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8|回复: 4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疏节录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0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疏节录讲记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一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10-0001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本经的经题跟品题合起来有二十个字,这个本子是民国初年徐文霨老居士,从大经清凉《疏》当中节录下来的。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到高科技时代,我们无论在哪个地区,都看到大众生活的压力普遍都相当沉重,工作繁忙,分秒必争。于是这些大经大论,确实心里面想读、想研究、想深入,而环境、时间却不容许,于是像这样的节录、精华在近代就出现不少。我们仔细观察底下一个世纪,这个世纪很快就要到来了,必定比今天更要繁忙、紧张。佛法的传播如果不力求简化就很难普及,很难令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

  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佛告诉我们,一定要求专精才能够得到利益。专精是原则,我们究竟要在哪个法门、哪部经论上专修专弘?当然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菩萨只跟我们讲原则,并没有为我们指定。虽然没有跟大家指定,在《弥陀经》上再三的劝勉我们,应当发愿求生彼国,这样的话在小小的一部《弥陀经》当中就曾经见到三次。尤其是净宗法门,《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是世尊在世多次宣讲,这个我们不必细说,在讲《大经》的时候都跟诸位详细的介绍过。多次宣讲,在四十九年说法当中只见到这一个本子,其它经论都没有见到佛曾经讲过两遍的,没有,都是一生只说一遍,唯独《无量寿经》讲过很多遍。

  我们现在从五种不同的译本仔细比较来看,古大德比我们现在人要细心,他们的看法,原本(就是梵文本)至少有三种不相同。这三种不相同就证明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无量寿经》至少讲过三次。但是中文的译本还有七种失传了,失传我们就见不到了,假如那七种要是都能够发现的话,可能与这个五种还有很大的出入。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就不只三次宣讲,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佛对于这个法门的重视。换句话说,这个法门深契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性,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必定得度。所以佛是大慈大悲极力的宣扬,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都知道经中所说的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个法门是以果为因,而且是圆教佛果,作为我们因地的行持,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这一会里面,教导我们往生净土的方法,往生净土要具备哪些条件,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如果想这一生要脱离轮回,要求生净土,这理论、方法、因果,也就是说要具备哪些条件,那是不能不知道的;不但要清楚的明了,还要认真的去修学。第三部所讲的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大主义是极力劝勉我们求生净土,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真正显示他老人家苦口婆心。

  在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告诉大家,《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这个话是彭际清讲的;换句话说,他发现了净宗法门跟华严境界完全相同。《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详细介绍如来果地的境界,《无量寿经》文字少,是略说,内容并无二义,没有差别。《无量寿经》是中本,当然还有小本,小本就是《阿弥陀经》。他把《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看成是一部经,只是讲的详略不同,里面的义理、境界没有两样,这是彭际清居士发现的。其实比他老人家更早的,是明朝末年莲池大师,我们看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里面引用《华严经》来解释《阿弥陀经》,这样的文字非常之多,几乎每个段落都能看到。只是莲池大师没有明白说明《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他没有这么说,但是你看他的注子引用《华严经》来解释,那已经就肯定了净宗经典跟《华严经》的密切关系。

  到了清朝晚年,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就将这卷经,我们现在手上拿的这卷经,附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这是比彭际清又进了一步。彭际清说相同,但是还没有能合起来,魏源居士就干脆把它合成一起,「净土四经」。这是很有见地、很有智慧的做法,对于后世修学净宗的人增加了很大的信心,使我们对净宗认识得更清楚、更明白,信心更深,愿力更切。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又附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净宗经论到这个地方才真正圆满了。以后有没有再加进去?没有了,确实没有了。到印光大师,净宗的经论有五部经,「净土五经」,圆满了。这五种东西我们都曾经详细讲过,其中不乏讲过很多遍的。

