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8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4-30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里面有三分,这就相当之重。以《楞严》的基础,再去看一切经论,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由此可知这部经的价值。
而虚云老和尚教给我们的是要把这部经背诵,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实在说起来,这部经并不算很长,只有六万多字,有没有人肯下决心去背诵《楞严经》?能背得很熟,可以以后面的经文解释前面的经文,以前面经文解释后面经文,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无师可以自通。这样说起来,自古以来读《楞严经》的大有人在,有几个人通?通了的人确实不少,没有通的人大概还要占大多数。我们得要问了,那些为什么没读通?给诸位说,没有读通的是没有福报,也就是说没有戒律的基础。《楞严》很重视戒律,四种清净明诲就是讲的根本戒。由此可知,如果没有戒行的基础,读遍千经万论还是不能开悟。道理很简单,不能持戒,贪心去不掉,瞋恨心拔不了,痴慢心不能破除,你有三毒烦恼障碍你自性清净心,你的三毒烦恼阻碍你本性的智慧,同时三毒烦恼还能够障碍你的德能。换句话说,清净法身,三德密藏,都被贪痴烦恼障蔽了。
戒律的功能就是破除三毒烦恼的,我们要是不能够持戒,换句话说,烦恼是天天在增长,止都止不住,那经中的义趣你怎么会得到?纵然十方诸佛来给你讲,你也得不到。刚才讲了,你所得到的是世智辩聪,真智慧不能现前。真智慧要现前,必须要将烦恼断尽,唯有心地清净,智慧才能增长。换句话说,烦恼去一分,智慧就增长一分;烦恼增长一分,智慧就减少一分,就是这么个道理。
我们再讲到戒律,戒律是佛菩萨行为的规范。说实在话,在佛菩萨谈不上规范,人家一举一动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把它记录下来,称之为规矩、模范,那是我们凡夫眼光当中看的。所谓小乘戒律,在家同修五戒十善,这些是我们的私生活,佛菩萨的私生活就是如此。心里面有,叫做德,某人有德,有德性。德是什么?心里面有戒,这叫德。表现於外面,表现在事相当中,这是善行,也叫做功,所以功德是这么一个讲法。并不是说寺庙里面你出一点钱、出一点力,这就叫功德,那是假的,功德是要自己修的。内心里面没有戒定慧就是没有德,事相当中不能够表达戒定慧那就没有功,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怎样成就你的功德。
如何修学功德?刚才说过,佛的心、佛的行为记录下来就是戒学。对我们凡夫来讲,我们凡夫在心里面没有德,与那个德恰恰相反,我们心里面充满贪瞋痴、贡高我慢,对於圣教疑虑不能深信,这叫根本烦恼。我们学戒,这个作用在教育上来讲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功效。我们学佛菩萨要心里内在与外表同时并进,才能有成就。内里面我们要修定慧,外面我们要学戒律,表里一如,这样才能够收到效果,才能够迅速的得到真正的智慧、功德。由此可知,戒学也就是叫我们要勉强的去学佛菩萨的生活,人家的生活可以说是正常的,我们现在变成不正常。不正常要改为正常,当然初学的时候也有点难受,这个习惯突然改过来好像很不自然,为什么不自然?心没有变过来。心里面贪瞋痴果然拔除了,你的一举一动就自然合戒律,一点都不难,就很自然。这样以戒律帮助定慧,以定慧帮助戒律,这样相辅相成才能够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这才叫做真正的学佛,而不是一般泛泛的所谓佛学。佛学,我刚才讲,不过是拿这个东西来做个消遣而已,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诸位明了这点意思了,就晓得戒律对我们的修持是多么重要!
而戒律偏重在福德上,虽然偏重在福德,我们还是要修定修慧,为什么?如果单修戒律而舍弃了定慧,果报不圆满、不究竟,那就是经上常给我们讲的人天有漏的福报,来生在人天两道当中享福去了,而人天福报最容易迷惑人。福一享多了,就享得更迷惑颠倒,这是经上常讲的三世怨。第一生持戒持得很严,修得很不错,但是没有定慧。第二生到人天享大富大贵,富贵人家造业就比平常人家造得多。福享完了,因为享福的时候他又不知道继续再造福,他不守戒了,尽造一些罪业,罪业造多了,到第三世就到三途去报到,苦不堪言,可见得修福不要忘了修慧。
所以佛跟我们说「诸恶莫作」,这一句就是我们自己私生活的准绳;「众善奉行」,这一句是我们处众的原则。与大众相处,我们要守著这个原则:「众善奉行」。最重要的是末后一句:「自净其意」。断恶修善,我们目标都要放在自净其意上,这就是佛法。如果我们目标不放在自净其意,放在人天种种的享受那就错了,不是得不到,得到的,人天一切享受都可以得的到,但是你的意地不清净,招得来生不如意。这是重要的纲领,也可以说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千经万论也不过就是阐述这三句话而已。这三句话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纲领,也是十方一切诸佛都超不出这个范围,这三句话看起来很平常,仔细研究,你才知道这三句话博大精深,真正不可思议,没有边际,没有止境。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看看戒律,我们愿不愿意遵守?戒律上所说的是我们本性、性德表现於事相,并不是外在,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定的,也不是古印度他们的生活规范,不是的,是我们自性清净心里面本有的功德。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才会认真的去学习,才会以戒律来辅助你的定慧,成就自己智慧光明。
我们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的重点是在戒律,是在培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它著重在这一点,但是我们看印光老法师的序文就把自净其意的道理补进去了。有这篇序放在这部书的前面,就把《了凡四训》变成出世间的法门,而且是出世间的基本法门,我们要想学佛就得从这个地方做起点,从这里去做。如果你要轻视了它,那还是刚才说的,你没有福报。怎么说我们轻视《了凡四训》就没有福报?我们举个比喻,佛教的大乘经典好比是大学课程,大学教科书,好不好?当然好。你不读这些东西,你学位拿不到,它可以帮助你拿到学位。小乘佛法就好比是中学的教科书,《了凡四训》好比是幼稚园的教科书。我们要问一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