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0|回复: 5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6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十五集)  2012/10/2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85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着看一百六十五句,上节课我们讲到:

  【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

  在人道当中政治最重要,而政治这个「政」的意义就是先端正自己。其实我们早上举的几个句子,举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些都是代表领导者自己先带头做好。而要做好,实在讲也不容易。在《大学》当中对于身教,领导者的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整段经句都在彰显。我们熟悉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领导者的影响这么大。「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上位者一句不谨慎,一个不妥当的行为,都可能造成国家的灾祸;那一人定国,一个最高领导者有德行,整个国家都能安定下来。「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领导者暴力,要老百姓仁慈,那是不可能的。

  接着这句结论很重要,「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自己有了这些德行、善行,才去带动别人来行善;自己没有这些恶行,才劝诫别人不要造恶。所以变成我们要求他人的,首先自己要能够做得到才行。不然就像下一句讲,「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就是我们自己本身都没有做到,而能够去劝别人,能够去把别人引导明白,那是不大可能。就像在家庭当中,父母不孝,要小孩孝,那未之有也。甚至于小孩还会抗议,「你自己都不孝还要叫我孝」。

  而我们冷静想想,在我们这个时代,当父母的,他从小也没学;当老师的人,他从小也没有这个基础;当领导的,他甚至于也没有上过几堂如何施行君道,尧舜禹汤是怎么办政治的,他们也不知道。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要真的能够以身作则,那是有相当的难度。首先,能不能明理;第二,明理以后,能不能观照;观照以后,能不能痛下决心改过。我们这几节课都是讲到为政,那就是当领导,在理上,都知道要先以身作则,这个理应该是很清楚。但是能不能观照到,那这就得要有很高的警觉性,甚至还要旁人的提醒。比方我们会说,某某人很傲慢。很可能我们自己在讲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也是在批评他,当下可能自己也很傲慢。比方我们做一个领导者,我们在说,「学传统文化的人、在台上讲课的人,他们自己要言行一致,要做到;做领导的,首先也要自己做到,不然他们都丢传统文化的脸。」其实自己在讲这段话的时候,自己也是领导,那自己所讲,包含在领导别人,对别人的这些要求,自己做到了没有?有诸己才能求诸人。

  当我们在这些指责、要求的当下,很可能我们本身也没有做到这些要求,久而久之,事实上也很难信服于人。相处久了,「你都这么会批评我们,其实你自己做得不怎么样。」所以在这种客观的情况,确确实实要先能调伏这个指责的态度,反而我们把整个精神应该集中在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不然光是这个指责的习惯就很难突破。所以我们在整个课程当中,也重复很多次,就是「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都是看别人不对,观照自己就疏忽。就像子贡是贤者,德行已经很好了,而子贡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孔子藉这个机会也是说「赐也贤乎哉」,那也是期许弟子,你的德行还没有达到圆满、完美,还要再下功夫,不能都是花时间在看别人的对错上。而所要求,自己有没有先做到,这是「政者正也」的一个重要的观照。

  再来,为政者本身知不知道他的本分是什么。我记得有一次到一家公司去,他们一起参与课程的全部都是主管,他们希望我跟他们交流管理的课程。所以一开始我就请教他们,我说:「今天是跟大家交流传统文化的管理,那请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首先你想到是管谁?」当时候还在海口,那时候学传统文化的人还不是很多,深入的不是很多,大家也不知道我这个问题当中有什么玄机,他们也很老实,「当然是管下属」。「政者正也」,这个「正」是先要求自己,不是要求下属。所以可能在心态上就错了,可能在他的本分上他就不明白,他可能觉得主管就是管别人的、要求别人叫主管。

  其实他的本分当中应该是照顾好底下的人,在生活上照顾,包含在他的专业能力上要给予他照顾,给予他教导。你都没有教他,就指责他这里不对、那里不好,这就不是领导的一个态度,就没有尽到领导者教导下属的本分。所以不知本分,都变成要求。而且有责任心的领导者,底下的人犯错,别人在指责的时候,他会把过错揽过来,「对不起,是我还没有教导我的下属,不是他的错,是我的错。」这样的领导者知本分,而且跟着他的人有安全感。所以领导要做到「君亲师」的精神,这都属于本分的部分。