  《华严经》,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无量寿经》一开端,在序品里面,就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也就是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世界那些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个话什么意思?都是照《华严经》这本经里面的教诲去修行。「普贤大士之德」归纳起来就是「十大愿王」,可见彭际清说的不错,魏源居士把这本经收在三经后面也不错,都非常正确。印祖将大势至菩萨这一章附在四经之后,作为净宗经论的归结,实在是太完美了。归结到哪里?归结到「一门深入」。大势至菩萨提倡念佛法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方法太好了,非常适合现代人的根性。现代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喜欢省时省力,又要最高的成就。你看这么多条件,这个法门统统能满你的意,这是诸佛菩萨彻底的悲心。那么我们依据的经论有了。

  有了理论的依据、修学的方法,要怎样去做我们才能成就?这是关键当中的关键。跟彭际清同时代有一位大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慈云灌顶法师,他的著作很丰富,日本《卍字续藏经》里面收的有十几种。他有《楞严经》的批注,就是《楞严灌顶疏》,是他老人家一部大著作。灌顶法师教给我们「十念法」,对于工作繁忙之人,实在没有时间修行,他传下来的十念法。这个十念法是以一口气为一念,念十口气,这一口气当中所念的佛号不拘多少。每个人体力不相同,气的长短也不一样,以一口气为一念,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传了很久,后人很多人提倡这个方法。这种方法一天早晚修两次,一生当中一次都不缺,也符合《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一向专念」。

  这十念法,十口气,现在还有人嫌它太长,没有时间,那怎么办?我这一次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也传了一个修行的方法,比他那个还要简单容易。大家听了我这个方法之后,依这个方法修学,过了两个星期来告诉我,方法真好,真有效果。我这个也叫「十念法」,十念十句,不是一口气叫一句,就是十句,所以这一堂课一分钟,这总有吧!早晨起来,洗了脸、漱了口,再面向西方,不向西方也没关系,合掌念「阿弥陀佛」十声,我这堂课就做完了。这堂课确实符合「净念相继」,因为这十声佛号里头,的确可以保持到一个杂念都没有。一个杂念没有,这是净念,一念相应一念佛,我十念,十念相应十念佛。

  但是我这个方法一天要修九次,缺一次都不行,所以它的效果就大了。九次怎么个修法?早晨起来修一次,这第一堂课。吃早饭的时候,第二堂课。我们现在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念供养咒,「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实在讲有口无心,没效果。不如合起掌来把一切念头放下,念十句阿弥陀佛,这第二堂课。第三堂课是你工作上班的时候。你在上班,坐在办公桌前,还没有开始办公的时候,先合掌做一堂课,好啊!心也定了,气也平了,智慧也开了,处理事情一定处理得非常恰当,所以上班的时候修一堂,第三堂。下班收拾好的时候再修一堂,第四堂;中午吃饭修一堂,第五堂;下午上班修一堂,第六堂;下班的时候,第七堂;晚上吃晚饭的时候,第八堂;睡觉以前,第九堂。一天九堂课一堂不可以缺,每一堂课只要一分钟。时间短就是告诉你,隔很近的时间马上把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就专念阿弥陀佛,专想阿弥陀佛,一天九次比我们早晚课效果大得多。

  早晚课再长,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念完了。何况在做早晚课的时候还有妄念,早晚课不是净念,效果就不大。早课做完之后,这一天就胡思乱想,所以功夫很难得力。我这个「十念法」时间短,但是隔很短的时间就又有一次,一天九次,效果很显著。有不少同修照我这个方法做,做了一、两个星期就来跟我说很有效。这是我传给大家这个方法,你们不妨试试看,试得果然有效,再教给别人,传授给别人,这才能够把这个法门真正在日常生活当中收到修学的效果。

  我们从古德这些作为之中,肯定了净宗就是华严,只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用最殊胜、最简易、最稳当、最快速的方法,在一生当中成就了华严的殊胜境界。彭际清另外还有一个著作,《华严念佛三昧论》,现在这个本子我们印得很多,黄念祖居士有个讲记,可以帮助诸位理解《华严》是念佛法门。虽然讲了许多法门,最主要的是念佛法门,归结到本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这多么明显,多么清楚。

