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16|回复: 8

[佛教经藏]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2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在夜摩天宮寶莊嚴殿中,有十位大菩薩,用偈頌來稱揚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這一品,在本經是第二十。所以為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十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緣故。在十方世界,每一世界,有一位大菩薩,率領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一起來到娑婆世界夜摩天宮寶莊嚴殿來聽佛說華嚴大法。他們是從十萬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國土之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
其名曰。功德林菩薩。慧林菩薩。勝林菩薩。無畏林菩薩。慚愧林菩薩。精進林菩薩。力林菩薩。行林菩薩。覺林菩薩。智林菩薩。
這十位大菩薩的名號,都有個林字為代表,因為他們的智慧和功德,好像叢林一般之多,所以用林字,來形容特別之多的意思。
第一位是功德林菩薩,他是第四會說法主,他入菩薩善思惟三昧,來演說十行法門。第二位是慧林菩薩,他的智慧,猶如叢林。第三位是勝林菩薩,他的悟解,最為殊勝。第四位是無畏林菩薩,他聞法無畏,善解難理。第五位是慚愧林菩薩,他常迴光返照,反求諸己。第六位是精進林菩薩,他是勇猛精進,絕不懈怠。第七位是力林菩薩,他修六度的力量,直達彼岸。第八位是慧林菩薩,他照理來觀佛,而生起正修。第九位是覺林菩薩,他能覺悟自新,明心見性。第十位是智林菩薩,他有大圓鏡智,照了諸法實相。
菩薩就是覺有情,他能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令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反迷歸覺,捨邪歸正,返本還原,就路回家,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又叫有情覺,是有情中一位覺悟者。這就是菩薩的意義。誰能行菩薩道,一切利益眾生,不利益自己,誰就是菩薩。
此諸菩薩,所從來國。所謂親慧世界。幢慧世界。寶慧世界。勝慧世界。燈慧世界。金剛慧世界。安樂慧世界。日慧世界。淨慧世界。梵慧世界。   
這十位大菩薩,他們是從什麼世界而來?功德林菩薩是從親慧世界而來。慧林菩薩是從幢慧世界而來。勝林菩薩是從寶慧世界而來。無畏林菩薩是從勝慧世界而來。慚愧林菩薩是從燈慧世界而來。精進林菩薩是從金剛慧世界而來。力林菩薩是從安樂慧世界而來。行林菩薩是從日慧世界而來。覺林菩薩是從淨慧世界而來。智林菩薩是從梵慧世界而來。
此諸菩薩,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常住眼佛、無勝眼佛、無住眼佛、不動眼佛、天眼佛、解脫眼佛、審諦眼佛、明相眼佛、最上眼佛、紺青眼佛。   
這十位大菩薩,都從智慧世界而來。每位大菩薩,都在佛道場修行清淨梵行。有位佛,名號為常住眼佛,因為積行在躬,功德圓滿之故。又有位佛,名號為無勝眼佛,因為慧為最勝之故。又有位佛,名號為無住眼佛,因為悟勝義諦之故。又有位佛,名號為不動眼佛,因為聞深無畏之故。又有位佛,名號為天眼佛,因為崇真拒迷,成大光淨之故。又有位佛,名號為解脫眼佛,因為事理無差,離身心相之故。又有位佛,名號為審諦眼佛,因為了相不動之故。又有位佛,名號為明相眼佛,因為照理正修之故。又有位佛,名號為最上眼佛,因為照心本源,果成無上之故。又有位佛,名號為紺青眼佛,因為鑑達諸佛,迴超色聲,心言路絕,得果妙明之故。
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隨所來方,各化作摩尼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這些大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夜摩天宮寶莊嚴殿之後,向釋迦牟尼佛頂禮佛足。隨其來的方向,各各都化作摩尼藏師子之座,在其座上,皆結雙跏趺坐,修種種三昧,調息身心,準備聆聽佛說妙法。
如此世界中。夜摩天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其諸菩薩。世界。如來。所有名號。悉等無別。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諸菩薩咸來集會。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這樣。所有的菩薩、所有的世界、所有的如來、所有的名號,統統都是一樣。沒有兩樣。
爾時,世尊從兩足上,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夜摩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從兩足上,放出百千億妙色的光明,所謂「五光十色,燦爛奪目。」又可說:萬道霞光,盡虛空徧法界。此光普照十方世界,在十方界的夜摩天宮中,都有釋迦牟尼佛和大眾,都現出同樣的境界。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功德林大菩薩,他仰承著佛的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而用十二首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佛放大光明 普照於十方
悉見天人尊 通達無障礙   
釋迦牟尼佛,常在光中說法,常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所謂「佛光普照」。但是自性清淨的人,才能得到佛光加被,而有大智慧。佛光雖然普照,但不照有嫉妒心、有障礙心、有自私心、有貢高心的眾生。如果把這些黑暗心掃除乾淨,才能見到天人尊(佛),和佛光合而為一,光明相照,通達無障礙。
佛坐夜摩宮 普徧十方界
此事甚奇特 世間所希有   
佛不動本處(菩提道場)而升夜摩天宮寶莊嚴殿,坐在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上,為大眾說十行法。不但在娑婆世界是這樣的情形,就是在十方世界夜摩天宮也都是這樣的情形。佛在說法,大眾在聽法,這種境界,頗甚奇特。所謂「一處即一切處,一切處即一處」的境界。也就是一多無礙,互相圓融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世間所稀奇少有的現象,一般凡夫俗子是看不見這種境界的。
