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36|回复: 4

[其它] 蔡礼旭老师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蔡礼旭老师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十四集


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0/11/3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46-0001

  诸位学长,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大家这两天睡得好吧!刚到一个新的环境,难免都要适应,所以在生活饮食方方面面,大家有什么不适应,有什么需要,一定要跟我们班主任、我们的中心同仁反应,这个大家就不要客气,客气就见外了。我们是回到大家共同的心灵家园,传统文化的家园。很多学长是从零下的温度来的,现在因为是冬天,北半球的冬天。有没有学长来到赤道地区(热带地区)想,这个天气这么热,我在冰天雪地都没问题了,在这更不用说了。其实大家想一想,现在在北方容易感冒,还是在这里容易感冒?所以居安思危。人什么时候容易堕落?顺境的时候,他没警觉性。逆境的时候,他很有警觉性,天气这么冷,不能着凉。到这里来,天气这么热,很可能那个观照、那个谨慎度就减低了。其实马来西亚有没有春夏秋冬?看起来没有,事实上一天就有春夏秋冬,到半夜的时候就是冬的感觉。那个时候,假如人不注意,风一吹就很容易感冒。我为什么这么清楚?因为那是我的经验。所以老祖宗讲的,生于忧患,就是时时要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才不容易伤了身,以至于伤了心,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就安逸了、放逸了,都有可能。

  所以学习根本的动力在立志,有了这个动力才能不懈怠。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我们看很多古代的千古文章,他们都很善于譬喻,而这个譬喻背后,其实也来自于我们的圣贤人非常谦卑,他们时时以人为师,还有以万物为师。我们看整个《易经》六十四卦,都是从天地万物当中领受修己、克己的功夫,所以以天地万物为师。比方说大家现在用的桌子,这个桌子每天为我们服务,二十四小时不打烊(7-11),我们还得要休息,它们不用,它们不分别、不执着,它们没有睡觉的观念,我们还得睡觉。大家有没有遇过不用睡觉的人?有没有?有没有这样的人?真有,那是功夫到的时候。大家今天不要回去马上不睡觉,你们到这里来,身体出状况,我们可有责任,不要用力过猛,知道那是一个目标。

  而且你看这个桌子是时时都是为我们服务,请问它有没有向我们索取任何的报酬?没有。我们还常常对人好,心里面就说,我对他这么好,他应该对我怎么样怎么样,那就是有要求出现了。所以万物都在给我们启示。对我们人类来讲,什么最重要?大家缺什么很快就活不了?最直接的就是空气,差不多几分钟没空气就活不了。大家假如印象不是很深刻,回去可以做一下实验,差不多怎么样快不行了,就是那个时间。保证你去做完实验,这一辈子都忘不了。不过自己做不准,自己做,不行了,赶快呼一口气。你可以请别人把你的头压到水里,当你已经完全受不了,整个人巴不得赶紧吸一口气,那个朋友再不放过你。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假如就像那个快要没气了,就渴望再吸一口,那种积极的程度来学习传统文化,没有学不好的。那种渴望就好像饿了七天要吃饭,就好像没气了要吸一口气,用这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个就是精进。

  所以我们从很多文章当中都感觉到,老祖宗的譬喻当中都有他的谦卑在。从树当中看到学问,树每一天放出空气来,为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但是所有的树,它从来没有对人索取任何东西。不只给我们空气,它还开花结果供人吃,而且它的树木还供人用,它所有的东西统统尽力的供养需要的人类。这个精神我们学到了,就能无私的处事待人接物。当我们体会到要效法无私,大家有没有心里感觉有点担忧,我都为人,那我自己怎么办?有没有突然害怕无私去付出,会不会?假如有害怕,那就代表其实我们这个「我」还是挺重的。当然这个自私要放下也是慢慢慢慢放下。当然也不是一下子就放下,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而许哲女士她是真正放下,没有为自己了。结果她无私无我,她有没有吃亏?她有没有饿死?所以老祖宗讲得好,孟子讲得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个是真理。所以我们脑子里起的念头要跟真理相应,不能跟自己的恐惧烦恼相应。请问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无私无我的人最后饿死?来举一个例子我看看。既然没有一个无私无我的人饿死,为什么我们在放下自我的时候这么紧张?所以我们都觉得我们在跟圣贤的教诲学习,其实细细分析我们的念头跟谁学?还是跟自己学,还是很习惯顺着自己的思想观念在面对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口头上都说,跟圣贤、跟师长学,事实上自己的起心动念跟一言一行,还是顺着自己本来的惯性在做。所以这个观照很重要。