  上个礼拜有跟大家提到,在丰田的管理,下属出错,第一个,他最近身体状况怎么样?第二个,他家里有没有情况?就是爱敬的心来处理这件事。第三,他该会的能力有没有教他?再来,出错了,是不是我所给予他的这些作业流程还需要修正?都是先看看我有没有尽到关怀的本分,我有没有尽到工作指导的本分。最后,这些都做了,事情还是错,那还是有本分,当下藉这个机会指导他,让他终生不忘,从中得到宝贵的教训。这也是机会教育,这也是君、亲、师当中「师」的本分。

  而这些态度都直接影响整个团队的风气。风气这东西看不到,但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比方我们常讲,一个团体风气当中,「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看到人家有德行、有善行,不能嫉妒,要赞叹、随喜、效法他。那我们用心去感受看看,假如看到人家的好,这个风气是嫉妒、批评,然后鸡蛋里挑骨头,那这个氛围一定让人很难受、很压抑。都是随喜、都是赞叹、都是效法,这个团体欣欣向荣,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每个人心量愈来愈大。

  「见人有恶」,他有不好的习气,当然每个人都在修行,哪有可能现在就是圣贤的境界,每个人成长过程可能都有一些习染,「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不是一味的批评他,而是能够「善相劝」,去帮助他。一个态度,两种风气,态度不对,变批评,那人会变什么?很苛刻。规劝了,大家能够互相护念,互相成长。当然信任还不够的时候,他懂得用守默,「没关系,我自己先做好,他信任我了我再规劝他。」第三,「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这个错事已经造成,指责是于事无补,协助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从这样的分析来看,我们每个领导者在面对事情都能够观照到我们当下的态度,对团队都有直接的影响。那更要时时以经典来对照,不可以随顺自己的性格、脾气来处理事情。

  要以身作则,又要很清楚自己的本分,然后去尽自己的本分,这都不容易,都要透过学习。所以「人不学,不知道」,当爸爸要学,当妈妈要学,当领导要学,怎么当下属都要学。比方跟领导请假,对领导讲,「我明天什么什么有事,我明天不来了。」请问诸位学长,这样讲话像不像下属?我们好像一下子也没有感觉不对,但是听起来就不是很顺畅。好,我们换另外一句话来讲,说「明天我有哪些哪些情况,请问领导,明天我请假方便吗?」这个完全不一样。「我明天有什么事,我明天要请假」,领导不答应都不行。给不给假那是领导他要考虑团体的情况,变成你是领导,不是他是领导,他得听你的,你这样子请假就是他非批不可。所以很多这些细节,可能我们自己没有关注到,都是在心态上已经失恭敬,不清楚。

  再来,当领导确实还有一点不好当,情、理、法都要兼顾,真的有点高难度。在《德育故事》当中有个事例,确实是非常有智慧,又是通达人情事理。在唐朝有个官员叫张镇周,他本来是在寿春当官,调回自己的故乡舒州当都督,都督是很大的官。那他调回自己的故乡,大家想一想,他回自己故乡当大官,他叔叔在不在,他叔公在不在,他舅父在不在,他这些堂兄弟姐妹在不在?那这么多人情怎么来应对?你说徇情,那不就失公平了吗?你说统统秉公处理,是不是又有点伤人情?

