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不排斥世间法,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既是自然又不是自然;既是因缘又不是因缘。佛法不排斥科学,认为社会有社会的法则,自然界有自然界的法则;社会与自然的一切存在都处于生灭法中,诸法又不生不灭。佛教的宇宙观,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一真如法界;如宇宙中存在清净的极乐世界与生命状态等;十方无尽,又尽是十方。科学研究发现,宇宙中有种暗物质存在;又有外星球的飞碟光顾地球,还有各种各样人类不可知的生命现象等。世界上有没有能明了宇宙生命现象的人呢?有!但不是用科技,是用心观。有修证的人神识可以离体;正是神识离体清明,随心所愿处行。天堂地狱可去,光速万倍太虚。十方世界的佛国土,化身都可以去,如文殊师利菩萨的国土不用语言和音声沟通,人与人心有所思时,相互立即感知;若要回答问题,这人一思,那人就知。有的世界一闻香就可知,极乐世界树动鸟鸣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音声等。所以,这个世界的人类与外星球生命现象、语言方式、沟通方法差异太大;与宇宙空间的高智能的生命现象,不可同日而语,无法想象,不是用语言文字和科学能描述的,是心性的冥通。有的修行人到海边、集市等噪声嘈杂的地方静坐念佛,身心还能清净下来;这是通过转化耳根功用,在转化身心。有的修行人一边看电视或听录音机,还能静坐念佛;要是没有这个功夫,静坐时可千万不要这么做;否则,身心杂乱,也不如法。有一定功夫时,一试就知道,外面的音声随听随忘,有时想听,不知道在听什么,没有那么回事;或听不到音声;心静下来了,体外体内的音声都被空掉。修行不是嘴上说来的,不是在佛经上读诵来的,是实修实证得来的;所以,谁要只执著于佛说的哪部经而不修行,想了生脱死是不可能的。读诵以后就立即放下,就立即受持实修去;如读完科学种田的书本以后,把书本立即放下,去实际种地,才会有庄稼的丰收。修行人如种田,边实践、边诵经,才能对上号;要不然的话,空研究法理,还是空对空;如隔山打鼓,不着边际。闻经开悟者,多为再来人;吾辈须精进,菩提当下行。若没有修行,诵经不知所以然,又易被功德转;有时还在猜闷,费挺大劲猜一圈,还不是那么回事。
佛接着说,阿难你再嗅此处炉中所燃的旃檀香,若再燃一铢(重量单位),此城四十里(二十平方公里)范围内,都可同时嗅到香气。你是怎么认为的?此香气是生于木处,还是生于鼻根处,或是生于虚空处呢?若是此香气生于鼻根处,可称是鼻根所生香气;香气也应当从鼻根而出,但鼻根不是旃檀木;鼻根中怎么能生香气呢!若称是鼻根嗅入香气,香气只能入鼻根,而不应出鼻根;此时鼻根却随呼吸能出香气,就不应称是鼻根嗅入香气。若是此香气生于虚空处,虚空恒常不变,香气也应常久存在;又何须于炉中燃此枯木呢!若是此香气生于木处,而此香的本质特征是,因热燃才能成为烟气;若鼻根得嗅此香气时,应嗅香与烟混合的气体;而其烟气刚刚腾入虚空,还没有达到四十里范围内,怎么能早已嗅到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鼻根嗅功用与诸香尘,都不能固定不变的存在。即鼻根与香尘二处都虚妄不实;根与尘所对应的法性,就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香气源于燃木,传播于虚空,嗅入于鼻根。在物理现象中,是诸因素综合作用,于众缘和合时,才生出此状况。但各自包藏的法,既表现为有生有灭,又表现为不生不灭;有生有灭为变化,不生不灭为常住(物质不灭)。
