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25|回复: 4

[其它话题] 地藏经(第五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0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就像《金刚经》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他能够断见思烦恼,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就是空观的利益,再不受生死轮回之苦,他有这个好处。菩萨的假观,就是成就道种智,成就无量无边的智慧,这是阿罗汉所没有的。它的好处在哪里?它的好处能破所知障。就是空观观一切法性,能破烦恼障;假观观一切法的现象,能破所知障,破二障。能够知道,真正知道,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是中观,能破无明。我们常常读佛经,佛经上跟我们讲的三障,三障烦恼,这三大障碍,使我们不能恢复本性,不能恢复我们的德能,缘由就在此地。所以这个三观能够破三障,能够证三谛。

  这种修行纲领,这在行门当中也可以说是总纲领,天台家所发现的。他怎么发现的?缘於《中论.观四谛品》。这是北齐的时候有一位慧文禅师,他读《中观论》,从这首偈子里头开悟了,大彻大悟,这首偈於是也就很出名,就正如《金刚经》上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是六祖在这两句经文上开悟的。慧文禅师就是从这首偈上开悟的,这首偈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我是佛,「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第一句,他悟了之后,他就建立了空观,观真谛;第二句,从第二句建立假观,观俗谛;从第三句建立的中观,观中谛。所以天台家的三止三观根源出在《中观论》上,我们也简称为《中论》,或者称为《中观论》,都一样。在这一部论分量也相当多,「观四谛品」里面这一首偈。

  下面说北齐,就是南北朝的时候,慧文禅师由是悟入。他开悟之后他就传给慧思,慧思禅师就传授给智者大师。天台宗渊源於慧文禅师,可是这一宗真正建立是在智者大师,在他手上才建立了一个宗派。故为天台一家之观门,智者大师完成这个宗派修行的方法,他有《小止观》、有《摩诃止观》,都是从这个意思来发挥的。这个《摩诃止观》的分量相当之大,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境界里面,如何提起自己观照。观照就是修行,就是真正的修行。

  下面就看我们这部经,本经,「今经能观无非一心三观」,这是妙极了,「所观无非三谛一境」。这个三观里头,不但它是中观,而且它是一心三观,一即三,三即一,一心三观,比那个次第三观要高明得太多。所以说它妙,妙在此地。下面举出三条,教给我们如何下手。第一个讲「从行」,「唯於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一,此专曰行门」。这个意思是说,一个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晓得他修学的目标。譬如我们修净土法门,我们目的在哪里?我们的目的在西方极乐世界。要怎样才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要一心不乱。所以一心不乱就是我们修行的宗旨,我们要念念记在心里,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我们要想到我自己要一心不乱,这就对了。不管外面是什么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要在境界里头修我自己的一心不乱,这叫真修行。外面境界帮助我修行,没有外境到哪里去修,你到什么地方修一心不乱?顺境里面我不生欢喜心,我一心不乱;逆境里头我不生瞋恚心,我一心不乱。所以顺逆境界都是帮助修行的增上缘,顺逆境界都叫大善知识。你要不通过这个境界,你怎么能到一心不乱?顺境里面你生了欢喜,你一心没有了;逆境一来,心里面不高兴又烦恼,一心又没有了。

  心随境转,那叫凡夫。我们今天把它修正过来,我们要学佛菩萨。佛菩萨怎么样?佛菩萨是心能转境,不是随境转,正如《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转境怎么转法?把顺境跟逆境转成一境。就是此地所讲的,你在一切境界里面观一心。一心所对的是一个理,一切法相虽然不一样,理是一个。什么理?万法皆空,这是一个理;如梦幻泡影,那是一个理,一切法都是这样的;皆是虚妄,这也是一个理,绝对不是两样的。能观到理事一如,性相不二,这个人心就定了,心安理得,理明了,他心就安了,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心是安定的;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一定是一样的,绝对不会有两种样子。这是行门里面的总原则。

