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捋一捋就知道,这一层层是连着的。以前也是一样,我们讲课实际一直都是连着的,包括唯识今学的某些看法,不是跟我们没有关系,因为都是落在识境中的一些经验,这也很正常,帮你把本身存在的一些东西总结出来,这些看法有它一定的道理,而且跟你很相近,所以你很容易就进去,如果习惯用这样的方式观察就麻烦了。人有个特点,干什么都喜欢走近道,老是以你的习惯性思维去看问题、想问题。 我上次讲了无量寿经里排第一位的是善思维菩萨,这个善不等于勤于思考,这个善实际不是我们的思维,跟我们的思维是两种模式,我们的思维怎么样也到不了尽善,因为我们是识境的思维,善思维实际是非识境的思维。不是你多努力的思维就叫善思维了,不是,这个必须弄明白。 佛经里凡是讲到大乘,大般涅槃,这个“大”实际都是在大小之上,相当于非识境,和我们的大小不挨着,还有大方广,凡是讲到大、方、广就和我们的概念没有关系了,就不是出现在我们视角之内的事情了,实际是指能够让我们产生视角的一个支持,他在我们的后台,而不是在我们这儿,是支撑我们这儿的平台,不是在我们视角之内去辨别的东西。 佛经里讲大的、善的,都相当于了别识,不是属于辨别识的范畴。勤于思维不等于善,善思维实际指你必须站在大乘经典、大乘见地之上的思维。换句话说,你想善思维,你必须在你这儿换台,你的思维才能善,不然不叫善思维。陈景润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这不叫善思维,和佛讲的善根本就不挨着,金刚经里面的善咐嘱菩萨,也是一样,这个善不能理解成佛像保姆一样的看护着你,这点非常重要。 我们在这里只能用我们的语言来谈,善思维,谈老也讲,凡是佛经讲妙,如妙吉祥,这个妙字就不同于我们的认知了,学佛终极的目的是改变世界观,用我们的世界观去善思维只能是丰富,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不可能扩展。 我们经常讲触景生情,马上我就要开始讲触情生景了,以后讲的很多东西就不同了。唯识无境这个识我们经常是下降到辨别识,实际这个识包含了别识,有时甚至指的是一心,从一心,下降就到意,再降到意识,再下降就到根境相对的识了,这几个可不一样。 而且密乘讲的大家不要仅仅把它当成一重相依,密乘讲的即心即佛、当下即佛呀,是本尊啊,他讲的这个心是本尊的心,密乘修法实际都是在观修境中讲的,这和我们生活的境实际是两个境,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拿两重相依去套,它那里讲的实际是非识境,密宗有个缺陷在哪儿呢,这个非识境是相依在根身下的。 初级是这样,大瑜伽、无比瑜伽,到无比瑜伽相对来说更进一步了,把这个根识连接相对来说切断了,再到无上瑜伽...,我们讲的根、境、智这块的观修是立体的,这之间的过度是有转换的,譬如什么叫色身,什么叫化身,化身的观修不是一下就能蹦到报身的,再上一个平台是化身、报身;报身、法身,再上一个平台才叫法报化三身,我们现在还讲不到法报化三身,这讲法不存在,为什么? 你不把这个微细的差别弄清楚不成,你在梦中放光,这光能遍在吗,只能遍在到你的梦境。连你睡觉的屋都不会照亮,照亮就麻烦了,因为真实来讲这光是变现的,但变现出的光有点像能量会衰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具备那么大的能力了,当然它也是光,但力度不一样了。 很多修法的概念当你没弄明白的时候,很容易把它混在一块谈,禅宗讲即心即佛,放在一重相依里很容易让人造成疑惑,有的时候属于口头禅,有的可不属于口头禅,因为都用一心、一境,但实际有的是说识境,有的是非识境,就像当年汉地没有把法分成所相和能相一样,其实这里面有区别,能相、所相一旦分出来,有些争论自然就明白了。 讲当下,有的当下是非识境,有的讲的是观修境,有的当下仅是我们根识感知的识境的当下,这是不一样的,密乘的当下往往指的是观修境的当下。 佛说的善思维不是你努力的思维,跟你的思维没关系,因为你的努力思维是在你这个平台上,就像我和你们说的,你勤于锻炼,你在梦境中锻炼身体,这和你实际的身体得到锻炼没有什么关系,两个层面不同,没有办法一起达到质变,佛家给你讲的善思维是给你一个特别的观修平台,这个很重要。 另外在观修时我们经常讲到,不破不立,实际是不立不破。我们讲过有关垫子的道理,还有丢掉骨头你心里会不踏实,拿到了牛肉,牛骨头你自然就不要了,观修同样是一层层建立起来的,新的你一立,旧的你自然就不要了,你没立新,上来就破旧那不成立。 我们有的时候就会犯这个毛病,空性,在我们这能学到什么空性,中观家说空是先立了一个观修境,在观修境中讲空性,跟我们傻乎乎地在世间缘起中讲空性,那可是不一样。有的人发心修净土,把住房什么的都捐了,空了,法会回来后自己不知道住哪儿了。 修行人是在观修境中观空性,观察到显现的都是心的形象,效果是不一样的,中观家没说破,这观修就成秘密了,这观修就是密宗的密,密在施设了一个观修境,所以这几个点修行人都得弄清楚。
我们现在讲的观修内容跟前人说得不一样,包括显乘和密乘的施设,密乘的密现在已经变成显了,两层相依中,上面的一层要比这层高得多得多,而且道理更简洁,但在进入观修之前你必须得懂得学会归纳总结,站在一个相对高的见地上,归纳总结起来就简单了。 如果你在这里没有把层面分清楚,混在一块谈,你这个见地一定是不清楚,虽然你说出了两重相依,但你还是不会用,这样观修起来就麻烦了。我们有些老师的父母年龄大了,甚至不在了,心里觉得空落落的,生老病死让人产生很多不安全感,为什么佛法要讲这么多,我有个好朋友,就住在浙江,在基督教里是一个长老级别的,他们面对死亡心态反而很好,人走的时候也很安详,家人也不哭闹,大家高高兴兴的,他们信教因为有组织,各个方面能营造出一种宗教氛围,人离开世界回到上帝天堂那儿去了,这是快乐的事,不应该悲痛,身边的人都有这样的认知。 而我们悲是真悲,人家则是哀而不伤,西方的电影里,亲人走了,大家一起在教堂献一下花,等于认同死者是去上帝那儿了,西方宗教和我们的宗教信仰还是有些区别的,我们没有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信仰,在中国文化里信仰是一个混合的产物,落在人道这见地上谈,在云居山,方丈和尚讲儒释道合一,严格的讲,所有的宗教都是反人类的,但这和那极端组织的人体炸弹不一样,因为宗教信仰建立了一个高于人类的天堂世界,施设了生命的永恒不朽,基于此宗教才能施设为宗教,因其建立了高于人类的神灵,神是一切的创造者,我们都是他的创造。
我们这里谈的信仰不同,社会已经把宗教变成了和谐生活的一部分,期间没有了落差,没有了落差就产生出了很多问题,包括对待死亡的态度,有信仰的人家认为人不是死了,是去上帝那儿了,从一个偏僻落后野蛮的地方到一个非常祥和富足的地方去了,家人朋友当然高兴。 而我们是把人间和天堂混在一块了,亲人走了,我们自然非常悲痛,不可能高兴,很少有念净土的修行人,在走的时候,他的家人是高兴的,甚至连助念的都很悲伤,放的音乐调子都非常悲,让外人看来到极乐净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好像是被拉去改造了,佛教要这么理解可就麻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