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16|回复: 5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八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9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08



  七十七面,第五行:

  【故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普见一切众生般涅盘。即此圆教中四十二位。若贤若圣。若心若境。若依若正。若人若法。并是圆净缘起之法也。】

  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这段是大师引用这部大经,就是《华严经.出现品》里面的一段经文,说明「净缘起」的成德,净缘起的成德也就是成就。这个境界确实在别教以下没有,决定是圆教才有这样的境界。就是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情与无情统统相应,这才是真正圆满的珐輪。古人常说,《华严》是如来的根本珐輪,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这话说得是非常的有道理。如来,就是我们讲佛。成佛的时候,为什么会见到一切众生同时都『成佛』?而且又见到一切众生都入大涅盘?『般涅盘』就是无上涅盘,涅盘也是成佛的意思。如果分别来说,这『成正觉』就是所知障断尽,真如本性里面的觉性圆满的显现出来。般涅盘是讲断德,就是最后一分生相无明要断尽了。般涅盘是对烦恼障,烦恼障断尽,二障都尽了,这是圆教如来的果位。给诸位说,这个话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为什么?他证得这个境界之后,他真正明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从佛性上来看,那岂不是一切众生都成正觉了吗?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决定是平等,平等是性德,也是性德之体相。我们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像个什么样子?平等就是真如本性的样子,就是这个体相。所以万法平等,万法一如,这是他真正见到了。

  从断德上讲,烦恼本空。不但见思烦恼本来是空的,根本无明也是空的,全是虚妄而不实在的。悟的时候是这个相,这种现相;迷的时候,还是这个相。迷并不是说,我迷了,我的本性会变样子。你虽然迷,你的本性没变样子;你虽然迷,觉得你有无明烦恼,实际上你本性上清净,没这个东西。所以成佛的时候,见到自己成佛,也见到一切众生跟自己完全一样。你明白这个事实,你才晓得佛对于一切众生真正平等,真实的平等。真正平等就是没有分别,有分别就不是真平等。真正的平等是没有分别心,就是与一切万法决定不起一念分别心,不起一念执着心。这是本性体相完全显露。「出现品」里就是说的这个境界。

  这个境界在『圆教四十二位』,圆教十信位的菩萨没有见性,所以不说他们,他们没有到这个境界。这十信菩萨,给诸位说,他有圆解。我们今天读《华严经》,这种理论我们想得通,我们不疑惑。我们明白,虽明白,我们做不到。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分别,还是有执着,这就是说,理上你虽然是圆解,你没有证得,你没有能够圆证。换句话说,还是得不到清净平等的受用,得不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得这个受用?必须圆证。那真的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从圆教初住菩萨开始,这就开始证了。虽然只证得一分,但是这一分的受用,与如来果地上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所以他这个受用是真实的受用,这不是假的。如来证的是满分,圆满的,他所证的是部分的,没有圆满的,但是决定是真实的。所以从初住菩萨说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再加上佛,这第四十二个就是佛,经上也称之为妙觉位,实际上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四十二个位次。《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四十一位,不说佛。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

  『若贤』,贤是讲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菩萨。『若圣』,圣就是十一地,十地菩萨加上等觉,这叫圣,三贤十圣。『若心若境』,此地讲的心就是真如本性。我们通常讲真心,这不是妄心。境是境界,心跟境是一样的。境从哪里来的?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这心之能力不可思议。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经上给我们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个境界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是你心里面现的相;唯识所变,所现的这个相在变化。什么力量主宰变化?识,识就是分别,是因为你有分别,它就起变化。如果你没有分别,这个相,给诸位说叫一真法界。你说一真法界是个什么样子?眼前这个境界,原来就是一真法界,眼前就是了。可是我们有分别执着,这一起分别执着,就把一真法界变成了无量无边的法界。

