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3|回复: 2

[法师开示] 「上自下然和尚」菩萨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 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上自下然大和尚 开示
开经偈
三聚净戒难得闻
经于无量俱胝劫
读诵受持亦如是
如说修行者更难
大家都到了,那我们也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说好七点半诵戒,我们就准时七点半诵戒,多出来的二十五分钟师父就稍微跟大家讲讲诵菩萨戒应该有的一些发心跟观念。凡佛弟子,每个人都几乎听过一切法门修心为要,就是修这念心。每个人都是都懂得这一句话都是知道一切修行都是在心建立的,嘴巴都说修心修心,心到底怎么修?有的人事实上还是很茫然的。修心就是平常的你的日常熏习。平常日常熏习在什么样气氛下面,你将来就转什么样的知见,就成为什么样的法轮。众生在种种知见里就是他所有一切的身根利器的表现处。既然是身根利器的表现处,也就是他的法论。什么样的知见什么样的意识成就什么样的业力,什么样的业力成就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世界转成什么样如何将来流转的种种的心中的因缘,业因业缘,都是在这个地方开始形成的。
既然知道都是一切修心为要,修心就是平常的日常生活的熏习。日常生活的熏习当然就是在平常的诵习上。为什么叫诵戒?诵戒就是让你在日常生活之中念念之间都在心底能够再把菩萨戒的所有一切行为仪轨,跟自己曾经受过戒的这种发心常常诵念在心头,常常把他诵扬在心头。要是念念之间都能够激起激发自己这一个受过菩萨戒的这一念发心,自然而然会发现你有很多过去一些凡情的行为自然就销歇。因为念念之间在心底深处就有个声音不断地他就会向你呼召告诉你我是菩萨道人,我是菩萨道人,我已然是佛门中的弟子。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在你心中的这种呼唤,当心里面真的心底深处有如是声音之时,自然而然的在世间的一切感受一切的感觉思惟就不同于过去的一般凡夫,不会认为说眼前看到的那这一些世间的这一些感受是真实的,也不会执着我现在一定有的那种业感是必然的。因为在菩萨道人之中,菩萨的发心里面他会知道一切的行为都是看现在自己的发心。现在若是懂得发心的人,自然而然就在过去所不能够成就的所不能够行为的,将来就在这个发心愿力上就能够转起种种因缘,就变化成种种力量。在他过去之所不能的慢慢慢慢就转成将来的智慧跟能力。能够在这个上面都能够体会觉心的作用之时,这个人自然就会明白原来这一念心不是哪一种法,也不是哪一种业力。他也不属于种种法,也不属于哪种法。要给赋予他什么样的生命他就自然而然就能够成就现前的种种力量、智慧还有行为。
这个人在这种观念上就是最初体会菩提心,着最初体会觉心啊!因为只要有这种知见的人绝对不会很轻易很帅性的告诉自己我就是如何如何,我的业力就是如何如何,也不会冒然的告诉自己人生就是如何如何。他会慢慢体会到人生原来都是真的叫做虚妄,真的叫做虚假。为什么虚妄虚假?这个时候讲虚妄虚假就不是过去不懂得菩提心的人讲的虚妄跟虚假,不懂得菩提心的人讲虚妄跟虚假是委屈想,都是虚假,都是怎么样,所以我们不要太在意只知道虚假,唯知虚假不知道如何说假,这种根本不叫法菩提心。