  我记得在庐江的时候,有一个台湾的硕士生,而且还是知名大学的硕士生。他从台湾到了庐江也不简单,也很有心,他来参加课程。结果后来他留下来时间比较长一点,刚好我那几天比较忙,然后我们就安排他做一些工作,劳动的工作,刚好那时候人手也比较缺。因为这个年轻人来的时候就说到,他是要来学讲课的,就是要跟蔡老师一样讲课。所以,其实很多人说要像蔡老师一样,像什么?像哪个地方一样?哪里一样?相貌吗?那不要跟我一样,跟弥勒佛一样好。什么跟我一样?其实大家都是想,几千个人在底下鼓掌,然后下去的时候,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想象这种风采,这个是什么?这个是贪求名利。觉得这样,人家这么崇拜,好像很好。那跟刘德华不是差不多吗?我本人对刘德华没有任何看法,我只是for example,我只是举例,因为我们那个时代看刘德华的电影看得不少。学样子,其实在心境上,可能已经有点偏掉了,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我看他又那么年轻,想说让他去服务。服务是修福,假如那个心境是以恭敬每一个大众,把他们都当作圣贤一样看待的心,去做每一个服务的工作,这个在佛家讲修普贤行,这个是最高的境界。结果安排他几天之后,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是二、三天,他就不干了。因为安排他去清洁厕所,然后他就说了,我是来学蔡老师的,不是来扫厕所的。有没有道理?告诉大家,我也扫过厕所,我到澳洲净宗学院学习的时候,我是寝室长,虽然还有个长,也不能有官气。这个当官是很容易有官气的,你看那个小朋友一当班长,走路就不一样。念历史的时候,觉得尧舜很有德行,自己就想做尧舜。真的让他当个班长,他那种刻薄、傲慢就出来。结果老师就提醒他,你现在的行为不是尧舜,是商纣王,是夏桀。看起来很轻松,真正去做的时候,习气伏不了。所以理有顿悟,也很有善心、很有感悟,理有顿悟,事要渐修,这个真正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世待人,还要渐渐能对治自己的习气,才能够契入更高的境界。

  我记得我是做寝室长的工作,就是希望能屈得下来尽心尽力去服务他人,享受服务。很巧,刚好我们寝室里面有一个长者大我父亲一岁,所以冥冥当中大家发的是真心,老天爷自有安排。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孟子说的,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请问天降给谁大任?降给愿意承担大任的人。那是因为这个人自己的真心发出来,才跟上天感应。而且人真发真心,天地都有感觉,圣贤祖先在冥冥当中都了解。但问题是我们有心去承担,那得要看看我们的肩膀够不够厚?得要先考验考验我们的能力。比方说大任给我们了,我们做到一半,蹲在地上,坐在地上开始哭,我不玩了,我不干了,太辛苦了,我不做了,你们看着办吧!那我们不是给老天爷添麻烦吗?事情做到一半,要进进不了,要退也退不成。所以老天必然是考验这个人是真心加上真功夫的时候就会把责任给他。

  所以很可能是我们现在根基不牢,急于要去攀求一个机会服务,可是往往服务到半途的时候,烦恼都现前了,自己很痛苦,慢慢的身边的人也受我们不好的影响。这个时候虽然自己也很难过,但不知道怎么解决。所以凡事要慎于始,做一件事情要度德量力,度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才智能力,这个才是理智的状态。大事不是靠激动、靠激情能够做得成,靠的是定力,靠的是智慧,靠的是深谋远虑。尤其弘扬文化的事情,百年树人,那是要看得很远,而且要从根本做起。所以人真有心,种种考验会来得很快,心发得愈勇猛,挑战来得愈快。所以假如您现在遇到很大的瓶颈,恭喜你,你发的心满大的。所以孟子讲到,「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把我们本来没有的智慧能力赶紧磨炼出来。

