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52|回复: 2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一三0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6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三0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30



  请掀开经本,三百四十一面倒数第二行,从第二句看起:

  【八巧成。即檀度。】

  这是经题第六个字,严字十个意思里面,第八个意思是『巧成』的意思。成是成就,巧是善巧。这个意思包含非常的深广,一般学佛的同修,说到布施,这个檀就是布施,这个梵语称为檀那,翻成中国就是布施。总以为布施,就是我们出一点钱,出一点力,对于道场一些贡献,这就叫布施。其实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个看法范围非常的狭小,绝对不是『檀度』的真实义。这个檀度真实义,可以说已经包括了我们全部的生活。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益的,无论是我们心思想到的,言语上说到的,我们身体做到的,全都在这个范围之中。譬如我们在家庭,家庭里面有没有修布施?有的,你天天在做,你时时刻刻在做,但是你不知道你是在修布施波罗蜜。你从早晨起来,将家里环境整理的干干净净,是不是布施你一家人舒适的居处?这确实是布施。你能够为一家人身体健康,营养的摄受,天天在思考、在设计,如何真正能够帮助这一家人,统统是布施。从家庭走到社会,无论你在哪一个工作岗位,都是利益社会大众的,那何尝不是布施!用心思,用思考,用言语,用财力,用体力,这里面都包括了财、法、无畏三种布施。由此可知,佛法讲布施,无所不及。但是那个布施的结果不一样,果报有善恶,有大小,有偏圆,种种不同的差别。这个差别都是在迷悟,从这里分的;从自利,或者是利他上所分的。念念替别人着想,这是善的,念念为自己着想,这是恶的。我在此地只说一个原则,不必细说,要细说,这两个小时也讲不完。

  菩萨所修善巧到了极处,到了究竟圆满之处,这巧成。他成就什么?成就一切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个巧成真是达到究竟圆满。圆成佛道是圆满的成就佛道。佛道是什么?这两个字的定义,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要明了,佛是智觉,也就是说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大觉,对于宇宙人生,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这叫做佛。如何能真正成就,达到这个境界?这叫道,这条道路。所以真正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这叫做佛道,这是佛法教学最高的目标。为什么我们在此地说,他的善巧达到圆满?古大德常说,《华严经》如果没有最后,这个最后就是这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华严》就不圆满。巧成有没有?有,不是究竟圆满的巧成。究竟圆满的巧成,是能够将一切众生导归极乐。换句话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古人常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这不圆满也都圆满了。这是《华严》最后得到究竟圆满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个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檀度的圆满。

  【九芬馥。即力度。】

  《华严》文殊菩萨将六波罗蜜展开为十波罗蜜。也就是将般若波罗蜜这一度展开为五度,般若,愿,力,智,方便。这个力就是从般若里面开出来的。那六度里面,由此可知,六度里头,般若波罗蜜,虽然没有开出来,里头都圆满的含摄。所以这个六度跟十度,哪个多,哪个少?可以说不增不减,一个是展开来,一个是归纳进去。所以说六度,这个愿力智方便都归纳在般若波罗蜜里,所以这个内容确实不增不减。但是讲法,当然十就讲的比较上详细,这六度讲的比较笼统,差别就在此地。力就是势力,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力量、能力。这个『芬馥』的意思把它配在权智里面的力度来说。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智慧的能力也是遍满的,无所不在的,亦是这个意思。不但充实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实在讲,也遍布在虚空法界。我们凡夫粗心大意,不能够体会,不能够觉察。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心清净,这个清净,也就我们常讲细心,我们讲的细心比那个清净心,那还是很粗的。清净心是极其的细心。因此十法界的众生起心动念,佛都知道。你想想看,假如这个念头的能力不是遍虚空法界,佛距离我们很遥远,他怎么会知道?不要说太远的,经上说的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距离我们这里是十万亿佛国土。这十万亿佛国土,用现在的光年来算,也不知道要算到多少数字!这样遥远的距离,我们起心动念他都知道。由此可知,就像花的香气一样。花,没有多大,但是香气远闻,比喻这个力,权智之力。第十个意思,开敷的意思。