佛门中说的虚假,行者中说的虚假是什么?是现前所有一切世间的所有一切成就都是现在当下这一念假种种因缘而成的。因为他是假种种因缘而成的,所以在这个人的心念里面绝对不会说世界已然是什么,已然是固定是什么法。因为不是已然就是什么法,所以叫做虚。因为是虚故,所以才能够随缘。因为随缘故,所以在缘起当下才能够真的在心中发起愿力成就。现在我们叫愿力成就,将来就知道那就叫意生身。顺你的意就知道在你现前成就。虚假不是那种心中的委屈,不是一般众生的知见那种心里的茫然。虚假是一个行者已然知道如何面对人间的担当,面对世间面对将来所有一切心中智慧的担当。因为一切虚假故,所以行者能够随一切因缘成就一切种种的智慧,那才能明白虚假。虚假不是委屈相。这里面就有菩提道人就有菩萨发心。
既然知道那是虚假,当然也就知道诵习的不可思议。刚刚师父已经讲到一切法门修行修心为要,修心就在诵习中修。诵习中修,这里面还是讲到世间的善法。世间的善法都在诵习中,因为诵习故,心中于如是因缘熟故,自然而然就在熟中生出种种智慧,生出种种巧妙,甚至于生出种种的世界的种种的转变,是因为熟故。佛门中所谓的诵戒,当然也是用到这一念熟。但是用到这一念熟为什么叫菩提心?为什么叫菩萨道人?因为佛门中所说的熟,是熟在根本大觉心体的本来法法不住的发心,他还不是真正众生知见所谓的熟。众生知见所谓的熟是熟于现前还真的以为有一法可住,有一法可得叫做熟。同样是知道熟,都知道诵,有的人诵一辈子还是外道。有的人知道诵,他将来能够成就的时候不但成就世间法中的熟能够成就世间,还在世间法中的熟成就世间的当下证的是心中根本超越一切法的本来的性空灵明。因为他知道虚假,因为他知道它能够转熟,但是能转熟的那个能他非种种熟。而不是一般外道看到说熟,因为熟故,所以能转。
为什么一般世间的外道知道如何变易,讲到易经干什么的一些法中知道如何变易,但是在这个变易底下,有多少众生的智能还在变易之中还在不断的捉持变易。虽然知道变易了,不会像一般的凡夫一样把自己陷落在哪一种固定的业感里,知道变易了,可是虽然不陷落在哪一种业感之中,他潜在意思里面还是有在变易中的捉持。佛门弟子菩萨道人大乘佛法是,真正能够懂得变易当下,甚至与当下就应该体会能变易的一定超越一切变易,他能看尽一切变易。当眼前看见一切变易当体,他体会的是从来非种种变易的性空灵明。因为他从来非种种变易,所以才能担当一切变易,一切虚假。这个才叫真正知道易,真正知道中国人讲的易经的易。不是每天抓着那些变易是知道易啊。
光讲这个就会知道佛门中讲的跟世间讲的真的叫做十万八千里之遥。现在有很多一般的民间修行也在讲变易,也在讲易,但是易中没有仔细思惟真正思惟他潜在意识里面还是从变化之中捕捉变化,他那个一直不断的往前执着的那个心从来没有销歇过,那个就是根本流转的业根。佛门中是因为懂得变易。因为懂得变易故,所以才会知道能变易的他非种种法。因为都变易,他是属于谁?所以你自然而然就常处在根本非种种法中说一切变易。这个人说变易时,没有心中的任何力量还向外去流逸,还向变易中攀缘。这个才知道叫菩提心。
讲到这个就是讲到真正知道诵习时,佛门中讲的菩萨诵习,那个熟还是原来能熟的那一念心念念超越。菩萨道人要熟的要诵的要熟的就是常熟根本不住在任何熟处心中根本的大明,熟于无熟处。有时很多佛门讲的很多文字啊,凡夫听起来真实太过遥远,太过超越,但是真正懂得用心的人知道熟都还不能落在熟处。还落一个有熟处,还是堕众生知见。熟都还是要熟在根本大觉心体上的菩萨行中,叫菩提心中,那叫诵菩萨戒。
