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75|回复: 24

[其它] 法妙音》第三册因果的奥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  
益西彭措堪布




因果的奥秘  
  思总业果  
  思别业果  
  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深信业果之总结  
  《因果的奥秘》思考题  
  十善楷模  
  科判  






思总业果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人类作为具有智慧的有情,总是在以自己的智力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不断寻求安乐之道,但始终没有得到圆满正确的答案。
两千五百多年前,本师释迦牟尼佛苦行成道,彻底照见器情世界所摄的万法都是遵循因果规律,以如是因、如是缘而现前如是果,而且决定安乐和痛苦的因素,唯一分别是善、恶。
为了将一切众生安置在安乐的果位,大悲的佛陀以深浅广略不同的方式再三宣说因果的至理,让人们在认识苦乐因果的规律之后,能自觉地转入安乐的轨道,用自己的智慧去打开内在深广的安乐之源。这样一种能普遍利益一切生命的因果学说,经过菩萨们不断宏扬,千百年来,在善良而有智慧的东方人心中,已经深深地扎下根,成为牢不可破的理念,一切行为的取舍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可以说,这样一种真理对人类起着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开发生命内在善心与智慧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但是,近代由于科学的崛起,人们过分崇拜外部物质世界表面的辉煌成就,由唯物至上的偏执,障碍了对内心世界奥秘的认知。以往以因果观念为核心、随善恶标准取舍行为的方式,被随心所欲、颠倒善恶的盲目行动所取代,因果的观念正在逐渐泯灭。人们对于遍及一切时空、一切行为的业果相,茫然不知,反而认为三世因果是禁锢人性的宗教思想,清规戒律是压抑人性、使人性不能自由伸展的枷锁,只有把因果报应的学说彻底推翻,才能解除精神上的禁锢,获得自由和幸福。
由于对苦乐因果的愚昧不知,现代人的行为随意放纵,道德沦丧、人心日下,由此导致种种自然灾难、家庭危机、身心疾病、社会动荡的问题频频发生。整个世界从有情身心到自然界,从个人到社会,都在走向自我毁灭的绝路,而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业果愚。
事实上,安乐的源泉是善,如果能透视安乐和善的必然关系,从而生起胜解,就能打开通往安乐世界的大门。不论是暂时的健康、长寿、财富、和谐的家庭、社会、生态,还是未来长远的安乐,都可以通过把握因果而取得。
由此可知,如果失去因果观念这个根本,人类就会疯狂地趣入恶业之中,引发暂时和长久的灾难。相反,如果人类内心能建立因果观念,就会因此而获得拯救。
为了重新谛造一个安乐的世界,我们按照摄集圣言心要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深信业果部分,逐步来认识宇宙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奥秘之一——因果的奥秘,从而引发出一切善乐的根本——对因果的深忍信。
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四、深信业果之总结
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 中分三:一、思总业果;二、思别业果;三、思已正行进止 之理。
前三个科判的次第之中,隐含着一个道理:前二“思总业果”和“思别业果”,是“正行进止”最根本的因。如果未能数数如理思惟总的业果(包括业果的四条道理、别别的十业、十业果)和特别业果(八种异熟功德及八因三缘等),就很难发起后面的如理取舍。我们断恶行善的心往往很疲软,意志力薄弱,不能在人事、环境中保持操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呢?如果不能找到病因,心不可能会转变;相反,若能找到病因,在因上对治,自心决定会转变。那么病因究竟何在呢?就是因为缺少由数数思惟所引起的胜解。在没有思惟总别业果之前,人都是处在一种愚痴的状态中,体现为身心行为大胆放逸、盲目任性。若能针对此因对治,在因上反复如理思惟业果,引生不可夺的胜解,那么,一切三门所作决定会被这个胜解所摄持,而不被任何邪师邪说所动摇,即使身处万人造恶的环境之中,也能坚持原则,洁身自好。所以,如理思惟之后,将令身心转入谨慎取舍的稳固修行之中,从此知道畏惧业果、防护三门,而有一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气象。
甲一、思总业果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  二、分别思惟
初中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二、分别思惟。
乙一、正明思总之理分三:一、略说  二、广说  三、摄义
丙一、略说
今初。初中有四。
业果的道理分为四个部分。
一、业决定:这三字的含义很重要,由此能引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方法论。
这个世界一切的人事物,包括天体的运行、草木的生长、个人的命运、社会的运行,是由谁决定呢?以佛法而言,唯一是由业决定,不是以上帝决定,不是由君主决定,不是由“我”决定,不是无因无缘产生,这些都是愚昧的说法。只有业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她像一位画师,绘出天堂、地狱,绘出欢乐、痛苦,绘出刀山、火海,绘出日月、须弥,绘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一切无一不是业力所画;她又像是一位舞蹈家,生命中每个细胞的颤动,每一心念的发起,每一次人类世界的活动,都是她的游舞。这就是业决定之理。
二、业增长广大:此理告诉我们,业在初造时,即使极其微小,但随着业成熟所显现的果报却极为广大,这是业力放大的规律。遵循此理,古人教导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四、未造业不会遇,已造业不失坏:这是从反面说明业无丝毫空耗,果无丝毫浪得。已造之业不会失坏,未造之业不会得果。
这四条是总纲,一一展开便有无量差别相。
丙二、广说分四:一、业决定之理  二、业增长广大之理  三、未造业不会遇  四、已造业不失坏
丁一、业决定之理分三:一、诸苦乐唯由业所生  二、总结  三、于此生定解之功德
戊一、诸苦乐唯由业所生
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这一段,是从正反两方面决定一切苦乐感受唯一是由业产生。就乐而言,一切乐受唯一是从先前所集的善业发起,下至地狱众生由凉风吹拂所起的乐受,或者饿鬼获得一口痰的乐受,上至圣者相续中的大乐,从小至大,从粗至细,从外境到身心,这一切乐受都是从善业生起的。如果能找出以不善业发生安乐的反例,就可以说业相不决定,但即使以佛眼周遍观察轮涅安乐,也绝不可能找到一则反例。正如火的自性决定是燃烧,如果有火不燃烧而凝固,那么名言中便不能决定火是定持燃烧之相,但这种反例并不存在。同样,善业决定是持能生安乐之相,一切安乐决定唯一是由善业所引生。为何如此?法尔如是!正是因为有这种业的法性规律,我们才知不是以上帝等造物,而是宇宙本来就有令人敬畏的因果律,这是宇宙的大法则,又名天理。
再以苦来说,所有逼迫身心的苦受,比如:内在身心之苦,外在自然界的灾难,从地狱有情的苦受,到阿罗汉相续中的苦受,这一切的苦受唯一是从先前造集不善业所发起的。从善业发生痛苦决无是处,即使以佛眼观察圣凡相续中的任何一种苦受,决定都是源自恶业。如果有一种苦受是从善业产生,则整个缘起律都要被推翻。
以上是业决定之理。“决定”是一概周遍,没有丝毫不定。这个道理说到彻底,正是由于空性而缘起:一切法本体是空,若有半点实有,则不可能缘起,以万法性空,所以是缘起,并且这种缘起精确得丝毫不爽。
下面引教证: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
《宝鬘论》说:整个世界之中,身心器界的种种苦受均由不善业产生,如是地狱、饿鬼、旁生等恶趣从何处而来呢?唯一是从不善业而来。另一方面,从因的善业显现出果的善趣,身心世界的一切安乐,无不是从善业产生。此教言说明,一切苦乐由业决定之相。
以人间而言,有那么多穷苦疾病,有那么多战争
灾祸,是否上天有意作弄人呢?是否无故惨遭灾祸呢?都不是,这些唯一是从不善业发生的。《百业经》说:“世间业所生,以业绘苦乐,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
戊二、总结
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
此段总结两条:第一,总的一切苦乐非无因生,不是非因生,唯一是从黑白业而生;第二,苦乐的种种差别,唯一是随黑白业的种种差别,没有丝毫紊乱而各别现起的。前者是总说,后者是差别。
为什么苦乐不是无因生呢?苦乐若是无因生,应成恒有恒无的过失。以平等理观察,比如:如果胃病是无因生,那就不必观待因缘,即使引生胃病的因缘消失,仍应有胃病;或者不衰老是无因生,应成即使导致衰老的因缘积聚时,也仍然无衰老。实际上,因为有情的苦乐是偶然性的缘故,所以苦乐并非无因生。
苦乐不是以自性产生的理证:因为数论外道所承许的自性是常法,而苦乐是无常法,以常法不可能产生无常法。如果以常法能产生无常法,应成虚空之中能出生鲜花。再看,是否以自在天或上帝支配有情界的苦乐呢?以大自在天派的观点为例,他们认为痛苦等是由常法的大自在天所造,大自在天想让人痛苦,人就会痛苦。那么,我们可以观察:大自在天创生万法时,是否需要观待他缘?若需观待他缘,则与大自在天随欲自在的法相相违。若不需观待他缘,而承许大自在天是万法唯一的生因,则与世间现量相违。因为世间现见稻种、水、土、阳光等因缘聚合时,必定会出生稻芽,即使大自在天也无法遮止;如果其中有一种因缘不具,即便大自在天也无法令稻芽出生。同样,有情被杀时,唯一感受痛苦,大自在天也无法令其生起乐受;或者念佛求生西方,在净业成熟时,大自在天也无法遮止极乐世界的现前。正是因为“并非因果以彼有则随有,以彼无则随无”,所以论中说“苦乐等非自在天等不顺因所生”。此外,还有万法若是依大自在天或上帝等的意志而创生,则有大自在天等应成无常、不自在之法的过失等等 。因此,苦乐不是以自性、自在天等不随顺因所生。
这样遮破无因生和非因生之后,便能决定:自己的苦乐唯一是以自己的黑白二业所引生,此外再无其它作者,不是以某个主宰或外物能将苦乐强加给我们,也不是无因无缘而能现前苦乐。
了知苦乐唯由黑白二业产生之后,进而应认识:一切苦乐的差别,唯一是由黑白二业的差别所导致,并且精确得丝毫不爽。
首先,以总的六道而言,以引业的善恶差别,所感的总报也有苦乐之别。比如:天人是以善业转生天趣感受乐报,地狱众生是以恶业堕入地狱而感受无量痛苦。其次,以同一道众生而言,虽然引业相同,但以满业的善恶差别,而须别别感受不同的苦乐。比如:一般的饿鬼每日都被饥火逼恼,而有些大力恶鬼却能享受天人般的妙欲。至于人道,如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人口有十几亿之多,却无法找到两个命运完全相同的人。人类纷繁复杂的苦乐万象,唯一是由满业的善恶差别所致。再次,即便是同一个众生,由于所造满业的善恶繁杂,他的人生境遇也是有苦有乐。比如:一个人以安忍业感召相貌庄严,又以布施业感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却以杀生而感得多病短寿,又以邪淫业,妻子红杏出墙,婚姻生活痛苦不堪。
由此可见:善恶趣的总业报,分别决定是由善恶业所牵引;而别业报中,决定是以善业圆满乐报,以恶业圆满苦报。总之,总别业报的乐苦,别别是由善恶业所感,报应丝毫不爽。如《百业经》说:“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乃极大。”众生无量的痛苦与安乐,佛说唯一由业产生,黑白二业也有无量种类,以种种不同业造就种种不同众生,各有各的性格、相貌、苦乐、遭遇。这张“业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及一切情器世界。所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但是有情本身,乃至有情所依的器世间也是如此:下至风轮,上到色究竟天的天宫,这一切差别相,都是由众生业的差别所感。如经云:“随有情业力,应时出黑山,如地狱天宫,有剑林宝树。”随有情各自业力,在因缘成熟时,就会现前黑山、地狱的剑叶林或天宫的宝树。
《入中论》说:“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俱舍论》也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如果能信解以黑白二业决定苦乐,以业差别决定苦乐差别,再以这条道理观照世界,便会发现万法本是那么井然有序,丝毫不乱,而贯穿其中的规律便是因果律,这就是宇宙定律。
以上业决定之理,实际上是一切佛法的基础。这条公理只有佛能说出,许多大科学家都在探寻所谓的宇宙方程式,但是他们都不能完成,原因是以有限的分别心无法观照到万法的规律。为什么说这条业果大定律唯有佛陀才能开演呢?因为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它的适用范围是:时间,从过去无始一直贯穿到未来无终;空间,遍及无量世界,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无数天体。它贯穿每一位有情的每一种显现中,是这样一种平等而周遍的规律。世间任何科学家、哲学家、外道宗教家,出世间任何有学道圣人,都无法以自力现量决定。由于它的自性周遍地涵盖了宇宙时空的任何一法,所以这种决定相只有佛陀能现量照见。我们凡夫不依佛语,仅以自己极为狭隘的心识怎么可能了达呢?