  那个时候我在澳洲,我当寝室长是卢叔叔交代我的,我也不知道长者为什么临行前交代我,你下次再回澳洲,要主动当寝室长服务他人。我在想,可能卢叔叔很会看人,二十九岁就当专业总经理,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要用对人才,要用对人才首先要很会看人。所以可能一看我这个长相,就知道不食人间烟火,太好命,没吃过苦。这是真的,我两岁就搬到高雄市,都市,生活都比较富裕,从来也没饿过,所以真的没有吃什么苦,也没有什么去服务大众的机会。所以长者可能看到这些端详,交代我一定抓住这个机会去服务。我第二次回澳洲净宗学院就主动请求能有这个机会服务大家。结果有一次刚好我们寝室的一个长者,大我爸爸一岁,他胃出血,胃出血吐出来那个血块都是一块一块的,还挺严重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我就到医院去陪这个长者,这个陈伯伯。然后因为他胃出血之后,必须休息,而且吃东西,一般的东西没办法吃,必须吃那个麦麸,就是孩子好像七、八个月还是很小的时候,从那些东西开始吃起,他的胃比较脆弱。要有人照顾,谁来照顾?那我是寝室长,主动来照顾。

  我们那个时候到澳洲去学习,那个飞机票是几万块钱,所以大家脑子里都是想,我要去「学习」,这个学习括号。在我们的心里面觉得什么是学习?听课叫学习。假如听课才是学习,这个心境有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执着?有可能。可能旁边的人很需要我们帮忙,我们说,别吵,我要学习。学到最后,看不到任何人的需要。学习不就是放下自私恢复仁慈博爱吗?怎么愈学愈感受不到身边人的需要?表面上在学习,事实上可能背道而驰。所以实质的学习是放下执着、放下分别,这个才是真学习。所有的经典,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放下分别执着,这个叫真正学习的功夫。听课、读经是学习的手段,它不是目的。

  所以有一位朋友希望跟师长学习,当师长的弟子,结果他去找师长,说师长,你说要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我已经念了三千遍,请问接下来要怎么做?师长告诉他,再念三千遍。代表他念了三千遍有没有体悟?所以学习是要提高悟性。念三千遍是让我们不要胡思乱想,先老老实实读经。但是假如念了三千遍,还没有体会到,原来就是把这个经的教诲落实在生活。念了三千遍,居然没有一句印在心上去变成生活,所以才会再问,请问接下来要怎么走?那不就变成学习的时候就是执着点了吗?执着一个形式而已,而没有用心体悟到实质。

  还有一个学生跑去找师长,然后就跪下来,师长,您今天没有帮我圆顶(在佛门就是帮他剃度),我就不走了。你看他决心强不强?看起来很有决心。我们还说,他敢这么要求,我还不敢。我们人有时候会觉得,人家敢,我们不敢,就佩服他,这个逻辑是不对的。他敢做,问题那件事不一定是对的。所以学要跟圣贤人学,因为他们的心境都是对的。世间的人容易比高下,有时候看到人家会我们不会就很羡慕,特别羡慕人家有才华,容易羡慕这些表相的东西,没有看到根本他的心地功夫如何。所以这个人一跪下去,连刀子自己都准备好了,帮我圆顶。其实他已经有很深的执着了。结果师长看着他说,你不走,好,我走。老人家没有执着,他有执着。所以学习很重要的,放下执着,随缘尽本分,不要攀求。

  人世间,我们常讲「道法自然」,很多的因缘自自然然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们很急于求成,适得其反。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记得我刚学传统文化的时候,我这个人的性格也是比较容易激动,所以觉得这个东西很好,一遇到亲朋好友,就把一摊子书跟光盘全部给他了。结果事后我调查,他们都被我吓到了。然后那一摊东西拿回去就供在桌上,没有再动了,这太急了。慢慢的我就做调整,比方说在跟这个人谈传统文化,看他眼睛有点发亮就继续讲,看到他有点痛苦,听不下去了,我就赶紧别讲;看他很欢喜,先送他一本书,不要急着一下送太多。所以有时候我们太急了,本来好的缘,弄巧成拙。所以应该是要安住在本分上,安住在当下的因缘,这个才是好的学习心态。