知道是修心为要,知道是诵习之中不断的在心中熟识以后心中能够产生智慧。但是佛门弟子的熟是熟于根本的诸佛不住的根本心中的灵明智慧,熟于根本菩萨。为什么叫菩萨?菩萨叫菩提萨埵。菩提叫大觉,萨埵叫有情。每一个人,大家常常都讲菩提萨埵,大觉有情,但有没有真正体会这句话“大觉有情“?既然是大觉有情,就不能住在有情之中看大觉。也不能够说住在一个大觉之中然后说虽然超越有情,但是还是住在一个大觉当下,还捉持着一个大觉,就像刚刚讲的还捉持一个熟那个感觉。既然叫大觉有情,觉心前就是有情相。但你知道一切有情相就是一切感受现前处,就是你根本不住的无住的觉心?没有这个无住的觉心哪有这么多千变万化的种种众相的种种念头,种种众生相?于是乎就在这种种众生相中才能够知道能现如是众生相的一定非种种众生相,才能够现种种众生相,光这一念智慧叫大觉有情。仔细思惟,哪一个众生心底深处根本现前的每一个念头的根本性明上面,不都是大觉有情吗?都是菩提萨埵。没有如是大觉有情,没有如是大觉有情没有如是菩提萨埵,现前根本连一点知见都没有。
就好像镜子虽然照黑照白,凡夫见到黑白常常容易随着镜色的黑白流转。但是不论你怎么样随着镜色的黑白流转,镜子能照黑能照白的还是大觉有情。纵然现黑现白之时,整体的镜子都变成黑变成白,举体作黑具体作白。能够举体做黑举体作白的那个还是大觉有情,只是看错了还是凡夫,看对了就是根本的性中根本的本来面目。这个叫做菩提萨埵,这个人人本具的,人人都应该照见自己的这一念啊。你谁要照见这一念时他能入到世间,他能够力用,他能够真正利益一切世间。不但利益还能力用,因为他真正能够拿如是世间法中真正能够呵护能够帮助一切人。就好像镜子现黑现白时,他就是如是力中能够庄严一切世间的感觉。假如镜子没有如是力,能够现黑他能够现白就是如是力,这种力是大担当。为什么?因为没有现黑现白哪有世间的庄严?我只是稍微比喻黑白了,当然黑白之中,青黄赤白黑,这五色能够现出种种世间法的。没有如是担当诸色的种种力,如何成就一切世间的种种感受中的庄严?
仔细思惟这个力是什么力?这个力是无力之力。无力之力是根本的大势力。但讲到有一个形体之中的感觉的力量那都落世间的有为的习气,堕在能够有所量的这种知见里面,那个力都不叫做大。凡被所量的力都一定什么?能被你所量他一定还在量中,还有能够大过他的。量就是思惟,思量。既然还在自己的计量之中就不是大,总有比他大。能觉得这个大,能觉得再超越大,在巨大的那个觉,能够现出如是大如是巨大那个觉才是根本的无量义。因为任何的感受没有离开过根本的无量义,这叫做菩萨戒。这个是根本性中从来不坏的律仪。没有如是性中的这种行为,根本成就不了现在世间的感觉。
镜子一定有镜照,镜照故他才随缘,随缘故现色,现色故举体作色,中间的过程叫做律仪。性中本来的律动就是律仪。要是真正达如是性,知道那性中就如是法,知道这样子的律仪,才能够超越世间。因为知道性中就是如是律仪,所以在现前所有一切感受之中你才能够叫清净。假如不是在自性之中所说的律仪,在根本心外找到一个感受之中说要放下种种感受的执着,你三大阿僧祗劫都放不下。为什么?你说要放下感受中的执着,光这一念不就还是执着吗?还是感受。觉心之中自然能够知道。有感受时知道在感受之中的种种强烈,于是乎觉心中就会起一念说我要离开感受的执着,会起如是念,但行者却在你的种种念头的变化处都知道是根本大觉根本就是随缘随种种感受律动的律仪而已。从见色之中就知道离色,在离色所以他就见色。他就既不住色也不住离,为什么?因为是离是因色起,色是因离而应。大觉心体现前的时候就有如是相,就是律仪。凡夫外道总是在色中,在一个感受当下有个离心现前,实实上能觉得离的不是还是因为色起的吗?不要讲佛法,讲到心里学你就知道他还受前面前尘的业力。这叫诵菩萨戒。
(待續)

