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74|回复: 2

[佛教经藏] 第二饶益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十行品---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9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第二饒益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饒益行。
功德林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行的饒益行呢?功德林菩薩自己提出這個問題,而自己又答覆這個問題。
饒益行就是持戒的法門。戒有三聚淨戒:①攝律儀戒:出家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有規則和法度,「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也就是行住坐臥要嚴敬威儀,絲毫不犯。②攝善法戒:善法就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出家人所行所作,都要合乎戒律,就是攝善法。對眾生要宣說一切善法(正知正見),不可胡亂說一切惡法(邪知邪見)。③攝一切眾生戒:又為饒益有情戒,就是攝受一切眾生、利樂一切眾生。
攝律儀戒是屬於身業清淨,攝善法戒是屬於口業清淨,攝一切眾生戒是屬於意業清淨。三業清淨,就生戒定慧三無漏學。有了戒定慧的金剛劍,便能斬除貪瞋癡三毒的賊首。
攝律儀戒又可以說是戒,攝善法戒又可以說是定,攝一切眾生戒又可以說是慧。能持一切淨戒,就能消滅貪毒。能修一切善,就能消滅瞋毒。能度一切眾生,就能消滅癡毒。
此菩薩護持淨戒。於色聲香味觸,心無所著。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不求威勢。不求種族。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無所著。
修行饒益行的菩薩,他護持三聚淨戒。對於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這五欲的境界,心中無有所染著。這位不染五欲的菩薩,自己不被色聲香味觸五欲境界所轉。他又對眾生宣說此法,令一切眾生也不染著這五欲之法,令他們能轉這五欲的境界。
這位菩薩修饒益行,不是為求有大勢力、有大威德。也不是為求生到貴族家中,也不是為求得富饒的果報,也不是為求色相的圓滿,更不是為求作皇帝。像這些的境界,菩薩心沒執著,更不會被這些境界所轉。
但堅持淨戒,作如是念。我持淨戒,必當捨離一切纒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毁謗亂濁,得佛所讚平等正法。
修饒益行的菩薩,他堅固護持淨戒的行為,而作這樣的觀想:我受持清淨光明寶戒,必須應當捨除離開一切的纒縛,才能等到解脫。纒有八種或十種。略述於下:
八纒就是①無慚②無愧③掉舉④惡作⑤昏沉⑥睡眠⑦慳⑧嫉。再加上忿和覆二纒,成為十纒。
無慚和無愧這兩種纒,能障礙三聚淨戒。受戒之後,若是犯戒,不生慚愧心,就是障礙戒律。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做錯了,應該生大慚愧心,不要學愚癡人的行為,明明是做錯了,自己還不承認是錯誤,反而認為是對的,一點也沒有內疚的表現。修行人要有慚有愧才合乎戒律。
掉舉和惡作這兩種纒,能障礙觀慧。有了觀察的智慧,才能成就定學。可是有掉舉和惡作的行為,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顚顚倒倒不合規則。這兩種纒就是障礙觀慧。
昏沉和睡眠這兩種纒,能障礙止定。修定的時候,要止妄想,也就是去妄成真。坐禪的時候,應睡而睡,不應睡而不睡。如果坐下來就睡著了,那就是昏沉和睡眠。總而言之,掉舉、惡作、昏沉、睡眠這四種纒,能障礙止觀。
慳和嫉這兩種纒,能障礙布施。慳就是慳吝,捨不得。把一枚銅錢,緊握手中,變成銅水,也不肯布施。嫉就是嫉妬,所謂「嫉賢妬能」,又怕人比我好,又怕人比我強。這是八纒。忿和覆這兩種纒,能障礙善根。忿就是忿恨,心中懷恨不平。覆就是覆藏,把自己的過失遮蓋起來,不讓人知道,這就沒有善根了。此一共合為十纒。這十種纒,把我們纒縛得不得自由,不能解脫。
有首偈頌云:「纒八無慚愧,嫉慳並悔睡,掉舉並昏沉,或十加忿覆。」悔就是惡作,悔其所做的善事。這十種纒,把自己的慧命法身纒縛得不自在。
我們要迴光返照,檢討一番,問問自己,是不是被這十纒縛著?是不是無慚無愧?是不是掉舉惡作?是不是昏沉睡眠?是不是慳吝嫉妬?是不是忿恨覆藏?要反躬自省:若有趕快改,若無更努力向前修行。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樣再接再厲,勇猛精進,才能有所成就。修道的功夫,修一尺便有一尺的好處,修一丈便有一丈的功德。功德圓滿,即成佛位。
