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9206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5-15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四天下微尘品。念,无量劫念这部经都念不完,怎么说法?念劫圆融,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境界世间没有,六道里头没有,十法界也没有,声闻、缘觉也没有,只有大乘法中有之。所以菩萨的德慧跟佛一样。那我们要知道,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跟我们有分,如果有一个字跟我没有分的、没有关系的,那早就删掉了。佛所说的、佛所讲的全是我们的自性,理是从体上讲,事是从相上讲,或是从因果上讲,不离自性。说明什么?我们跟佛的关系、我们跟法的关系、我们跟僧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跟三宝的关系,三宝即是我,我即是三宝!后面是这段的总结。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这段是讲参加法会大众人数之多,『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总结以上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为听闻赞扬净宗妙法故,为广宏普贤愿王故,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往生净土究竟涅槃故,同德同心,一时来会」。末后这一句说得好,同德同心自自然然一时来会。一时是佛讲经说法的时候,他们都是法身菩萨,智慧跟德能都跟果佛相等,他怎么会不知道!贤首国师给我们说,依报跟正报都有三种周遍的本能,念头才动周遍法界。释迦牟尼佛要宣讲这部经,这个念头才动,遍法界虚空界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全知道了。念头才动就好像通知一样,这个信息发出去,大家都收到。与菩萨、与诸如来同心同德,自自然然,同心同德就感,自自然然就来应,有没有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实际上楞严会上世尊所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来的时候当处出生,走的时候随处灭尽,没有来去。无来而来,无去而去,来去不可得,这也是大乘里头有,二乘里头没有。为什么?这些妙觉果佛,他们的身心跟虚空法界融成一体,虚空法界就是他的身,虚空法界就是他的心,他的身心遍满虚空法界没有形相。他的身心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众生有感他来应,众生是什么形相,他跟众生现同样的形相,真正得大自在。教化众生的缘尽,他就没有了。
末后这三句,总结以上那些人都是德遵普贤。所以我们修净土决定不能疏忽普贤菩萨之德,普贤菩萨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好记,一句四个字,十句四十个字,四十八愿不好记。十大愿王就是四十八愿的浓缩,十大愿王每一条都做到,四十八愿就圆满,这个不能不知道。一定要把它落实在现前的生活上,礼敬诸佛,消我们什么业障?傲慢的业障,嫉妒的业障,自以为是的这些业障都消掉了。对一切众生首先念头转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唯我一人是凡夫。《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他如是表演,无论是什么人都是我的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么长的经文,说得详细。我们中国古人有没有这个意思?有,说得太简单,只是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你看看就一句话七个字。在《华严经》里面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做出样子来做给我们看。三人行,哪三人?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叫三人。善人所行的善,心善、言善、行善,我看到、见到,想想自己有没有?有,欢喜,我要保持;没有,我赶快学他,他是我的老师。恶人,我看到,我见到,我要反省他那个恶我有没有?如果我有,要把它改过来,要没有,不可以再犯。不都是我的老师吗?善人如是,善事亦如是,善财就是用这种功夫一生圆满成佛,所以他会学。绝对不是看到善,心生嫉妒;看到不善,心生毁谤,自己傲慢,那什么都没学会。
所以你要懂得的,世出世间善人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儒家教的,中国老祖宗教的;普贤十愿、弥陀四十八愿,佛教我们的,一个意思!所以礼敬诸佛,对善人、对恶人没有不礼敬的,平等清净诚敬的心修礼敬,不敢轻慢。对这些小动物蜎飞蠕动,都要看成是佛,对树木花草、对山河大地,我们不但看作佛,要看它是阿弥陀佛。我们跟阿弥陀佛一分一秒一剎那也没离开,我们自己在阿弥陀佛怀抱之中,我们四面八方、头上头下都是阿弥陀佛包裹着自己。自己为什么不变成阿弥陀佛?在这个环境当中,很容易自己就变成阿弥陀佛,这是真的。所以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之所以没有变成,是我们想错了,我们跟一切法对立,跟佛也对立,跟菩萨也对立。佛入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没入佛的心,错就错在此地。实在讲佛心跟自己心,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佛的心觉而不迷,我们今天的心迷而不觉,只有迷悟不同。觉是真的,永恒不变,迷是假的,有迷、有悟,所以它是假的。我们学佛,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只要依教奉行就能转迷为悟。久久习之,迷就能除干净,觉悟就永远现前,不再迷惑。真要在这上下功夫,这叫真学佛!
佛教我们放下的,不能不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恢复自己的真心,就是清净平等觉,是真心。清净平等觉,世尊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是想象的,本来是这样的!这就是《观经》上所说的,本来是佛,「是心是佛」,这个心就是清净平等觉;「是心作佛」,怎么作?还是用清净平等觉回归自性。末后这一句,「《净影疏》曰:为法心同,故来一时」。跟前面说的意思完全相同,为法、为自己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为他,为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同成佛道。一心去做,不落痕迹,这就对了。菩萨众就介绍到此地,下面还有在会其他的,「余四众」,第一类「比丘尼众」。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释迦牟尼佛当年讲《无量寿经》这一会,有比丘尼众五百人。第二类有「清信士众」,清信士是在家的居士男众,有七千人。佛门称优婆塞,这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清信士。第三有清信女众。我们现在称女居士,优婆夷。特别在净宗,都是以「清净平等觉」为修学的总纲领,为修学的总持法门,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跟清净平等觉相应,就是净宗的纯净之法,心净则佛土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