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5|回复: 2

[学佛文档]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二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7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三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二集)  1996/6  美国达拉斯  档名:15-009-0002



  请掀开经本,第八百七十八页,倒数第二行,从最后一个字看起。

  昨天讲到世尊法会当中,有五百位业障深重的菩萨,他们所犯的这些恶习障碍了修行,因此道业不但不能够增长,反而退转。世尊跟他们讲过去生中的因缘,而说了一条严重的恶业,就是谤法,招致多生的苦难。

  这种现象几乎在现代的佛门当中,普遍的可以见到。正如同经上佛所说的,四众弟子随自己的妄想、分别,不知道这个业报的差别,这是愚痴。

  世尊将他们过去生中的业报说出来之后,这一段说得相当详细。在地狱从阿鼻地狱一直到烧热地狱,总共的时间是一千八百万年。离开地狱之后,在五百世生在这个边地。所谓边地就是文化很落后的地区,受尽了苦难。

  这些菩萨们听佛所说,举身毛竖,在佛面前痛切的忏悔,发了十三条的大誓愿,祈求改过自新。这十三条的经文,段落很明显。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见有违犯举露其过。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一条叫着「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这句话很重要。从「今天起」,不是尽形寿,尽形寿是一生;「至未来际」就是尔后生生世世,都不敢造这些恶业了。

  第一条里面,「若于菩萨乘人」,昨天说过了。大乘种性的众生,出家、在家四众弟子,菩萨种性的人。

  「见有违犯举露其过」,这是过去曾经做的,从今以后再不敢这样做了。如果再有这样作法,「我等则为欺诳如来」,那就是欺骗如来了。第二条是: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戏弄讥嫌恐惧轻贱。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十三条都是「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戏弄、讥嫌、恐惧、轻贱,我等则为欺诳如来」。这一条里面讲了四桩事情,四桩事情都是轻慢。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尤其是《华严经》讲的实在是究竟圆满,《华严经》上佛教给我们,一个修学大乘的人,除了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要用这样的心态去看。

  在五十三参里面,明显的教给我们,学生只有一个人,善财童子只有一个,他没有同学,这桩事情用意很深。为什么善财没有同学呢?诸位要知道,同学是我们两个差不多,可以开开玩笑,可以不必那么尊重。善财童子做学生,学生只有一个人,除自己一个人之外,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诸佛菩萨当然是善知识,是老师;一切众生就是未来佛。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不是二。「未来佛」,就要把他看作现在佛一样的尊重。所以他的十大愿王才能发得起来,一切恭敬,这个心才能发得起来;一切恭敬正是性德圆满的显露。

  如果有一个众生对他戏弄,还开玩笑;讥是讥刺,嫌是嫌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讨厌;还会讨厌一个人,还会轻视一个人,我们的性德就被这个烦恼遮盖住了。

  性德要怎么样现前呢?必须要将一切众生都当作诸佛现前来看待,「礼敬诸佛」才能做得到!所以普贤行在大乘菩萨行之上,道理就在此地。普贤的心是真实清净,真实的平等。我们常常犯这些过失,所以普贤愿对于我们来讲高不可攀!

  佛在《华严》上这样教导我们,是不是带着有些勉强呢?给诸位说,丝毫不勉强。佛教化众生真的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心恭敬、普遍恭敬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换句话说,凡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他不是做作出来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我们在《般若经》上讲得很详细,没有差别!大乘经上常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的流露,都是自性的变化,所以法界确实是平等的。凡夫之所以不能见性,就是在平等法界里面起了高下之心,这个就是迷惑。起高下之心,起分别,起执着,所以这是我们自己的过失。

  学佛就是要恢复自性,宗门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学佛不是别的,就是做这桩事情。要想恢复本来面目,必须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打掉。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礼敬做起,佛教给我们从这儿下手。

  实在讲,儒家的教育也是从这里下手。我们看《礼记》的第一篇,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他们在概念上,在方法上,几乎完全相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谚语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礼记》这一本书的出现,那个时候佛法还没有传到中国来。可见得他们教学的起步完全是一致,都是从礼敬下手。我们这种轻慢心必须要戒除。

