仁爱和平,那社会福利制度也很难长久。为什么?社会福利制度拿的钱,都是拿后代子孙的钱,而不是从每个人的爱心发出来,去帮助他人的。人没有爱心,用很多福利制度,其实那还是没有真正达到仁爱的心。我们现在把钱都拿来自己用,这叫仁爱吗?连自己的子孙都不设身处地,都不为他们想,那这都不是从心地去提升起来的,都是从外求的了。好像外面制度、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只要从外面解决问题,事实上问题愈来愈复杂。所以这个时代,很值得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务本,要从根本来思考。本找到了道才能生,本立而道生;不然很多的努力,最后反而适得其反。

  所以学问为济世之本,有真实的智慧、学问,才能真正帮到他人。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爱的目标得从孝悌做起。诸位学长,有没有经验,很用心的去帮朋友,结果愈帮愈忙,我们也很无奈。为什么?可能我们智慧不够,可能我们的情感被他的言语所带动。我们一生好恶心,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我们顺着他的执着点,甚至是他不对的地方,我们还去助长他,还去支持他,那可能就把事情愈搞愈复杂。所以帮人的时候,其实主要还是帮助他把他的心摆正,让他回到理智当中才是帮他。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他回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然你要让朋友回到这个心态,首先要调济人情,他在跟你complain的时候,你也不要一下子,一句就把他的嘴巴给封住:你不要说了,你不是读过那一句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刚好我们今天讲「仁义」,仁的前方便,「忠恕违道不远」,能行忠恕了慢慢可以契入仁的境界。而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可能受不了的,不能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想一想,自己在抱怨的时候,那苦水终于有人可以倒了,刚吐没两口,对方就把你的嘴巴给堵住,会怎么样?你们都没有这样的经验?你们身边的人修养都很高,我常干这种事情,所以我比较有经验。你给人家一堵,他又吞回去,不是呛死了。所以要调济人情,理解他,让他先抒发一下,等他缓下来了,说我能理解你,那我们怎么才能改善这个情况?对方没学,你也不能要求他太多。我们毕竟有学了,我们先来调整自己,这慢慢就能够改善。甚至于引导他:其实站在对方的角度,他也不容易。

  人说实在的,心念一转问题就没有了,就是一直固执在那些角度上不肯放,所以卡住。固执在什么?一定要怎么样,我贪;一定是我对他错,我慢,就卡在那些地方过不了!把贪瞋痴慢转成设身处地,这关就过了。再难的问题,坦白讲一念之间就转过来了,这个得大家用心去体会看看,善观己心。所以圣人通达人性,我们还没通达人性以前,一定要依照经典来成就自己,还有帮助别人,不能都是讲自己那一套体会的东西,那不一定准。您看圣人讲的「亲亲为大」,要达到这个仁慈的境界,最重要的还得从亲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对爱父母的这分心流露出来,可以去爱一切人,从爱人又可以延伸到怜悯一切的万物。这是孟子继续孔子的教诲,诠释出来的。

  再来,我们看这义,道义、情义、恩义,义是应该的,没有条件。道义人生对父母、对家人,以至于对同学、对领导、对同事都是这一分义,不是利害关系,不是谈条件的。我们今天做任何事,带着有求的心、有目的的心,希望对方给我什么,那全部都不是道义人生;不带任何条件、目的才是义。《孟子》讲到的,义是「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做一件不道义的事情,伤害一个无辜的人,而能得到整个天下,都不肯做,这样的心境是道义的心境。有人会说了,你伤害了这个人,可是你可以得天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推行孔子的教诲。那伤不伤害他?这个逻辑,常常会可以把人给说得有点胡里胡涂的,反正你就做这一件坏事就好,以后你都做好事;你就偷这一次就好,下次不偷了。贼怕第一次,有第一次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你在这个当下不能够为对方着想,不能丝毫没有伤害人的心,又怎么保证以后?

