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00|回复: 4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二十八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8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指归讲记77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二十八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28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一面,「德遵普贤第二」。这是《无量寿经》第二品里面所节录的经论跟古德的语录,这一品节录的分量不少。我们从第一条看起:

  【度世经曰,开士、大士、圣士、力士、正士等,皆菩萨之异称。】

  我们把第二条也念下来,合起来讲。

  【甄解云,正谓正道,士谓士夫,在家之称,此等大士,外现凡形,内深达正道故,居家名为正士。】

  其实《度世经》里头所说的这些名称,并没有专指在家,实在讲出家、在家菩萨通称。『开士』,开是开悟,士,在我们中国古代,以这个字称知识分子,我们现在叫知识分子,在从前称读书人称为士。在中国社会,读书人的地位最高。中国古代社会里头也分四个等级,但是不像印度那四个等级那么样的严格,中国这四个等级是士农工商,读书人地位最高。知识分子在古时候就称为士大夫阶级,士大夫阶级就是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有学问、有道德、有见识,称之为士。「开士」就是开悟的这些读书人,可见得比一般的士大夫要高明多了,他是真正觉悟的。佛法称他为开士,开士是菩萨的称呼。

  『大士』是菩萨里面地位最高的,像大士跟『圣士』这两个意思相同,这不是普通菩萨,通常称地上菩萨,登地的。佛门里面常讲三贤十圣,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贤菩萨,初地以上则称圣人。所以称圣士、称大士,就知道他的地位一定是初地以上。我们称观世音菩萨,称观音大士,称地藏菩萨,地藏大士,这都是称等觉菩萨,这是地位最高的。『力士』,力是说他的力用,他有智慧、他有神通,他能够自度度他,这是菩萨的通称。『正士』,底下讲,正是正道,悟入正道,正士跟开士的意思相同,开始觉悟了,觉悟正道,这些都是菩萨的别名。

  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现在这个社会,有许多人对出家人尊称称为大师,这在古代在经典里,古德注疏里面,我们没有看见过。大师只有佛可以称,称他作大师,就是说这个人成佛了,他的地位在观音、势至之上,这才称大师。观音菩萨、文殊、普贤、地藏都不敢称大师,都称大士,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称呼如果是过分了显得傲慢,古人所讲僭越,过分、超过了,这绝对不应该的。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特别你看看翻经的,称三藏法师,没有称大师的。在过去,帝王的老师称国师,可以,称国师行,他是帝王的老师,没有称大师的。现代这个社会太难讲了,现在是自由,民主自由,谁也不能干涉谁。在从前,这种称呼绝对是不可以的,国家有法律制裁。

  但是这里头有一个特别,这个特别是净土宗的祖师被人家尊称为大师,只有这个特别的例子。净土宗祖师出现原因也特别,各宗各派的祖师都是上一个祖师传给下一个祖师。像禅宗代代承传,达摩是印度第二十八代,到中国来,在中国禅宗他算是初祖,他传给慧可,慧可传给僧璨,僧璨传给道信,道信传给弘忍,弘忍传给惠能,这代代相传,他们祖师是相传的。净土宗不是的,净土宗实在讲没有祖师,而是底下一代,对过去的人他对于净宗的修持、弘扬,得到佛门四众弟子的赞叹,推选他为祖师。印光大师是最近一代的,他老人师圆寂之后,大家公认他是我们当代修学净宗、弘扬净宗第一人,尊他为祖师。印光大师本身没有称过大师,现在他的全书,《印光大师全集》,还是法师,没有称大师。大师是我们现代四众弟子尊称他,这个可以的。

  为什么净宗祖师可以称为大师?这里头有原因。因为净宗度众生就是一句佛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诸佛如来度九界众生用这个方法,这位法师在一生当中,也用这个方法修行,也用这个方法度众生,他跟诸佛如来有什么差别?确实没有差别。所以尊称他为大师,的确是有道理。但是其它宗派、其它经论、其它法门,度众生就难了,不能够普契群机,这句名号就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唯独净宗。但是净宗诸位要知道,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没有人称他大师。他往生以后人家才尊称他为大师,不是他在世的时候,这个我们都必须要清楚,这是佛学常识。别人错了,我们不能跟他错,我们跟他错,就等于我们承认他这个错处是正确的,我们不能承认他,这一点一定要遵守。