  所以张大人他还没当官,先回到自己的家,在自己的故居,请所有的亲朋好友好好痛快的喝、痛快的吃,吃喝了十天,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到了第十天,送每个亲朋好友离开,每个人都有一包礼物,金银、绸缎一个一个送。然后送他们出去的时候,就流着眼泪说到,「我回自己故乡当官,而官员跟人民是要保持好距离的,所以过了今天以后,我就不能跟你们常常这样吃喝、这样畅谈,以后都得秉公处理。」讲到这里确实是痛哭流涕。所以当下这些亲戚朋友已经吃喝了十天,又看他这么难受,当然能体会到他的难处。所以他当官以后,就没有亲戚朋友透过私人关系再来给他讲情。都没有亲戚朋友来找关系,老百姓服他,所以一下子,当下大家都很安定,都没有心不平。为官者假如偏心,底下就不平。

  所以他这个做法,理是尽了,理讲分寸,他这个处理的分寸拿捏得非常好;他法也尽了,他在每个人离开的时候告诉他,「官民礼隔」,不能再这么亲密,很多事我得秉公处理,他也把法律彰显起来;而他讲话的时候,句句都是发自肺腑,这个情也很深,情、理、法就兼顾。所以以后我们做领导者,遇到这种情理法的事情,可以参照这个精神来处理,应该会得到一些很好的启示跟方法。所以,「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

  接着哀公又问孔子:

  【敢问为政如之何。】

  请问为政具体从哪些地方下手?既然要以身作则,那从哪里做起?

  【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

  孔子对哀公讲到,『夫妇别,父子亲』,这都是属于家里的伦常。所以一个为官者要想治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在《大学》里就讲到治国必先齐其家,也举到了夫妻,「《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讲到太太,女子出嫁当太太,她都是想着怎么样去团结这个家庭,去兴旺这个家族,那她的家庭就可以垂范人民。所以「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就像文王对待他的妻子太姒,他们夫妻的相处,在很多诗歌当中都歌颂,那这个就是起到一个教化人民的风范效果。接着《大学》又说,「《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兄弟和睦,父子相亲。我们中国的老百姓特别善良,看到领导者是好榜样都会互相传颂,所以很多菜市场都是在打听这些为官领导者他们家里是不是又有哪些感人的事情。

  接着《大学》讲,「《诗》云:其仪不忒」,他的行为都非常的好,非常有道德,没有出差错,不只影响国人,「正是四国」,还是邻近国家的好样板。所以「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就是他在扮演每个角色的时候,都把那个角色应该尽的本分做得很好。他当父亲是好父亲,当儿子是好儿子。我们看武王纵使是当了天子,他还是友爱他的兄弟姐妹。武王在做世子的时候,他还是孝顺文王,尽他为子之本分。包含周公,他当弟弟,他也是天下的榜样,他自己宁可减损自己的寿命,祈求他的兄长武王这个病可以好。所以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而这个齐家做好,「夫妇别,父子亲」,那『君臣信』,君臣是指上下级的关系,而朝廷君臣能够互相信任,诚信相待,那整个各行各业的团体,他们也有君臣关系,都是效法朝廷的风气。所以『三者正』,这三方面都端正,『则庶物从之矣』,「庶物」就是万事万物的关系,都跟着理顺。其实我们常常听到,人心善,五伦关系和睦,风调雨顺;人心不善,灾祸就很多。所以这些伦常都正,当然这万事万物的关系都会相处得很好。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一百六十六句,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起念一下: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

  这句一开始讲到『天地为大矣』,天地可以说是高明博大,但『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假如天地不诚,就不可能化育万物。因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对万物都是无私的去利益、奉献,所以「天之道,利而不害」。《老子》当中又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所以天地就是无私的奉献精神。所以它诚,才能化育万物。它没有任何目的,没有任何要求。我们人与人相处有带目的性,有要求,就不真诚了。而且这个真诚当中还自强不息。所以真诚的心是不会变的。会变,那可能还是一时比较情感用事,冲动而已。所以我们看世间人用真心的少,会变化的情感那不算是真心,还是虚情假意比较多。当然我们一谈到虚情假意,不要先想别人,自己对任何亲戚朋友那一分爱护、尊重一有变化,那也提醒我们,我们用的还是虚假的心。大家有没有看大地看谁不顺眼,不养谁了,上天不保护谁了?没有这样的事情。