  其实仁慈之心现在能现,它是真实的;你现在不能现,以后就可以现,那是带着功利的心。等我得天下了,我要做好事了。那个得天下本身就是名利的心,自欺了又想去欺人;就好像我们今天不自爱,也不爱家里的人,都说要去爱天下的人,没有修身齐家就要治国平天下,这本身也是自欺又欺人。所以在修道的路上,有一个态度很重要,就是不能打折扣,不能存侥幸的心理。孔子这段话,我先跳过去应该还是可以成就的。那这个本身就不老实、不听话,没有具备做弟子的心态,没有具备做弟子的心态,就不可能成就道业,他不可能成圣贤。

  您看在《大学》当中,孔子讲「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不可能的,这些话真体会到了,老老实实务本,从格物,格物是自爱,自己每天都被贪瞋痴慢困扰着,不自爱了,那又用什么去爱人?我们贪瞋痴慢伏不住,讲话都有贪瞋痴慢,那是误导人,不是帮人,所以这格物重要。息灭贪瞋痴,转贪心为念念为人着想,转瞋恚心为宽恕包容,转愚痴为智慧,转傲慢为谦卑。你这格物了,你的心正意诚,诚能感通,跟人可以交心,那就齐家。你的家又是社会的榜样,人家效法学习你,就利益到社会。所以义是应该做的,是我们这一生的本分,古人一讲到道义、本分,他宁可牺牲生命去做,也不要违背道义而活,这个可贵了,没有一丝一毫考虑自己的。

  我们看《德育课本》里面,在西汉末年王莽专政,王莽想要自己做皇帝,把政治独揽大权。当时候有个大儒叫吴章,他的弟子就有一千多人,非常有学问、道德的一位读书人。结果王莽的大儿子还是挺知书达礼的,他知道他的父亲不对,所以就跟他的老师吴章他们商量好。因为王莽比较怕鬼神的事情,所以他们想好,就拿血在门上画,想说王莽会不会当作这是鬼神给他警告:你不要再这么干下去,你会遭殃的。他们这么去做被王莽识破了,王莽恼羞成怒把自己的长子给杀了。我说人有权力、欲望的时候,真的是完全不理智的,长子一片好意劝他回头,他不只不听,还杀了他的长子,弄权一时,凄凉万古。所以人生真的要看破,权力、财富如过眼烟云,何必为了这些东西造无量无边罪业,这就太不明智了。所以《菜根谭》第一句就提醒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随缘、随分、随力尽道义就对了,不要贪着这些身外之物。

  吴章大儒被王莽判腰斩,然后宣布所有吴章的学生统统不能当官,只要是他的学生就没这个机会。你看读书人为的是什么?诸位学长,读书人为的是什么?他读书为的是什么?当官是吧?那是错误的读书人。读书志在圣贤,这考验马上出来了,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假如是为了功名利禄,真的可以当好官吗?「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是为了功名利禄,可是我当了官,我还是会很认真照顾老百姓的。这个话都讲得很好听,我们女性同胞要注意,花言巧语不要乱听,要考虑他的逻辑对不对?他不对父母好,他不可能对妳好的。因为我听过有女士说,只要他对我好就好了,其它的我不管。这是相当不理智的一个思考方式。当下很多弟子统统投到其它的门下,就不承认自己是吴章的学生。结果云敞不只承认自己是吴章的学生,还亲自帮吴章收尸把他厚葬。诏告天下,告诉王莽,我就是吴章的学生,你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也很奇怪,王莽反而不敢杀他,您看当下那种情义,惊天地泣鬼神,置生死于度外,这是义。

