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36|回复: 15

[其它] 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7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作者:张松法

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根据《尚书》、《周易》、《老子》、《大学》等传统经典,可以发现这是一整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内容连贯的完整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道!从根本上说,离开了道这个概念,就谈不上中华传统文化,要讲中华传统文化就必然要讲到道。在当今的主流媒体上,也肯定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综观传世的经典,无疑是《老子》对道的阐释最为完整,综合《老子》及其他经典,大致可以对道总结出以下脉络:

1,道是不是真的存在?
2,怎么才能认识到道?
3,道是什么样子的?
4,人和道是什么样的关系?
5,人的特性是什么?
6,人为什么要依道而行?
7,怎么样才是依道而行?
8,依道而行会有什么结果?

一个理论,无论多么高深莫测,最终总要为人们所用,才有意义。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理论,又有什么目的和作用呢?

根据帛书《老子》:“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與?”、“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阴符经》:“见之者昌”、“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富国安民、强兵战胜”,乃至《大学》的修齐治平,《周易》的开物成务等等。

很显然,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绝不是心灵鸡汤式的自我慰籍或者故作洒脱,而是很现实的以达到“求以得”、“成大”、“见之者昌”为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从最根本上说,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跟每一个人的理想是一致的,也跟我们中国梦的理想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利益的获得,当然要靠勤劳苦干才能得来,但勤劳苦干并不等于瞎拼蛮干,而是要通过《阴符经》所概括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通过科学的把每一样事情都做对,把每一样事情都恰当适宜的做在点子上,才能够达到目的,才能够获得利益。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要想保证自己的行为都能够做对,就必须要有恰当适宜的对策方法,要想有恰当适宜的好对策好方法,就必须要看清客观事情的真相,要想能够看清客观事情的真相,就必须要抛开自我,只有在无我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相应的智慧来看清事情的真相。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只有无我才能看清,只有看清才能做对,只有做对才能达到目的。


经典中所说的“执天之行”、“依道而行”,就是抛开自我、看清真相、用恰当适宜的方法把事情做对,最终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无我看清做对双赢!

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并不是指自然规律、科学定律。乃是古代的先贤们,通过观察天地日月的运行法则,观看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从而领悟到在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背后,在日夜、寒暑、阴阳循环往复等一切自然规律的背后,包括现代的万有引力、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背后,还有一个形而上的道的存在。

这种以结果反推原因的方法,是哲学和科学所常用的方法。因为任何结果的产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原因的。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看到了一棵树只要有合适的阳光水分养料,既不用人把树拉长,也不用人把树吹大,树自己就会长大。看到了动植物经过一年年春夏秋冬的四季循环之后,都会繁衍生长。从而领悟到在这一切现象规律的背后,原来还有一股生生不息的无形生力在作用着天地万物。

也许有人会说,这并不是什么无形的生力,这是树自己在生长,是自然现象。那么问题又来了,树的自己生长,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树的这种自然现象呢?

从《老子》对道的描述中我们得知,中国古代的先贤们相信,在这一切现象规律的背后,就有一股无形的生力作用着天地万物,尽管不知道这股无形的生力叫什么名字,就勉强把这股生力称之为道。这就是《老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虽然这个道恍恍惚惚、寂廖窈冥、虚无飘渺,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但却能从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中,通过逆向思考推理出道的存在。

先贤们更领悟到,既然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都是道的作用的结果,那么这个道就一定是先于天地而生的,天地万物都是道的产物。所以《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老子》对道的形体的描述有很多,如“寂兮廖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等等。

《老子》对道的作用的描述也很多,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帛书甲)”、“以其生生”、“其用不穷”、“动而愈出”等等。


南梁傅翕有一首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廖,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就是对道的最好的归纳和总结。

根据《老子》及傅翕的这首诗,我们可以对道有一个更明确的理解,道本身的形态是虚无飘渺的,道对天地万物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术语来说:“道的体为虚无飘渺,道的用为生生不息”。

体用这一对术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在理解上,不能把体用跟阴阳长短这些概念混同起来,阴阳长短是指两个形态相同却性质相反的一对事物,比如男女昼夜冷热等等,表示的是两样事物。体用则是指同一个事物的两种表现方式,体表示其本身的存在形态,用表示能给其他事物产生的作用。