  我们这个世间,不要说十方三世,就是这个世间,我们这个地球上,每个人是一个法界。不只十法界,每个人是一个法界,每个人的法界都不相同,没有一个人的法界是相同的。这个地位愈证得高就愈接近、愈相似,还不能说完全相同。完全相同到谁?到了佛。因为佛他一品无明都没有了,所以那就真正的同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虽有一品无明,他们这个境界很接近。是不是会完全相同?不完全,还是不完全。所以愈高是愈接近,位置愈低,就完全不一样,这都是事实的真相。佛经里面讲十法界,十是表法的意思,不是数目字,是代表无量无边。所以这个心一起分别执着,那就无量无边,千变万化,这是经上常讲的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每个法界又有十法界,这就一百界。一百界里头,每一法界又有十法界,无有止境。这些,这就讲缘起。缘起,这就是有染、有净。

  一真法界,就是前面讲的性起。性起是唯心所现,缘起是唯识所变。所变的这些相,诸位要知道,都不是真的。我们凡夫会变,诸佛菩萨也会变。我们变,变这个境界里面,自己生活得很苦。苦在哪里?我们自己变的这个,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是自己变的,也不晓得这个境界是假的,把假的当作真的,在这个境界里面起分别、起执着、起贪瞋痴慢,毛病统统从这地方生的。首先,执着这个身是我,既然有我,就有我贪、我爱、我瞋、我见、我慢,统统都来了。在这个境界里面,就有分别,就有执着。佛菩萨他也会变,他变了的时候,他没有我们这样的苦恼,他很自在,很快乐。为什么?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所以既不执着这个身是我,也不执着这一切万法是实在的,他不执着。所以经上赞叹他们叫游戏神通,他得大自在,他没有执着。因此他们的受用是性德,这就自在了,真正是离苦得乐。

  我们因为虚妄的执着,招来许多的灾难痛苦。殊不知道这些灾难痛苦都不是真实的。说穿了,就像做一场恶梦,梦醒了,晓得这假的,不是真的。你不晓得,你在六道里面轮回,无始劫以来一直轮到今天,或者后面还不晓得到哪一劫,这就是一场很长的大梦。将来有没有醒悟的时候?给诸位说,决定是有,在理论上讲,决定是有,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必当作佛,他将来一定会作佛的。所以作佛,就是从这个大梦里头醒悟过来,一定会醒悟过来。但是醒悟时间长短,那就是个人因缘不相同了。这个因缘也牵涉到善根、福德,这是讲心境怎么来,怎样一个关系。

  下面『若依若正』。这个说法,愈说这个境界愈粗愈明显,愈容易觉察。依,是讲我们生活的环境;正,是讲我们所得的这个身体,身体是正报,身体之外统统是依报。所以正报,单单指我们自己身体而已,别人还是我的依报。这个依报里,环境里面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有两种。所以一切人,乃至于我们讲的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是我们的依报环境,我们依报里面的人事环境。衣食住行这些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全是属于依报。正报并不是指一切人,那就错了,那你看法就错了。正报单单指个人一个,除自个人之外,全在依报里面。

  『若人若法』,这个人,那就是一切人众,这是广泛的,跟那个正报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若人若法,要前面一句里面就是依报。依报里面有人,依报里面有法,这个人与法都是依报所摄的。『并是圆净缘起之法』,这是讲四十二位。那在本经里面说的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是缘起,它是属于圆净缘起。圆净,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属于圆净缘起。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我们眼前这个世界是属于染缘起。前面介绍过了,染缘起,不是净缘起。

  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不能称为净缘起?诸位要知道,染、净缘起,并不是别人给我们安排的,不是佛菩萨安排的,也不是上帝、阎罗王主宰的,不是的,染净在心。这个世界叫做凡圣同居土,你心要是净,你在这个世间,你是属于净缘起;如果我心染了,我在这个世间是属于染缘起。可见得这个缘起,什么时候它转变?那真是剎那之间,就看你的心,你的心怎么变法。你的心一念清净,眼前这个缘起,那就是净缘起。这个净,前面说过有分净、有圆净。如果你一念心是圆净,换句话说,你今天在这个世间,这个境界跟华严,跟极乐世界没有两样。那没有两样,也许你要问,华严会上毘卢遮那佛,我能见得到吗?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能见得到吗?给诸位说,都见到。如果你的心现前是圆净的,毘卢遮那佛、阿弥陀佛天天跟你见面。确实你没有离开他,他也没有离开你。今天我们是不隔而隔,没有隔碍当中有隔碍,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经上讲,心净则土净。

