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134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四八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48
经本三百九十六面,第二行:
【今加为十。谓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
这是清凉大师将勒那三藏所说的七种礼,他老人家再加三种合成十种。《华严》都是以十来表圆满,所以大师在注疏的时候也采取《华严》的体例,将它补充为十种礼。第一种就是我慢,我慢虽然有礼拜的形式,但是没有恭敬心,这种礼拜就叫作『我慢礼,如碓上下』,这个碓是从前舂米的,像六祖大师在黄梅舂米,踏的那个碓是用脚踏的,这个碓上上下下的,那是没有恭敬心的,所以用这个做比喻。我们在《坛经》又看到法达禅师到黄梅去参学的时候,见到六祖当然一定要礼拜,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着地,六祖看得很清楚,所以拜完之后就责备他,你既然行礼,这心里头不恭敬,存的有傲慢心,就被六祖看穿了。所以六祖问他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就说,他读了三千部《法华经》,也很不容易了,所以他是因为三千部《法华经》值得骄傲,所以给祖师礼拜的时候就显示出来,这是一类的,这个不如法,没有恭敬心。这个《钞》容易懂,我们就不说了。
【二唱合礼。】
『唱合礼』也是没有恭敬心,虽然头也着地,但是跟着大家一起就是闹哄哄的,这样的礼佛拜忏,是这一类的,总而言之,是心不清净、心不恭敬,所以是:
【此二非仪。】
这不是仪式,这是不如法的。
【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
就是我们现在一般礼佛所行的五体投地,『五轮』就是五体,我们的头顶、两个手、双膝,这是五轮着地,就是五体投地。『捧足』就是接足礼,捧足我们礼拜的时候翻掌,这个掌翻过来捧佛趾足,我们向礼拜某一个人意思,就是接,让他的足站在我的手上,这是『恭敬礼』。底下这一段批注注得很详细,就是礼拜一些微细的动作,以及礼拜时候的观想,这些动作我想同修们多半都是老佛教徒,都学得很熟,那观想不一定要照清凉大师这个方法,我们专修净土的人,我们礼佛一心就想阿弥陀佛,一心专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收的效果就很大,收的效果也非常的殊胜。我们再翻过来看三百九十八面:
【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
这『无相礼』,说实在的话,不是我们现在能够学得到的,我们知道就好,知道佛教里面有这种的礼敬,这是离一切相。像《金刚经》上所说的「离四相、离四见」,然后五体投地,这个礼拜这个形式跟我们是一样的,但是境界完全不相同,就是心里头的境界不一样,我们是着相,他是不着相,不着相称之为无相礼。
【五起用礼。】
起的是什么作用?
【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
这个境界比前面还要高一层,贤首就是华严宗,他们采用的是贤首大师,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为五教,天台家判为四教,他判成五教,五教就是小、始、终、顿、圆。用五教来讲「无相礼」就是属于始教,大乘始教,这是从空门入,这『起用礼』就是大乘终教,就是大乘快要到圆满结束的时候。前面无相是大乘的开始,这个到大乘的终了,它的作用就更为广泛,所谓从空入假,无相是空,起作用是从空入假,入假才能利益一切众生,假如不入假,假就是九法界,他要不回过头来,他个人能得利益,不能利益众生,这个起作用就是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一定要给众生做榜样,不但有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他要做出榜样给我们看,这就是作用。
【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我们要问『法身』是真如本性,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心本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自性是最尊最贵,以最尊重的心、恭敬的心对待自性,这叫『内观礼』。那外面他还礼不礼拜?说实在的话,不重外面的形式,如果不为利益众生,他端坐在那里,那就是礼,不一定有礼敬的样子。他接引众生一定要观众生的根性,众生要没有这个程度,不能契入这个境界,菩萨一定还是五体投地拜佛、拜菩萨,作样子来教他。假如对方根性很利,契入心性甚深,那就不必要。所以诸佛菩萨说法度生,这个说法里面包括身教,无非是契机契理,理机双契才能令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
【七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
这是五教里面第四种顿教,小、始、终、顿、圆。前面几种都是属于终教菩萨,由此可知菩萨接引众生确实是方便多门。今天有一位同修来看我,提到佛菩萨,这些祖师大德们接引众生,所教的方法往往都不一样,许多人教的,那不一样的情形,我们不难理解;最难懂的一个人,一个人教很多人,教的方法也不一样,于是觉得奇怪。他们举印光大师的例子,看《印光大师文钞》,印祖对这个人这个说法,对这个人讲要念观世音菩萨,对那个人说专念阿弥陀佛,到底怎么个念法好?来问我的这个同修刚刚好他是个医生,那我就好讲话,你做医生给病人处方开方子,给这个人开这个方子,给那个人开方子又不一样,佛菩萨对众生讲经说法就是开药方,看你害的什么病,哪有一定的方子!他就恍然大悟,就明白了。
纵然是一个人,印光大师接引的众不相同,你看他有的教人要读这个经、读那个经,教他很多。有的教人是专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要读,个人根性不相同,有一些文人习气很重喜欢读书,要叫他不读经,那他算了,佛也不学了,掉头就走了。为了这些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