纒又有四種:①貪欲②瞋恚③戒取④我見。貪欲:就是貪戀五欲之樂。把自己的慧命法身綑縛著。瞋恚:就是由貪欲而生,所貪求而得不到,就生瞋恚。戒取:就是由愚癡而生。不瞭解諸法實相之理,而說誹謗正法之言,也就是邪見。我見:就是以我為主。認為自己所有的見解都是正確的。
因為有貪欲、瞋恚、戒取、我見這四種纒的緣故,所以有個我的存在。一切以我為目標,這是我的,那是我所有的。如果把我消除了,那麼,就離開一切纒縛,得到一切解脫。
貪是貪而無厭,越多越好,沒有知足的時候,所以就有了煩惱,而生出無明。不但要捨離纒縛,又要捨離貪求熱惱,又要捨離毁謗亂濁。如能這樣的修行,就得到諸佛的讚歡,證得正法眼藏。
第一行是歡喜行,菩薩生在有財富的家中,作種種的布施。第二行是饒益行,菩薩在此行中,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這時,有人生疑問:「為什麼菩薩在修歡喜行的時候,要生在有財富的家庭?為什麼菩薩在修饒益行的時候,又不要生在有財富的家庭?這是什麼道理?」這個道理很簡單,容易令人明白。菩薩生在大財富家,是為了布施一切,而不慳貪,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肯布施出來。若不生在大財富家,一樣能饒益眾生。雖然不能財施,但能法施。自己還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五種的波羅蜜(到彼岸)。修到圓滿有成就時,可以為眾生講經說法。這種法施比財施更重要,所謂「布施之中,法布施最。」
佛子。菩薩如是持淨戒時,於一日中,假使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大惡魔,詣菩薩所。一一各將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天女,皆於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麗,傾惑人心。執持種種珍玩之具,欲來惑亂菩薩道意。
佛的弟子!菩薩能這樣的堅持淨戒時,也就是堅固不變,受持清淨光明的寶戒。有一天,假如有無量數百千億那由他(億的數目)那樣多的大惡魔,一齊來到修饒益行菩薩所住的處所,每一個大惡魔又率領無量數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天女(魔女),她們善歌善舞,對於色聲香味觸五欲,各有所長,表演精彩。這些魔女的容貌,端正清秀,美艶姣好,令人見之,意亂情迷,神魂顚倒。每個魔女手中拿著各式各樣珍玩之具,五光十色燦爛奪目,令人眼花撩亂。她們來到菩薩處所的目的,乃專用美色來引誘,用珍玩來迷惑,令修持淨戒的菩薩沒有定力,其心動搖,因而失去道業。
爾時,菩薩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礙無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淨如佛。唯除方便教化眾生,而不捨於一切智心。
在這個時候,菩薩要觀想色聲香味觸這五欲,或者觀想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都是障礙修道的法。人若著住在五欲之上,就能障礙無上菩提覺道。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菩薩不生一念的欲望。因之,不被魔女的色姿所動搖,心中清淨,沒有欲想,如同佛一樣,如如不動,了了常明。
假設用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那就不同了。雖然在五欲之中教化眾生,但不捨於一切智慧之心,也就是不會顚倒。
佛子。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寧捨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菩薩自得見佛已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無有是處。
各位佛的弟子!修饒益行的菩薩,不會以貪欲的因緣,而令一眾生生煩惱。菩薩寧可捨去身命,也始終不會做出惱害眾生的事情。
菩薩自從得見佛以來,未曾生出一念欲想之心,何況去做呢?更不可能了。假若去做五欲之事,無有是處,他絕對不會去做的。
爾時,菩薩但作是念。一切眾生,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躭染沉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
在這個時候,菩薩作這樣的念頭:所有一切眾生,在黑夜迷漫之中,所想念惦掛的事,莫非五欲之樂。所趣向的也是五欲,所貪著的也是五欲。其心堅定,耽染而沉溺在五欲之中,隨著五欲的境界而流轉,故得不到自在。