  佛法的修学,千经万论无量法门,大家总得要把原则抓到。修什么?修觉、修正、修净。这三种,实在是一而三,三而一。法只有一,哪有三,没有三;佛法是不二法,觉就是正,就是净,它是一。我们今天是不得已,是一桩事情从三个角度来看,三个角度是一桩事情。所以在这里面不要起分别心,不要执着。为什么一桩事情,佛要说三面?因为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你修学有难易之分。我们今天学净土,就是觉正净里面,我们从净门入,我们从这入。这个入方便,修的是清净心。心清净,就入进去了。要想心清净,就决定不能有分别,不能有执着,你心才会清净。如果你执着,我这个法门好,他那个法门不如我这个,你想想看,你能不能入?不能入。心不清净,你还有分别执着,我这个法门好,好在哪里?我能入得进去。别的法门好不好?别的法门也好,他可以从那个门入进去,入得门来,完全是一样的。好像这一个讲堂,开了好几个门,随便你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无二无别。教从正门入,那要费一点时间,要去研究经典,依照经典修正我们的观念,修正我们的思想。正门就是正知正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从这入。所这一门通常讲,绝大多数是渐修,逐步逐步,像读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慢慢提升,觉门是顿悟,净门也是顿入。这三个门比较起来,净门摄受根性的人比较多,它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需要那么样高的觉性,也不要那么样繁琐的经教,这是它的方便之处。下面解释缘起。

  【言缘起者。由本因中。闻圆教。信圆法。发圆解。起圆行。圆除诸障。圆证法界。】

  这个地方讲了六种圆法,这几句话很重要。『本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修行成佛第一因素(第一个条件),这最重要的。下面这六句实在讲是多生多劫熏习而成的,绝对不是说,一生当中就能成就,没这个事情。往往我们看到一生当中成就,眼看是一生成就,过去生中他不晓得修了多少生、多少劫。像六祖能大师那样子顿悟,我们看到这个了不起的天才,我们能学得到吗?我们只看到他这一生,没有看到他前生;他是生生世世多劫熏修而成的。我们虽然比不上能大师,但是也不能过分的自卑感,那也是错误的。为什么?你要是说你没有福分,你怎么能听到这部大经?这部大经是圆顿大法。今天我们在这里研究这部经典,读诵这部经典,这就是你接受圆教,你接受这六圆在熏习。可见得,这个善根福德绝非寻常,不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你在这一生遇不到。纵然遇到了,你也不肯学;遇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信。相信了,不肯学,等于没有遇到。所以我们能够遇到的,真正值得庆幸。

  『闻圆教』,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教学里面,属于圆教的经典,大家所晓得的《华严》、《法华》,再说《无量寿经》,净土法门是圆教。蕅益大师,他老人家看净土,那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可是莲池大师不是这样看法,莲池大师说它是分圆;《华严》是圆满的,是纯圆,它是部分之圆。难道莲池大师对于净土法门的见解还不及蕅益大师吗?给诸位说,不是的。他这个说法有不得已的苦衷,原因在哪里?你要知道他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他不能不这样说;他要不这样说,会引起很大的麻烦。为什么?莲池大师那个时代禅风很盛,禅的势力很大。你如果说这个超过它,他们不服气,群起而攻之,这个东西麻烦大了,会为你找来很多麻烦。所以晓得他说话那个语气非常之谨慎,有他不得已的苦衷。蕅益大师的时代,这个情形就缓和,为什么?经历变乱,蕅益大师生在明朝末年,他老人家圆寂是在清朝,那时候整个社会动乱。蕅益大师年岁并不大,六十几岁他就圆寂了。所以他那个时代跟莲池大师时代不相同,他的讲法就完全说真话,一点都不保留。而赞叹《弥陀经》,你看《弥陀要解》里头赞叹「华严奥藏,法华秘髓」。那这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没有话说了。这个话在莲池大师的时代,一般修净土的不大敢讲。