  【开敷。即精进度。】

  比起前面这个莲花,花开了,比喻精进。精进,这两个字我们一定要深深去体会,我们的道业才能够成就。因此佛给我们讲善根,为我们说世间法的善根,他说了三个,叫三善根。这三善根是世间善法都从这个根生的。这个三善根就是不贪、不瞋、不痴。所有一切世间善法都从这生的。出世间善根,只有一个,这是大小乘圣者,如果有这一个善根,他的道业就很容易成就。小乘最高的果位是阿罗汉,大乘最高的果位是等觉菩萨,什么善根?精进。进是进步,我们容易懂。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精字,精怎么讲?精是纯一。我们常讲一门深入,那个一门是精,深入是进,就是精进。你要两门,三门,四门,五门,那虽然是进,但是不精,因此你不能成就,这是我们学佛同修要特别注意的。

  不但是古大德说,念佛这个法门最忌讳的就是夹杂。夹杂就是不精。虽然进,不精。念佛忌讳,那参禅忌不忌讳?一样忌讳。学教忌不忌讳?还是忌讳。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你要问,古来许多大德,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传记上,人家学个三年五载,十年、八年都成就了。有一些开悟了,有一些证果了,都有成就了。我们这个忙了一辈子,修学的环境比古人不差。古人得一部经典,那谈何容易。我们现在得一部《大藏经》也是轻而易举。在这许许多多优厚条件之下,超越古人,我们的成就不及古人。原因在哪里?古人精进,我们是杂进,这差别在这里。今天下午,有两位老居士来看我,也都算是老同修,都知道应当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好事情。到我们这里来,还拿了不少书带回家去。这些书,我一看,我说不必再看、不要了。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那佛法怎么能放下?我说我没叫你把阿弥陀佛放下,你只要抓住阿弥陀佛,抓住《阿弥陀经》,其它统统都放下,你才能往生。否则的话,这些拉拉杂杂都是你往生的障碍,到时候你去不了。

  年轻人,我劝你们受持《无量寿经》。年老的人,我不劝他受持《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就好。为什么?短!经文短,容易!就好。《弥陀经》跟《无量寿经》,莲池大师说,是大本小本,内容完全相同,一个说得简单,一个说得详细,没有差别。不但大小两本没有差别,彭际清居士说得更好,《弥陀经》的内容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内容也是一样的,也没有差别。所以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弥陀经》详细讲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三部经,一而三,三而一。我们明了这个事实,年岁大了,受持《阿弥陀经》就是受持《大方广佛华严经》。你不了解,你心里面怀疑、忧虑,这个经太小了,恐怕没有力量,怕不可靠。你明了事实真相,才晓得,我这个原来就是大经的浓缩,跟大经无二无别。我们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不成就的,决定会成功。

  所以这个精进,确确实实大乘佛法的善根。大乘佛法之善,就是把你的地位、境界向上提升。什么方法能提升?精进。你从十住菩萨升到十行菩萨,从十行菩萨升到十回向菩萨,从十向菩萨升到十地菩萨,就靠精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讲得好,大势至菩萨就用一句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用这一个方法。这一方法精,精到了极处,一句佛号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这真是精到了极处,没有比这个更简单、更扼要的。他就这一句佛号,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不改变。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假是假借,不需要借助其它任何方法来帮助,就这一个方法。诸位要知道,一个方法才有效。用一个方法心定,没有妄念,没有妄想,心定的,心是清净的。功夫愈深,心愈清净,定净愈深,他当然心开意解。这个心开,就是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净宗是用一句佛号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成佛就是成就一切智。所以我们要注重精进,要了解精进的重要,要知道不精进就决定不能成就。所以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成败关键就是你知不知道精进。杂修决定没有好处,专修一定得利益。这是以开敷表精进度。

  【以上十度。同严一佛。余九皆然。】

  这也显示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下面,宗密大师的开示对我们修学都很重要。我们接着念下去。

  【又因既圆修。果亦圆证。】

  这是我们学佛同修非常向往圆修圆证。怎样修法叫圆修?那个圆证我们可以把它放在一边,为什么?那圆修必然得圆证。真正要紧的是在修因。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明,给我们开导。