世间凡夫众生所认识的一切规律,实际上也不离业决定理。比如:农民在他所能认识的一分上,也能肯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如果不依佛语,凡夫以自力是不可能对一切法普遍决定的。不但不能决定,反而会将这条普遍成立的因果律分成两分:只在有限的一分上承认有因果规律,而在此外的无量所知法上否认因果规律。譬如:自然科学只承认色法这一分,但对最根本的心法却茫然无知;或者顺世派只承认现世从生到死的一段,不承认无始过去及无终未来,因此不可能承认三世因果;或者持二世论者认为下一世有天堂,此外一概不予承认,这也仅仅是在有限的范畴中认识一点而已。
试想:如果不能承认一切由业决定,而仅仅承认在色法上有一分缘起,否定心上有苦乐法则,或者只承认现世这一段,否定三世,以这种片面的认识,想把身心行为完全纳入善的轨道,就会有很大障碍。比如:一个人承认一死永灭,现世不论行善、造恶,都不会有来世果报,果真如此,那么谁还愿意约束自己而循规蹈矩呢?如果只认为色法上有规律,否定心法上有规律,又何必战战兢兢地克己复礼呢?所以,没有这条业决定之理,一切道德都会失去建立的依据。相反,若能信受一切由业决定,就能超出一切不信业果者的境界。这种信解其实是一切白法的根本,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限深远的,给人带来的利益也是无量无边的。可以说,从对业果生起胜解信的那一刻开始,直至成佛,以这条坚定的信念,可以引导一切行为。所以,对业果的修习根本不是小法。
若能信受业决定之理,自己的身心行为便不会愚昧,三门行为将会由此而发生极大的改变。因为原先一切想法、做法、说法的所依,是一种不正确或不决定的知见(只承认一分,或者根本不承认因果),三门都是缘着这种状态而转,所以作人行事的动机、方法很难不违因果。因此,如果不能对业果生起定解,身心的种种恶行从根本上便没有能遮止的方便,而以邪分别认为可以随心所欲、不守规矩,或者认为可以不劳而获、侥幸取巧,可以不负责任、不顾他人、社会及后世。为什么会这样颠倒错乱呢?从根子上说,就是由于对业果无知。因为真能信受以业决定一切苦乐,则不需他人管制,自心会自觉地趣入一切善行之中。对业果的胜解信,具有一种统摄的作用,它会在一切境界之中引导你、摄持你的行为。如此一来,生生世世行为的大原则就可以建立起来,从此一切行为都会自觉随顺着因果的正道而取舍,不再随顺邪说,不再犹豫不定。因此,业果正见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戊三、于此生定解之功德
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如果经由学习业果,而对业果的决定相或者毫无欺诳之相获得定解,则是一切内道佛弟子所拥有的正见。此业果正见被赞叹为一切世间人天,出世间声缘、菩萨等所有白法的根本。相反,对业果的决定之相无知、邪知或疑惑,则是尚未生起一个佛弟子所应具有的基本正见。此业果愚被呵斥为一切黑法的根本。佛于经中明言:“不见后世,无恶不造。”
丁二、业增长广大之理分六:一、总说  二、由公案引发定解  三、以胜解信成就殊胜之理  四、由知业与身心关系密切后,当励力断恶行善  五、以教证说明  六、摄义
戊一、总说
业增长广大者,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故如内身因果增长,诸外因果无能等者。
“业增长广大之理”也是决定的。假使有业是微少,得果也同等微少,或者业是巨大,而得果却微少,则可说业增长广大之理并不决定,但实际上此理是周遍成立的。我们可以观察:任何一种蔬菜种子所生的果,是否与种子本身一样大?倘若如此,谁还愿意种菜呢?外在色法的因果增长程度尚且如此,何况有情内身的因果,其增长程度必定远超前者。因为一切法之中,心的力量最强,心起微善可造大福,心起微恶可召大祸。
思惟此理与修行密切相关。如果对此理不生信解,便很难断除微恶如舍毒蛇,摄集微善如取纯金,而一旦引生信解,便会在因上谨慎地取舍。我们往往认为在小的方面可以随意一点,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业果愚的表现。《功德藏》中说:“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一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好比无忧树的种子,细如芥子,可是每年果子成熟时,它的树枝可以增长到一由旬。一个芥子有多大呢?假设有一厘米,结果增至一由旬,等于四十里或二万米,一厘米变成二万米,增长倍数是二百万倍。然而,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情内相续中善恶业的增长程度,以这个比喻还不能形容。所以,论中“从微少业亦能感发极大果报”用了“极大”二字。了知这条规律之后,便不应忽视微细善恶业的取舍。
此亦如《集法句》云:“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
这又如《集法句经》所说:虽然所造只是微少的恶业,但在来世业力成熟时,那种果报的痛苦将会令人生起大怖畏,就像进入自己内脏的蛇毒,虽然最初只是一点,但发展起来却足以毁灭一个人的性命。另一方面,虽然所造只是微少的福德,但在来世将引起巨大的安乐,也能造就诸多大义,就像谷物成熟而丰收一样。
归纳而言,稍作罪业便会引生大苦恼,稍作善业便会引生大安乐。了知此理之后,在行为上即不应轻视、放逸,因为这是法尔道理,也是遍智佛陀在以三种观察而清净的教法之中所宣说的缘故。
戊二、由公案引发定解分二: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所出公案  二、《贤愚经》所出公案  
从轻微业起广大果,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如《阿笈摩》说,牧人喜欢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五百饿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缘,并《贤愚经》说,金天、金宝、牛护因缘,当从《阿笈摩》及《贤愚经》《百业经》等,求发定解。
对此处的方法,有人怀疑:道理只是简单的一句,为何却要参阅那么多的公案呢?回答:如果阅读思惟众多公案与不阅读思惟时的效果相同,那么大可以不必参阅。然而,若通过阅读思惟能加深认识,就应依此法实行。
论中教导我们,应由过去因缘引发定解,就是教导我们以公案为样本,心中按照公案,以总相的方式来作观察。这是引生定解的方法。譬如:别人告知一个抽象的道理,你一时领会不了。这是因为抽象之理本是事相中的道理,不离开具体事相,说者是观察到量,才在心中形成固定的认识;但你未曾具体观察,没有具体地了解有关事相,所以对他所说的道理不能引起定解,缺少的就是现量和比量的具体观察。
所谓公案的价值何在呢?价值在:以凡夫狭隘的心识无法彻见因与果的关系,也就无法凭自力得出有关业果的规律。然而,佛陀能现见所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并以他的现量所见为我们宣说,我们依照佛语便能产生定解。譬如:我们从未去过非洲,但是通过不断观看有关非洲的社会、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电视画面,对非洲这片土地,必然会产生许多确切的认识。同理,借由世尊所开示的诸多因缘,我们便可以认识:某种黑业,它的果是何种痛苦;某种白业,它的果是何种安乐;某种轻微的业,它的果是何等广大。通过这样不断比量观察,来建立业与果的关系。当观察到量时,决定会引生定解,这时便能从大量事相之中得出结论,心中决定一切法的确是由自业所决定、业的自性确实是增长广大的。定解一旦生起,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便会发生,行为也将随之而改变。所以,并非可以不依佛语,决定是应依佛语才会生起定解。
下面先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宣说前面四个因缘:
己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所出公案分四:一、牧人欢喜及其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缘  二、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之因缘  三、五百饿鬼之因缘  四、五百农夫与五百牛之因缘
庚一、牧人欢喜及其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缘
往昔,有一位名叫欢喜的牧人,在离佛不远处,听见佛陀在说法,他就倚杖站立,听佛说法。这时,有一只青蛙也在河边,牧人的手杖正好拄在青蛙背上,皮肉穿洞。虽然遭受此痛,但青蛙很有善心,它想:我如果出声,必定会使牧人的心散乱,障碍他听法。所以,它就一直忍受着疼痛,而且对世尊发起了清净的信心,死后生在四天王天的天宫之中。
牧人听法之后,将手杖抛于一边,来到世尊面前,顶礼佛后祈求世尊开许他出家,受近圆戒成为比丘,修习清净梵行,奉事世尊。世尊让他将牛群交付主人,处理好之后再来。
牧人礼佛后便离开了。他一路大声说:“我有大怖畏。”就这样走得很快。和欢喜一起牧牛一百位同伴,见他心怀畏惧,便关切地问:“仁者,你有何怖畏?”他回答:“生怖、老怖、病怖、死怖。”牧牛人听后,也随他一起走。其他牧牛人、牧羊人以及路上遇到的割草人、砍柴人,都一起随着他走。凡是对面来人问他:“你究竟有何怖畏?”他就一直回答:“我怖畏生老病死。”这些人听了,都追随他到所住的聚落中去。聚落中的人们,远远看见一大群人,不知是何来头,于是心生恐怖,有些逃走,有些把财物藏匿起来,有些穿上铠甲准备应战。其中有些性情凶猛的人,直接冲出聚落,质问他们有何企图。牧人欢喜说:“我有大怖畏。”再问有什么怖畏,他又回答:“我现在担心畏惧生老病死。”这时全聚落的人心才平静下来。
牧人欢喜把牛群交给主人之后,和五百人同来佛前,再次祈请世尊,开许他们出家受戒,净修梵行,奉事世尊。佛陀说:“欢喜,你和五百同伴,我开许你们在佛的善说法律之中出家,并受持近圆戒成为比丘,修持梵行。”他们出家之后勤修善法,最后都获得解脱。
再说,一般转生天界时,天人会生起三个念头:我是在何处死去?现在转生何处?这是以何种业缘所致?此时青蛙生天之后,见到自己是因为对佛发了清净心,才得以解脱蛙身而生到四天王天,于是心想:“如果我只顾享受天人安乐而不去见佛,那就太没有报恩孝敬之心了,我应当先去拜见世尊。”
青蛙天人以天人的装饰庄严身体和头部之后,就在当天的中夜来到佛前。一时弶伽河的岸边,光明照耀,天人以天花散于如来身上,顶礼佛后,坐在对面听佛说法。当时世尊观知天子的根性、随眠、意乐差别,就为他说法,使他开悟四圣谛,当即证得预流果。天子从心底生起大欢喜,礼佛后返回天上。
当晚,比丘们见到一片光亮,心怀疑惑,便在早晨禀白世尊说:“昨天夜晚,是梵天、帝释诸天、四大天王来见世尊吗?”佛说:“他们没有来,只是青蛙天人来了。那是牧人欢喜听我说法时,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只青蛙被他的手杖穿破皮肉,它因为害怕出声惊扰牧人听法,并且对我发了清净心,所以就一直忍住疼痛,命终后生到四天王宫。昨晚是他来了,我对他说法,他听完后便返回天宫。”
当时,比丘们心存疑惑,便请问世尊:“牧人欢喜和五百人,前世是造了何种业,以致今生成为牧人,而且在佛教中出家断惑,证得阿罗汉果。青蛙天子又是前世造了何种业而转为蛙身,后来又证得四谛。请世尊为我们解说。”
佛说:“他们都是自己造业,自己受报。那是过去贤劫人寿二万岁时,有迦摄波如来出世,住在波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牧人欢喜当时在古佛的教法中出家,通达三藏,成为一名大法师。他善知轨范,又能持念讽诵,座下常有五百弟子随他学习、听取他的教诫。而且大众之中有诤论时,这位比丘能够善巧地使人和解,平息诤论。当时,有两位比丘心怀我慢,不肯去他那里起居问讯。有一次,这两位比丘和大众斗诤,因此才前来拜见大法师,顶礼之后陈白说:‘尊者,有一桩诤论,请您平息。’大法师心想:‘我若平息诤论,他们便不会再来。不如暂且退给僧伽,也不违法。’考虑之后,他说:‘我现在不知长者们诤论的事,你们去僧伽那里,事情可以获得解决。’
大法师因为僧众之事,出门到聚落去。这两位比丘到了僧伽那里,僧众便把这件诤论平息下来。三藏比丘处理完僧事,回来后问弟子:‘那两位比丘有没有再来求我?’弟子们说:‘僧伽已经平息了诤论。’并将事情的经过具体叙述了一遍。三藏比丘听后生起嗔心,发粗恶语说:‘僧伽(这些比丘曾是牧牛人,才出家不久)这样处理事情,简直就象牧牛人的方法!’五百弟子听了之后,也随声附和说:‘确实如您所说,僧伽断事和放牛人的方法一样。’
当时的三藏比丘不是别人,正是今天的牧人欢喜,当时他的五百个弟子,就是今天五百牧人。因为过去对迦摄波如来的声闻弟子众口出粗语,使得他们在五百世中常作牧牛人。又因为他们曾在佛教中熏修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的善根,所以牧人欢喜和五百牧人如今才能在我的教法中出家断惑,证得阿罗汉果。
当时,青蛙天子也在迦摄波如来的教法中出家,他平时常修习禅定。有一次,他游行人间,来到一个聚落,住在寺院中。初夜时,他照常端坐摄心,准备入定,这时持诵比丘们都在念诵,听到念诵的声音,他的心不能安定(因为声音能障禅定),就想:‘今天改在中夜再入定吧!’到了中夜要入定时,持经比丘又在念诵,他又想:‘后夜再入定吧!’后夜他正端坐欲入禅定时,比丘们却变成高声讽诵。由于他没有离欲,心有嗔毒,这一次就心生嗔恚,口里说:‘这些迦摄波教法中的比丘,从早到晚发出蛙叫声。’
当时习定的比丘,不是别人,正是现在的青蛙天子。他对迦摄波如来的声闻弟子口出恶语,以此恶业所感,五百世中堕为蛙身。后来,又因为对我发了清净心,所以才解脱蛙身而转生在四天王天。由于他曾在迦摄波如来的教法中修诸梵行,所以今天得以现见真理。我常常说,黑业黑报、白业白报、杂业杂报,因此你们应当舍弃黑业、杂业,修习白业。”
学习这则公案,主要是观察因与果的关系。三藏比丘的业,是以恶口讥讽僧伽处理事情笨如牧牛之法,果报是五百世中作牧牛人。青蛙天子的业,是恶骂比丘发出青蛙的叫声,果报是五百世中堕为蛙身。二者都是以轻微黑业感得广大苦果。所以,一句恶语须以五百世受苦来偿还,可见业是极为增长广大的。
庚二、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之因缘
往昔,世尊将渡弶伽河时,河里有五百只鹅、五百条鱼和五百乌龟,恭敬右绕世尊。当时世尊为它们宣说了三句妙法,世尊说:“贤首,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你们应当发清净心,厌离旁生之身。”鹅、龟、鱼听后都想:“我们希求听闻如来的三句微妙法味,不应再作其它食物想。”于是断食不吃。旁生不进食,饥火很快便窜上来,它们因此命终,生在四天王天。一般刚转生天界时,天人会生起三种念头:我在何处死亡?现在生于何处?是由何业而转生?这些旁生生天之后,见到自己是因为在世尊处听闻了三句法要,才得以脱离旁生道而生在四天王宫,于是便来到佛前,以天花散于佛身。世尊观察他们的根性、随眠、意乐之后,为说四谛妙法。他们闻法之后,都证得了预流果,礼佛后便返回天宫。
当时,比丘们都心怀疑惑,便请问世尊:“这些鹅、鱼、乌龟,以前因为造了何业而堕为旁生?又因何业而转生天上、现见真谛?”世尊告诉他们:“它们是过去自己造业,现在自己受报。你们谛听,往昔贤劫人寿两万岁的时代,有佛出世,佛号迦摄波如来,住在波罗痆斯施鹿林中仙人堕处。当时这些鹅、鱼、乌龟在佛的教法中出家,由于毁犯了一些杂小学处而堕在旁生道中。后来,又因为对我生起了清净心而转生天上。他们原先曾在古佛的教法中修习梵行,因此今日得以听我说法,见真谛理。”
庚三、五百饿鬼之因缘
世尊渡过弶伽河之后,来了五百个饿鬼,全身饥瘦黝黑,如同烧焦的柱子,头发蓬乱,腹部大如太山,咽喉细似针尖,全身没有一处不在燃烧。他们合掌恭敬地对世尊说:“大德,我们前世因为造了何种恶业,以致今生沦落到这种地步,连浆水之名都不曾听闻,更不必说获得饮食了!”