  净土法门专在一心上下功夫,心一了,境界也一了,心境一如,这时候叫什么?叫一真法界,就不叫十法界。十法界从哪里来的?是迷了一真,你在顺境里面起欢喜心,逆境里头起瞋恚心,把原本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所以十法界是自已变出来的,原本法界的确是一真。我们念佛,经论上讲得很清楚,我们念到理一心不乱就住一真法界。你现在念到理一心不乱,现在这个法界在你的观感之中、你的受用之中,是一真,是一真法界。在净土法门里面叫它做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就是《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名字不相同,是一桩事情。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明了自己修的是什么,才不会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菩提道。

  第二种,「约法相」,就法相上来观察。前面一种是讲行为,行为特别指的起心动念,在起心动念上提起观照功夫。第二种就在法上,法是佛法,佛所讲的一切经论,经、律、论三藏经典,四谛等法,这个等就是等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佛法,「入一念心,以为圆观」。这究竟怎么观,我们底下还要说明,还要来讨论,教给你怎么观法。第三,「托事相」。经里面也讲了许多事,譬如讲王舍城,佛在王舍城讲过不少经;灵鹫山,《法华经》就是在灵山讲的。这都是些事,也许有些处所,我们拿这个来观,观什么?懂得它表法的意思。「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譬如王舍城,王,这就表法,一定晓得表法的意思,王代表心王、八识,舍代表五阴。王就好像我们的心,舍是房子,就好像我们的身体,俗话讲灵魂寄托在身体上,身体是灵魂的房子,它就住在这个里面,取这个比喻。灵鹫山,灵代表心王,心王是灵敏觉知,它最灵;鹫代表受、想、行,这讲到五蕴,鹫是老鹰,鹰一类的,把它代表受、想、行,它会活动;山代表色阴,托事令观五阴,这就是托事相来成观。你真正懂得这个意思,那真是六尘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9-10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

  全体即空,一切法无有一法可得。为什么?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决定没有自性、没有自体。所以它有相有体,那个相是假的,当处即假。全体即空,当处即假,全体跟当处是一个意思,都是空的,体都是空的,相都是假的。仍非二边,二边是空假二边,如果你要执著真的有空一边、假一边,那你又错了,这是佛法的妙处,佛法的殊胜之处,佛法的了不起之处。为什么?佛法是一不是二。体跟相是一不是二,所以空与假也是一不是二。佛法里面没有对立的,如果说有对立的就不是佛法了。佛法不是对立,这是我们特别要记住。又即双照,双照是讲功夫,二边都照到,这实实在在妙,照得清清楚楚,表里都见到。

  不可以一多说,安以有无思。说一、说多都错了,为什么都错?你说一就变成定一,说多就变成定多,一切法它不是定一,也不是定多,所以你说一、说多,你起了分别。如果你想它有、想无,那你又起了分别执著。或者你说一边,或者你说中道,这佛法一般讲,它的难也就难在这些名相,学佛的人要不善学的,往往被这些名相捆死了。佛说这些名相本来是给你解结的,给你解除的。就好像说我们众生被这重重绳索捆绑住、束缚住,佛帮助我们解开这个结,给我们一把刀,刀干什么的?解结的,把绳子割断,我们就得自在。不善用的,他拿这个刀子就自杀了,不冤枉吗?这是不善用,死在佛法之下。所以佛学上这些名相术语你要懂得它的意思,你要巧妙去用它,它是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如果你死在名相里头就坏了。

  佛说这些名相是不得已,不得已要说的。说出来之后,你看佛在《华严经》里面,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都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决定不是世间聪明智慧的人拿到经典他就能懂得的,他不懂。他为什么不懂?他仅仅懂得文字,他懂得文字表面上的意思,他不懂得观照的方法,他不懂得言外还有意思,他不晓得这个。要什么人说?这要过来人说,要真正有修有证,他自己有体验,有亲证的这个境界,他晓得,他晓得佛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他懂。一般人只听到这个话,不懂得佛话里头有话,意思里面有意思,他听不懂。所以经典里面所讲的都很含蓄。佛为什么不说出来?很不容易说得出来,要你细心去领会。这里给你说的,什么空假中,乃至於一心四谛,二边双照,有无一多,这些念头统统要打掉,你才能真正明白这个意思。