  【云何圆修。】

  这一句话,用现代话来讲,什么叫做『圆修』?怎样才叫圆修?这个意思。下面这就教给我们。

  【以定慧双流。静无遗照。动不离寂。一念相应。十度便满。】

  这就是圆修。这先把圆修的总纲领给我们说出来,下面再细说。佛法的修学,它的中心就是定慧。慧从哪里来的?从定来的,所以定是枢纽,慧是目标。因此整个的佛法,一切宗派,无量法门,如果你问这些法门修的什么?那我可以告诉你,修定,所有一切法门都是修定,因为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要用现代的话来说,程度不相同,文化背景不相同,所学的不相同,所从事的工作也不相同,因此佛为了要适应许许多多不同的这些众生们的根性,为我们说出了许许多多的方法,许许多多的门径。那一切方法门径,全都是修定。所以这个禅定,绝对不是只有禅宗才修禅定。大小乘佛法,那一个派都是修禅定。我们念佛也是修禅定,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修定。心定下来,智慧就开了。

  也许诸位同修要问,我这个心要定到什么程度智慧才开?实在跟你讲,这非常现实,你的心能有一分定,就开一分智慧,二分定就开二分智慧。你的智能的增长,随着你定功浅深,不断的在流露。智慧是这么来的,智慧决定不是从外面言语文字,种种方法能学的来的,没这回事情,那不叫智慧,那在佛法里头叫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不是好东西,我们佛家常讲,三途八难,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为什么叫它做八难?实在说就是二障里面的所知障,这还怕所知障不够多,天天拼命在增长所知障,那还得了!所谓真实的智慧,不是学的,是我们自己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是本有的,不是从外头学来的。像这个镜子一样,镜子的光明是本来有的,现在这个镜子上有灰尘,光没有了,我们把灰尘擦掉,擦掉这个镜子亮了,是不是你擦掉把他擦亮的?不是的,本来有!佛常用这个比喻,我们的这个智慧光明本有的,现在为什么失掉了?就是你这个心肮脏了,污染了。什么东西肮脏、污染?你的心不定,不定就是污染。像这个水一样起了波浪,起了波浪,它照的作用失掉了。所以佛教给我们要把心定下来,定到不起波浪,不起波浪就是定到一念不生。这一念不生,这时候起作用就是智慧,这个智慧叫照见。外面无论什么事情,你只一接触就明了,眼睛一看,耳朵一听,一接触统统明了,这是智慧,不是学来的。我们今天什么都不知道,不学都不知道,学了还不知道。学了是所知道的似是而非,绝对不是真实透彻究竟的明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的。学习所得到是似是而非。所以佛讲,这叫所知障,这是世智辩聪。因此佛法无论大小乘都着重在修定。

  刚才我们讲,精进,这个精容易得定。我们修学法门,一门深入容易得定,多门就不容易得定。即使是佛法,要知道佛讲经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是佛讲经的原则。你要是以为佛真的有东西讲,那就错了。佛讲经是对人说的,对那个人说的,那个人执着有,佛就给他讲空,讲空是破他有的执着。来的那个人他执着有,佛说空,他执着空,佛就说有。说有,破他执着空。佛所说的一切法,无非是破众生的执着而已。假如这个众生没有执着,佛见了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没得说了。所以佛又何尝说法?佛今天不在世了,我们看到佛的这些经典,经典是佛对一切众生说的,这个经上说有,那个经上说空,到底是有还是空?经看多了,认为释迦牟尼佛头脑有问题。那怎么一回说有,一回说空?所以经典念多了,你的怀疑愈多,你的妄想愈多,你的问题愈多,你怎么能定得下来?这个过失谁负责任?佛不负责任,是要你自己去负责任。就好比我们自己生病,看到这个大夫许许多多的处方,也没有见到这个医生,这个处方听说都不错,照这个方子吃药,什么方子都吃,把这个病愈吃愈重,甚至于病死了,医药死了,药不对症。我们今天这个情况就跟这个差不多,这个经典是佛从前对那些人的处方,不是对我的处方。我们遇到了,不但没有好处,确实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困惑。那佛是大慈大悲,怜悯一切众生,普度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我们在不在内?当然在内。