須夜摩天王 偈讚十如來
如此會所見 一切處咸爾   
夜摩天王用偈頌來稱揚讚歎十位佛。在寶莊嚴殿華嚴法會中,所見釋迦牟尼佛所放足輪之光。在十方世界所有夜摩天宮,都是這樣的境界。佛光普徧一切天眾。佛都在說十行法,大眾都在聽十行法。
彼諸菩薩眾 皆同我等名
十方一切處 演說無上法   
在十方世界的夜摩天宮華嚴法會中,有很多大菩薩,助佛揚化,作為影響眾。他們的名號,都和我等(功德林菩薩乃至智林菩薩)同一名號。在十方世界一切所有的道場,都在演說無上甚深微妙法。
所從諸世界 名號亦無別
各於其佛所 淨修於梵行     
這些大菩薩,所從來世界的名字,和我們所從來世界的名字是一樣的,沒有分別。每位菩薩在其佛所,修習清淨行。清淨梵行,就是沒有貪心、瞋心、嫉妒心、障礙心、癡心、貢高心、我慢心、自私心、自利心。
彼諸如來等 名號悉亦同
國土皆豐樂 神力悉自在   
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佛的名號,完全相同,所有的國土,都是豐饒而快樂。諸佛的神通力,都是自在無礙。
十方一切處 皆謂佛在此
或見在人間 或見住天宮   
十方所有一切道場中,所有的菩薩和眾生,都這樣的說:「佛在我們的道場中,演說妙法。」或者見到佛,示現在人間,為眾生說法。或者見到佛,住在天宮,為天眾說法。
如來普安住 一切諸國土
我等今見佛 處此天宮殿   
釋迦牟尼佛普到十方世界安住,十方世界諸佛國土,都有佛在說法。我等(功德林及其餘九位菩薩)今見到佛在寶莊嚴殿中升座說法。
昔發菩提願 普及十方界
是故佛威力 充徧難思議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曾經發菩提大願,願為利益眾。這種大願,普及十方世界。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佛的大威神力,可以充徧十方世界去,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遠離世所貪 具足無邊德
故獲神通力 眾生靡不見
佛為什麼有大威德的神通力?因為他把世間一切的名利都捨棄,又不貪五欲之樂,所以才具足無邊的德行。有了德行之後,就獲得神通妙用力。有緣的眾生,都能見到佛在說法。
五欲有兩種說法:①財色名食睡、②色聲香味觸,這是五塵。佛法最主要教人不要貪五欲。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遠離五欲,就可了生脫死。
可是世間的人,都在追逐五欲。色:人人都貪美色。男女相悅,因為貪戀美色。色好比金碗,人人都愛。可是金碗是熱的,如果起貪心,去取金碗,一定被燙得手破血流。聲:人人歡喜聽悅耳的音樂。聲好比塗毒鼓,誰打鼓,便會被毒死。香:人人愛嗅。香好比死龍氣,龍是有毒的動物,牠死了之後,其屍毒散布於虛空中。人嗅之,輕者患病,重者死亡。味:人人愛吃美味,味好比沸蜜糖,貪甜味人去吃,舌尖一定會燙爛。觸:人人貪觸覺,柔軟滑膩,感覺舒服。觸好比臥獅子,誰接近牠,必定會被咬傷。所以修道人要遠離五欲,不可貪求。沒有五欲之想,便得解脫。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從前有個人,到他處去旅行,認為遊山玩水是人生一大樂趣。有一天,走在路上,遠見一雙醉象(代表生死)向他奔來。他為生命安全便匆忙找藏身之處,以度難關。在路旁發現有一井(代表無常),井旁有一大樹,樹上有繩垂入井中(代表生命根),作為汲水之用。他急中生智,附繩而下井,躲避醉象的威脅。望井底一看,有三條毒龍(代表三毒),張牙舞爪要吃他,他嚇得魂不附體,魄飛天外。又見井的四壁,有四條毒蛇(代表四大),口吐紅舌,要來咬他。令他心顫膽寒手發抖。望上一看,不得了!有黑白二鼠(代表日月),正在啃繩子,即將咬斷,搖搖欲墜。這時的他,戰戰兢兢,不知如何是好?上來嘛,又怕被醉象用鼻捲死;不上來嘛,又怕被毒龍吞食。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從樹上蜜蜂窩中掉下五滴蜜糖(代表五欲),恰巧落在他口中,他覺得又甜又香,津津有味,希望蜜糖繼續掉下來,於是忘了身處於險境中。這是說人只貪五欲之樂,而忘了輪迴之苦。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遊行十方界 如空無所礙
一身無量身 其相不可得
佛雖然常遊行十方世界,可是本體不動,仍然坐在菩提樹下(這是演說華嚴經大法的境界),到十方世界去教化眾生,好像在虛空一樣,來去無所障礙。佛一報身,能化百千億應身。換言之,有多少世界,佛便化多少身,在每個世界裡的眾生,都見佛在說法。可是其相不可得,不能指定那位是釋迦牟尼佛,所謂「著相頭頭錯,無為又落空」。以相來求佛,這是行邪道。在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不明白佛法的道理。因為,佛是無相,無相無不相的。
佛功德無邊 云何可測知
無住亦無去 普入於法界
佛在往昔的時候,廣作功德。他是諸惡莫作,所以沒有罪孽過;他是眾善奉行,所以有無邊的功德,沒有可以測量知道佛的功德有多少,在本經入法界品中:「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
佛是沒有來,也沒有去,所謂「無來無去,故名如來」。佛的法身,普徧入於法界。佛是以法界為體。
法界分為四聖法界和六凡法界。所謂「十法界不離一念心,一念心具足十法界。」佛和眾生,都在十法界中,彼此之心,互相通達,故又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我們的心,可以通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四聖法界)。又可以通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六凡法界)。所有的法界,互相通達。佛身是法界,可以普入法界。我們眾生若能修行,也能普入法界。由此可知,人人有佛性,人人可成佛。但是人人不知修行,所以人人不成佛。
爾時慧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慧林大菩薩,他仰承釋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世間大導師 離垢無上尊
不可思議劫 難可得值遇
世間分為三種:①有情世間:就是眾生世間。一切眾生有人我、法我的執著。此世間不平等,有智慧、貧富、貴賤、夭壽種種的分別。②器世間:就是國土世間。一切事物都在這世間,如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等。此世間也不平等,有華屋良田,也有漏室劣地。有豐衣足食,也有衣食無著。③智正覺世間:就是佛世間。真正覺悟宇宙萬有之真理,也覺悟自心之清淨,也就是覺悟了世間出世間一切的法。此世間最平等,沒有一切的分別。法門有依正二報,依報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我們所依靠所住的地方。正報就是我們的身體,在前生造善業,今生所依處是優境;在前生造惡業,今生所依處是劣境。這是因果律,絲毫不爽。
