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25|回复: 2

丙、师弟之分一、师生之本分二、师生之行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8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黜指责罚,当学生犯了过错,应该责罚时,老师可以责罚学生,但绝不是无理忿恨随便处罚,而是基于爱心,目的使其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教之以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人能明道理。理,真理、天理、性理、自然之理,是古今贤圣共同遵循之大道;在儒家为伦常八德,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在佛法为五戒十善,二学三慧,六度一心,明心见性,入不二门,是教之以大道。人能体行大道,则一切科技发明,必能造福世人,而不会去制造杀人利器,毁灭世界,造无边罪业了。因此,人必须受教育,一定要接受天理人道的教育,做好人、行好事,自利利他,造福国族人蕈的福慧双修圆满教育。‘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不使怨讼’。儒家讲礼,佛说戒律,‘礼律’是行的哲学,是大道的实践,是真善美化的幸福享受,一切圣哲、佛菩萨,无不竭力推崇弘扬。中国过去有礼义之邦美称,一个讲求礼律的国家,就是一切国家的模范。弘扬推崇礼律的社会,一定是真正的安和乐利的社会。‘礼律’是德行教育,是根本教育。回想过去,童蒙教育,以洒扫应对、背诵句读;佛门则五年学戒、诵经论、事长上,皆是礼律的根本修学,其根本深厚,终身受用不尽,那有不发达的呢?因缘具足,进可以福利国家社会;因缘其足,则为儒宗佛祖教化众生,心安理得,那里有怨尤不平呢?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问至此地,就叫做‘得道’了。况且,‘礼律’是大道的基始,礼主和,律主严,教和学,都得要宽严得中,才能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

  3、双戒诽谤之谕

  弟子亦尔,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含毒致怨,以小成大,还自烧身。

  这一段经文是第三节,佛陀戒劝师生双方不可互相诽谤。

  ‘弟子亦尔’,这一句是说做学生的,也必须遵从礼律,尊师重道,师生双方恩义真诚,做老师的要像一个老师,做学生的要像一个学生,各人要守各人的本分,千万不可以互相诽谤。‘含毒致怨’是说做学生的,心怀恶意,对待善师及道德之人。‘以小成大’是讲做老师的,绝对不可因为学生犯了一点小过,就渲染成为大罪。如果师生之间,恶意相向,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佛说‘还自烧身’,古人说:观其友而知其人,观其师而知其徒,观其徒而知其师,这是一定的道理。又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阳明先生说:‘朋友相处,常见自己不是,方能默化得人之不是。’为学之道,首先在求自己不是处,方有长进。

  (三)弟子背师罪果

  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慎莫举恶意向师,恶意向师,是恶意向佛、向法、向此丘僧、向父母无异,天所不覆,地所不载。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问师教本分的总结,说明学生背师叛道的罪果。古德说:皈依佛者,不堕地狱;皈依法者,不堕饿鬼;皈依僧者,不堕旁生。何以故?佛为无上医王,法是除病良药,僧是导人知识,并为真净福田,背之则邪,向之则正。若欲得道,当依佛语,违而得者,无有是处。佛言:一切众生,若不皈依三宝,永劫堕三恶道。六祖惠能大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皈依觉,二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从今以后,称觉为师,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看,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又说:‘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皈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皈,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皈,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三宝的定义,以及什么叫皈依,六祖大师在坛经中,为我们说得如此的明白详尽,才使我们深信佛言至诚无欺。我们的身命得自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老师,所以学生应当以孝顺父母的心来孝顺老师,要小心谨慎,不可以恶意对老师;如果以恶意对老师,那就同以恶意对佛法僧、对父母没有两样,为鬼神所厌弃,天地所不容。佛答阿难问师生本分,经文至此告一段落。

  二、师生之行持 (一)末世兴恶 (二)应何所求

  (一)末世兴恶 1、世人四恶 2、比丘损他 3、比丘损自

  1、世人四恶

  观末世人,诸恶人辈,不忠、不孝,无有仁义,不顺人道。

  这一段文长,现在我们分做三小节来看,这是第一小节。

  师生本分虽已说,但时值末世(佛灭二千年以后,叫末法时期),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师道渐衰,才悲叹地说出这一段话,我们现在去佛已有三千O七年之久,目前世风败坏的情形,佛教衰微的状况,众生种种行业果报,一一皆如经说,一点不错,可见在三千年前,佛眼确已观见,清清楚楚,了如指掌。