  我们肯定这个法门,所以这次我在南洋传授皈依,在原则上皈依三宝,三宝是「自性三宝」;自性三宝是觉、正、净,觉正净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但是「住持三宝」也很重要,住持三宝落实在净宗,净宗三经都教给我们要「一心」,《无量寿经》教我们「一向专念」,一!《观无量寿佛经》教我们「一心系念」,一心,《弥陀经》上教我们「一心不乱」,这个重要。若不是一心修就没有感应,若不是一心修就不能成就三昧,净宗称为念佛三昧,可见得一心、一向非常重要。

  而三宝是我们修行的大方向,总纲领,像我们航海一样,那是指南,我们不至于迷失。佛宝就落实在阿弥陀佛,我们皈依就是皈依阿弥陀佛。经典就落实在净土五经,我们的法宝就是净土五经,其它的统统要放下,这样专才能往生。我们不是小看其它法门,那就错了,我们对于其它法门尊重、礼敬,我们暂时不学。为什么?没有时间,没有这个精神,我们要把时间、精力集中修一门,一门深入。皈依僧,僧宝也要落实在我们净宗的大德,所以我跟大家介绍三位菩萨,圣贤僧,第一位是观世音菩萨,跟他学大慈大悲;第二位是大势至菩萨,跟他学专精,一门深入;第三位是普贤菩萨,我们跟他学习拓开心量,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就是普贤菩萨。这三位是我们修行的好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

  我们的道场成立以来,最初成立,我们道场名称是「华藏讲堂」,取华藏的意思就是专弘《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在经太大,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宣讲,我过去讲《华严经》,至少讲了三千个小时,《华严经》才讲了一半。这些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断断续续,这部经的进度就非常困难。所以这部大经我们就中止了,改讲《行愿品别行疏钞》,《别行疏钞》确实是大经的精华,清凉大师注得好。《疏》是清凉大师注的,《钞》也非常之好,是清凉的学生宗密法师作的,这都是华严宗的祖师。我们读《别行疏钞》实在感到经义的博大精深,连《疏》带《钞》一齐讲,我们也讲了很长的时间才讲到经文。

  这一次我在海外,这边同修打电话给我,希望能有个短的时间,十几二十次就能把《行愿品》跟大家做个介绍。我说那好了,又得从头讲起了。我们把《别行疏钞》暂时放下,为什么取这个本子?《华严经》找批注,他们找了七种本子来问我,传真给我,我选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是《别行疏钞》的节录,所以特别用这个本子,还是讲《别行疏钞》。节录的本子,刚才跟诸位说过,在底下一个世纪会很流行,就是大家工作愈来愈繁忙,愈来愈紧张,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愈来愈需要精简。

  我今年在加州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要解》、《大势至圆通章疏钞》,都做了节录,只有《普贤菩萨行愿品》我还没有作。这位徐居士做了,他做了我还嫌它太长;换句话说,还要再精简,才能契合这个时代大众的根基,也就是大众的需要。再从这个节录里面节录,但是实在讲他只节录《疏》,《钞》里面还有很多好的教诲,应当从《疏钞》里细心的来为现代人做个节本,这是很有必要的。我这个节录本编成之后,在旧金山讲过《无量寿经》我的节录的本子,在新加坡讲《观经》的节录本,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讲《大势至疏钞》的节本,确实受到了听众的欢迎。