自然法語ZJL092 菩薩戒是什麼?.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續1)
既然这叫送菩萨戒,师父才会叫你们大家发心初一十五,这是佛制。你顶的是佛制。佛制是什么?佛制就是大觉所制。大觉制就不能够有所违背啊!因为这里面只有诸佛菩萨知道啊。诸佛菩萨,真正证得如是法的叫大觉。既然是证得如是法的叫大觉,他启发的也是你根本性中本来的大觉的根本灵明。要找到你自己性中根本灵明当然要依大觉所制啊!大觉叫你初一十五诵,半月半月诵,你就半月半月诵。你若搞不清楚是为什么半月半月诵,你只能心中因为好药如是法故,心中真正信乐如是法故,也必须要诚恳要遵循佛制啊,叫半月半月诵戒。

叫圣人的目的,圣人现在世间是他证得圣人法,叫圣人。他证得圣人法叫圣人的时候,他现到世间也是教一切凡夫他自己能够证得如是圣。一个凡夫自己想要转凡成圣时,眼前一定要依循圣人的言论。因为我想转凡成圣,虽然知道我成圣是心性之中成圣,但是心性之中不外会向外中的心中的种种的恭敬,种种的求法,因为他就是证得圣人法的。所以每个半月半月诵戒,这必然的功课,因为只有在这个上面才能够知道每个半月半月诵时,在现在这么浩瀚的凡情的我执的意念里面带入一点我是修行人我是菩萨道人的这种律动。这种律动可能只是一点而已,但是能够种下这一点力量,他在你心中起成如是律动,都叫入菩萨律仪。

不要小看那个律动,我们凡夫就是因为待在家中的感受太深了,念念之间每一个念头起处那一点都是世间律动,永远脱不了世间的气氛,永远脱不了生死业感。换一种律动,换那一个点,从此以后律动就不一样了。不要怀疑,等到心性改变你还是在世间,再来看世间,那世间就不是你过去感觉的世间。这不是讲玄不是讲妙啊。

叫大家为什么轮流诵戒?诵戒不单只是熟,熟里面心里面还要发种种愿力的。光讲这种种愿力方便的分别有两种相,哪两种相?第一个既然要成就学菩萨戒的学习心。这个学当然也叫做觉心。要成就如是学心,第一个一定有一种相叫入众。因为大觉心体本来就入众,每一个信念现前的时候不都是种种的喜怒哀乐,种种众念现前处吗?过去在入众之时就被种种单独的感受流转,叫凡夫。将来因为你敢入众时,所有一切众的感受同时都能担当时,你就渐渐已经超凡了。凡夫的第一就是在种种众念现前处都逐现前的业感而住。你能够在一切感受一切众法现前处都能够清清楚楚时,会发现那个分别的业感就销。分别叫别住,在黑就跟着黑住了,在白就跟着白住。别住的业感就销。别住就是分别的业根,别别而住,就叫分别而住。

再一个是领众。为什么领众?刚刚讲了能入众之时不像过去的随着种种众念随他个别业感随他沉沦。

只要不随种种感受个别沉沦时,眼前的感受在不在?在啊。

喜怒哀乐种种变化在吗?在啊。

在时,你还是过去的喜怒哀乐种种的势力让你流转吗?不是。

不是,你又知道喜怒哀乐又不被他流转,心中到底是什么智慧?心中已然有一念心,那是能够含融领受一切大众的智慧啊!

能够入众当下一定有个领众的念。因为能够在念念之间种种感受都能够统领时,会发现就自然不被种种个别的感受随其沉沦。只要能够在这种业感上面慢慢慢慢调试过来,虽然还在人间,还没有明心见性你已经不成凡夫了。任何感受在自己心中现起时,居然发现心中就有一念智慧能够统领种种念头,叫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领大众,一切无碍。僧是什么?净持义,那才是真正皈依僧,那一念就是僧种。

所以才叫你们诵经,要你们上台来诵。每一个人都要长养能够入众的心跟领众的这种担当。不要小看只是上台来教大家听啊!你敢在诵戒,诵的又是菩萨戒,又是佛制的菩萨戒,大觉所制,你不要怀疑,既然是大觉所制这里面转的法论就是不同,他告诉你什么时候诵,这里面就有必定有他的表法存在。你站在台上时,你以为你是在诵戒啊?你在心底深处长养就是已然入众,已然还能领众的种种的心中的担当,这才是真诵菩萨戒。