佛是世間出世間一切眾生接引的大導師。佛是離開一切塵垢(染汚),而得到清淨的本體。
什麼是垢?簡而言之,就是無明、愚癡。貪名貪利都是垢。貪名的人,想作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名流千古,就是流傳萬古,又怎麼樣?這是染汚法。貪利的人,想得萬貫財產,留與子孫,可是縱使成了百萬富翁,等到兩眼一閉,兩腿一伸,這時候便兩手空空去見閻王,什麼也帶不走,只有業障隨身而去。
佛把虛妄不實的假名假利都看破了,都放下了。所以得到自在,成為無上的至尊。在不可思議那樣長的時間,很難能遇到佛。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愛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說法很難聞到。又可以這樣說:「無上至尊微妙佛,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頂戴受,願得如來常加被。」我們遭逢佛後難(八難之一),所幸我們今天還能聞到佛法,這可以說是蒙受佛大光明來照耀。
佛放大光明 世間靡不見
為眾廣開演 饒益諸群生   
佛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眾生。所有的眾生,沒有不見佛。佛為一切眾生廣大開演無上甚深微妙法。佛為饒益一切眾生,而為眾生說法,令眾生離苦得樂。
如來出世間 為世除癡冥
如是世間燈 希有難可見   
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間?在常寂光淨土打坐入定,那不是很好嘛!何必來到世間,豈不是無事找事嗎?不是的,佛有慈悲心,憐愍  眾生,所以倒駕慈航,來到世間,為除去眾生的癡冥。什麼是癡冥?癡是愚癡,冥是黑暗。佛是世間的明燈,能照破一切的黑暗。佛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很不容易見到佛。各位想見到佛嗎?那麼,就要努力參禪打坐,到了爐火純青的時候,證得五眼,才能見到諸佛和一切菩薩的法身。
已修施戒忍 精進及禪定
般若波羅蜜 以此照世間
佛已經把布施修行圓滿,所謂「頭目腦髓(內財)、國城妻子(外財)」,統統能布施給需要的人。布施的時候,連布施的心都沒有。所謂「三輪體空」。沒有一個能施者,也沒有一個所受者,中間沒有所施之物。有這種思想,才是真布施。
佛已經把持戒修行圓滿。不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而且又持八關齋戒、菩薩戒,以上是在家居士所受的戒律。又持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
佛已經把忍辱修行圓滿。忍就是忍受不了也要忍。忍字是刀刃從心,在心上插一把刀,雖然痛到萬分,但是還要忍耐。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要忍,有人罵你,要忍;有人打你,要忍。所謂「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它,事事都能好。」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的分別。
佛已經把精進修行圓滿。只有前進,不會後退。勇猛精進,絕不懈怠。不但晝精進,夜精進;而且身也精進,心也精進。換言之,時時刻刻在精進。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佛已經把禪定修行圓滿。常在定中,什麼境界來也不搖動其心。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佛在定中到七處說了九會。
佛已經把般若修行圓滿。般若譯為智慧,修圓滿前邊五種波羅蜜法,才能得到大智慧,有了智慧現前,便能到彼岸。
六度的行門修行圓滿,智慧的大光明,能普照一切世間。六度是菩薩所修的行門,也就是大乘法,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行門。不是自了漢的獨善其身的思想,而是兼善天下的思想。也就是犧牲小我,完全大我的精神。菩薩為眾生快樂,自己心甘情願來受苦。
如來無與等 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實 無有能得見
誰也不能來和佛相比,想找也找不到。為什麼?因為佛的智慧是最無上,佛的相好莊嚴,佛的神通廣大無邊,佛的法身盡虛空徧法界,世上能有這樣至尊的人嗎? 若是不明白法的真實性,諸法實相的道理,那就不能見到佛。如果能明瞭法的真實性,那才能見到佛。
佛身及神通 自在難思議
無去亦無來 說法度眾生   
佛的法身和神通是自在無礙,變化無窮,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佛的法身是無來無去,可是他常常說法來度化一切眾生。
若有得見聞 清淨天人師
永出諸惡趣 捨離一切苦   
假設有人得見聞清淨天人師(佛),便能永遠出離四惡趣,捨離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四惡趣就是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諸惡趣。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諸苦。無量苦就是一切的苦惱,有八萬四千種之多。
無量無數劫 修習菩提行
不能知此義 不可得成佛   
要經過無量無數那樣長的大劫,專心修習菩提行,才能明瞭知道佛法的真實義。否則就不能明白佛法的道理,不可以得到成佛的果位。
不可思議劫 供養無量佛
若能知此義 功德超於彼   
在不可思議那樣長的時間,來供養無量無數諸佛。這種功德是最大的。可是若能知道華嚴經十行品中所講的義理,這種功德比供養無量佛的功德要超過若干倍。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勝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勝林大菩薩,他仰承著釋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而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譬如孟夏月 空淨無雲曀
赫日揚光暉 十方靡不充   
好像孟夏(四月)的時候,天空非常清淨,萬里無雲。炎熱的太陽,普照十方。在十方沒有不充滿太陽的光輝。
其光無限量 無有能測知
