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49|回复: 0

世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8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金刚经讲义节要讲记十二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一小段是尊者请法之词,在这一段里面他提了三个问题,而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世尊就是为我们解答这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大乘佛法里面最基本的问题,无论修学哪一宗、哪个法门,关键就在此地,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到,修行证果就不是难事。因此这部经可以说是整个佛法的纲领,修行的大原则,就是连念佛求生净土也不能够违背。这个问的言词里面,首先我们要注意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在哪里?我们算得上「善男子、善女人」吗?如果我们有条件符合这句话的标准,换句话说,《金刚经》就正对我们的根机,所谓是契理、契机,也就是正对我们说的。因此这个字不能不说一说。本经是大乘经,江味农居士判这部经为大乘至圆至顿之大法,的确跟古人所判的不相同。古人的判法是大乘,始教带圆,大乘始教带圆,没有像江味农居士判得这样的干脆。但是江居士的说法很有道理,他的那些道理都在本经之中,一条一条能够为我们指陈出来。我们细细去观察,他判的的确是很如法,绝不是随便说的,也可以说,这是他四十年受持《金刚经》的心得。

  因此这个善的标准就是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三福,净业三福,那是善的标准。三福第一条是人天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六道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二条所说的是二乘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声闻、缘觉里面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是大乘之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四句前面三句是自行,后面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必须具备这三条十一句,那就是此地所讲善的标准。我们可以反省,我们有没有具备这十一句?果然具足,刚才说了,那就是本经的当机者;若不能完全具足,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世出世间一切法只有这是真的,其它不是真实。

  这样的人,这他发心,你看大乘善人第一个就是发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心发了。心是发了,那个心要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哪里?我们妄念很多,这些妄念要怎样把它降伏?也就是说如何把这妄想消除,就是『云何降伏其心』,这是修行人的根本问题。这两个问题要是有办法解决,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没有不成就的。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妄念太多、烦恼太多,虽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条件要一心不乱,那才能往生。一心不乱有功夫浅深不等,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别?就是一心不乱的程度不一样。通常我们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就是大的区分来说,细分可以讲各个人都不相同,所以生到西方世界品位差别很大。但是最重要的,咱们念佛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念到清净心现前,这样往生才有把握。

  须菩提尊者问的这三个问题,这个批注里面简单的为大家介绍。「大论云:从因至果,有五种菩提」,所以菩提心里面也很复杂,也不是很单纯的,虽然发菩提心了,那个发心也有浅深不相同。《大论》是《大智度论》,凡是《般若经》上讲的《大论》都是指《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有一百卷,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批注。这里面说从因至果有五种菩提,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这也就是说,觉悟有浅深程度上的不等,这把它区分为五种。第一种「发心菩提」,这十信位的菩萨。此地所说的都是指大乘圆教,所以它的标准都相当之高。这个叫发心,菩提心发起来了。第二种叫「伏心菩提」,心确实伏住了,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云何降伏其心」。前面所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是十信位发心菩提,心虽然发了,妄想分别执着有时候还会起来,还没有完全伏住,所以只称它作发心。这个伏心菩提的心伏住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有很深的定功,妄想分别执着不会再起现行,这叫做伏心。

  第三种,「明心菩提,初地到七地」,明心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是天台家所说的「分证即佛」,虽然不是圆满佛,分证佛。第四个,「出到菩提,八地到十地」。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看得出来,世尊在经论里头常说菩萨修行证果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能够达到伏心菩提,证三十个位次,那个十信不算,从十住算起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祇劫,证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证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由此可知,这修行证果愈往上面愈难,愈往上去愈难,这是讲普通的法门。般若法门也不例外,般若在一般大乘里面讲这是顿超的法门,依旧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到第五这叫「无上菩提,如来果位」,这个叫究竟觉、圆满觉。下面说,「正等正觉属因」,凡是发菩提心的菩萨都叫做正等正觉;「无上属果」,这是我们讲绝对的因果论。在一般讲前面这个位次是因,后面就是果,譬如说十信是因,十住就是果;十住是因,十行是果,往后面看是果,往前面看是因。

  「问意有三」,须菩提为什么要问这个话?「一,凡为菩萨,须发菩提心,故先问」。凡是菩萨,也就是说凡是修学大乘,一定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那就不是大乘人。菩提心是什么?也要说一说,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三心一个是体,直心是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5 0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