世尊遥望大河,告诉大目犍连:“你去让饿鬼们饱饮一顿。”目犍连按佛吩咐,准备让饿鬼们饱饮一顿,但是饿鬼的咽喉细如针尖,浆水无法进入饿鬼的咽喉。佛陀便以神力打开饿鬼的咽喉,大目犍连再为他们施水。由于饿鬼们一直被饥渴所逼恼,欲望极大,结果腹部都胀裂了。他们对佛发了清净心,所以命终之后生于天上,乃至证得果位。
比丘们又有疑惑,便请问世尊:“这些饿鬼往昔因为造了何种业而转生此处?又因何业而得以转生天界、现见真谛?”佛说:“他们都是过去自己造业,今天自己受报。你们谛听,那是往昔迦摄波如来的时代,佛和声闻众四处乞告。后来,迦摄波如来的教化事业日益广大,乞告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某时,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五百位居士因为有事而在一户人家里集会。当时,许多乞告比丘来到这户人家乞讨,这五百人就心怀嗔恚,发粗恶语说:“这些迦摄波的沙门弟子,常常乞求,行如饿鬼。”
佛对比丘们说:“你们认为如何?往昔五百居士,就是现在的五百饿鬼。他们过去讥说迦摄波如来的声闻众像饿鬼,以此业力,五百世中都是感受饿鬼的果报,直到现在仍受饿鬼身。但由于他们命终之前对我发起了清净心,所以转生天上。又因为他们曾在迦摄波如来的教法中修习梵行,所以今生得见真谛而证果。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常说黑白杂业及其果报。”
这则公案中的业因果,从因上来看,只是恶骂如来的声闻众为“饿鬼”,果报却是五百世中感受饿鬼之苦。如果以五千年计算饿鬼寿命,五百世是二百五十万年,短暂一分钟的恶口,竟导致二百五十万年饱受饥饿的漫长剧苦。这种内在因果的增长程度,的确以无忧树枝的增长也无法描述。
庚四、五百农夫与五百牛之因缘
有一次,佛陀在路上遇见五百农夫耕种。由于长年在泥水当中劳作,农夫们穿的是粗麻衣,一个个皮肤粗糙、手脚破裂。耕地的牛犊脖子上的皮肤被磨破,脓血直往下滴坠,累得气喘吁吁。
农夫们远远看见世尊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好,光明赫奕,胜过千日。世尊行走时的威仪极为特殊,犹如妙宝山一般,佛身为众多的妙相所严饰。这些农夫见到佛,心中都生起清净的信心,胜过十二年的禅悦。由于他们过去生中曾经种过善根,如今才能见到佛陀。
佛走到他们近前,为了调伏这些农夫,便走到比丘众中就座。农夫们见佛已坐下,便都来到佛前顶礼佛足,然后退坐一面。佛陀观察他们的根性、随眠、意乐,为说四圣谛法。他们听法之后都证得预流果,而且从座中起身,合掌祈求世尊开许他们出家受近圆戒、净修梵行、奉事世尊。世尊对他们作了开许。后来,他们都断惑证得阿罗汉果。
再说那些耕牛被剪断挽绳之后,也都来到佛前,绕佛之后站立一边。佛为它们说了三句妙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耕牛闻法之后,命终生天,又下来见佛。佛开示四谛之后,他们都现见真谛而返回天宫。
当时,比丘们请问世尊:“五百农夫过去造了何业,导致今生成为农夫,又在世尊的教法之中出家断惑,证得阿罗汉果?那些耕牛过去造何行业而转生为牛,后来又以何业而遇佛、生天、现见真谛?”
佛说:“他们都是自己造业,自己受果。你们谛听,那是往昔贤劫人寿两万岁时,有迦摄波如来出世,住在波罗痆斯施鹿林中仙人堕处。这些农夫当时在佛的教法中出家,但是他们整日聊天戏论,身心懈怠懒惰而不精勤策励,既不读诵也不作意,空受信施。比丘们,五百比丘不是别人,正是今天你们所见的五百农夫。因为他们过去出家而不读诵作意、懈怠懒惰,空受信施,以此恶业,在五百世中成为农夫,勤苦劳作以加倍偿还施主。又因为他们曾在迦摄波如来的教法中出家,觉悟梵行,所以现在在我的教法中出家断惑,证得阿罗汉果。那些耕牛当时也在彼佛的教法中出家,由于毁坏一些杂小学处而堕入牛中。因为它们对我发起了清净心,故能转生天上。又因往昔修习梵行,今天得见真谛。所以我常说,黑业黑报,白业白报,杂业杂报,你们应当舍弃黑业、杂业,修习白业。”
这段公案之中,五百农夫所造的业,是出家而不读诵作意,整日闲聊、懈怠懒惰,虚受信施。如果日食一斤,三十年所食就是一万斤,但这不是白白享受的,须五百世中日夜耕种来偿还。假设一年收两千斤稻子,一世耕种三十年,五百世所收稻子是三千万斤,业债翻了三千倍。再看耕牛的前世,虽然只是毁坏微小学处,后来却堕为牛身,受尽辛苦。所以,不要认为随便造一点恶业无关紧要,这是一种愚痴的想法。违背因果而行,最终只会一败涂地。
己二、《贤愚经》所出公案分三:一、宝天因缘  二、象护因缘  三、金天因缘
庚一、宝天因缘
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位长者生了一个男孩。孩子出生之时,天降七宝雨,七宝堆满了院屋。长者请来相士为孩子看相,相士看后对长者说:“这孩子的相很奇特。”长者听后心生欢喜,对相士说:“请为我儿取个名字。”
相士问:“孩子诞生时有什么瑞相?”
长者说:“孩子出生时,天降七宝雨,所下的都是宝贝。”
相士说:“孩子既有此福,那就取名为宝天吧。”
宝天渐渐长大,而且精通各种世间技艺。他听说佛的圣德世上无双,所以心中渴望见佛,随佛出家。于是,他辞别父母来到佛前,礼佛后对佛说:“唯愿世尊开许我出家。”
佛便开许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再为说法后,他便证得阿罗汉果。
阿难问佛:“世尊,不知宝天比丘过去修了何种福德,感召出生之时天降七宝之雨,而且衣食自然,不缺吃穿。”
佛告阿难:“过去有位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度化了不可计数的众生。某时僧众到村落去游行,当地的居士们共同迎请僧众,广作供养。有一穷人,虽然心里欢喜供僧,但是家中没有财宝等供物,于是他就取来一把形状很像珍珠的白色石头,抛散在空中供养僧众,并发了大誓愿。
当时供养白石的穷人,就是今天的宝天比丘。由于过去他以信心和恭敬心,供养僧众形如珍珠的白石,所以九十一劫以来感受无量福报,财宝很多,衣食也是自然而来,从未缺乏。而且,因为他当时具足信心和恭敬心,所以今天值遇我出世而证得阿罗汉果。”
穷人在几分钟当中以白石供养僧众,虽然是很微小的善业,但以这把分文不值的石头,竟换来九十一劫之中的无量福报,长时受用不缺,衣食自在,而且最后出家证得圣果。依靠佛语,我们了知微少的善业也具有极为广大的果报,为什么不努力行善呢?
庚二、象护因缘
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摩伽陀国中有一位长者,生了一个男孩,相貌具足,非常讨人喜爱。当他出生之日,库仓中自然出生了一头金象,父母很欢喜,请来相师为孩子取名。相师们见到孩子的福德,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问他的父母:“孩子出生时有何瑞相?”父母说:“有一头金象伴随孩子出生。”因为这个瑞相,便为孩子取名为象护。
象护渐渐长大,稀奇的是,象也渐渐长大。象护能走路时,象也会走路,而且出入都是形影不离。如果象护不想使用大象,大象就安静地住在家中,而且大象的大小便全是金子。
象护常常与五百长者子一起游戏,孩子们相互谈论家里稀奇的事。有的说:“我家的房屋、床榻、桌椅全是七宝做成的。”有的说:“我家的房屋、园林也是众宝合成的。”有些说:“我家的库仓充满了妙宝。”有许多诸如此类的说法。
这时象护就说:“我诞生之时,家中自然出生了一头金象,等我长大能走路时,象也如此,它和我从无违逆。我常常骑着它四处游观,快慢很随我意,而且它的大小便都是金子。”
当时的王子阿阇世也在这群小孩当中,听到象护所说,他心生邪念:假如我作国王,这头金象一定要属于我。他当上国王时,果然叫象护带着金象一起入宫。
当时,象护的父亲对他说:“阿阇世王是个凶暴无道的暴君,他贪心很大而且悭吝,你想想,对父亲他都那样地虐待,何况对其他人呢?他今天叫你,恐怕是要夺走你的金象。”
象护说:“不必担心,我的金象无人能夺走。”
父子俩骑着金象,一起去见阿阇世王。到了王宫门口,门人进去通报,阿阇世王命令他们乘象进宫。象护父子乘着金象进入宫内,下象跪拜之后,又向国王问讯请安。国王很高兴,叫他们就座之后,命人端上饮食,就这样粗略地说了几句。不久,象护父子即将告辞离去时,阿阇世王说:“象护,你走吧,象就留在这里。”象护也没有伤心,他很高兴地留下金象,徒步走出王宫。
没过多久,金象忽然隐身地中,又从地下踊出门外,象护仍然骑着金象回家去了。但是没过多久,他又想:阿阇世王是个无道暴君,他的刑罚根本不讲道理,我可能会因为这头象而被他残害。现在佛在世间饶益众生,我不如出家去修梵行。于是,他向父母请求出家,父母同意之后,他就骑象来到祇洹精舍,顶礼世尊之后,表白心愿。佛开许他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成为沙门。”佛为他开示四谛法,他当即证得阿罗汉果。
每次,他和比丘们在林间树下思惟修道时,金象也是与他形影不离,于是成为一大新闻。舍卫国人听说象护有一头金象,都好奇地前来观看,结果弄得吵闹不堪,妨碍比丘们行道。比丘们便将此事反映给佛陀。佛告诉象护:“这头金象使得人心愦闹,你赶紧将它驱走吧。”
象护说:“我早就想让它走,但它始终不肯走。”
佛告诉他:“你可以说:‘我生死已尽,不需要你了’,这样连说三次,它就会自然消失。”
象护如是而说,金象便隐入地中。
当时,比丘们觉得此事稀奇,就请问世尊:“象护比丘过去修过何种福德,在何种福田中种植善根,所以获得这样巨大的果报?”
佛说:“众生在三宝福田中种植微少善根,就能获得无量无边的果报。那是在过去迦叶佛的时代,当时人寿两万岁,佛教化完毕后趣入涅槃。佛的灵骨分布各地,人们建造了许多塔庙供奉这些灵骨。当时有一座塔,塔中供奉着菩萨从兜率天乘象入母胎的塑像,象身已有些剥落、破损。有一人右绕佛塔时,看见象身破损,他心想:菩萨所乘之象现在损坏了,这不好,我应当把它修补好。于是取泥修补象身,又用雌黄涂上色彩。修复之后,他心中发愿:以此功德愿我将来常常尊贵,财富受用不缺。因此,他命终之后,转生天上,天寿穷尽,又下生人间,常常都是受生在尊贵富乐的家庭,相貌也很端正,超出常人,更稀奇的是,恒时都有金象随时侍卫着他。
当时修补象身的人,就是今天的象护。因为他修补象身,从此天上人间受用自然,而且他以恭敬心供奉三宝,所以今天能值遇我而受我教化,心垢消尽,很快即证得阿罗汉果。”
象护前世只是在几小时中,对泥塑的菩萨坐骑象身做了一些修补与发愿,以此换来的果报却极为广大——多生多世出身尊贵,生活富裕安乐,相貌庄严,并有金象恒时侍卫。由此可见,内业的增长远远超过外种的增长。了知此理之后,谁不愿在心田之中播下善业种子呢?
庚三、金天因缘
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一位长者十分富裕,拥有无数的财宝。长者生了一个男孩,身体是金色,让人看了非常悦意。长者很高兴,请来很多相士占卜吉凶。相士们见到这孩子的相特别殊好,气质超凡,就为他取名为金天。金天不但长得奇特,福报也非常深厚:他出生当天,家里忽然出现一口井水,深度和宽度分别都是八尺。这口井很奇特,井水能满足众人的心愿,想要衣服,就能捞出衣服,想要食品,就能捞出食品,而且随意就能捞出金银财宝来,是这样一口如意井。
金天长大之后才华出众,知识又渊博,深得长者的喜爱。长者考虑他的婚事时,心想:我的孩子既聪明又英俊,无人可比,一定要选一位容貌姿色出类拔萃,并且身体也是金色的名门闺秀才足以匹配。于是,他招募了一些商人,四处挑选媳妇。
所谓无巧不成书。当时阎波国有位长者,他的女儿叫金光明。这个女孩也是美丽非凡、光彩照人,在她出生时,家中也自然出现八尺水井,也能从井里随心所欲捞出衣服、饮食、珍宝。
女孩长大之后,父亲也想:我女儿这样美丽,是妙绝的人物,如果要嫁人,对方的容貌必须和我女儿的容貌光彩班配。这时,姑娘的名声远播,传到了舍卫国。金天的名声也为女方耳闻。这两位长者都很欢喜,互相上门求婚。举行婚礼时,金天家摆设了宴席,请佛和僧众应供。
应供之后,佛为长者夫妇、金天夫妇广演妙法。长者全家心开意解,证得初果。世尊回到精舍之后,金天和金光明一起向父母请求出家,他们出家后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阿难问佛:“金天夫妇往昔造过何种善业,以致出生以来便能具足财富,身体金色,端正第一,又有井水能随欲出生一切,请佛为我们解说。”
佛说:“那是过去九十一劫的远古时代,当时有毗婆尸佛出世。佛灭度后留下了教法,持法的比丘们四处游行教化。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村落,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之中不知不觉造集那么多黑业,根子就是无明,也就是对业果不认识、很糊涂。一切行为的根源是自心,如果自心对业果正见不能决定,身口意的行为便很难从根本上扭转;相反,若能再再思惟业果,对业果的认识能日渐清晰、决定,随之而来的,必定是行为的转变。
戊四、由知业与身心关系密切后,当励力断恶行善
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我们可以做一次民意调查,选项只有两项:第一是物质享受、地位、荣誉、爱情等,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能否获得这些,会极大地影响自身的安乐与痛苦。第二是黑白二业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因微细黑白二业将会造成极为广大的苦乐。如果人们普遍选择第一项,那就可以断定人们的行为取向,一定是对这些法非常用心、努力地追求,而对业的取舍漠不关心。对现代人来说,由于缺少对业果的深刻思惟,导致人们内心和行为,大多是按第一种方式转动。由此也可以看到见解与行为的密切关系,所以论中教导我们:对微细业能生广大苦乐的道理,先要不断思惟,待生起坚固定解之后,再转入励力修善断恶当中。方法是先转变见解,再转变行为,对此应有悟性。
实际上,黑白业不是与我们无关,而是关系密切,从未分离过,就像身体无论到何处,影子就跟随到何处,同样,我们的心在哪里,业就在那里。而且,业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造业的第一刻开始,它便在相续中如滚雪球一般地辗转增长。等到业成熟而爆发时,已是无可遮止,会显现极为广大的苦乐。
业本来是这样和自己的前途息息相关,而我们却总是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这是很严重的无明病。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应当对黑白诸业能生广大苦乐的道理,尽快生起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对微小善业也要尽力圆满,对微小罪业也要努力断除,只有这样做,才有获得善趣的希望。以前,自己对小罪也许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小善也很不重视,但这并不说明自己的见解行持很高,反而是一种业果愚的表现。现在认识上发生转变之后,应该把这些恶相改掉。既已学佛,就要效仿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行为,不能放纵。我们举几则大德的公案来说明:
在汉地丛林的库房门上,常会贴有一副对联:“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其中有两段谨慎因果的千古佳话。当年,杨歧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到了夜间看经书时,禅师自己买油,不敢私自取用常住的油。宝寿,是洞山自宝禅师的别号,禅师也是在五祖戒会下作监院。一次,五祖戒得了寒病,需用生姜和红糖熬膏,以备常时服用。侍者到库房求这两件药,监院说:“常住公物怎么可以私用?拿钱来买。”戒禅师就叫侍者拿钱去买,而且觉得和这个人很投合。后来洞山住持缺人,有人请戒禅师推荐一人,戒禅师说:“卖生姜汉可以。”
民国印光大师初出家时,见到这副对联和沙弥戒中所说盗用常住财物的果报,心中非常恐惧。以后,他担任库头整理甜食时,即便手上粘到糖的气味,也不敢以舌舔食,只是用纸揩拭而已。
弘一大师是位大书法家,向他求墨宝的人很多。一次,一位弟子寄给他一卷宣纸,请他写字。他写完后,不知如何处理剩余的宣纸,但还是谨慎地写信询问,可见大师行持的谨严。
以上都是了知微恶能生大苦之后谨慎防护的典范,希望道友们依此行持。
戊五、以教证说明
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
这一颂告诉我们:善恶业不是与自己无关,而是具有最切身的关系,就像鸟在空中飞翔,鸟影始终随着鸟儿一起飞行。同样,做了善行或恶行,这个业不会空耗,它始终是随着我们一起转的。
“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这两颂是以比喻显示有无善业的两种去向。人生只有善恶两条路,没有中间路线,无善业的下场,一定是在恶趣中受苦,作善业必然趣向善趣,这是以法性力决定的。所以,人不能活在幻想当中,只有日日努力行善才不会落空。了达这一点,就会在心中决定:人生除了行善之外,没有第二条正道。
譬如:坐自驾车旅游,如果资金雄厚,一路都会很舒适方便。车在半路上抛锚了,只要打个手机,保修公司马上就来,而且可以住高级宾馆,享受美味佳肴,没有半点苦恼。为什么能这样?就是因为有资金。假如资金缺乏,就很苦恼,简直寸步难行。同理,如果从现在开始努力行善,便是积累资粮,等到资粮深厚时,就能显现善趣安乐。所以,励力行善比赚钱更重要。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
《集法句经》又说:“即使只有很小的恶,也不应轻视,认为它没有损害。就象水滴虽小,但是逐渐积累起来,将会充满大的容器。”
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
经中又说:“不要想:只是做一点小恶,以后不会在我的身心上造成影响吧!譬如水滴滴滴落下,逐渐就能充满大的水瓶。同样,通过积累点滴的恶行,愚夫的相续中,恶业将会极为充满。”
譬如:卫生间的水龙头漏水,我们不能认为问题小,不必处理。如果不及时关闭,拖延一夜之后,家中就会变成大水缸。同样,虽然刚开始只是造一点小恶,但小恶集多了,相续之中将会变成恶业充满的状态,到那时就无药可救了。
譬如:某个大公司的财会人员,开始认为拿一支笔不要紧,后来觉得拿十元、百元也无人知道,最后发展到,几十万、几百万都可以划到自己的腰包里,而且内心也变得没有任何羞耻感。所以恶如毒素,不能任其发展。一个人造恶次数多了,由于串习力的缘故,便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恶习而转。
“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不要想:只是做一点小善,以后不会在我的身心上造成影响吧!譬如水滴滴滴落下,逐渐就能充满大的水瓶。通过积累点滴的善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的相续中,善业将会极为充满。”“坚勇”是菩萨的异名,体现出行善坚固勇悍的品格。
现在很多媒体宣传某人脑子一动,投机而暴富了,某人炒股票,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诸如此类,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只要找到一个窍门、漏洞,抓住机会就能一夜暴富。在这种邪见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滋生了投机取巧的心理,不愿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愿积累点滴之善。我们说滴水能够穿石,一切都是渐积而来的,但人们却总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想侥幸收获。这种侥幸心态的根源,就是业果愚。相反,了达业果之后,深知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不可能无因无缘从天上掉下黄金。这样如理思惟,便能养成安分守己、务实勤恳的品格,也就是:自己会从现实出发,时刻注重当下的业,会用心去圆满当下的每一个善业。这样落在实处逐渐积累、充实,菩萨的相续之中就会充满善业资粮。这样一种需要从低处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处把握的认识,对一个修行者来说非常重要。否则,离开当下的业,何处还有所谓的修行呢?