  学佛常说功夫得力、功夫不得力,什么是功夫?此地所讲的就是具体功夫的表现。我们对于人对事对物、对一切众生,恭敬心是不是与日增长?轻慢心是不是天天消除?果然如此,我们功夫就得力了,真有进步。决不是每一天念多少声佛号,念多少部经。念得那么多,如果处事待人接物的毛病一丝毫都没有改掉,那么多佛号、经文都叫白念。正是古德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没有消化,没有体悟,没有把经典的理论、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个读就叫白读了;还是一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在造恶业。造恶业的果报太可怕了。第三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见在家出家菩萨乘人。以五欲乐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于彼伺求其过。常生信敬起教师想。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条范围就更广了,偏重在在家。在家菩萨也了不起,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负着有度众生的责任。在家人「以五欲乐」,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的享受。在家菩萨可以享受,他示现的是在家人的榜样。

  「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于彼伺求其过」。这个一般人,愚人,总是看到这些在家菩萨生嫉妒障碍,看他在五欲里享受,在那里找他的毛病,找他的过失,恶意诽谤,所以在家弘法利生比出家难得多。同样是在讲台上讲经说法,出家人讲得不好,大家还恭敬;在家人讲得再好,听众的恭敬心比对出家人都要减几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得不到利益了。

  昨天跟诸位说过,四众弟子发心弘法利生都要受到尊重。为什么?代佛说法。不敬法师,居士讲经说法也称法师,这一点诸位要知道,你只要上台说法都称法师,法师不一定是出家人。如果称比丘、比丘尼这一定是出家人;称法师、称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可以称法师,可以称和尚。

  如果你要是恶意诽谤,谤佛、谤法、谤僧,僧也不分在家、出家,这一点同修们也要记住。僧是僧伽耶,梵语的音译,它的意思是和合众,是个团体。这个团体遵守「六和敬」,无论是在家人的团体、出家人的团体,都叫作僧团。假如这个道场出家人住在一起,不按六和敬去修,出家人也不够资格称僧。你这个团体不和!僧是一定要和合的团体。所以僧是和合团体,称之为「众中尊」。我们受三归的时候念的「归依僧,众中尊」,众就是团体,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为尊贵。为什么最尊贵呢?他们团结,他们和睦,这个团体值得大家尊敬,是这个意思。

  佛的僧团要四个人以上。如果你的家庭有四个人,四个人都修六和敬,这个家就是僧团。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这是真的。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看一个和和睦睦相处的团体,无论大小都尊敬。

  所以居士讲经说法,决定不能有分别心来看待。一有分别心,我们自己得不到法益,更不可以去故意找麻烦。

  这种故意找麻烦的人是真有。早年,在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香港畅怀法师邀请我,我们在香港也是第一次见面。到那个地方头一天晚上,畅怀法师就向我提出警告。香港这个地方,外地来讲经的法师,大概都要禁得起考验才行,这里面有一些听众是专门找麻烦的。他听经听了一半,站起来发问题,把你难倒,叫你下不了台,就有这么一班人。所以一些老法师到那边都有这个顾忌。

  畅怀法师说,他说:「你很年轻,也不很出名,你要有警觉,将来听经的人可能只有两个、三个,要做心理上的准备。」

  我说:「这个我不在乎,没有人听经,还有桌椅板凳在,我不在乎这些。」

  头一天来听的人不少,大家是来看看,见见面,看看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一次我连续在香港讲了四个月,讲《楞严经》,四个月天天都满坐,那个找麻烦、捣蛋的人都在座,从来没有发一个问题,找我麻烦。