  还有对义的诠释,叫做任何事情合情合理合法,合情理又合规定、规矩。你不能讲求人情,之后把规矩都给乱了,那这不是义,这叫添乱。太讲人情,有时候会变成给团体惹很多麻烦,因为你太讲人情规矩没有了,最后不符合规矩的人,他每一次都走后门。然后符合规矩的人,假如反而被人家淘汰,他的心就不平了。所有守规矩的人统统不平,谁还守规矩?那人情不就造成组织跟天下大乱。一个公家机关,假如都走后门,老百姓的心能平吗?我跟他交情很好,卖个面子给他,情!合情也要合理合法才叫义。你们偏到情,不符合理法那是错误的,所以做人处世还是有学问!「礼之用,和为贵」,处世当中守礼,在遵守礼节、礼法的时候,最好的一个状态,非常和气,和为贵。你能尊重每个人,体恤每个人这个很可贵,大家都非常欢喜。

  但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你只让每个人都高兴,而没有用礼法跟规矩来提醒要求,那每个人最后都不守规矩,那整个就乱了。而且亲朋好友拜托你,你都不按规矩,你都顺他们,其实也把他们给害了。他以后面对事情,他不是守规矩,他只会想我找什么关系来解决,不只把他教坏了,他的下一代都教坏了。你看现在讲人情、不守礼法的社会现象,都是靠关系,不是靠本事,不是守规矩,大家看看那人心怎么会有安全感?活得都很累,因为不公平。这样子老百姓对政府也没有公信力,不相信政府,然后他也苦哈哈的只能去找关系。这样的社会终究会出问题的,为什么?讲人情,贪污的现象会严重到无法想象。所以现在贪污不是政府贪污,听说连念幼儿园都要送老师东西。这个和是从爱心、恭敬心出来的,这个和不是从讨好、巴结、谄媚来的,完全都偏掉了。

  我这个也不是乱说的,是有收集情报,有一个幼儿园的小孩,遇到中秋节他妈妈买了几盒月饼回来。他问他妈妈,妳有没有买一盒送给我老师?他妈妈有有有。他说就那一盒最大的,这样老师才会疼我。那一天我们一个同仁说到,他说他从小就想当老师,就是因为他小学老师,不收他们一分一毫的东西,自始至终坚持。所以他那个高尚的人格,深深影响他,他就觉得这一生做老师最有意义,您就看到那个德行,感人至深!我们现在成人、官员、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带给我们的下一辈、下一代什么样的人格?这一代人好像看起来挺有福报,不愁吃、不愁穿,假如不把伦理道德传给下一代,罪孽深重,统统只有堕落的分。不以仁义存心,公务员还中饱私囊,欠的是全国老百姓的钱。本来是自己的福才能坐那个位置,但不懂道义,小人冤枉作小人。凄凉万古,万劫不复!

  这些《群书治要》、中华文化赶快宣讲,可能还能让不少人回头,浪子回头金不换,从地狱门口,把他拉回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不要说公务员,我们当老师的人,那造的罪业大了,断人慧命那是最重的罪。所以您看古代的医生、当老师,这两个行业是决定没有谈利的,为什么?为国家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为救人的命放在第一位,病人没有钱,药都是免费给他的。我们有一个同仁,他也很尽心的弘扬中华文化,那个根是他爸爸帮他扎的,他爸是中医。除夕夜的晚上,半夜有人家里亲人生病,比较紧急,除夕夜,他小时候的印象,父亲开门大雪纷飞,背着一个药箱就走出去了。待会我们会讲到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例子。

  接着我们看刚刚讲的,义者,宜也,宜就是适当,做什么事合情理法做得恰到好处,不过、不及。而在义当中什么最重要?尊贤为大。因为只要在团体当中,在整个国家当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有地位、有智慧的人。就好像一国的这些宰相、部长,他影响的面都非常大,而这些读书人你愈尊重他,他为国效力。而且你尊重他们,老百姓也尊重他们,就会听他们的话。比方父母尊重老师,孩子们各个听话,尊贤,以前那个拜师礼,真正成就的是孩子尊师重道的心,古人看事情看得很深很远。是不是哪一个老师说他希望给人家拜?那叫傲慢,那怎么当老师?以前的人当老师那拜下去,我看那胸口上就是一块石头了。人家的父母甚至于那年龄都比老师还大,受这么大的礼,读书人不敢占人家一点便宜,还受这么大礼,受完了,诚惶诚恐,怕对不起人。