  接着经文说,『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圣人可以说是睿智的,但不诚的话,他不可以教化万民。当然圣人他是慈悲、有智慧,这个「智」里面没有慈悲,那就变成感情用事,那就不算是圣人。所以圣人之所以能够化万民,是他是诚心去处事待人接物,所以他的言语恳切,令人感动。我们认识一些很有德行的长者,我们亲眼看到,他跟人家谈话,一开口二、三句话,对面的朋友就流眼泪,而且是第一次见面。那个是真正人家听他一、二句话就可以感觉到那种诚心。尤其现在的人都很缺乏爱,现在你说十个家庭,夫妻不吵架的有几对?那假如夫妻常常吵,孩子从小成长他就一定缺乏真心的爱护,因为家长都感情用事多,情绪化多。所以遇到这种无私的人,一心一意要利益人的这样的长者,他的言语很快就让人家感受到。我还见到有个女子,遇到一个很慈悲的人,从遇到他,听他讲第一句话到离开,其中应该有五、六个小时,从听他第一句话到离开(五、六个小时)还在流眼泪。所以感人至深都要靠真诚。

  我们现在传统文化也非常多志士仁人愿意来投入、来奉献,在全球华人也有不少讲师在弘法。讲课的时候,确实引经据典,头头是道。那听众他会很感佩,很仰慕。结果下了台,私底下,这些听众遇到了,看到他很激动,然后就冲过去,多听他讲两句话。可是当下这个讲课之人假如表现出很冷漠,言语一点都不亲切,甚至还有点好像嫌弃对方。会讲课,很聪明,但是假如没从心地上下功夫,没察觉到自己不够真诚,那给听众的杀伤力就很大,因为他一下子形象差别太大,那个真的会让人家精神错乱,调不过来。一个他这么仰慕的人突然这么冷漠对待他,他可能会内伤很多天。所以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是要诚惶诚恐,要珍重这分信任,更应该真诚对待。

  我们还曾经听到讲课的人说,「好啊,下节课我一定让他们哭。」讲这个话就不真诚了。你讲课是自然的流露,大家互相交心,很自然,感动,怎么会是「好啊,下节课我一定让你哭」?这个会不知不觉,有时候没有观照到自己的态度,前一、二节真诚流露,大家也很感动,慢慢掌声多了,赞叹多了,「你讲课讲得真好」,开始在琢磨这个课要怎么讲,这句话要怎么讲,才会赢得掌声。那把这个精神不是用在提升心性,而是用在这些言语的推敲、琢磨上,慢慢这个诚就会退。好像讲得言语上愈来愈精彩,可是听众比较敏感的人觉得愈来愈不感动,这个都是很微妙。

  接着我们看下一句讲到,『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父子可以说是最亲密的,而且「父子有亲」这是天性,不是说人刻意去教的。我们从二、三岁的孩童跟父母相处,就可以很明显观察得到,他对父母那种孺慕之情是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天性是本有的,但为什么最后父子会不亲?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说,父子之间现在不好沟通,有代沟。那原来是天性,它之所以会起变化,我们想,为人父母者应该负比较大的责任,因为孩子是我们养育、教育大的。我相信没有孩子不愿意跟他父母那种亲密跟他小时候一样,那是人生的幸福。

  首先,为什么孩子会慢慢没有办法发自内心的尊重父母?父母讲一套做一套,那慢慢的孩子这分天然的信任会受影响。我曾经看长辈打孩子,为什么打他?孩子阻止他去赌博,他还打他的孩子,我都在现场。孩子这种至情,希望父母不要去赌博,人家看了应该很感动,「号泣随,挞无怨」,应该看了感动。你说当父母的人还发脾气,还打他,那这个就是瞋恚心现前,真诚就没了。所以其实这种父子的真诚是天性,它是后来遇到障碍,主要障碍还是我们的习性障碍它,乱发脾气,就不能跟人真诚相待。或者傲慢,儿子瞧不起父亲,觉得父亲学历低,不识字,「不诚则疏」,疏远自己的父亲。所以这都是教育的问题,教育应该要长善,应该要不忘本,而不是增长他的知识以后,增长他的学历以后,反而愈来愈傲慢,那这个教育就偏掉了。所以傲慢就会不诚。