  今年我们做了这个试验,大家听得非常欢喜,欢喜的原因不难而知。因为任何一部经论,里面总有许多与我们实际的生活不相关的,但是讲的时候又不能不讲,听的人又不能不听,听这没用处。所以往往听经有高潮、有低潮,这段经文我们听了很有受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需要,就高潮,用不着就低潮。我们节录的是字字句句都用得着,换句话说,永远是高潮,没有低潮。凡是用不着的我们都舍弃了,取的标准就是与我们的修行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最重要的教诲、教训。用这种方法来讲,听众人数是一天比一天多,没有冷场的时候,往后弘经必定要走向这个趋势,这是节录本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我在五年前就想到节录本的重要,世尊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宝藏,《大藏经》,如果我们不能把《大藏经》详细的读一遍,你说多可惜!读了一遍,读了前面,不知道后头,读到后面,前面忘光了,那还是没有用处。所以我就想到,如何能把《大藏经》节录,这一百册变成一册,那我们每个人对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训统统都受用到了,这很有必要。《大藏经》要节录,要编成一本。现在其它的宗教都说佛教的经太多了,我们看看也都害怕,不敢、不肯去摸它,不敢动它。请《大藏经》的人很多,都摆在家里书架上好看,哪个人去念?有没有一个人念了一本?恐怕都找不到,你看这多可惜!假如我们把《大藏经》节录成一册,我相信读的人就非常多,为什么?每个字、每一段、每一句都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这个我们念起来才有兴趣。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世间的学术,现在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对中国人的看法改观了,不像从前瞧不起中国人,总认为中国是个劣等民族,他们是优秀民族。现在外国人看中国人不一样了,肯定了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是外国人跟我讲的,西方人现在肯定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个一个比,中国人第一;两个两个比,他们告诉我,犹太人第一;三个三个比,他们讲日本人第一。这个意思就是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很可惜不团结。我在纽约讲经,外国人拿这个话来问我,最后问我一句话,为什么你们中国人不团结?先夸奖你,后来贬你,说的语气带着讽刺、讥笑的语气。我的答复也出乎他意料之外。他问我了,因为他们都是基督教徒,我就告诉他:这是上帝的安排。他听了就愣住了:怎么是上帝的安排?我就告诉他,中国人要团结起来,你还有饭吃吗?他的气就下去了。中国人团结起来,他们都没饭吃了,上帝的安排还让他有碗饭吃,他也没想到我这样答复他。

  中国的典籍太多、太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是全世界最完整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中国这么完整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乾隆对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编了一套《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翻印出来,像《大藏经》一样,精装一千五百册。多少部《大藏经》?十五部,我们这部《大藏经》一套一百册,分量是十五套的《大藏经》。这是我们列祖列宗宝贵的智慧经验,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藏,我们要不能接受来应用,你说多可惜,怎么能对得起祖宗!

  这部大书什么人能看?我也买了一套,放在达拉斯佛教会,这里简居士代我去买的,我委托他去买的。他去见到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总经理就告诉他,他说这部书,假设一个小孩生下来就会看,他寿命也很长,活到一百岁,他也看不完。这是真的,是事实,确实一百年都看不完,那多可惜!所以我就想,把它编成精华录,一千五百册编成一册,那我们每个人都享受到了。那一套书里面的内容就太丰富了,什么都有。

  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什么?那就看我们最缺乏的是什么。我们今天的社会缺乏伦理,缺乏道德,我们就以伦理、道德为纲领,在《四库》里去搜集古圣先贤这一类的教训,编成一册。这些天天搞政治的,《四库全书》里面有专门讲政治的,也可以把有关政治的节录,编成一本。每个行业都可以在古籍里头去节录一册,当然最需要的、最普遍的是伦理道德的修养。所以我想找些人来发发心,把这个里面宝贵的句子、教训节录出来写成一本。我们全书都读到了,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我们真的继承了,真的拿到了,这都是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工作,也是社会整体的教材。