任何东西都是有体有用的,一部手机的体就是手机本身这个物体,手机的用就是能够打电话看视频等等,一粒灰尘的体就是灰尘本身,它的用就是能够传播病菌或者成为泥土等等,包括电子夸克及各种力场,都是有体有用的。

在天地宇宙万事万物中,不存在只有体却没有用的东西,也不存在只有用却没有体的东西,所以我们对道的理解,必须要同时包括道的体和用。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0-8-9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张松法

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二)——从老子《道德经》领悟传统文化的智慧

古代的先贤们能够对道有这样的领悟和理解,正如帛书《老子》所说的:“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并不是他们出门走了多远,也不是他们窥了多少窗牖,而是运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常用的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通过对天地万物种种变化的归纳总结,通过对种种现象规律的一层又一层的抽象综合,最终找到了这个先于天地宇宙而存在的道!

所以,这个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掌握这个思维模式,要想领悟到道,乃至修心达到一心不乱的状态,都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现代人由于习惯了数理化的学习方式,习惯了现代科技的学习方法,已经习惯于具体分析、越分越细的思维模式,比如把昆虫分为什么纲什么目什么属等等,走的是向具体化方向越分越细的路子,而归纳总结抽象综合走的是向综合的方向越来越抽象的路子。

对于我们来说,这二种思维模式都要掌握,都要会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来理解道,那是越想越想不通的。

通过这二种不同思维模式的运用,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当我们用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来研究某一事物时,具体事物是处在人的脑力的关注范围之内的,无论事物的体积有多大多小,不管是跨海大桥、天体星系,还是细胞、原子、夸克,人的脑力都能够将事物包裹在其中,只要通过想像,具体事物就能够在脑海中得到对应的图像,即使是无形的电场、虚拟的物体,也能够在脑海中想像得到。脑力就好像是具有放大缩小功能的摄像机一样,只要一想像,脑海中就能出现与事物相对应的图像。

当我们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时,仿佛我们的脑力要从具体的事物上脱离开来。比如说,我们要把苹果、桃子、香蕉、枇杷归纳成水果这个抽象性概念时,我们先用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对每一个物品的特性进行全面的了解研究,找到它们都具有水份多、鲜甜、好吃、能解渴等这些共同特性,在找到了它们的这些共同特性之后,我们的脑力就不能继续停在单个的物品上,而是从单个的物品上脱离了出来,停在这四个物品都有的水份多、鲜甜、好吃、能解渴这些共同特性上,根据这些共同特性,从而把苹果、桃子、香蕉、枇杷统称为水果,于是就产生了水果这个没有具体对应物,也没有具体形态的名字。

水果是一个抽象的名字,在现实世界中是找不到名字就叫水果的东西的,我们在想到水果的时候,当然也就不可能在脑海中出现名字就叫水果的这个物品,能够出现的也只有具体的苹果、桃子、香蕉、枇杷等。

所以,对于水果这个名字,脑力就有一种无从下手、力所不能及的感觉,因为脑海里是想像不出水果这个物品的。这时候,脑子就有一种空的感觉,但是心里很清楚,水果只不过是指含水份较多又好吃的植物果实的统称,是一个抽象的名字,是虚的。

通过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这种思维模式,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虽然脑海中想像不出名字就叫水果的这种物品,但心里很清楚水果是什么。这是跟具体分析时完全不同的一种感觉,具体分析时,脑海中是能够想像得出具体的对应物品的,而归纳总结抽象综合时,虽然脑海中想像不出所对应的物品,但心里是很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的。

这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研究人类自身的这种情况,就会感觉到,人类不单单只有一个大脑,还有一个心,脑力想像不出的东西,心却能够理解明白,所以心跟脑是分开的,而且心比脑更深更大。

简单来说,大脑是隶属于心,服从于心的,大脑好比是总经理的话,心就是董事长,当总经理在掌管公司的时候,董事长在打扫树叶。当人类在使用大脑的时候,心的作用就隐藏起来了,只有不用大脑时,心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才能感受得到。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人,必须要明白心和脑的特性和关系,更要明白修心修心修的是心,而不是脑,修心的时候,是用心不用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听到用心不用脑这句话时,就自己起了一个思想念头:“我要用心不用脑了”,其实这样就已经错了,就已经在用脑了,因为这个思想念头就是大脑的作用。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心不用脑?总的来说,不用脑即是用心,就是通过不用脑而让心的作用显现出来!并不是象社会上某些人所说的,把心硬沉到心脏部位那么简单!