  你不要说别的,李老师(李炳老)那个时代,这个去我们没多远,跟我现在的时代就不一样。李老师在台中弘法四十年,他对于夏莲居的《无量寿经》会集本,就不敢很赞叹。为什么?有别人群起而攻之,他也害怕,也受不了。所以他在民国四十九年讲过一遍以后再也不敢讲了。因为那一遍讲的时候就有人骂他。所以诸位要晓得,这时代背景不相同。

  我们今天极力提倡,没有人干涉,时代不一样了。我们提倡,说老实话,也是怕人找麻烦来。这个事情从前李老师告诉过我,叫我要小心。因为那个时候,本来我是想到台北来的时候,我五十六年到台北,我就准备想讲这部经。李老师就劝我,你现在不能讲,免得惹麻烦。因为这部经很少人提倡,我们极力提倡,总是孤掌难鸣。所以在美国遇到黄念祖,非常欢喜。他也极力在宣扬,至少不是我一个,有两个。同时,我现在把这五经读本印出来,这个大家没有话说。九种本子统统在里面,你们自己看,九种本子哪个好,你自己选择。这不要再争论了,这就是真正事实摆在面前。实在说李老师那个时候,这九种本子找都找不到。这我们今天福报大,能够把《无量寿经》九种本子都收齐,这是稀有难逢的一日。这几年来,我们这个经本大概印了已经超过十万本。今年至少我们还会印十万本,大量流通。这个流通量决定超过过去任何一种本子。这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诸位能够常常读这部经,这就是圆净缘起的熏习。

  闻圆教,《无量寿经》刚才讲了,圆中之圆,是顿中之顿。你能够闻圆教。『信圆法』,闻了之后,你要相信。如果这个信心生不起来,那我劝你,把这九种本子从头到尾看上三遍,我相信你的信心一定会生得起来。那个信心稀有。什么信心?决定往生,会生这个信心。你要不读,你不知道。你这九种本子统统读过,这信心一定会生起来。如果生不起来,你再念,你念的遍数念多了,我相信这个信心决定生起来。熏习,一遍一遍的熏习。

  『发圆解』,所以我们在《华严》,我们这一本批注足够了。这是帮助我们、引导我们入哪里?入《无量寿经》。这是古人讲的,唐朝时候,日本的这些出家人在中国留学,这些人多半是善导大师的学生、智者大师的学生。他们对于《无量寿经》的赞叹,认为《华严》跟《法华》都是《无量寿经》的导引。就是这样的大经,它的作用在哪里?诱导我们入《无量寿经》。这个话说得(我们仔细想想)的确没错。你看看,《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是把你引到极乐世界吗?极乐世界,那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岂不是《华严经》诱导我们入《无量寿经》。这话说得不错。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的批注里面,引用得很多。诸位仔细去看看,他所引用的,我们这边同修都查证过,确实他引用的不是假的,我们都经过查证,所以我们这个批注本是精校本。

  大家依《净土五经读本》,这就是闻圆教,信圆法,发圆解。圆解,我要告诉诸位,我们是不是研究这些注疏,多看这个批注,就能开了圆解?不可能。怎么不可能?你看批注是别人解释给你听的,不圆,看得再多也不圆。圆解是什么?从自己内心里面生的智慧,那是圆解。要从内心里面生智慧,这要怎么修法?给诸位说,一定要多读。我们中国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书不懂了,不懂没关系,你念,念上一千遍,那个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明白?大开圆解。这桩事情实在讲并不难懂,智慧是从定里面生的,佛教给我们的。这是真正的真理,永远不会变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智慧是从定中来的,不是从分别来的。我们看别人的东西研究,你是用的意识心,意识心里面不生智慧,也就是八识不生智慧。所以你用意识心去学东西,学得再好,那就是《礼记.学记》里面所讲的记问之学,不是你自己的。所以开悟之后,那是自己的。佛家重开悟,儒家也重开悟。