《本生论》中说,往昔佛作菩萨时,有一个小湖中盛开着鲜花,各种鸟儿都在湖面上嬉戏,湖边有花草树木,风景十分美丽。菩萨化为一位鱼王,保护这些众生。有一段时间,天不降雨,湖水接近干涸,鱼儿快要干死了,鱼王菩萨因此生起悲心而祈祷:“唉!这些鱼儿这么痛苦地死去,我不能亲眼目睹生灵遭受涂炭,希望天神此时降下甘霖!我不记得自己曾经造过杀业,如果这一点真实,上天应当降雨。”说完谛实语之后,顷刻之间,乌云滚滚下起了大雨,雨水满湖,鱼儿欢喜活跃。“菩萨尚且要这样发心及时地成就一切善业,何况轮回之中受生的凡夫呢!”马鸣菩萨思惟忆念了以上故事之后,说出了以下教言: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这一颂的意义非常重要,说到串习力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人的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是以串习力造成的。一般会说,某人天性善良,某人天性邪恶。其实所谓贤善性情,是以业造成的,即:多次缘善业串习,习惯成自然,便会转成稳固的贤善性格。人的恶,也不是注定为恶,而是串习身语意的不良行为,不知不觉之中变成恶人。所以,如果立志作善人,方法就是常常串习善法,一心只往善处去做,这样就会逐渐转移习性,成为善人。刚开始做时,会困难、生硬一点。(这和写字等一样,只要能坚持练习,决定会习以成性;然而向外追求,最多只能成就一种技艺,而向内追求善,就能养成贤善的习性,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到了习性稳定之时,就是本性难移:是善性,难以被人移动;是恶性,也是刚强难化。这时不需用力,自然以天性会处处流露。所以论中说:“他世现行犹如梦”,这一世如果在善法方面串习,来世业力现行时,就如做梦一般。做梦不需提前设想,要做什么梦不需励力,但稀奇的是,在没有任何准备之下,由于习气力的缘故,各种行为相状的梦境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同样,在善业方面,从细处注意积累,长期地串习,将来这个善业自然就会涌发。
对“他世现行犹如梦”,这里举一则公案证明。
宋朝的大居士黄庭坚,是江西修水县人,二十六岁那年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知州。
一天,他在午睡时,梦见自己走出州衙门,来到一个村庄,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在案上供了一碗芹菜面,口中喊着某某的名字。黄庭坚走到近前,看到那碗面还热气腾腾的,很好吃的样子,便不自觉地端起来吃,吃完回来。一觉醒来,口里还有芹菜香味。这个梦非常清晰。当时他认为只是做梦,也就没在意。
等到第二天午睡,梦境和前次一样,醒来后也是口里有芹菜香味。他心中感到很诧异,便走出衙门,按梦中所能回忆的道路走去,这样一直走到老婆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看到的竟是梦中所见的老婆婆,就问她:“您有没有在外面喊人吃面?”
老婆婆回答:“昨天是我女儿祭辰,她在生之时,爱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她的祭辰,我都要在门外喊她吃面。”
黄庭坚问:“您女儿死去多久?”
她说:“二十六年了。”黄庭坚一想,自己正好是二十六岁,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便又询问她女儿在生时的情况,家里还有些什么人。老婆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在生时喜爱读书,信佛吃素,很孝顺,但就是不肯嫁人,在二十六岁那年生病死了,临死前她说她还会回来。”
黄庭坚问:“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
老婆婆指着一间房说:“就是这一间,你可以进去,我给你倒茶。”
黄庭坚走进房里,看见靠近墙边有一个锁着的大柜子,就问:“这里面是什么?”
“全是她的书。”
黄庭坚说:“可以打开柜子看看吗?”老婆婆说:“我不知道钥匙在哪里,所以一直未打开。”
黄庭坚想了想,忆念起钥匙的位置,果然取出了钥匙,打开书柜,发现里面有许多文稿。黄庭坚仔细阅读,原来他每次应试的文章都在里面,一字也不差。这时他完全明白,自己是回到前世的老家,于是他跪在地上叫母亲,说自己就是她女儿的转世。然后回到州衙门,带人来接母亲,以奉养终身。
对这则公案,我们观察的重点是:前世串习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黄庭坚居士前世喜爱文学,这种串习直接影响到今世,连写的文章都一样。他前世对母亲孝顺,孝顺的习气也相续到这一世。例如,母亲喜爱清洁,他就亲自为母亲洗便器,直到作官以后,也从未改变。(他的孝行被后人尊为二十四孝之一。)而且,前世他信佛吃素,这一世也是学佛吃素,参禅获得成就。因此我们可以相信,今生只要努力串习善业,来世不必特别策励,自然就会趣入善法。这是法尔规律。
“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
“如果这一世没有好好修集布施、持戒等善业资粮,虽然今生生在富贵之家,具有健壮的体魄,潇洒的仪表,又有地位、权势、亿万家产,但是没有修集善业资粮,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世就会穷困潦倒。”
“种等虽卑不着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
相反,虽然种姓、相貌、财富、地位等都很下劣,譬如只是一个环卫工人,这一世的社会地位低下,只能去扫垃圾,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养家糊口都很困难;但是,只要他不耽着恶业,具足布施、持戒、安忍等功德,便能从此世开始,如夏季江河不断流注,最终将充满大海一样。此世命终之后,下一世的前景灿烂,安乐会极大幅度地增长广大。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因此,对于以善和不善业感生来世乐苦的道理,应当发起定解,心中应有坚固不移的认识,在此定解的基础上努力断恶行善。相反,没有信解,怎么能做到如欲而行呢?”这是说,对业果的信解不可或缺。要想内心自然缘善业而转,它的因,就是对业果具有坚固的信解。没有信解,怎么会有善法欲呢?又怎能如欲而行呢?
戊六、摄义
学完业增长广大之理,主要是应当生起明辨业果相的智慧,而且此后自己在行为上应当契合业果的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以小发展为大的规律。举例说明:譬如,科学家是从对自然界细微之处观察分析开始,最后才能做出伟大的成就。同理,学习诸佛菩萨的清净经论,如果对每一句法义都能如理地听闻、观察,此业一旦增长广大,就会使智慧越来越深广、越来越敏锐。再如,我们不离自己的生活,做好每一个利益他人的行为,这样渐渐发展,利他心会越来越强烈,利他的行为也会越来越精纯,真正的菩萨就是这样修成的。又如念佛,把每一声佛号都念好,句句念得心里清清楚楚,从最基本的当下一声佛号下手,力极功深,净业就会坚固,最后整个极乐世界都可以由净念而现前。再如,对自己的上师、道友,能从细微之处开始观功德,这样发展下去,清净的信心就会逐渐养成,自己的修行也会不断上进。如果是说法的法师,就从以善心对他人开演一分道理出发,以利他心踏踏实实来做,最后就能对无边众生作大法施。
所以,明白此理之后,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贯彻实行。应当说好每一句话,爱护好每一个生命,节约好每一滴水,走好每一步路,用好每一分钱,尽好每一分心。如果一切都是以遵循因果正规的方式趣入,一定是功德日日增长,过失日日减少,不必等到十年、百年,日日就有上进之相。
了达了业决定的道理,我们一颗浮躁妄动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自己会明白:做人应当安分守己、素位而行,因为眼前样样是业,离开现前的身口意,哪里会有真实的修行呢?所以,深信因果的人就会注意在当下修行,不是离开当下另外还有业的取舍,不是离开鲜活的生活另外还有修行。所以,应当实实在在地行善。每天对亲人、朋友,对所接触的有情都要有善心,对身边的每件事,都要尽责任和义务。这样从点滴做起,才能获得增上生乃至决定胜的成就。
丁三、未造业不会遇
所未造业不会遇者,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
未造的业不会遇,即:如果自己没有造集能感苦乐正因的业,就决定不会感受此业的苦乐果报。有一种特例——对佛陀积集无数资粮的妙果,是否不需要因就能受用呢?也不是。虽然不必积聚一切因,但在自己方面决定需要积聚因缘的一分。
例如: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历劫行道圆满资粮所现前的妙果。我们虽然不必如阿弥陀佛因地时那样一分分来创立,但在自己方面,至少也要具足往生净土的信愿行。自己不去修集净土正因,净土也不可能凭空在心前显现。
有人问:你说“未造业决定不会遇”,可是我们并没有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集资粮,但却遇上以三大阿僧祗劫积资所产生的圣法,这不是未造业而会遇吗?
回答:能遇圣法的因缘,并非三大阿僧祇劫圆满资粮,而只是能遇圣法的福德成熟。福德不成熟,决定不会值遇佛陀以资粮圆满所显现的圣法,所以仍然是未作不会遇。譬如:受用米饭,虽然自己不必播种、耕耘等,但仍然需要有钱,无钱也不能买米做饭。
从“未作不遇”这条规律可以知道,人必须自立,不自立而完全依赖他人,就不可能成办任何一件事。一切是自造业自得果,自己不上供下施,谁能把福报给你呢?自己不断除伤害有情,谁能把长寿给你呢?自己不破除邪见,谁能把正见给你呢?试想:哪一尊佛不是自己积聚成佛因缘而成佛?哪一位菩萨、阿罗汉、祖师,不是因地修集福慧资粮而成就?能否找出一个不劳而获的反例呢?所以,应当自求多福、自求远祸,自求作菩萨、作佛,这是要靠自己立志来努力的,只有在自相续之中种下善因,才可能现前相应的善报。“不做而能获得”是无因生的断见,永远不可能成立。
下面以《感应篇注证》中的公案来证明“未造恶不遇祸之理”:
明朝嘉靖初年,仪真县有一位金某,在镇上开典铺。当时出现盗贼,镇上富人的财产都被洗劫一空,只有金某的当铺无事。官府怀疑他和盗贼相通。等到盗贼被捕后,讯问他们为什么不抢金家,盗贼说几次去抢,都见他家房屋上有无数金甲神,所以不敢侵犯。官员仍然不信,又叫来邻居询问,他们都说:“确实是事出有因。金某平时行善积德,其它典铺出轻入重,只有他是出入公平。而且,他沽物宽、期限远,访知亲戚邻居年老贫穷之人,他都破例免去利息。又在冬天免去冬衣的息,在夏天免去夏衣的息,每年都是如此。上天保佑好人,所以吉神会保佑。”县令听了十分赞赏。所以,自己未做那种恶业,就不可能有那种果报临头。
就善来说,自己不勤奋修集福慧资粮,会不会忽然获得一个菩萨果位,忽然现前无伪的菩提心、出离心,或者某天撞上一个空性正见呢?决定不可能。所以不必打妄想,一切都要实做,说食数宝或整天狂想是毫无实义的。
丁四、已造业不失坏分三:一、略说  二、引教证说明  三、以公案说明
戊一、略说
已造之业不失坏者,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
已造的业不失坏,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即:已造的善不善业,在无违品的前提下,当因缘会遇时,决定会出生可爱果和非可爱果。就象田中已经播下种子,如果没有违缘,当因缘聚合时,决定以何种种子就会产生何种果报,丝毫不会空耗。试想:在无心的大地上播下种子,都会无任何差错、空耗地一一回报,何况是在自相续中播下善恶业种,怎么可能失坏呢?如果造善业没有回报,这个世界就没有天理了,一切都成了虚无,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上面所说,具有违品的情况是:已造的善业遇到邪见、嗔恚等,已造的恶业以四力忏悔对治等。具体内容将在下文讲解。
戊二、引教证说明
如《超胜赞》云:“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
如《超胜赞》所说:“外道婆罗门的观点是,善恶可以交换如同取舍。(能舍自己的善恶,让对方受取。)但是世尊说,已作的善恶业不会失坏,未作的善恶业不会在自己的身心上成熟果报。”所以,一切都是自做自受。
《三摩地王经》亦云:“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
《三摩地王经》也说:“自己已作的业,果报不会不降临,他相续的业也不可能移至自相续中领受果报。”
《杂宝藏经》中记载:佛世之时,一次,波斯匿王在睡觉时,听到两个内官在争论。一个说:“我是靠大王生活的。”另一个说:“我是依自业,不是依靠大王而活。”
波斯匿王听到之后,认为那个说依王而活的人很好,应奖赏他,就派人向夫人传话说:“我会派一个人来,你要重赏他。”于是,波斯匿王叫依王而活的人送酒去给夫人。这人才刚出门,鼻子就出血,他便托依业而活的人代送。夫人一见来人,便赐给他许多的钱、服装和璎珞。这人回到波斯匿王这里,国王大吃一惊,赶紧将依王而活者喊来询问:“我让你去,你为何不去?”他就把情况向王汇报。
波斯匿王感叹地说:“佛语真实不虚,确实是自己作业自己受报,别人无法夺走。”
“依王而活者”虽然口说依王而活,而且王也想让他好好活,但未作如是因,也就不可能遇到如是果。“依业而活者”依自业不可能不受果,所以国王仍然要一分不少地给他。从这则公案可以体会到,事事未作不遇、已作不失。广而推之,一切三有诸法唯一是随自业而转,以自业而生苦乐,再无其他主宰者。
《毗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毗奈耶阿笈摩》也说:“即使经历了百千劫的漫长时间,已造诸业也不可能无故消失。一旦因缘聚会时,造业者的相续将丝毫不爽地感受果报。”
戊三、以公案说明
唐朝代宗大历年间,有一位隐士叫李源,原先是位贵族子弟,父亲死于安禄山叛乱之后,他便把府宅捐为寺院。当时,寺院住持圆泽禅师和他关系很好,两人相约去四川游历峨眉山和青城山。李源想从荆州坐船由水路去四川,圆泽却想从陆路由长安入川。两人争论了很久,半年都没有决定下来。李源说:“我已经不和官场上的人来往,所以不愿再走长安的道。”圆泽说:“那就听你的。”于是,两人便从湖北出发。
船行到南浦地方时,天还没黑,便停船靠岸。这时,岸上有个女人背着瓦瓮,正来河边取水,圆泽一见便流泪说:“我不想经过此地,就是怕见到她。”
李源问:“这一路上这样的女人不少,为何唯独为她感伤呢?”