佛接着说,阿难你经常于早、午二时,随大众一起去托钵乞食;于乞食中,有时会遇到从牛乳中加工出的酥、酪、醍醐等上等品味的食物。你是怎么认为的?此上味是生于虚空处,还是生于舌根处,或是生于食物处呢?若此上味生于舌根处,可于你口中只有一舌根,食用此上味时其舌根应成为酥、酪、醍醐;而再食用甘蔗糖时,应不能改变其味而不知有甜。若能随食物不同而有改变,其舌根并不是多体;怎么能一舌根而能知多种味呢!若此上味生于食物处,食物没有味觉的识分别,怎么能自食自知其味呢!若食物能自食自知其味,等于他人食用,怎么能是你的舌根知其味呢!若此上味生于虚空处,你食用虚空应是什么味;虚空如是咸味,不但能咸你舌根,还应咸你脸面;此世界的人类都会同海鱼一样身受其咸;虚空如是咸味,就应彻底不知淡味,也不应觉咸味;既咸淡空无,还能称为味吗!以此缘故,应当悟知,舌根觉功用与诸味尘,都不能固定不变的存在。即舌根与味尘二处都虚妄不实;根与尘所对应的法性,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世间法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佛法是缘起性空。如有的在家人修行,食肉就反胃,身体就有反应,这是身心不受;实际是心不受,影响身不受。这都是心以另外一种形态影响思维方式,影响身体行为所致。为何有的在家人信佛还食肉呢?是没有转舌根;众生的身心被众味牵着走,行戒人的身心能牵着众味走。
佛接着说,阿难你经常于清晨早起时,以双手摩触头部。你是怎么认为的?此触觉应在哪里?是在于手部,还是在于头部呢?若触觉在于手部,头部则无触觉,怎么能为摩触头部呢!若触觉在于头部,手部则没有发生作用,怎么能为用手部摩触呢!若手部与头部都各有触觉,那阿难你应有两个身体。若头部与手部的触觉是一个,则手部与头部应统于一体;若统于一体,手摩触头的触觉就不应产生。若有两个身体,触觉应在哪个身体上存在呢!不知触觉存在于哪个身体,又不知触觉存在于手部与头部;不能是虚空摩触其头部吧!以此缘故,应当悟知,身根知功用与诸触尘,都不能固定不变的存在。即身根与触尘二处都虚妄不实;根与尘所对应的法性,就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意识支配手摩其头,又传导回意识为感知;即表现为意识知手与头的触受。若是眼突见物体袭来,没用想也会闭眼,或用手先拨挡。这是人体的本能,也是下意识或称为第七识反应。人体这种本能作用非常强,表现在思维中应为我见、我爱、我慢、我嗔等;既是本能反应,又是久积成习,还是可以转化。
佛接着说,阿难你于意识中,经常受三种习气与性格所支配;即善缘、恶缘、无记缘。习气与性格是由妄缘产生,并逐渐形成固定的心理习惯与行为规则。此心理习惯与行为规则又不断的重复、不停的新生。此心理习惯与行为规则是由意根产生,还是离开意根另外有产生处呢?若是由意根产生,此心里习惯与行为规则就不应是法尘;尘应有相对的相存在,如声尘有声相存在;若法尘无相,就不是与意根相对应的存在;怎么是产生处呢!若是离开意根另外有产生处,那法尘的本质是可知还是不可知呢!若为可知应称为意根,如称为意根又异于你而不是法尘;以这种可知方式存在的法尘,若能独立存在,就等同于另外存在意根;那你现在的意根,怎么是你的意根呢!难道你的意根能一分为二吗!若为不可知,法尘既不是色、声、香、味、触(冷暖)相,又不是虚空相;那法尘的本质应如何存在呢!法尘的本质现在于色五尘相与虚空相中没有表明存在相;法尘的本质不应存在于人间之外与虚空之外吧!意根如不是法尘本质的产生处,产生处又从哪里安立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意根识功用与诸法尘,都不能固定不变的存在。即意根与法尘二处都虚妄不实;根与尘所对应的法性,就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