  古人教学跟我们现在的确不一样。科学家的那些智慧也是开悟。你看他研究专心,那专心就入定。好像外国有很多科学家一些故事,我们从小时候教科书里念到的,他就煮个鸡蛋,忘了,就把手表煮到里面去了。为什么会这样?专心。专心就是定,定就生智慧,心无二用,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教你念一部经,念一部经容易专;你念得太多,学得太多,听得太多了,杂了,那是杂修。杂修也能够达到一些就是博学多闻,但是不能开智能,只是博学多闻而已。换句话说,你不能得到圆解,圆解一定要从定中得到,所以修定比什么都重要。

  诸位同修,你如果肯试验一下,半年就有效果。时间不要长,你能够定半年,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看东西就不一样。你可以试验试验看看。半年,我就念一本书,我就其它的统统放下。我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接触,我半年念这本经。半年以后,你再看看,你的智慧增长,你烦恼轻,妄念少了,心真的静下来了。你对于这部经典,对于世间一切法看法都不相同,这个很重要。如果你继续不断的修,你能够修个三年、五年,那你这个根基就厚了,逐渐就能够达到圆解。即使看古大德的批注,你的看法也不一样。自己没有智能,只解文字,依文解义;智慧开了之后,看到他这几个字一提示,有无量义在里头,那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想圆解,一定要老实的去读经,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是佛法修学真正不二法门。不但佛门里面,古圣先贤是这一个方法成就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方世界、无量无边世界,那些佛菩萨也是这个办法成就的。这不是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代的,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例外的,统统是这个方法成就的。

  解圆了,行就圆了,行自然就圆。一一行中,摄一切行,所以一修一切修。菩萨六度万行,念念圆满,行行圆满,不是一桩一桩修的。我今天布施一文钱,四摄六度万行统统圆满。这叫什么?前面所讲的称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它是圆满的,不入这个境界,不行,你修一个行,就是一个行,它圆不过来。

  『圆除诸障』。粗说三障,惑业苦。再深入一点的,见思、尘沙、无明,一切障碍也是一念当中通除了,圆除。『圆证法界』。六圆法,刚才讲了,都是历劫熏习而成。但是圆到了极处,无过于「净土五经」。本经是净土五经之一,这五种经是一切经里面,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诸佛所说的经,讲到圆到极处还是这五种。所以这五经是一切诸佛之所说的,一切诸佛赞叹。我们今天能够遇到这个法门,能够发现,能够了解,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再往下看:

  【既藉此诸缘修证。故言缘起。】

  我们有这个缘来『修证』。

  【证时即见凡圣皆然。故言圆净。】

  就是你契入这个境界,真的『凡圣皆然』,你自然心里面生无量的欢喜,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真的是法喜充满。不入这个境界,这个味道尝不到,这也叫法味,他尝不到,一定要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一定要依这个方法去修学,这很重要。时间长短,在乎个人根性不相同。但是根性再劣,如果你是得法,方法正确,没有得不到的。特别是净土法门,只要方法正确,精进不懈,这个境界你决定得到。为什么?我的根性差一点,为什么也能得到?这不仅仅是阿弥陀佛加持,十方一切诸佛都加持你,这是其它法门里面没有的。诸位要晓得,一切诸佛为什么特别要加持这个法门?因为这个法门是当生成佛的法门。佛的愿望,希望众生赶快成佛。你今天学这个法门是成佛的法门,是一生决定成就。十方佛当然要帮你忙,他要不帮你忙,那就违背了他的本愿。你修别的法门,别的法门是成菩萨、成阿罗汉,得人天福报。那个说实在话,用不着佛来加持,那个目标小,你可以得到;这个目标太大了。所以诸佛菩萨一定加持,才知道这个法门之稀有,这个法门之可贵。再看底下这段:

