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8|回复: 3

[其它] 世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6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金刚经讲义节要讲记十二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一小段是尊者请法之词,在这一段里面他提了三个问题,而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世尊就是为我们解答这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大乘佛法里面最基本的问题,无论修学哪一宗、哪个法门,关键就在此地,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到,修行证果就不是难事。因此这部经可以说是整个佛法的纲领,修行的大原则,就是连念佛求生净土也不能够违背。这个问的言词里面,首先我们要注意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在哪里?我们算得上「善男子、善女人」吗?如果我们有条件符合这句话的标准,换句话说,《金刚经》就正对我们的根机,所谓是契理、契机,也就是正对我们说的。因此这个字不能不说一说。本经是大乘经,江味农居士判这部经为大乘至圆至顿之大法,的确跟古人所判的不相同。古人的判法是大乘,始教带圆,大乘始教带圆,没有像江味农居士判得这样的干脆。但是江居士的说法很有道理,他的那些道理都在本经之中,一条一条能够为我们指陈出来。我们细细去观察,他判的的确是很如法,绝不是随便说的,也可以说,这是他四十年受持《金刚经》的心得。

  因此这个善的标准就是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三福,净业三福,那是善的标准。三福第一条是人天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六道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二条所说的是二乘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声闻、缘觉里面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是大乘之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四句前面三句是自行,后面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必须具备这三条十一句,那就是此地所讲善的标准。我们可以反省,我们有没有具备这十一句?果然具足,刚才说了,那就是本经的当机者;若不能完全具足,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世出世间一切法只有这是真的,其它不是真实。

  这样的人,这他发心,你看大乘善人第一个就是发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心发了。心是发了,那个心要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哪里?我们妄念很多,这些妄念要怎样把它降伏?也就是说如何把这妄想消除,就是『云何降伏其心』,这是修行人的根本问题。这两个问题要是有办法解决,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没有不成就的。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妄念太多、烦恼太多,虽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条件要一心不乱,那才能往生。一心不乱有功夫浅深不等,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别?就是一心不乱的程度不一样。通常我们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就是大的区分来说,细分可以讲各个人都不相同,所以生到西方世界品位差别很大。但是最重要的,咱们念佛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念到清净心现前,这样往生才有把握。

  须菩提尊者问的这三个问题,这个批注里面简单的为大家介绍。「大论云:从因至果,有五种菩提」,所以菩提心里面也很复杂,也不是很单纯的,虽然发菩提心了,那个发心也有浅深不相同。《大论》是《大智度论》,凡是《般若经》上讲的《大论》都是指《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有一百卷,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批注。这里面说从因至果有五种菩提,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这也就是说,觉悟有浅深程度上的不等,这把它区分为五种。第一种「发心菩提」,这十信位的菩萨。此地所说的都是指大乘圆教,所以它的标准都相当之高。这个叫发心,菩提心发起来了。第二种叫「伏心菩提」,心确实伏住了,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云何降伏其心」。前面所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是十信位发心菩提,心虽然发了,妄想分别执着有时候还会起来,还没有完全伏住,所以只称它作发心。这个伏心菩提的心伏住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有很深的定功,妄想分别执着不会再起现行,这叫做伏心。

  第三种,「明心菩提,初地到七地」,明心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是天台家所说的「分证即佛」,虽然不是圆满佛,分证佛。第四个,「出到菩提,八地到十地」。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看得出来,世尊在经论里头常说菩萨修行证果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能够达到伏心菩提,证三十个位次,那个十信不算,从十住算起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祇劫,证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证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由此可知,这修行证果愈往上面愈难,愈往上去愈难,这是讲普通的法门。般若法门也不例外,般若在一般大乘里面讲这是顿超的法门,依旧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到第五这叫「无上菩提,如来果位」,这个叫究竟觉、圆满觉。下面说,「正等正觉属因」,凡是发菩提心的菩萨都叫做正等正觉;「无上属果」,这是我们讲绝对的因果论。在一般讲前面这个位次是因,后面就是果,譬如说十信是因,十住就是果;十住是因,十行是果,往后面看是果,往前面看是因。

  「问意有三」,须菩提为什么要问这个话?「一,凡为菩萨,须发菩提心,故先问」。凡是菩萨,也就是说凡是修学大乘,一定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那就不是大乘人。菩提心是什么?也要说一说,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三心一个是体,直心是体,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是用,用为什么有两个?一个自受用,一个他受用;换句话说,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用就有两个。深心是好德好善之心,叫深心,自受用的,好德好善;他受用的大慈大悲,所以大慈大悲不是对自己,是对众生的。我们要问,这好德好善,德、善是什么?德、善就是定慧,定是德,慧就是善。菩萨自己受用就是定慧,常在定中,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定跟慧可以互为体用,定是体,慧是用;慧是体,定是用,它可以互为体用的。这个好善好德不是指别的,就是指的定慧,这个我们不可以误会。

