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彼此交融、共享,出现了显密教派关于佛法修学次第的不同判教,像《善说显现喜宴》,从经部、有部、唯识、中观到大中观,从传统定义的上座部,声闻、缘觉到菩萨,到金刚乘,再到密乘的大圆满,按次第排,佛法最高的建立是佛教的大圆满。大部分汉传佛教的理论生存空间只能被挤压到人间佛教这个层次,去扮演社会道德教育的角色,失去了佛教出世教育的本怀。 汉地的佛教是否真的离究竟义还差一块?或者本身有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呢?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关乎我们以后修学佛法的受益。 汉地的道场实际都是禅宗帮助建立的,马祖建立了寺院的形式,百丈建立了清规,包括天台,净土,都是由禅宗的祖师帮助弘扬的。但是禅宗的理路一直没有明讲,因古人采用的是启发式而不是灌输式的教育,不愿意直接说破。 2、相依理和变现理 为了把真实的佛法从我们心性的深处开发出来,就要特别开讲佛乘的变现理。那为什么当时佛没有讲呢? 由于古印度是种姓制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会阶层心理定位,在这样的条件下讲心性是讲不通的,因为低种姓人的心态及接受的教育理念和高种姓是不一样的,这个没法融合,在种姓差别里不好谈心性,佛只好依着印度的社会制度讲大众能接受的心识相依理,第一步从声闻乘讲四大和合,我空法有,苦集道灭,修灭尽定,遮遣烦恼,从我空这块来修。进一步讲到般若、六度万行,讲到诸法空相。建立了空性见、中道义,在空性中社会各阶层找到了共同点,依着这个点来展开,佛菩萨建立了道次第的教法,不同的佛法观修境也就建立起来了,法是依着大众的心识慢慢转变的。 佛教在我们汉地的传播就不同了,我们中国是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文化,有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我们的文化习俗里是没有种姓差别的,在这样成熟的社会形态下,佛法是可以直接讲心性的。另外,在隋朝我国就开创了科举制度,国家从普通人群中选拔人才,不是按出生的尊贵,这在今天也同样有其先进性,和佛法的平等性相应,所以当年达摩的老师就和他讲,东方中国有大乘气象,达摩祖师自然就过来中国,开讲心性法门。心性法有个特点,比较抽象,不用施设很多外在的东西,禅宗是破相的,属无相唯识。《入楞伽经》里谈到,佛乘是离开五蕴、四大、离开世间的名言概念而建立的,不依地水火风空的制约。 在佛没有讲唯识之前,印度是没有法相唯识概念的,认知外境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古印度讲五轮,地水火风空是成立世间的基本元素,这个指的是五大的性质。后来佛法金刚乘依此建立了金刚六瑜伽,在地水火风空上加了一个识,就有了六种瑜伽观修的建立。佛法大小乘都有着各自独立看世界的视角,从声闻的我空法有,四諦十六行相,到般若讲诸法空相与中观,再到三转法轮时,佛讲深般若时才有唯识宗义的出现,这时候佛法已有了在梵天道之上的建立,原来在小乘法的建立并没有突破大梵。 唯识并不是陈那尊者创立的,也不是弥勒菩萨讲的,而是由佛开讲的,佛的门人作了补充和丰富,但最早的基本概念和框架佛在《入楞伽经》已经定下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佛建立了佛乘的唯识,就是佛是如何看世界的,后人依此建立了不同的名言改佛识为佛智,要讲佛的识就先要讲菩萨的心识,凡夫的识,佛法是层层递进的,由于中国文化的自身特点,对佛乘法保存传承得比较完整,因为我们这儿的人文环境具备讲心性的条件,所以达摩祖师才过来传佛的心印禅宗,讲佛法的心髓变现理。 禅宗的传承历史是没有问题的,历代祖师都很清晰,禅宗依据《入楞伽经》印心,这也是达摩祖师指定的,将来的禅宗行人都要以此印心。佛法的真实匪从人得,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的经验,不是依四大五蕴的印度传统文化来讲的。大中观都在讲,轮回、涅槃都是一心所现。 教下讲九乘次第,禅宗讲向上一着,是在这九乘之上,这个着眼点就和密宗不一样,因为密宗止设轮回界、涅槃界,真如就是佛法最高的建立,真如和真如境是不分的。 禅宗不是,因为佛法的修学体系不一样,禅宗是法身向上处建立,与教下的不同在于一心两门的施设,这两门实际都是法身功德的建立,佛乘的变现理相当于如来藏的功德,与密教施设的本始基,但本始基是法相的依因,佛乘建立的一心是生因,因为建立的方便不一样,观修体系不一样。 由于密宗依心识的相依理,有很多智境建立的施设,禅宗是从一心这儿施设轮回涅槃,实际这些都是禅宗讲的心识自性、本心与本来面目,讲自显现要有一个条件,讲自显现必须入唯识见,不入唯识没法观法相是心的自显现,因为入到唯识这儿才能说自显,离开唯识就是他显。 《入楞伽经》里讲得很清楚,声闻外道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所幻现,真正外面的世界不是和我们的身心隔开,外境都是诸识聚,是由识心变现的。一旦这样施设就不用讲什么是空性,什么是中观,什么是胜义,什么是世俗了,而是重新建立了一个佛乘的唯识体系,由于我们本身都是识的变现,是心的变现,我们现在的局限只是停留在低层次心识的显现上,一旦我们知道心识后面还有很大的背景空间,我们的觉知自然就可以向上建立了,因为心识是我们可以自在驾驭的。 但如果觉知是建立在心识外面的,我们就没办法驾驭自心了,必须依外在的他力来建立自觉,简单地讲一个是自力,一个是他力,依自力必须进入唯识见,才能觉知一切外相都是心的自显现,才能说清法的自性就是心性。一旦进入唯识见,就不必再讲四大,十二处,因为这些都是在心外建立的,都是心识变现的。 了知外在的显现都是诸识聚,我们才能入如来身,至一切一心识,进到本心的层面,一切的有情和如来法身是共享的,生命的大背景是和在一块的,觉性是共通的,一体的,这样的施设一旦建立,就不再执着佛和菩萨的外相了,统一全叫心,所以宗门常讲心心心是佛。 一切的名言概念都是在解释心的行相,实际都是心,这样讲法相就统一起来了。当然这也是施设,佛乘是讲无相唯识。通过不同的智境、坛城建立的密宗,是有相唯识,无相唯识比有相唯识要高一层,要抽象、简洁的多,简洁到连佛菩萨的名言都没有了。只存一心,不在心外建立任何的名相,一切名相都可以融在这一心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