  先说末世恶人,下面四类是世间一般恶人:(一)不忠。国以民为本,以君为尊,故尽忠为先,对国家、对元首、对职守,不能尽忠的是一大恶。(二)不孝。家以父母为尊,故尽孝为先,佛戒经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所以,人子对父母不孝是二大恶。(三)无有仁义。这是说处社会,则大众为尊,故存仁行义为先,仁者慈悲一切,义者处事合理合情,若是在社会上待人处事,不仁不义,是三大恶。(四)不顺人道。做人之道,儒讲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佛门五戒十善,皆是人道,左传上说:人弃常则妖兴。楞严经也说:破根本戒则妖邪魔鬼兴世。所以弃离五常,破根本大戒,就是不顺人伦大道,是四恶。末法世间,这四种恶人很多,且佛门出家人也有不如法者。

  2、比丘损他

  魔世比丘,四数之中,但念他恶,不自止恶。

  这是第二小节,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末世比丘诸不如法事。‘魔世’,并无时间性,一般通指恶人多时则称魔世,详如楞严经第六卷说。‘魔世比丘’,就是指世道人心败坏之时,诸魔也就趁机渗透清净的佛门,示现出家相,住持佛法,破坏佛道,所谓为师子虫,还吃师子肉。‘四数’是指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尔尼。‘但念他恶,不自止恶’,唯见他人作恶,自己一切过失恶行,不知禁止,不知反省,纵遇善友劝戒,也不知道回头,自是四数中者。经文:

  ‘嫉贤妒善,更相沮坏。’这一句是说嫉妒阻善。‘贤’是指有道德善行的人,真正修行,自行化他,魔见了一定生嫉妒心。‘善’是指一切善事好事,别人行善做好事,利益大众,魔见到了,一定要设法阻挠破坏。他们自己,唯有自私自利,从无利他的善念。所以佛说:‘不念行善,强梁嫉贤。’‘行善’指十善六度万行。‘强梁’犹言强横、不讲道理,横行霸道。老子:‘强梁者,不得其死。’‘嫉贤’二字,连续重覆提醒,足见是大恶。‘既不能为,复毁败人。’这二句经文,是说出家所为,即是弘护正法,利益众生,既然自己不能弘法利生,不知惭愧,反而破坏他人弘护正法,这不是灭法又是什么呢?‘断绝道意,令不得行。’此句是说末世比丘,闭绝道门,令众生长沦苦海,此类比丘皆魔化入佛,欲坏佛法者,防不胜防,世俗人坏法灭法者亦多,故佛子不可不护持,护法必有智慧善巧方便,这句是讲破坏、阻碍人正修行。以上所说比丘害他。

  3、比丘损自

  ‘贪欲务俗,多求利业。’这两句是说恶世比丘,贪求利养。讲到出家,佛法中说有三种家:(一)眷属之家——即田宅之家。(二)五欲之家——六尘之家。(三)六道之家——三界是家。‘出’是出离,莲他大师说有四类:(一)在家在家。身心居家,没有出离之意。(二)在家出家。身虽在家,心恒在道,诸大菩萨多现长者、居士身,善巧化度众生者是。(三)出家在家。身虽出家,心在名利,无异俗人,如经文所说,贪求五欲,专务俗事,多求自私自利的事业,于其个人无有利益,而有益于众生的事业,他是不肯做的;所以说他,虽然圆顶受戒,现比丘身,其实是个俗人,非佛弟子。(四)出家出家。不染欲尘,心在三学三慧,志在一心见性,精进不退,是真佛弟子。请看经文:‘积财自丧,厚财贱道。’从这两句经文中,我们可以见到佛陀对于末世比丘爱之切,也责之深。积财者必自丧,俗话说:一家饱暖千家怨。世法尚且不可,何况出家佛子,这不但是不明道理,就是连因果报应的事理,也不能认清。一点露水道心早就被花花纸票给迷失了,可悲!可痛!把钱财看的厚重的,必然轻贱道业。前年我在港九讲经,有青年比丘来求学讲经,问我须要什么条件,我告诉他说:(一)决心不要名利,(二)不怕饿死冻死,(三)八风(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动,不怨天不尤人。若能具足这三个条件,则可以学道讲经,如果不能安贫乐道,又怎么会有成就。可是,真能放下财富名利,修学佛道的,又有几人?诚非真爱世人,慈悲一切者不能也。所以,真佛弟子,一定是重道、尊师、贱财,富实于我犹浮云耳!不然,则如佛言:‘死堕恶趣,大泥犁中,饿鬼、畜生。’此三句结论果报三涂,世间恶人,魔世比丘,须知造作恶业容易,而三途恶报决定不免,稍有明见者,决不肯造作愚昧之事。‘恶趣’二字,总指三恶道。‘大泥犁’是印度话,意思是无间地狱,为地狱最极苦地,长劫求出无期,事实具见地藏经。经文至此,已将末世兴恶一段讲完。