  称开士、称大士、称正士可以,这种尊称实在讲已经是过分了。但是这是菩萨,初学的菩萨用这个名称,对他也是一种尊敬,但是决定不能称他作佛,他并没有成佛。

  此地说『在家之称』,这是讲经上十六正士,这十六位都是在家的等觉菩萨,他们所证得的地位,确实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是平等的,示现的是在家身,而不是出家身。在中国,大乘佛法里面,表法的是四大菩萨,在中国代表大乘佛法,四大菩萨,就是四大名山,九华山的地藏菩萨,普陀的观音菩萨,五台的文殊菩萨,峨嵋的普贤菩萨,以这四大菩萨代表大乘佛法。四大菩萨的造型,我们看塑造菩萨的形像,四大菩萨当中,只有地藏菩萨现的是出家相,其它三位都是示现的在家相。你看观音菩萨,长长的头发,没有现出家相,文殊、普贤多半现童子之相,也不是出家相。这就说明大乘菩萨在家比出家的多,他们在社会上从事各种行业,就在他的工作行业、生活当中实践菩萨道。他在那里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在生活里面去修学,做出榜样来给社会大众们看。

  所以不仅是言教,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有身教的意思在里头,以身作则,他真做到了,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正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些菩萨们都做到。演是做到,是表演,做出样子给人看叫演,说是言说,讲经说法劝导别人,这是说,自己做个样子给人看,那叫演。所以,演、说是两桩事情,说是言教,演是身教。

  【会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师利严净经言,菩萨八万四千及十六正士,则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萨。】

  《会疏》是《无量寿经》的批注,古代日本大德所注的。本经前面所列的上首,有普贤、文殊、弥勒及贤劫一切菩萨,再接下去就有贤护等十六正士。从这个文与意来看,前面是指的出家菩萨,正士是指的在家菩萨。这是古大德有这个看法,这个看法没错,这是说的在家菩萨。

  【正谓正道,士谓居士,此等大士。】

  刚才说了,这十六位在家的菩萨都是等觉菩萨,所以他们确实可以称『大士』。「大士」,前面讲的圣士,那就没有在家、出家的区别。实在说,这个地方虽然是这个讲法,并没有那么严格,出家也可以称为正士,在家也可以称为大士。这些人与一切众生,我们常讲的,他因为是现的在家身,他的身分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跟一切众生混合在一起,所谓和光同尘。你要不仔细观察,你觉得他的生活、他的言行跟一般人没有两样,可是细微的去观察,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你仔细去观察,他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为众生,他没有为自己。纵然为自己也是为众生,譬如说他要身体健康,饮食保养这个身体,保养身体干什么?他有充分的精神、精力为社会大家去服务,他不是为自己享乐,他是为社会大众去工作的。纵然为自己,还是为一切众生,不同的地方在此,没有个人的得失。

  而菩萨利益一切众生方法很多,可以说真的是无量无边,但是尽管方法多,他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不变的。他的方向一定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也就是说以种种善巧方便诱发众生开悟,这个方向决定是不变的,决定是相同的。他有一个目标,一定是劝导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众生纵然不相信净土,喜欢禅、喜欢教、喜欢密,喜欢种种法门的,菩萨可以随顺他。但是在随顺里面时时刻刻提醒他、诱导他,劝他修净土。如果不随顺,说净土怎么好,这个人未必能听进去。譬如永明延寿大师,他那个时代,社会上参禅的人多,禅的风气很盛,一般学佛的人鄙视净土,轻视了净土。他老人家示现去参禅,他先去参禅,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没有话说了,大家尊敬他。然后回过头来专修净土,念佛往生,这个做法就是劝导那些修禅的人,你们修禅想成就你跟我学。这个人到以后我们晓得,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用这么一种方法。所以他的目标是一个,决定是帮助人念佛往生,这是真正的菩萨。

  隋末唐初的智者大师,这天台宗的祖师,他的精神都放在教下,研究教,学教的人很多,特别是知识分子,喜欢学教。在教下大开圆解,这算是了不起的成就。可是智者大师到最后还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做出榜样给人看。他老人家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天台宗几乎每一代的祖师都是念佛求生净土。在近代我们看到谛闲法师、倓虚法师、宝静法师,这都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临终都是念佛往生净土。这是说出家的。