  「若边若中,皆莫能拟」,都不可以起心动念。「於斯观行位中,既深进入」,这个观行位要拿我们念佛法门来讲,就是功夫成片。所以你们想想,带业往生基本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不管什么境界里头都不起心、不动念,这并不是一心,这是观行位,观行是功夫得力了。然后再从这个地方进一步,把自己境界再往上提升。「则六七识,不执於我,得分别我法二空,转成无漏,则见思染污粗垢先落」,这就是在念佛功夫里面讲得事一心不乱,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大乘圆教是第七信位的菩萨。

  「从是进观,教化众生,成不思议妙假」,这个妙,妙在哪里?妙在空假中不二,一而三、三而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个才妙。说一切一法,一切法都在其中,说一桩事便是一切事,事事无碍,不仅是理事无碍。《华严》里面讲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华经》里面讲妙法,确确实实是这样的境界。我们眼前觉闻见知,以及所对的对象一点都没有错,跟《华严》、《法华》大乘经里面所讲的真正不二。我们自己迷失自性不能够证得,就是你不能够体会得到。你要是真正觉悟了,真的这个境界就在现前,你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这是讲我们修行的过程,从不思议的妙假来教化众生。

  「破尘沙无知,进破无明,俱生我法永不起得,成无生忍」,这就是理一心不乱。讲到理一心不乱,我们在此地看到的,要不要教化众生?如果不教化众生,你的尘沙烦恼不能断,无明烦恼不能破,所以一定要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为什么能破尘沙、无明?因为教学相长,教化众生同时就是教化自己,自他不二,智慧就是这么来的。如果没有人问你,你这个心清净,如如不动,什么都不知道;有人一问就问出来了,把你智慧全问出来了。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如果没有那么多人去问他,哪有这么多经典?佛要是无问自说的经典少之又少,太少了。差不多经都是有人启请,都是有人发问,随著问、随著答,才显示智慧现前。智慧现前,尘沙、无明就消失了。所以一定要教学,没有一个菩萨不教化众生,没有一尊佛不讲经说法的,没有,就是连阿罗汉、辟支佛也没有。他们小乘虽然讲自了汉,他不主动教别人,可是有人请教他,他还是为他讲经说法。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多想想,你要是想通了,你就要发心,要发心出来学讲。你看看,本来很多佛经里头,出世间法、世间法都不知道,虽然你听经听了多少年。为什么?你也是有心无心,听也可,不听也可,不用心,所以听了一生的经还是迷迷糊糊、颠颠倒倒的。如果要叫你讲经,你要认真了,你就不敢马虎了,为什么?讲经之前要充分的准备。

  《盂兰盆经》我没有看过,我晓得,我是知道有《盂兰盆经》,没看。为什么没看过?没有机会看。昨天上午净海法师打个电话来,星期天要我给他们讲《盂兰盆经》,我就赶快看,马上从《大藏经》找出来,马上看,昨天晚上看到两点钟,写了一篇讲稿,像这样也写了两张半。明天去讲,我的材料非常丰富。所以他要不找我,我就不看;他一找我,《盂兰盆经》意思了如指掌,清清楚楚,岂不是教学相长?我昨天晚上那稿子写得很乱,我想印的时候很难看,今天上午又费了一点时间,重新抄了一遍写得整整齐齐的,我想我们把它影印好带去,到那边听讲的人一人发一份。他给我的时间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我看我那个讲稿两个小时都讲不完,到了再说,讲不完就吊吊口味。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听众逼得你把你逼出来,把尘沙、无明就逼跑掉,你自己真用功,
 楼主| 发表于 2020-9-10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用功不行。