时间到了,不多说了,大众起立。

刚才讲到诵菩萨戒,诵菩萨戒,就是在一个入众一个领众当下。所以经文才有诵戒时,一人诵戒一人诵,百千人诵戒亦一人诵,为什么?这就是讲到大觉心体在那一念心中能够入众的能够领众的那一念心永远就是那一念啊!虽然有千百万种种差别的念头念相,念相虽然千差万别,但念头永远是一。一切念头都是由如是的根本的能念的这一念根本的大觉的作用之中一念诵出,不能大众诵。在诵菩萨戒时仪轨都要跟你的心体本来的作用相应。这一念诵出时,就是千百万种种种差别的种种念头念相。你要在这种念头的差别相中,要忘记了根本就是一念诵出的本来的清净本来的统领就流转在差别中。要是真正就知道原来都是这一念的统领的心中本来的作用,就在一切种种差别的念头当下自然就能够就有听诵相。虽然念头现前,但是念念之间就是听诵根本本来能够流出的性徳之中那一念的种种统领统御的作用,叫做听诵相。

诵戒之时一人诵,领众当下上来诵戒就是一人诵,而且高坐。诵的时候就是观想领大众念头想,大众正在听闻的人就要作至诚恳切聆听想。不要小看只是在诵戒这种仪轨这种形象相状而已,他在你心中将来慢慢慢慢转成的法论就是如是表法的,将来自然而然就在一切念头起处能够感受到根本就是一念清明能领的能领众的根本的念性的清净。在这个念性的清净之中自然随缘能够现起喜怒哀乐种种感受中的差别。已经知道那个领众的那一念根本清明的心性,你就在这差别的喜怒哀乐种种念相的差别之中,自然感觉到就是那个作用当下就是默然而听,赤诚而听。

相中就是如是相,要在诵菩萨戒时在仪轨之中都是如实的这样子的庄严这样子如法的去熏习,将来在你心性中自然慢慢体会那个作用就是如此。就好像真正知道镜体之时,所有的镜色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正在这千变万化当下,似乎种种镜色千变万化的势力都是回光向镜体的根本的大照而聆听。因为他能聆听故,所以就在镜体的大照于是统领一切千变万化。这里面一出一回这叫大回向。

菩萨戒不要以为诵了只是条文而已啊!这菩萨戒本,这里面还有很多的行仪,他在这个行仪上面就已经慢慢慢慢带动行者慢慢已然就熟识自己的心性的作用了,只是我们感觉不出来而已。因为过去我们心太粗,佛门讲到万法唯心,既然是万法唯心,那一切众生现前所有一切作用都是心性之中根本的作用。只是我们在这种作用之中抓持这种作用最末梢,抓持他以后就形成种种差别业力。将来你断掉种种抓持的差别业力不是说断了作用了。

这个可能大家还比较模糊,听不懂。就好像是镜子照黑照白就是作用。在照黑照白之时你随逐种种黑白捉持这种感受,从此以后才在黑白之中起成种种差别业感。将来你要断掉这种差别业感,断完以后不是说镜子就不能照黑照白,一样知黑知白,一样照黑照白。所以你心中一样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食衣住行,什么是眼耳鼻舌身意清清楚楚啊。古德才会说一法不增一法不减,过去什么作用都没变,但是转的是差别在上面流转的势力。

所以他才讲说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后面就有很多人,现在有很行者,我不是谤僧啊,我讲他们不是谤僧,因为他们谤大乘菩萨戒那才真叫谤僧,我讲他们是为了正法。这一念心的戒律,就好像镜子正在照色时,镜性的本来的清明的作持本来的律动就是在菩提树下一切圣人现前处,就是结如是戒时。就好像镜子在照色时,正在现出种种差别的当下根本就是镜体能够随缘的律动,就是他的根本律仪。当下还未照见色时,就是诵出镜体的种种律仪时。叫做在菩提树下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

要到了镜色上,到了种种感受上才能够感觉到每一个镜色念念之间才能够有约束。每一个镜色的约束回光。在每一个差别相中再说约束回光叫声闻戒。

为什么知道在种种差别之中再回光呢?讲到这个戒律上,讲到是因相,讲到修行相大家还搞不清楚。讲譬喻就讲镜子镜色的关系,为什么在镜色的差别相中你都懂得回光呢?是因为心中明白镜体了。声闻戒还要依持菩萨戒。菩萨戒就是根本大觉心体的本来的清明,本来的律动,本来的律仪。这个律仪不是要跟哪一些修行人制定的,是最初大觉心体流出时就制定了这个律仪。然后每一个人在种种感受上懂得回光时才在差别相中再别立种种戒相,那叫声闻戒。