那又如何才能做到不用脑呢?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关键的用心方法的内容了,中华传统文化向来强调,修心修身必须先明理,道理不明,理论不通,是很容易误入歧途的,只有理论学通了,再学用心方法来修心,就能较快的达到一心不乱的状态,并产生相应的智慧。

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20-8-9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是的,文章是我师傅写的,我帮助师傅发一下。我自己也是在学习完道家心法,能初步体会到一心不乱后,师傅让我修净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9 12:58
 楼主| 发表于 2020-8-9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文章是我师傅写的,我帮助师傅发一下。我自己也是在学习完道家心法,能初步体会到一心不乱后,师傅让我修净土。
发表于 2020-8-10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用清净心念佛才能往生。

点评

谢谢,我会努力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10 19:30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山飞雪 发表于 2020-8-10 07:04
非常好用清净心念佛才能往生。

谢谢,我会努力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张松法

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三)——从《黄帝内经》看传统文化的心和道

关于心和脑的关系,根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心藏神”,《灵枢•邪客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心藏脉,脉舍神”,明•张介宾《类经•脏象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主,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这些都说明心为身体的最高统帅。

再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发明》:“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天灵盖》:“人之头圆如盖,穹窿象天,泥丸之宫,神灵所集。”舍,房屋,住宅。《礼记•曲礼》:将适舍。注:主人家也。《战国策•齐策》:舍之上舍。注:甲第也。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府,旧时指官吏办理公事的地方,如官府,县府。指神明居住在心这个舍中,从心中出来,在脑这个府上办公。因为神明在脑这个府上办理公事,需要精确,精准,精明。

所以,经典上才说心为“神明出焉”,头为“精明之府。”这表明,脑的作用只是执行政策、办理公事,只是个执行者,相当于总经理,心的作用就是掌管全局、统帅全身,相当于董事长。

通过这些经典的描述,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心和脑是分开的,并不是同一个;其次可以肯定的是心为君主,那么脑自然就是服从于心;第三可以肯定的是神明(元神)出于心而显现于脑,相当于董事长指示总经理,总经理再向各部门经理发号施令。

所以,修身修心不是用脑下功夫,智慧也不是靠脑的思考就能得到,而是从心里出来的,因为心里本来就有神明,神明不是练出来的,不是修出来的,而是心里本来就有的。

前面说了,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分得清那个是脑的作用,那个是心的作用,甚至根本体会不到心起作用的感觉,只有当脑的作用短暂的减缓以后,才能隐隐约约的体会到一点点心的作用。

就拿前面的例子来说,当我们把苹果、桃子、香蕉、枇杷归纳总结抽象综合成水果这个概念时,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名字就叫水果的这个物品,脑海中也就不会出现水果这个东西,因而脑子似乎是空了,有一个短暂的空的状态,在这时候,勉勉强强可以体会到除了脑之外,还有一个空空明明的心的存在。

明白了心和脑的关系,就可以进一步明白道、心、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简单来说,道和心的关系是这样的:

1,道是需要用心来领悟的。在宇宙天地之前就存在的道,比水果这个名词更虚无飘渺,更难想像,也更难理解“无形本寂廖”的道体怎么还能产生作用?以至于很多人把自然规律称之为道,把四季循环往复的运行称之为道,却不知道这些都不是道的体,只是道用的体现。只有利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不出于户”、“不窥于牖”,不是用眼睛,不是用身体,也不是用脑,而且通过用心,才能领悟到道的体和用。

2,心的大小接近于道。

(1),大脑的感知和想像的范围,远远大于大脑的体积,一般人的大脑体积为1400毫升左右,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想像出自家的房子,搞地质或者深海研究的,还能感知到地下和海底的情况。可见,大脑的感知和想像的范围远远不止大脑体积这么大。