  (二)应何所求 1、报佛恩 2、改旧习

  1、报佛恩

  未当有此,于世何求,念报佛恩。

  这三句经文是说,既然发心出家,就不应当作像上面所说的世俗事务,更不可以作恶,应该放下五欲名利,那么出家弟子于世毕竟何求呢?佛陀告诉我们说:应当念报佛恩,在佛门日课回向偈中,朝暮念念不忘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一)念众生苦,佛以众生为心。(二)报恩唯有自度度他,以顺佛心。佛恩中圆摄有父母之恩、师长之恩、国家之恩及一切众生互助之恩,除此之外,尚有护法檀越之恩。求证佛道,必由报恩心始,发于衷者,必有其行,自行、化他、修道、研经、善行,皆为报恩济苦耳。经文:‘当持经戒,相率以道。’经论是印证知见的标准,戒律是修正行为的依据,修行人必须明经守戒,断恶行善。断烦恼,道自得。欲求出离,必求道;道载文字,求道在修行。心行似佛菩萨,自利然后能利他。相率大众,教之以道。

  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

  ‘道’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的理论依据,及修行的方法,不可不学,这些无比珍贵的宝藏,全记载在经典之中。所以,经不可以不读,读经才能开启我们本性中的真正智慧,使我们能认清人生宇宙的真实相,必须有智慧,对于人生宇宙具足正确、圆满、深入的了解而后才会有善行,善不可不修,修善是培福积德,福慧双修,世法中称做真善美慧,极幸福之人生;佛法中称为‘二足尊’,意思是说,他的福慧二者,都达到圆满具足而为天上人间一切大众所尊崇者。这三句经文是讲自学,第一句修道,好比走路;第二句读经,好比认识路;第三句善行,好比交通工具,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迅速到达幸福美满的境界。这三句话,非常重要,如果违背了,自然是盲修瞎练,说食数宝,其果报不言可知。下一句‘行善、布德’,是讲度他利众,度化众生,一定要善行卓著,大福德人,是以佛菩萨广修六度、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惠施众生,众生感恩则易受教。‘布德’,是讲菩萨同时以大威德感化众生,众生仰德,知佛法必在恭敬中求,易成法器。我们在此地,可以见到佛菩萨教人自行化他的大悲方便了。

  ‘济神离苦,超出生死。’这两句经文是总结念报佛恩的功德。‘神’是指‘神识’,一般称作‘灵魂’,无始劫来,造业受报,生死轮回,苦不堪言;唯有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使我们精神得到解脱,得到超越三界,确实获得不生不灭境界。

