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7|回复: 2

净土大经科注(第三0二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二集)  2012/4/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六六七页第三行:
  『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这是梵文,同一个名词,在中国翻译的这些法师用的字不一样,音都很接近,它的意思是不退转。「乃不退转于成佛道路之义」,这个不退转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成佛之道,决定不退转于成佛之道,这叫阿惟越致。「小本《慈恩疏》曰」,这是《阿弥陀经》,小本就是《阿弥陀经》,《慈恩疏》就是窥基大师他的注解叫《通赞疏》,《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就是指的这个本子。它这里解释「阿鞞跋致者」,阿这个音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鞞跋致翻作退转,无退转。阿,阿弥陀佛,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无量觉。
  这里面「故《大品经》」,大品是《般若》,《大品般若经》上说,「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经一大阿僧只劫修行之菩萨,方至此位」,这一句我们要记住。证得阿鞞跋致要修多久?修一个大劫,修一个大劫才能证得,可见得真难。净土法门就太容易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再跟一般菩萨比,省了一个大劫的时间。这个法门稀有,很多人不知道,知道也不肯相信。菩萨多辛苦,修一个大劫,这一个大劫是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这多长的时间!到极乐世界,一到极乐世界都得到,所以没有人相信。老修行的人不相信,哪有这种事情,叫难信。所以真正能相信,这个人是大智慧、大福报,没有大智大福,这个法门不能相信。
  有很多人真的相信,特别像阿公阿婆,他也不问什么原因,从来没有怀疑,接受之后就认真去念佛、去修行。这部经上讲的,这些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这一生当中,一碰到这个缘,别人跟他一讲,他一点怀疑没有,完全接受,得无量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他一点不疑惑,他这一生决定成就。而且往生到极乐世界,即使阿弥陀佛不加持,他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那是上上根人,一闻千悟,他一听说,理事他都明白了,这种人太少了。下愚者也不多,下愚是他什么都不懂,但是他老实,他什么都不问,他也不想要懂,你教我怎么做,我就老老实实这么做,就做到底。像谛闲法师锅漏匠那个徒弟,那就是下愚,愚不可及,不是一般人能够跟他相比。往生的时候,谛闲老和尚对他的赞叹高!说当代弘宗研教的法师比不上你,弘宗是弘扬禅宗,研教是讲经教学,这些法师不能跟你比,名山宝刹方丈住持也不能跟你比。这个人往生决定是实报土上辈往生,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他决定在这个地位上。
  所以净宗的殊胜,我们这一生遇到决定不能放过;放过,说实在话,对不起自己。确确实实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我们今天中奖碰到了,这个机会太难得了。碰到之后,佛菩萨保佑,给我们这么长的寿命,我们才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真相信了。如果依照我自己以前算命那个时候的寿命,四十五岁,四十五岁我没有搞清楚,虽然相信,是念佛求往生了,不透彻。换句话说,信只有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疑惑,生凡圣同居土,我们有这个信心。可是佛给我这么长的寿命,加了一倍,有四十年的修习,现在往生也可以达到阿惟越致,不怀疑了,完全接受了。把这个事情真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还得感谢近代这些科学家帮很大的忙,让我们真正断疑生信,真正理解。
  方东美先生把佛学介绍给我,他说是哲学,世界上最高的哲学,通过我们六十年的学习,现在知道不但是哲学,而且是科学,最高的科学。完全肯定、究竟肯定了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别的东西,它是圆满的教育,为什么?从幼儿园到博士班,圆满的教育。这个了不起!普世的教育,阿含里面讲的伦理、道德、因果,修行的总纲领,五戒十善、六和六度,这普世教育,这几样东西就把世界摆平了,让天下太平。中国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东西没问题就做到了;再向上提升,那就是高等的哲学跟科学,真正明了宇宙的真相。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成佛。