  这个长者他胃出血了,正好是我去力行照顾长者的一个功课。我没机会照顾父母,怎么说没机会?因为我爸爸的身体比我壮很多,我那个时候也希望带爸爸出去环岛旅行,把台湾绕一圈,我们真的是这么做。一开始都是我开车,我年轻,我开车。开了两个小时之后,我爸爸坐在旁边,看我好像有点不行了,我爸爸就说,我来吧!所以本来都是我要服务我爸爸,最后都变成我爸爸服务我。也是很感激父母的身体都非常好。所以刚好到了澳洲去,这个长者身体这样的状况,我才有机会去服侍长者,像服侍自己父母一样,就让我补上了我没有上的功课。而且我们在那里,人手都不足,所以刷锅子、刷碗、做馒头、扫厕所,这个我那几个月常常做。做馒头一次要做一千个,就几个人在那里做馒头,跟这些长辈,有的从美国来的,有的从纽西兰来的。我一开始做馒头,做馒头要揉,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这么厉害,从头做到尾。我做一段时间,站得腰都快断了,很难过。可是没有人说要休息,继续做。没人说休息,一个大男人先说休息,其它那些都是阿姨,说不出口。我都得装着去上厕所,然后在角落那里先蹲一下,喘几口气,调整一下体力再回来做。包含刷锅子,那是六、七十个人吃的锅,很深,整个手伸进去刷,刷得很开心。人觉得在团体当中能付出,而不是只有接受,心里也比较欢喜、比较踏实。所以好像冥冥当中都有这些锻炼,都能安住在每个因缘当中。

  所以那一位年轻人到了庐江,我给他安排这些工作,他就说,他不想做了,他就是要学讲课的。他愈这样,我就愈不见他。结果刚好有一天我下楼的时候,碰到他了,怎么办?随缘,见了那就好好的跟他谈一谈。可能也是他快撑不了,就跟他交流一下,我就跟他散步。结果走的过程当中,他就一直讲很多事情,包含有一些感觉委屈,他就开始讲。他还提到,他一个人在这里,一个台湾人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心里很恐惧,就谈了这些事情。他谈到这里,我就跟他讲,什么你一个台湾的人,我不是台湾的人吗?等到他讲完之后,差不多讲了五分钟,我就问他一句话,我说你不是想讲课吗?他说,对!你讲了五分钟的话,请问有哪一句是师父讲的?他愣了一下,结果接着他说,没有一句是师长讲的。胆子真大,讲话没有一句是师长讲的,他想要上台去讲,你给人家讲错了,断人家的慧命,要到十九层地狱报到。

  昨天有一位学长说,蔡老师说教书没教好,要堕十九层地狱。不是我说的,是有一个故事说的,你们不要把很多事都推到我身上,这样我驼背不会好,压力太大了。我很怕有人第一句话就说,蔡老师说,我很恐慌。因为在我的一个经验当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朋友一开口,蔡老师说怎样怎样怎样,结果都不是我讲的。这个很有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听的时候是用他的意识去理解,所以讲出来的话,很可能都跟本来的话不一样。所以大家假如仔细去观察,比方我们在团体里面,我们当秘书的人,甲跟我们说这个事情,让我们去传达给乙,往往一传就失真了,可能只剩七成,有的时候还意思传错,有没有可能?很有可能。所以今天我们有很多感悟,到底悟得对不对?得要先跟经典对一对,不要很冲动,我体悟很好,一直讲,结果跟经典都不相应。或者你们有几位非常好的,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知见也很正确的,先互相切磋一下,才比较能确定这个知见跟经典相不相应。所以这个都是谨慎的态度,这个也是一个人有机会跟大众分享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我跟这个年轻人这么一讲,他有一点愣住了,讲了这么多的话,居然没有一句是师长教的。接着我跟他讲到,你说身边的人人生地不熟,这个也不是孔子教的。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你对人很恭敬,非常忠诚,你走到哪,都不认识的人,一下就变好朋友。「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怎么遇到事情,起来的统统是自己的这些烦恼?我就跟他讲,我说年轻人,可能很多人赞叹你,我比较不好意思,直接点你的问题。我说有没有人曾经这样点过你?他说有。我说请问是谁?卢叔叔。这个年轻人福报不小,在台湾的时候还亲自去请教过卢叔叔。但是大家注意,见过卢叔叔了还是如如不动,点的那些问题没有真正去改,所以有福还得要自己珍惜,才能产生好的作用。福在受谏,接受劝谏。所以学习不能形成执着点,这样才是学习,这样才是用功,这样才算利众。那都可能是自己心上的执着点。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冥冥当中,祖先圣贤的保佑,用很多境界来放下我们的执着、我们的分别点。比方对我来讲,当时候澳洲净宗学院有课程,他们规定要从头参加到尾,我很想去,可是他们五月份就开始上课了,我要六月份,我六年级的学生才毕业,我去不了。除非我最后那几天我不陪我的学生,我先去学。可是我感觉这个毕业班我必须陪他到最后,把他送出门,才尽了我的本分。至于没有办法去学习,我就随缘。这样的一个境界,对我来讲,是不是也是让我放下什么?执着。有一定要怎么样,往往忘了当下最重要的本分,就去攀求。一攀求,自己也学不好,为什么?因为本分没有尽,还得要担忧很多情况,担忧家里,担忧另一半,担忧这个,担忧那个,心都定不下来。往往上一个缘圆满了,下一个缘出来,心安理得才学得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强求。