圆泽说:“这个女人姓王,我本来应该做她的儿子。她怀孕三年,因我一直不来,所以没有分娩。今天既然相见,已是无法可避。请你多呆几天,助我速生,并将我葬在山谷之中。三天后,请来看我,到时我以一笑做为凭信。十二年后的中秋月夜,你来杭州天竺寺外,那是与你再见之日。”
李源很后悔这次水路之行,心中非常难过。圆泽沐浴后,就坐脱而去。
三日之后,李源到王家去看,女人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当他抱着婴儿时,婴儿果然微笑,李源就把详情告诉王氏,王氏便厚葬了圆泽禅师。
这时,李源已无心再去四川,于是就回到慧林寺。在询问了圆泽的弟子之后,才晓得圆泽在出发之前,早已把后事嘱咐好了。
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到杭州天竺寺外。那天夜晚,月光特别明亮,他忽然听到葛洪井边传来一阵歌声,只见一个牧童,头上挽着双髻,身穿短衣,骑在牛背上,敲着牛角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道他是圆泽的后身,便上前问道:“泽公可好?”
牧童回答:“李公真是信士。你我路不同,不要接近。你俗缘未了,如能勤修不堕落,便可相见。”说完又唱歌乘牛而去。歌词是:“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功德藏》中说:“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在高空中飞翔的金翅鸟,它的身影虽然暂时不在地面上显现,但是它一刹那也未离开。一旦金翅鸟俯冲下来,当处立即就会现前它黑乎乎的巨大身影。此世的圆泽是一位老禅师,在未从水路上三峡入川之前,一切似乎平安无事,而当船行到南浦、业的时轮已走到正点时,一切都无可逃脱。即便是能知晓过去未来、具有坐脱立亡本领的圆泽禅师,也无法遮止业力的现行,只有随业入胎而改形易面,变成一个婴儿。
当年,目犍连尊者被裸形外道打得全身稀烂时,人们问他:“你是声闻众中神通第一,怎么会被打成这样?”他说:“因为被前世业力所持,我连‘神’字都想不起来,更不要说显神通了。”本来以目犍连尊者的神力,右脚指一踩,便可以撼动整个帝释天宫,然而以前世骂母的业力成熟,在业力现行的同时,如何能施展神通呢?
以下宣说琉璃王诛灭释迦族的公案:
波斯匿王初登王位时,想迎娶一位释迦族女子作王后,于是派遣大臣去迦毗罗卫国求婚。五百释迦族人聚会商议此事,他们显得十分不悦,因为释迦族种姓高贵,不应与女奴之子婚配,但又因惧怕得罪波斯匿王,所以一时商议不下。当时长者摩诃男说:“波斯匿王的性情暴恶,我们如果不应允,他必定会毁坏我们的国家。我家婢女有一位美丽端庄的女儿,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如就将她嫁给波斯匿王。”得到众人同意后,摩诃男就让此女子沐浴更衣,又用宝车亲自将她送往波斯匿王那里,并且告诉波斯匿王:“这是我的女儿,你们可以成亲。”国王非常欢喜,拜她为第一夫人,不久夫人生下一子,即琉璃太子。
太子八岁时,波斯匿王就令他前往迦毗罗卫国学习射箭的技艺。琉璃太子乘着大象,与众多仆人一同前往摩诃男家中。摩诃男召集五百位童子,陪伴王子学习。
当时,新建了一座讲堂,犹如天宫一般。众人说:“我们应先延请佛与僧众前来应供,这样可以获得无量福报。”于是敷设座具,悬挂幡盖,以香水洒地,焚烧名香。这时,琉璃太子跑进讲堂,登上狮子座,释迦族人见后,声色俱厉地呵斥他:“女奴的儿子!”并且将太子牵出门外,推倒在地。琉璃太子感到非常屈辱,便对身旁的苦行梵志说:“释迦族人对我横加毁辱,以后我登上王位时,你要提醒我这件事。”
后来,波斯匿王死后,琉璃太子继位,苦行梵志就此事提醒琉璃王。琉璃王便命令群臣集合四种兵甲,前去讨伐释迦族。当军队抵达迦毗罗卫国时,琉璃王遥见世尊在一棵枯树下结跏趺座,于是下车作礼,问道:“为什么您不坐在枝叶繁茂的大树下,却坐在此处?”佛陀说:“亲族阴凉之故,胜过一切外人。”国王便说:“今日世尊为了亲族,我也不应征讨。”
后来,苦行梵志一再奏请讨伐,琉璃王便又再次兴兵。此时,目犍连尊者对世尊说:“琉璃王前来讨伐释迦族人,我想将他的四部军队抛到他方。”他又想将琉璃王的军队拔出虚空,或者移到海中,或者移到铁围山中间,或将释迦族人移到他方国土,或以铁笼子覆盖全城。佛说:“你虽然具有这样的功德,但终究无法将释迦族人置于安全之地。众生有七事不可避免,即:生、老、病、死、罪、福、因缘,想避也避免不了,你又如何能覆盖住他们往昔的业呢?”然而,目犍连始终无法释怀,便将相识的四五千人摄入钵中,一直举到空中星宿之际。
释迦族人集合四兵,出城一由旬以对抗琉璃王。释迦族人技艺高超,他们在一由旬内遥见琉璃王,或射落对方士兵的头髻,或射断对方弓弦,或射破器杖、幢幡等,但并未伤人。琉璃王非常惧怕,对群臣说:“你们看此箭从什么地方来的,他们如果真想伤害我,我必死无疑。”于是下令退兵。苦行梵志劝阻说:“大王不必畏惧,释迦族人个个持戒,他们连蝼蚁尚且不杀,更何况是杀人,还是应当进军。”琉璃王便听从苦行梵志的话,继续进军,释迦族人果然退入城中。琉璃王喊道:“速速打开城门,否则,我会将你们赶尽杀绝!”此时城中有位十五岁童子,名叫奢摩,他登上城墙独自应战,伤损了众多敌军,敌军顿时崩溃逃散,藏入土洞内。当时释迦族人告诉童子说:“你有辱于我们释迦族的门户,谁不知道应战?但我们释迦族向来修善,尚且不伤蝼蚁,更何况是人命?我们一人能敌万人,如果迎战,必定能摧毁敌军,但以杀害人命,死后将堕地狱,即便生在人中,也是寿命短促,你应速离此地。”奢摩童子便离开了城市。
后来,琉璃王军队再次来到城门外。当时魔王波旬化作一位释迦族人,喊人打开城门,释迦族人见是自族人,便打开城门,琉璃王军队就此乘虚而入。琉璃王说:“释迦族人众多,索性将他们双足埋在地下,让暴象踏死。另外再挑选五百释迦族女人,带到我这边。”当时,摩诃男乞求琉璃王:“我现在沉入水中,在我浮出水面的这段期间,无论时间长短,请你允许释迦族人随意逃走,等我浮出水面之后,你再杀死他们。”琉璃王应允之后,摩诃男便跳入水中,将自己头发系在树根上,于是断绝性命。城中释迦族人从四城门竞相奔逃,琉璃王问大臣:“摩诃男为什么还没有浮出水面?”旁人就入水将已命绝多时的摩诃男抱出,琉璃王见到外祖父已死,非常悔恨:“我外祖父为了救护自己亲族而死,早知如此,我终究不应如此讨伐。”
为琉璃王所杀之人,有九千九百九十万,血流成河,环绕迦毗罗卫城。退军之后,目犍连尊者对佛说:“承佛神力,我已护佑四五千人。”佛便令尊者观察。目犍连尊者将钵从星空取下,所藏之人全部都已经死亡。
琉璃王到尼拘罗园后,安慰五百侍女:“不必忧愁,我就是你们的丈夫。”然后想和一释迦女交通,这个释迦女骂道:“我为什么要和女奴之子通情?”琉璃王大怒,便斩断她的手足,扔入深坑。五百侍女都这样辱骂琉璃王:“谁会以自己身体和女奴之子交通!”于是五百侍女也惨遭同样的惩罚。五百侍女惨痛难忍,便唤如来名号求佑:‘我们同是释迦种姓,如来出家成佛,我们惨受这样的痛苦,为什么不忆念我们?’佛与众比丘便前往劫毗罗城去,释迦女遥见世尊,都心怀惭愧,世尊对帝释天说:“众女子惭愧无衣。”帝释就以天衣盖覆女子身体。佛告诉毗沙门天王:“众女子饥渴已久,置办些许天食,令彼等饱足。”佛又为彼等演说苦集灭道,诸侍女尘垢俱尽,得到法眼净,命终后升到天上。
佛行至东门,见到城中一片废墟,佛告众比丘:“以前我与众比丘在此处说法,如今已成废墟,无有一人,从今以后不再来此。”于是回到舍卫国祇树园,告诉众比丘,琉璃王和他兵众七日之后,都将毁灭。琉璃王闻言,非常恐怖。到第七天时,琉璃王以为已幸免于难,便带军队与釆女到阿贻罗河两侧举行宴会庆贺,忽然天空中,云团翻滚,倏起雷震,暴风骤雨,将所有人漂溺而死。琉璃王堕入阿鼻地狱,天火将宫城一烧而空。
诸比丘问佛:“释迦族以何因缘受此苦难?”佛说:“往昔,罗阅城有一鱼村,因为时值饥荒,米贵如黄金,人们就以草根为食。村中有一大池塘,池内有很多鱼类,人们便捕鱼而食。当时有二条大鱼,这样说到:‘我等是水族,不是处在干地之中,而这些人都以我们为食’,村中有一小孩,才八岁,虽然不捕鱼,但见到人们捕鱼时,心生欢喜。当时罗阅城人就是今日释迦族,当时二条大鱼,一为琉璃王,一为苦行梵志,见到鱼笑之小孩是我,因为杀鱼的罪业,无数劫中受地狱苦,我也因随喜造恶,而感召今日头疼,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被石头压住一般。”
面临自己国家毁灭,慈悲的佛陀何尝不愿援救?但是,若以个人意志可以遮止业力现行,又怎么能成立业果不虚?因此,即便是具足十力的佛陀,在业力成熟之际,也不能拯救一人,毕竟谁也无法改变业果的规律。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联想到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长达三十年的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唐山大地震、东京大地震以及文化大革命,这个世纪的伊拉克战争、印尼大海啸、疯牛病流行、非典流行等。在业力成熟之时,确实无法抗拒,瞬息之间就可以让无数众生毁于一旦。如果不懂业果,或许会觉得这些天灾人祸不会降临于自身,但是,如果以业果来衡量,就会令人恐惧。因为,我们正身处无边业海之中:每个人过去世都曾造过无数能显现类似甚至更严重果报的罪业,而这些罪业就像一颗颗等待引爆的核弹,正安住在自己的阿赖耶识之中,一旦暴发,我们就会被炸得魂飞魄散。所以,我们不是活在太平世界中,在表面的安乐下,的确隐藏着恶趣现前的极大危机。凡夫人的处境都很危险,说不定何时业力发动,就会染上艾滋病、被卷入战争,或被洪水冲走、被大火焚烧。所以,认识业果的相之后,自己应励力忏悔,祈求上师金刚萨埵加被,能在恶业成熟之前,将它忏除。
丙三、摄义
以上四条道理,总的概括了业果方面的道理。对业果能否获得定解,都是依靠这四条。所以,对这四条道理,必须努力生起定解。
苦乐唯一是由黑白业产生,苦乐的差别唯一是由二业的差别所决定。这两条决定之后,自己的行为方式就能得到决定,即:要现前乐果,唯有造集乐因——善业,断除苦因——恶业。而且,善恶业不是来自他处,唯一来自于自己的身口意。换句话说,当下身口意是怎样一种表现,直接决定自己未来的苦乐如何,即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每一种行为,都决定有它相应的果报。所以,行为上必须遵循业果规律来取舍。依靠业决定之理,身口意的行为就会有正确而清晰的方向。
进一步认识“业的自性是增长广大”,能使我们不忽略对微细善恶业的取舍。每天早晚须念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就是要将一天所造的恶业及时忏悔清净。否则,恶业在相续中不断增长广大,再想清净就很困难。所以,以这一条可以使人在行为上谨慎。
“未造业不会遇,已造业不失坏”,是从正反两方面对业决定之理再加以阐述。决定了这两条,就会远离犹豫或侥幸的心态。由于深信所做不坏,心中便不会认为:我行善却无人知,白做了吧!也不会认为:我做了这件坏事,也许没事吧!总之,不会再有种种不正确的心理。所以,不能忽视对业果的思惟,实际上,它对转变心态有很大的作用。
以上四条是大原则,周遍在一切业果相中。下面只是在这四条大原则的前提下,分别具体思惟十黑白业及其果报的差别。前者是总说,后者是别说。别,是总的差别;总,是别的总摄。首先,必须对这四条总纲获得定解,才有观察业的智慧。上面提到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其实,对业果的道理获得定解之后,决定会出现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因此,学好了业果,应当会有一番改变。因为原先对业果无知或者只是很粗略地了知,并没有在心中形成见解,相比之下,世间邪见的熏习更深更强,所以行为方式多是照着世间邪见转动。如果这些不正见仍然很坚固,行为就不会从根本上好转。相反,一旦业果正见建立起来,相违的邪见同时就会从根本上被摧毁,从此对待一切人、事、现象,都会缘业果正见来认识、行持。
总的四条道理非常简明。以后看待问题时,心里应把握这四条,对照自心来分析:这是白业、这是黑业,这是白业果、这是黑业果;最初的业即使微小,也会感召大果报;希求某种果,则须在相应的因上积聚;已造下某种恶业,就不可能侥幸逃脱,必须以忏悔来对治。这样如理辨别,就可以决定行为取向,这就是建立在业果道理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所以,这四条决定之后,自己的思惟方式将随之转变。学好这些道理之后不是没有用处,而是形成观念之后,时刻会起作用,能在一切时处摄持和引导你。
阅读《贤愚经》时,不要像看故事一样,因为真实修行的人,理念绝对和世间人不同。参阅这些公案、因缘时,应将公案中的人物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榜样体现在何处呢?体现在他的用心和行为上。他们遇到顺缘和违缘时,会运用业果的道理来思惟、行动,这就是应学之处。
譬如:《贤愚经》中说,有一对穷夫妻穷得只剩一匹布。丈夫披布出去乞讨时,妻子只能裸体坐在草垫上,妻子出去时,丈夫也是如此。有一位比丘前来劝化他们供养、闻法,他们当时面临着取舍的问题:一是舍弃布,意味着可能死亡;一是不舍弃,但不能完成供养佛僧的善业。在这个关头,就看是什么见在起作用。一种很世俗,认为如果供养这匹布,两个人只有裸体坐在家中,不能出去乞讨,最后只有饿死。一般人想到这里,往往会选择保全自己。另一种则认为:供养布是善业,由此后世决定获得安乐,舍命也应行持。在这面临何取何舍的关键时刻,穷夫妻是因见到大义而决定供养的。
所以,依止因果正见就能使人舍身成仁、成就大义,这是正见的力量。凡夫虽不能如同圣者般,但在这种关键时刻,若能思惟业果的道理,便能趣入白法。我们在生活之中处处会面临业的取舍,如果没有因果正见,一般人无明力大,往往会造黑业。所以,龙猛菩萨说:没有业果正见,就会堕入恶趣;相反,有了业果正见,就能将自心转向善业。