  包含贪,有贪求,也很难真诚。比方说父母好面子,那自己也不是圣人,会做错事,拉不下脸来给家里的人道歉,慢慢可能就家里人都不讲话,不好沟通,就隔阂了。诚才能感通。所以很多学了传统文化的家长,感觉到自己确实过去有很多不对,应该跟家里人道歉,真的发自内心忏悔、反省,家里的人确实又回到以前,可以畅所欲言,心里的话可以互相倾诉。所以自家不能有秘密,不然就不真诚。包含好面子,孩子有表现得不是如己意,就觉得孩子给我丢脸。这个面子真的害死人。不只父子关系是这样,包含夫妻关系,「你钱怎么赚这么少!」那夫妻相处就愈来愈觉得有隔阂,不被尊重,不被体谅。

  接着下句讲,『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君王他是一国之长,那是最尊贵的地位,但是虽有尊贵的地位,如果没有自重,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慢慢的可能会自取其辱。所以在上位者,他人的尊重可不能变成一种对人的要求。所以自己做好,自然赢得认同跟爱戴。我们看在商朝时候,有个天子太甲,他是商汤的后人,当时候伊尹还在。结果太甲不修道德,就非常放纵自己,最后伊尹没办法,把他放逐,放到桐宫这个地方。他本来是天子,是最尊贵的,那他自取其辱,最后「不诚则卑」,他反而变得不受人欢迎,不为人所尊重。结果后来他反省三年,回来之后,真正改过自新,他还是赢得人民的尊重。所以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处在这么高位,他的过失大家看到、知道,但是他改过来,老百姓还是同样的仰慕他。所以这一句,「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我们想起《弟子规》说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他有这个地位,如何表现他的高贵?慈爱下属,宽宏大量,才显得他的尊贵。就像我们刚刚讲到,那个领导者他也要首先反思,他要先尽本分,而不是以他的地位来指责、要求他人。

  接着经文讲到,『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诚」是一个很重要的品德,应该是品德的根本,所以君子时时恪守这个德目,时时提醒自己保持真诚,不只是他念念不敢违背的道德操守,而且也是治理国家之根本。所以诚是修身之本,亦是治国之本。《中庸》里面讲,「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真诚现前,事情一定可以成就。《谏太宗十思疏》里面,魏大人有讲到一句,「竭诚则胡越为一体」。连不同民族,可能言语当中都有障碍,但你只要竭诚,都可以像一家人一样。唐朝那个时候,确实多少国家民族都到大唐来,亲如一家。「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可是居功自傲,自傲自满这个态度一形成,可能连最亲的骨肉最后都会形同不认识的人。可见,其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都在这个真心、诚心。

  就像刚刚那句经文讲的,「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就让我们体会到,真诚是本有,为什么提不起来?被习气所障。傲慢就是严重的习气,怀疑心也是严重的习气。傲慢、怀疑别人,那这可能都是对人都有成见。有成见,真诚现不了,甚至是带着有色的眼光,话还没讲,人家看我们的眼神就觉得很不舒服。

  其实真诚不容易,我们可能有时候讲一句话,贪瞋痴慢疑都在里面。比方我们现在批评一个人,第一个,傲慢;第二个,怀疑,你批评他,你就不相信他可以成圣贤;第三,讲这话的时候铁定动气,瞋恨就出现;再来,批评的时候都是着在他的哪一句话、哪一个行为,然后抓着不放,那都过去的事了。抓着人家的哪一句话、哪一个行为不放叫着相,不明都是剎那生灭。「看人要看后半段」,人家过去的不好的行为这么斤斤计较,这愚痴,太着相。孔子是「见人一善忘其百非」,怎么会记人家这些过失。瞋、痴、慢、疑,可能都在一句话的态度当中都有,所以这些东西都要去掉才能真诚。有没有贪?还是有,其实我们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可能那个目的里面都要别人认同我,不认同他,那这还是贪在里面。所以这些习气往细处去看都很微细,都得要不自欺,慢慢才看得清楚。