  结果我心里放下了,没有机会,以后自有安排,不强求。结果反而我都没去罣碍这件事,我就准备带完以后,我先到澳洲净宗学会,学院不能去,我到学会先去学习,先去服务就好了,有机会我再上去读书。结果我都打算好了,先到山下就好,我都还没到澳洲,就有人打电话给我。刚好有一个朋友他去学习,他是正规的学员,他就跟我讲,他已经跟学院的总干事说,希望破例让我进去,他讲通了,我就能去。您看,我放下了,反而怎么样?因缘成熟。结果更巧的是什么?那一次的课程只有两个人是破例,除了我之外,另外一个人是卢叔叔。你看,那个破例都是有安排。别操心,我们把自己本分事干好,在当下提升自己的德行跟心境最重要,后面自有安排。所以学习的实质很重要的,确确实实要放下分别、放下执着。

  而昨天跟大家谈的重点在立志。人有志气,如树之有根,它有生命力,它生生不息。而且人有志向,他就很清楚我要往这个方向、往这个目标。而我要达到这个方向目标,我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德行跟能力,他很清楚,他就一直吸收,他不会再走弯路,不会再反方向走。所以人时时要很清楚我的目标在哪里。而在迈向这个目标的过程当中,也会遇到很多的挑战,这个时候磨炼自己的心志,「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任何境界来都不恐惧、不退缩,所谓凡事都有极困难的时候,打得过的才是好汉。我们想不想做好汉?你们要配合一下,不然我讲不下了。大家都想做英雄好汉,那在面对最困难的时候,要咬紧牙关就能突破,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您觉得是最困难的时候,只要你再咬紧牙根,再撑一下,很可能就过去了。最容易放弃的时候,往往在行百里路半九十,都是在那个时候撑不住就退了。

  所以卢叔叔当时有送给我八个字,愿大,愿要大,志要坚,心要细,气要和。我们的心愿要宏大,志气要坚定,这个坚就是不为任何境界所动摇。而这个志向要坚定到什么程度?比方我们修学,下的功夫在我们的念头,要把念头时时保持在正念不容易,一不注意,邪念、妄念就上来,抽刀断水水更流,很想保持正念,一不留神,妄念就连续好几个。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而且要到什么状态?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要下到这种坚定的意志。「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要有这个决心。大家怕不怕死?用那个不怕死的决心来对治自己的邪念、妄念。所以人要发勇猛的心,这种勇猛,做个比喻,就像《了凡四训》讲到的,人不好的念头起来,如毒蛇啮指。请问大家被很毒的蛇咬到了,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剑拿起来,手指就把它切断,不然命都没了。这个时候还会不会想,好痛?那命就没有了,没有任何迟疑,不然那个毒一下攻心就活不了。这个就是勇猛心。

  立决定志,而且不计成败,不顾生死,这样的心境,妄念才能慢慢减少,时有跟圣贤相契的境界。我们看这几个字很好,不计成败,毛病又犯了,别管了,安住当下赶快提起正念。人有时候旧的毛病一犯,又开始在那里懊恼,怎么又来了,我不行,我不能。我刚刚念了几个妄念?全都是妄念。所以败了就败了,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就对了。这个也急不来,修学的过程当中,生处令熟,熟处令生,不能急,急就是一个烦恼,人一急妄念特别多,手忙脚乱,所以先要把急对治。所以我们学一日常规,连走路都要缓,吃饭也要缓。很多人吃饭好快,都没有咬碎就吞下去,不慈悲。对谁不慈悲?对自己的胃不慈悲。你有没有听到你的胃在说,主人,我快干不下去了。要细嚼慢咽,然后虽然在吃饭,还是保持正念。所以修学生处令熟,什么是生处?比方从容不迫我们比较做不到,这是生,很陌生,慢慢的让它时时能保持从容不迫。「步从容,立端正」、「事勿忙,忙多错」、「凡道字,重且舒」,你看都是在这些生活细节调自己的急躁。其实有时候我们当个旁观者,当一个人讲话很急的时候,人家听不听得清楚?不容易听清楚。生处令熟。