  当然假如是一个老师去要求别人拜,这就有问题,那就可能傲慢在滋长自己不知道。甚至于说这古代的规矩就是这样,还自己找个借口要要求别人拜,那就麻烦。而且我们在这个时代,我自己出来跟大家分享,传统文化的一些体会心得,实实在在讲是不得已的,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我是根本没有资格当师长的弟子,自己《弟子规》都做得不扎实还很差,连弟子都做不好,怎么敢说能够做人家的老师?所以走在修道的路,第一关是打破自欺,就是自己有几两重,这个决定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人家叫老师,叫第一次诚惶诚恐,叫第二次诚惶诚恐,叫到第十次、第十一次,就有点觉得,飘飘若仙挺舒服的!被人家叫老师,可以叫到舒服,就快出事了。

  我记得我们当时候,通达人性还是非常重要,怎么说?当时候我们在庐江也是自我期许,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但是这个期许是放在自己心里,不是常常自己挂在口上,常常挂在口上自己都做不到,那言行就差距太大了,要不断在心里鞭策自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当时候我们想说彼此称老师,提醒大家,彼此提醒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这个想法是好,可是不符合现阶段人心状况,因为这个名相,人听几声老师、老师之后,傲慢心都会起来。所以很多做法,都要有高度的智慧,去洞察人心的状态,不然好心还是做了坏事。举个例子,电话拿起来,人家问请问,你哪一位?我是陈老师。这个回答就已经把这个名好像觉得就是自己,我们接到每一个电话,跟人家一讲,请问你哪一位?你好,我是蔡礼旭。哪有可能说你好,我是蔡老师,那不把自己是真的能当老师的那种心态。人什么时候堕落,什么时候被自己卖了,都是在这一念之间,慢慢就偏掉了。

  我们现在在传统文化里面当主管,是我们真的有那个德能跟才能了吗?我们这二、三代人,基础都比较弱,这是客观状况。不是我们今天有机会站在讲台,或者有机会担任一个职位,我们就已经是德行都够去弘扬文化了,这样都不冷静、客观去反思自己的状态。因为是不得己的,才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所以我们现在出来弘扬文化,每一个做法都得考虑人心、考虑深远。后来赶紧调整,不能叫老师,叫学长,尊重别人,某某学长,你好。那可不能互相叫学长,我们接起电话,又说你好,我是蔡学长。你看古人以前,再有德行的人写信给朋友,愚弟,都是那么谦退的。我们看李炳南老师的老师梅光羲居士,给李炳南老师写信的时候落款友生,没有以师自居,大家看多谦卑,古人这些文化的内涵,都是流露诚敬、谦和的态度。

  刚刚我们讲到的,父母对老师恭敬,给老师行拜师礼是尊贤,成就孩子尊师重道。而这些首相、总理、部长,国家领导者都非常尊重他们,老百姓都尊重,尊重他们,他们感知遇之恩为国效力。您看刘备他做得最恰当的,是哪件事情?对国家贡献最大的是什么?三顾茅芦这是礼。不然他蜀汉怎么可以维持那几十年!有诸葛亮才有整个蜀汉的发展。所以哪一件事情要做得最适当、要最看重?尊贤为大。大家看,夏商周那时候开国,为什么能安定天下?尊贤,周文王去启请姜太公,汤王启请伊尹。再看看这个尊贤为大,好像传说周文王还用车拉姜太公,好像走了八百多步,周朝王朝八百多年。