菩萨戒中有一条说你不能够有一念离开菩萨戒,你不能学小乘戒声闻戒。有的人就误会了,哪有菩萨戒?刚开始误会说菩萨根本没看到诸佛制戒,跟谁说戒?跟谁说了菩萨戒?所以凡世没有菩萨戒。诸佛说的是心体戒啊!那怎么是用肉眼凡胎所体会的戒律呢?现在能够用肉眼凡胎看的就是现前的种种行为的交流处,那个已经就像我刚刚讲的已经到镜子照色的色末了。你能感觉到诸佛有针对哪一个行者制定种种戒律?哪一个行者是已经到了色末了,镜色的色末了,当然帮他指定戒律回头,那叫声闻戒。

这个回头都是依什么来说的?都是依根本觉体的清明的作用性徳中说的。回来也是证得如是本来面目。那叫诸佛菩提树下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一切十方诸佛都是菩提树下初结的。你这一念心最初从觉心中开始起成种种念头时,那念心就会在你大觉的能够遍立就叫菩提树。大觉就叫菩提。他能够随缘向支脉一样扩展,那个树就是有脉络相,有树列相叫菩提树。就在这个担当中就已经是菩萨波罗提木叉了,他不是在其他的杂想行为上面说的。因为懂得这个菩萨波罗提木叉,才能够约束到末梢之中的种种行为的规律。

为什么讲说不能够离开菩萨波罗提木叉,若意念小乘声闻戒?有的人就误会了,不要声闻戒,只要菩萨戒,有的是谤大乘,有的是故意说只有大乘戒没有声闻戒,不用受声闻戒。胡扯,这就是你不懂心法嘛!要知道根本理体的总源是菩萨戒的本来的性中的性徳,他的根本的作用他的律仪,所以你才能够明白声闻戒。念念之间你不是住在声闻戒说戒的,应该是在根本心性中本来的律动中说一切声闻戒的。那个叫做不能够有一念离开菩萨戒,有一念住着声闻戒。真正的戒体是让你看到本来面目的。就好像我要向圣之时,我那一念向圣的时候在圣人的本来面目上说向圣。因为在圣人的本来功德中说向圣时,才能够照顾现在我在凡情之中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假如根本不知道根本,再说声闻,再说现前的起心动念中如何约束那都叫做搅乱。就算你能约束现前的起心动念,因为你根本还不知道本来面目,还不知道圣人的功德,那将来约束也是一种执着。

声闻戒一定是依照根本的本来面目中说嘛,诸佛一定是曰根本的佛性之中说种种戒。说大是因为曰性体的本来作用上说,说小是在性体的作用中随缘流布的当下应该有种种统领,种种智断上说的。随缘流出后再说智断,那叫声闻戒。在这个心态上面他一定是念念不能离开菩萨戒,绝对不是住在声闻戒上的。这里面就要讲清楚,但要住在菩萨戒中一定明白声闻戒。虽然明白声闻戒,是住在声闻戒再说声闻戒吗?不是,是住在菩萨戒看声闻戒的。声闻戒中没一法离开,他更清楚,这才叫大乘菩萨戒律。

(待續)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續2)
心态就是这样子,这不是讲玄啊!心中就是如此啊!站在镜体上就可以看到镜色。当你看到镜色时就可以约束镜色使其不至流浪。为什么?你知道是镜子。根本不知道镜体住在镜色上,再说我不随镜色流浪也是痴人,因为你根本不认镜子,守着镜色不流浪也是愚痴。守着镜色不流浪,用世间的心理学告诉你,你为什么守着镜色不流浪呢?就算你不流浪还是受镜色的束缚,还是受他的势力。只要认得镜子,镜色本来任其千变万化也没有流浪过啊。站在镜体上一定能够明白镜色的种种的威仪。要站在镜色的威仪上不但不明白本来镜体的作用,反而更迷失了镜色,你说那个威仪都是束缚而已。这叫大乘菩萨戒啊!