(2),大脑不能想像的东西,心却能感知明白,如那首有名的唐诗,王之涣《登鹳雀楼》,用大脑可以想像出“白日依山尽”的情景,也可以想像出“黄河入海流”的情景,但要同时想像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脑就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这个时候,心里很明白,这是一个从最西边到最东边形成的宏大的空间。在文学作品中,如《三国演义》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所说的自然就是心,心能包藏宇宙吞吐天地,心比宇宙天地还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阴符经》:“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手身。”五贼就是指保养身体、利用物品、关系交际、克敌制胜、思想智慧,这五件事情包含了人生的所有内容,这么多的内容事务都可以放在心里,还能够在天地之间实施,说明人心比大脑更大,也有宇宙天地那么大。

3,中华传统文化所讲的心,早已超出了西医解剖学心脏的范畴,也超出了中医学的范畴。西医学的心,仅仅指人的心脏;中医学所指的心,是指维持身体健康的功能,包含了心脏、血管、脑、神经等器官组织的全部或局部功能。若将心的功能扩大至感知认知,则心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所讲的心,从形体上讲,跟道很相似,都是虚无缥缈、似有似无的。

4,道生了天地万物,也生了人类和人心,道在生了这一切之后,不会就此断绝了与天地万物人类之间的联系,肯定是会保留联系的,人心的作用就是很好的担当起了人类和道、人类和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

道之所以要生人心,就是为了让人类通过人心,领悟到道、回归到道。如果人类没有了人心,或者人心不具备感知认知以及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能力,跟行尸走肉一样,人类也就不可能领悟到道,也就不可能通过做对而回归到道,显然这是不符合道的生生不息的。

人类是依靠天地万物而生存的,如果天地万物不是现在这种微妙平衡的状态,人类恐怕难以生存到今天。人类是离不开天地万物的,但天地万物可以不依靠人类,如果现在地球上没有了人类的话,太阳系地月系应该还是现在这个样子。

由此可知,宇宙天地之中如果没有了作为最高生命的人类的存在,宇宙天地万物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宇宙天地万物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而存在的,并不是人类为了天地万物而存在。人类具有人心这个感知认知的功能,人心就起到了联系人类和天地万物的作用,人类可以通过人心对天地万物及其运行变化进行感知认知,进行归纳总结抽象综合,从而领悟到道的存在,再进一步“依道而行”回归到道。

《阴符经》:“天性,人也。人性,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就是说,天道的特性是生了人类,人的特性是有个人心,人心又像是个可左可右的机关一样。正因为人心像机关是全方位灵活的,才可以摸索领悟到天道,从而就可以根据天道来确定人的言行。

所以,人心的作用,本来就是用来领悟天道的,通过领悟天道来达到获得利益,乃至长生久视的目的。所以,人心的用也是接近于道的生生不息的。

综上所述,人类的心才是最接近于道,人心才是人类和道之间的联系桥梁,心和道是可以相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找到了一条正确修身修心的路:人类只有用心才能领悟到道,才能“依道而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领悟到藏在宇宙天地万物幕后的道,以及躲在身体大脑背后的心,如果连道和心在哪里都找不到,修身修心也就无从谈起。
 楼主| 发表于 2020-8-12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张松法

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四)——传统文化论述人的错误和痛苦

综合起来讲,我们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领悟到了在宇宙天地万物的幕后还有一个道,这个道是超越了宇宙天地的,更是在万事万物之上的,是形而上的!也就是说,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在时空间的宇宙之中,宇宙在道之中。

对于人来说,人的身体及万事万物包括宇宙,都在人的大脑的认识范围之内,大脑又在人的心内,心和道又是相近相通的!

我们用形而上的抽象逻辑推理得知,修身必须修心,修心即是修道!一切的工夫都要着落在心上。

经过这样的逻辑推理,就能从理论上明白修身必须修心、修心即是修道这个道理。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还在拚命的用大脑来观想这个观想那个,修身也就不可能达到无我,不可能达到知止而后定,也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智慧。

所以,形而上的抽象逻辑推理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和形而上的抽象逻辑推理,合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大法宝!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人心跟道很接近又相通,那人类也应该跟道一样生生不息才是,为什么人类还会有痛苦呢?或者干脆问:道生万物,那人类的痛苦是不是道所生的?道为什么要让人类有痛苦呢?道让人类都是幸福岂不更好?再根据《阴符经》:“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人性为什么既有巧性又有拙性?拙性也是道所生的吗?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又非常棘手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对这个问题有很深的论述,简单来讲:

1,道能生一切,表明道是圆满的,所以道既生幸福也生痛苦!如果道只生幸福而不生痛苦,道就是不圆满了,什么都不缺才是圆满,对不对?