有目斯尚然 何況盲冥者   
太陽的熱度是沒有限量,沒有人能測量太陽光的熱度,究竟有多少度?可以說無人能知道。何況生來就盲冥的瞎子,他怎會知道太陽光的熱度呢?當然不會曉得。
諸佛亦如是 功德無邊際
不可思議劫 莫能分別知   
十方諸佛的功德,好像太陽光的熱度,是沒有邊際的。就是經過不可思議大劫的時間,也不會有人能分別出來究竟有多少,知道詳細的數量。
諸法無來處 亦無能作者
無有所從生 不可得分別   
一切諸法沒有來處,也不是有人作出來的法。法的本體和虛空一樣,不是從什麼地方所生出來的,所以法的本體不可得分別。法根本就沒有一個本體,所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一切法無來 是故無有生
以生無有故 滅亦不可得   
諸法既然無來,它怎會生呢?因為它不能自生的緣故,又怎會有個滅呢?法就是不生不滅。所以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
一切法無生 亦復無有滅
若能如是解 斯人見如來   
因為一切法沒有生,所以也沒有滅。也就是沒有生相,也沒有滅相。若能明白諸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理,這個人就能見到如來。
諸法無生故 自性無所有
如是分別知 此人達深義   
一切法沒有生,怎會有自性?若有自性,那就會生。如果能這樣來分別,而知道一切法的真理,這個人就能如如不動,通達了了常明的深義。
以法無性故 無有能了知
如是解於法 究竟無所解   
因為諸法沒有體性的緣故,所以沒有能瞭解知道。像這樣能瞭解一切法無性,究竟到極點,就是什麼也沒有,皆無所解。
所說有生者 以現諸國土
能知國土性 其心不迷惑   
所說有眾生或有法生,現出於諸佛國土。若能明白一切國土性,其性猶如虛空。那麼,其心就不會被虛妄不實的境界所迷惑。
世間國土性 觀察悉如實
若能於此知 善說一切義   
世間所有諸佛國土性,觀察一切都是真如實相的境界。若能明白這種真理,知道一切都是不生不滅,這時,才能善巧方便演說一切佛法的真實義。
爾時,無畏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無畏林大菩薩,仰承著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如來廣大身 究竟於法界
不離於此座 而徧一切處   
如來的法身是盡虛空徧法界,所以無來無去。在金剛經上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的廣大身,以法界為體。如來的智慧身,證到極果。所以如來的應身,不須離本座,而能徧滿一切處。也就是不離娑婆世界的菩提的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不離夜摩天宮寶莊嚴殿的寶蓮華藏師子之座,而能徧滿十方一切菩提樹下和一切夜摩天宮。
若聞如是法 恭敬信樂者
永離三惡道 一切諸苦難   
若能聞到華嚴經這種重重無盡圓融無礙的法,生出恭敬的心、生出信仰的心、生出喜樂的心,這個人一定永遠出離三惡道,脫離一切不吉祥的苦難。
設往諸世界 無量不可數
專心欲聽聞 如來自在力   
假設要往一切世界去,親近於佛,供養於佛。有無量無邊不可數那樣多的世界,都要專一其心來聆聽佛法,這是藉著如來的自在神通力,才能有這樣的境界。
如是諸佛法 是無上菩提
假使欲暫聞 無有能得者   
這樣的諸佛法,都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假使願意暫時聞法,那是得不到妙法。非得發長遠的菩提心,必須天天聽經聞法,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若有於過去 信如是佛法
已成兩足尊 而作世間燈   
假設在過去生中,信仰華嚴經無上甚深微妙法,或者已經成就兩足尊(福也具足、慧也具足),兩足尊就是佛。而做世間的明燈,能普徧照破世間一切黑暗。也就是沒有一切的痛苦。
若有當得聞 如來自在力
聞已能生信 彼亦當成佛   
若有人應當得聞華嚴經的妙法,這是蒙十方諸佛自在神通力的加持。這是在往昔所種的善根,所以才有今日得聞華嚴經的因緣。聞法之後,能生信心,才能成佛。否則的話,聞法之後,當作耳邊風,過而不留。在第八識田中沒有種下這種善業的種子。這是聞而未聞,無有是處。
若有於現在 能信此佛法
亦當成正覺 說法無所畏   
假設能在現在,深信華嚴經的妙法,而不生狐疑(狐狸在冬天過河,在冰上走一步,聽一聽是否有聲音),亦當成佛。為眾生說法時,威德具足,毫無所畏懼。換言之,不會被大眾的威所攝伏,而受到障礙。
無量無數劫 此法甚難值
若有得聞者 當知本願力   
在無量無數大劫中,要發菩提大願,才能聞到佛法。我們今天能聽到華嚴大法,不是在一位佛或兩位佛所種的善根,而是在千位佛或萬位佛所種下的善根。這種華嚴妙法,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假設有人聞到這種法,乃是在往昔所發菩提願力的緣故。
若有能受持 如是諸佛法
持已廣宣說 此人當成佛   
假設有人能受持華嚴經所講的妙法,這個人能讀誦、解脫,廣為大眾宣講。此人應當成佛。我們聞到華嚴經的妙理之後,要去研究它,才能明白。明白之後,要依法修行,才能證得妙覺(佛)的果位。
況復勤精進 堅固心不捨
當知如是人 決定成菩提   
況且這個人又能身精進、心精進,晝夜六時恒精進。有堅固心、虔誠心、恒常心來勤精進,而不懈怠。用堅誠恒三心來修六度萬行,永不捨棄。當知這樣的人,決定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好像藥王菩薩,能焚身供養佛,這是真精進。這種精神,多麼偉大,令人敬佩!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慚愧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慚愧林大菩薩,他仰承著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什麼是慚愧?慚就是慚其前愆;愧就是愧疚於心。覺得自己所行所作,既對不起人,又對不起自己。也就是對人沒有利益,對己也沒有利益。要生慚愧心,改過自新。如果做了錯事,應該在佛前懺悔。所謂「瀰天大罪,一懺便消。」若不生懺悔心,罪業永久存在。
我常對你們說:「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凡是有大悲心的人,絕對不談說人之是非,不評論人之善惡。切記!切記!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不要打妄語、不要造是非,應以慈悲為本,以方便為門。處處為人方便,不找人的麻煩。否則,修至未來際,仍然是眾生,永不成功。
若人得聞是 希有自在法
能生歡喜心 疾除疑惑網
若有人聞到這部華嚴經希奇少有的法,一定能生出歡喜心。因為這部經的道理,又圓融又自在。這部經的境界,重重無盡,無盡重重。聞到這法,很快的就把疑惑網解除了。