  【故大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是《华严经》里面非常著名的一首偈。那个「焰口本」里头,就把这首拿来叫破地狱。什么方法破地狱?念这四句偈就破地狱了。你就晓得这四句,的确是不可思议。这四句偈是把法界缘起完全道破,你看多简单。我们今天讲法界缘起,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宇宙人生的来源,我们叫它做缘起。宇宙人生从哪来的?现在科学家、哲学家都在研究,他怎么研究也找不到答案。为什么找不到答案?因为他用分别心,用执着心,这个心不行。他用八识去研究,那怎么能找到答案。这一定要用甚深的禅定,定中智慧,照见性起,你才完全能成得了性。

  这四句偈说出来了,『若人欲了知』,「若人」是假设有一个人,他想明了,他想知道,知道什么?『三世一切佛』。就像你也想认识佛,学佛的人都愿意见佛,都愿意求佛。你要想真正了解佛,真正认识佛,真正知道佛,底下两句就教给你方法,『应观法界性』。性是什么?体,体性。法界性,就是我们今天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宇宙人生的本体。法界的本体是什么?心。『一切唯心造』。这个一切,大讲到世界,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小,乃至于微尘,没有一法不是心造的,心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都是心现出来的。这句话,初学的人不容易体会,很难懂。因为这都是圆教初住以上菩萨的境界,绝对不是我们的常识,我们不容易体会。虽不容易体会,佛在经典里面(就是讲经说法的时候)常常用比喻来说,而且最常用的比喻,在经上佛常用梦幻泡影,这是佛最常用的。你要是没有法子体会,你会作梦,每天晚上都会作梦,甚至于一天晚上做好几个梦,这都有的。当你梦醒的时候,你把这四句话念一念,你梦里头不是那个境界吗?谁造的,是你自己造的。你在梦中,你并没有把那个梦当作假的,你也认为是真的,也认为好像跟现在活动没有两样。也有人作梦的时候,梦中去听经,听了之后,醒来他还记得听了些什么东西。

  我在国外也遇到很多同修,他说梦到我在讲经,他听,还告诉我,我讲了些什么,讲给我听。实在讲不是我跑到他梦里去,是他自己心思里头变现的梦境,就是一切唯心造。梦境是我们自己造的,时间虽然短一点,我们醒过来知道,会把这个梦境里记得清清楚楚的。殊不知我们现在这个境界,跟那个梦境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我们觉得时间长一点,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换句话说,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存在。你看这个时间的观念,在《百法明门》里面,它排列在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拿我们现代的名词来讲,就是抽象的概念,没有这个事实。换句话说,就是根本没有事实存在,是你抽象概念里面产生的。所以时间没有长短,你在作梦,实际上你作梦的时候,不过几分钟,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你在梦里头已经过了好多年。哪有长短!所以你知道梦是虚幻的,我们今天眼前这个世界也是虚幻的。梦是假的,梦中确实是不可得,一样东西得不到;那你要觉悟,我们眼前,在眼前也是决定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得的到。人都知道,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晓得。可是你说,我现在还没死。没死,你现在能得到吗?得不到,没有一样得的到。你仔细想想,你就会觉悟了。虽没死,每天晚上睡觉等于死了。所以每天晚上都死一次,你还不觉悟。你睡熟的时候,人家把你身体搬走了,你都不知道,这跟死有什么两样?所以一定要觉悟,要觉悟。所以般若,般若是智慧,圆满的智慧,无智亦无得。确实这个世间东西,没有一个东西能够得到的。真正体会到无智无得,这个心就自在、就得解脱了。