  俱生我法永不起得,成无生忍。这个无生法忍,证到无生法忍就是法身大士,在我们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这一个名词,忍就是承认的意思,同意、认可,「你说这个,我同意」,忍是这个意思。无生是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不生不灭我同意了、我认可。我为什么同意?我也见到了,这叫做无生法忍。法身大士怎么见到的?因为他一心,一心没有生灭,二心就有生灭。以不生灭的心看外面境界是不生不灭,生灭的心看外面境界是生灭的。那外头境界到底是生还是灭,是生灭还是不生灭?给诸位说,外面境界非有非无,外面境界是自己心变现的相分。你的心是生灭心,它外头相分就生灭相;你这个心是不生灭心,外面的相就是不生灭的相,是这么个道理,相随心转。大经里头说得很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假相从哪来的?心现识变。所以我们心到一,没有生灭了,现的相就不生灭,这个境界我们称他作法身大士,理一心不乱,这是大菩萨的境界。

  从此之后,他是「无功用道,任运流入,即舍赖耶之号,别受清净之名」,这就是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这就成佛了。无功用道,就是俗话说用不得力,自自然然的。古人有个比喻,因为这个境界很难体会,但是这种比喻,从前人容易体会,现在人恐怕也很难。以前过渡,过河、过渡,都坐船。那个船都是用桨划,划桨或者是摇橹,快要上岸了都用竹竿,到浅的地方用竹竿。但是离岸很近的时候,竹竿也不要用,统统放下,船自自然然往岸上接近,那就叫无功用道。用这个比喻,什么力都不要用,自自然然的它会往前进,就是这个意思。这要到什么境界?十地菩萨以后,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一直到成佛。在这个阶段里头是无功用道。或者我们把这个境界放宽一点说,从八地菩萨起,八地是不动地,是中品的无生法忍。一般讲,严格的讲,无生法忍,七地菩萨,下品;八地菩萨,中品;九地菩萨,上品。十地菩萨就不叫无生法忍,叫寂灭忍,一品是清净寂灭。所以十地菩萨是下品的寂灭忍,等觉菩萨是中品的寂灭忍,佛是上品的寂灭忍,那在无生法忍之上,无功用道。任运流入,流入什么?流入一切种智。梵语名字叫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海。海是比喻,比喻它广大。到这个时候完全转识成智,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从此以后不叫它做阿赖耶,叫它做大圆镜智。这是转八识成四智,转凡入圣。

  可是我们再要追究它的根源,「然破惑显性,功由六识」。你怎么会有这一天,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还是当初依靠第六识的观照,我们起步是要靠第六识。就是常常能够提醒自己,能够修正自己的错误,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行为,行为里面特别是思想、是念头,把错误的思想修正过来,把错误的见解修正过来,这个修正过来就叫做观照。譬如我们眼见色,色境,色境是眼根所对的外面一些境界,起了贪心,觉悟了,「这是错误的,这是烦恼」,一下警觉到,我在境界里没有贪心了,这就是观照。你把那烦恼的心所照住,它就不起作用。在逆境里面起了瞋恚心,一想,「我不应该,我的清净心里头本来没有瞋恚,为什么会有瞋恚心起来?」叫你处处用第六意识觉察你自己。

  外面境界没有善恶,外面境界是平等的,外面境界都是善知识。为什么?没有那些恶人恶境,我们的瞋恚心断不掉。你要一辈子遇不到恶人恶境,你那个瞋恚心藏在你阿赖耶识里面那个仓库,藏得很深,为什么?它不起现行。一遇到境界它跑出来了,它一跑出来,你觉察它,「你是坏东西,不准你跑出来」。念佛人最好,马上换成一句阿弥陀佛,把这念头打掉,换成阿弥陀佛。这样的时候,譬如说我们外面的恶人恶境,对我们的功德很大,不然这个烦恼不会起现行。这个烦恼一起现行,我马上就把它换掉,马上把它控制住,这就是功夫,用功是这么个用法。顺境里头也是如此,在顺境里头,贪爱的心一起来,「这是烦恼,跟瞋恚没两样,同样的害处,一样大的害处」,马上换成阿弥陀佛,马上把它用清净心打下去。所以顺境,那些也是我们的佛菩萨。顺逆境界都是帮助我们修行的。