  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名词跟《起信论》不一样,这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格外明显。论里面讲这个菩提心之体是直心,经上讲的「至诚心」,那个直心很难讲,也很不好懂,一般讲直,什么叫直?当中没有委曲之相,这个叫直。可是我们还很难体会。说到至诚我们的概念比较上清楚一点,真诚,真诚到极处,这就是菩提心之体。菩提心实在讲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就是真如,体是真诚到极处。有很多同修自己以为我的心很诚、很真,到底这个真诚的标准在哪里?几乎每个人都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不是跟佛菩萨的标准相同?不见得。这样你以为的菩提心不是佛说的菩提心,这是很难体会的,很难懂得的。过去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了个定义,他说的定义跟佛法里面说的很接近,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有一个念头就不诚,要到一念不生这是诚。所以说诚,诚它不明那也不行,那不是菩提心。如果只是一念不生,六道里面的无想定也是一念不生,他的果报在四禅无想天,他的心不是菩提心,那个心在佛法里讲无明心,他无明,虽有定,里面没有慧。

  菩提心是定慧均等,定慧两个是平等的,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所以它不是无明。有慧没有定那就变成妄想,有定没有慧就变成无明,都不是真心。真心起作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自受用当然是好善好德。他受用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心没有条件。发这样的心才叫是菩萨,这发了菩提心。我们看看在台湾,学佛的同修很多,不少人都受了菩萨戒,菩萨戒受了,菩提心有没有?如果没有菩提心,那个菩萨戒是假的不是真的,哪有菩萨不发菩提心的道理!这个说法,就是经论的讲法,虽然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依旧是不容易体会。我们看古德的注疏只可以说领会一个含含糊糊,不很明确。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亲证这个境界。

  可是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好懂,那真叫直截了当,他说真正发心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种讲法的确蕅益大师以前没人讲过,我们查遍经论、古来祖师大德的注疏都没有这个说法,这是蕅益大师首先说出来的,第一个说出来的。我们仔细去想想,他这个话很有道理。净土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法,可以说自古以来几乎大家公认的,净宗是圆极顿极的大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到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立刻就证得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什么地位?这个地方讲的七地以上。在这个地方讲,那是出到菩提了,七地以上的,那当然是无上菩提心了。所以我们遵循蕅益大师这个解释就很容易理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定要发心求生净土,这一生那就真正成就,真实的成就,是不可思议的成就,绝对不是普通的成就。这是先问,因为这是大乘法,大乘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

  第二,「初发心,不能如佛之随缘安住,故次问住」。初发心的人,心虽然发了,功夫不到家,不知道心要安在哪里好。在中国,禅宗二祖就为我们表演这个样子,慧可大师初见达摩的时候,那也相当不容易,冬天下雪,雪很深,淹到膝盖,他跪在雪地里面跪了很长的时间。达摩在打坐,理都不理他,最后他无可奈何,他用刀把自己的手臂砍断,拿这手臂去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看到,你何苦来?你来找我求什么?他只回一句话,我心不安,求达摩大师为我安心。达摩祖师手伸出来,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达摩的雕像,手伸出来,就是那个姿势,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也的确是很聪明的人,回光返照,心在哪里找不到,他就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里。达摩祖师回答他一句,我替你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在这一句话当中就领悟。所以世尊在此地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为什么无所住?因为心不可得。心要真有,那的确是要找个地方安住,心没有!后半部说得更明显,「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把心安住在哪里?无住就对了,不要去再打妄想。

  第三个问题,「又以妄心数起」,妄心就妄想、妄念,「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佛的生活很悠闲、很自在,没有妄想,我们的妄想这么多,这个妄想要怎样降伏?这个的确是根本问题。所以问了这三个问题。

  「得人身闻佛法,必要发大心,方能修大行而证大果」。大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之心。诸位同修们闻到佛法,发愿学佛,第一个求授三皈,三皈是什么?这不能不搞清楚,三皈就是教给你发菩提心。菩提是觉,皈依佛,皈是回归,从哪里回?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心,依觉悟,觉就是佛。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他不用佛法僧这个字样,他教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们的确看到觉正净容易体会,看到佛法僧容易迷惑。由此可知,他在那个时候用这三个字,大概在唐朝那个时候,一般传授三皈就不太容易叫人真正体会到三皈的意义,可能意思就相当含糊,他不用佛法僧,用觉正净。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叫正知正见;换句话说,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第三个皈依净,清净,净是僧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净而不染,这是僧宝。所以传授三皈就是把佛法修行的纲领教给你,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从今而后修什么?修觉正净。我们过去是迷邪染,从迷邪染回过头来我要依觉正净,你发这样的心叫觉心,这不迷了。现在人说我皈依了,皈依某个法师,那完蛋了,那你这个迷邪染上又加上迷邪染,那还得了吗?那大错特错了。所以要发大心。