  熟处令生,急躁我们很容易就起来,遇到什么境界马上自己就慌张,慢慢的要让这一个心态转过来,慢慢放下这个急躁,好像觉得急躁离我愈来愈远。比方说我们最严重的是脾气,最熟的是脾气,那就要熟处令生。我是看大家有没有注意听。刚刚这段话,大家要会判断,我刚刚补的这一句叫「倘揜饰,增一辜」,是否?你们听出来没有?没听出来,你们已经有执着点了,才没听出来。什么执着点?挺尊重蔡老师的。尊重也不能变成执着,尊重是要理智的,而不是情感的。很多一尊重,他什么都对,他什么都对就是执着,是否?对啊!所以才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要过这一关谈何容易!这个就是情的执着点。觉得我很欢喜这个人,很尊重这个人,他什么都对;觉得看这个人很不顺眼,他什么都不对。其实不是他有问题,是我们自己有问题。所以人的智慧修养在哪里?很喜欢他,很爱护他,却知道他的问题在哪里。爱护一个人,不知道他的问题,怎么去爱护他?不知道他的问题,那种爱护很容易就变溺爱、袒护。所以刚刚大家有要袒护我,都没有观察出来我刚刚那一句叫「倘揜饰,增一辜」。请问大家,那个父母袒护孩子,孩子有没有说,「妈,你们不要袒护我了,是我自己的错。」这种儿子可能是圣贤人转世再来的。一般一被袒护,他很enjoy那个感觉,很享受那种被宠爱的感觉,慢慢的他就沉沦下去了。大家有没有看溺爱的溺字怎么写?被水淹了,之后就呼吸不了。

  而刚刚讲到修养就在这个地方,智慧就在这个地方看出来。包含这个人跟你有过节,但是他讲的话,对的你还是能接受,他的优点你还是能欣赏,这个才显示出我们的度量,必有容,德乃大。假如我们不把这个好恶心放下,其实我们在团体当中,尤其我们自己还是领导者就很麻烦,为什么?我们的好恶没放下,身边的人会察言观色。领导看这个人不顺眼,其它的人可能无形当中就跟这个人对立。领导人很喜欢这个人,其它人察言观色,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谄媚这个人。所以「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领导者的心偏了,有好恶了,底下的问题就出来。所以修行,首先《大学》告诉我们,「身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要先把这个好乐的心放下来,好恶的心放下,用平等的心、用真诚的心、用慈悲的心对人,要先调这个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才能家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团队才能好。

  其实我们很冷静去感受,今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家都还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团体里有谁不对了,我们身为一个领导者,我们包容,身边的人就学到包容;我们好恶,身边的人就学到好恶。而身边的人学到包容,对他们有利。所以其实我们常常想着要帮别人,我们习气不去掉,谈不上帮人,为什么?因为学习有一个很微妙的地方,是学好终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我们的贪心、我们的傲慢一起来,身边的人一次就学会了;可是要学好的,学孝、学无私,他可能要学好几年。我们的好他还没学到,坏的全学去了。所以要先诚意正心、要先格物,才谈得上修身齐家治国,君子务本。大家听我这么讲,可能还不是很相信,很难体会,我举个例子。大家跟师长学了这么久,请问大家,师长身上的哪一个优点你完全学到了?师长所教诲的哪一句你时时放在心中不敢忘?那大家说学好容不容易?不容易。可是那个习气的感染很快。