  唐太宗说佛教能治国,他那个时候不知道。他是佛门大护法,是总护法,宗教总护法。他心量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任何宗教他都是平等对待,只要你说得出道理出来,他都欢喜。他做皇帝的时候,伊斯兰教传到中国,基督教传到中国,基督教叫景教(风景那个景),那个时候叫景教,刚刚从西方传过来,都接受,都给他们建道场,而且一律平等待遇。佛教的寺院,敕建,皇上下命令建造,伊斯兰教清真寺也是敕建,在北京我们去参观,一看到清真寺牌子,皇上敕建的,国家对宗教平等待遇。
  古时候这些做帝王的人,真下功夫,他真学。唐太宗可能听得很多,每个宗教大师讲经说法他都听,他没去做。清朝真正干的是雍正,雍正是真干、真修,不但经教通达,他有功夫。清朝乾隆、雍正、康熙一百五十年盛世,这个盛世,说实在话,超过唐朝。唐朝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就是《群书治要》,清朝了不起的成就是《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这个福报修大!《群书治要》是精华,是一个人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华,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五部书里头节录下来的。我们今天学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这是精华,这就像《治要》,性质是相同的,它是一百九十三部书里头的精华节录下来的,不可思议。
  真正的学问一定用这个方法,不是在家里闭门造车,我的理想、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不行,它不是我的,我没有想法,多看、多听。你看看,四大天王就教我们这个,东方持国是教你怎样修身、齐家、治国,给你讲理、讲方法;第二个,增长天王是教你天天有进步,日新又新,不能停在那里,不能往后退,天天要往前面走。怎么落实?多看、多听。广目天王,西方天王,教我们多看,中国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考察,万卷书是古人留下来的资料,他们过去参学,以及自己一生努力成就事业的这些资料留给你,你拿到这个资料看的时候,还得要考察,要实地考察。真学问!
  早年方老师把《华严经》介绍给我,就说到这个问题。《华严经》里头有圆满的理论,有最精辟的方法,后面是什么?后面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表演,这是真学问。五十三参是做出来,谁做出来?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是把华严理论、华严的方法、华严的境界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大方广佛华严,他说这是真了不起,在全世界哲学书里头《华严》第一,找不到能跟《华严》相媲美的。但在中国有一部,朱熹编的四书。朱熹,宋朝时候人。那个四书,我在很多年前就这么想,朱子编四书的灵感,非常可能是在《华严经》上学去的,要不然怎么会那么像?你看他采取《中庸》这部书,理论没有话说,代表中国古圣先贤正统的思想、理念。《大学》是方法。那五十三参?《论语》、《孟子》是五十三参。《论语》是孔子做到了,把《中庸》、《大学》,《中庸》的道理、《大学》的方法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看《论语》就晓得了。《孟子》也是善财童子,也是落实。孔子落实得高,圣人;孟子稍微差一点,贤人。圣贤人他怎么会成圣贤的?就是把这个东西落实到生活。
  那我们今天看这个,这更不得了,这是什么?这一部书是阿弥陀佛把他的一生所证得的理论;在学习过程当中,他参访了一切诸佛的刹土,用今天的话来说,去调查、去研究,也就是古人所谓的考察,现在人叫调研,一个意思,用了五劫时间完成这个工作。调研的结论、总结,四十八愿是总结,他就能把这个总结,落实在西方极乐世界,落实在教学,落实在生活。这个书还得了!世出世间典籍里头第一部。方东美先生他老人家认为第一部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他没有看到,这是什么?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精华,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治要,把它浓缩成一册。《华严经》八十卷,现在把它编成一卷,这一卷里面就是八十卷的完整内容,这还得了!非常可惜,现在很多人不认识,没有发现。我们这些年认真学习、提倡、讲解,已经有一部分人觉悟、明白了,明白就真干,末法往后九千年,这一部书就能得度。
