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2|回复: 0

[法师开示] 慈师开示:学会佛陀的悲智是如实修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4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慈师开示:学会佛陀的悲智是如实修

那这个如实就是我们要平实地了解一个本质的无差别性,一个现行的差别性,这两个如实。我们要承认我们现下的差别,也要承认它本质的无别,从这两个角度说。凡夫的现行中就有两种:一个是差别,差别是表相,所以我们千差万别,我们一切意识、行为、作为、根据、思想状态,都是千差万别的;再一个就是它的本质:平等。这是我们凡夫现行作为的如实的了知,你要对它有个了解,你要没有了解,我们很难起步,作为一个修行的人很难起步,你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来修持,你要修什么呢?许多人去修表面现象,想把这个差别给去掉。好比说有的人很勤奋很精进,晚上很少休息,他说不行,我也要晚上很少休息;有的人晚上磕大头白天磕大头,他说我也要磕大头;有的人就持咒念佛,念很多经典,他说不行我要这样去做;他不去顾及别人的发心,只在行为上的这种攀比也好,这种类比的心也好,这种状态也好,造成了一个错觉,争强好胜的结果。所以许多人通过修行反而更加增加了自己的烦恼炽盛,无明的业反而因为修行而生起,这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修行,不能如实地了知我们的现行,就是现行缘起。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九四年九五年我遇到一个出家师父,他拼命地念大悲咒,我就问这个出家师父,我说你讲一讲为什么念大悲咒,他说念大悲咒还不好吗?我说很好啊,我说你为什么要念呢?他说谁谁一天能念一百零八遍,我一天能念二百一十遍,我说你念这是为了什么呢?他说我不能示弱,我问他你这样修来的意义是什么呢?他说出家人不能示弱,那不能示弱就是一个表面现象,他解决不了我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这样的人多不多呢?我不知道,可能现在这样的人没有了,大家都如实地修行了,这样攀比的人肯定没有了,以前可能那时候的人可能刚刚学佛,还在迷失中,会攀比。

当时大雄师还是个白衣的时间走了几天般舟以后,有的人跑来了,师父师父我要走般舟,我说干什么?他走九十天,我走一百零八天。我说我顶礼给你,那不就是走走路子吗?有啥呢?时间算啥呢?你内心不改观跟这个有啥关系呢?那就是一个表相,我们现行的心理状态、作为选择,这个要如实地了解,必须得如实地了解,(若)不了解这个修行就会出现一个怪胎,就会出现很不相应的结果。那我们要知道一个作为一定会有结果,但是我们要不细致地去分析审思,我们只是急急忙忙地开始去做,做的结果不知道是什么。

以前放光寺的出家师父,我们早期来的出家师父,大概最低念佛任务都是五万,后面的人是三万,大部分是八万,除了功课之后还要念八万佛号,嘀嘀咕咕的,有的念三万声、两万声那就是偷偷地搞,不敢在人面前表现。那我说大家念佛都在念佛,有的念佛是因为别人念了五万,他念三万就感觉心理不平衡,他要念六万,然后把自己逼得哭鼻子,躲到哪个林子里嗷嗷地哭鼻子。为什么呢?他相貌上输给别人,别人说你念几万了,他说我念三万五万,他说我不行,我要超过他。这样的修行在我们佛教来说是争强好胜的修持,这样修可以修出来个修罗。因为这样修出来很艰苦,虽然也会修出来很大的福报,但他不能享这个天福的,因为他是以好胜心、嫉妒心、欲使强的心去表现,他就不如实。

我们说如实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真正地学会佛陀的悲智,与佛陀的智慧、光明真正在我们生命中起到作用,这是如实。那我们不如实了解我们的现行心理状态,那我们的作为就会出现偏差,所以修行一定要把这个表面现象有一个认识,那你说我以前做过——没问题,这个没问题,这都很正常,是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有时间准确不准确都会走一些弯路,这个我们是没有什么过失的,过失在师长,在师长的不善于教育引导我们。所以一切凡夫有情学法者是没有过失的,他只有无明业,只有迷信与无明的业力的蒙蔽,他没有其他过失,这里边是师长的过失,不善于教育引导。我们如实地了解自己的本质,就是一切众生心理现行的一个本质是什么呢?我们就比较好修行




所以依法而行是我们学佛的最基本认知,是不离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最基本的法的教育。这个法就是心,心是万法之源。阿弥陀佛国土的依报庄严,乃至正报庄严,四种菩萨正行,都直指心与法的大用。“大用” 不是大小对立之大,是无间之用,在无时无刻不可须臾离的殊胜真实状态下,他才能有真正皈依法的戒体和道德成就。儒家讲:道不可须臾离,离即非道。我们一切凡圣有情、一切作为没有离开心念,所以心无有刹那舍离。但你的作为有没有道之成就?有没有法之大用?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不是真正在平等、圆满、真实的角度支撑着这个世界,完成你整个人生的作为?如果有我们就无愧于佛教徒或佛子的称号。我们在一生一世、一时一刻、一个作为、一个意念、一个语言中,都令自己身心踏实,义无反顾,没有遗憾与后悔,人就活得充实、究竟、安乐。

摘自《净土五门修法——随顺得入果地觉》慈法法师讲授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12: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