《贤愚经》中还有一则金毛兽的公案。金毛兽当时也是思惟到舍身救护众生能完成生命的大义,所以才能发起并增上利他之心。这也是透过思惟业果勉励自己,使自己趣入白法之中。此外,还有许多具足因果正见的人,虽然一贫如洗难以维持生计,但因为正见力量强,在思惟了后世的大义之后,就能心甘情愿地布施。又如:沙弥遇到淫女诱惑时,因为思及舍戒和护戒在业果上的差别,而发起宁可自杀也要护戒的誓愿。再比如:《毗奈耶经》中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释迦族人在佛的教化下,都已证得真谛。他们在琉璃王入侵、面临杀身之祸时,也是因为有业果正见的摄持,而宁可被杀也不杀人。所以,思惟业果极其重要,这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修行高深的人不需要的修法,而实在是任何入道者都不可缺少的修法。换句话说,没有生起业果正见,不必说上上的修行,即使人天正道也无法真正趣入。
接下来,对业增长广大之理,心中须生起定解,这时才知恶业比蛇毒更可怕,对于熏入恶业种子不会认为无关紧要,而会心怀恐惧。修行人之所以能小心防护细恶,就是因为畏惧因果。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大成就者,平时手持曼茶盘,一发现身心有不符合戒律的地方,当时就励力忏悔。只有业的正见产生了,才能养成这种防微杜渐的品格,因为这种品格是建立在正见之上的。
为什么一个人行善会有那么强大的意乐?这也来自于对业果的定解,即体认到以小善能产生大果,对这个道理决定了,行善的热情就能超过追求财富、女色、地位等的热情。所以,思惟业果非常重要。能否从一个俗人转变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关键就在因果正见。比如:西藏的奔公甲格西,原先是个大强盗,但在皈依三宝、认识圣教之后,他变成一个非常规矩的修行人。从他的修行事迹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业果正见在改造一个人。譬如:有一次,奔公甲到施主家里,施主们正好外出,他当时便想:我没有茶叶,应当偷一点以后住山时好用。当他刚把手伸入茶叶袋时,马上生起正念,大喊:我这个人正在偷茶叶,把这只手砍断!这就是业果正见在起作用。所以,业果正见是内在的阿阇黎,在面临取舍之时,他会及时帮助你遮止恶行。
总而言之,声缘、菩萨、大成就者以及世间人天等,不论是何种阶层的人,都超越不了业决定等四条规律。所以,我们应当按照传承上师的教言,从微细乃至极微细之处,精勤地如理取舍。
乙二、分别思惟分二: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二、抉择业果
第二,分别思惟分二: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二、抉择业果。
丙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分三:一、经论中宣说十业道  二、强调十业道取舍之重要  三、应当断除狡诈
丁一、经论中宣说十业道
今初。如是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大,未作不会,作已无失。彼当先于何等业果所有道理发起定解而取舍耶?
先提一问:上面思惟总的业果时,已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业增长广大、未作业不会遇、已作业不失坏等四条道理,但是业果的种类无量无边,首先应当对于哪些业果的道理发起定解而做取舍呢?
回答:
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十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
总的能够转趣善行和恶行,唯一是以身口意三门来决定。(不是在身口意之外,另有一种趣入善恶业的门。)三门一切的善不善行,虽然以十业道不能完全含摄,但是针对粗大明显的善不善法、作为罪恶根本的极大方面,在《正法念住经》等经典中,世尊以摄集扼要的方式宣说了十种黑业道。如果远离这十种黑业道,也就统摄了诸极大义利的扼要,因为见到能摄极大义利扼要,所以佛说十种白业道。
下面引教证:
《俱舍论》云:“摄其中粗显,善不善如应,说为十业道。”
《俱舍论》中说:“对于善不善行之中粗大明显的方面作归摄,如其所应,在经典中宣说为十业道。”
譬如:五无间罪中,杀父母、杀阿罗汉属于杀生,以恶心出佛身血属于嗔恚,破和合僧属于妄语。此外,污比丘尼属于邪淫,杀见道菩萨、杀有学僧伽属于杀生,夺僧伽资具属于不与取。
十黑业未包括的是:吸烟、饮酒、吸毒等,根本烦恼中的慢、疑等,随烦恼中的嫉妒、谄诳等,还有佛制罪等。十白业未包括的,是断除这些黑业的白业。
《分辨阿笈摩》亦云:“应护诸言善护意,身不应作诸不善,如是善净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
《分辨阿笈摩》中也说:“应当防护好自己的语言,防护好自己的心,身体不应作不善业,依靠这样善能清净身语意业的道,将会获得佛陀所说的菩提道。”防护好自己的三门,使身语意不夹杂罪染而清净,便能成就菩提道。因此,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丁二、强调十业道取舍之重要
由善了知十黑业道及诸果已,于其等起亦当防护,使其三门全无彼杂。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
通过善巧了知十黑业道及其对应的各种果报之后,对它的等起也应当防护,使自己的身口意毫无黑业混杂。依止这样的十善业道,是成办一切三乘以及士夫自他两种义利的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所以佛多方面数数称赞。
什么是十善业道呢?仅仅不趣入十种不善业,只是成为无记性,不能称为十善业。善加了知十恶业的过患之后,发起远离十不善业的心,才属于十善业。
《海龙王请问经》云:“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
这段经文宣说了十善业是世间人天圆满和出世间三种菩提的根本依处。为什么十善业叫作善法呢?因为不论人天之身,还是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必须以它为根本,才能获得成就。经中连用了三个“根本依处”,以着重强调十善业道的重要性。
《十善业道经》中,世尊告诉海龙王说:“海龙王!你看这佛身,是从百千亿的福德所出生的,各种相好庄严,光明显耀,映蔽大众……你再看这些大菩萨们,妙色庄严清净,这一切也都是由修集善业福德而出生的。再说天龙八部等具有巨大威势的有情,同样也是以善业福德而出生的。”这一段佛语告诉我们,一切世出世间的成就都要建立在善业的基础之上,没有善行的积累,便没有成贤成圣的所依。
下面再以大地的比喻作强调:
又云:“龙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 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龙王!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经中又说:“龙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经商、航运、种植等事业,一切种子集聚出生一切谷物,农务耕耘以及地水火风诸大种,都是依靠大地而安住。大地是这一切的依处。龙王!同样,这十善业道是转生人天的依处,是获得声闻有学、无学诸沙门果的依处,是获得独觉菩提的依处,是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陀功德法的依处。”
是故《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戒所有义理,《入中论》中亦总摄云:“若诸异生诸语生,若诸自力证菩提 ,及诸胜子 决定胜,增上生因戒非余。”
因此,对《华严经?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律仪的所有义理,《入中论》中也以总摄的方式说:“诸异生、诸声闻、诸独觉、诸菩萨,这一切决定胜和增上生的因,除了戒之外没有其它。”
“戒非余”:不是说只有戒是因,其余禅定、智慧、大悲等非因,而是说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决定不能离开戒,远离了清净戒,绝对没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成就。
所以,十善业道是一切世出世间成就的根本依处。佛教的纲要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中,其实已包含了一切佛法,因为佛法无一不是断恶行善之法。
往昔,善信菩萨出生在无佛法的时代,那时世间根本见不到佛法。善信菩萨依靠自己的善根力,一心想寻求正法,由他的诚心感应,虚空之中传来声音:“从此地向东方经过一万由旬的地方,有一个国度,其中有一女人,出身很卑贱,相貌也异常丑陋,似乎她还了知半偈。但是,在途中有一段长宽各一万里的淤泥地,脚踩在上面,身体就会陷溺。”善信听了之后,全然不顾安危,身心踊跃地向前行进,竟然趟过了这段淤泥河,见到了那位女人。善信菩萨对待她就如同对佛一般地恭敬礼拜、赞叹。女人说:“诸佛的妙法无量无边,但我听闻的只有半偈法。”善信跪下来乞求:“愿闻半偈妙法。”女人说:“唯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善信听后身心清净,再再思惟法义而洞然了达其中旨义,顿时获得神通,飞回本国,普遍宣扬这半偈妙法,降伏诸魔。
此处可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中含摄了无量妙义,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所以,不能认为断恶行善只是下劣者才须行持的道法,上等者不必行,而应认识到,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声闻缘觉、一切人天,这一切暂时增上生和究竟决定胜的成就,无不是从善业出生的。因此,经中赞叹十善业道是根本依处。
丁三、应当断除狡诈
如是不能于一尸罗,数修防护而善守护,反自说云我是大乘者,极应呵责。
如是不能对一分戒律数数修习防护,反而自说我是大乘人,这是极应呵责之处。
下面引《地藏经》为证,说明这种狡诈之语是大妄语,是断灭语,以此将会颠倒堕落:
《地藏经》云:“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颠倒堕落者,于一切中,应知即是恶趣异名。
《地藏经》说:“通过此等十善业道,便能成就佛果。假如有人从存活以来,下至一种善业道也不守护,反而自称:我是大乘人,我寻求无上菩提。这种人极其诡诈、虚伪,是说大妄语(非菩萨而自说是菩萨,非大乘而声称是大乘,超过一般上人法妄语,故是大妄语),是在一切诸佛世尊面前欺骗世间(表面上让诸佛世尊作证,承诺自己要利益世间,成办世间义利,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去修行它的因——十善业道,所以是在诸佛前欺骗世间),是说断灭语(以无因而求果,是说断灭语),此人由于愚蒙而至命终(最后因痛苦蒙蔽而死去),颠倒堕落。”“颠倒堕落”,即是恶趣的异名。
《地藏十轮经》说:戒体破破烂烂,却还承诺许多大事,这是极应呵责之处。所以,明明不合理却还狡诈地显现为如法的行为,极不应理。
因果之相无量无边,虚云大师曾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出的。”六道众生不离因果,声闻、缘觉、菩萨同样不离因果。世间人天的道不离因果取舍,出世间声缘菩萨的道同样不离因果取舍。可见,这个因果法门贯穿了从粗到细、从浅到深、从世间到出世间的无量层面。对我们来说,应当从何处趣入修行呢?应从十善业道趣入,先从自己能实行的浅近之处做起,再逐渐深入广大。试想:修行不从此处趣入,又能从何处趣入呢?我们不可能在山河大地上修,也不能在他相续上修,显然,除了自己的身口意业之外,再没有其它可修之处。如果连粗大浅近的身口意业都防护不好,能不能行得深广呢?显然不能。譬如:现在还在呀呀学语,能不能辩才无碍呢?现在还需扶着凳子走路,能不能飞跑呢?显然不切实际。所以,一般人应先从浅近之处实际做起。佛说这是根本依处,但是人们往往因我慢心而不重视这样的基础修行,喜欢空谈玄妙。然而,脱离了这样一个根本依处,一切只会空无建树。
因此,佛在经中苦切劝导,不可能还有更重的语气了。佛赞叹十善业道是一切圆满的根本依处,如同大地一般。大地是何等重要啊!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座建筑,任何一种草木种子,任何一种事业,都不能脱离大地,离开了大地,连芝麻许的法都无法建立。十善业道就是这样一种法!她是一切人天果位、一切声缘菩提、一切菩萨妙行、一切佛功德法的依处。离开这个守护十善业道的法,将不会有任何成就,一切戒定慧的功德,一切声缘、菩萨、佛的成就都免谈。
《地藏经》中,佛还用极严厉的语气呵斥那种浮而不实的人。佛说:一生连一种善业道都不能好好守护,却大言不惭地声称我是大乘,我是寻求无上菩提的菩萨,这种人是说大妄语,是在诸佛世尊面前欺罔世间,是说断灭语,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将会颠倒堕落。佛这样呵斥是有深意的,佛是苦切劝导我们应在十善业道这样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修起。当年太虚大师说过一偈名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谓人格的完成,即是十善业道的完成。所以,我们必须打好基础,首先按照十善业道,修好自己的身口意,能这样改过自新,才是真正的下士。这个地方修好了,就能顺利进入别解脱戒,再到菩萨戒、密乘戒,一分一分深入,一分一分广大,最终便能成就佛果,这就是“真现实”。所以,从十善业道修起,由浅近而深广,是一个重要的行持原则。