  所以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我们可能会觉得讲一堂课,底下的人很激动,你讲的课我太受益了,我们就觉得我们帮上他了。帮人哪有这么简单!没有错,我们的言语可能利益他,问题是这个言语不都是跟老祖宗学来的吗?那也不是我们的功劳。再来,他因为听我们的课,跟我们有缘,信任我们,问题是我们讲完课以后,我们的言行跟自己讲的课不相应的时候,流弊就出来,问题就出来。请问他的信心会不会变化?我最崇敬的人居然是这样的人,传统文化不能学。可不能只看眼前当下的这一点感动、激动,得要看得远才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人真正把道做出来了他才能弘道,曾子讲的话。曾子没有说,口能弘道。我们的师公也教诲我们,「有庙无道,不能兴教」,中心盖得很漂亮,自己不能依教奉行,也没有办法把正法弘传开来。

  这样的一个思考,是因为我很多年前在台湾,看到一件事情让我心里记忆非常深刻。台湾有一个作者专门在写修身、修道,在写跟传统文化相应的这些文章。畅销书!每次我们到书局,他的书都排在前五名,看他书的人太多太多。结果后来他外遇,把他的元配抛弃,当时候的女众,台湾的女同胞,非常气愤,在一个广场上烧他的书。其实我们看这个作家,他很对不起大众对他的信任,他也很对不起老祖宗的教诲,他把老祖宗教诲拿来经营他的事业,最后却毁了老祖宗这些教诲的形象。所以其实愈受到大众的尊敬,对我们来讲,我们愈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大家有机会今年到北方去,春天去的时候,找一个机会,找条河,快要融解的时候,当然要先做好安全准备,要去的时候先绑个绳子,先喝几杯姜茶,是怕掉下去。然后旁边的人准备好,你去感觉一趟,保证终身忘不了,你就把那个状态时时保持。当然这件事情,其实不只是这个作家要思考,每一件事情,其实在这个事件的每一个人都有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的地方。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比方这些女同胞,我们学习这些圣贤的教诲跟谁学?跟孔子、跟孟子学,跟圣贤人学,跟师长学。是不是跟这个作家学?这个作家也还没契入圣贤的境界。每个人学习都有进进退退,也很正常,干嘛跟他一般见识。而我们的信心怎么是建立在一个人身上?那太危险了,这个人一出状况就倒一片了。我们应该建立在哪里?建立在五千年的智慧,这个才是理智的。所以依法不依人,要依正法,依五千年亘古不变的真理才对。

  昨天也跟大家有交流到,我们自己待人都是比较缺乏传统文化的根基,堪为人师,师长他们那是最后一代,我们都是还在补习、还在学习。所以有机会跟大众分享,我们时时保持一个学习的态度,只有一个学生是自己,其它的人都是老师。这个心态非常重要,不然不知不觉自己就觉得自己很厉害,好为人师。师长其实很爱护我们,知道我们这个傲慢不容易伏住,所以就跟我们分享到,师长讲课五十几年,从一开始到现在,师长说他在台上是学生,所有听课的人是老师。他还会去请教这些人,尤其是一些老的修行的人,还请教人家,我是不是有哪些还讲得不好、不圆满,请教于他人。谦受益,满招损。其实这些对我们的叮咛,对我们这一生的修学,都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只要师长重复讲的一些心态,都是对我们最重要的提醒。

  这是刚刚跟大家讲到志要坚。心要细,这个细,它可能指的是自己心地用功就从身边的人事物开始,这也是细的意思。有个故事就说到,有一个孩子家里很乱,刚好有个长辈到他们家,就说这个家这么乱,你怎么不扫一扫?结果这个小孩就讲,我的手是拿来扫天下的。听起来有没有道理?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故事,我们身边的人,包含我们自己,都有这个情况,我是要治国平天下的。那没有根。结果这个长辈跟他讲,你一屋都不扫,你怎么扫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对身边的人都不能体恤,我们还能体恤远方的人吗?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小事不能调理,小事都做不好,未有能治大者;亲者不能联属,未有能革疏者,最亲的人都不能团结,还能团结疏远的人吗?一家子弟不率规矩,自己家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教规矩,未有能教诲他人者。一家生计不能全备,我们身为一个家的负责人,都不能照顾好这个家庭的生活,未有能赡养百姓者,自己家都照顾不好,要去照顾天下也不可能。所以这个心的细要细到务本,从根本做起。所以我们说要有远大的志向,但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心要细到时时从本上来反省、来立心。

  什么是本?比方孝是本。还有没有?诸位学长,我们以前考试考习惯了,标准答案有几个?那个知识性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8 00: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