  以上我们将‘应何所求’的第一段‘念报佛恩’讲完了。

  2、改旧习

  见贤勿慢,见善勿谤,不以小过证入大罪,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也。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教我们改革旧习气,改造心理。前面说过,学佛修道的人,不可不慎习染,文具四事:(一)不可轻慢贤人,‘见贤勿慢’。在过去,见到贤德的人,想想自己不如人家,不免生起嫉妒、轻慢,如仇如怨,其实这是自家的病态心理,精神的不健康、不正常。佛教我们要改过革心,从今以后,见到贤人,见到好老师,一定要恭敬、供养、承事,协助其弘法利生,像唐朝时的印宗法师,就是我们的好榜样。坛经上说:‘惠能大师自黄梅得法以后,一度避难到曹溪,但是不久,又被恶人找到,大师逃至四会县,避难猎人队中,经过十五年。有一天,自己想想,弘法利生的机缘成熟,就应当弘法报恩,不可终隐。这样,大师离开了猎人队,一日,行到广州法性寺,恰好遇到印宗法师在法性寺宣讲涅槃经,当时有风吹动悬幡,有一出家人说‘风在动’,另一出家人说‘幡在动’,争论不已;惠能大师见到这个场面,遂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当时在坐的大众,听了能大师所说,都非常惊奇,印宗法师请至上席坐,请教佛法奥义,见惠能大师言简理当,不由文字;说道:‘行者定是非常人’,这时,惠能大师还是以在家居士的身分,所以印宗法师称他‘行者’。印宗于是执弟子礼,请教黄梅指示,六祖说:‘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印宗问:‘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六祖说:‘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六祖所传、所修、所教授的,为一乘上上法,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所以说‘唯论见性’、‘佛法是不二之法’,初学切忌错会了意思,受害不浅,这是不得不先说明的。六祖又说:‘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法师听了以后,欢喜合掌,于是为惠能剃度,愿事为师。六祖得到印宗的护持,才有机缘开东山法门,普度众生。像印宗之遇六祖,以前辈大法师的身分,反而师事初剃发出家的能大师,的确,非我慢情忘者不能也。其尊贤重道,舍己为人,真非常人可及也。是则六祖之功德成就,即是印宗的功德成就耳。印宗之于六祖,很像鲍叔牙之于管仲;由此可见,世出世间,建大功、立大业,利济天下后世,都须要最有力的增上缘,是谓之机缘成熟。下一句‘见善勿谤’。这是教我们不可阻碍人为善,凡是见到善事、好事,不论是什么人做的,纵然是恶人做、怨家对头做,只要他能行善,纵然是小善,也是应该赞叹,值得称扬的,这正是使恶人迁善改过的最好机会。过而能改,回头是岸,善莫大焉。明朝袁了凡说:‘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之危,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老尊贤,爱惜物命,人能由此十事,自行教他,则万德圆备矣。’正是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是世间第一等的善事。反过来讲,阻碍人行善,尤其阻碍恶人向善,当然也是世间第一等恶事。恶事万万不可为也,这才是具有大智慧、大慈、大悲,真正的菩萨行。

  经文:‘不以小过证入大罪’。这一句是第三个事例,过不证罪。一个做人老师的人,对待学生,正如慈母之待赤子,如理如法的教导,为国家民族,为世界众生,小心地培育下一代的幼苗,焉有不尽心、不尽力之理。是以师恩有过于父母者,若以学生犯了些小过失,便证入大罪,处以重罚,使学生怀恨心头,那是摧残下一代而不是培育下一代了,其功过报应,先已说过,不再重覆了。第四个事例是:‘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也。’这四句经文,是佛陀教我们要慎因果。特别是做人老师—和尚的人,古印度称‘和尚’就是亲自教我的老师,要不是亲自教我者,我不称他做‘和尚’,所以‘和尚’是亲教师的称呼。由此可见,‘和尚’是众生的亲教师,如果亲教师不依法理,就是违背诸佛所证的真理—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一心不二的见性之理,又不能契机,换句话说,就是学无所用,所学不适合其现前所需,也就是现前不得其受用,不得其利益的教学,都是违法失理。我们知道,佛教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机构,寺院的主持,就是一方大众的亲教师,他负有传道、弘道,教导一方大众修学大道的神圣使命,是一方众生法身慧命之所依,故一方大众称之为‘和尚’——亲教师。他要是教学不如法、不如理,那就有很大的罪过,古人说:为不善于显明之中,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于幽闇之中,鬼得而诛之。又说:庸医杀人身命,死堕十八层地狱;庸教误人子弟,死堕十九层地狱,何况主持圣教为天人师者,如法依理,化导一方,功德真不可思议;经论史实,可证罪福,必须谨慎。第三大段,师弟之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23: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