  在家菩萨也不例外,像着《金刚经讲义》的江味农居士,学教的,他老人家生前提倡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修学依据的经典是《金刚般若》,他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时间,实在不容易。我们一般人讲一门深入,一部经上用四十年的时间,这是在家菩萨,我们可以尊称为大士。他的行门功夫,都在念佛往生净土。会集《无量寿经》的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人尤其不可思议,他通宗通教,他学得很广。显密圆融,在密宗他也是大德,显密、宗教都有很深的造诣,这在佛门称之为通家,非常稀有难得。但是我们看他的《净语》,这个小册子我们印得很多,诸位都能看到。他在晚年,禅舍掉了,密也舍掉,教也舍掉,专门念佛求生净土,自己老实念,也劝人老实念。所以,在家、出家菩萨都一样。夏莲居、梅光羲、江味农都是作官的,以宰官身修菩萨道。所以我们从出家菩萨、在家菩萨里面去观察,不论他是哪一种行业,他的确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是不会变的。

  【虽葆光和尘。】

  这跟和光同尘是一个意思,就是跟一般社会大众相处。

  【久出于邪道。】

  他们的心清净、平等,觉而不迷。

  【深达于正法,故云正士也。】

  他们的言行与法相应,法是什么?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与佛相应、与法相应,这是正道。佛是觉的意思,换句话说,念念觉而不迷就是与佛相应。法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诸法皆空了不可得,一个人心地清净,世出世间法统统都不染、都不执着,就与法相应。法是空寂的,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离相、离念,与法就相应。离相是离四相,离念是离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放下,离开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也放下,也离开了,与法就相应。这叫『深达于正法』,这才称为『正士』。第四段:

  【出生义云。】

  这也是一本书。它说:

  【厥有河沙尘海数量,举十六位焉,亦尘沙之数不出于此矣。】

  这一段大意是说,总而言之,十方世界的菩萨无量无边,『河沙』就是以恒河沙数来做比喻,这是比喻数量之大没有法子计算。而本经前面只举贤护等十六正士,十六不是数字,如果把它看作数字,那就太少了,它是表法的。十六、二十一都是密宗里面代表大圆满的意思,在显教里面,表法都用七,七是圆满,不是数字。七的讲法是讲四方上下,这是六,加上当中,七是这个算法的,四方上下再加上当中,不就完全了吗?所以它表圆满的。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七重行树,七重栏楯」,统统用七表法。要晓得那不是数字,那是代表圆满,一个都不缺、不漏掉。在《华严经》里面,用数目字表圆满,用十,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华严经》自始至终,讲一切法它都讲十。譬如经题讲大,大有十个意思;方,方也十个意思;广,广也十个意思,完全用十来代表圆满。所以它不是数字,如果把它看成数字就错了,它是表圆满的。

  本经经文虽然不长,古时候的本子有分为两卷的,顶多分三卷。现在夏老会集的只有一卷,里面没有分上下卷,只一卷,分量并不多。可是教义,显、密、宗、教都具足,所以这里面表法的,有用显教的表法、有用密教的表法,这个十六就是密宗的大圆满。像后面说到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如果是数字来说,二百十一亿这个数字不大,二百一十亿多大?不大。我们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当中有多少个佛国土?有十万亿,十万亿比二百一十亿多太多了。所以要晓得,二百一十亿是二十一的倍数乘上去的,它是代表大圆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剎土都包含在这个意思里,没有超越的。所以,这个十六也是『尘沙之数不出于此』,表圆满的。像这些常识,我们读佛经一定要知道,不能把它看成数字。

  【智度论曰,善守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

  这是《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所造的,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批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称为《大般若经》,它总共有三十卷。这个跟《藏经》里《大般若》不一样,那个《大般若》是六百卷,这个称为《大品般若》有三十卷。龙树菩萨给这部经做了一个批注,叫《大智度论》。

  『善守』就是贤护,翻译的人翻的名字不一样,梵文是一个名字,我们翻的人不相同,他翻的意思不一样。虽然翻得不一样,仔细去观察他的意思很接近,善守,贤护,善跟贤的意思很接近,守跟护的意思很接近。所以,这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善守就是贤护。这十六位菩萨是『居家菩萨』,由此可知,佛说法,这些菩萨们常常来参与法会。这十六个人,除了贤护这一位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他出现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跟释迦牟尼佛同时代,其余的十五位不是娑婆世界的,是他方世界的菩萨来的。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外层空间来的,不是我们地球上的,别的星球上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参加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法会,他们来听,他方世界。这都是在家菩萨。