  那他不在世了,如何帮助我们?他有一个特别帮助我们的方法,这就是净宗的法门。这个法门,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帮助后来的大众们,世尊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普度九法界的众生,都用这个法门。那换句话说,遇不到佛的时候,遇到这个法门就等于遇到佛。问题是你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能不能一门深入?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成就。那我们修学其它法门的,我对那个法门有兴趣,对禅有兴趣,对教有兴趣,对密有兴趣,行不行?行,还是一个原则,一门深入,但是后面一定要回向求生净土,你才能成就。如果不能回向求生净土,换句话说,你这一生的努力,只能够得人天福报,出不了三界。为什么出不了三界?你的定功不够,这个不回向是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力量要出三界,《楞严经》上说得很明白,要九次第定。四禅生色界天,八定生无色界天,到第九定才超越,才超越六道轮回,谈何容易!

  那我发愿求生净土,回向净土,这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横超三界,这个便宜占大了。换句话说,我们自己的定力,连初禅的标准都达不到,也能往生,这个便宜占大了。这些话都是佛在《无量寿经》上说的。法门真的平等,佛的心真清净,没有分别,阿弥陀佛决定没有说,你念我,我才来度你,你念别的,我不管你,没有这个。你念别的,回向求生净土,他一样帮助你,没有差别,这才真平等,真正慈悲。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论受持什么样的经典,原则要记住,一定要一门深入,这个太重要太重要了。搞多了,搞杂了,纵然往生,品位就不高,这是蕅益大师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那我有信有愿,我决定会往生的。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浅深,专精,功夫就深,杂修,功夫就浅,这是一定的道理。功夫深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

  纵然我们现在兴趣是多方面的,大小乘佛法,乃至于世间法,我都喜欢,我都爱好,也要忍耐一时。怎么说?等我见了阿弥陀佛以后我再学,这个可以,这不迟。现在如果要不能放下,一切都学,换句话说,见阿弥陀佛的机会没有了。这个帐要好好算。一定要专精。这就是定慧,你能够选择一门,一门深入精进,你这个观念是慧,你这个做法是定,这就叫『定慧双流』。『静无遗照』,静就是清净心。你心果然清净,世出世间一切法,你逐渐逐渐慢慢都明白、都了解了。为什么?清净心照见。小有清净,那就是这个照的深度、广度浅一点的。大有清净,那你这个深度广度就逐渐拓开、展开了。这就是静无遗照。

  『动不离寂』,寂是寂静,我们凡夫把动跟静成分两桩事情,这个有功夫的人,他这个动跟静是一桩事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碍静,静也不碍动。我们常讲修行功夫得力,那他得力的标准就在此地。如果动静是两头彼此妨碍,你的功夫还不得力。那我们要问,要怎样才能做到得力?说起来很简单,看破放下。换句话说,你为什么不得力?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所以动会障碍静,静会障碍动,经上用这两个字来做代表。代表什么?代表两边。所以你不要专看到动静这两个字,大小是两边,染净是两边,真假是两边,善恶是两边,是非是两边,统统都是两边。这是科学家讲的,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世界,这个两边就是相对的。如何能够调和,两边能够圆融,彼此互相不妨碍,你的心就定了,清净了。我们生活在这一个相对的世界,要在这个相对里面达到圆融,这就是定功,这就是功夫得力,功夫的成就。心真得到清净,二边的真相就看出来了。

  实在说,佛在经典里面,我们中国古圣先贤都明白这个道理。你看我们中国人画的八卦,八卦是一个圆,里面一半是黑的,一半是白的。这两种不同的颜色就是代表的动静。八卦里头讲阴阳,阳是动的,阴是静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那个很明显标示出来的四象,这画成两个是两仪,太极是圆,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就是阴里面有阳,阳里头有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佛法里面,特别是唯识里头说得清楚,唯识是佛教的心理学。给我们说的真如本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是静,不觉是动的,一念里面有不觉,那个不觉就叫做无明。可见得一念是明,一念是觉,明里头有无明,觉里面有不觉,动静不离,这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明了了,明了就没有妨碍。妨碍在哪里?妨碍是因为你不知道事实真相,不知道你迷在里面,你有执着,有执着就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