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28|回复: 2

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6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子三正示见性分二。丑初直示真性非见
  此显见性离缘。离缘之见,是绝对待,无能所之真见,非见闻觉知之见精,更非分别明暗空塞之妄见。真见是本觉真心,如真月;见精是依他起性,如第二月;妄见是遍计执性,如水中月。是故是承上文,见明曰见,见暗亦名见之故,汝阿难应当明白,见性是能见之心,非所见之境。见明时,见性非所见之明相;见暗时,见性亦非所见之暗相;见空见塞,亦复如是。境有生灭,见性不动;境有明暗通塞四义,见性则非明非暗,非空非塞。四义成就,含意有二:一、简心非境,境不是心;境有迁移,见无动摇。二是见明之时,见性非是明相成就;见暗之时,见性亦非因暗成就;见空见塞亦然。前义遣当机迷境为心;后义显见性非因缘。以酬阿难怪佛:‘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之问。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以下,是直显真性非见。第一见字,是指纯真无妄,绝待之真见。第二见字,指此见明暗空塞之见分;真见本无能所,众生迷而不觉,从无始时来,由于能见之见分,缘于所见之相分,因而能所对立;内而执我,外而执法。今观行力强,忘却能所,反观自心,则真见现前。当此绝对待,亡能所之真见,见于能所对待之能见分时,此真见并非能所对待之见分,真见已离能见所见;此能见明暗空塞之见,不能及于真见。又此真见既无能见所见,岂有见之名字,故连见之名亦不能及。此即下文:‘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今此应云:‘旋见与色脱,能脱欲谁名!’此显绝对待之真见,并非依他之见分。依他起性之见精,尚非因缘,何况绝对待之真见,故曰: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见见之时等四句,应以四义释:
  一、以从真起妄,妄不是真释:第一见字,是绝对待之真见,亦即妙精明心。第二见字,指能见明暗空塞之见精,如第二月,可名之为妄见。从真见起于妄见之时,此妄见非是真见;妄见已离于真见,故妄见不能及于真见。本经下文:‘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从清净目,起于赤眚,喻从真见起于妄见。夜见灯光五色重叠,喻妄知妄见;此妄知妄见,已非真见,故妄见不能及于真见。经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又云:‘从毕竟无,成究竟有。’皆是从真超妄,妄不是真义。
  二、以妄知妄见,妄不是真释:则第一见字指见分,第二见字指相分,即妄见见于所见妄境之时,能见所见,皆是妄见,非是真见;妄见离于真见,妄见不能及于真见。如经云:‘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又云:‘且汝见我,及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此皆是妄知妄见,妄不是真义。
  三、以真鉴妄,真不堕妄释:则见见之时,是真见见于妄见之时,真见非是妄见,真见离于能所之妄见,妄见不能及于真见。如本经下文:‘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又云:‘然见眚者,终无见咎。’此皆是以真鉴妄,真不堕妄义。
  四、以返妄归真,真不是妄释:则见见之时,是指妄见归于真见之时,真见非是妄见,真见离于妄见,妄见终不能及于真见。如经云:‘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又云:‘弃于生灭,守于真常。’又云:‘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此皆反妄归真,真不是妄义。
  义虽有四,然本经正意在于第三。以真鉴妄,真不堕妄义。若人能知凡有能见所见,皆是虚妄,如眚目见于灯影;如翳眼见于空华,如是信解,不起我法二执,是在名字位中,以真鉴妄,真不堕妄。从解起行,虽属初心修习,因了唯心,于能修所修,不生住著,即伏粗惑,位在观行;再从观行入相似;从相似入分证;从分证至究竟。前文:‘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皆如空华,本无所有。’正是究竟以真鉴妄,真不堕妄。
  汝等声闻以下,是斥迷,亦即弹偏斥小;古德据此,判此经为方等时。声闻兼指有学无学,因声闻人,未发大心,不能广事诸佛,多闻法要,故其见狭而志劣。又狭劣,是斥无菩萨之四弘誓愿,无识,是斥无菩萨之平等大慧。清净实相,即如来藏,亦即众生本具真心。此心在生死不染,在涅槃不拘,如莲华生于污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故曰清净。二乘执诸法实有,起依他,执遍计,迷圆成实,故曰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以下,是鼓励及劝勉。诲是训诲,属闻慧;当善思惟,属思慧;无得疲怠,是要精勤进取,属修慧。佛意欲悟入清净实相之理,首先须具闻思修三慧。趣往佛果菩提之路,曰菩提路,亦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经云:‘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若约因言,名妙奢摩他路;妙三摩钵提路,妙禅那路。若在果说,即妙菩提路,真菩提路,或妙庄严路。菩提路远,非勇猛精进不可,岂容疲劳而生懈怠?

楞严经讲记海仁法师
发表于 2020-9-17 22: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3 12: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9 04: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