  尤其假如是领导者,那要真诚,要去习气,再来要平等对待一切的百姓。你各行各业要平等对待,人心才欢喜。你假如做国家领导人,只看重那些很有钱的,那些一般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你理都不理他们,那不真诚。社会国家是互助之体,各行各业都是很有贡献,都应该真诚的去感谢他们为国家的付出,这才是诚。所以我们中国领导人温总理,我们常常看到他的身影,在下水沟去给工人致谢,这种慈爱、真诚都感动无数的劳动阶层。包含国家领导人在除夕夜的时候,会到这些老百姓家里去一起用餐,然后也看看他们过冬的情况。

  所以刚刚讲到的这个诚是被习气所障,那我们就要从很多生活的这些小地方时时能观照念头。比方要不贪,那要打掉自己所有要求的念头、控制的念头。这个很不容易,一下子就可能会冒起来。比方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团队,很多义工一起来帮忙,那我们对义工来帮忙是什么态度?感谢他成就这个因缘,还是他是来修功德的,他得要做榜样,要做好。这话听起来有道理,在心态上根本就是偏掉了。所以我们假如不从心地上,有没有那种要求、指责,不从这里看,那我们学了以后,句句也都是道理,而且还说,「师长说的、《论语》说的」,把善知识、把经典统统拉下水。其实自己用它的时候心态不对。什么心态不对?正确的心态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一心态不对就反了,严以律人,都是要求。「你来做义工,你就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没看其它团体的义工,人家做的时候都笑得这么灿烂,为什么我们做的不笑得这么灿烂?」还比较,贪瞋痴慢都在起作用。

  所以为什么说学传统文化要先学厚道,不要苛刻要求。首先,这个义工笑容不灿烂,他可能今天身体不舒服,怎么不先去关心人家?人要真诚很难,为什么?这个慢心太容易起来。看到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马上下判断,但不见得是事实。你看那个人态度不怎么好,可能你一问,他昨天整夜没睡觉,身体很不舒服。可是我们一看,「来做义工,表情还这么难看」,我们没有很自然的去关心、去了解,反而是比较习惯先下判断。纵使对方真的表情很不好,那也是一个结果。其实只要把原因找到,很可能我们就不会去指责他。包含有些人真的一看就比较笑不出来,他笑不出来都肯来做义工,不是也很可贵吗?而且笑不出来,坦白讲,就是可能成长过程他比较缺乏爱,那你就要有责任,是传统文化的好样子,让他感觉到你的爱。

  第一个,我们在要求以前,我们先付出关心了没有?第二,今天义工也好,今天同仁也好,我们在要求以前,请问我们指导他了没有?他有没有很完整的上过义工这些培训的课程?孔子这句话重要,「不教而杀谓之虐」。我们该尽的、该给他的都还没有给就先要求了,那麻烦了,这都不真诚,人家就会显得很压抑,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可能这个传统文化的团队人家就不愿意待在这里,甚至于他会觉得,学传统文化的都是这样,我不敢学。这个就障碍别人接触圣教的机缘。所以这些心态没有观照到,很可能我们不只不能弘扬文化,每天在障碍别人的因缘都有可能。

  再来,「有,刚进来的时候都有给他们上培训的课。」那请问持续的学习有没有?每次当完义工以后,就这些事情大家充分沟通、检讨,彼此再提升,有没有?假如这些我们都不能体恤到,那我们本身也没有尊重对方,也没有爱护对方。所以我们要很冷静,我们不是进了传统文化的因缘,我们所做一切就是经典;反而我们一不省觉,我们本来做人做事的习惯更强。

  我们常在举例,英国工业革命把整个人类努力的方向带向物质的追求,最后把人也当产品,当产品就是进去生产线,出来就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大家看,现在这些产品好不好?现在企业界觉得这些大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做人。但人不是产品,人不是机器,每个人的差异都很大,他开窍的时间也不同,怎么可以同一个标准?所以大家看,不会读书的,一下就被否定,因为考试变成标准。一被否定,一被放弃,他怨恨老师,怨恨教育,怨恨社会。接着我们再看,成绩都考得很好的,就变优秀了?也不是。因为人不是产品,你要不断的启发他的心性,启发心性哪可以用考试填鸭这样达得到?结果我们看到成绩很好的也很危险,得失心特别重,所以每次到期末,学校如临大敌,跳楼自杀的学生太多。