有的人搞不清楚不断地在心态中搅扰,要不就说根本没看到诸佛制戒,他跟谁制菩萨戒啊?诸佛菩提树下就制菩萨戒,所以讲到说大乘佛教汉传佛教都讲玄,这一定要有现相要人才能制戒啊?一定要明明白白才能制戒啊?假如都是用这种心态来说的话,表示这个人这个行者这个修行人这一个比丘根本从来没有覌过心。一定要有人才能制戒?那你不知道人间虚妄吗?破妄显真。到人间讲的最后声闻戒目的就是破妄,显本来的真性。

真正的根本在哪里?绝对不是在六道的种种虚妄的种种人间假相中去说种种清净戒律清净律仪的,是在根本性体上说的。

刚好就要讲到因为师父既然在,随便帮你们破破疑,一定有人疑啊。菩萨戒为什么父母不敬国王不理?站在觉体上看一切父母,不是父母不惊国王不理,他是用父母跟国王两个词是告诉你不要堕在凡情之中的种种纠缠。连刚刚讲的菩萨声闻戒我们还是用名相之中,在凡情之中,在名相当下不断地起成纠缠起成搅扰。不是菩萨大乘戒不懂得孝道,他是真正明白孝道的人。既然是明白孝道的人,今生能够跟我成为父母,有这种因缘恩亲的因缘的,当然不愿意我的父母还因为这段世间的因缘反而还堕在六道的种种妄想执着,有六道的这种情执,反而让他生生世世难脱六道。我礼敬父母是不在父母的这种世间的假想名相的情义上说礼敬的。不礼父母这种世间的情想,但是尊重一切父母都是佛。所以我回敬一切父母本来就是诸佛。因为我礼敬父母都是佛,甚至于回向给父母时还要要让父母明白千万在父母现在心意上不要再多在世间的假想上,我是母你是子这种虚妄的亲情上。不要堕在这种亲情这种世间的情执的作用上面,那才是大母子啊!

这你们有听不出来了,又听不懂了?一定听不懂。所以我说你们常常听我讲法,虽然说听啊光那个脸书我都看了没有几个人点阅的,不常闻。镜子照色之时,镜子能现一切色处就是什么?色就是子觉。能现一切色的是母觉。母觉跟子觉,根本的亲情,母子之情,先不要讲到父子,这母子之情本来就是一体,根本性徳之中的本来面目。但是刻意说母觉中生一个子觉,子觉要恭敬母觉,反而把他拆成二了,这样子反而败坏母子。我不是说让你混乱在一起。在镜体之中就会感觉到非种种色,他是一切镜色的根本的觉体,他是本源。所以从镜性之中他能起成种种镜子的感觉就是镜色。镜子他是非种种感觉的,但他能够随缘现出种种镜色的感觉。现出镜色的感觉叫子觉。能现的一定有母觉。懂得镜性的人在子母二觉之中他是清楚知道这中间恩德的,但是在这中间的恩德上面绝对没有一法堕在这个上面妄认为二,妄认为杂情俗情。我知道有母子啊,我知道就是母体母觉之中出种种觉,但这个母觉根本就是一体的灵明。那我怎么会还认为真有个子觉真有个母觉呢?假如还认为真有个母觉真有个子觉,在这个上面再说礼敬父母已经败坏了父母的恩德。

心性本来就是如此啊!所以供养我的父母当然是供养最毕竟的,不是说断掉世间的情义,不是要断掉世间的名相,变成世间的名相断了变成矫情。众生都是在这种差别业相中两头流转,要不然就是捉持太深,要不然就变成矫情断掉。佛门中是告诉你大觉心体因为证得根本的智慧故,才真正明白母子亲情的关系。今生能够跟你现前做母子的也是如是大觉体中的根本的性徳中的恩德。因为能够明白是性徳中的恩德,所以也可以当下就在这红尘之中跟你曾经做过母子关系的人,你回给他的就是照见他本来面目还他本来的诸佛的光明,那才叫报恩啊!

