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8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讲记三十七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一句是问禅定。禅就是佛心,禅也翻作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什么样的受才是正常的享受?必须要做到苦乐忧喜舍这五类的受统统都离开,都不受了,这才叫正常的享受。所以在这一句里面,弥勒菩萨第一句说,『又见离欲』,可见得若不离欲就谈不上正受了,能够离欲心就清净,『空闲』是境界清净,心清净、境清净,修深禅,深禅就是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这是甚深之禅定。要晓得,心原本是空,境界原本就是寂灭相,深禅之相是境寂心空,这是甚深的禅定。这个时候才能证大自在。『得五神通』,「神通」是从定中发现的,只要你甚深禅定成就了,这五种德用自然现前。
我们一般讲神通,讲六神通,为什么这个地方只说五神通?因为此地讲的是菩萨。小乘圣者有六通,就是四果罗汉有六通,大乘菩萨比小乘罗汉高明得太多了,难道没有这六通吗?可是诸位要晓得,小乘圣者断见思惑就叫做漏尽通,他的烦恼就尽了。大乘菩萨单单把见思烦恼断尽了还不行,为什么?他还有尘沙烦恼,还有根本无明,他必须把根本无明烦恼断尽才叫漏尽。所以大乘漏尽,严格的讲是如来位。等觉菩萨还没有尽,还有一分生相无明。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此地讲的五神通比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高明得太多,不是他们能够比的。
在此地我们要记住的,离欲是禅定当中的信解,心空境寂是修禅定的因缘。我们中国人古人也有所谓「人非有品不能闲」,什么叫有品?就是离欲。一个人清心寡欲,他可以不做事情,一天到晚只游山玩水,悠游在山水之间。人要是没有离欲,你叫他闲着麻烦就大了,为什么?他闲不住,他要闲着他就会做乱。因此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写历史的史学家对于这个闲人,历史上都要留一笔,就是他很不容易。所以我们二十五史里,你看看每一个朝代每一部断代史里头有叫《隐逸传》,那就是闲人隐士,所谓说高人,他有学问、他也有能力,但是他不做官,士农工商他都不干。所以这种人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二十五史里头还要给他留下传记,凭什么?就是凭他品德高尚。他也无形当中教我们了,教我们什么?少欲知足!他是有能力得到名闻利养的,他不要。我们世间人想尽方法去谋个一官半职,人家不要;世间人想尽办法发财,他也不要,这种人值得尊敬。所以他们这些人在世间也是安定社会的一种力量,世间人对他尊敬,一看他,再看看自己,心就平了,气也消了。人家有学问、有能力什么都不要,我有这点就够了,何必要多求?他代表的是这种精神在。因此我们历史上要给他留传。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