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67|回复: 1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关于三果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67203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三果的讲记敬摘点滴


...性本具的智慧,唯有自性般若才能普照虚空法界;“照”的作用就是起感应道交。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都在佛光注照之中,不但现前众生的心念佛知道,即使是无量劫前,我们微细的念头也在般若智光之中。我们听了这些话,读了这些文字感到很希奇、感到不可思议。实际,十方三际是一体,没有前後、没有广狭、没有浅深。这在自性般若光明才看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一真法界,因此它有这麽大的德能,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主火神所表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迷关破除之後,业障、烦恼、习气才能够断除,而後觉悟了,悟了之後才真正得乐。众生烦恼习气还没有除的时候,这个时候与诸佛如来就不能产生感应,在前面我们都将这个道理给诸位报告过了;是我们的心、境跟如来果地上不相应。
大乘经上常讲,众生一念微善都能感动诸佛菩萨;一念是讲时间短促,一刹那,时间很短;微善,极其细微的一个善念。我们想想这一种微细的善念,一念的微善我们哪个人没有?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有。为什麽我们不能感动诸佛菩萨来示现?不是佛讲错了,还是我们望文生义,曲解了“一念微善”。实实在在说,我们每一个众生乃至於地狱众生,善根福德都相当具足,哪里只微善?为什麽还堕在三途?虽有善根、虽有福德,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它不能现前,这个把它障碍住了,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经上所谓的是一念微善现前,没有障碍,或者是有障碍,这个障碍很薄弱,好像很轻的云彩,稍稍风一吹云彩就吹掉了,这样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现前。又何以说他是一念微善?这一念微善是性德的光明。譬如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他怎麽降生到这个世间来?这个世间有一些,也就是一念微善现前,感得佛陀到这个地方来应化,应以佛身而得度之,所以现佛身来度众生。虽示现佛身,这些有善根的人不认识佛,也不可能向佛请教,更不可能向佛学习。这就是说明他一念微善现行,佛来了。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定有诸佛菩萨来帮助这些善根福德成熟的众生。在经上讲,他们最初得力於五不还天里面的净居天人,净居天人都是修行证果的,在一般经论里面说三果圣人,都是小乘三果的圣人。他们看到了,看到佛应化到世间来了,世间这些众生不知道向佛请法,他们来示现、来启请,代我们启请。不仅如此,我们在佛家常常听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许许多多诸佛如来示现外道,示现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乃至於童男童女,各个阶层普遍的示现,他们起带头的作用。听说这个世间有这麽一个大智慧的人、大学问的人、大德能的人都来皈依,都来亲近佛陀,做佛的弟子,带动整个的社会,把那些一念善根成熟的众生都接引到佛门来,这叫做一念微善,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在佛法里面,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题比我们这部经题更明显,把修行的纲领给我们说出来:清净、平等、觉。虽然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也有次第。次第从哪里修起?从清净心修起,这是对中下根性的人来说;如果是上上根人,他从觉门下手。清净、平等、觉三个门,上上根人可以从觉门进来,像中国的禅宗、性宗,他们从觉门。教下,他们从正门、从定门,从戒定这个法门。净土宗是从净门,从清净心。由此可知,离开了觉、正、净,违背了清净、平等、觉,虽有善根福德现前,也没有办法产生感应道交的作用,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是说大乘佛法入门的一个诀窍,无论是在解门或是行门,不认真求学就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大光普照”里面起用的意思。第四尊:
【众妙宫殿主火神。】
“宫殿”是表慈悲、表覆育,前面已经跟诸位报告过了。“众”是众多。众多是从事相上说,事相无量无边,这些境界相是由众生性识所变现出来的。大乘经上笼统的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讲的“众”。不但事众多,理也众多,有事必有其理,理跟事都非常复杂。一尊佛陀教化一个大千世界,我们讲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叫一佛土。今天我们在经上看到,诸佛如来无量无边,换句话说,佛国土就是大千世界也是无量无边。每一个佛国土里面都有十法界,十法界就太多了,不是数字能说得出来的,众多。