丙二、抉择业果分三:一、显示黑业果  二、白业果  三、业余差别
抉择业果分三:一、显示黑业果;二、白业果;三、业余差别。
丁一、显示黑业果分三:一、正显示黑业道  二、轻重差别  三、此等之果
初中分三:一、正显示黑业道;二、轻重差别;三、此等之果。
为什么首先显示黑业果呢?因为修习业果,首先要从断恶开始,而断恶的前提,是对黑业及黑业果的相产生决定的认识,所以,首先应显示黑业与黑业果。
我们现在处在一种如临深渊的状况之中,什么是如临深渊呢?就是身在悬崖,一不小心,就会坠落而粉身碎骨。造十黑业会堕入恶趣深渊,这是业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我们的处境可怕到三门稍有放纵,就会种下地狱、饿鬼、旁生之因,而且此因一旦种下,肯定会成熟爆发。譬如:面对严厉的对境时,若稍起轻慢、嗔恚,或者说错一句话、非理作意等,就会造下大恶业。一刹那之间,就可以焚毁多劫种植的功德林,使我们在地狱中多劫受苦,是如此可怕。一个人的行为没有以业果正见摄持,的确时时都是在往刀山上走、往火海里钻。只有具足业果正见的人,才能真正保护自己。
世人想依靠保险或者依靠名声、财富、子女来保护自己不堕落、不受苦,但这些是不会有真实保障的,唯有心中的因果正见才能遮止我们堕落恶趣。
现在,要生起这个正见,首先应从十种黑业着手,重点在观察黑业和苦果的关系,业和果一定要联系起来观察。往昔不知黑业的过患,所以造恶不畏惧,由此趣入恶趣,而现在则须逆行,关键是要认识:以十黑业会显现何种可怕的果报,而且黑业会如何增长广大,业果一旦成熟,将无药可救,即使诸佛大悲之手也无法遮止。必须这样认识而产生畏惧,才能遮止黑业。
对于这些相,上面已经总说,下面开始是分说。总说之后还是有必要逐条分说,这样才能在心中引起广大具体的认识。以佛语为量、以种种公案为样本,一一对照自身来思惟。这样转变自心,五次、十次、二十次、三十次,一次次地衡量认识,到一定程度时,心就会猛利变动,认识到量时,就会引起牢固的因果正见。以有力的正见摄持自心,就能不缘黑业而转。我们无始以来的分别心就像十分顽皮的孩童,如果没有一只强有力的手抓住他,根本无法管制,而这只手就是因果正见。
如果没有学好因果,我们的心便会很迷乱、很疲软,以这种状态不仅不能善护三门,反而处处都在造恶。《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一定要生起强有力的业果正见才有解决的办法。能否生起业果正见,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升沉的切身问题。在目前邪见深重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极为严峻、紧迫的问题。如果不以这个正见摄持,则无论再如何高谈玄妙,一落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因果违背之处不计其数。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对业果的道理努力作一番如理思惟,在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因果观念。
戊一、正显示黑业道分四:一、身业  二、语业  三、意业  四、摄义
己一、身业分三:一、杀生  二、不与取  三、邪淫
庚一、杀生分三:一、总说  二、分说  三、以公案说明杀生因果
辛一、总说
今初。云何杀生?《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于解释,意趣无违。
如何是杀生?《摄抉择分》对此宣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种相,而本论是把中间的想、欲乐、烦恼三相摄入意乐一相之中,再加上加行,总共摄为四种相,即:事、意乐、加行、究竟。以这种方式容易解释,意趣和前者并不相违。
辛二、分说分四:一、事  二、意乐  三、加行  四、究竟
壬一、事
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瑜伽师地论》于此意趣,说他有情。
杀生的事,是指具有生命的有情,也就是命根没有断绝而仍存活的有情。如果是杀者自杀,只有加行罪,不得究竟罪。《瑜伽师地论》以自杀不得究竟罪的意趣,或者为了分析杀生究竟罪的缘故,界定杀生事是排除自己的其他有情,但并不是说自杀没有加行罪。
杀生事——“具命有情”当中有个“命”字,这个“命”是生命的意思。杀害生命被放在十恶业之首,可见佛教真正平等尊重每一个有情的生命。在这个世上,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每一个有情最珍爱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所以都不愿被摧残。对杀生事的范围不能理解得太狭隘,须知它包括了整个法界当中各种类型的生命,无论我们伤害任何一种生命,平等都是杀生。众生是“含灵”,或者说是“有情”,而不是泥土、砖石,所以它们都有苦乐的感受。一个生命,从本质上来说,圆满具足如来藏。认识这些道理之后,对一切生命都应当尊重,应当树立尊重生命的观念,而不应该摧残。只有尊重任何一个有情的生命,最后自身才能获得真正的安乐。从世间的因缘来说,任何一个生命过去世都曾经是哺育自己的母亲,我们怎么忍心对母亲惨下毒手呢?将心比心想一想,如果自己连一根针刺的痛苦都不愿接受,为什么要把断命根的剧烈痛苦加在同样有着苦乐感受的有情身心上呢?所以,要珍爱任何一个生命,任何摧残生命的业都是很严重的罪业。
壬二、意乐
意乐分三。
杀生的意乐分为想、烦恼、等起三者。
想有四种,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四错误。
杀生的想有四种:第一,对有情作有情想;第二,对有情作非有情想;第三,对非有情作非有情想;第四,对非有情作有情想。其中第一和第三是不错误想,第二和第四是错误想。
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杀天授,若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
这一段是从等起上说明:决定根本罪的条件是否需要无错误想。
论中说:这里等起上还有差别,譬如心想:我要杀天授,但是发起加行时所杀的是祠授,这种误杀就没有根本罪。所以,造根本罪的条件是需无错误想。但是,如果发起加行时,等起是对于总的对象转,也就是心想:加行时不论是谁来,我都要把他杀掉。这就不需要无错误想。这样的道理,在其余九种业当中,都应按各自的情况如是了知。
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杀害。
杀生的烦恼,是贪嗔痴中任何一种。杀生的等起,是指乐欲杀害。
恶业的根源是三毒烦恼。真正能毒化身心的,就是贪嗔痴,没有其它胜过它的毒,所以叫作三毒。一切恶业不是以其它方式驱动的,唯一是以烦恼驱动,因此烦恼是造业的根源。当心中有贪嗔痴时,身口意的造作会不自在地趣向邪恶。为什么我们会伤害有情,甚至要摧残它的生命呢?就是因为有贪欲、嗔恚和愚痴。
举例来说:为了贪求口味或获取财富而大肆摧残生命,取其血肉皮毛,这是以贪心而杀生。因嗔心推动而不把对方当生命来看待,一心只想置之死地而后快。因愚痴而认为某些众生生来就是供人受用的,所以该杀。在这些烦恼状态中造业,就是以贪嗔痴而行杀。所以,当我们被贪嗔痴障蔽时,内心就会变得极为狭窄,理智丧失,体会不到有情的痛苦,不知具足佛性的性灵不可践踏,也不会顾念有情对我们的恩德。在三毒驱动下,短短一分钟内就可以结束一条性命。相反,见道菩萨得了无分别智,具有深广的智慧,他们看众生,个个都具有如来藏,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时,法尔就能遮止杀业,真正能像爱惜自己一样地去爱惜普天下的有情,这种大慈悲和凡夫的贪嗔痴是截然相反的。所以,杀业的源泉就是贪嗔痴三毒。
壬三、加行
加行中,能加行者,谓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谁作,等无差别。加行体者,谓用器杖,或用诸毒,或用明咒,随以一种起加行等。
杀生的加行分二:一是能加行,一是加行体性。能加行,就是自作或教他作,其中不论自作或教他作,平等都是造杀生罪。加行的体性,就是使用器杖、毒药或明咒,随便以其中一种发起加行等。
举例来说:自己杀鱼是自作。认为自己杀鱼不好而让别人杀,这是教他作。以自作和教他作都能发起杀鱼的加行,所以都是能加行。
有人想:只是教他杀,为什么会有同等罪业?
因为自作是指使自身行杀,教他作是指使他身行杀,杀生的工具虽有不同,但指使者都是自己,结果都是使对方断绝命根,所以平等都是造杀生罪。譬如:自己的孩子被张三雇用杀手枪杀,自己会不会因为张三没有亲手杀而认为他无罪,或无根本罪呢?决定不会。我们会认为杀手只是被人指使,真正的凶手就是张三。所以,教他作与自作的罪业相等。
此外还须补充一点,即不能随喜杀生。凡是对恶随喜,就是造恶;对善随喜,就是行善。所以对于战争或枪杀等暴力行为,不能发随喜心。譬如:在电视新闻报导中,经常能见闻战争和各类暴力事件,如果贪执一方而嗔恨另一方,就会造下严重罪业。有人对暴力、战争很感兴趣,唯恐战争不持续、交战不激烈,以欢喜心推动,兴致勃勃地谈论这些热门话题。实际上,这就是杀业加行。推己及人地思惟一下,如果自己是饱受战争苦难的伊拉克人,听到中国人说:“这场战争真刺激”,他会不会认为这位战争的随喜者很善良呢?绝对不会,只会将他视为幸灾乐祸的坏人。相反,如果有人以悲心祈祷战争早日结束,人民早得安宁,我们会觉得他是具有慈悲心的好人。
所以,目睹战争惨烈情景时,佛弟子应当怀有一种悲悯心态,愿众生尽早脱离苦难,甚至愿代一切众生受苦。如果见闻战争而兴奋,那是心灵扭曲的病态。也许我们自己不会去杀生,但这只是暂时不会,因为凡夫并未断除杀生的习气,而业是非常微细的,它会渐渐增长蔓延。因此,为了防微杜渐,对一切暴力行为都不能随喜、赞叹,更不能参与,对宣扬暴力的文章、影视不能欣赏。在自相续不成熟时,应当尽量远离这些引发杀业的因缘。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当果现前时,已是无法回避。所以,应当在因上小心防护,将杀业息于无形之中。
壬四、究竟
究竟者,谓即由其加行因缘,彼尔时死,或余时死。此复如《俱舍》云:“前等死无本,已生余身故。”此中亦尔。
杀生究竟,就是通过加行因缘,导致被杀者当时死亡或者他时死亡。而且,如《俱舍论》所说:“如果杀者在被杀者之前或者同时死亡,则无根本罪,因为杀者已转为其它中阴身等身体的缘故。”此处也是如此。
以上事、意乐、加行、究竟四个条件具足,就是杀业究竟,得根本罪。
辛三、以公案说明杀生因果分二:一、残杀动物的因果公案  二、堕胎杀生的因果公案
壬一、残杀动物的因果公案:
以《安士全书》中的一则公案为例:
清朝康熙年间,镇江有一位叫凌楷的人。邻村有条恶狗经常咬人,他就把狗诱进一个夹弄里,断绝后路,准备把狗堵在里面饿死,以绝后患。过了十天,打开一看,狗还没死,竟然摇着尾巴出来了,但是不再咬人。再看夹弄中砖上的一堆土,被狗吃了将近一半,原来它饿得慌,就以土充饥。不久狗就死了。
凌楷造的是杀生罪业。“杀生事”,是具有生命的一条狗。当时对此狗作此狗想,是“无错误想”,“烦恼”是嗔心,“等起”是想把狗饿死。“能加行”是自己亲自作,“加行的体性”是把狗引诱进夹弄,然后封住。“究竟”是狗命终身亡。四个条件都具足,所以凌楷造了杀生究竟罪。
下面再看凌楷的现世报应:
狗死的当晚,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身汗毛直立,心跳急速,甚至惊叫出声。这样一种心理失常,唯一是由杀业所致,除业之外并无其它作者。有人会想,天地间没有什么可怕的,为什么风吹草动,他就恐惧成这样?如果对业果没有认识,一般会认为这是无缘无故,极不正常,而从业果衡量,这一切唯是以杀业法尔变现的景象,他人未造是业当然体会不到。对芋仔来说,只要业未清净,就会一直显现恶趣之相。所以,不是外境有什么地狱,唯是众生心识颠倒,显现复活地狱等的境界。最可怕的是心颠倒,一旦被罪业障蔽,就会堕入这种悲惨的境地。
再说,芋仔一路快跑,感觉大黄的灵魂一直在追他,夜晚的境界中,场面非常恐怖,他见大黄直接跟到床前,两道犬牙露出寒光,射入他的心房,他吓得立即跪地求饶,可是对方不饶恕,直接咬他的脖子,刺入喉管。芋仔大呼救命,惊醒了同事,他们起来一看,发现没有什么事,只是芋仔梦惊而已,就又睡下去了。芋仔不敢睡,他只有再逃,但能逃往何方呢?虽然可以从高雄逃到台北,从台北再逃到其他地方,但他的杀业到何处能逃脱呢?过了一段时间,他进了一家工场,在两年里稍得摆脱,但是内心始终不安,一直恐惧大黄会再纠缠他,晚上连门都不敢出,上厕所都是心惊肉跳。人造了恶业,竟然变成如此惨相。
两年后的一晚,大黄又来了,这次它带来七八条凶狗,把芋仔团团围住,往芋仔身上扑去。芋仔腿都吓软了,只能等着大黄咬他的脖子。其他狗有的咬头,有的咬手,有的咬脚,乃至于咬身上的每一块肉,芋仔被咬得血肉模糊,痛苦难当。
从这里可以看出,残害生命,罪业严重。照这种情况下去,还能做人吗?人造恶,亏了心,缺了德,就难以做人了。芋仔被业力所牵,连安心坐在家里或者作个好梦的福德都没有。从现世来说,芋仔以杀业折了福德,无有一日不在恐惧之中,整天害怕被杀,哪有安乐可言?《感应篇》说:造恶之后,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有些人持邪见,虽然害怕吃毒药会腐蚀五脏六腑,觉得毒不能吃,但对杀业却毫不在乎。其实杀业更可怕,一旦造下,它在身心上所起的作用不亚于癌细胞。它可以把幸福、安宁统统摧毁,最后连做人都成问题,恶业造多了,前途也随之毁了。所以,十善业道是作人的根子,一旦亏欠了,以后要弥补就很困难,除非励力忏悔、改过自新,否则凭什么消除恶业力呢?凭着有钱有势有关系就能行吗?根本没有用。恶业是自造,也只有自忏才能净除。杀业的后世果报更加可怕,依佛语可知:以杀生业会在三恶趣中辗转转生,时间长达一个中劫,相当于人寿两百亿年。脱离恶趣后,还要偿还五百次生命,并且将感受多病、短命的灾难,短短时间当中杀一条生命须要偿还的果报,竟然如此惨痛而漫长!我们不能认为恶业是静止不动的,恶业就像是高速旋转的轮子,那种增长广大的相令人恐惧!