要是你都不知道,子觉中都不知道,现到世间以为子你也不知道,也可以说无量劫来与你为母子的关系也就是在这无明之中流转。那也叫地藏王度母,叫父母不敬国王不理。

菩萨戒不要以为只是来诵戒的,慢慢慢慢将来会体会到你们现在的每一个发心每一个行为,哪怕是穿衣,每个行为都是你将来的心啊!你现在那个感受,我是自然,我是道风,我是某某我是谁,那个感受都是假的。总有一天你会感觉不到他的,但你现在在这个感觉之中,这个名字上面所发的那念心将来带的走的。凡情太重就是凡夫。修行,你念念向道的那一念,将来生中你不在叫这个名字了,可是将来生中的那个名字却能带着你过去所熏习的那个业啊。

为什么熏习叫做业啊?业就是作相,作业作业。熏习就是作。平常熏习什么将来就是那个业了。古人经典说将来最后往生将来投胎就是业力强者牵。业力强者牵就是平时熏习什么就是什么。你现在不是在诵文字啊!你现在是安身立命啊,你现在是为将来生中安身立命啊,你在为你自己塑造将来的生生世世的庄严啊!那才真叫菩萨戒。

这就要讲到为什么要诵戒的重要,半月半月诵。你说那佛制半月半月诵,其他就不用诵菩萨戒?师父不是说熏习为主嘛,这个熏习是熏习心种。心种是什么?我告诉自己我已经是受菩萨戒的佛弟子,因为在半月半月熏习这个心种,所以在其他时间才能老实用功啊。

这半月半月指的是什么半月半月?指的是月圆月缺啊。月是表阴,阴就是行者心中潜藏的内心之中的那种诚意。那种诚意若是真的是诚意时,自己心中的明月会为你荫现一切功德。荫,所以叫做阴。

荫从哪里来?这个光是从哪里来?这个念念之间愿意在心中志诚恳切学习的这种月光是从哪里来?想学习一定有个方向有个目标吧?所以赤诚恳切想要学习叫月光。目标是谁?那个叫阳,成佛。阴阳二相要清楚。念念之间一定要成圣,是阳,那是潜在心中根本深植在心中的大照。可是看到眼前的都是月光,都是月运。每一个月每一个月的运气也叫运。为什么中国人很多尤其像印度他也是懂得心理的,以前印度的哲理那么深都用阴历。因为你现在大众的运行绝对心行,运行就在阴历中,阴数之中。

你诵戒不来,平常想要用功,诵戒都不告诉自己我已经有这个责任了我是菩萨戒,我一定要来诵戒。连这一念都没有,这一念都不谨慎这一念都不庄严,这一念都不觉得警惕,这一念心中都不觉得很愧憾很紧张,其他的时间能够好好用功啊?能够把这个心念收的回来,我就不相信。半月半月,就在这个月圆月缺之中,对诵戒非常在意,因为告诉自己我就是受菩萨戒的人,将来会发现你居然能在每一个起心动每一个日常的作用里面都能够懂得摄心。懂得你在做什么。这就叫做菩萨戒。因为他就能够起成你平常的律仪,他能够带动你一切起心动念行为的律动。那才叫入菩萨戒。

种子种下去从此以后他起成种种如是种子的觉照觉行。觉照觉行就叫菩萨。照跟行就是戒,律动。连这个种子都不会种,每个人都说要修行,但怎么样种种子?这个种子到底是哪一个法哪一个相呢?都不是。但你已经懂得在心中种种子,这个人已经叫做最初认得菩提心。不然密教,你学密,在外边学什么都讲菩提心,学禅修什么禅菩提心,连半月半月诵戒都不知道该熏习什么,该心中紧不紧张,那还叫菩提心啊?根本连熏习连当下知道种什么种子都不知道,你还在外面一直在找菩提心啊?小孩子发愿要向学,或者一个人发愿要做些什么,要向善或者要做什么的,那一念心中潜在意识里边的赤城恳切念念不退,那就是菩提心啊!

讲起来好像这些都是一些名相而已啊,事实上那个东西也不是用种种名字或文字可以表达的,那种心就是什么?那念念之间已然知道该做什么了,那念念之间依然给自己一个身份了,念念之间已然给自己一个期许了,念念之间他懂得在每个行为上如何让自己不断地熏习了,将来会发现智慧就在这个地方成就的。那就叫菩提心啊!那一念心非种种相非种种法非种种表达,讲起来可以用尽一切语言用尽一切文字,但是谁要找到他,他就是那一念而已,他只是一念。谁要找到他终身受用不尽,所以方堪称为摩尼,方堪称为夜明珠。那叫做摩尼珠。那才是受菩萨戒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9 08: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