  所以畅怀法师给我说:「法师,你的法缘很殊胜,非常难得。」

  这些找麻烦的人,还请我吃了一次饭。所以真的是有人找麻烦。

  这就是此地所说的「于彼伺求其过」,在那里只是找麻烦,你哪个地方讲错了,讲得不对,讲得不清楚了,他要来问。

  「常生信敬起教师想」,我们对于讲经的这些法师,无论在家、出家的法师,应当常常生信心、尊敬心,要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来看待,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利益。「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第四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悭亲友家及诸利养。恼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也是现代人常常犯的毛病。这是看到亲友们对于法师的供养,他心里难过。你们对法师供养太多了,供养太过分了。起了这个心来障碍,令这个修供养的人也生烦恼,法师也生烦恼,做这个事情。特别是你的亲友是不信佛的:「你看你们都迷了,这个钱好不容易赚,轻轻易易就被别人骗去了。」你自己认为学佛很虔诚,他认为你被人骗了,你才叫愚痴、迷信!

  实在讲,现在佛教有没有骗人的?还真有!打着佛教招牌到处招摇撞骗,不但有,还甚多。这个就是正法、邪法要有能力辨别。可是愚痴的众生,就是经上讲的没有智慧,往往是听骗不听劝,这个就难。认假不认真,大凡假的,声势浩大,搞得场面很热闹;真的佛法,那个道场冷冷清清。为什么?它不求名闻利养,不愿意多生事,这是末法时期种种现象,我们都应当知道。

  于正法,特别是弘扬正法的这些大德,看到有人供养,应当要生欢喜心,不应当叫他生烦恼。可是接受供养,实在讲,相当不容易!佛在这个经里面讲,弘经的这些大德,接受供养的过失,无量无边,本经也具体为我们说出来。

  所以佛教给我们应当要发无希望心去修法布施,弘法利生,绝不希求恭敬供养。不能说那个地方利养多,我们到那里去弘法;这个地方供养很少,算了,不要去了。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你的心不清净。心不清净,你自度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度他呢?凡是有这种心理,无论在什么地方讲经说法,实在讲是在骗人。第五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悦。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实在讲,这个说得很细。粗言就是说的话叫人家听了不舒服。你用这种态度、这种言语叫修学大乘的人听了心里难过,这都是过失。第六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昼夜六时不勤礼事。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昼夜六时」是日夜不间断。这个并不是指事,指恭敬的心,恭敬承事之心;不会间断,不会退转,是这个意思。礼是礼敬,事是奉事,奉事也就是为他服务。第七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欲护持此弘誓愿故不惜身命。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从今天起到未来际,为了要护持他的誓愿,决定不退转,决定不变心,乃至于不惜身命。纵然是身命遭到危害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誓愿不改。第八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声闻及辟支佛。以轻慢心。谓于彼等不胜于我。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修学大乘的人往往轻慢小乘人。现在在这个世界,泰国的佛教,锡兰的佛教,印度还有一些佛教都是小乘。我们这些修学大乘的见到这些小乘尊者,很容易生轻慢心,瞧不起他们。实在说,他们看我们这些学大乘的也瞧不起我们,彼此都不能尊敬,这是错误的,决定不能说这些修行人不如我们。大小乘的修学果证差别实在是很大,但是大乘人要不能如法修学,实在说,比不上小乘人,大乘人要真干才行。真正修学大乘的人,一切众生都不敢轻慢,他怎么会轻慢修小乘的?他连一个做恶的众生都不敢轻慢,何况世间的善人;对修学小乘佛法之人,当然不会生轻慢之心,这是一定的道理。第九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罗及于狗犬。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是说克己功夫。儒家讲礼,礼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自己在一切大众、团体当中要能够谦虚卑下,这是断除贡高我慢的烦恼。「慢」是很严重的烦恼。你看看排列,贪瞋痴底下就是傲慢。儒家在《礼记》里面教给我们「傲不可长」,傲慢的习气是很难断的,不要再增长就好了。因为是世间法,儒家劝你不要再增长了。但是佛法不行,佛法对于傲慢的习气一定要断。