我们知道,幸福是人们做对之后的结果,痛苦是人们犯错之后的结果,道希望人们都能够做对,所以就让人们尝到幸福的感受,道也允许人们犯错,同时又让人们尝到犯错之后的痛苦感受,道就是通过痛苦,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犯错了,从而促使人们改正错误并不再犯错,道让人们感到痛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人们认错改错!

道允许人们做对,道也允许人们犯错,道也允许人们改错,道不会有所允许有所不允许。

所以,圆满的道才会让人们产生痛苦。

2,人类的脑是形而下的东西,跟人的心比,自然要小得多,功能也要弱得多。

我们现在还没修心或者刚刚开始修心,连心的功能都还没体会到,就想用形而下的脑去探究形而上的道,比瞎子摸象还困难,人类想要依靠大脑去弄清楚道的所有奥秘,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道不是用脑子就能够想清楚的,道是形而上的东西,本来就很玄虚,即使有人已经得道,也还无法在法庭上把道拿出来给大家瞧瞧,也无法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一个道。何况我们人类现在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都还有限,即使是对于形而下的东西,都还有很多很多的未知事物,而对于形而上的玄虚的道,我们的未知就更多了。

3,我们现在确实没有办法用具体的实物证据来证明道,唯有通过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间接的领悟到了道的体和用。

古代的先贤们,正是通过万事万物生生不息这个间接的证据,才证明并领悟到了道。既然道是无法直接证明的,当然更谈不上彻底了解,对于道生痛苦、人有拙性这些个问题,也就无法真正的弄清楚了。

说白了,我们现在对于道的了解,主要是来自于先贤们的教导,再加上自己个人的领悟。那么,我们通过学习和个人的领悟,我们对于道的理解,到底对不对呢?先贤们对于道的描述,到底靠不靠谱呢?严格来说,你们毕竟还带有猜测和相信的成分的,毕竟还缺乏理论证明和实验室验证!

所以,对于刚开始学道修道的人来说,对于道的观念的建立,多少还需要依靠相信!

4,有些人一听到相信两个字,就马上认为这是迷信,这也是不对的。其实,相信也有盲目的相信和有理由的相信,盲目的相信才是迷信,有理由的相信是一种正确的相信。

比如我第一次要从上海去北京,如果有一位先贤给了我一张路线图,图上标明等一站是江苏,第二站是山东,第三站是天津,终点站是北京,对于我来说,我既不知道江苏山东是啥样?更不知道北京是什么样?这时候,我只有先相信这张路线图,尝试着走走看,当我到了江苏的时候,如果我所看到的江苏是跟路线图一样的,我就会对路线图的相信增加几分,当我来到了山东天津,又发现我所看到的山东天津,跟路线图也是一样的,这样一来,换了谁都愿意相信这张路线图了!对不对?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道的论述也是这样,二千多年来的文人学者,都对《老子》等经典推崇备致,这就能使我们有了部分的相信。

当我们读了这些经典之后,发现他们的理论虽然还有一些小缺口,但并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总体上能够自圆其说,这又能使我们多了几分相信。

尤其当我们按照这些经典实践的时候,我们所碰到的情况跟先贤们所说的完全一致,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对先贤们的经典产生了相信,也就是相信了《老子》及其他经典所说的道是真实的!这就是有理由的相信!

虽然每个人在刚开始的时候,不得不要依靠相信,然后随着学习和修为的深入,随着一步一步的验证,相信的程度就会越来越高。等到了得道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啊,原来道是怎么回事!所谓的道生痛苦、人有拙性原来是这么回事!妙哉妙哉!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目前对于道的理解是不完整的,造成理解上不完整的原因也是可以分析清楚的,而且我们对先贤们所论述的道,也是有理由相信的,尤其是当我们依道而行的时候,能够跟先贤们的论述步步吻合,这就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随着我们学习和修为的深入,关于人有痛苦、“性有巧拙”等问题,以及关于人类宇宙道的终极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答的。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跟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是有所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也跟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所不同。自然科学要求先明白科学原理再来运用,而中华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需要边学习边通过自己的身心来验证,边解决疑问边提高境界功夫,对于道的一些终极问题,我们可以先搁置起来,先作存疑,然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境界的提高,再把疑问给予一步一步的解答,等到得道之后,那就什么疑问都没有了。

