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2|回复: 2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五戒十善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30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  (共一集)  1984/3/2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6-001-0001



  诸位同学,今天是我们第二次的专题研究,这个负责的同学,学员长跟我要一个题目,上一次我们谈到戒律,所以今天就以五戒十善做为我们研究的讲题。

  学佛,自古以来,在经论里、在祖师的语录里面都给我们说明了,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福德的事,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是有福的人?在佛法里面讲,唯有学佛才是真正有福的人。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学佛就有福了,那么我们现在也学佛了,我们都有福了?这个话不尽然,为什么?我们看到学佛的在家出家四众当中,没有福的好像还满多的,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明了,原因是在没有学佛,这是我们首先要将病源给找出来,然后我们才有对治的方法。

  所谓学佛的人有福,就是学佛的人一定要依照戒律去修。而戒律便是修福,你能够照戒律去修,当然这就是一个有福之人,这个道理是在此地。不过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纵然前生是个大修行人,现在你又乘愿再来了,这是极恭维的说法,你乘愿再来。你来到人间之后,又免不了有隔阴之迷。可以说你从出生那一天一直到现在,你还没有开悟,你依旧是迷惑颠倒,这在佛法里称之为隔阴之迷,凡是没有见性的菩萨都免不了,何况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对修行人是极不利的一个时代。

  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就很感叹的说,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五浊恶世就是修行的障碍,何况到现在已经是浊到不能再浊了,我们在这个时期闻法修持真是谈何容易!换句话说,生在这个时期福报就少,从哪个地方来看?可以从戒学上看。我们常常看到的,不但是在家同修,尤其你们大专学生,甚至於出家人当中也有把戒律看轻了。经论偶尔还翻一翻,欣赏欣赏它的理论,说得不好听一点,不过是拿著佛经做为消遣而已,在一切消遣活动当中比较高尚一点。而对於戒律则漠不关心,纵然看到、听到,也点点头,可是怎么样?决定不会照它去做,在现代人之说法,所谓我们潜意识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的存在。

  换句话说,我学人当年开始学佛也犯这个毛病,这就是没有善根,没有福德。总以为自己很聪明,戒律不过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们一群人的生活规范,在时间上来说,我们差距有三千年之久;地域上来说,那是古代的印度,今日的台湾。因此,理论我们可以欣赏、可以谈谈,至於生活方式,又何必去守古老印度的风俗?这种说法乍听起来满有道理,确实这些东西是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许有人说根本就不应该去学习。凡是有这个观念、有这种思想,说实在话,你就是没有福,你就是没有善根。没有善根,没有福德,别说大乘佛法你没分,连小乘佛法你也够不上,所以佛法是以大福德为基础。因此佛在这个教育纲领里面给我们指出来,戒行是定慧的根基。如果我们没有戒行,定不能成就,慧就更谈不上。

  学佛无非是想开智慧,智慧一定是从定中发现,这才是真实的智慧,决不是在经论、在古人注疏里面你能够学到的。你纵然是读遍了千经万论,读遍了古德的语录,你也开不了智慧,读诵的功效也不过是增长你的世智辩聪而已。世智辩聪,稍稍懂得佛法的人都知道,八难之一,遭了难,为什么?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叫做增长无明,也就是增长迷惑。无明增长焉有不造罪业之理?制造罪业,你还能免得了三途苦报吗?这就是说明学佛最后的结果是往生到三恶道里去了,诸位想想,你的福报在哪里?因此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舍弃自己的观念,要承认自己的观念是错误的,接受佛陀的指示,接受佛陀的教育,我们循著他的指导,循著这个方针来自求多福。佛陀的好处是叫我们自觉,是叫我们自悟,自己去觉悟,他永远只辅导我们,协助我们,他从来没有强迫我们过,没有牵著我们鼻子走,这是佛菩萨了不起的地方,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

  首先就将我们凡夫与佛的关系给我们做一个肯定而具体的说明,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真正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与十方诸佛是平等的,无论在智慧上、在品德上、在能力上,没有一丝毫的差别。这个理论基础是指我们人人皆有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才是我们自己本来面目,才是真正的自己,千经万论就是发明这个道理。修学佛道也就是想证实这桩事情,证明真如本性就是真正的自己,证明我们自己有无量智慧、有无量的德能、有无量的神通,所以学佛无非是求证而已。

  觉与迷的关键在什么地方?这是首先要掌握到的。觉迷关键就在错认了身心世界,不知道现前的身心与世界的真相为何。如果彻底明了了,佛法里面常讲的解脱、自在,你就可以证得了。经论上实在给我们说得非常的明白,非常的清楚,可惜我们看不懂,我们也听不懂,这是什么缘故?这种缘故就是我们习惯运用意识来面对现实,这是绝大的错误,而不能用六根的根性来面对现实。经论里面对於这个道理说得最多,说得最有体系,最清楚的无过於《楞严经》。所以虚云老和尚劝导我们,在末法修行,对於教理的研究只要守一部《楞严经》就够了。并不是说明《楞严经》可以包括整个佛教,这不能这么讲。《楞严经》在整个佛法位置究竟能占多少分量?这个问题我过去请教过李炳南老师,他给我说一部《楞严经》最低限度可以包括整个佛法十分之三,诸位想想,这个分量就很可观。十分佛法里面,
 楼主| 发表于 2020-4-30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里面有三分,这就相当之重。以《楞严》的基础,再去看一切经论,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由此可知这部经的价值。

