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9|回复: 6

[心得体会] 楞严经卷五: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如何做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3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楞严经卷五: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楞严经

卷六: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浅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   当大势至菩萨说完念佛法门后,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说。
观世音菩萨是以能观之智,来观所观之境。能观之智是自性智慧,所观之境是众生的音声。是苦是乐,是悲是愁,包括种种声音。
菩萨,梵语为菩提萨埵,菩提,译作“觉”,萨埵,译作“有情”。菩萨是能觉有情,也可以叫有情觉,即有情中的觉悟者。因菩萨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度众生以利他。自己开了悟,更要使令众生亦开悟。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回想过去无量数劫以前,有位佛出世,名号为观世音。我在他的面前发大道心,不求人天福报,乃至声闻缘觉,而是一心求最上乘觉道之果位。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之法门修行。闻是能闻之闻性,思是以正智来思惟,不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用坐禅的功夫来修。一味反闻闻自性,注意能闻之根性,就可以渐渐地得入正定。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五卷宣化上人讲述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现在佛问圆通法门,我不必诸多选择其他之根,只摄一精明,使它不再托根缘尘向外驰。一精既摄,则其他六根,都不起作用。净念即没有妄念,只一心念佛,没有他念。念念相继无有间断。念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念不离净念,心心与佛相应,就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一如,而得正定。故我认为念佛法门最为第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六卷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一根既解脱,返本还源,返回如来藏性,六根亦都解脱。因有连带关系,元是一精明,因妄执而分成六和合。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能见能闻,包括嗅、尝、觉、知等都如眼中幻翳一样。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亦如空华一样不实在。闻根既已旋妄复真,翳病完全除掉,根尘亦皆消灭,则本觉之体就恢复圆融清净。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净极就是觉和所觉都空,寂灭现前,这个时候心光自然通达,自性自然寂然常照,包含虚空。上文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虚空是世界之最大者,但在自性觉海中,犹如一小泡,何况其他所有世界,既能超越世界,了无挂碍,再来看世界,则一切如在梦中的事一样。摩登伽女亦是梦中之人,怎能留得住你呢?梦里人不能牵梦外事啊?
  这是说阿难尊者不能解结超界,只因错用缘尘影事为心,故被根尘所缚,不能解脱。我们现在亦和阿难尊者一样,但尊者已循耳根而开悟成道。我们亦应该学他,快点循这法门来修,希望能早日得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节选)曹魏康僧铠译: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 嘱累品第六十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深般若波罗蜜,信心清净,恭敬爱乐,则为信心清净恭敬爱乐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阿难,汝爱乐佛不舍离,当爱乐般若波罗蜜莫舍离。阿难,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句不应令失。阿难,我说嘱累因缘甚多,今但略说,如我为世尊,般若波罗蜜亦是世尊。以是故,阿难,种种因缘嘱累汝般若波罗蜜。阿难,今我于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中嘱累汝,诸欲不舍佛、不舍法、不舍僧,不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慎莫舍般若波罗蜜。阿难,是我所教化弟子法。



大般涅槃经: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如何顿悟?)

楞严经卷十: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八卷(节选):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大般涅槃经: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
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节选)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般若波罗蜜除诸佛三昧,入余一切三昧若声闻三昧、若辟支佛三昧、若菩萨三昧皆行皆入。
  “是菩萨住诸三昧,逆顺出入八背舍。
何等八?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三背舍;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故,入无量虚空处,四背舍;过一切虚空处,入无边识处,五背舍;过一切识处,入无所有处,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处,八背舍。于是八背舍,逆顺出入九次第定。何等九?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逆顺出入。
  “是菩萨依八背舍、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云何名师子奋迅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乃至还入初禅。
  “是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云何为超越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中,第四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中,第三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中,第二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中,初禅中起住散心中。
  “是菩萨摩诃萨住超越三昧,得诸法等相,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点评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中)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有这样的解释: 1. 九次第定 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5:50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0-9-6 05:49
楞严经: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如何顿悟?)

楞严经卷十: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中)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有这样的解释:
1. 九次第定 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
2. 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 一则奋除障定细微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
3. 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


          我们可以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找一些句子与之对照学习,这样会更好理解耳根圆通章的内容:

    1. 九次第定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
      耳根圆通章是: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2.  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一则奋除障定细微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3. 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
    耳根圆通章是: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获二殊胜。

点评

有佛无佛,是如、法相、法性常住不生不灭。常一心应萨婆若行,是为菩萨住禅那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 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禅那波罗蜜取般若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8 04:04
 楼主| 发表于 2020-9-8 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0-9-6 05:50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中) ...

      有佛无佛,是如、法相、法性常住不生不灭。常一心应萨婆若行,是为菩萨住禅那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 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禅那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禅那波罗蜜,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识,不得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四念处,乃至不得一切种智,不得诸法有为性,不得诸法无为性。不得故不作,不作故不生,不生故不灭。何以故?有佛无佛,是如、法相、法性常住不生不灭。常一心应萨婆若行,是为菩萨住禅那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楞严经》  卷四(节选)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 18: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