我們為什麼有貪心、瞋心、癡心?因為沒有聞到佛法。要想沒有三毒之心,那麼,趕快放下一切,認真來學習佛法。寧可不穿衣、不吃飯、不睡覺,也要來學佛法。為什麼?因為衣食住是暫時的享受。但學佛法,可得到永遠的快樂,那才是真正的快樂。
一切知見人 自說如是言
如來無不知 是故難思議   
一切有正知正見的人,自己是這樣的說:「佛是大智慧的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見。」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不可心思、不可言議。在凡夫的思想和言語上,無能明白。
無有從無智 而生於智慧
世間常冥暗 是故無能生   
本來沒有智慧,不會生出智慧來,必須學習般若法門,才能生出智慧。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因為世間常常是黑暗的緣故,所以無法生出智慧來。
如色及非色 此二不為一
智無智亦然 其體各殊異   
有智慧和無智慧的道理,好像金和金色一樣。雖然是一個,但是金是金,色是色。金和色在名詞上是兩個,所以說此二不為一。有智慧和沒有智慧,也是這樣的道理,其體不同,各有殊異。
如相與無相 生死及涅槃
分別各不同 智無智如是   
又好像有相和無相,有形相是個相,無形相還是個相。但是相和相不同。一個是有,一個是無。生死和涅槃,分別各有不同。生死要受輪廻,涅槃就了生死。但是,涅槃是沒有生死,生死不是涅槃,各有各的名詞而不相同。有智慧和沒有智慧的道理,也是這樣子。
世界始成立 無有敗壞相
智無智亦然 二相非一時   
世界是由成、住、壞、空四中劫所成立。每中劫有二十個小劫。所以世界成住壞空要經過八十個小劫。在成立的時期,沒有敗壞相現出來。有智慧和沒有智慧,也是這樣。這兩種相,不能在同時俱有的。
如菩薩初心 不與後心俱
智無智亦然 二心不同時     
好像菩薩初發菩提心的時候,不和最後的金剛心在一個時候。有智慧和沒有智慧,也是這樣,這兩種心不能同時俱有的。
譬如諸識身 各各無和合
智無智如是 究竟無和合   
諸識身就是六根對六塵境界,所生出六種分別心,稱為六識。眼識和耳識、鼻識和舌識、身識和意識,各有各的相,各有各的功用,不會和合。有智慧和沒有智慧,也是這樣,完全沒有和合的可能,因為互相不一樣,所以互相不和合。
如阿伽陀藥 能滅一切毒
有智亦如是 能滅於無智
阿伽陀譯為普去。它能普徧除去一切病毒。又叫不死藥,能消除一切毒,所以就不會死。阿伽陀藥能解除一切毒。有智慧也是這樣,能除去一切毒。什麼毒?就是愚癡毒、邪見毒、妒嫉毒、煩惱毒,乃至貪瞋癡三毒。有了智慧的光明,便能破除一切愚癡的黑暗——無明。
如來無有上 亦無與等者
一切無能比 是故難值遇
佛是無上正等正覺,再沒有人比佛再高上的,所以佛稱為無上士。也沒有人能和佛平等的。一切一切無能和佛相比。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在百千萬劫難遭難遇佛的法身。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精進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精進林大菩薩,他仰承著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諸法無差別 無有能知者
唯佛與佛知 智慧究竟故   
諸法是沒有差別性。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還歸一法。到究竟處時,一法不立,萬法皆空。佛法如虛空,無人能瞭解佛法。唯獨佛才能了知一切法的微妙義。佛佛道同,佛佛一體。所謂「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為什麼佛與佛知道法的真實義?因為佛的智慧已到了究竟的境界。
如金與金色 其性無差別
法非法亦然 體性無有異
法和非法如同金和金色一樣,其性沒有什麼分別。因為體和性都是空的,沒有兩樣。
法是善法,非法是惡法。在百論上說:「福尚捨,何況罪。」在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是教人不要執著一切法。
眾生非眾生 二俱無真實
如是諸法性 實義俱非有   
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眾緣分散而滅,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說「眾生非眾生,二俱無真實。」好像前邊所說種種法的體性,但有言說,均無實義。凡是能說出來的法,實義俱非有。
譬如未來世 無有過去相
諸法亦如是 無有一切相   
譬如未來世,還沒有來。既然沒有來,那就沒有過去的相,也沒有現在的相。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尚未來到,現在又不停止,所以沒有過去的形相。諸法和三世的道理是一樣,是沒有一切相的。
譬如生滅相 種種皆非實
諸法亦復然 自性無所有   
譬如生和滅的相,生,也不一定是生;滅,也不一定是滅。生滅沒有一個實相。若是實有,就不會滅,若不會滅,就不會生。凡是有生有滅者,都不是真實的。諸法也是這樣,自性無所有,也就是沒有一個體相。
涅槃不可取 說時有二種
諸法亦復然 分別有殊異   
涅槃是空的,取時不可得。說時有兩種:一為有餘涅槃(二乘人所證得)、二為無餘涅槃(菩薩所證得)。這不過是個名字而已,究竟是了不可得。諸法也是這樣,若是分別它,就有殊異。
如依所數物 而有於能數
彼性無所有 如是了知法   
好像依照所數的物。有所數的物,才有能數的人。所數的物和能數的人,彼性無所有,這樣了知一切法,就是這樣子。
譬如算數法 增一至無量
數法無體性 智慧故差別   
譬如算數的方法,一開始有個一,再加上一,就是二。再加上一,等於三,乃至加上無量一,等於無量數。所謂「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返本還原,還是一。數法根本上沒有一個體性。但因為人用算數的智慧來分別,所以才有差別。
譬如諸世間 劫燒有終盡
虛空無損敗 佛智亦如是   
世間的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各有各的性命。每類的眾生,其壽命有長有短,各不相同。世間(地球)在成時是生長,在住時是健康,在壞時是患病,在空時是死亡。世間到三大災的火劫時,大海的水,自動燃燒起來,把山河大地燒成灰。可是虛空沒有損敗相,因為虛空根本無一物。佛的智慧也是這樣,猶如虛空,無法損敗。
如十方眾生 各取虛空相
諸佛亦如是 世間妄分別   
好像十方所有的眾生,各想取虛空相。但是,不管怎樣取虛空,仍然是虛空相,沒有損壞。諸佛也是這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世間的眾生,因為有虛妄的分別,才生出法和非法種種不同的分別。