  觉心广大,觉心里头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了,觉悟到六道生死轮回的可怕,这个人算是真的彻底觉悟了。决心要脱离六道轮回,了生死出三界,这就是修大行,大行就是指这个,决定能够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的,这个修行叫大行。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可以说一切大乘法门都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这个得大果就不简单,我们想想,这许多法门哪个法门证的果最大?无过于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正大果。凡夫往生证阿惟越致,这个不可思议,菩萨往生一定就证无上菩提。你看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菩萨求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求生极乐世界,这些都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他们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还不是为了早证无上菩提。因为纵然到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要想证得无上菩提,我相信那个时间很长。从这个地方看,第一个阿僧祇劫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祇劫七个位次,第三个阿僧祇劫三个位次,想想最低限度,等觉菩萨要证无上菩提也应该要一个阿僧祇劫,按照这个比例来推算,也得要这么长的时间。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就证得了,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这是许多菩萨都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都愿意见阿弥陀佛的道理,就是得大果。

  我们今天很幸运得人身闻佛法,闻净土法门,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那真的是大心大行大果。我们这一生当中是不是真的能够证得?这得要问自己,这个权不在别人,完全在自己,只要自己老实念佛就决定成功。念佛不能往生都是不老实。老实的条件是什么?《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说得很好,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老实。他特别警告我们,念佛人最忌讳的是夹杂,不但世间法不可以夹杂,佛法也不能夹杂,夹杂佛法也不行;换句话说,这个法门没有别的,专精,一门深入。

  在近代,我们看到倓虚老法师为我们说的谛老法师的一个徒弟,这个徒弟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四十多岁才发心出家。在我们台湾四十多岁算很年轻,可是诸位要想想,大陆那个时候四十多岁,老人!这么大的年岁才出家,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所以谛闲老法师很慈悲,虽然给他剃度了,不让他住在寺庙里面。住在寺庙里面早晚两堂功课他都不会,想必这个人很笨,这两堂功课不会,别的师兄弟欺负你,那个日子就很难过。也不叫他去受戒,当然大陆上从前戒期五十三天,那也够他受的,所以不必受戒了。到乡下找个没人住的破庙,叫他一个人在那里面念佛,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就一直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这个徒弟了不起的就是听话,老师怎么教他就怎么做。他这样念了三年,念成功了,预知时至,没有生病,站着往生。

  这是我们可以说近百年来往生瑞相之好的第一个人,他站着走的。谛闲老法师住在观宗寺,那个小庙距离老法师住的地方还相当一段距离。那时候交通不便,要跑路到那去找他,老法师再回来看他这徒弟,往返三天。他死了以后还站三天,等他师父来给他料理后事,死了以后还站了三天,就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会,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老法师的录音带我们把它做成CD片,希望能够长远保留下去。他是北方人,怕大家听不懂他的语音,我们有找到他的同乡,从他的录音带把它写出来,现在印在《念佛论》的后面,诸位可以看,那叫做老实人。可见得这个事情不难,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的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所以他三年能够成功。

  我们念佛,我想在座同修都不止三年,连一点消息都没有,什么道理?不老实,这不老实,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那就不老实。所以真正念佛人要记住,世出世间的拉拉杂杂事情与我不相干,我管这些事情干什么?这些事情不需要我知道的、不需要我过问的。我们要紧的就把这句佛号牢牢的抓住,那就对了,这样就能自行化他,就能够自度度他了。虽然一生没有说法,像谛闲老法师这个徒弟,从来没有给人说过佛法,但是你要晓得,他度了多少人?他度的人太多了。倓虚老法师在香港常常拿他做例子劝人念佛,多少人听到受了感动。这就是他度化众生,不必用言说,做出样子来给人看,告诉大家照这个样子就行了,就能够成功。谛闲老法师对他很赞叹,说他比一般有名大的寺庙里面方丈住持、讲经说法的法师高明太多了,那些人不能跟他相比。这个话都是真实的,都不是假的。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善财每遇善友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这是《华严经》上的一段经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次跟善知识见面大概意思都是这样,都是这几句话。首先说明我已经发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之心,也就是求成佛之心,但是不晓得怎样学菩萨行、怎样修菩萨道。道就是存心,就是前面所讲的「应云何住」,那个心要住在哪里?而菩萨行就是「云何降伏其心」,那是菩萨行。可见得善财童子向善友请教的跟须菩提尊者在此地跟释迦牟尼佛请教的完全相同。「是知发大心者,必修大行」,除非他没有发大心,发大心的人他的愿行一定大。「住、降,正修行之切实下手处也」。这个心怎样安住,怎样降伏妄心,是修行人真正下手的功夫。对这个事情要不能够透彻了解,功夫自然不得力。许多人修行多少年,功夫不得力有原因的,不要说修其它的法门,就是念佛,念佛功夫也不得力。所以这次我们选讲《金刚经》目的就在此地,帮助大家念佛能够得力。要把不得力的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来消除,我们这一句佛号就会念得好了。

  「然此二问,实在相资。以觉心住,则妄心不降而降。妄心降,则觉心不住而住也」。问的虽然两句,其实住降是一体之两面,一个问题解决,
发表于 2020-6-9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善哉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5 06: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