  【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

  这是解释菩萨为什么以贤护这个名号,这是解释。众生听到菩萨的名号,佛菩萨的名号功德都是不可思议,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即使极恶的众生,听到佛菩萨的名号,将来决定得度,决定成佛,所以称它作金刚种子,永远不坏。如果业障、烦恼、习气轻的人,从佛菩萨名号当中他就觉悟,觉悟的人没有不回头的。我们如果要问,某人有没有觉悟?觉悟的人就回头,没有觉悟的人他不知道回头。所谓回头,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肯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这叫回头;如果知道自己有过失,还不肯改过自新,那个没有回头。为什么不能回头?还是烦恼习气太重,我们常讲业障太重,障碍他的觉心。他是有一点觉悟,觉悟的力量不够、程度不够,所以不能帮助他回头。

  『若众生闻名』,闻菩萨之名,『毕竟得三菩提』,三菩提就是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说毕竟他会成佛的。所以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切众生看到我们在念,听到我们在念的音声,那些众生统统得度。这个得度不是说在这一生,那个得度是成佛的因、成佛的种子已经给他种下去,至于什么时候他才能成佛,那要看他自己的缘分。真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的,未度的众生我们要度他,就是用这个方法,这是未得度的;已经得度的众生要帮助他、成熟他。未得度的,还不相信佛法,没有接触过佛法的,我们有意无意之中,把佛法介绍给他。已经信佛的,就要劝他念佛求生净土,所谓是应机说法。

  古来的大德对于这些事情,运用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弥陀经》,《弥陀经》原来的经名不是「阿弥陀经」,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罗什大师把名字改了,改成「阿弥陀经」,阿弥陀是佛的名号。这是善巧方便,普度一切众生,叫你看到经题你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很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印了很多「阿弥陀佛」的贴纸,目的就是希望一切众生把这个成佛金刚的种子都种在八识田里。在台湾,佛菩萨名号贴纸到处张贴没有忌讳,在外国不行,外国警察要干涉的。可是我们印了很多,你贴在自己的车上,警察不会干涉你。你这个车停到哪个地方,有些有缘的人看到了,念一声,他阿赖耶识里头佛的种子就种下去了。所以,我们应当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念一声佛号,帮助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见一次佛像。时间再短,效果不可思议,这个工作我们一定要做。所以叫善护、叫善守,善是善巧方便,守护众生的善根,守护众生的佛性。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曰,王舍大城有优婆塞,名曰贤护,为众上首。】

  这是说明,『贤护』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一位在家菩萨,他跟佛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也在王舍城。佛在王舍城讲了不少的经,所以菩萨有机会参加佛的法会。我们翻过来。

  【大宝积经贤护长者会。】

  《大宝积经》在大乘经里面,也是一部大部头的经典,它总共有一百二十卷,内容非常丰富。有专讲贤护菩萨的这部经典,专门介绍他的,这里头节录了几句。

  【佛说贤护长者众乐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

  佛要是不这样赞叹,谁知道?哪一个人晓得『贤护长者』生活这么快乐?他的快乐,忉利天主,我们中国人讲玉皇大帝,都比不上,都没有他快乐,没有他自在,这是世尊对他的赞叹。所以,一个人的幸福快乐,不在乎他的地位,不在乎他的财富,不在乎他从事某种行业。我们要问,他的快乐从哪来的?真正的快乐世间人不懂,世间人只知道获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以为这个叫快乐。大错特错,这里头没有乐,苦不堪言,哪有乐?那个乐真是经上讲的比喻,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刀头舐蜜」。那个刀刃非常锋利,涂一点蜂蜜,舌头舔舔很甜,舌头一舔,舌头已经割掉了。意思就是说乐太少了,百分之一的乐,百分九十九的苦等着你受,你乐在哪里?我这个比喻是真实的,五欲六尘的享受,愈是享受的多造的业愈重。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透彻,真正的乐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着、没有牵挂,你说那多乐。世间人哪里懂得这些?成天生活在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之中,哪来的乐?我们没有学佛,那就没有法子说,学佛之后要时时刻刻认真反省、检点,我们的心行与什么相应?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你就是与法相应、与佛相应。如果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贪欲与饿鬼相应;瞋恨嫉妒,这个人看得不顺眼,恨透他了,与地狱相应;邪正、是非、真假不能辨别,与畜生相应。