  接着《中庸》讲,「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所以要实践道德仁义,你要契入,还要从礼开始做起。「曲礼」讲「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孝养父母没有从这些礼,他那个爱敬的心怎么慢慢发出来?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我们看这个礼教当中,首先是要恭敬父母、侍奉父母,杀就是指减,因为父母去世了穿的是「斩衰」,守丧三年。你对父母是穿这个丧服,你怎么可能会对一个不认识的人穿这丧服?它有亲疏不同,这是符合人性的,他是先爱父母,慢慢再把这个爱心往外扩展。关系再疏一点,一年的「齐衰」,还有「大功、小功、缌麻」就五服,五种不同丧服的标准。

  「尊贤之等」,以前不同的官位,他穿的衣服不一样,他愈高位的他穿的衣服,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百姓一看到,这个是部长级的衣服,都要守对他尊重的礼。都是透过这些礼节,然后让人生起一种恭敬的态度;但是现在不注重这个礼教,你看尤其民主国家老百姓的心里觉得:我跟总统平等,我跟国家元首平等。甚至于更麻烦的是什么?我是国家的老板,总统还要看我脸色有没有?我们想一想,礼教最重要的是恭敬心,现在是连对国家元首都提不起恭敬心,那你说这个时代的人,不是心性都一直在快速堕落吗?他哪是福气?所以这民主政治不好好用伦理道德教,人的存心都不知道偏到哪里去了。我们再看到这些句子的时候就很感叹,只看眼前的选票,都不知道教化人心,都变成谄媚选民,毁了几代人是吧?你看现在下一代十几岁,可以拍桌子骂国家元首了,那你说他们以后会恭敬谁?长善救失!这些礼教深远的影响,对人性的通达。可是我们感受不到了,还骂它,还说礼教吃人,那真是造大孽了。我们现在看很多青少年爱莫能助,你该传给他的孝敬,都没有把他培养起来。伦理道德不能复兴,读书人要负责任。

  所以下一句我们就可理解到,什么才称为读书人。我们看九十二句说到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到的,这个『士』是指读圣贤书的人,也是指基础的公务员,都可以称为士人。「士」再提升上来,为国家服务,他可以是重要的卿大夫,这就国家重要干部。以至于分封建制,封给他一个国家他就是诸侯,治理一方。在古代是士农工商,农工商,农人生产,工商尤其商业他是营利者,农工商就是生产者、营利者的部分,士他是治理国家的这些读书人。而读圣贤书他的人生意义在哪里?《大学》开篇就说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就是利益百姓,他透过为政利益百姓,而这个利益当中,首先教导老百姓,断恶修善,劝善,老百姓心地都善良了,他人生才会幸福。所以教学为先,父母官一定要把当地的教育办好,人心都善了社会安定,家庭幸福。所以士人、读书人他以明明德,就是他这一生是修道人,他要恢复他的明德,恢复他的本善。

  而他在为政的过程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他要大公无私。就像我们在修行,我们要对每一个人都要提起仁爱心,可是往往在一些境界,还是考虑自己,没考虑他。历事炼心看到自己的我贪、我慢,赶紧调伏,他帮助我、提醒我还有哪些习气,利益别人的过程,同时看到自己的习气。所以不是我们去帮人,是所有的人来成就我们,来提醒我们。包含我们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相长,我们要感谢能有这个教学的机会。「学然后知不足」,自己愈学愈看到自己跟圣贤人的差距,看到自己心上的习气。「教然后知困」,在从事教学工作的时候,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常常在台上想个成语想不起来,就卡壳了、卡住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包含讲一个道理,讲讲讲,讲不下去了,不通达,赶紧回去找相关师长的开示,翻书,赶紧把它搞通达了,下一次赶快再来给人家说清楚。「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以是学习者在成就教学者。

