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04|回复: 2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4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净公上人著



前言

概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壹、前言



一、清代彭绍升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

二、日本释道隐曰:‘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

三、梅光羲居士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

四、《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五、《观经》云:‘是心是佛。’又云:‘是心作佛。’

六、彭绍升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一、《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二、《华严性起品》云:‘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祇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

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唐译本)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

四、《弥陀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

五、蕅益大师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六、日道隐于《无量寿经甄解》中曰:‘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其难非一。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祇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

七、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八、文殊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九、唐海东元晓师云:‘四十八愿,先为凡夫,兼为三乘圣人。’

十、《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十一、《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十二、《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十三、《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

十四、《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十五、《弥陀要解》云:‘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十六、善导大师《四帖疏》曰:‘今此观门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能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似无术通人,居空安立舍也。’

十七、日《黑谷大经释》云:‘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经名根本,余经名枝末。又此经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他经名往生不具足教。’



二、本经体性



一、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

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三、南岳怀让云:‘说似一物即不中。’又云:‘凡有言说,皆无实义。’

四、《圆觉经》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五、《要解》云:‘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六、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七、世亲菩萨《往生论》云:‘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八、明蘧庵大师曰:‘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

九、幽溪大师《圆中钞》曰:‘夫琼林玉沼,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然则直显于心源,全彰于自性,顾何相之可得哉!此正无相不相,相而无相之正体(即指实相)。’

十、《弥陀要解》云:‘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三、一经宗趣



一、《香象心经疏》云:‘言之所贵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二、圭峰大师《圆觉略疏》云:‘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识所归趣之处。’

三、《嘉祥疏》云:‘此经宗致凡有二例。一、弥陀修因,感净土果。二者,劝物(指众生)修因,往生彼土。’

四、元晓师《宗要》云:‘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摄物(指众生)往生以为意致。’

五、昙鸾师云:‘以佛名号为经体。’

六、善导师云:‘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体字即指宗趣之趣)。’

七、日释观彻《合赞》云:‘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即趣)。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以念佛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即趣)。’

八、《疏钞》曰:‘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

九、《圆中钞》云:‘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

十、《弥陀要解》曰:‘以信愿持名为宗。’

十一、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十二、《安乐集》曰:‘依天亲《净土论》(即《往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国土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十三、元晓师《宗要》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

十四、《宗要》云,发菩提心有二:(一)随事发心。‘烦恼无边,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二)顺理发心。‘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不拨无即不排除之意。拨者排也,无者除也。故上句之意为: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但仍有可修与可断。)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

十五、《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十六、《观经》曰:‘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十七、《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

十八、《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十九、《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二十、莲池大师《疏钞》曰:‘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

二一、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二二、《弥陀要解》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二三、《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本《阿弥陀经》(指《无量寿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二四、《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二五、日兴教大师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又曰:‘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又曰:‘毗卢舍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又曰:‘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众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证佛道。’

二六、《要解》曰:‘由实圣(指小乘初二三果)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权示现之菩萨)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指涅槃),权圣机尽(指度生之缘已了),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二七、《要解》云:‘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二八、《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二九、《要解》云:‘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三十、《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又云:‘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四、方便力用



一、《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二、《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垢,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又云:‘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

三、善导大师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四、《观经》云:‘以我心目,想彼如来。’

五、《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又云:‘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六、《弥陀疏钞》云:‘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反。”云何万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语。’

七、《圆中钞》曰:‘四明云:“圆极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虚,究竟成就,盖其所召,皆极真故。”故《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佛是究竟第一义谛故。”又今弥陀既已证乎究竟第一义谛,故一称嘉名,万德齐彰。弥陀万德慧日,既已俱体齐彰,众生黑暗罪瑕,自然当念消乎尘劫,罪性本空,虚而不实者既销,则称名功德,福等虚空者自生。’

八、《弥陀要解》云:‘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九、《大经合赞》云:‘依此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方得一心不乱故。不能专念,决难一心故。’



五、所被根器



一、《疏钞》云:‘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

二、《疏钞》云:‘又复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

三、《观经四帖疏》曰:‘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又云:‘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义,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

四、《观经四帖疏》云:‘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又于《行卷偈》前,开示《大无量寿经》之机曰:‘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

五、《合赞》云:‘第十八愿,十方众生,三辈众生,皆是具缚凡夫,是其机也。’复云:‘如元晓云:“四十八大愿,初先为凡夫,后兼为三乘圣人。”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

六、《弥陀疏钞》曰:‘又《起信因缘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种机:以礼忏灭罪被初机;以修习止观被中机;以求生净土被上机。初谓业障众生。中谓凡夫二乘。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

七、《弥陀要解》谓持名:‘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

八、《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

九、《弥陀疏钞》云:‘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

十、《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十一、《弥陀疏钞》谓此法门为‘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并云:‘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是以《华严》如盲,萤光增结。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又云:‘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赞或毁,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



六、藏教所摄



一、《智度论》曰:‘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故有大小众差别。为是二种人,故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

二、《净影疏》云:‘龙树云:“佛灭度后,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法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地持》亦云:“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说修多罗。结集经者,集为二藏。以说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说菩萨行,为菩萨藏。”’

三、《思益经》云:‘得说法正性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1 11: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