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57|回复: 1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九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4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九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9



  七十八面第四行,从当中看起:

  【然此华严圆宗。具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义。上性起门。即别教义。迥异诸教故。上缘起门。即同教义。普摄诸教故。】

  这段的意思很明显要注意的就是两个佛学专有名词,就是『别教一乘』、『同教一乘』,这是佛教的术语。将来在其他地方看到「别教一乘」,你就晓得什麽叫别教一乘,什麽叫「同教一乘」。前面这两种缘起裡面,我们研究过了,『性起』是『别教』。为什麽叫别教?佛在其他经典上没说过。换句话说,跟其他经典裡面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这部经才称之为圆满的珐輪。『缘起门』是佛在一切大乘经论当中常常讲的,染缘起、淨缘起常说的。在佛教各宗裡面都有这个教义,这个教义属于共同的,共同的叫同教一乘。

  还特别注意这是一乘法,古大德判摄一切经,这一切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大藏经》,《大藏经》也叫做一切经。佛所说的统统收集起来,总名称,叫《大藏经》。日本人还有一种称呼叫一切经,你看他们国译一切经。国译就是日本人翻译的,用日文翻译的《大藏经》,他称一切经。古德判摄一乘教义只有三部,只有三部是一乘,其馀的是大乘。可见得这个一乘还在大乘之上。大乘经是讲菩萨,菩萨乘,声闻、缘觉、菩萨。一乘讲什麽?一乘讲成佛,所以佛还在菩萨之上,一乘是完全讲成佛的经典。一乘经的三部经典,第一部就是《华严》,第二部是《法华》,第三部是《梵网》,《梵网经》也是一乘经,这是古德几乎大家公认的。这三部经裡面,唯独《华严》是别教一乘。那就是说性起这个教义,《梵网》跟《法华》裡都没有,都没有讲性起教义,都是讲缘起。所以《华严》也称之为别教一乘。这要懂得,这是一点佛学常识,不可以不知道的。我们再继续看:

  【大疏玄谈。】

  这就是《华严经玄谈》,清凉大师所作的。

  【全拣全收。】

  这个意思才圆。『拣』是拣别,就是捨弃,完全不要;但是也完全都要,『全收』就是都要。佛氏门中,不立一法,就是全拣。又说,佛事门中不捨一法,一法也不捨,这个意思才全。这是不是又互相矛盾?给诸位说,没有。全拣是就体性上说,真如本性确实一法不立的。所以心要清淨,心是一定要清淨。清淨,必须要捨、要放下,一切万缘统统要放下,心裡面没有一丝毫的牵挂,真的说一念不生。全收,就是不捨一法,不捨一法就是相、作用。这相用从哪裡来的?体变现出来的,相不离体,体不离相。作用,作用是现相上才有的。有相必有用,有用必有相,所以体相用是一不是二。从现相作用上讲,那是全收,不捨一法,这个意思我们都要懂,哪一样是从体上讲,哪些是从相用上讲,这一定要清楚。

  体相用三者具足,这才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譬如讲凡夫,六道凡夫,他晓得相用,他不知道体。因此他在相用上造业、起烦恼、受恶报,这个东西很痛苦、很麻烦。二乘圣者,就是小乘人,他知道体,他不晓得相用,执着在偏真涅槃,自在是自在,并不圆满。换句话说,他还是事事都有障碍。唯独佛与大菩萨,体相用三者具足,所以他心地清淨光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真正圆满。密宗裡面讲的大圆满,要入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大圆满。本经既然称为根本珐輪,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是从这部经流出来的。所以这是佛法的根源,当然他说得最圆满。底下有解释:

  【全拣诸宗。】

  『诸宗』就是《华严》以外所有的宗派,显、密都包括在裡面。「全拣诸宗」,这就是:

  【即别教性起义。】

  这是其他各宗没说到的,没说过的。

  【全收诸宗。即同教缘起义。然约机约法。故开二门。】

  这是说明为什麽佛要这样的说法。第一个是觉法,法本来就是如此,法尔如是,这讲『性起』。性起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决定与迷悟不相干。悟了是这样,迷了还是这样,迷悟不相关,所以佛在本经给我们说性起门。说『缘起』是就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讲性起,能够听得懂,能够接受,能够入得进去,这是上上根人,决定不是普通人,这是性起。所以这部经的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不是普通人,这根性高的,第一等根性的人。这种人在一切大众当中,比例佔的很少。还有许多中下根性的人,佛是大慈大悲,不能说是对这些人不闻不问,那有失慈悲心。那怎麽办?那就得开方便门,所以大开方便之门,这讲缘起。缘起裡面有染缘起、淨缘起;淨缘起裡面,又有分淨,又有圆淨,这是为不同根机的人所说的,才这样讲法。

  『约机』是就根机而论,就众生根机而论。佛在此地给我们提示的,这是纲领。而实际的,佛开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愈分愈细,愈说愈多。但是诸位晓得,他只有一个目的,诱导一切众生往菩提道上勇勐精进,就这一个目的。修行一定要有老师;你看小乘经裡面,《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那个经是初入门用的。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教给我们要「亲近明师」。明师不是名气大的老师,不是的。你看那个明是光明的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你要亲近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佛法如此,世间法也不例外,一定要亲近一位好老师。没有好老师,自己修行,说老实话,不客气的讲,都是盲修瞎练,自以为是。这种人,让他在一生当中苦头吃尽了,还有很多不知道回头的,这很可惜。自己迷惑颠倒,
 楼主| 发表于 2020-7-24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算;如果你再领导别人、教别人,那这个罪过就大了,这要负因果责任。