爾時,力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力林大菩薩,他仰承著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一切眾生界 皆在三世中
三世諸眾生 悉住五蘊中
九法界的眾生,皆在三世的裡邊。不論在過去世的眾生,在現在世的眾生,在未來世的眾生,完全都住在五蘊中,也就是五蘊所纒縛著,不得解脫。
諸蘊業為本 諸業心為本
心法猶如幻 世間亦如是   
一切的蘊,以業為根本,造業就生出色受想行識五蘊。一切業,以心為根本。業是從眾生心而生出。所謂「一切唯心造。」心法並不是真實,它猶如幻化。世間一切的一切,也是虛幻的,沒有一個實體。既然知道是虛妄不實,何必執著呢?
世間非自作 亦復非他作
而其得有成 亦復得有壞   
這世間不是自己所作出來的,也不是另外有他人所作出來的。它有成的時候,也有壞的時候。因為世間也有生命,所以有成必有壞。成住壞空四相,周而復始,循環不息。
世間雖有成 世間雖有壞
了達世間者 此二不應說   
世間雖然有成、有壞的時候,但是要瞭解通達世間的現象,也知道這是虛妄不實。其實世界也沒有成,也沒有壞,所以不應該說有成壞的相。
云何為世間 云何非世間
世間非世間 但是名差別   
怎樣才為世間?怎樣才為非世間?說是世間或非世間,不過有個名字的分別而已。其實本體是虛妄的、不真實的。
三世五蘊法 說名為世間
彼滅非世間 如是但假名   
三世和五蘊的法,是假借方便給它起個名字,而叫做世間(三世遷流為世,彼此間隔為間),它能滅,不是世間,是個假的名字而已。
云何說諸蘊 諸蘊有何性
蘊性不可滅 是故說無生   
怎樣來說五蘊法?五蘊又有什麼體性?五蘊的性不可滅,既然沒有滅,怎會有生?有生就有滅,無有滅就無有生。所以說世間和五蘊的法,都是虛妄不實的,不要執著它。
分別此諸蘊 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滅 此是無生義   
分別五蘊的法,它的體性本來是空寂,沒有形相。因為空的緣故,所以不可滅。既然不會滅,怎會有個生呢?這是不生不滅的道理。
眾生既如是 諸佛亦復然
佛及諸佛法 自性無所有   
眾生既然是這樣,都是空的,那麼,諸佛的本體也是空的。所謂「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佛和諸佛法也如虛空,自性無所有。
能知此諸法 如實不顛倒
一切知見人 常見在其前
若能明白眾生、世間、五蘊諸法,都是虛妄不實,那麼,還執著個什麼?要是執著,不過執著虛空而已。那虛空怎會有執著呢?如果能明白這種道理,就不會為一切而犯顛倒。有這種知見的人,諸佛常現在其面前。 這是教人不要著相,沒有執著。所謂「著相頭頭錯,無為又落空。」凡是執著什麼相,著什麼都是錯的;如果說什麼也沒有,那又落到空妄上了。不落於空,不落於有,才是中道。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因為真空不空,所以才有妙有。妙有非有,才是真空。
爾時,行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行林大菩薩,他仰承著釋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譬如十方界 一切諸地種
自性無所有 無處不周徧   
佛法好像十方一切世界大地的諸地種。它自己的本體是無所有,可是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地種。所有的一切世界,都周徧而有地種。
佛身亦如是 普徧諸世界
種種諸色相 無主無來處   
佛的法身,好像地種一樣,徧滿一切處。在十方世界中,佛身都普徧,佛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諸色相。沒有主宰,也沒有來,也沒有去。猶如虛空,無住無來處。
但以諸業故 說名為眾生
亦不離眾生 而有業可得   
眾生是由業報所成就。業不是單一種業,而是有種種的業。有種種業,故受種種報。因為要受報的緣故,所以為眾生。業就在眾生中,並不是離開眾生,而另外有個業。業的成就,便是五蘊。不是五蘊來造業,而是造業生出五蘊。
業性本空寂 眾生所依止
普作眾色相 亦復無來處
業性本來是空寂的。所謂「了即業障本來空,不了仍須還宿債。」假設明瞭覺悟,業障本來是空寂的。一念迷惑,就被業障所障住了,而不能空寂。那麼,就要受果報,遞償宿世罪孽的債目。眾生依止業性,才有一切一切的色相。眾生也是無來無去的,因為業性本空寂,所以無來處。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諸色相 業力難思議
了達其根本 於中無所見   
這樣種種的色相,是由業力所造成的,也是難思議。明白業的根本道理,乃是空寂的。那麼,在業中就找不到可見的東西。
佛身亦如是 不可得思議
種種諸色相 普現十方剎   
佛的法身也是這樣,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佛的種種色相,示現於十方諸佛刹土。但是,佛的本體不動,沒有離開菩提樹下金剛之座。
身亦非是佛 佛亦非是身
但以法為身 通達一切法   
佛雖示現種種色相,但不著於色相上。佛的色身,並不是真佛。真正的佛,是無來無去,盡虛空徧法界,無在而無不在。以報身認為是佛,這是錯誤的;不能執著在身體上。佛尚且不可以執著佛身。我們眾生為什麼還執著身體呢?放不下它。佛以法身為身,法身是徧一處。一切法都屬於佛的法身。若能通達一切,也就是見到佛身。
若能見佛身 清淨如法性
此人於佛法 一切無疑惑   
假設有人能見到佛的真身。佛的真身是清淨的,好像法性一樣。所謂「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詮。」所有的法性,是寂滅、不動的。這個人如果明白這道理,一切就不會執著。對於一切佛法,不會生出疑惑心。為什麼?因為法無定法,所以法也不可執著。若是沒有執著,那麼,又有什麼懷疑?又有什麼不明白呢?一切無著,則一切明瞭。
若見一切法 本性如涅槃
是則見如來 究竟無所住   
若是見到法的本體,是寂滅相。一切法的本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見到佛的法身,是佛法身,而無所住,究竟無所執著。
若修習正念 明了見正覺
無相無分別 是名法王子   
若修習這種沒有執著的正念,就能通達一切諸法實相,而得到正等正覺的果位。這種果位是無相無分別。這個名字叫法王子,即是能繼承法王之位。佛為法王,菩薩為法王之子。要想成佛,先作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徧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覺林大菩薩,仰承著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譬如工畫師 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 大種無差別