  而虚云老和尚教给我们的是要把这部经背诵,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实在说起来,这部经并不算很长,只有六万多字,有没有人肯下决心去背诵《楞严经》?能背得很熟,可以以后面的经文解释前面的经文,以前面经文解释后面经文,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无师可以自通。这样说起来,自古以来读《楞严经》的大有人在,有几个人通?通了的人确实不少,没有通的人大概还要占大多数。我们得要问了,那些为什么没读通?给诸位说,没有读通的是没有福报,也就是说没有戒律的基础。《楞严》很重视戒律,四种清净明诲就是讲的根本戒。由此可知,如果没有戒行的基础,读遍千经万论还是不能开悟。道理很简单,不能持戒,贪心去不掉,瞋恨心拔不了,痴慢心不能破除,你有三毒烦恼障碍你自性清净心,你的三毒烦恼阻碍你本性的智慧,同时三毒烦恼还能够障碍你的德能。换句话说,清净法身,三德密藏,都被贪痴烦恼障蔽了。

  戒律的功能就是破除三毒烦恼的,我们要是不能够持戒,换句话说,烦恼是天天在增长,止都止不住,那经中的义趣你怎么会得到?纵然十方诸佛来给你讲,你也得不到。刚才讲了,你所得到的是世智辩聪,真智慧不能现前。真智慧要现前,必须要将烦恼断尽,唯有心地清净,智慧才能增长。换句话说,烦恼去一分,智慧就增长一分;烦恼增长一分,智慧就减少一分,就是这么个道理。

  我们再讲到戒律,戒律是佛菩萨行为的规范。说实在话,在佛菩萨谈不上规范,人家一举一动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把它记录下来,称之为规矩、模范,那是我们凡夫眼光当中看的。所谓小乘戒律,在家同修五戒十善,这些是我们的私生活,佛菩萨的私生活就是如此。心里面有,叫做德,某人有德,有德性。德是什么?心里面有戒,这叫德。表现於外面,表现在事相当中,这是善行,也叫做功,所以功德是这么一个讲法。并不是说寺庙里面你出一点钱、出一点力,这就叫功德,那是假的,功德是要自己修的。内心里面没有戒定慧就是没有德,事相当中不能够表达戒定慧那就没有功,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怎样成就你的功德。

  如何修学功德?刚才说过,佛的心、佛的行为记录下来就是戒学。对我们凡夫来讲,我们凡夫在心里面没有德,与那个德恰恰相反,我们心里面充满贪瞋痴、贡高我慢,对於圣教疑虑不能深信,这叫根本烦恼。我们学戒,这个作用在教育上来讲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功效。我们学佛菩萨要心里内在与外表同时并进,才能有成就。内里面我们要修定慧,外面我们要学戒律,表里一如,这样才能够收到效果,才能够迅速的得到真正的智慧、功德。由此可知,戒学也就是叫我们要勉强的去学佛菩萨的生活,人家的生活可以说是正常的,我们现在变成不正常。不正常要改为正常,当然初学的时候也有点难受,这个习惯突然改过来好像很不自然,为什么不自然?心没有变过来。心里面贪瞋痴果然拔除了,你的一举一动就自然合戒律,一点都不难,就很自然。这样以戒律帮助定慧,以定慧帮助戒律,这样相辅相成才能够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这才叫做真正的学佛,而不是一般泛泛的所谓佛学。佛学,我刚才讲,不过是拿这个东西来做个消遣而已,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诸位明了这点意思了,就晓得戒律对我们的修持是多么重要!

  而戒律偏重在福德上,虽然偏重在福德,我们还是要修定修慧,为什么?如果单修戒律而舍弃了定慧,果报不圆满、不究竟,那就是经上常给我们讲的人天有漏的福报,来生在人天两道当中享福去了,而人天福报最容易迷惑人。福一享多了,就享得更迷惑颠倒,这是经上常讲的三世怨。第一生持戒持得很严,修得很不错,但是没有定慧。第二生到人天享大富大贵,富贵人家造业就比平常人家造得多。福享完了,因为享福的时候他又不知道继续再造福,他不守戒了,尽造一些罪业,罪业造多了,到第三世就到三途去报到,苦不堪言,可见得修福不要忘了修慧。

  所以佛跟我们说「诸恶莫作」,这一句就是我们自己私生活的准绳;「众善奉行」,这一句是我们处众的原则。与大众相处,我们要守著这个原则:「众善奉行」。最重要的是末后一句:「自净其意」。断恶修善,我们目标都要放在自净其意上,这就是佛法。如果我们目标不放在自净其意,放在人天种种的享受那就错了,不是得不到,得到的,人天一切享受都可以得的到,但是你的意地不清净,招得来生不如意。这是重要的纲领,也可以说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千经万论也不过就是阐述这三句话而已。这三句话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纲领,也是十方一切诸佛都超不出这个范围,这三句话看起来很平常,仔细研究,你才知道这三句话博大精深,真正不可思议,没有边际,没有止境。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看看戒律,我们愿不愿意遵守?戒律上所说的是我们本性、性德表现於事相,并不是外在,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定的,也不是古印度他们的生活规范,不是的,是我们自性清净心里面本有的功德。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才会认真的去学习,才会以戒律来辅助你的定慧,成就自己智慧光明。

  我们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的重点是在戒律,是在培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它著重在这一点,但是我们看印光老法师的序文就把自净其意的道理补进去了。有这篇序放在这部书的前面,就把《了凡四训》变成出世间的法门,而且是出世间的基本法门,我们要想学佛就得从这个地方做起点,从这里去做。如果你要轻视了它,那还是刚才说的,你没有福报。怎么说我们轻视《了凡四训》就没有福报?我们举个比喻,佛教的大乘经典好比是大学课程,大学教科书,好不好?当然好。你不读这些东西,你学位拿不到,它可以帮助你拿到学位。小乘佛法就好比是中学的教科书,《了凡四训》好比是幼稚园的教科书。我们要问一问,
发表于 2020-4-3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享受口福之人学佛的口头禅是 “可以吃三净肉的”。可叹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8 11: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