  我们学习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在佛家讲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只有自己是学生,其它一切人都是老师,都来提醒我们起心动念的偏颇在哪里。你看到这个人是比较贫穷的,我们马上那轻慢上来了,「勿谄富,勿骄贫」,还差得很远。比方他是一个初学的人,你跟他交流两句:你学传统文化多久了?就三个月而已。我们马上冒个念头:我都八年,那他就是提醒我们不轻后学。很可能人家名义上学三个月,实际上人家家教很好。而且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有一个危险在哪里?大家看到的是表面,没看到内在的修为,结果大家学也学表面。为什么?因为羡慕口才好的人。其实跟着他学什么?学口才、学风采,学挥手四十五度。哪是学他的存心?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学到那些东西?真的,值得冷静观察自己的心态,为什么那么容易?因为我们本身功利心就很强,我们从小读书就是功利主义上来的,那个东西还没有刷干净,随时会来。

  子贡跟孔子学,在「孔子传」里面,他最后承认,他跟夫子讲我来本来想说,几年就可以超过你。「孔子传」里面,孔子听了哈哈大笑,你说子贡假如是这个心态,他是从商的,商人很讲究效益要快一点、要高一点,可是这一念心跟道是违背,他修道的障碍。为学第一功夫,第一关是什么?要降得浮躁之气定。为什么浮躁?急于求成、好高骛远他就浮动了。所以有一句成语叫「厚积薄发」,这个老老实实做功夫、用功,真的太重要了。我们以前在「君道」的时候,就有学到,大自然当中早开就早谢。像我这么年轻出来险象环生、危机四伏,都不知道多少身边的长辈,帮我捏了无数把冷汗,不是一把而己,是无数把。我们现在才晓得,真是不知道他们的疼爱。

  假如我们自己不清醒,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很容易激动,他听你讲两堂课,他一激动:孔子再来,圣人再来!你说我们年轻人听这些赞叹,扛得了吗?抵得了吗?能八风吹不动,骗人,不可能的。所以身边没有一些高智慧的人护念我们,那真的没有不倒的,没有一个侥幸的,兵败如山倒。为什么?因为我们本来就没基础,我们还是升学主义,二十几年来都是先想自己不想别人。理有顿悟,觉得这些道理很好,事要渐修,还要慢慢调伏习气。师父学问这么高,我们望尘莫及,人家老人家说上台五十多年,底下的人是老师,他是学生。师长的学问是堪为人师,那是为我们后世这些程度这么差的弟子,护念我们。连老人家都是这种态度,我们还敢不是这个态度,那就死得很惨,为什么?一傲慢起来了,是断人慧命。这个人做老师怎么习气这么重?圣教不能学,断人慧命了。

  一傲慢起来了不照经典讲,变邪师了。世界当中那些大邪师不都是讲、讲,讲到最后飘飘然了,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是不是?就是这么来的。傲慢到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注意看那些邪师都是这样。所以人一不小心,在台上讲着、讲着就变邪师,人家再给你拜下去就完了,接着讲的就不照经典讲了。在佛门有一个公案,「下错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有很多人听了这个故事之后不敢上台了,听这个马上不敢上台,好还是不好?好不好别问别人,看自己的心,你一听到这个公案马上想:我不讲了。你先想到谁?Any question?是讲得太激动麦克风有问题了。每一件事情突然而来,我们的第一念,就是我们的真实状况。

  看起来在弘扬文化,考虑每一件事情,第一个就是我,不是把众生摆在第一位,不是把人民摆在第一位。我要修道,所以你们得配合我,有没有道理?我要修道,第一大。那不是跟世间人我要赚钱,谁都要顺着我,谁都要看我脸色,不同样道理?现在很多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家庭里面那个赚最多钱的,讲话最大声,谁都不敢去麻烦他。什么事情是他该做的,他不去做:我得赚钱。没人敢吭声,那不是我执在增长?接着我要修道,换汤不换药,那个傲慢跟贪心全部搬到修道的因缘来了。是要我们息灭贪瞋痴,不是贪瞋痴慢换对象、换地方。