人的心好像畫師一樣。想畫畫的時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紙上畫此什麼?如何來配合青黃赤白黑諸彩色?「分布諸彩色」,這是依他起性。依一張白紙和種種彩色,繪出依他起性的畫。「虛妄取異相」,這是徧計執性。怎樣畫?畫些什麼?其實畫什麼都是虛妄不實的。「大種無差別」,這是圓成實性,根本沒有什麼分別。
這位畫師,想畫山水,或畫人物,或畫花卉,或畫飛禽、走獸、昆蟲、魚蝦等的異相。可是這張白紙沒有什麼分別,而是所用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畫出的畫也不一樣。
這種大種,譬如真如,眾生的形形色色,顛顛倒倒,沒有離開常住真心。也就是沒有離開如來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這裡有真空妙有。眾生就是顛倒相,不應做而做,應做而不做;不應取而取,應取而不取;不應說而說,應說而不說。好像天降冰雹,粒粒是明體。愚癡人認為是珍珠,見它玲瓏可愛,乃撿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這是不應取而取的過失。後來,這個愚癡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這是冰雹,會溶化成水,不可取之。」這是應取而不取的道理。眾生就是這樣的顛倒,是非不分,黑白不明。起惑、造業、受報、輪轉不已。
大種中無色 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
在紙的裡邊本來是沒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種彩色,或者用少一種彩色,所畫出來的畫,就有彩色了。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來什麼也沒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來。本來在真裡沒有妄,所謂「真不起妄」,所以才說「色中無大種」。這個妄不能生真。越畫這個彩色越不同,把本來的白紙遮蓋住了。好像從真如生出無明。無明生出煩惱,貪瞋癡都現出來了。畫這畫,雖然說「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可是這個色也沒有離開這個大種,也就是說離開這個大種,也就是說離開真也沒有妄。若是離開大種,離開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煩惱無明都沒有了。這是我們真心現出一種妄想,可是妄想中不會現出真心。妄想也沒有離開真心。這好像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樣的道理。茲舉出譬如來說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說「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不是離開真如自性而有煩惱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現真,因為有了妄,真也不現。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   
在心中本來沒有什麼彩畫,了不可得。雖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畫,可是在彩畫中也找不出心來。心畫還不能離開,如果離開心,就畫不出畫;離開畫,也沒有畫畫的心。所以不能離開心,另外有個彩畫。畫彩畫是用心來畫的,雖然用心畫的;但是,在畫上並沒有心。
彼心恒不住 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畫畫的心,常無所住,畫了無量無邊那樣多的畫,想不起來究竟畫了多少畫?在大種中示現一切彩色,每張畫與每張畫,互不相知、互不相識。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好像善於畫畫的畫師,當他在畫畫的時候,只知道一個輪廓。究竟畫什麼?也不詳知,不過隨緣應畫而已。由心想畫而畫。一切諸法性,也像畫畫的心一樣。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像工畫師,能畫出一切世間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能畫出來。色受想行識五蘊,也都從心所生,如同畫畫。先生出五蘊的色法,以後種種法都生出,所以說無法而不造。
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個生滅心,不是真心。真心是不生不滅。這是妄心。由妄心而起惑、造業、受報。本來什麼煩惱都沒有,因為一念之妄,以妄逐妄,互相追逐,離真越逐越遠。若能囘來,就能反迷歸覺,返本還原,回到本有的家鄉。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首偈頌是說眾生的心是重重無盡,佛才說重重無盡的法。好像心和佛是這樣,好像佛和眾生也是這樣。應該知道佛和自己的生滅心,體性都是無窮無盡的。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假設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這樣,能普徧造出一切世間的境界。若能在俗諦中找到真諦,在妄上找到真,返本還原,這個人就能見到佛,而明瞭佛的真實體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來藏性。這個心,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間,所以才說「心不住於身」。身是有形相,心是無形相,徧一切處。也就是「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的道理。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說「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一樣的意思。人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又可以說「冰不住於水,水不住於冰」。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變成冰,由冰能變成水。所以說「真中有妄,妄不現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會現出真心。所以才說「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種種佛事。這是事理無礙,圓融周徧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假設有人想要明瞭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應該觀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實觀,唯心識觀。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來的。