  世间有一些人他不知道,以为顺境好,他被顺境害了他不晓得;逆境、瞋恨不好,他被逆境害了。觉察的人他能转环境,把顺境、逆境统统转变成平等境,这叫做真修行。日用平常,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会用这种功夫这叫真正修行,功夫哪有不得力的?什么地方不是道场?无论什么地方,起心动念就是修行,一切境缘全是道场,没离开道场一步。念佛人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佛号不间断。为什么?最容易提醒自己,最容易提醒。所以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这是第一法门,第一方便、第一稳当、第一快速。追究根本是第六识。但是到了照见就不用第六识,六识是前面两个,就是观照要用六识,照住还是用六识,照住就是得事一心不乱,还是第六识。理一心不用,理一心是转识成智,用真心不用妄心。

  「四明指为近而复要」,近是亲近,要是重要。四明大师告诉我们,前面用第六意识用功,近,大家一讲都知道,因为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一说都知道,近,非常重要,对於初学的人来讲太重要。「为事理解行之本。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这是举个比喻。你看禅宗里头常常提倡说「修行从根本修」,从根本修就方便,这个方法就是从根本修。所以观门是事、理、解、行,这是根本。事理解行是四大项目,是四个大项目。事是讲事相,理是讲理论,有事一定有理;解,解门、理解,对於事理理解;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行,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世间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做人、来处世,这就叫修行,修正我们种种错误的态度、错误的行为。这就是从根本修。好比你砍树,你要从枝枝叶叶上砍很费事,相当费事,如果你从根本上把它一砍,很容易那棵树整个就倒下来。你要懂得这个观法,好,这修行是从根本修。好比治病,古时候的治病,针炙是我们中国古代治病重要的方法。这个炙是用艾草,
 楼主| 发表于 2020-9-10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在穴道上,真正找对穴道了,非常有效果。「此即十乘中初观不思议境」,这上面所讲的这些方法,就是天台宗十乘观法当中初观不思议境。主旨都是在起心动念之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从这个地方提起自己观照功夫,要用功夫。

  下面这是讲「托事」,从事相上说。事相里面我们要晓得表法的意思,此地也举一个例子来说。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要觉悟,为什么?将来在一切法里面都可以托事提观,都可以。譬如我们刚才讲的燃香,香是什么?香是气味,鼻根所对的对象。你真正明白了,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闻到什么气味,马上要想到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你都能提起,那就好了。看到佛前面供的灯,代表般若光明,无论在哪个地方,你看到太阳、看到月亮、看到星星,马路上看到灯,任何地方看到灯,统统代表智慧,统统代表心地的光明,这样才能修行。不能说佛堂的灯代表,我厨房的灯不代表,那就错误了,马路上的路灯不代表,那就不对了,那你就完全搞错了。我们佛堂里供的花,代表六度万行,无论在哪里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六波罗蜜。看到供的水果,供果代表菩提涅盘,不管在哪个地方看到果就想到菩提涅盘,这样才行。所以佛堂里面等於是我上课一样,这是课堂的作业,课堂学了之后,带到学校之外,在社会上要能起作用,学以致用才行。课堂给你讲解这个道理,然后你离开讲堂之后,你在你实际生活当中统统用上了,你才晓得佛法不可思议,才知道处处提醒你自己的觉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所以在生活当中修行,在待人接物之处用功,在这里用心去。