对于初学者来说,疑问本身就是学习的动力。所以,存有种种的疑问,正是我们需要的,正是我们学习的动力。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发帖 说有不良信息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8-20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张松法

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五)

也许有人又要问:你一会儿说,学道先要通理论,只要理论学通了,心法境界功夫只是一念之间的事,表示理论非常的重要。一会儿你又说,对于道的一些终极问题,现在是无法弄清楚的,也是不需要弄清楚的,可以存疑!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理解:

1,还是用路线图这个比方来说吧,我们要从上海去北京,第一站就是先要到达江苏,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从上海到江苏的路线图必须要弄清楚,至于从江苏到山东,从山东到北京的路线图,我们只要有个总体的方向和总体的框架,就可以了。

等到我们正式到达了江苏之后,再来弄清楚从江苏到山东的路线图也不迟。

我们的这一篇《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又称《理论简化版》,就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


补充内容 (2020-8-20 09:10):
的入门普及版,内容已经包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理论,以及整套理论的总体方向和总体框架。

虽然以后会涉及到的理论更深更复杂,比如说“如何才能由用脑达到用心?”、“心和道体是不是同一个?”、“道的体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8-2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麻烦各位老师问一下,我想把 刚发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五)》删掉,因为发错了,可以自己删除吗?还是要联系管理员?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为什么第五篇文章不能发,想看的朋友联系我吧,我单独发给您。下边我直接发第六篇文章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张老师

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六)——传统文化论一心不乱

那么,怎样才算把理论学通呢?有一个标准,就是看有没有形成一心!

一心,相当于是一个态度,一个理念,一个心态,一套理论,或者说就是“吾道一以贯之”。

一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指我们在面对万事万物时,都能够用同一个心,同一个态度,同一个理念,同一个心态,同一套理论来面对,不管面对的事情如何千变万化,我都能够以一个心来应对,以不变应万变。

有一首大家都会唱的歌:“朋友来了有好酒,就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如果单从表面上看,我们在面对朋友和豺狼时,心态是不同的,一个是友爱的心,另一个是仇恨的心,这就是二心而不是一心。

如果,我们再通过进一步分析,就知道友爱的目的是为了大家好,而仇恨的目的也是为了大家好,因为消灭了害人的敌人,就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目的也是为了大家好。

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抽象综合,友爱和仇恨的目的,都可以归结到利益大家这一个思想理念上,这就是一心!

从利益大家这个思想理念出发,再分成了对朋友的友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我们在前面已经重点强调了,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法宝之一。

通过归纳总结抽象综合,就可以把友爱和仇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都归结到了利益大家这一个思想理念上。

我们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时,同样要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要把整套的理论,都要归结到一个思想理念上!必须形成一心,学道才能学得进!

前面已经反复讲过了“道生万物”这个理论,大家也都明白了宇宙天地万物都是道所生的,那么反过来讲,天地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结到道这一个点上。

也就是说,从这个先天的道出发,可以演洐出所有的事物和理论,所有的理论,最终都要落在道这一个点上。

这就是学道和学术不一样的地方,学道用的是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学术用的是具体分析越分越细的思维模式。

所以前面着重说了,不能用学术的学习模式来学道,而应该用这篇《理论阐释》中所讲解的学习模式来学道。

只有在学道的过程中达到一心,只有把所有的理论都归结到一心,自己也能够用一心来面对现实生活,才能够真正的定下心来,才能够一心不乱,才能够进入定境。

如果在理论上达不到一心,在境界上怎么可能达到一心不乱呢?

我们继续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大法宝,再对道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1,作为先天的能生万物的道是圆满的,但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万事万物却并不圆满。如果说,宇宙天地万物等一切都是圆满的话,那就不需要再生生不息了,都已经是最圆满了,还要再生个什么呢?

正因为万事万物的不圆满,所以才需要生生不息,才需要通过生生不息再回归到圆满。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的那不圆满的一部分,化成了生生不息的生力,道就是通过生力再把万事万物补回到圆满!