  稍稍涉猎大乘经论,很冷静的观察这个世间,你看世间人很多,一天到晚在路上来来往往的,他们是什么?都是三恶道的人。你仔细观察,有几个人来生还能得人身的?那叫人。来生若能得人身,佛法讲了一个最低的标准,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真正做得不错,可以能打个八十分,来生大概可以不失人身。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身三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我们有没有做到?妄语是欺骗人,两舌是挑拨是非,绮语是花言巧语,恶口是说话粗鲁;意,心里面不贪、不瞋、不痴,这叫十善业。五戒十善都能打上八十分,来生可以不失人身,这一看这一生是个人,来生还是人。如果做不到,心里面只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过不了几天都到三恶道去了。无论他在这个世间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权势、什么样的富贵,你仔细一观察都是三恶道的众生。你才晓得这个事情可怕,这个事情严重。佛法一再警惕我们,生死事大,几个人能觉悟?几个人肯回头?我们再看底下一段。所以真的唯有与法相应、与佛相应的人真快乐!

  【名义集曰,颰陀婆罗。】

  『颰陀婆罗』是梵语音译的。

  【翻为贤护。】

  这是把梵文音译过来,翻成中国意思是『贤护』之意。

  【自护贤德,复护众生故。】

  这是解释这个名号的含义。菩萨能够自己护持自己的德行,同时又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护持德行、善法。

  【或云贤首。】

  或者也翻作『贤首』,首是第一,也就是第一贤德之意。

  【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故。】

  但是佛经里面讲的贤首菩萨不一定是他,他的名字里头有贤首的意思,因为他是等觉菩萨。

  【四童子经现生品经云,东方去此佛剎十千俱胝,有一世界名宝鸣,佛名狮子鸣声如来,有一菩萨名善思议。】

  括号里面讲即善思惟。

  【应托来到此土,化生阿阇世王宫内。】

  这段是为我们介绍说明善思惟菩萨的来历,是他方世界的菩萨到我们这儿来的。善思惟菩萨从东方来的,底下介绍慧辨才菩萨。

  【南方去此五百亿世界,有一世界,佛名宝积善现如来,有一菩萨名寂静转。】

  『寂静转』就是慧辩才。

  【于此舍卫城内,生大居士似师子家。】

  这一段是介绍慧辩才菩萨,从南方世界到此地来。

  【西方去此过八亿百千佛剎,乐音如来所,有一菩萨名无攀缘。】

  『无攀缘』就是观无住。

  【于此波罗奈国,化生大居士善鬼家。】

  这是介绍观无住菩萨的来历。

  【北方去此六万四百千亿佛土,住菩提分转如来所,有一菩萨名开敷神德。】

  就是神通华菩萨。

  【生此毘耶离城大将师子家。】

  这个地方说明这四位等觉菩萨,他们以应化身参与世尊的法会。如果不是佛为我们说出,我们见到这些人,也不知道他的来历。他所示现的跟一个凡夫没有两样,但是他的受用,就像前面佛为我们讲贤护的快乐,忉利天都比不上。忉利是讲忉利天人,帝释天王是忉利天主,天人、天主都比不上。

  【此四童子与无量大众,共来娑罗双树所,恭敬供养。】

  『四童子』就是这四位菩萨,佛为我们介绍这四位菩萨,这一次的介绍集结就成为《四童子经》。介绍当然很多,这个地方只节录了一段「现生品」,说明他们四个人的来历。

  【月灯三昧经第三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閦佛,与那由多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

  从这一段经文上来看,『香象菩萨』应当是化身而来的。前面这四童子这四位菩萨是应身而来的,应身住在世间的时间长,化身的时间短。应身就是到世间来投胎,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应身。而化身的非常之多,同修们要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你会看到虚老和尚好多次遇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化身,变化一个老人。虚老和尚朝五台的时候,走在路上生病,四周都没有人烟,在最苦难的时候,菩萨变化一个乞丐来救他、来帮助他。他问他是什么名字,他说他叫文吉,住在五台山底下。以后他到了五台山去打听这个人,这个人在路上救了他好几次,人家告诉他,没有这个人,这个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这是化身菩萨,这种事情确实是有。

  诸位从台湾来,也许听到台湾周邦道夫人曾经遇到地藏菩萨,那也是化身。这是抗战胜利之后,他们住在南京,她南京的房子我去过一次,庭院很深,从大门,大门里面是很大的院子,走到里面的房子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那个时候周先生一家都没有信佛,有一天有个出家人到她家里来化缘,化香油。周夫人没有给他,这个法师就走了。走了以后她忽然想起来,他们家从大门要进到里面要经过三道门,但是这三道门都没有开。她那个时候就想,他怎么进来的?没有人给他开门,他怎么进来?以后他走了,不见了,不见了也没有人开门,他怎么出去的?这个问题她就怀疑了好多年,以后到了台湾跟李炳老学佛,就把这个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跟她讲,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以后她就写了一篇文章「遇地藏菩萨记」,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这个事情原原本本记载得很清楚。化身,那不是假的,说话说了好多话,跟她化五斤香油没给他。所以我们看这一段,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閦佛那边来,应该是化身而来的,前面是应身而来的。