  这底下说,举一个例子讲,「皆依经题」,就拿经题来做一个例子,来解释。「地藏本愿人法而观之」,我们就看经题这几个字。「行人瞻礼大士时」,这行人就是修行人,我们看到地藏菩萨,我们会给他烧一柱香,拜三拜,瞻礼,瞻仰礼拜,瞻是看,瞻视。为什么要看它?表法的意思太多。因为你看才能提起观照,你要是不看,观照就提不起来,所以要看。在念佛里面,四种念佛里头有观像念佛,观像就是看佛像,就是面对著佛像看佛像,有这种方法,念佛法门有这一种。那个人要有很大的福报,为什么?你没有福报,你要天天上班,你就没有办法看佛像,你要很悠闲。我们修净土法门,我们的房子四面统统挂著阿弥陀佛像,无论走到哪里都看到阿弥陀佛,这样跟阿弥陀佛就很熟,阿弥陀佛这个像深深的印在自己阿赖耶识里头。自己不起心动念则已,一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念头一起来就是想到阿弥陀佛,因为你一天到晚看阿弥陀佛。这个人很大的福报才行,很清闲,不要做事情。你要是有工作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你的功夫就会断掉。所以四种念佛里头持名最方便。持名,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它不妨碍你。你观像就不行,观像只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你一离开之后你这功夫就断掉了。所以瞻礼、瞻仰是很重要的,常常看佛像很重要的。

  「供养华香之时,不表观法何以用心」,要不将这观照的方法表明,你就没有办法用心,这个用心实在讲就是修行,你没法子修行。怎么个观法?这就提醒你,观地藏菩萨「头冠」,观他戴的帽子。「璎珞」,菩萨身上都戴著璎珞,就是珠宝,我们现在讲项炼,它不是项炼,项炼是单一条,璎珞是很多挂在身上,那是璎珞。「面貌熙怡,寂然愍念一切有情」,它表的这个态度。「左手安脐下」,这肚脐以下,「托钵」,地藏菩萨一个手拿著钵,一个手拿著锡杖。如果锡杖不拿在手上,放在旁边,他这右手有个姿势,「右手复合掌向下」,这是合掌向下。「大指捻头指,作慰安一切众生想」,大拇指它捻头指,这么一个手势,一个手印。这是他地藏塑像是这个像,什么意思?下面就给你说了。

  「头,表一切种智」,因为它是最上的,至高无上,头代表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冠」,冠是戴在头上的,头已经是顶了,它戴在上面,地藏菩萨戴著是毗卢帽,毗卢遮那佛戴的帽子,他戴著毗卢帽,表「毗卢法性」。毗卢遮那是法身佛的名号,意思是遍一切处,毗卢遮那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遍一切处,无所不遍。这个帽子代表这个意思。身上这些「璎珞」,这个璎珞我们今天讲是装饰的,现在都叫做首饰,都是首饰一类的,挂著像,佩在胸前的,璎珞。所以看到佛像、看到菩萨像都戴著璎珞,这璎珞它表法的,「表总持四陀罗尼」。陀罗尼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叫总持,就是总一切意,持一切法,所以叫总持。总持有四种,一种是法,第二是义,法就是一切法,义就是一切道理,义理。第三种是咒。密宗里面有许多咒语,也是属於总持;这经里面也有很多咒语,也叫做总持。第四叫忍,忍也是总持。无论什么境界,你只要能忍,你心就清净,什么事情就没有了,它也是属於总持。有这四个意思,四大类。「表种智,从法性而成」,就是一切种智。「故能总持一切法门」,所以一切种智一定要证真如本性才能现前,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切法都通达,一切法都没有障碍,所以它表总持,璎珞表这个意思。

