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3678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8-15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以上广引古德的心要,只是希望读者,对于观音返闻自性入理之门,有一个正确理解。
由于目前修行人中多有急于求成的偏见,走上歧路。因此介绍二件实际经验,请参考。
(一)圆瑛法师,他是中国佛教协会的第一任会长。他提到: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从福建到了苏州,参一位大德叫作冶开和尚,学禅。他就参“什么是我本来面目?”他连参三年,决心要见本来面目,了此生死大事。等到他三年之后,二十四岁的时候,闭关打禅七,一心参究,到了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的程度。一切时一切处,自己的心光就照着这一句话头上。“什么是我本来面目?”“什么是我本来面目?”到了第十天的下午,打了二板香,止静之后,参究间得力,心身忽然空了,身也没有了,心也没有了。啊,内外都虚融,环境也没有了,入了一种定境。这个时候的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啊。可是一动欢喜之心,境界就消失了。底下再一枝香,还想达到这个境界,没有了,一直都没有了。等到圆满之后考工时,报告了这个情况。说了之后,冶公老和尚说:“你以后还想要求得这个定境吗?”他说:“是呀。”老和尚就警戒他:“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所以这是很重要的话。吸取前人的经验,免得走错路。我们修行人不少哇,所谓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这个话我们要注意呀!天下有多少牛?牛有多少毛?修行者像牛毛那么多,成功的呢,如麒麟的角。谁见过麒麟?麒麟的角有几个?极言其少。就是因为修行的道路很长,又多有歧路(岔路),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与开示。你有求,魔就得到机会了。圆瑛法师谨遵师教,当二十八岁时,在浙江天童,也是打禅七,在第八天晚上,这个清静境界又出现了,比以前更殊胜,其乐也更微妙希有,从此相信宗门真有奇特事,再读《楞严》,以前所不懂的就都懂了。底下他说,可惜以后我在庙里担任职务,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事业,主持佛教会,以致误了禅功。“未明白本分上事”。老法师十分谦虚,我们赞叹。他越是真实,我们越赞叹。现在有的人自夸三关齐破,我们对于他要先打一个问号。
(二)以前我在广化寺讲《净土资粮》之后,有一位年长的女居士,她面目枯槁,形神憔悴,心神惶恐,精神紧张。她告诉我说:“我一生念观世音菩萨,我就想能看见观世音菩萨。等我真的看见观世音菩萨,谁知从此不得了了。我现在简直活不成了。成天眼前都满是怪相,不知有多少都在追着我,围着我。请来多少人坐在自己屋子里,还照旧是看见许多怪相,我白天不能休息,晚晌儿不能睡觉,我简直要死了。”后来她说有人劝她念大悲咒来对治,问我怎么样?我说:“你不要念咒来对治,俗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对治的话,这个结就更紧了。”我就对她说了一则公案:“有位古德在深山中看上了一个清幽之处,他就造个茅蓬住下来,谁知各地实修的人,闻风而至,很快就搭起了一片茅蓬,成了一个共修的道场,此地本是山精野鬼等居住之地,他们要赶走这些外来户,所以日现怪异,大众十分惊恐,无法静修,纷纷请求迁居,但古德不动。三年后,一夕晚坐,有一僧说:‘现在很安静,一点也不闹了,看来还是老和尚对了。’这时古德笑着说:‘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不闻不睹无穷。’”于是我对她说:“您就用这个不闻不睹的方法吧。”她要求我女儿把古德这两句话写给她,当这个字条送到她的手中时,马上所有一切怪相顿然完全永不再见了。可见对于瑞象、神通等等的希求心是十分有害的。
所闻“动静二相”既已“了然不生”,所修之法,加功渐进,定力加深。如《通议》所说:“‘如是渐增’等者。由境寂灭,复增现行,以所闻声尘既无动静(皆不可得),则此闻根亦泯,故曰‘闻所闻尽’。”因为声尘是我们所听到的,咱们能听到的是耳根。现在声尘的动静两结齐消,所剩下的只是能闻的耳根,这根也是结。根与尘相对了然不生,就没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内相也随之而同尽。于是“泯然豁然,无复内外,即根尽之相”(以上是《说通》句)。于是破了根结,又进一步了。此时先得人空。“尽闻不住”,所闻能闻俱尽,就是“尽闻”。但决不半途而返,要一往直前哪。根尘都没有了,怎么知道的?自己有觉嘛,觉到的。由于智慧嘛,所以能觉。觉照,照到这个根尘俱空。所以由于能觉,才知道根尘都空了。现根尘俱尽唯剩一觉,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堕无为深坑,所以“不住”。唯当加功再进,透过此关。当能闻与所闻,都消除之后,根同尘都一齐迥然脱落,当前出现的是清湛纯一没有边际的境界。这个境界正是自己所觉到的。既有所觉,必有能觉,能觉即是能观照这个境界的智慧,有能觉与所觉,这就又是一层能所。“尽闻”是能闻与所闻的尽除,破了根结。达到根尘齐泯的境界,能照这个境界的是能觉,属于般若。若住于这个“尽闻”的境界,还有能觉与所觉,能觉的智与所觉的境相对,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对,仍是障碍。不能吝惜此智,都应舍弃,来破除法执。《通议》说:“根尘双泯,为尽闻处。而亦不住尽闻之觉,更增观行。根尘既泯,而此观智亦亡,故觉所之觉亦空,此空观智也。”憨山大师说,尽闻则根尘皆尽,不住则继续进修,所觉的境是根尘齐销,了不可得,所以能觉没有对待随之也空,所以“觉所觉空”,于是破了觉结。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空与所空又是一层能所。刚才说“觉所觉空”,其中的空是空观智,即是现在“空觉”中的“空”字。“觉”字呢,就是能觉和所觉。这个觉结因空观智的空而解除了。因有这个空,空掉能觉与所觉。觉的结是解开了,但留下空结,还须解除。能空和所空,宛然仍在。一个能,一个所,又是一个对立。还要加功进修入流照性。达到“极圆”。于是不但所空的智境全息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