  【甄解云,其余智幢、宝英、中住、制行、解脱等,虽未见经证,准前思之,必应是他方来大士也。】

  实在说,这些菩萨我们现在没有看到经上为我们介绍。实在说,经典浩如烟海,谁能把这个经典仔细看过?这是一个困难问题。纵然有看,而大意疏忽的太多了,我们现在自己看经也是如此,常常疏忽掉,去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才注意到、才看到。何况世尊当年所说的一切经,传到中国来的有限,并不是完全传来的。由于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经书很笨重,古时候传到中国来的经书是贝多罗叶写的,贝多罗的树叶写的,那个时候没纸,写在树叶上。那个树叶有一点像我们的芭蕉叶,像香蕉树的那种树叶,但是它比香蕉树叶好,香蕉树叶很脆,很容易折断,它不容易折断。把那个树叶一张一张采下来,在上面写字,通常一片树叶裁这么长长一条,大概写四行,顶多写六行,两边打洞用绳子穿起来。你就想到那一部书多么笨重,几十匹马匹拖着那么重的经典,没有几部,其实不多。因此印度法师到中国来,也是仔细的在挑选,中国法师到印度去取经,也是很谨慎在里面去选择。选择适合于中国人的,选择最好的、我们最需要的,以这个为第一优先、第二优先,其它的只好舍弃,太多了,带不动!

  因此,许多这些菩萨名号,虽然在经典里面见过一次、二次,没有细说的,可能一些介绍的经典没有到中国来;也很可能到达中国来,没有翻成中文,从印度来的梵文经典很多,也不是统统翻过来。在翻译里面,我们又再做最后一次选择,也把翻译有第一优先、第二优先,到后来也就舍弃掉了。所以世尊留下来的经典,并不是完整的,实在讲少分,还不是多分。以《华严经》做个例子,《华严经》现在翻成中国文的,三次翻译,合起来大概只有原来经本的一半。经典上告诉我们,《华严》总共是有十万偈,十万颂,但是现在晋经,就是《六十华严》是三万六千颂,差不多是原经的三分之一。唐朝翻译的八十卷《华严经》,增加了九千颂,总共是四万五千颂,一半还不到。贞元年间,将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全部翻译出来,补足八十卷里面的,八十卷里面的「行愿品」只有原来经文里头的一半,二十一卷,增加一半。所以,总共不过是五万颂,原经的二分之一而已。现在《华严》的梵文的原本已失传,现在可以说保存最多的这部分就是中文的译本。这是古时候,经典的传译都非常艰巨、很不容易,所以佛是不是详细说过,我们就不得而知。但是根据一般常识来判断,佛是很可能都为我们介绍过,但是这些文献已经不存在了。准前思之,必应是他方来的大士。

  【甄解曰,初列贤护等十六正士者,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

  这个经的开端,上首大众我们都知道他是表法的。而将在家菩萨列了这么多的人,这是显示,『彰』是非常明显呈现出来,这个法门,净土法门《无量寿经》,『不以出家发心为本』。它主要是度哪些人?是度在家人的。它的主要对象,这跟中国古来这些祖师大德说法完全相同。像善导大师所说的,这部经、这个法门,主要就是度六道里面这些头出头没的众生,不干大小圣也。与菩萨、声闻这些大小乘的圣者,跟他们不相干;换句话说,他们是附带的,主要是度凡夫。

  【次列他方来者,彰十方佛土中,悉以此法为出世大事故,共来精进求此法。】

  为什么十六正士里面大部分都是他方世界来的,这是什么意思?显示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以这部经典、这个法门普度一切众生,平等成佛。这是显示这个法门、经典跟其它一切经典、法门不相同,说明其它一切经不是普度十方一切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讲的,对象就是度我们地球上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但是说这部经的时候,他方无量无边的这些菩萨都来参加这个法会,说明这部经典、这个法门,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共同弘扬的。所以都是『以此法为出世大事』,出世是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这些菩萨,十方菩萨们来参与法会,表示这个意思,显示法门不可思议,经典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就介绍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5 09: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