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668|回复: 2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3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子二明耳识界即藏性
  佛呼阿难,意谓汝既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自当亦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举因缘生法。亦有两重能所,耳指闻性,闻性无形,由声尘显;声不知声,由阅方知,是由尘发知,因根有相,根尘互为因缘,而生耳识,是第一重能所。其次是耳声为缘,生于耳识,耳与声为能生,耳识为所生,是第二重能所。唯识宗明耳识八缘生。即前九缘中,除去明缘,以耳无明,亦能闻声,而起分别故。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耳识若从耳生,耳根为能生,耳识为所生,则应以耳为界,名耳识界。若耳识因声而生,声为能生,耳识为所生,则应以声为界,名声识界。此标定耳根与声尘二处为能生,以下随即破之。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此明缘生性空。若谓耳识,是因耳根生,耳为能生,识为所生;但耳根闻性,非声莫显,当动静二相,不现前时,所闻之尘既无,能闻之耳根,自不能成有知之根。若然必无所知之尘,能知之根,尚不能成立,则所生之识,作何形貌。若取耳闻以下,是佛恐阿难辩曰:知属意根,而非闻性;耳根唯有闻性,不应言知与无知。故佛破曰:若但取耳之闻性,而能生识;则无动静二尘时,连能生之闻性,尚不可得,何能生识?闻能生识既破,又恐转计执有形之肉耳,为能生识,故再破之:云何汝欲以有形之耳,而能生识?有形之耳属于身根,身根所对,该是触尘,若杂以身之色相,及身根所对之触尘,则所生之识,自应名为身识界,而非耳识界。然则耳识界,当从何立?
  若生于声以下,是破识从尘生。若云耳识生于声尘,声为能生,识为所生;识既因声有,则应不关耳闻。但声不知声,必假闻性方显,若无闻性,则亡声相之所在,能生之声,尚不可得,识从谁生?或曰:无闻性时,固然不知声尘所在,但有闻性时,应有能生之声,既有能生,应当亦有所生,故佛继而破之曰:纵然识从声生,许其音声,因闻性而有声相,然则当闻性闻声时,亦应同时并闻于识;因识从声生,应从能生之声,同为耳根闻性所对之境。若但闻声,不并闻于识,则此识非从声生,不应立为声识界。故曰:‘闻应闻识,不闻非界。’若云此从声生之识,同时亦为闻性之所闻,识既已被闻,则成为耳根所对之境,同于声尘之无情,然则当闻声时,又谁来分别,而知所闻之声?果然耳识变成耳根所闻之境,真属无知,便同于草木,不得名之曰识。既不名识,如何名之为声识界?
  不应声闻以下是破根尘共生。恐闻识非因耳生,亦非生于声,而转计根尘共生。故破之曰,不应声闻,杂成中界。若然声尘,与耳根之闻性,共生耳识,即所生之识,便成杂乱。如前眼识,一半有知,一半无知;一半合根,一半合尘,无复再有中界之识。中间之识既无,则内根外尘,亦不可得,是耳识界,将从何成?此明因缘所生之耳识,非从根生,非因尘有,亦非根尘和合共生,是故知无生,当体即空,是显空如来藏。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结显耳识界,相妄性真。以是耳识非自生,非他生,亦非根尘共生之故,当知内根外尘中识,三处都无;但有假名假相而已,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是明缘生即假,显不空如来藏。其相虽妄,其性元真,本如来藏,藏性随缘不变,故非因缘;不变随缘,故非自然。是明因缘生法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普贤菩萨,悟耳识界即藏性,故能心闻发明,分别自在。

发表于 2020-9-24 09: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13 12: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6 08: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