  烦恼是不要学的,与生俱来。哪一个人没有傲慢心?总觉得自己比人家强。从前台中李老师讲经的时候,讲到这些地方,他常举个例子说,连那个要饭的叫化子,看到有钱人、富贵人家从他面前走过,他还在那里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叫化子台湾没有了,从前在大陆要饭的乞丐,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得到。乞丐是人中最低下的了,所谓贫贱。贫是没有财富,天天问人要钱;贱是没有地位。没有财富、没有地位到了极处,可是他还傲慢,还觉得自己比他高,显示出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所以佛教给我们要谦虚卑下,这是断烦恼的方法。「如旃陀罗及于狗犬」,这是比喻要卑下到这样的程度,才能够伏断贡高我慢的烦恼与习气。第十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自赞叹于他毁呰。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也是众生的大病。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这叫自赞毁他。菩萨戒经里面,这一条是重戒。瑜伽菩萨戒本里面,这一条是列在第一条重戒。自己再好,再有德能,再有学问,再有善巧,都应当谦虚,绝不能够毁谤别人。

  《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教给我们,你看善财童子去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个人说话都非常谦虚,都说:「无量法门,我只知道这一个。我不如其它的那些善知识,他们的德能学问都在我之上,值得诸佛菩萨大众的赞叹。」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

  自己赞叹自己,自己宣传自己,这是世间的愚人才干这个事情。可是现在时代变了,古时候人自己赞叹自己这个话说不出来,总有一点不好意思讲;现代人自己赞叹自己好像是应当的,自我宣传,自我表现,变成一个社会风气了。

  这个风气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个很难讲,我们不必下断语。我们学佛,佛是我们的老师。如果我们知道佛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那么佛对我们这个教诲应当是有道理的。这些事情希望我们多多的去想一想,冷静的去观察。你看他的因果,你仔细观察他的得失利弊,然后就晓得我们应当要怎样作法。第十一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怖畏斗诤之处。去百由旬如疾风吹。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在现代这个时代常常会遇到,小是一个小团体里面斗争,大是地区的动乱。学佛修道的人,遇到斗争的地方,赶紧躲避。「去百由旬」,这个也未必认真是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一百由旬四千里,不必跑那么远,这是比喻。换句话说,动乱的地区要离开要避开,这是这个意思。

  刚才讲小是一个团体,我们不要混搅在这个圈子里面,障碍自己的道业。我有一年在台湾一个道场,他们请我去讲经,我讲的是李老师编的《佛学常识》,大概讲了三分之一,这个寺庙里面斗争。为什么斗争呢?建筑寺庙是老和尚的那些徒弟到各方去化缘,大概有不少徒弟都去化缘,化了这些钱来建庙。当然有人化得多,有人化得少。化得多的就要争着做当家师、做知客师,分赃不均,天天吵架。搞得一个寺庙里面都不安,争权夺利。

  我到台中去的时候,就把这个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说:「不要讲了,那个地方不能去。」

  我说:「还没讲完。」

  他说:「没讲完不要紧,不要讲了。」

  以后我就没去了。凡是这些斗争的地方,一定要知道回避。你不避开,别人认为你也要争权夺利了,要不然你为什么不避开呢?所以避开是躲避嫌疑,也免得障碍自己的道业。纵然是弘法,经没有讲完都可以离开。第十二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持戒多闻头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指自己修持,或者是持戒,戒律很清净,看到别人破戒,别人不持戒,他就生烦恼,自己觉得很了不起,戒行清净,他不如我。「身自炫曜」,自己有修持,或是持戒的,或是多闻的;多闻就是对教理通达,现在人所讲的值得骄傲。骄傲是烦恼。真正修行还值得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头陀」是修苦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就是你真正有修,修得不错,以你自己修持的这个功德骄傲,这个错了。

  读到这个地方,我们想到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一条公案,公案就叫故事。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唐朝那个时候大小乘这个宗派,大概都是那个时候建立的。律宗的初祖是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精严,他是日中一食,感动得天人供养。所以他不要去托钵,到吃饭的时候,天人把供养送给他,天人对他尊敬。

  有一天窥基法师不晓得到那里去,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法师在这里很精进,窥基去拜访他。窥基是修学大乘的,在现代的话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4: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