  所以修行得找到根本就是这颗心,心去除贪瞋痴慢才是修行。我们现在站在修道的态势上,要求别人配合自己,你是要去恒顺大家,把你的我执愈来愈淡,怎么是别人配合我们?你要去感化别人,你首先要先融入他,《老子》讲「和光同尘」。哪有一开始去了:统统站好,你们不乖,我是学《弟子规》的,都要听我的话。你不被人家轰出去才怪!大家看《德育课本》里面「少娣化嫂」,崔少娣她要嫁到苏家的时候,苏家有五个儿子,四个已经娶妻,那四个妯娌每天吵架,有时候还抄家伙要打起来。她要嫁过去以前,所有亲戚朋友:凶多吉少,还得了,都替她很担心。你看她信念多么坚定,草木都可以感动,哪有人不能感化的道理?信为道元功德母,人之初、性本善,她坚信不移。

  过去了怎么做?比较辛苦的工作,婆婆本来在吩咐那些嫂嫂,她马上来:我最小,应该我先做,我来做,有活抢着做。吃饭:嫂嫂先吃,礼敬嫂嫂;再来从家里带回来的好东西,嫂嫂先吃、侄儿先吃,舍己为人。不是摆个姿态很高去要求别人,还有一些生活情境,她抱着侄子,刚买的新衣服穿在身上,侄子突然撒泡尿撒在她的衣服上。当下那嫂嫂不好意思,人家新买的衣服,小朋友给人家这样的待遇洒在身上了,嫂嫂马上要去抱孩子回来: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她当下的念头是什么?别紧张,别吓了孩子。嫂嫂马上要抱,怕惊吓到孩子,没事、没事,别吓到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她都念念只有侄儿,一次、两次、三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年之后,她四个嫂嫂讲,我们这个五婶大贤,我等跟她比真不算人。被她感动,要效法她。

  所以「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就你可以作圣贤,我们都不能做;就你有德行,我们就是这些贪心的人?几次之后人家惭愧心就起来了。「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每一次都恶脸相向,你每一次客客气气的,从不跟她争吵,慢慢的她就不好意思了。所以我们的本质上,师长讲太重要、太重要的一段话,「放下控制的念头」。你对任何人事物有要求,不都是控制吗?你不从这个地方下手,修一辈子原地打转算不错了,执着更深是占很大的比例。所以为什么圣教弘不开来?因为我们学的人愈学愈执着,愈学愈要求,愈学愈强势,人家当然很难起信。愈学愈不务本,都迷失在掌声当中的话,那掌声最后带来的,可能是把大众给误导。我们讲的都不是务本,都不是敦伦尽分,那人家学不也学偏了吗?

  讲到这里,我是做错很多事情,要负很多因果责任。真的,孔子讲的「述而不作」,不只所讲的都要跟经典相应,更重要的,所做的一切都要跟经典相应。因为你做的不跟经典相应,人家看了就往错误的方向走。我第一次在北京一所大学演讲,讲了两个小时讲完下来,我离开的时候,有一个大学生从后面一直追上我,看到我就跟我讲:你的口才好好!他崇拜什么?我讲了两个小时,他没体会到这些道理,没体会到所讲的,这些圣贤、这些教诲、这些人物的心境,他两个小时都没感觉到。他的目光全部在哪?全部在口才,因为那是他要的东西。我们不完全把名闻利养放下,我们跟任何人学的动力,很可能都在这上面。学得可像!讲话的语气、摆的手势,连口吻都很像,那不都是着相了吗?所以好像拉得太远我还是拉回来。