我今應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眾生,住無上戒。住淨戒已。於一切智,心無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無餘湼槃。
功德林菩薩說:「我現在應當想辦法,令這些諸魔,和一切天女,以及一切眾生,住在無上光明寶戒。住清淨戒之後,對於一切智慧,永遠不退轉。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乃至入無餘湼槃。」
何以故。此是我等所應作業。應隨諸佛如是修學。作是學已。離諸惡行,計我無知。以智入於一切佛法,為眾生說,令除顚倒。
為什麼緣故?又要教化眾生,又要度脫眾生?因為修菩薩道的菩薩,就應該做這種的事業,應該常隨諸佛修學沒有欲念的法門。
作這樣修學之後,就能離開一切的惡行。因為以前沒有智慧,所以不能入一切佛法中。現在用智慧而入佛法,為眾生宣說一切佛法,令一切眾生離開顚倒妄想。
然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9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然知不離眾生有顚倒,不離顚倒有眾生。不於顚倒內有眾生,不於眾生內有顚倒。亦非顚倒是眾生,亦非眾生是顚倒。顚倒非內法,顚倒非外法。眾生非內法,眾生非外法。
要知道不是離開眾生有顚倒,也不是離開顚倒有眾生。這是不即不離。因為有眾生,所以有顚倒。因為有顚倒,所以有眾生。本來是空的,不是在顚倒內有眾生,也不是在眾生內有顚倒。都是依他起性,徧計執性;所執著而示現眾生就是依他起性,顚倒就是徧計執性。看來好像是有,實際都是空的。
也不是顚倒就是眾生,也不是眾生就是顚倒——這都是虛妄的。顚倒是一種境界,也不屬於內法,也不屬於外法。因為顚倒不是真正有的,所以外邊也沒有。若是外邊有的話,應該常有顚倒。眾生也不是內法,眾生也不是外法。
一切諸法,虛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覺了一切諸行。通達生死,及與涅槃,證佛菩提。
為什麼要這樣的說?因為一切諸法,都是虛妄不實,所以不要執著。它是沒有實體,生的也快,滅的也快。它沒有堅固不變的,而是好像作夢,好像泡影,好像虛幻,好像變化等等。這樣顚倒的眾生,誑亂而迷惑。愚癡的眾生,好像獼猴執月,到井中去取月。如果能明白一切諸法,統統是虛妄不實,那就無所執著。
像這樣來解釋種種的道理,就能覺悟明瞭一切諸行,生死也明白了,湼槃也明白了,便證得佛覺道。
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他寂靜。自安隱,令他安隱。自離垢,令他離垢。自清淨,令他清淨。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樂,令他快樂。
菩薩的思想,自己得度離苦得樂,也令其他眾生得度。自己得解脫(沒有執著),也令其他眾生得解脫。自己得調伏(沒有貢高我慢、嫉妬障礙),也令其他眾生得調伏。自己得到寂靜的快樂,也令其他眾生得到寂靜的快樂。自己得到安穩,也令其他眾生得到安穩。自己離開一切染汚、一切煩惱、一切貪瞋癡;也令其他眾生離開一切染汚、一切煩惱、一切貪瞋癡。自己證得清淨的境界,也令其他眾生證得清淨的境界。自己入無餘湼槃,也令其他眾生入無餘湼槃。自己得真正的快樂,也令其他眾生得真正的快樂。自己離開一切無明,也令其他眾生離開一切無明。自己沒有一切妄想,也令其他眾生沒有一切妄想。所以說菩薩有大悲心。
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我當隨順一切如來,離一切世間行,具一切諸佛法,住無上平等處。等觀眾生。明達境界。離諸過失。斷諸分別,捨諸執著。善巧出離。
各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又作這樣的觀念:「我應該隨順一切諸佛,離開世間一切人所行所作。具足一切諸佛所得的法。住在無上平等的地方,平等觀察一切眾生,明白一切境界。離開一切過失,斷絕一切分別,捨棄一切執著,用善巧方便法門,出離三界的火宅。」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心恒安住無上。無說。無依。無動。無量。無邊。無盡。無色。甚深智慧。
這位菩薩又說:「我的心常安住在無上,沒有再高的。安住在無說,沒有再可說的。安住在無依,沒有所依靠。安住在無動,沒有所搖動。安住在無量,沒有數量。安住在無邊,沒有邊際。安住在無盡,沒有窮盡。安住在無色,沒有色相。我的心恒住在甚深智慧上。」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饒益行。
各位佛的弟子!這就是菩薩中大菩薩所應該修行的第二種饒益行。

发表于 2020-5-14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3 01: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