所以,才有了生生不息的道用,而生生不息的终点站就是圆满的道。

如果说将来有一天,万事万物都补回到圆满了,生生不息的生力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那时就是圆满的道生就了圆满的万事万物!

很显然,圆满的道和不圆满的万事万物之间,正是靠着生生不息的生力在产生作用,生力就是在道和万事万物之间起着联系的作用。

作为万事万物之一的人类,也无疑处在生力的作用之内,所以人类必须“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依靠着生生不息的生力,通过无我看清做对双赢,最终回归圆满。

2,不管是圆满的道生了圆满的万事万物,还是圆满的道生了不圆满的万事万物加生力,作为有形有态的万事万物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力,都是属于道的用,能生万事万物的道永远是那个先天的虚无缥缈的体!

这一点,在《老子》中已经讲得很透彻了。

3,通过《黄帝内经》及前面的分析得知,人类的大脑是有形有质的,而人心却是无形无质无状无态的,也是虚无缥缈的,无法捉摸却又客观存在,所以从形态上看,人心很接近于道的体!

再从功用上看,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富贵双全万事如意,人人都希望达到圆满,可见人心的用和道体的用也是很接近的。

这里之所以说人心接近于道体,而不说人心就是道体,是因为人心还有拙性!

正因为人心有了拙性,宇宙天地万物才不圆满,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力要把不圆满的补回去!

至于人心为什么会有拙性?这实在是一个很终极的问题,在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化中,对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最多也只是说,你们现在的智慧还太小,用这么小的智慧,来思考这么终极的问题,是不可能想通的。

所以,对于为什么人有拙性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作存疑,只要根据客观事实,承认人心确实有拙性就可以了。

如果说,人心没有了拙性,全部都是巧性的话,那人心就是完完全全符合了生力,就是圆满了!

如果人心也能彻底圆满的话,那当然人心即是道体!

正因为人心有拙性,含有了拙性的人心才跟道体有了区别,我们才说人心只是接近于道体。

在上述推论中有三个重要概念:

1,道的体,我们称之为道体。

2,没有了拙性的人心,即是道体,这是指最理想的状态。

3,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心,即是指含有拙性的人心。

从根本上说,这三个概念指的就是同一个道体,正因为人有拙性才分成了三个,才有了人心最接近于道体这种说法。

我们现在能够隐隐约约体会到的,无疑是这个含有拙性的人心,当我们把心中的拙性逐渐去掉,人的心就会感觉到越来越虚空越来越广大,直到心中没有了拙性,全部都是巧性了,才能体会到人心原来是彻底的虚无的,这时候的人心就是道体,就是得道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张松法

    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七)——传统文化的智慧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修心修道,其实就是清除心中的拙性,若要清除心中的拙性,首先就要了解拙性。

中华传统文化根据实际情况,把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分为四种:损人利己、损己利人、损人损己、利人利己,把损人不利己和损己不利人都归纳在损人损己当中。同时,把利人利己称之为巧性,把损人利己、损己利人、损人损己称之为拙性。

    这样的分类和定性,应该是很科学的,也是非常符合古今中外的人类共同道德标准的。

    之所以要把利人利己称之为巧性,把其他的三种称之为拙性,是根据《老子》的理论,天地万物都是道所生的,所有的人,包括你我他,也都是道所生的,一切都来自于同一个道体,你我他本来就是一体的,本来就应该无分彼此。

    若能遵循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这个总原则,能够把别人也当成我自己一样,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理念——心怀他人。有了心怀他人的理念,就能做利人利己的事情,利人利己正是体现了道生万物本为一体这个总原则,所以把利人利己称之为巧性。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人们往往把你我他分得很清楚,认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的身体才是我的,别人的身体当然是别人的;我的家才是我的,别人的家都是别人的;我拥有的这些都是我的,那些才是别人的。这就使得每一个人,都有了自我与不是我的思想观念。

    当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与不是我的思想观念,就意味着把本该都属于我自己的你和他,不再当成是我,都成了不是我!这就相当于,我自己把自己身上的一大块肉,切割下来扔掉了!