  所以这些情况都很值得我们冷静。我们也受工业革命影响,我们自我假如比较重,就不懂得去体恤别人,有别人可以帮忙,哪怕别人累得要死,反正能达到我的目的就好。这个都是功利。所以团体里有个风气也是很忌讳,谁比较会干事,事全部让他干。那谁敢承担?吓都吓死。承担的人你应该更体恤他,惺惺相惜。结果变成能干的人,全部的责任都压在他身上,你不把他累死才怪。所以当我们看到团队的人有疲倦的表情,你不是说他怎么不笑、他怎么不做榜样,应该是我们是不是没有体恤到他的体力,是不是该关心一下他的健康,这样才对。

  我们翻到一百四十七页,三百一十四句,这是在「敬慎」当中的「鉴戒」给我们的启示。经文里讲到,「鸟穷则噣」,鸟被逼到极点牠就要噣。「兽穷则攫」,兽被逼到极点牠就得反抗,用脚、用爪去抓。「人穷则诈」,人被逼到极点就会欺诈,人被逼到没有办法生存,那当然他就只好欺骗。「马穷则逸」,马被逼到极点,被累到没办法喘气,那牠就要逃奔掉。所以从古至今,「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用前面的这些譬喻让我们体会到,古往今来,「未有」就是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国君逼迫臣民到走投无路,而自身还能很安稳,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让人民没有办法生活,那人民只好反抗。

  所以真诚能感通人,但是我们假如提起的是这些习气,那无形当中给人压力、伤害人,自己可能不自知。所以不贪、不瞋、不指责、不批评、不痴,不要常常有比较的念头,拿自己的亲人跟人家比,团体里常常在那里比较,这都不诚。因为我们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就是爱的教育,那应该体恤每个人的差别,去帮助他、协助他,而不是在那里比较,让对方也很难受。再来不慢、不疑,不慢,那当然要克服好为人师的这个习惯;不疑,能时时存一个信任别人的态度。所以不执着,去掉这些习气;不分别,平等恭敬他人。再来,不起这些邪念、妄念,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只要跟人相处,念念为人着想,就容易把自己这些妄念调伏下来。可能自己这些贪瞋痴要出来,提醒自己,拉回来,念念为他着想。

  我们接着看一百六十七句,我们一起来念一下: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句是在《论语》当中「子路第十三」里的一篇。子路当时候是在卫国当官。当时候卫国是卫灵公当国君,他的太太南子比较淫乱,结果太子蒯瞶羞耻他的嫡母南子这样的行为,然后想要杀害南子。后来这个事迹败露,他就奔往宋国,逃出去。后来是他的儿子辄(就是蒯瞶的儿子,卫灵公的孙子)即位。他儿子即位以后,蒯瞶后来又回到卫国,回来几年以后,又跟儿子争位子,最后儿子辄就出离,蒯瞶自己又立为卫君。这个就是历史当中讲的「父子争国」。所以在一些古人的批注当中,他们会推断这段话是在当时候辄当国君,蒯瞶又回到自己国家里面来。这个「正名」,有些专家、学者讲,就是正父子之名。就是蒯瞶是父亲,应该让他来继承国君的位子,而儿子应该退让。可是儿子辄,虽然是儿子,可是事实上他已经继位好多年,何况卫灵公在世的时候已经不信任蒯瞶,而有意立自己的孙子辄做太子。所以就有这些不同的看法。但是到底是不是孔子的看法,这个我们不敢断言。