  我们在海内外提倡佛教教育,我们有方向、有目标,我们的方向目标是「四好」的教学,四好就是「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我们以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及我们净宗五科作为节录的纲领,这就是我们在《大藏经》里面要节录哪些东西。我们以「五科」为纲领,以「四好」为原则,五科就是净宗学会所提倡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以这个为纲领、纲目,把《大藏经》编个节要,把这一百册编成一个小册,这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这一卷经的经题概略跟诸位介绍一下。『大方广』这三个字是表法,表什么?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代表本体,宇宙森罗万象、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根源是什么?现代哲学家讲这个根源叫做本体,哲学里头有「本体论」,就是专门探讨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的根源。在本经用一个「大」来代表,因为这个东西实在说不出,也无法形容。所以,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小之大那就错了,实在不得已用这么一个字来赞叹、来显示,它代表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在佛经里面用的名词很多,譬如经上讲的「真如」、「本性」、「真心」,《楞严经》上讲的「第一义谛」都是讲这个,都是说的本体,也就是一般人讲的真心本性。『方』是讲现相,现相非常复杂,这个相是从本体里面变现出来的,现相,所谓森罗万象。在佛法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用这个字来代表,它讲的是相。『广』是说它的作用,它现的相一定有作用,作用广大无边。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解释这三个字是体、相、用,这三个字如果我们还没有法子体会,我们可以用个比喻,诸位从比喻里面细心去体会。譬如作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的境界就是「相」。梦从哪里来的?来源就是「体」,没有来源怎么会有梦?梦中的境界,一切活动就是「用」,就是「广」,我们从这里头细细去领会。整个的梦境都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心是能变,梦境是所变,有能有所。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如此,能变的是真性,是真如,所变的是万象,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从这个地方去领略。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心性所变现的,佛在《楞严经》里面把这个事跟理说得很透彻。所以,古人说开智慧的《楞严》,也就是说《楞严》里面特别讲得详细,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得详细。

  『佛』是人,什么人?觉悟的人,觉悟什么?觉悟「大方广」,换句话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彻底觉悟的这个人就叫做「佛」。『华严』是比喻,「严」是庄严。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真善美,真善美就是佛经里头讲的庄严。「华」跟开花的花是一个意思,古时候通用的,就是比喻像一个大花园一样,一切品种统统齐全,一样也不缺,这个花园就太美、太壮观了。把花比作森罗万象,比作十法界依正,全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那就庄严了,离开自性别无一物,这是「华严」比喻的意思。从这个题里面我们就很清楚明白的体会到,这部经的内容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

  『经』这个字就不要多说了,我们道场里面讲得很多了。就是说明「大方广佛华严」这部经,这个课本。如果用现代的话,「经」就是佛家教科书,就是佛门的课本,这个就更好懂了。

  我们现在读的这部分并不是全经,是全经当中的一品。「品」就好像我们中国古书分做篇、章,一篇、二篇,篇章的意思。品是品类,凡是讲哪一类的,把它归纳在一起,称之为品。这个品题在八十卷经里面叫「入法界品」,这个品题简单,可是意思跟我们这个地方的意思相同。我们这个意思明显,因为用的文字多,那个用的文字简略,意思是一样的。「入法界」,我们看这个题也就晓得,什么叫法界,这个题里面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原来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就是法界,关键在你能不能「入」,关键在这个字。入这个境界就叫佛,没入就叫凡夫,凡夫跟佛的差别就在此地。入了你就得解脱,「解脱」用现在的话来说,你就得大自在,清凉大师在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得大自在;没入就一切都不自在,这两个境界完全不一样。

  我们再从这个题里面细细去看,入了就不思议了,所以他才自在。我们现在没有入,没有入怎么样?一天到晚「思、议」,思是胡思乱想,议是胡说八道,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说八道,你怎么会自在?你当然不自在。我给你解释题意你听了好懂,你看古注不好懂,确实如此。不思议,你真的能够不思不议,就是佛经里面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处灭,不思;言语道断,就不议。不思议就是这个意思,心真的定了,真的清净了。