  法门无量誓愿学要不要做?要做,不是这个时候做,什么时候?生到极乐世界再做。现在我们就是一个简单的目标,求生净土,亲近弥陀,把学法门、成佛道这两桩事情放在极乐世界完成,这样做就对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足够了,只要把时间抓住,不能空过,经要天天读、天天念、天天讲,佛号不要间断。一声佛号,就是把阿弥陀佛圆满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一声佛号一声心,一声佛号一声圆满功德。你要是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经上讲很多遍,不止一遍,修善积德无过于念佛,修什么样的善,积什么样的德,都不如念阿弥陀佛。
  那念阿弥陀佛,还要不要积德修善?随缘,不要执著,有缘就做,没有缘就念佛,功德全是圆满的。不能够执理废事,念佛就是圆满功德,我就念佛,断恶修善我都不干了,这就错了,你的法不圆,要圆融,要自在。有缘,尽心尽力的做,不管做多少,不放在心上,这个很重要。放在心上,心就不清净。惠能大师说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里头没有善恶,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存在,这叫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记住,菩萨修到阿惟越致,修到不退转,要一大阿僧只劫。「但净土法门大异于是」,跟他们不一样。小本《弥陀经》上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没有一个不是。单单这一句,你要是懂得了,你会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今曰」,现在这部经上讲,「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两本相同。我们现在没得到,没得到会退转,在这个世界进进退退,一点都不稀奇。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告诉我们,有个老和尚住在深山小茅蓬,修行不少年,精进不懈,道德感人。被在家居士发现了,这个出家人真有道行,把他请下山,到尘世里面去弘法利生。尘世里住了没多久,染上了习气,堕落了,自己不晓得,不知不觉的堕落了。莲池也是个大德,他们两个碰上了,莲池大师提醒他,跟他说,跟他讲故事,有一个在深山修行的老和尚几十年不下山,下山之后,没多久就堕落了。他问那是谁?莲池大师说就是老兄!所以这桩事情自古以来,不沾名利没事,一沾上,问题就来了。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高名厚利,高名是什么?大官。今天人家请你去做部长、请你去做总理,你动不动心?不动心的很少。厚利,我这里有一百亿给你、一千亿给你,动不动心?就变节了,大修行人也禁不起。
  我们老祖宗知道这回事情,所以教育要从小扎根。扎根什么?扎根从胎教。唯有这样扎根,所以古谚语才说「三岁看八十」,三岁扎下这种深根,八十岁不会变。我这一生看到一生不变的,就看到我们以前老校长周邦道先生,一生不变。请他去做考选部政务次长,他同意了,他干这个工作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不是贪图名利。公家给他配一辆轿车,不是公事不坐,私人事坐公共巴士,所以他那个司机没事情干,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上下班。公家给他家里安的电话,私人的事情到外面公共电话去打,不可以用公家电话,那个电话要付电话费的,那是国家的钱。所以他的儿子在我面前抱怨,国家给你配的,为什么不用?说他爸爸是老古董,跟不上时代,老古董。老人做的是对的,在这个时代给大家做个好榜样。做官的人都像他那样,这国家还得了?不得了!真的是好人,一分钱不敢乱用。家里生活非常清淡,待遇并不是很高,他还要养几十个人。故乡,家乡就是中国大陆,他是江西人,家乡还有父老乡亲,生活过得很苦的,他每个月多余的钱寄回去。这做给我们看,我们亲眼看到。抗战期间在学校,学校常常有救济的物资,都分给同学,他自己的儿女,他好像五个小孩,没分的,分下还有多的他们就有分,没有多的,他们没有分。所以他儿子跟我们常常开玩笑说,当他的学生好,当他的儿子很可怜,他不照顾儿子,他照顾学生。所以我们做学生的,一生永远怀念这一对老夫妇,那做人是做到家了。这个故事,以后有机会在联合国讲演的时候,我要讲给大家听,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
  「又《弥陀要解》曰」,这是蕅益大师跟我们介绍的,「阿鞞跋致,此云不退」,此是我们中国,中国人讲不退,印度人叫阿鞞跋致。第一个,「位不退。入圣流」,他已经入了圣人这个阶层,他不会堕落到凡夫。最低的就是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他决定不堕三恶道,这叫圣人,他在这个世间人天两道。在六道里头期限是有限的,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超越六道轮回,就不再来了,证阿罗汉果,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叫做入圣流。