“妙”,这个字的意思很深,《般若经》上常说“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叫妙。谁能看得出来?觉悟的人看出来,太妙了,他看出什麽?看出来原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佛所说四谛的道理。「不可令异」:没有法子改变,这是一定的,是决定的,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不可更改的,没有人可以改得了。「佛说苦谛」:佛所说的这个苦谛啊!「实苦,不可令乐」:佛所说的这个苦谛是真实的,这种苦可以改变为乐的吗?不可以的,决定就是苦的,苦得比黄连还要苦,你没有法子改变它的味道。「集真是因」:集就是苦的因,集聚烦恼就是苦的因。苦呢?就是集的果。「更无异因」:没有旁的道理可说的,苦就是苦,乐就是乐。聚集很多的烦恼,就会有苦的,更无异因,没有两样的道理。「苦若灭者」:苦若是灭了,「即是因灭」:就是苦的因灭了。「因灭故果灭」:因为苦的因灭了,所以苦的果也没有了。「灭苦之道」:灭苦有个道,要修这个道,你若是不修这个道,那麽,苦是不能灭的。「实是真道」:这个灭苦的道,就是真正所应该修的道。「更无余道」:再没有旁的道可以把苦灭了。「世尊,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诸比丘」:说这一切的比丘啊。「於四谛中」:现在所有的比丘对这四谛法。「决定无疑」:一点怀疑都没有,大家都相信佛所说的这个道理。
三、断疑流通
1、显示余疑
於此众中。所作末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证决流通这一分里边,又分出第二科,就是「断疑流通分」,断众生的疑,而令众生生信,断疑生信流通分。那麽在这一个「断疑生信流通分」里边又有三科:?显示余疑?为断彼之疑(为断一切众生的疑)?为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
「於此众中」:阿冕楼驮说,这个法会大众里边。「所作未办者」:所作已办,不受後有,这是修道人最後的成就。所谓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把你这个心制到一起,所有一切的事情就都办完了。你就是因为不能把心制之在一起,在一处,所以你什麽事情也没有办好。那麽所作未办者,就是修道没有修成,还差一点,还没证果的这些人。「见佛灭度」:自己的本份事没有做好,见到佛入涅槃。「当有悲感」,这一类人一定会痛哭流涕,悲哀不止的。
「若有初入法者」:若刚刚明白一点佛法,就是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这一类人。「闻佛所说」:听见佛所说的法,「即皆得度」:他们都会即刻得度了。「譬如夜见电光」:就好像晚间见著电光一样的。「即得见道」:在这个时候即刻就悟道了,得到三果的阿罗汉。「若所作已办」:这是证到四果的阿罗汉,这叫所作已办,不受後有;也就是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不必再来做人,了生死了。初果、二果、三果,生死还没有完全了,等证得四果阿罗汉,见、思二惑都断了,也没有见惑,也没有思惑。没有见惑,就是对著一切的境界,都不会被境界所转了。没有思惑,就是心里没有妄念,什麽妄想都没有了。说是没有妄想,但是只是粗的妄想没有,细的妄想还是有一点。
什麽叫见惑呢?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境界来了,就生出一种贪心,或者爱心,迷恋这个境界,对这境界不明白。见著一个什麽东西就贪,譬如见著这录音机,心里就想这录音机真好,它录下音就会说话,这真是一种妙,是一种物质的神通。我若是有个录音机,你说多好!但是录音机要用钱买,可是想买录音机而没有钱,於是就打了妄想,我去偷,去打劫。打劫为什麽呢?就为了买个录音机。那麽这就是迷了,对境起贪爱,起出一种贪心和爱心。对物质是这样子,对其他一切也都是这样子,都是见著境界来了,就生出一种贪心和爱心,生出一种情感来,这样对境起贪爱,就叫见惑。
什麽叫思惑呢?思惑,就是思想的迷惑,思想的不明白。思想不明白,就迷理起分别,对理论不明白,於是在理论上生出种种的分别来,这是这样吗?不一定。这是那样吗?或者又不对。在心里头想来想去,总是有个分别心,这就叫思惑,迷理起分别。
初果断了见惑,见惑有多少品呢?有八十八品那麽多。思惑呢?有的说九品,又有的在教理下说有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另外还有尘沙惑,尘沙惑就像虚空中的尘和沙那麽多,这太多了,细得没有法子计算。在我们的一念之中就有九百个生灭,有九百个生死,所以尘沙惑是计算不出来的,有恒河沙数那麽多,有微尘那麽多。这尘沙惑,也就是我们心里的妄想、念头。不是想这个,就是想那个,想得不知多少,在那个微细微细的地方,你还觉察不到时,那妄想就生出来了。等证得四果阿罗汉,见惑、思惑、尘沙惑都断了,但他只是断了粗的,那个微细微细的还没有完全断。所以这叫「所作已办」,也就是没有什麽事情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所以生死了了,了生死了。「已渡苦海者」:已经超越生死的苦海,到了涅槃的彼岸。「但作是念」:但是这个四果的阿罗汉,他们还有一种念头,就作这一种的...(●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1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