  今天跟大家讲这些,是感觉古人洞察人性很有智慧,他洞察得到一个时代的人性,洞察得到一个地方的人心,他才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他才能帮得上他。他就执着在名闻利养,你的方式又助长他的名闻利养,他就得力不了。大家看从心地上提升,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学东西太容易往这个方向走,学什么?讲课的时候笔记一本接一本抄,抄在心上很好,抄在本子上干什么?拿回去告诉大家:我这可是上了什么课抄回来的。人家得先拜一下,才讲给人家听,好像来跟你挖宝一样,一句一句念给人家听。这个话没先入心,没先感动自己怎么去感动别人?摄受人,主要是我们这些理,自己真正是做出来的。

  所以孔子说到「人能弘道」,人把这些经教做出来了,他为人演说,表演出来他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他自己手上捧着经书讲几堂课,他就能把道弘开来。为什么在一百多年前,对中华文化这么反对、这么反弹?就是学的人言行不一致,所行成一种庞大的反对力量,甚至是怨恨的力量。这个因我们都要找到,因还在读书人的身上,言行不一致,所造成的反弹。一百年前会这样,一百年后照样会这样,我们现在弘扬不赶紧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讲的跟做的差很多,那最后人家的不信任、否定的力量也会扑上来的。百年树人,教育事业不是一年、两年,不是一场演讲、两场演讲,那看得太浅,为什么看那么浅?全部还是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办一场课下来,在那里讲今天又度了五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度了几千人。自己都还没度得了,还度好几千人?所以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无有是处。自己都不能护念自己,还能护念别人修行那也不可能,这逻辑都不通。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成就自己是最重要的基础,真的有德行、有智慧随缘随分随力去帮助别人。现在都忙外面的事,忙到自己的心都定不下来,功夫愈来愈往后退,然后还告诉自己:可是还是很多人需要。那不叫自欺了吗?又欺人了。我是感觉老祖先对我很慈悲,知道我德行、学问太差了,让我好好可以在马来西亚定个十年,好好读书,你看祖先很慈悲。我们马来西亚的同修更慈悲,让我有这个机会能够好好潜心修学。真的战战兢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自己没有真实的智慧、德行,后面的过就会愈来愈多。所以大众对我们信任,我们要珍惜这个信任,要真正用功,要真正讲真话,不能讲好听话给人家听。「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现在想一想多少团体,修道的团体、弘扬文化的团体,敢讲真话,这叫义。

  现在不敢讲真话,怕得罪人,怕他明天给我难看的脸色,我们义摆在哪?考虑事情什么在第一位?对方受益在第一位,道义要摆在前面。当然你劝他,自己要首先不动气,你不要今天听完:好,明天到学会去开炮。心平气和则能言,首先你对对方不能有成见,只有爱护他的心,你爱敬柔软去劝他,哪怕他一时不能接受,误解你的好意,日久见人心,别急。讲完他了,他不能接受,你该给他送椰子糖你就给他送椰子糖,你该给他送怡保的白咖啡你还给他送,一次、两次,他说他不是针对我,他不是看我不顺眼。他不就不误解了吗?但是「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哪怕他当众批评你,你都不改为他好的心,这才是真的。不然我们还是离不开功利心、有求的心,劝了两次:不听拉倒,没有善根。

  或者为他好,他不理解,还讲我的坏话,以后不干了。孔子一开始就提醒我们,修道的路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的好意不能被理解,那是太正常。谁当君子?任何人都要当君子。你当父母不当君子,你怎么把你的孩子教好?所以当妈妈也要人不知而不愠,你明明为你孩子好,他还误解你,还跟你发脾气,难不难过?难过!很多泪水都往肚子里面吞,吞进去。孩子要爱护,孩子不懂,孩子还没开窍还得推他一把,所以人不知而不愠。现在当父母的、当领导的、当老师的都要有这个心境,为什么?「先人不善」,他们的父母、他们爷爷奶奶、甚至曾祖父母辈的没有教他们,他们不会是正常的,你不能苛刻去要求。我觉得刚刚讲这段话,又劝了自己一次,这几天又有点苛刻,赶紧又想到这一句,好好劝自己一下。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08: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