  第二种,「行不退」。佛菩萨的行,行就是行为、行事,我们今天讲造作,或者讲工作,你每天的工作是什么。佛菩萨的工作是教学,所以佛菩萨的身分是老师。「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恒是永远,永远是教学帮助众生觉悟,教学的目标也只有一个,帮助大家觉悟。觉悟就离苦得乐了,苦从迷来的,乐从觉来的,人觉悟,哪有不快乐的!所以佛法讲,断要从因上断,迷悟是因,苦乐是果,果结成那没办法,那无法改变,所以要从因上。佛知道一切众生的苦是迷失自性,他思想行为完全违背性德,这感召的苦果;如果思想行为与性德相应,他所感召的是乐,决定没有苦。
  极乐世界人人觉悟,为什么?阿弥陀佛天天讲经教学,没有中断。所以极乐世界人天天快乐,他天天有觉悟,天天在提升,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后,你会到有缘众生那个地区,到那里去作佛去,离开极乐世界,毕业了。这行不退,所以他不会退到二乘。二乘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也度生,但是他不平等,跟他有缘,他喜欢你,帮助你,跟他没有缘,他不理你。不像菩萨,菩萨为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找他,菩萨会找众生。小乘不会,你一定去找他,还看他高兴不高兴,他决定不会主动去找人。这个是大小乘心量不一样,小乘求自乐,大乘不求自乐求利他,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大乘心!不堕二乘。
  「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换句话说,他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目标。萨婆若海是梵语,萨婆若,下面有解释。「萨婆若海,此云一切种智海,即如来果海」,萨婆若海,我们用中国容易懂的一句话,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萨婆若是一切种智。我们通常介绍佛这个字,佛是什么?在大乘里面通常讲三种觉来解释佛,三种觉。小乘阿罗汉,自觉;大乘菩萨,自觉同时觉他;那佛是自觉觉他已经圆满了,这是佛里头三种觉的意思。觉从哪里来的?从智来的。所以佛里头有三种智,第一个一切智,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总相。佛经常讲的万法皆空,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这都是讲总相,万法皆空。那这些万法怎么来的?阿罗汉不知道。阿罗汉知道那是假的,假的怎么来的他不晓得。假的,他不执著,所以他离苦得乐,他没有烦恼,因为全是假的,他把见思烦恼放下了。菩萨有道种智,这个道是道理,种是种种,太多了,无量无边,就是这些事相、现象,这现象怎么来的、怎么回事情,菩萨知道。所以阿罗汉知空不知假,知总不知别,菩萨知总也知别,但是没有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佛知道,佛是究竟圆满。所以佛的智慧叫一切种智,一切是一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这两种智慧圆满。海是个比喻,这叫一切种智海,或者叫一切智智,后头两个智字,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种智海的意思。这是如来究竟的果觉,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就是究竟成佛之道。这个境界在别教是初地,圆教是初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方能双舍二边」,二边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二边都放下了才真的圆满。心里还有这二边,还是边见,不圆满。所以《大乘起信论》里头马鸣菩萨教给我们,学习一定要懂得不执著言说相。我们听经,不执著言说,读经不执著文字。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不执著。不执著名字相,像一切种智、如来、菩萨,这都是名词,名词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对每一桩事情都讲很多名词,就是叫你不要执著。你知道是讲这桩事情就对了,不要执著名字相,怎么说都可以。第三,不能执著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我听了,我看了,我觉得是什么意思,这个不可以。一定要晓得,佛说法没有意思。没有意思,能说得出这么多的妙法,这叫妙!没有意思才叫妙,有意思就不妙了。没有意思,能生无量义。无量义从哪里生的?从对方生的,从众生那边生的。众生什么样的程度,他就生什么意思,自然的,自然跑出来。确实他没有思考。
  释迦牟尼佛示现一生八相成道,一生都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那他就堕落了,他变成凡夫了。没有起心动念,这是我们一般人决定无法了解的,都认为我向释迦牟尼佛提一个问题,他老人家答覆我。我们提问题是有意思、有心,他的回答是无心。无心怎么答得那么巧妙?我正是不能解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0: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