  所以有这个事情,典故是这样,让我们了解到。假如你现在在卫国,你心会不会有点不安?君上父子是这个情况,有点头大。所以大家看,一个家族、一个国家会有不安,往往就是上位者这些情况没有理顺。我们在上《古文读本》里面,「郑伯克段于鄢」,当时郑庄公跟弟弟共叔段最后冲突,你看那个要死多少人民。可是起初就是什么问题,就是妈妈偏爱弟弟,最后搞成这样。所以上位者很有福报,可是他一偏颇,那造的罪业真是大。

  在历史当中还有一个典故,我们看了也是摇头。就是在周朝时候,鲁国的国君鲁武公带着自己的孩子括跟戏去见周宣王,去拜天子。结果天子看了以后就特别喜欢这个弟弟戏,然后就要立戏为国君。鲁国的两个世子,天子就要立这个弟弟为国君。旁边的樊仲山父就劝谏,「天子,你不可以立这个弟弟为国君。因为你这么立,不顺情理,哥哥是长,你废长立幼。你这个决策假如不顺情理,底下的人可能他就不能遵守,他就要反抗。可是他一反抗,又是你的命令,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不是又要被你给诛杀、处罚?所以天子出任何的命令都要符合情理才行,不然后患无穷。」

  结果这么一讲,周宣王还是没有接受,樊仲山父他还继续推讲开来说,「今天天子你立诸侯是立少废长,那是教他们不符合伦常。假如鲁国听你的话,其它的诸侯又跟着这么做,那从我们远祖传下来的立长的这个规矩就被你破掉了。若鲁国不听你的话,你又派兵要去处罚他,那其实你派兵出去讨伐他,那就是自己本身是在破坏了自己先王的规矩。因为周天子自己就没有立长,反而是废长立幼,那其实他是自打嘴巴。」就分析这些利害给他听。结果周宣王还是没听进去,还是立了弟弟。结果鲁国国君回去之后,就去世了,那真的弟弟就被立起来。结果国人不同意,就杀了弟弟,把哥哥的儿子立起来,然后周宣王又派兵去打哥哥的儿子。大家看到这个历史有没有觉得,一个这么高位的人就逞自己的好恶,没按规矩,你看给多少人民添了痛苦。而这其中也是没有考虑到名正言顺的问题。立长,这个就是名正,名分正。

  我们看经文里面讲,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国君打算请你来辅助他治国,不知道您将以何事来先做?孔子讲,『必也,正名乎』,一定从名正言顺,正名分开始做起。当然,孔子讲这一段,是不是提到当时历史当中蒯瞶跟他儿子辄的名分,这个我们就不下判断,不揣测圣意。但纵使没有这个典故,这个理还是非常重要,非常透彻的。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与事实不相符合,那讲话就没有名分,你就没有那个身分去讲这个话,哪怕讲的话再对,对方他不一定能接受,甚至有批评,「这事又不归你管,你插什么嘴!」那你不给他一个名分,他就没有办法言语得当。那『言不顺』,话都不好讲,不能取信于人,『则事不成』,你要再让他去办事就更难。比方你的团体当中来了一个人,大家也不知道他是哪个职位,然后他开始在那里分配工作,你说大家会听他的话吗?那他再好心,人家首先就先质疑他。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像齐桓公用管仲,他就先正名,他「仲父」,他名分有了,他地位定了,他办什么事情大家心服口服。所以言语不能顺理成章,那办事就更难成功。

  那普通的事都办不好,『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你这些事情都不能够理顺,更何况是整个全国的礼乐教化要来推展!我们看到这个「礼」,它是行为的规范,它要求得更细,那要能更方方面面都符合这些规矩才行。所以礼乐的教化不能够办得很好,不能兴起,那人民没很好的受到这些教化,那可能就会做错。那做错了,我们用的刑罚又不妥当,那刑罚用之不当,人民就感觉好像无所适从,好像不知如何是好,那天下就会乱。其实假如我们在一个团体里面,好像不知道自己的名分、自己的本分,以至于好像整个上面交代的,或者组织也没有规划好,甚至动辄得咎,做什么都错,那真的会变『无所措手足』,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好,那今天课程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www.hwadzan.com/ http://edu.hwadzan.net/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21: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