下面讲一则发生在台湾的凶杀案。主人公陈美月二十三岁时,随丈夫从福建渡海来台谋生,不到几年丈夫就病亡了,一个寡妇拖儿带女,可以想像生活有多艰难,叔叔劝她改嫁,她就和一个叫黄石良的台湾本省人同居。日据时代的台湾,法律规定本省人不能与外省人结婚,在户口上只是姘居。为了户口,黄石良烦恼了好几年,很多人笑话他,有人说:“你替人家养了好几年儿女,结果还不是正式家长,名义上只是姘居,你为什么不另娶一个本省的呢?”还有人说:“叫你另娶,你还不愿意,这个女人又不能作正式夫妻,怎么办?”他说:“我把她杀了,我也不让给别人。”这事有人暗中告诉陈美月,她心里就有数。
八月十五这一天,黄石良回家,陈美月见他脸色不对,夜晚就对他说:“我们夫妻同住几年,感情很好,户口的问题,那是法律规定如此,我也没办法。你不能迁怒于我!听别人传‘你要杀我’,有没有这事?”他说:“没这种话,这是别人开玩笑,我们好好的夫妻,为什么要杀你?不要听别人的。”这样陈美月就没放在心上。
可是过了十天,二十五日这天半夜,一家人睡得正香,不知何时黄石良起床,拿了一把日本刺刀,疯狂扑向陈美月,朝腹部连刺三刀,肠子横流,其中有一条断了,大便从肠子里流出,双臂与二肩共有十余处刀伤。当时黄石良说:“斩草要除根,全家一个也不留。”他又去杀十四岁的女儿。小女孩受重伤后,想跳楼逃走,却不幸摔死,只有儿子被人营救出来。黄石良见有人来,自己也想自杀,但伤势不重,被人夺下了刀。凌晨四点多警察赶到,派人将女人送到医院急救,但伤势太重,肠子被砍断,大便从肠中流出,有的伤口已经腐烂,医生见此情形,觉得无法救活,活不了几小时,就草草了事,缝合了伤口,又将她抬入太平间等死。
凶手自杀两刀,也住在隔壁医伤。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杀你太太?”他说:“这是个坏女人,我一定要杀死她,不知道她能不能医好?”旁边人说:“不会好的,院长说夜里十一点钟,一定会死。”陈美月在隔壁句句听见,心里很难过,想抓破缝的线,求早一点死。却没有力气,动弹不得。
陈美月知道死期很快就要到,自叹命苦,欲哭无泪。时间悄悄地流逝,陈美月是佛教徒,忽然想起观音菩萨圣号,开始念白衣大士神咒,她想:“我死也罢,只是恐怕今后无人信佛、皈依佛教,甚至讥笑信佛、皈依无用”,因此她合上双眼,默念“南无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大约念了二十余声,她感觉屋里有些异样,睁眼一看,暗暗的太平间中充满了光明,观世音菩萨现身在眼前,菩萨后面站了无数人,都在为她合掌念佛。菩萨手里拿着似乎是一个香蕉叶,送给她,她想:“为何送我蕉叶呢?”菩萨说:“这是芭蕉叶,不是香蕉叶,世间所无的宝物,不同于世间的一般芭蕉叶。”在菩萨的加持之下,她顿时觉得轻松了许多,随口说:“啊!世上无有,这样很好。”这一夜她睡得很安稳,一觉到天亮,任何痛苦都没有,只是觉得没有精神。
凶手最初听护土说晚上必死无疑,所以他很安心,一心只盼望女人自己死掉。过了两天,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又问护土:“那天夜里十一点钟,那个女人死了没有?”护土说:“奇怪得很,不但没有死,伤反而好了!现在仍在养伤,一点痛苦没有。”黄石良咬牙发狠说:“这次杀她不死,我再杀她,要用刀砍断她的头,看她还会好起来吗?”医院怕他再行凶杀人,给他换了房间,可他毫不改悔,医院又用手铐脚镣把他铐起来。黄石良探知到女人住在楼上后,又发狂说:“我要用手铐把她肚子的伤口打破,再把肠子拉出来,看她死不死?”有一天他真的上了楼,幸亏被人发现得早,把他打下楼去,关起来。等他的伤医好以后,法院判了他十五年徒刑。
经过这次打击,陈美月常在观音菩萨前痛哭,她想自己平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要惨遭这样的痛苦?丈夫早亡,嫁了这个男人,为什么如此狠心杀她?十四岁的女儿也遭惨死,一家人死的死,伤的伤,她感到自己的命运很悲惨,就求菩萨指示。
一日念佛时,陈美月忽然昏厥,进入一个境界中,见到自己变成公子模样,手中拿了一枝弓箭,旁边有位随从,看似主仆二人。当时看见一只猩猩,公子瞄准后就是一箭,猩猩中箭倒地后,随从上前将猩猩拖回去杀死。不久以后,又见一只猩猩前来报仇,公子便逃跑,猩猩随后紧追,等他跳入水中,猩猩抱住他的头,想把他掐死,他赶紧念“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这时菩萨出现,呵责畜生:“你还要害人。”菩萨将猩猩带走,又说:“关它八年,如能改过就放他出来。”菩萨走后,陈美月忽然惊醒,感觉似梦非梦,心里也知道这是菩萨在为她指点前世因缘。
她感觉自己前世是这位公子,女儿是那仆人,猩猩就是现在杀她的男人,当时主仆两人合力杀死猩猩,所以今生遭黄石良杀害。境界中猩猩报仇,想在水中掐死她,正是黄石良在医院总想杀死她。最奇怪的是,黄石良被判刑十五年,结果只坐了八年牢,遇着大赦把他放出,正合观音菩萨“关他八年,改过放出”的预言,所以前因后果丝毫不爽。
这件凶杀案单看现世一个片断,我们很难理解,只是没有夫妻的名分,何以如此丧心病狂,非要置妻子于死地?好像是无因无缘发生了这一切。但是一说出前世的因,就能决定:确实是以前世业力成熟酿成这样一个悲剧。
业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前世作猩猩被公子和仆人杀害,那时就已播下了仇恨的种子,经过转世不断发展,因缘一聚合,一触即发,黄石良被嗔业牵引毫无自主地一杀到底,如果问他本人,他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这一切都是受宿业的支配。陈美月也不是无故被人残害,她的受害实际是还杀债,轮回当中就是这样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幸亏她是佛教徒,懂得逆来顺受、祈祷三宝,才能转危为安。
《本生论》说:“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应知业是增长广大的,就像一颗火星,如果没有及时熄灭,火就会越烧越旺。前世猩猩种下嗔恚种子之后,在没有违品的情况下不断增长,这一世因缘未成熟前,还是好好的一对夫妻,可是一旦业力成熟,根本无法自主地疯狂杀戮。近代净土宗大德夏莲居居士曾这样说:“每个人都有一本账,谁也替不了,翻出下一页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要谨防业力发动。”所以应励力忏悔,业上要谨慎。
台湾《人乘佛刊》中登载这样一件事:
繁华的台北,过去曾经有一间有名的烤鸭店,店号“上品号”,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面采用的是最新装潢设备,门面宽敞,美观的玻璃厨窗中,陈列一排排、一堆堆色泽烤成焦黄的烤鸭。烤鸭店里雇了好几位年轻店员,穿着白色制服,戴着西洋式厨师的帽子,手上戴着塑胶手套,从早到晚忙得团团转。烤鸭店的蔡老板,长得浑身上下圆嘟嘟,穿着西装,手指戴着两枚约半寸的四方金戒指,他见生意这样兴隆,一个人坐在收银机后面笑得合不拢嘴。店面的后面是机器房, 、操作间、宰杀室,不停地配合工作,一到烤鸭店,就能闻到一股随风飘来的血腥味,又有时时从门缝里飘出的烧腊味,令人垂涎三尺。“上品号”的生意,越做越大,赚的钱越来越多,二三年下来,在各地开了好几处分店,所以蔡老板是春风得意。发了财,少不了交际应酬,他是酒家和舞厅的常客,这是他感到挥霍得最惬意的时期。可是他的后果如何呢?
临近农历新年,台北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家家户户都忙着买年货,自然“上品号”的生意也达到高峰,蔡老板索性把自动门打开,许多顾客在店里等新烤鸭出炉,即使在门外等候三五个小时也没关系。老店员加班还不够,又雇了几位临时店员,大家还是手忙脚乱,应接不暇。
这一天仍如往常一样,店里闹哄哄的,忽然响起一阵如雷般的鸭叫声,所有的人一下子楞住了,寻声看去,只见蔡老板四肢张开,像只鸭子的形状,爬在地上,口中不停地“呱呱”叫唤。正在买烤鸭的客人,有的手上提着烤鸭,有的正掏钱付款,见这突如其来的场面,都围拢过来,议论纷纷。其中有个胖女人,大叫一声说:“哎哟!人变鸭子, 啦!多可怕!以后我再不敢吃肉了。”大家才惊醒过来,都往门外跑。这时蔡太太连忙招呼人将蔡老板抬到床上,请来医生诊断,可是再高明的医生也无法让他停止鸭叫。可怜的大胖子,叫了三日三夜,直叫到声嘶力竭,才睁着眼睛、七孔流血、在痛苦挣扎当中断气。因为是大老板,钱多得没处用,花了几百万来铺张丧事的场面。从此以后,“上品号”的大字招牌销声匿迹,各处的分店也关门大吉,蔡家的人不知搬到何处。
一般人会觉得蔡老板事业很成功,因为他开的烤鸭店在繁华的台北很有规模,装修豪华、门面排场、生意兴隆,而且伴随他的事业一天天发展,各地拥有了多家分店。以世俗的眼光看来,蔡老板的前景似乎越来越光明。没有业果正见,看到的只是这些外在的表相,而且会羡慕不已。
其实从业果的角度思惟,在假相的背后只有黑黑的业,没有半点成功之处。从开烤鸭店这一天开始,蔡老板就成了杀生主谋,伴随烤鸭店的生意日益兴隆,分店日渐增多,他背负的杀生业债也愈加沉重,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灾星一天天逼近。可怜他在春风得意之时不知道罪业之毒正在相续中凝结、增长,终于在生意最兴隆的春节前夕,一个圆嘟嘟的人完全变成鸭子的形相,以几年杀生邪命换来的只有后世无量的痛苦。人没有业果正见,就会这样以邪恶为崇高,以灾祸为幸福,结果只有随恶业而堕落。
生命无大小贵贱之分,一律平等,如果认为伤害诸如蝼蚁蚊虫等微小生物,算不上涂炭生灵,实际也是一种有业无果的断见,我们从《感应篇注证》中引一则公案来证明:
古代有一个叫桓谦的人。一天坐在屋里,忽然看见几千个一寸长的小人,都是披甲持矛,驾车乘马,从一个洞口出来,金光闪闪,像太阳一样耀眼。小人陆续走进房间,他们以几百人为一群,由将领指挥互相厮杀。小人和马的动作异常敏捷,他们攀着桌子、登上灶台寻找食物,找到食物之后,就在一起聚餐,不久又返回洞中。
桓谦怀疑小人都是妖怪,一天碰上一位道士,就谈起了此事,道士叫他用石灰堵住洞穴,桓谦照着做了。后来打开洞口,只见上千只大蚂蚁都被闷死在洞中。不久,桓谦和道士同日生病,全身烂成灰泥而死去。
人们以旁生形体小就认为它没有心识、没有苦乐感受,这是愚痴的想法。譬如在天人眼里,我们人类也像蚂蚁一样小,我们是否没有生活,没有苦乐,没有对生命的爱执呢?为什么面对蚂蚁时认为捏死它们如捏面粉一样毫无罪过呢?这种无业果之见最为下劣。桓谦分明看到几千只大蚂蚁都是生灵,有自己的组织、活动和感知,却在邪见支配下,把它们全部毁灭。这样肆意杀生的结果,只是毁灭自己而已。所以面对任何一种生命下至蚁蚊,都应尊重,绝不能摧残,作为一名佛弟子要常怀珍爱生命的善心,要有“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慈悲情怀。
左营有位杀猪多年的屠夫,每当他以尖刀刺入猪喉时,猪都会嚎嚎惨叫,痛苦难忍,鲜血喷溅四处,等血流干竭时,猪抬高头,深深叹气而死。屠夫见此情景,总觉得猪可怜,就想改行不再杀猪。但他改行后仍操杀业,运输鸡鸭到全省各地贩卖,有时自己宰杀后,去市场贩卖。
一天,他满载着鸡鸭,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轮胎脱落滑出,虽然没有造成大祸,但是鸡笼被撞开,鸡鸭顿时乱飞乱跑,后面的人看到这种情形,都停下车来帮他捉。事后屠夫换好轮胎继续上路。
到市场卸货之后,他又马上赶回南部,车子驶到前一天发生事故地点,后胎再次脱落,车子倒翻,屠夫后脑倒撞,颈部被方向盘正中刺伤,血流满地,就像猪被刀刺喉时的情形一样,腿部也骨折,刺穿肌肉。旁人赶紧把他送到长庚医院急救,七天之中昏迷不醒。
最初几天,他总看到被杀的猪。一群群地跑来讨命,后来是鸡群、鸭群,形状有些是断头断脚,有些头和身体没有全断,只留一层皮连结着,甚至有开膛剖肚、肠胃拉出身外的,种种恐怖之相,都是索命而来。七天之中,他被过去的冤家债主折磨得奄奄一息。
第六天时,他感到自己要去爬一座刀山,后面跟着许多众生,高山上利刀森罗,从上而过,即便未粉身碎骨也是体无完肤,但又欲退无路,后面的众生纷纷指责说:“这些刀子都是你以前用来杀猪、杀鸡、杀鸭的,杀别人时不知道痛苦,现在让你尝尝用刀子杀自己的滋味。”就这样屠夫被逼上刀山,这时他仍躺在病床上,迷糊之中叫道:“我不要上刀山!我不要上刀山!”喊过后,全身冒冷汗。直到完全清醒后,他拔掉针头对家人说:“这七天,我都在地狱中度过。”
看了这则公案,就会发现,人如果没有因果正见的指引,走的只会是充满罪业的路,一直走到死都难以回头。屠夫如果能预见自己的奋斗结局是如此悲惨,必定不会长年马不停蹄地造这种恶业,即便乞讨过活也强过万倍,可是他如瞎子般不明因果,不杀猪转为贩卖鸡鸭,仍是杀生,日夜劳作只是把自己往刀山上送。这样源源不断的黑业与苦果究竟来自何处呢?来自不识业果的一念无明。如果对杀生的业果有所认识,这些杀生的行为、果报就能提前遮止。可以说,如果以业果正见摄持,一道道奔向恶趣之门就可以提前关闭,一道道通往善趣之门都会打开。思惟业果关系引生定解,这是救自己,设法使人产生定解,就是救别人,所以因果法门是救世大法。
壬二、堕胎杀生的因果公案
堕胎是杀生恶行,以事、意乐、加行、究竟衡量:事,是胎儿,并非无情法或低等生命,而是极为宝贵的具命有情。意乐之中:想,是于胎儿作胎儿想;烦恼,是贪、嗔、痴任何一种,譬如,未婚怀孕为了遮人眼目,或者不想抚养儿女,而自己堕胎,或者古代一夫多妻,妻子嫉妒小妾有孕,下药堕胎;等起,是乐堕胎欲。加行,是服药打胎或作人工流产手术。究竟,是胎儿断命根。因此堕胎就是杀人,堕胎者成为残忍杀害亲身骨肉的杀人犯。
《感应篇汇编》中有一则公案说:
郭印的女儿引凤,被鬼卒追摄,遍游了十八地狱。在最后一所地狱中,她见阎罗王端坐在大殿之上,下面站有好几百位女人,每个女人身边都有一个小孩抱着脚索命。小孩当中:有些是母亲以生育女儿过多而被投水溺死;有些是以家里贫穷,无法养育而死;有些是妻嫉小妾怀孕而被用药打堕;有些是私胎而被母亲毒死;有些是以争斗损胎而致死;有些是因看护不慎死于非命。阎罗王一一追查,这些犯了杀罪的女人手脚带着刑具,看起来身体都是枯槁瘦弱。引凤回来后,把地狱中的见闻详细告诉父亲,并且书写在天宁寺壁上,作为后人的警戒。
我们知道,当中阴身进入母胎和受精卵和合成为名色时,便开始获得再度做人的宝贵机会,这种难得胜过盲龟值遇轭木之孔。身为人母,本来应负起精心孕育新生命的责任,可是人以私欲丧尽天良,竟狠心把自己的骨肉扼杀在腹中。胎儿不是无情物,他们被打堕时有着强烈的痛苦,母亲残忍地剥夺他们作人的权利,会引起他们的极度愤恨,从此血肉相连的母子将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如果不以四力忏悔,解释怨结,决定会因此堕入恶趣。世人何苦为了短暂的贪欲之乐或者眼前的生活方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9 1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