  你想想世间人,他之所以烦恼,为什么烦恼?就是得失。没有得到的,想尽方法去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你说这个多苦,太苦了。甚至于许多的罪业、果报都是从得失里头来的。你要晓得一切法都不可得,这个念头打掉,就自在了,什么样的烦恼都没有了。无得亦无失,有得就有失。但是告诉你,得失是假的,不是真的。无得无失是真的,是事实的真相;有得有失,那是你的妄想,不是真的。所以这个世间人,迷惑、造业、受报;佛菩萨眼睛看到,冤枉。所以叫做「可怜悯者」,真可怜。为什么?无事生非,真可怜。如果他真有得失,佛菩萨绝对不是这个态度看他,不是的,根本就是一场梦,统统是假的,拼命在那里钻营,这个苦。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完全都落空。换句话说,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白跑一趟,一丝毫的收获都没有。真实的收获,就是把宇宙人生这个真相清楚明白。清楚明白,那你的日子就非常舒服,离苦得乐,身心安稳,自在快乐。这不是得不到的,得的到,真正可以得到。诸位在圆顿教法里面,你渐渐去体会,你能体会一分,就得一分的受用;能体会两分,就得两分的受用。有相当的体会,你对于现在这个世界,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也无忧无虑。这个世界怎么变,众生的共业;怎么样变,与自己都不相干。为什么自己晓得?那是一场梦,都不是真的,怎么变都不妨碍,都无碍。《华严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纵然你不能圆证,可以能分证,分证就得不思议的受用。下面又引经论来给我们说明。

  【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

  这个『佛种』是习种,不是性种。性是本有的,不需要熏习,是本有的,习种要熏习。孔老夫子也说了,《论语》上,他老人家就讲得很明白,「性相近,习相远」。佛法没到中国来,孔老夫子就知道,性是什么?本性。相近是本性是一样的。所以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一样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华严经》上说的,不但我们有情众生的本性跟无情众生的本性也是一样的,只是名字说法不一样,但是它是一桩事情。有情分上叫佛性,无情的分上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这不是二性。性相近,性是一样的。但是,习就相远了。习,我们讲习惯、习气,这就相远了。

  为什么有十法界?为什么有百界千如?习性不同。天台家讲,六即佛。第一个讲理即佛,这是从性上讲的,性是理。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众生同是佛,这是从理上讲的,没有分别。如果就事相上来说,就不一样。事相是有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它有五个层次不相同。这五个层次是什么?这就是要靠熏习。所以《法华经》上讲的,「佛种从缘起」,这是讲的习性,不是说的本性。习性,我们今天是凡夫,凡夫要想成佛,那就得要拿佛法来熏习。

  所以真正觉悟的人跟那个不觉悟的人决定不一样。为什么?他的思想、见解、行为都不相同。没有觉悟的人,他人生的目的是拼命在追求名利,追求功名富贵,他搞这个东西。他所求的是五欲六尘,求这个。觉悟的人不是的,觉悟的人所追求的是永恒的生命。那个不一样,永恒的生命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里头无量寿,他所追求的是真实,不是虚妄的。今天你追求名利,你整个世界得到了,又怎么样?古人所讲,世间金银财宝也不过是借给你看几年而已,你以为是你的?错了。既然是借看几年,何苦,一定要我来保管?我来保管,还提心吊胆,怕什么?小偷偷,强盗抢,我为什么不交给别人保管?我一点也不担心,我喜欢看看,就去看看好了。那银楼多得很,打开看看,拿来我摸一摸,是不是?我欣赏欣赏。看完了之后,替我保管,收起来。是不是?你想这多自在,说穿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你说他贫穷吗?不贫,比你富有的太多了。你那个金银财宝有多少?没有多少。我的金银财宝太多,全世界到处都是。因为什么?你也不过是看看,我也看看,所以一样的事情。

  这诸位一定要明了,要追求永恒,要追求自性的觉正净,求这个,这是真的,这是真正的享受,真实的快乐。物质上的受用,如果你有怀疑,我常说,你把《了凡四训》从头到尾念三百遍,你的物质享受决定没有问题。为什么?你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里面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打什么主意也搞不来。这不是心安理得吗?理明白,心就安了;心安了,就有乐;安之后就有乐,快乐,没有忧虑,没有忧愁。何况福报他可以修。我命里头有,当然有;没有,怎么能生活?一定有的,多少不一样。如果觉得不多,不多可以修,修福。袁了凡居士,他的福报就不多,他那个福报是当生修得来的。他寿命也不长,连寿命都可以求得,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这个求,要合理,要合法,如理如法的去求,你决定得到。