  我们的心为什么定不下来?念佛不能得一心不乱?参禅不能得定?学教不能开悟?你要去追究,什么原因?心是动的,不是静的,不是定的,心是乱的,不是清净的,毛病就出在这里。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就是迷而不觉,因为觉正净这三个,得到一个,那两个都得到了。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当然是觉,当然是正知正见;心不清净,当然是迷,当然是邪知邪见,这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讲修行,修的什么?把我们错误的行持修正过来,我们心不清净,把它修正过来,让心清净;我们的知见不正,把它修正过来;我们迷惑颠倒,把它修成觉而不迷,这叫真修。

  如果我们一年比一年觉悟,也就是一年比一年智慧增长(觉就是智慧增长),一年比一年身心清净,你的修学有进步,你的修学功夫得力,有成就,有成绩。假如我们的修学,用的时间很长,修得很辛苦,可是一年比一年烦恼,一年比一年妄想多,那你就完全错误了。你修的是什么?你修的不是觉、正、净,而是迷、邪、染,那就叫颠倒,那就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修错了,叫盲修瞎练。

  所以真正修行功夫得力,修得不错的话,身心愉快,心地清净,烦恼少,智慧长。你的身体一定非常健康,为什么?法喜充满!我们世间人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我们身体什么营养最好?欢喜,人常常欢喜就不会生病,不会衰老。所以你看看哪一位佛菩萨长了胡须的?哪一位佛菩萨白头发的?没有,为什么?欢喜,法喜充满,我们真正得到修学的利益,这不可以不知道。怎么修?你就记住经题这个原则,不思不议,你就得解脱,这个法子妙极了,你就入了;你还要思,还要议,保证你没入。

  下面『普贤行愿』。如果我们遵照「普贤行愿」,就入这个境界,「普贤行愿」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可是此地关键的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有能有所还没有入,还在门外;虽然很靠近,走近大门边了,没进去。必须能所双忘就进去了,这一步就进得去,所以要记住,能所不二才真正叫不思议。有能有所还是思,还是议,为什么?能所是二法,二就不能进去,进不去。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佛法是不二法,起心动念就是二法,你就入不进去。刚才讲了,你有思、有议,这二法,你入不进去;一定是一法、一心,法界是一真。净土经里面讲一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经》上讲一真,一心就是一真,一真就是一心,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是一不是二。

  我们可不可以去想?不能想,想了就是思。可不可以提出来讨论?不行,讨论就是议了。可是诸位要知道,在不可思议里面也能思也能议,那是什么?过来了,先要到不可思议,然后从那里出来就是可思可议,佛才讲这些经。所以这些经讲给谁听的?讲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听的。那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已经入不思议境界,所以佛在那里讲经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这些菩萨们在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无听跟听也是一不是二,所以他都入了。这个境界不能思惟,不能想象,一思惟想象就错了,唯一用清净心。

  这个法门的正行就是「信愿持名」,普贤菩萨是教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在「往生经」里面把方法都说尽了,「信愿持名」。我们除了正行之外,我们的身体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我们在这个社会、人群当中,怎样和他们共处?怎样度过岁月?普贤菩萨十愿就是个原则,十愿叫普贤行。我们一看,这很普通!「礼敬诸佛」,我天天看到佛像都拜三拜,我很礼敬了。算不算普贤行?不算,为什么不算?你有思有议,如果你的礼敬里面不思议,那就是普贤行。为什么?有思有议就有界限、有等差、有分别、有执着;没有思议,心是平静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执着,这个心跟虚空法界一样大。所以你在这里礼拜,尽虚空遍法界的佛你统统都拜到了,没有界限,那叫普贤行。一有界限,我拜这尊佛,那尊佛就没有拜到,那不叫普贤行。所以这个题的意思其深无底,其广无边,真正不可思议。

  『品』是品类。这一品经总共有四十卷经文,在第四十卷经文当中,这是最后一卷,也就是这一品的总结。这一品是《华严经》的总结,这一卷是这一品的总结,可见得它是全经的总结论,也是全经的精华,修行的纲领都在这一卷经之中。所以清凉大师参加翻译工作,翻译完成之后,因为这部大经经文太多,不容易受持,特别将这一卷提出来别行流通。劝人读这一卷,等于读全部的《华严经》;依这一卷经修行,等于全经修行的要领你统统都掌握到了。所以这称之为「不可思议」。