  菩萨的面,面表心,我们要看一个人的心,你就看他那个人的面貌,为什么?心变现出来的。所以你去看相,人家说相随心转,对不对?当然对。你心欢喜,一看到你的面孔是欢喜相;你心里不高兴,一看到面孔,那就是不高兴的相。所以你的面貌确实是随心所转。面者心之貌,心的相貌就是面孔。所以「表从心所现慈悲相好」,菩萨的面是表这个意思。「一身之相,以面为要」,这是讲一般人,人的身相,以面最重要。「诸法所依,以心为体」,心最重要。所以相表心,「相逐心生,故以表心」。所以菩萨慈悲的相貌代表慈悲心。

  寂然之态,这个寂然是非常清净,非常清净的样子。「表菩萨自住三摩地」,三摩地是定,他自己住在定中。就像《楞严经》上佛所讲的,诸佛如来与大菩萨们,他们是「自住三摩地中」,自己都住在定中。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
 楼主| 发表于 2020-9-10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悟入这个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自住三摩地,而生其心是起大悲的愿力,度化一切众生。所以度众生的弘愿,度众生的大行,是从三摩地生的。众生「以苦缘而感」,大士「以大悲而应也」。真正能做到感应道交,一定要靠心地清净,心清净有不可思议的能力,我们一般人讲神通,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自己心真清净,一切众生有感,这个清净心就有应,感应道交。所以这神通有很多很多种,这是真的,这一点都不假,是佛法所赞叹的。

  还有一些神通从哪里来的?不是你自己的,是外面邪魔,妖魔鬼怪,附在你身上而显的神通,那就是假的,就像《楞严经》里面讲的「五十种阴魔」。魔为什么会来?因为他心不正。就是邪与邪相感,正与正相感,这个不一样的。你心邪,那个邪魔外道的妖魔鬼怪就来了,你跟他志同道合他就来了。他也能现神通,也能够迷惑人,但是那个将来一定会失败的,绝对不会成正果,这是我们特别要小心、要谨慎的。现在这个时代妖魔鬼怪太多了,《楞严经》上说的,我们这个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能够遇到正法不容易,正是多生的善根、福德、因缘,否则的话很不容易遇到正法。这寂然之态,态度,表这个意思。

  左右手,「表权实二智」,就是我们一般人讲双手万能,它代表的是实智与权智。「实智内自照理,权智外以鉴机」,教化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要双手去做,所以说是双手万能。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就是权实二智。什么叫实智?实智是真智慧,真智慧没有分别,所以叫无分别智。换句话说,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实智,清净心对自己的受用就叫实智,对别人的作用叫权智。别人叫随缘,权智随缘,实智不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因为随缘,才能成就一切众生;因为不变,才能成就自己的三德。所以说自他二力,权智利他,实智自利。权帮助实,利他就是自利;实帮助权,自利就是利他,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所以教化众生目的在哪里?这要特别记住,目的是在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真正的方法。所以佛法里头没有迷信,没有奇奇怪怪的这些东西,千万不要被这些奇奇怪怪的法术欺骗,佛法里头没有这个,佛法里叫我们破迷开悟。

  再讲到托钵,「脐下托钵,表性识所具如来藏也」,代表这个意思。「内空外圆」,这钵里面是空的,钵的样子是圆的,内空外圆,拿钵来表识性所具如来藏,代表这个意思。「表自他同具空如来藏,圆同太虚」,是表空如来藏。这个三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楞严经》上说得最为透彻,所以读过《楞严》就很清楚,这个也是一而三、三而一。「内可藏物,表不空如来藏」,具足无量功德。这个钵里头空,空里头能装东西,托钵的时候饭菜装在里面,表不空。体是空如来藏,用是不空如来藏,用的时候是万德万能,所以是无量的功德。诸佛如来如是,一切众生也不例外,各各具足。「大指捻头指」,这就是讲这手印的表法,「表迷悟一如」,是一不是二。为什么?都是讲自性,此地讲的是性识。我们凡夫迷,迷什么?迷的性识。诸佛菩萨悟,悟什么?也是悟的性识。是一不是二。迷悟虽然不同,迷的对象是一,悟的对象也是一,没有两样东西,所以迷悟不二。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6: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