  所以在家的同修,修行一定要明佛理。你要不明佛理,盲修瞎练。不但你没有修福,往往自己造了业,不知道,这很可惜。所以一个修福,还得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他想修福,还修不到。有智慧,才真正认识福田。譬如你要种粮食,你能够认识这个地很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种下去收成一定好,你有这个眼光。你要不认识,看到沙、石头上,我在这儿种上,种一百年也收不得成,也没有收成,种错了地方。你种福种错了地方,你得不到收获的。不但你得不到,反而把本钱都舍掉。所以修福也要靠智慧,没有智慧,福也修不到。如何能够认识福田?不熟读佛经,你不认识。佛在经典上都有明白的开导。

  大家能够读《无量寿经》就非常之好。《无量寿经》这些东西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能够把净土五经都能够熟读几遍,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你就晓得,种福应该怎么个种法。所以一定要求心相应、语相应、行相应,与诸佛菩萨三业相应,这是最低限度。你看看佛菩萨怎么做法,我们就怎么做法,那决定不错。所以这叫从缘起,这要重视的,特别是像我们没有见性以前,非常的重要。

  【起信论云。真如熏无明。成诸净法。】

  这句是《起信论》上,马鸣菩萨说的。这就是我们怎样把自己的染缘起变成净缘起。换句话说,把六道变成净土。净土是净缘起,我们六道是染缘起,怎么个变法?那就要用『真如熏无明』。这个话怎么讲法?怎么个熏法?什么是真如?我在此地明白的告诉诸位,净土五经就是真如。我们现在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对于一切法的真相一无所知,这就是无明,你不明。如果你每天读诵经典,就是五经选一种念也可以,五种都念也行。念这个干什么?熏无明。经的意思不要去求解,就是一昧的念下去,这就是熏习无明。我们的无明,可以说无始劫以来无明积得太厚,不是念几遍就可以把它熏跑掉的,没那么快。念上三年、五年,你看看,你那个无明虽然没有完全破,就稀薄了,它就起作用。所以古德讲,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能念之心就是始觉,所念这个佛号就是本觉。你发心念佛,就是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觉。可见得,我们发心念佛,这句阿弥陀佛就在熏习我们的无明。所以你念经也是一样,看经也是一样,都是属于熏习。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一天到晚除了自己正当必要的工作之外,我还有时间,我不是读经,就是念佛。要用这个时间来熏习无明,这样才能够『成诸净法』。因为他这句并不是专对修净土而言的,他说的是个纲领,所有一切大乘法统统用得上这条纲领。所以这个地方的净,阿罗汉是净,辟支佛是净,诸菩萨是净,并不是专指弥陀净土。但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他老人家也是发愿求生西方净土。

  【统而言之。则净缘起门。翻前染缘起门。以合前性起门也。】

  这句话总结得非常之好。可见得,终极的目标是要入『性起』。为什么?入性起就是一真法界;缘起,毕竟还是在十法界。『染缘起』是六凡法界,我们讲六道。『净缘起』,前面讲分净,这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圆净,也不过是圆教里面初住到等觉。所以初住到等觉,这个时候才入了性起,目的在此地。由此可知,无量法门殊途同归。这是把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修学的方向、修学的目标给我们指示出来了。本经特别是这一卷,这一卷是《华严经》的总结,把所有的理论、方法、境界统统结归到十大愿王。而且以这个十大愿王,再以净土为归宿,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极乐去干什么?就是这句话所说的,翻染成净,到西方极乐世界明心见性。见性就是你亲自证得一切法是性起。就是《华严》上讲的这两句话,「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才真正证实。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5 04: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