    人的自我意识越强烈,就会把自我与不是我区分得越明显,就越会以自我为中心,从而产生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我才是第一位的,我才是最重要等种种想法,一切就以我的利害得失作为判断标准了。

    有了这样的思想观念,种种损人利己、损人损己的事情就出现了。

    这都是因为自己把自己切割掉了,把原本属于同一道体的你和他,当成了不再属于我自己的别人,于是就做出了损人的事情。因为这样的思想观念,违背了天地万物都是同一个道体这个总原则,所以才把损人利己、损己利人、损人损己称之为拙性。

    这就是《阴符经》所说的:“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表示巧性和拙性都潜藏在人心之中,就看自己是让巧性发动,还是让拙性发动?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所谓修行修心的目的,无疑都是为了只让巧性发动,不让拙性发动,因为理论和事实都已经证明了,心中的拙性越多,对自己的切割就越厉害,造成自己最终能得到的也就越少。

    想通过损人来达到利己的目的,到头来往往是害了自己!《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讲的就是人心中所潜藏着的拙性一旦发动,最终反而会害了自己。

    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生,道体的用,就是要宇宙天地万事万物都生生不息,如果人心能够做到全部都是巧性,人心即就是道体,也能产生像道体一样的作用。但是,当人心中有了拙性,就是自己在圆满的道体上,切除掉了很大的一大块,从而只给自己剩下了很小的一小块,就导致了自己的人心,从本来是圆满的无限大,变成了有限的一小块,人心被大大的缩小了,人心的缩小,造成了人心的作用大大的缩小,人的智慧也就大大的缩小了。

    所谓的心怀他人,就是能够把别人也当作自己,能够把别人当自己,也就是把被自己切割掉的那一块,再重新补回来。所以,所谓的巧性发动,所谓的心怀他人,就是把切割掉那一块又补回来。越能够心怀他人,补回来的就越多,自己的人心就越大,心的作用也就越大,人心的作用越大,就越有智慧,有了智慧,就能够真正做到利人利己,能做到利人利己,自己的利益也就越大。

    所以,一个学道之人,必须要有心怀天下的心,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心。

    除了心怀天下,还必须要进一步的抛开自我!

    心怀天下,就是把切割掉的那一块补回来;抛开自我,就是让自己不再切割自己。只有心怀天下兼抛开自我,才能标本皆治的清除拙性。

    当一个人只专注于自己的利害得失时,满脑子就都是自己的情绪和私欲,本来就不多的脑力,又被这么多的情绪私欲所占用,那还有多少脑力来思考问题及寻找对策呢?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己的情绪私欲蒙蔽了自己的智慧。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在当局者的思想里,输赢是非常重要的,每下一着棋,总要担心是输是赢,又要想着下赢了会如何如何,下输了又会如何如何,心里总放不下输赢以及输赢所带来的种种后果。



    一名棋手,一旦被输赢的思想占用了脑力,那他用在棋局上的脑力就肯定减少了。棋手对输赢越在乎,被输赢占用的脑力就越多,能够用在棋局上的脑力就越少。

    而旁观者对于输赢是无所谓的,所以不用花费脑力来担心输赢,只要把全部脑力都用在棋局上就可以了,就能够比当局者看得更清想得更深。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反之,如果一名棋手,能够放下输赢,不去计较名利得失,就能够把脑力都用于思考棋局上。如果还能够心怀他人,能够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对于一名棋手来说,就是还能够揣摩对手的心理和棋路,这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术,这就能够“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综上所述,心怀他人就是扩大自己的内心,人心就能接近于道体,道体的生生不息的生力,就会在人心上产生智慧;抛开自我就是不让情绪私欲蒙蔽了自己,自己的大脑就能够保持清醒,清醒的大脑就能够产生恰当适宜的好方法、好技术。

    我们再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就可以知道,若不心怀他人就不能抛开自我,若不抛开自我就不能心怀他人;只有心怀他人,才能抛开自我,只有抛开自我才能心怀他人;心怀他人即是抛开自我,抛开自我即是心怀他人!这两者其实就是一回事,就是指清除拙性!

    若能清除拙性,道体的生生不息的生力,就会让人心产生智慧,人心又能让清醒的大脑产生种种的技术方法。这也就是道、心、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发表于 2020-8-30 12: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以为什么是道?
发表于 2020-8-30 12: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又以为什么是道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9 17: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