現在講個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幹,是洛陽人。雖然出家修行,但無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而死,被無常二鬼,引導到地獄門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薩)教他一首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令他念誦,可以解除地獄之苦。於是他專心念誦,來到閻王殿時,閻王見他頭上放光,乃問他:「你在生前作些什麼功德?」答:「我只念四句偈頌。」閻王又問:「是那四句?念給我聽聽!」他念著這四句偈頌的聲音,所到之處,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脫。閻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還陽,宣說此偈頌。王明幹死後三日又復活,憶記此頌,乃向空觀寺僧定法師詢問,此偈出自何經?遂在華嚴經此品查出。諸位試想想:單念華嚴經的一首偈頌,就有這樣大的力量;如果能念會此經裡全部的偈頌,當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爾時,智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智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智林大菩薩,仰承著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所取不可取 所見不可見
所聞不可聞 一心不思議
眾生因為有一種執著,執著有取見聞思這四種執著,所以不能得到法的利益。如果所取不可取,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所思不可思。那麼,還執著個什麼?這四句偈頌,是教你不執著於事,也不執著於理,事理無礙,因為,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不要執著。所以才說「一心不思議」。
有量及無量 二俱不可取
若有人欲取 畢竟無所得
有數量和無數量這兩種法,都有生滅,所以才說「二俱不可取」。假設有個人,執著有量和無量作為規則,但到究竟時,有量也沒有,無量也沒有。都是一法不立,萬念不生。如果明白諸法實相的道理,一切皆不可取。
不應說而說 是為自欺誑
己事不成就 不令眾歡喜
不應說而說,這是打妄語。不應該打妄語而打妄語,這是欺騙自己。應該說而不說,也是打妄語,也是欺騙自己。
自己的生死大事不了,不會有成就。因為自己沒有證果,缺乏德行,不會令眾生生歡喜心。佛菩薩因為有大威德,所以令眾生見之而生大歡喜心。
我們修道人,一定要說真實話。見之言見,聞之言聞,不可打妄語。如果不說真實話,就是講經說法,也沒有人來聽。縱使有人來聽,也不會生歡喜心。
所謂「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不可把自己的事情(生死)忘了而不去做,而去「捨本逐末」。若捨棄根本,去追逐末梢,無有是處。
修行的方法,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要滅除自私心、妒嫉心、我慢心。在道場中不要存這些不正常的邪心。要把有利益的事,讓給大家;把沒有利益的事,留著給自己。這就是行菩薩道。
有欲讚如來 無邊妙色身
盡於無數劫 無能盡稱述   
有人想讚歎佛,讚歎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妙色身。可是佛無動於衷。讚歎他,也是如如不動;譭謗他,也是如如不動。為什麼?因為佛不執著,所謂「八風吹不動」。就是盡於無量劫那樣長的時間來讚佛,也不能說盡佛的相好莊嚴身的境界。
譬如隨意珠 能現一切色
無色而現色 諸佛亦如是   
我們的心,好像如意珠,能遂心如意,又能現出一切境界。一切境界沒有離開自心。心中本來沒有什麼境界可現,但是在沒有境界中而能現出境界來,這是妙不可言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是這樣。
又如淨虛空 非色不可見
雖現一切色 無能見空者   
我們的真心,又譬如清淨的虛空,沒有一切色相可見。雖然虛空沒有色,可是真空中有妙有,能現出一切色。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的境界,都在虛空中現出來。沒有人能見虛空的本相是什麼樣子,虛空是沒有相貌,沒有體性。如來藏性(真心)也是這樣子。
諸佛亦如是 普現無量色
非心所行處 一切莫能覩   
十方諸佛也是無相現相,無色現色。好像虛空無色而現出色來,這是真空現妙有的道理。佛能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每位佛都具足相好莊嚴身。這種境界不是眾生心量所能知道的。一切眾生不能見到佛的法身。
雖聞如來聲 音聲非如來
亦不離於聲 能知正等覺   
一切眾生,雖然都能聞到佛說法的聲音,但這種聲音並不是佛。可是,說法的聲音,並沒有離開佛。也不可著住聲音就是佛,也不能離開佛所說法的聲音。能明白這個道理,就能知道而認識無上正等正覺。
菩提無來去 離一切分別
云何於是中 自言能得見   
這種覺道的心,也不來也不去。它是離開一切的分別識心。怎可以說在菩提中得到菩提?或者得見佛?如有這種思想的人,是永遠得不到菩提的。
諸佛無有法 佛於何有說
但隨其自心 謂說如是法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法本來是無說無傳,應作如是觀。但是因為眾生執著有相,所以佛在無法可說情形下,才來說法。
諸佛既然無有法可說,那麼,為什麼又要說法?因為隨順眾生的心意和自己的心意而說法。所謂「觀機逗教」,因人而說法,應病而與藥,才說無可說的法。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19: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