  所以自己修行没有相当的把握,决定不能领众。领众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像过去智者大师他在往生的时候,学生都很想知道老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什麽样的品位?就问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很谦虚的说,我因为领众,牺牲很大,只落得一个五品位往生,这他自己说的。那换句话,他如果不领众?他是上品上生。因为领众才五品位往生,这是给我们做模范。我们今天要领众,我们有没有把握在五品位往生?如果连这个都捞不到,那这个牺牲就太大了。为什麽?本来还可以能够往生,现在还搞六道轮迴,这糟了,这个事情不能做。所以他牺牲还是有个限度。那就是我下下品往生都行,这西方极乐世界我去得了,六道轮迴,我可以能够出离,牺牲的底线是设在这个地方,不能再下去。再下去,你来生还搞六道轮迴,那你帮助别人也有问题,的确也有问题。所以说是自利利他,这都是有个原则的,不能够违背了原则。

  修学,诸位如果要想这一生当中真正有成就,还是走古人的路子,现代人想的这些花样很难。我学佛三十七年,我没有看到现在人的新方法有什麽样的成就,没看到。真正修行有成就的,还是古老传统那个原则方法,这是值得我们深深警惕的。我们已经看了三十七年了,向后再没有三十七年。这个时候要是不回头,换句话说,那就还是得搞六道轮迴,这个问题非常的严重。一定要跟古人走,跟古大德走,才不至于走错误,真正在修行上扎根。

  这个扎根,我们今天选择这个根是最上的根基,这就是淨土五经一论,从这上扎根。根要怎麽扎?最低限度,如果说五经裡面选一种,你得在一、二年当中,能够念上三千遍。如果五经统统都念,我们现在选的这个读本,五种再加上往生咒,分量也不多。如果说是每天都念的话,念这五种,五年,五年当中你去念满三千遍。这五年当中,对什麽听经、参学不重视,没有必要,老实去念这部经,念满三千遍以后再说。你这三千遍念完之后,给诸位说,你们的眼睛就放光了。

  佛法,《愣严经》说得很好,现代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恆河沙,你有能力辨别哪是真的、哪是假的。真妄、是非、邪正你有能力辨别,这是你修学有根基。如果你现在没有能力辨别,你就乖乖在家裡念经,打基础。听多、看多了,决定没有好处。为什麽?你那个心被染污了。你每听一遍就被染污一遍,每看一遍又被染污一遍,已经染得够受的,天天还增长染污,这怎麽得了,明心见性没指望。不但明心见性没指望,连得清淨心的指望都没有,这怎麽得了。如果要想得清淨心,那你就要远离一切染污。读经,我们前面所给你讲的读经的方法,读经是修戒定慧三学,三学六度一次完成。换句话,这种方法就是去染污,把我们的染污用这种方法洗涤乾淨。这个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年,非常有效,希望大家要明白、要珍惜,要好好的认真努力。

  佛法大海,自己一定要明瞭,我们能力只能够取一瓢饮,不能说佛法大海,我一口把它吞下去,你的贪心太大了,做不到。可是四弘誓愿裡头又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没错,愿是要如此,想想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实在讲四弘誓愿要想做到圆满,到哪裡去?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四弘誓愿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做得圆满,《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没有必要求生淨土,那何必,我在华藏世界也圆满了。这些人都跟着普贤菩萨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由此可知,不仅四弘誓愿,十大愿王都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圆满,所以文殊、普贤统统都是求生淨土。

  这个法门才真真实实的是十方三世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第一经。你要不熟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念一本是决定不够的,现在我们这个本子有九种《无量寿经》,你统统念过一遍,你才恍然大悟,你才真正明瞭。以往九种本子你找不到,现在九种本子都送到你手上,你要是不肯去念,那过失在你自己。以前是我没有遇到,没有缘分;现在缘具足,因缘具足,你不肯念,就是你没福报。肯念是福报,念到完全明瞭,心裡头没有疑惑,那是善根。如何培养你的善根?老实去念经。所以实在讲,叫你在五年之内念三千遍,就是培养你深厚的善根,以这个善根做基础,你的佛道才能够在一生当中达到圆满,很要紧。这是讲佛为什麽开这麽多法门。

  【既入法融通。二亦交彻。二门不二。】

  『二门』就是性起、缘起这两门。这两门的确是圆融无碍的,性起不碍缘起,缘起也不碍性起。在我们这部经上讲的四无碍法界,四种无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的法界,它的确是圆融的。所以,这两门互相『交彻』,「二门不二」;二门就是一,一而二,二而一。

  【统为华严圆宗所显真界生起万法之义门也。】

  这就是《华严经》讲法界缘起,宇宙人生一切万物怎麽来的?这个大义说出来了,说出宇宙万有的缘起。到这个地方是一段。底下是第二段:

  【明包遍离情者。】

  这第二段有两桩事情:第一个事情讲『包遍』,包是包含,遍是普遍,这是一桩事情,这都是讲法界。第二桩事情,『离情』,情是执着,情就是迷,叫迷情;觉了就叫智。诸位要晓得,佛法裡讲智与情是一桩事情,体相作用还是一桩事情。觉悟了叫智,迷了叫情,换换名字就是了,名字不一样。可是,结归到结果不相同。迷情的结果是六道轮迴,製造的果报在六道轮迴;觉的结果是四圣法界。这是虽然好像造作上都是一样的,相用上是一样的,结果不一样。可见得迷悟有这麽大的差别,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下面就解释这句:

  【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

  《疏》上用这两句话来解释「包遍离情」。

  【上句包含所诠法。】

  就是讲的法界,整个虚空法界『包空有而绝相』,绝相就是离相。下面,『入言象』,言是言语来说明,所以说:

  【遍能诠教。】

  教是教学。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介绍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20: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