  『疏』是批注经的,就是经的批注,疏是疏通的意思。怕我们遇到这个经文艰难,太深了,自己不能够通达,他以批注帮助我们,使我们对于经的义理能够通达没有阻碍,就是现代人讲的批注,这是「疏」。有的时候我们看到「钞」,我们看到《别行疏钞》的钞,钞是什么?钞是解释疏的。清凉大师虽然批注这部经,注还很深,那个注我们现在人往往也有困难,看不懂,所以宗密大师再用钞,钞就是解释疏,就是批注的批注叫钞。

  时间相隔一千多年了,大概有一千三百年,这部经翻译的年代是唐朝德宗贞元十二年。贞元十二年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现在是一千九百九十三年,差不多有一千三百年。一千三百年前,宗密大师解释这个批注,这批注的批注,我们今天看起来还是非常困难,还需要细细的讲解,我们才能够了解经中的大义。所以批注、批注再批注,我们才有办法能够体会。真正能体会,那得的受用是不可思议,最怕的是曲解经义。

  你看一开经,我们都念个「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万万不要曲解如来真实义,误解如来真实义,那就大错特错了。可是曲解、误解的人真的大有人在。我发现很多听我讲经,听我的录音带,听了好多,跑到这儿来问我,都把意思听错了。所以我很感叹,愿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多么难得!为什么听了还不解?我自己感觉到我已经讲得很清楚明白了,为什么把意思听错?听误会了?他有胡思乱想。真的,他如果用清净心听,不要打妄想,他就有悟处。一面听一面想,那就是胡思乱想,所以万万不可以把菩萨「三妙慧」错解了。

  菩萨三妙慧是闻、思、修,闻慧、思慧、修慧。很多人搞错了,把道听涂说当作闻慧,把胡思乱想当作思慧,把盲修瞎练当作修慧,你看看完全颠倒。佛菩萨听了,看到这个现象,怎能不叹气!怎能不流泪!三妙慧是什么意思?三妙慧在一心当中求,就是不思不议。譬如眼根接触,看经,眼接触,用一个字做代表,叫闻;我们听讲经,耳听,这个叫闻,接触叫闻。一接触就明了,为什么?没有妄念,心是清净的,清净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它照得很清楚,所以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叫思慧,明了当然就不迷。所以,从不迷叫它作修慧,从明了叫它作思慧,从接触叫它作闻慧。可见得闻思修三慧是一念当中完成的,没有阶段,不是先闻再思再修。我们现在把三妙慧变成三个阶段,就是我刚才讲的道听涂说、胡思乱想、盲修瞎练,菩萨搞这个还能成为菩萨吗?

  三学戒定慧是有次第的,三慧没有次第,三慧是建立在戒定慧那个慧的基础上。由此可知,没有戒、定,哪来的慧?慧都没有,哪来的三妙慧?妙慧是慧起作用。你就晓得戒定慧的慧是根本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三妙慧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没有这个无知,无知就是此地不思议,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这个起作用才无所不知,所以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出三妙慧。我们今天只把经题介绍到此地,下次我们就入批注,批注不是完全的,是节录的。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二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10-0002

  请掀开经本看第一页,我们从节录的文看起:

  疏【此即贞元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也。此华严经。自流东夏。大有三译。】

  这是首先将这部大经翻译的经过做个简单的介绍。『贞元』是唐朝德宗皇帝的年号,下面会讲到。《华严》在中国总共有三次的翻译,这是第三次,也是《华严经》最后的一次翻译,所以称为『新译』,对晋译跟武则天时代的译本,称之为新译。这次所译的经只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但这一品是完整而没有欠缺的本子。经文总共有四十卷,我们现在读的本子就是第四十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06: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